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物權法中不動產是否包括土地所有權
不動產是物,指的是不能移動或者移動後會使其價值發生較大損耗的物,土地也是不動產.
土地所有權是物權的一種,我國的土地搜有權歸國家和集體所有.
B. 我國法律主要設定了哪些土地用益物權
土地用益來物權是指用益自物權人對國家所有或者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享有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物權法》、《土地管理法》規定,我國的土地用益物權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
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依法對其承包經營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有權在其承包土地上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等農業生產。土地承包經營權自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同生效時設立。
建設用地使用權是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依法對國家所有的土地享有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建設用地使用權人有權利用該土地建造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
宅基地使用權是宅基地使用權人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享有的佔有和使用的權利,宅基地使用權人有權依法利用該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
C. 關於土地附屬物 有那些法律規定呀
可以參考我國關於土地管理方面的規定和物權方面的規定。還有民法裡面的規定。
D. 土地使用權屬於物權嗎
1、廣義的土地使用權含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等均屬於專物權。
2、實務中屬應注意,基於物權被侵害產生的確認物權、排除妨礙請求權屬於物權請求權,系基於物權為支配權性質產生的,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詳參《最高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軟干問題的規定》
E. 土地通行權屬於物權
是。
土地使抄用權是根據對襲所有權所設定的債權而形成的,是在所有權權能與所有人發生分離的基礎上產生的、由非所有人對物享有的一定程度的支配權,所以是他物權。
《民法典》(2021.1.1生效)第三百四十四條: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依法對國家所有的土地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有權利用該土地建造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
(5)土地附屬物權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土地所有權禁止轉讓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國家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用。
國家實行國有土地有償有限期使用制度。除國家核準的劃撥土地外,凡新增土地和原使用的土地改變用途或使用條件、進行市場交易等,均實行有償有限期的使用。
F. 土地物權
土地物權是《物權法》規定的一種重要的用益物權。
G. 物權中屬於附屬物權的是哪種:地役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
《物權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內的,依照其規定。
所稱物容權,是指合法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而附屬物則是指附屬於某一特定主物,不具有使用獨立性的物。
我國理論界和現行法律均不區分從物與附屬物,筆者認為從物和附屬物還是有區別的。附屬物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附屬物是指附屬於某一特定主物的一切物,其中只有那些與該主物同時使用並在這一過程對其效益的發生起著輔助作用的物才是從物。狹義上的附屬物則具有如下特徵:僅僅具有物理構造上的獨立性,並不具備使用上的獨立性,其使用上與主物成為一體,其所有權歸於消滅。
好吧 我是抄的
H. 國有土地屬於物權范圍么
國有土地簡單說就是由國家享有所有權的土地。在我國國有土地包括城市市區的土地,以及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 集體所有土地簡單說就是由農民集體享有所有權的土地。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
I. 根據物權法,土地使用權轉讓時,其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隨之轉讓,如果有人惡意分別轉讓怎麼辦
樓主反映的是房地產方面的問題,我是學土地的,從房地產方面解答一下樓主的問題吧
住宅用地分為集體土地和國有土地,集體土地(即農民的宅基地)法律規定是不允許轉讓的,如果是集體土地住宅轉讓那就不受法律保護;樓主說的應該是國有土地上住宅的轉讓。
對於國有土地住宅,其實在物權法出台之前,我國的房地產方面法律就規定房地不可分割,必須同時轉讓。
A將房屋轉讓給B,根據法律規定,房屋價格中就包含了土地價格;像市場上出售的商品房3000元/平方米或者6000元/平方米,都是包含土地價格在內的房地產的售價。同時A又將土地轉讓給C,進行土地使用權轉讓時必須明確地上建築物殘值是否包含在內;如果買方只買土地使用權,則原房主應拆除房屋後轉讓土地或聲明房屋不要錢了;否則土地價格就是包含了房屋殘值在內的價格。總之一句話,地不離房,房不離地,房地產不可分割,必須同時轉讓。
案例中A卻將房地產分割開來,涉嫌將房屋和土地賣出兩次,應屬於詐騙行為。如B、C都不知情,則都屬於受害者,可以要求法院追究A的詐騙罪,討回自己的損失。
關於應保護B、C中誰的利益,如果不是同一天,則應保護先買的那個;但案中是同一天時間不分先後,法律應沒有這方面的規定,具體要看法院協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