❶ 用益物權於准物權的區別是什麼
不是一個概念來。簡單自說明下
物權分為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
因此用益物權是屬物權范疇。
准物權就不屬於物權了。
「准」指的是像是相似的意思。
就是說雖不是物權,但是跟物權性質相似的權利叫准物權。
准物權不是物權。
准物權的產生基礎不是物而是權利。
❷ 准物權指「依據行政命令而取得的具有物權性質的權利 怎麼理解 還有這等同於類物權嗎
我覺得可以這樣理解:這種權利本身不是物權,但是作為一種特例,它可以用物權的一些法律規定
❸ 准物權與物權期待權的區別
1.准物權以物抄之外的其他財產為權利客體的財產權。物權的客體是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在內,所以准物權不屬於物權的范疇。准物權與物權的制度性區別主要是由客體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2.准物權在性質上與物權相類似。准物權與物權都屬於支配權、絕對權和對世權,所以兩種權利都具有保護上的絕對性、效力上的優先性和排他性等共同特性。
❹ 拆遷安置房的優先取得權與抵押權哪個更優先
某開發商與劉某簽訂了動遷協議,約定以產權置換形式在開發樓盤的給劉某安置,約定了在一層具體位置,面積,並明確用於營業。然後開發商依法動遷了劉某的商店。在開發建設過程中,開發商因資金短缺,向銀行辦理了貸款,並把將來用於安置劉某的一層門市抵押給銀行。後開發商因無力開發建設,在主體工程封頂後停工。停工時已超過約定的回遷期,也超過了約定的還貸期。 劉某向法院起訴,要求開發商履行合同,交付房屋,給付超期安置費。銀行以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要求參加訴訟,向法院要求確認抵押貸款合同有效,並要求行使抵押權。 該案應該如何處理? 整體分析: 常理理解:因拆遷時即需安置,而抵押通常在建時才會發生,因而安置(無論以協議形式還是登記形式)的發生通常在先。這時雖房尚未建,但已明確了這套房將來是屬於被拆遷人的,我認為已經具有了「准物權」的性質。 此後,開發商又將此房抵押,但未經被拆遷人同意,該抵押權建立在侵犯他人財產權的基礎上應歸無效。 整體來看,出於利益衡量的考慮,銀行對風險的承受力要遠遠強於自然人。優先保護被拆遷人的生活基礎,讓不守信用的開發商為此對銀行承擔違約責任――從結果看,這也更符合以人為本的法治理念。 轉變角度: 如果被拆遷人比做一個購房戶,且該購房戶已交齊全部購房款,開發商將期房售出後又抵押給銀行,難道抵押會優先嗎? 本案被拆遷人以房換房,完全可以類比為購房戶已交了全部購房款。 相關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7號) 第七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按照所有權調換形式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明確約定拆遷人以位置、用途特定的房屋對被拆遷人予以補償安置,如果拆遷人將該補償安置房屋另行出賣給第三人,被拆遷人請求優先取得補償安置房屋的,應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 一、人民法院在審理房地產糾紛案件和辦理執行案件中,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條的規定,認定建築工程的承包人的優先受償權優於抵押權和其他債權。 二、消費者交付購買商品房的全部或者大部分款項後,承包人就該商品房享有的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不得對抗買受人。 [b]結論: 1、安置房優於買賣合同,這里體現的是生存權優於債權得到保護; 2、支付大部購房款的買賣合同,優於工程款優先權。 3、工程款優先權優於抵押權;這里突出的是農民工的利益,眾所周知。 4、抵押權優於普通債權。[/b] 關於抵押權優先的問題: 而《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同時又規定: 第八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商品房買賣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無法取得房屋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解除合同、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並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 (一)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後,出賣人未告知買受人又將該房屋抵押給第三人; 第九條 出賣人訂立商品房買賣合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解除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並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 (二)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抵押的事實; (三)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出賣給第三人或者為拆遷補償安置房屋的事實。 這兩條規定似乎是說:抵押權優於買賣合同,如何理解呢? 第八條的抵押權優先有個前提條件就是第七條:「被拆遷人請求解除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按照本解釋第八條的規定處理。」也就說被拆遷人要求履行安置協議時第八條不得適用。 第九條的條件是:賣出時抵押權已在先設定。本案顯然是安置協議是在先的。 那麼,抵押權何時方能優先於買賣合同呢? 1、當抵押在先買賣在後時,抵押必然優先。因為此時買賣合同的基礎是建立在侵犯他人已存在的抵押權益之上的,「地基」應優於「地面部分」受到保護; 2、雖買賣在先,在抵押時尚未交足大部購房款的時候。這里有個利益權衡的問題(法律作為社會科學,其立法方式主要就是權衡各方社會利益),此時買方錢交得不多,讓其承擔賣方違約的後果一般均能夠承受;而抵押權人的全部利益都押在此房產上,平衡的結果是抵押權優先得到保護。
❺ 水權的准物權
水權應為准物權
物權,為直接支配特定物並排他的享受其利益的權利,按現代物權理論,凡具有獨立的經濟價值及其排他的支配可能性兩項要件者都可被視為物權意義上的物,並可在其上設定物權。水權作為用水人直接支配(局部)水資源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符合物權的規格,如具有絕對性、支配力、對抗效力、物上請求效力、實行法定主義等,所以水權也是一類物權。基於物權是存在於自己的財產上還是存在於他人的財產上,物權分為自物權和他物權。水權是用水人在他人所有的水資源上成立的物權,故水權不會是自物權,只能是他物權。他物權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因為水權是權利人使用水並獲得利益,而不是為擔保債權的實現,故它為用益物權,即為特定的用途從特定的源流而引取、使用水的權利。但同一般的用益物權相比,水權具有以下自身的特點,於是人們稱其為准物權。
(一)水權客體的特殊性
用益物權的標的物為不動產,並僅限於土地和建築物。而水權的客體是水或者水體,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它存在於河流、湖泊、池塘、地下徑流、地下土壤之中。除極少數情形外,作為水權客體的水,在物理上並未與水資源相分離而孤立存在,而是融會於水資源中,是水資源的一部分,而水一旦於水資源相分離,既由用水人從河流、湖泊等處引取來存蓄於自己的水池、水塔等容器中時,它就不再是水權的客體,而是水所有權的客體。所以說,在水權設定時至行使前,水權的客體與水資源所有權的客體是融為一體的,在物理上無法識別出獨立性,這使得水權與傳統物權的特定性相區別。
(二)水權在佔有權能方面的特殊性。水權具有兩個要素:一是佔用的優先權,二是最大限度的有益用水。前者包括先佔有者擁有優先的水權,它在枯水季節或者過度取水場合顯得尤為重要。在此種情形下,先取得水權者優先以有益目的而用水,直到其用水目的獲得滿足後,後取得水權者才可用水;若水資源不足,後取得水權者的用量將被削減甚至取消。後者則要求水權人依有益目的用水,如果用水的有益性缺失,那麼水權將被剝奪。也就是說,水權會因為對水資源的不利用或閑置達到一定期限而喪失。因此,水權是以佔用的優先權與有益用水為要素的水權,並不都以用水人實際佔有特定水的權利。只有航運權、竹林流放水權中需佔有水,在汲水權、引水權、蓄水權等類型的水權中並不需佔有水。
(三)水權不具傳統民法上用益物權的排他性。傳統的所有權和用益物權均具有排他性。而水權作為民法上的一種新型用益物權,在特定區域的水資源上可同時存在著數個水權,水權的這一性質是由於水權的客體與水資源所有權的客體融為一體,它不以佔有為必要從而為數個水權並存提供了可能。同時水權的客體與水資源所有權的客體融為一體也為其他水權的實現提供了物質保障,至於水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則通過優先權加以協調,即先取得水權者優先以有益目的而用水,待其獲得滿足後,後取得水權者才可用水若水資源不足,後取得水權者的用量即被削減,甚至其水權的目的落空。
(四)水權在一物一權主義方面表現的很弱。由於汲水權、引水權、蓄水權中水權客體未從水資源所有權中分離出來不需佔有水,不具排他性,因此可設多個水權,難奉行一物一權主義。
(五)水權無追及效力。在水權的客體與水資源所有權的客體融為一體時,盜用水構成侵害水資源所有權,基本不構成侵害水權,即使構成,因水一旦被盜用,就不再是水權的客體,水權人自然不能基於水權請求返還。在水權的客體與水資源所有權的客體想分離的場合同樣適用這一理論。
❻ 什麼是准物權 准質權 准用益物權 ····
准物權指「依據行政命令而取得的具有物權性質的權利」。
這是個較為廣泛的概回念,不僅包括礦業權、水答權、漁業權和狩獵權,還包括公路收費權、森林採伐權等權利,並且這一概念所涵蓋的具體權利類型將隨著我國法律和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傳統物權體系是完全物權(所有權)+限制物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社科院法學所提出的建議稿採用了傳統物權體系。也有觀點認為准物權應當作為一類獨立的物權類型來看待,形成完全物權+限制物權+准物權這一新的體系。
其他的依次類推吧。
❼ 讓與請求權的性質,是債權還是物權請求權
你好,抄我國民法規定,債權的讓與是襲一種債的轉移方法之一,其性質是一種准物權行為。首先,讓與請求權的性質是債權,只是債的主體發生了變化而已,依然具有相對性,其義務主體是對方。其次,它絕對不可能是物權請求權,原因是物權是一種支配權,其義務主體是其他任何人。
有問題請追問,無問題請採納。謝謝。
❽ 物權分類中的 普通物權 和特別物權 怎樣理解
我學稅法裡面提到的:普通物權是指由民法所規定的物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地使用權,地役權),准物權是指由特別法規定的,具有物權性質的財產權(探礦權,采礦權,捕撈權等).
❾ 用益物權於准物權的區別是什麼
用益物權與准物權的區別
(一)、准物權由行政許可而取得,而用益物權由所有權權能分離所得
准物權與行政許可的關系非常密切。「沒有行政許可,就沒有準物權」。[7]但是用益物權卻不是由行政許可而產生。用益物權由所有權權能分離所得。當然,在用益物權的產生、轉讓等過程中行政機關是起一定的作用的,例如用益物權的產生、轉讓等行為,均需到主管部門進行登記。但是登記僅僅是用益物權的產生和變動的一種公示,而不是確認或者創設用益物權。
行政許可是各類准物權產生的共性。行政許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行政審批」),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根據這一規定,行政許可有四個方面的特徵:第一,行政許可是依申請的行為。第二,行政許可是管理性行為。管理性主要體現為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許可的單方面性。第三,行政許可是外部行為。第四,行政許可是准予相對人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實施行政許可的結果是,相對人獲得了從事特定活動的權利或者資格。比如,開采礦山、從事律師職業。
用益物權的設立或產生是通過合同進行的。由所有權到用益物權,是有對價的,所以用益物權的設定本身就是一種交換,這就是物權的動態性。交換應通過法律行為來完成,其中包括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用益物權的設立即要通過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來完成,債權行為為設立用益物權的合意及違約責任的約定,而物權行為則是使該債權轉為物權,具備排他性支配效力的根據。以土地使用權的設定為例。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原始取得須通過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進行。這種合同應當是民事合同,而不是行政合同更不是行政許可。土地管理部門代表國家,以平等的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出現,與土地使用者簽訂關於土地使用的合同。
(二)、准物權的客體具有不確定性,用益物權的客體為確定的不動產
准物權的客體具有不確定性,所謂的客體的不確定性是指,首先,該客體的存在與否是不確定的。其次,即使該客體存在,其數量也是不確定的。例如,漁業權的權利人在取得行政許可後,可以在某特定的區域行使該權利。但是,他僅僅是可以在特定的區域進行捕撈而已,是否有漁業資源的存在和漁業資源的多少,這是不確定的。采礦權、狩獵權等准物權的客體也具有相同的特徵。因此,准物權不在於對具體的物的支配,或者說,能否對物進行支配和在多大程度上對物支配是不確定的。准物權主要在於取得了一種資格,能夠行使特定的行為。
用益物權的客體為確定的不動產。用益物權之所以主要以不動產為標的物,乃出於下述原因:一是動產物權以佔有為其公示方法,不動產物權以登記為其公示方法,佔有之公示力僅能表現極簡單的法律關系,而登記之公示力則對於復雜的法律關系也能表現。現代各國民法,動產物權種類較少,不動產物權種類較多,其原因正在於此。用益物權為一種較為復雜的物權類型,以不動產為其標的物,即可借登記加以公示。二是動產之種類至為繁多,數量亦相當零碎,而其價值又往往較不動產為低,因而如有需要,盡可買為己有,即使偶有利用他人動產之必要,亦可依借貸或租賃等債的方式獲得實現,而不必依賴用益物權。
用益物權的客體不僅僅是不動產,而且必須是特定的。為使法律關系明確,便於公示以維護交易安全,物權的客體須為特定物。非特定物因難以為權利人所利用,故不能成為用益物權的標的物,從而約定的標的物的種類、數量雖可以成立債權,但不能成立物權。
(三)、准物權上負有較多的公法上的義務,用益物權則無太多的公法上的義務
所謂公法上的義務是指權利人依照公法的規定對國家而承擔的義務。由於准物權是經行政許可而產生,因此准物權人對國家負有較多的義務,例如水權人就對國家負有較多的公法上的義務。由於水資源直接關繫到國計民生,決定著國家穩定和經濟增長的重大問題,所以即使在公民、法人取得了水資源利用權以後,國家仍然應當繼續保持對水資源的嚴格控制和管理,從而對水資源利用權的內容和行使做出嚴格的限制。民事主體在經過法律、法規授權的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的前提下方能享有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即使在民事主體取得了自然資源利用權以後,國家出於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也可以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做出必要的調整。
用益物權制度的產生是由於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的利用之需。傳統上所有權是絕對權,即所有權之標的物是任何他人所不能染指的。但是所有權的絕對性將極大地限制非所有權人對物的利用,因而肯定並堅持所有權的絕對性的物權制度不利於物的有效利用,不符合社會公益,不適應讓會的發展。用益物權制度便是解消所有權的絕對性,為非所有權人利用他人之物而建立的物權制度。但是,用益物權制度並不是單純維護用益物權人利益的物權制度,而是一個兼顧物的所有人和利用人兩方面利益的物權制度。盡管在法制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用益物權制度對物的所有人和利用人利益的維護有所偏重,但從本質上,用益物權制度是維護物的所有人和利用人之間利益平衡的法律機制。在當代,用益物權制度不僅要在物的所有人和利用人之間維持利益平衡,還要維持社會與物的所有人及利用人之間的利益平衡。[10]因此,用益物權人的義務主要是針對設立用益物權合同的對方及對其他民事法律主體而言,但是由於社會的發展,私權的行使要考慮社會公共利益,用益物權人也應當承擔一定程度的公法上的義務,只不過這些義務與准物權人相比要少得多。
(四)、准物權一般不能自由轉讓,但用益物權可依法自由轉讓
准物權與用益物權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准物權不以佔有和利用為權利的內容,而用益物權則是通過對物本身的利用而獲取某種利益。因此,二者權利性質不同。用益物權屬於以佔有、使用、收益和一定范圍的處分為內容的物權范疇,而准物權本質上相當於英美法中的獲益權和許可權。基於上述差別,准物權與用益物權的獨立性與可交易性也有所區別。一般而言,准物權的獨立性與可交易性要弱於用益物權。准物權一般不具有處分權,不能轉讓、抵押等。同時除采礦權與探礦權以外也不具可交易性,或即使可交易,也有嚴格的限制條件。相反,用益物權可進行轉讓、抵押、租賃等處分。
(五)、准物權一般不以對物的佔有為必要,但是用益物權的行使卻以對物的佔有為必要
用益物權的行使必須以實體佔有用益物為前提。這首先是與擔保物權的區別。物權為支配權,故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都具有支配性,但用益物權的內容在於使用、收益用益物之實體,即對商品使用價值的用益,因而必然以實體上的有形支配為必要,例如,地上權人若不佔有土地,就無法在土地上營造建築物、種植林木。相反,擔保物權的內容在於從物之交換價值中優先受償,因而可不必進行有形的實體上的支配,以無形的支配為滿足。在擔保物權中,質權和留置權以標的物實體上的有形支配為必要,但這種支配系出於公示目的,在一般情況下不具用益性,相反,卻有妥善保管質物或者留置物的法定義務,否則應負保管不當的民事責任。隨著市場經濟和信用制度的發展,為同時發揮物之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效益,不轉移物之佔有的擔保(包括動產)日益成為物的擔保的普遍形式。
(六)、准物權的物權效力不同於用益物權的物權效力
准物權的物權效力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但是很顯然,准物權的物權效力是不同於用益物權的物權效力的。一般情況下,在准物權的情況下,不存在物權的追及效力和優先效力。這是由於准物權並無可以支配的特定的客體。對行使准物權而取得的特定物,權利人可以行使其所有權要求他人返還,這種情形下的追及力是基於所有權而不是准物權而產生。例如,准物權人對其礦產品、水產品、獵物請求無權佔有人返還,就不是准物權追及效力的表現。具體地說,在礦業權的情況下,探礦權人通過勘探獲得地質資料、礦石標本等被他人非法掠取,請求返還系基於探礦權人的地質資料所有權、礦石標本的所有權,而非探礦權的追及效力。采礦權人開采出的礦產品被盜,采礦權人是基於其礦產品所有權,而非采礦權,請求無權佔有人返還。准物權的排他效力也具有特殊性。學說認為,漁業權具有排他效力,即在同一水域不能同時存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性質不相容的同種或者異種的漁業權。礦業權當然也有排他性。在取水權場合,水權無排他的效力。
用益物權的效力,主要是指,第一,排他效力。指在同一標的物上不容許兩種以上同一內容或性質的用益物權同時存在。第二,優先效力。指同一標的物上既有物權,又有債權的,無論成立的先後順序,物權都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物權首先得以實現。例如,債務人財產上存在抵押權,在其破產時,該抵押權應先於其他債權得到清償。另外,同一標的物上有兩個以上內容或性質相同的物權存在時,成立在先的物權優先於成立在後的物權。例如,同一不動產上設定數個抵押權時,則以設定抵押的先後順序清償,登記在先的抵押權優先得到清償。第三,追及效力。指物權成立後,物權的標的物不論輾轉入何人之手,物權人都能夠直接支配其物的效力。例如,設定抵押權的不動產不論轉讓的情況如何,抵押權人在債權到期未獲滿足時,仍可以從拍賣、變賣的價款中優先受償。第四,物上請求權的效力。指物權具有物上請求權效力。任何人侵害該支配權或有侵害的可能時,權利人均可主張排除侵害,恢復權利的圓滿狀態。我國現行法上的物上請求權包括排除妨礙請求權、返還財產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
❿ 公路收費權是准物權還是用益物權
准物權復准物權指「依據行政命制令而取得的具有物權性質的權利」。
這是個較為廣泛的概念,不僅包括礦業權、水權、漁業權和狩獵權,還包括公路收費權、森林採伐權等權利,並且這一概念所涵蓋的具體權利類型將隨著我國法律和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傳統物權體系是完全物權(所有權)+限制物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社科院法學所提出的建議稿採用了傳統物權體系。也有觀點認為准物權應當作為一類獨立的物權類型來看待,形成完全物權+限制物權+准物權這一新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