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擔保物權相關論文

擔保物權相關論文

發布時間:2021-10-11 03:46:30

物權法碩士論文寫什麼題目好

以下物權法論文題目供同學們參考學習——
論生態化理念對物權法的影響
物權法中土地徵收徵用公共利益研究
《物權法》中擔保物權對《擔保法》的突破
我國《物權法》上的物權變動模式研究
《物權法》中擔保物權制度的改進與不足
物權變動中第三人利益的物權法保護
物權法體系下海域物權制度研究
論《物權法》對我國船舶物權制度的影響
論船舶擔保物權及其在我國物權法中的定位
論物權行為理論在我國物權法中的確立
關於《物權法》下海域物權體系架構的研究
論物權法背景下不動產收益權質押的法律保護
物權法上的商事留置權解析
從物權法的視角論析警察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合理行使
從兩岸物權法的制定與發展看德國法對中國民法的影響
論我國《物權法》上浮動抵押權對第三人的效力
物權法視野下的礦業權抵押制度之構建
物權法對銀行抵押權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物權法視野下的海上貨物留置權制度
《物權法》實施對船舶抵押權的影響研究
物權法權利質權制度研究
論我國《物權法》中地役權的效力及其登記對抗主義的適用
物權法體系下的水權理論研究
《物權法》中小區車庫權屬問題研究
物權法模式下城市房屋徵收之補償法律問題研究
論私有財產權的刑法保障—《物權法》推進制度研究
從公共利益出發,淺析《物權法》背景下的合理拆遷模式
論浮動抵押制度在我國《物權法》的應用
切實踐行物權法—努力開拓民營中小企業融資新渠道
論我國物權法框架下的佔有改定
從物權法的角度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問題
論我國物權法之公示公信原則的適用
物權法下的高等院校物業管理探索
《物權法》視野下警察行政執法的規范化研究
公安行政執法中涉案財物處理與物權法銜接問題研究
物權法中不動產徵收的公共利益問題研究
論網路虛擬財產權的物權法保護
我國物權法上的浮動抵押
基於《物權法》的城市舊集合住宅區再生研究
論我國《物權法》中的特別動產集合抵押
我國《物權法》第七十四條車庫問題法律制度研究
夫妻財產制與《物權法》的沖突及協調
論佔有的物權法保護
《物權法》佔有制度的立法
「釘子戶」現象的物權法分析
高房價的物權法思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政治學審視
《物權法》第181條之評析
論物權法之預告登記制度

❷ 試論擔保物權中的抵押權

(一) 抵押權是擔保物權。抵押權是針對財產的交換價值而設定的一種物權,它本質上是價值權,其目的在於以擔保財產的交換價值確保債權得以清償。故從抵押權的性質和目的的角度來看,抵押權是擔保物權。(二) 抵押權是在債務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財產上設定的擔保物權債 擔保法
權人無須為了自己債權的清償而在自己的財產上設定抵押權,抵押權是為擔保債權的清償而設定的,它只能存在於債權人以外的債務人或者願意提供財產為債務人履行債務作擔保的第三人。(三) 抵押權屬約定擔保物權而非法定擔保物權根據《物權法》第181條、185條以及《擔保法》第33條、38條至43條規定,抵押權系由當事人的抵押合意而設定。當事人可以自由地就抵押財產、抵押期限、抵押擔保范圍以及當事人認為需要約定的其他事項進行約定,並在抵押合同或者主債權合同中的抵押條款中予以明確。(四) 抵押權是不轉移標的物佔有的物權抵押權的公示主要是登記,抵押權的成立與存續,只需登記即可,不必轉移標的物的佔有。(五) 抵押權的內容是變價處分權和優先受償權抵押權的內容有兩項:一是抵押財產的標價處分權;二是就抵押財產賣得價金的優先受償權。對抵押財產的變價處分權是指當債務人屆期不履行債務時,抵押權人有權以合法方式拍賣、變賣抵押財產或者與抵押人協議以抵押財產折價抵充債務。就抵押財產賣得價金的優先受償權系指:(1)有抵押權擔保的債權,債權人能就抵押財產賣得的價金優先於債務人的普通債權人而受清償;(2)就抵押財產賣得價金的優先受償權還表現在兩物權之間,即如果同一抵押物上設定兩個以上的抵押權,先次序之抵押權人優先於後次序抵押權人而受清償;(3)抵押權人在債務人破產等程序中享有別除權,即抵押財產應從債務人的破產財產中除去,抵押權人對此別除出來的抵押財產賣得的價金有優先受償權。
編輯本段作用
抵押權作為一種擔保物權,是實踐中最理想,被廣泛使用的擔保形式,因為它的擔保效力最可靠,而且能充分發揮擔保財產的作用,既然抵押物不轉移其佔有,那麼它既可以發揮其使用價值,也可以由所有人繼續使用並發揮它的使用價值,取得的收益亦可以清償債務,這樣就使債權人的權益得到最充分的保障。基於抵押權這種區別於其它擔保物權的優勢,使抵押權在市場經濟中對促進市場經濟正常、良性運轉起著促進和保護作用,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有序的深入和發展,抵押權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青睞,成為最常見、最常用的擔保形式。
編輯本段地位
因為抵押權這種不轉移抵押物的佔有的特性,使得抵押權這一擔保形式在經濟活動中和法律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擔保物權研究
首先,抵押權比質押更簡便易行,質押要交付質押物,質權人要對質押物妥善保管,這樣無形就增加了債權人的義務范圍,而抵押則不存在此種情形。 其次,抵押區別於保證。保證所以成立靠的是保證人的信譽和經濟狀況,但信譽和經濟狀況存在可變性,一旦保證人經濟狀況惡化,這樣便不足以保證債權人的權益,債權人的權益有可能無法實現,而抵押則消除了債權人的這種顧慮,因此抵押權更有利於保護債權人的權益。 綜上所述,《擔保法》將抵押作為第一擔保方式,單獨成章,抵押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編輯本段實現
依據我國法律規定,抵押權的實現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①抵押權必須有效存在。抵押權設定如果無效或者已被撤銷,則不能實現。②必須是債務人履行期限屆滿。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期限是否屆滿是決定債務人是否履行債務的時間標准。③債權人未受清償。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債權人未受清償,表明債務人未按期履行義務,無論債務是遲延履行,還是拒絕履行,債權人都可以行使抵押權,使債權得到清償。④債務未受清償不是由於債權人造成的。只有在因債務人方面的原因未能清償債務而使債權人未受清償時,抵押權人才可以行使抵押權。如果債權人未受清償是由於其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則抵押權人不能行使抵押權。
編輯本段種類
抵押權的種類,根據不同的標准可以進行不同的劃分,根據我國《擔保法》的相關規定,抵押權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不動產抵押 不動產抵押,是指以不動產為抵押標的物而設定的抵押。不動產抵押是最普遍的抵押形式,由於不動產的特殊性,抵押人不轉移對其的佔有即可達到擔保之目的,因此在實踐中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 (二)動產抵押 動產抵押,是指以動產為抵押標的物而設立的抵押。動產抵押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動產都可以稱為抵押的標的物,有一些動產是不適合成為抵押標的物的。動產抵押的特徵仍是抵押人不轉移對財產的佔有,否則將與質押無異。 (三)權利抵押 權利抵押,是指以特定的財產權利作為抵押標的物的抵押。對於何種權利可以成為抵押的標的物,一般法律都會做出明確的規定,我國可供抵押的權利一般是指土地使用權。 (四)最高額抵押 最高額抵押,是指抵押人與抵押權人協議,在最高債權額度內,以抵押物對一定時間內連續發生的債權作擔保的抵押形式。最高額抵押具有下列特徵:1、抵押擔保的是將來的債權,現在尚未發生;2、抵押擔保的債權額不確定,但設有最高額限制,最高額限制並非債權的實際最高額;3、實際發生的債權是連續的、不確定的,即債權人不規定對方實際發生債權的次數和數額;4、債權人只可以對抵押財產行使最高限額內的優先受償權;5、最高額抵押只需一次登記即可設置。 我國最高額抵押的適用范圍,僅適用於借款合同和債權人與債務人就某項商品在一定期間內連續發生交易而簽訂的合同。 (五)財團抵押 財團抵押,又被稱為企業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其全部的財產,包括動產、不動產和權利為一體共同作為標的物來進行抵押的行為。採用此種抵押方式的抵押人一般是企業,可以是企業的擔保能力集中。《擔保法》第34條規定,抵押人可將其合法財產一並抵押。 (六)共同抵押 共同抵押,又成為總括抵押,是指為了同一債權的擔保,在數個不同的財產上設置的抵押。共同抵押的突出特點是在數個抵押物上設定數個抵押權,共同擔保同一債權。其中一個抵押權實現,其他財產上的所有抵押權均消滅。
編輯本段權利設定
抵押權的特徵,決定了債權人非常願意接受抵押這種擔保形式,但怎樣才能使抵押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法律上都能完整無缺,起到其應有的作用,這樣便產生了本文想要論述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抵押權的設定。
抵押權設定的形式
既然抵押是債務人為保證完全履行債務所採用的一種擔保形式,那麼設定抵押,既需要債務人提出此種方式,又需要債權人願意接受這種方式,只有雙方當事人達成合意方可設定抵押,所以設定抵押權是雙方當事人的合意行為,也是當事人之間的一種合同行為。 物權法
既然抵押是一種合同行為,那麼抵押合同應以什麼形式訂立呢?對此《擔保法》第三十四條有明確規定:「抵押人和抵押權人應以書面形式訂立抵押合同,」這樣也就從法律上明確了抵押合同必須以書面形式訂立。 以書面形式訂立抵押合同,是抵押合同成立的法律要件,但並不是所有的抵押合同僅憑書面訂立既可生效,有的還需要依法登記,對於哪些財產應依法登記,《擔保法》第四十二條有明確規定:①以地上定著物的土地使用權抵押的,為核發土地使用證書的土地管理部門;②以城市房地產或者鄉(鎮)、村企業的廠房等建築物抵押的,為縣級以上地方政府規定的部門;③以林木抵押的,為縣級以上林木主管部門;④以航空器、船舶、車輛抵押的,為運輸工具的登記部門;⑤以企業的設備和其他動產抵押的,為企業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擔保法》第四十二條所規定的財產屬強制登記范圍,但對於該五種財產以外的其他財產,當事人願意登記的亦可以進行登記,《擔保法》對此也進行了規定,當事人以其它財產抵押的,可以自願辦理抵押物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當事人辦理抵押物登記的登記部門為抵押人所在地公證部門。
抵押合同的內容
抵押合同屬於合同的一種,但它的內容具有特殊性,主要包括:①被擔保的主債權種類、數額。②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期限,一般情況下抵押合同約定的債務履行期限應當與主合同中約定的債務履行期限相一致。③抵押物的名稱、數量、質量、狀況、所在地、所有權屬和使用權屬。④抵押擔保的范圍。⑤當事人認為需要約定的其它事項。
抵押物
所謂抵押物即抵押合同的標的,是債務人或第三人提供擔保的財產。 既然抵押物是債務人保證其完全履行債務所提供擔保的財產,那麼該財產應該具有交換價值和可讓與性,並且債務人將其抵押以後交付之前在其繼續使用期間不會毀壞其價值,毀壞其形態。 對於何種財產能夠成為抵押物,中國《擔保法》第三十四條有明確規定:①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及其它地上定著物。在房屋和其他地上定著物不能離開土地而單獨存在,因此《擔保法》明確規定以房屋等其它地上定著物抵押的,房屋佔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同時抵押。但是又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對於正在構建的建築物能否用於抵押,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司法解釋第四十七條作了明確規定:即只要是合法的建築物,已在建造中的也可以抵押;②抵押人所有的機器、交通運輸工具和其它財產;③抵押權人依法有權處分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房屋和其他地上定著物;④、抵押人依法有權處分的國有的機器、交通運輸工具和其它財產;⑤抵押人依法承包並經發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權;⑥依法可以抵押的其它財產。 上述六種情形屬於可以抵押的財產,同時《擔保法》亦規定了禁止抵押的財產,《擔保法》第三十七條規定:下列財產不得抵押:①土地所有權。根據《憲法》的規定,土地為國家和集體所有,不能成為私有財產。國有土地,法律規定其使用權可以有償出讓,可以抵押,所以其土地所有權不得抵押。但集體土地所有權與國有土地所有權不同,應當可以抵押,可以有償出讓,但法律規定集體 抵押權
土地的所有權只能被國家徵用而不能參與流通,就象集體土地使用權被限制一樣,所有權同樣被限制了。集體土地所有權是否參與抵押或者有償轉讓,還有待於立法的進一步規范。②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除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根據法律規定,經發包方同意可以將依法承包的土地使用權抵押;用於抵押的鄉、村企業的廠房等建築物佔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同時抵押。因此雖然法律規定宅基地的使用權不能單獨抵押,但作為公民的私有財產的房屋是可以抵押的,那麼在設定抵押時,該房屋佔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也就是宅基地也同時抵押了。③學校、幼兒園、醫院等以公益為目的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和其他社會公益設施。法律規定不能以公益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社會公益設施抵押。主要是為了防止這些財產因抵押權的實現而流失,從而影響公益事業的發展,這是就法律規定的初衷而言。但就發展情況來看,很多的醫院已經按企業的形式來管理和經營,而且出現了大量的私人醫院和公司制的醫院,學校也是如此,已不是單純的事業單位,而是逐漸的走向企業化,因此說這一限制不利於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這將在實踐中由立法機關根據情況進一步加以規范。④所有權、使用權不明或者有爭議的財產。產權不明確的財產當然不能用於抵押,否則就會出現用別人的財產設定抵押權的現象。⑤依法被查封、扣押、監管的財產。這些財產因其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已不得私自處分,實際上處於一種不可讓與的狀態。⑥依法不得抵押的財產。指的是其他法律規定的不得讓與、抵押的財產,如采礦權等自然資源的使用權。
抵押權的范圍
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的范圍包括主債權、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和實現抵押權的費用,抵押合同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主債權被分割或者部分轉讓的,各債權人可以就其享有的債權份額行使抵押權;主債務被分割或者部分轉讓的,抵押人仍可以其抵押物擔保數個債務人履行債務。但是,第三人提供抵押的,債權人許可債務人轉讓債務未經抵押人書面同意的,抵押人對未經其同意轉讓的債務,不再承擔擔保責任。 在實現抵押權時,抵押物折價或者拍賣、變賣所得的價款低於抵押權設定時約定的價值的,應當按抵押物實現的價值進行清償;不足清償的剩餘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在實現抵押權時,抵押物折價、變賣或者拍賣所得的價款,當事人沒有約定的按照實現抵押權的費用、主債權的利息、主債權順序清償。 抵押物的范圍。抵押權的效力及於抵押物的全部,主債權未受全部清償的,抵押權人可以就抵押物的全部行使抵押權;抵押物被分割或者部分轉讓的,抵押權人可以就分割或者轉讓後的抵押物行使抵押權。 抵押物因附合、混合或者加工使抵押物的所有權為第三人所有的,抵押權的效力及於補償金;抵押物所有人為附合物、混合物或者加工物的所有人的,抵押權的效力及於附合物、混合物或者加工物;第三人與抵押所有人為附合物、混合物或者加工物的共有人的,抵押權的效力及於抵押人對共有物享有的份額。 抵押權設定前為抵押物的從物的,抵押權的效力及於抵押物的從物。但是,抵押物與其從物為兩個以上的人分別所有時,抵押權的效力不及於抵押物的從物。
抵押人
抵押人是指提供財產作為債權擔保的一方當事人,可以是債務人自己,也可以是第三人。 抵押是一種合同關系,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雖然《擔保法》沒有明確規定對抵押人的要求,但從其立法本意和《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要想使抵押合同有效,抵押人必須具備以下條件:①抵押人應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因為根據我國法律規定,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只能獨立實施純受益的民事行為才受法律保護。否則法律不予保護,因此無完全民事行為人能力人訂立的抵押合同,會因主體欠缺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而無效。②抵押人對抵押物具有處分的權利。因為抵押是抵押人以自己的財產作為債權擔保,在債務人不履行義務時須以抵押物的價值抵債,這就要求抵押人必須是抵押物的所有人或者對抵押物享有處分的權利。否則,債權人也就是抵押權人的權利就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因此在訂立抵押合同時,抵押權人不僅要審查抵押人的民事行為能力,而且要審查抵押人對抵押物是否享有處分權。
編輯本段權利消滅
抵押權和其他民事權利一樣,在特定的條件下產生,在特定的條件下也會消滅。抵押權的消滅雖然在《擔保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均未明確提出,但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和實際運用中的情況來看,抵押權的消滅有以下幾種方式:
以實現的方式消滅
抵押權實現後原有的抵押合同終止,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解除,抵押權自然消滅。
因抵押權人的放棄而消滅
在抵押合同簽訂後,在履行過程中抵押權人自動放棄抵押權,自動的退到一般債權人的地位,放棄其享有的優先受償權,這時抵押權因抵押權人的放棄而消滅
因抵押合同的無效而消滅
抵押合同的無效包括多種形式的無效,合同無效,抵押權自然無效,抵押權因合同無效而消滅,抵押合同的無效包括因主體不合格而造成的無效,因客體不合格而造成的無效和因內容不合格而造成的無效等。 首先,來看因主體不合格而造成的無效,這主要是指設定抵押的當事人因不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而使抵押行為無效,抵押行為無效,抵押權自然無效,抵押權因無效而消滅。 其次,客體的無效,《擔保法》第三十七條對不得抵押的財產做了明確規定,如果用該條規定的財產作為抵押物訂立抵押合同,合同是無效的,因為違反了法律關於抵押物的規定。 第三、合同內容無效 抵押合同的內容同其他經濟合同一樣,都不得違反法律規定,不損害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不得侵害其他人的利益,不得違反社會的善良風俗,否則合同就是無效合同,抵押合同同樣如此,如果合同內容違反了法律的上述規定,則合同無效,抵押權自然也無效。 第四、程序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抵押合同無效 中國《擔保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當事人以本法第四十二條的財產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起生效。」這就限制性的規定了抵押合同的登記制度,如果只是雙方當事人簽字而未登記,抵押合同自始沒有法律效力,抵押權也就自始不存在。
抵押權的部分消滅
《擔保法》第四十二條第二款,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擔保法的基本問題的解釋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九條規定「當事人未辦理抵押物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這一規定就確定了抵押權的部分消滅,也就是說抵押權人雖然能夠以抵押權對抗其他債務人,但不能對抗對抵押物主張權利的第三人,這僅指須登記的抵押物而言。

❸ 擔保法與物權法論文總結,

《物權法與擔保法適用的時間效力問題》
【摘要】物權法擔保物權編是在擔保法的基內礎上修改、容完善而成的,物權法施行後並未完全廢止擔保法,由此而出現了物權法與擔保法之間的法律沖突。對於這些法律沖突如何處理,大抵屬於法律的時間效力的范疇。審判實踐中對此存在不少爭議,直接影響到了裁判的結果。擔保法與物權法的規定不一致的,如何適用法律?
【關鍵詞】物權法定主義;擔保法;擔保物權;時間效力;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法;法律規定;應收賬款;特別規定;法律沖突
希望這篇可以給你一些啟發,祝你論文順利通過。

❹ 擔保物權有哪些種類

現實問題
朱某向秦某借款15萬元,用自己的轎車作為擔保,但是在雙方訂立擔保合回同的時候並沒有約定轎車的擔保范圍答,那麼轎車的擔保范圍究竟有哪些呢?
律師解答
根據《物權法》的規定,擔保物權的擔保范圍包括主債權及其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保管擔保財產和實現擔保物權的費用。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一百七十三條 擔保物權的擔保范圍包括主債權及其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保管擔保財產和實現擔保物權的費用。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❺ 擔保物權問題

①抵押合同有抄效,抵押權設立,動產抵押權設立僅需滿足抵押權有權處分,抵押合同有效。不登記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②甲丙間質權成立,滿足動產質權設立條件,即有權處分,質押合同有效,交付。
③丁有權留置該車,符合留置權設立條件,在丙不能支付修理費用或提供擔保的情況下,經過一定的履行期限的,可以就該車拍賣變賣,並享有優先受償權。
④依據擔保法及其解釋規定,在同一動產上設計了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的,留置權具有優先性,抵押權和質權是平等的,但抵押權未經登記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所以,對該動產,先由丁受償,其次是丙,再次是乙。
本人觀點,望採納謝謝

❻ 寫一篇法律專業畢業論文,關於用益物權的。請高人指點。

相關範文:

論用益物權的內容

摘 要:所有權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內容,用益物權作為以所有權為基礎而產生的物權,其內容亦包括這四項內容。本文認為,用益物權的佔有權能通常體現為直接佔有,在特殊情況下也表現為間接佔有;用益物權的使用權能包括生活性使用、經營性使用、公益性使用三種形式;用益物權的收益權能雖是重要權能,但並不是各類用益物權的共有權能;用益物權的處分權能體現為法律上的處分而不包括事實上的處分。

關鍵詞:用益物權、佔有權能、使用權能、收益權能、處分權能

用益物權的內容,也就是用益物權的權能。關於用益物權的內容,理論上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二權能說、三權能說、四權能說等不同的主張。我認為,用益物權因種類的不同,其內容會存在著差別。但就用益物權的整體而言,其內容應當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權能。當然,這並不等於說每一種具體用益物權的內容都包括這四項權能,具體用益物權的權能只能依該用益物權的特點而定。

一、用益物權的佔有權能

佔有是對物的實際管領和控制。在一般情況下,用益物權的標的物只有在移轉佔有歸用益物權人時,用益物權才能夠行使和實現。例如,不轉移土地的佔有,建設用地使用人就不能在土地上營造建築物;不移轉農地的佔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就無法耕作土地。那麼,用益物權的佔有權能是限於直接佔有,還是包括間接佔有呢?對此,學者的意見不一。有學者認為,用益物權的佔有權能應僅限於直接佔有,間接佔有因不直接佔有實體物,無從加以使用收益;[①]也有學者認為,在用益物權中,標的物必須移轉給用益物權人佔有,包括直接佔有和間接佔有。[②]我認為,用益物權的實現通常須以直接佔有標的物為前提,但在用益物權的存續期間,用益物權並不以直接佔有標的物為必要。在實踐中,用益物權人為了取得更大的收益,或者基於其他原因,也可以將用益物轉移給其他人佔有。因此,用益物權中的佔有權能通常表現為直接佔有。但在特殊情況下,用益物權的佔有權能也可以表現為間接佔有。例如,在典權中,典權人承典房屋後在不轉移直接佔有房屋的情況下,即將該房屋出租給他人,典權人僅取得了出典房屋的間接佔有。因為出租典物是典權人的一項權利,也是一種使用收益的方法。再如,建設用地使用人將建設用地使用權出租,用益物權人對土地的佔有也屬間接佔有。

佔有權能是用益物權的基本權能,是使用、收益權能的基礎。外國法上的地上權、永佃權、用益權、使用權與居住權等,我國法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都具有佔有的權能,當無疑問。但是,地役權是否具有佔有的權能,學者間則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無論是積極地役權還是消極地役權、繼續地役權還是非繼續地役權、表見地役權還是非表見地役權,均不以佔有供役地為前提,地役權並不包括佔有的權能;[③]有學者認為,地役權包括佔有的權能。[④]我認為,地役權的種類不同,其是否具有佔有權能的情形也不同。有的地役權沒有佔有權能,如眺望地役權、採光地役權等,就沒有佔有的權能;有的地役權則具有佔有權能,如引水地役權、排水地役權、搭梁地役權等,就具有佔有的權能。因此,一概否定地役權的佔有權能是不妥的。那麼,地役權的佔有權能是否具有獨占性呢?對此,學者間的認識也有分歧。有學者認為,地役權的佔有權能沒有獨占性。故地役權人不僅可與供役地人共同使用同一土地,而且也可以與其他地役權或其他用益權人共同使用同一土地。[⑤]我認為,地役權的佔有權能是否獨占性,也不能一概而論。通常情況下,地役權的佔有權能沒有獨占性,但這並不排除在特定情形下,個別地役權的佔有權能具有獨占性。例如,根據個別地役權的特質,如不具有獨占性則無法行使地役權的,則該地役權的佔有即具有獨占性。同時,如果當事人約定地役權人的佔有具有獨占性的,則佔有權能即具有獨占性。

既然用益物權的標的物通常需要由用益物權人直接佔有,那麼,標的物轉移佔有的方式除現實交付外,簡單交付、佔有改定、指示交付等觀念交付是否允許呢?所謂簡易交付,是指以當事人雙方設定物權的合意代替該財產現實移轉佔有的交付方式。可見,簡易交付就是簡化了的現實交付,因此,簡易交付對用益物權標的物的佔有移轉也是適用的。例如,某甲將自己的房屋借給某乙使用,後雙方協商就此房屋設定居住權或典權,則雙方達成居住權或典權合意後,該房屋即視為交付佔有。所謂佔有改定,是指物權的設定人仍直接佔有標的物,而由權利人間接佔有該標的物。例如,某甲將房屋出典給某乙,同時又約定某甲再租賃30天。可見,在佔有改定的情況下,標的物的直接佔有並沒有發生移轉,用益物權人僅取得了標的物的間接佔有。這種以佔有改定方式交付標的物的,也是應當允許的。當然,對於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而言,佔有改定的交付方式通常是不允許的。所謂指示交付,是指當財產由第三人佔有時,物權設定人以對於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讓與受讓人,以代現實交付。例如,某甲將房屋出借給某乙,然後又將該房屋為某丙設定居住權或典權。那麼,某甲能否以對某乙的房屋返還請求權讓與某丙以代替房屋的交付呢?對此,有學者認為,在用益物權設定後,如果設定人將對第三人行使的返還請求權移轉給用益物權人,即移轉間接佔有時,也必須由用益物權人行使該返還請求權以取得對物的直接佔有,由其在實體上支配標的物。[⑥]這種觀點雖有自相矛盾之處,但實際上是承認了指示交付的有效性。我認為,指示交付也可以適用於用益物權標的物的移轉佔有。但是,如果因用益物權設定人的原因,導致用益物權人不能行使返還請求權或行使返還請求權無效果時,應由用益物權設定人對用益物權人所受到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當然,以佔有改定、指示交付方式移轉用益物權標的物佔有的,不能違反法律的規定或者用益物權的設定目的。

二、用益物權的使用與收益權能

用益物權是以使用收益為目的而設定的用益物權,因此,可以說,使用與收益是用益物權的核心權能。

使用是指按照物的性能和用途,對其加以利用,以滿足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用益物權的使用權能系對物的具體利用,本質上是實現物的使用價值,故使用權能是一種事實上的權能。使用是直接作用於用益物權標的物上的權能,是各類用益物權所共有的權能,因此,在德國民法上,用益物權在法學中的直接意義就是使用權,即以使用為目的而利用他人之物的物權。[⑦]用益物權的使用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生活性使用,即用益物權人為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使用用益物。生活性使用一般為單純使用標的物,不伴隨收益權能。例如,宅基地使用權人對宅基地的使用,居住權人對房屋的使用等,都屬於生活性使用。二是經營性使用,即以營利為目的而使用用益物。經營性使用由於是出於營利目的,因此,常伴有收益的權能,有時也有處分的權能。例如,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對土地的使用,其目的在於獲取一定的農產品;建設用地使用人在土地上開發建築房屋,其目的在於出售房屋而營利。因此,這些使用都屬於經營性使用。當然,當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將所建築的房屋出售後,房屋所有人因居住房屋而使用建設用地的,則屬於生活性使用。三是公益性使用,即用益物權人是出於公益目的而使用用益物。例如,建設用地使用權人的用地屬於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的,這種使用即為公益性使用。

根據《德國民法典》第100條規定:「收益是指物的或者權利的果實以及依物的或者權利的使用方法所取得的利益。」因此,收益是指收取標的物所產生的經濟利益。這里的經濟利益范圍相當廣泛,不僅包括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而且包括在實際生產經營活動中所產生的各種利益。關於收益權能在用益物權權能中的地位,理論上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用益物權應當兼具使用和收益兩項內容或目的;[⑧]另一種觀點認為,用益物權不必同時兼具使用和收益兩項內容或目的。[⑨]我認為,通過具體分析各種用益物權,可以發現,用益物權的使用權能、收益權能有如下三種情況表現形式:一是僅有使用權能而無收益權能,如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居住權一般無收益權能;二是僅有收益權能而無使用權能,如農村土地承包權人轉包後,即僅有收益權能而無使用權能;三是既有使用權能又有收益權能,這種情況最為常見,如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可見,收益權能並不是各種用益物權所共同具備的權能。至於何種用益物權具有收益權能,則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三、用益物權的處分權能

在用益物權中,用益物權人除對用益物享有佔有、使用、收益的權能外,是否還包括處分權能呢?對此,理論上有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用益物權的權利內容不包括處分權,其內容為對於標的物的佔有、使用、收益,不包括法律上的處分。具體而言,在用益物權設定後,物之所有人並沒有將其所有權的處分權能移轉給用益物權人。用益物權人雖然不具有對標的物的處分權,但土地使用權、典權等可以轉讓,也可以設定抵押,對用益物權本身進行處分。[⑩]另一種觀點認為,就法律處分而言,用益物權人對用益物沒有移轉所有權的處分權,但權利人有權利處分權,即移轉權利和設定負擔的權利,如轉讓、設定抵押等;就事實處分而言,因事實上的處分權能往往是對物加以利用的條件,使用和收益權能在很多情況下是與事實處分權能相結合才能實現。例如,為了在土地上營造建築物、種植糧食,就必須對土地進行打地基、翻土、修田壟等,這就屬於對土地的事實上的處分,不許為這樣的處分對土地的利用就是不可能的。因此,用益物權中是應當包含對物的事實上處分的內容的。[?]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討論用益物權處分權能時,通常討論的是權利人能否對其享有的用益物權的標的物加以法律上或事實上的處分。從這一角度出發,就法律上的處分而言,用益物權人不能對標的物進行法律上的處分;就事實上的處分而言,為了使用和收益的目的,法律一般允許用益物權人對標的物進行改良或保存行為,但不允許對其標的物進行顯著的變更或毀損。當然,這種觀點也不否定用益物權人對用益物權本身的處分權能,即除非法律特別規定或者權利性質的特殊要求,權利人原則上可以對權利本身進行處分。[?]可見,這種觀點是以對用益物的處分為前提來討論處分權能的。

從上述各種不同的觀點來看,其存在分歧的原因在於對於處分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應當首先明確處分的含義和對象。德國著名學者拉倫茨教授指出:「處分行為是指直接作用於某項現存權利的法律行為,如變更、轉讓某項權利、在某種權利上設定負擔和取消某項權利等。處分的對象永遠是一項權利或一項法律關系。所有權人處分其所有權的處分行為,如移轉動產上的所有權以及在所有權上設定有利於第三人的限制物權(如設定用益權、抵押權或質權)等。」[?]關於處分的對象(標的或客體)問題,涉及到權利客體問題。對此問題,拉倫茨教授從三個層次上進行了分析。第一層次的權利客體即第一順位的權利客體,是支配權或利用權的標的,屬於狹義的權利客體。這一順位的權利客體是有體物以及在其上可以有效成立一個第三人的支配權或利用權的無體物,因此,屬於某人所有的物就是第一順位的權利客體。第二層次的權利客體即第二順位的權利客體,是權利主體可以法律行為予以處分的標的。這一順位的權利客體是權利和法律關系。德國民法在使用「標的」(標的物)這一詞語時,總是把它和一個處分的法律行為、或者與一個處分權結合在一起,這就是第二順位的權利客體,也就是處分標的的意思。因此,在某物上存在的所有權作為處分的標的(可以處分的對象)就是第二順位的權利客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所有權中,所謂的處分應是對所有權的處分,而不是指對所有物的處分。第三層次的權利客體即第三順位的權利客體,是指作為一個整體並且可以被一體處分的某種財產的權利或者某種特殊財產的權利。因此,財產本身並不是一個統一的處分的標的。[?]從拉倫茨教授關於權利客體的三層次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處分的標的只能是權利或法律關系,而作為第一順位的權利客體是不能作為處分標的的。當然,拉倫茨教授所指的處分,是僅就法律上的處分而言的。若就事實上的處分而言,處分權能應指向物本身。

在我國民法上,學說上一般認為處分是所有權的核心權能,因此,只在論述所有權的權能時加以說明。我認為,處分作為支配物的一種表現形式,不為所有權所獨有,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也應具有處分權能,只是它們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而已。通說認為,處分不僅包括事實上的處分,也應包括法律上的處分。事實上的處分是指對物進行消費,即通過事實行為使物的物理形態發生變化,從而滿足人們的需要;法律上的處分是指對物的權利的處置,即通過法律行為使物的權利狀態發生變動。拉倫茨教授所指的處分,指的就是法律上的處分。法律上的處分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法律處分,是指對標的物的權利(如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的處分;廣義的法律處分,除包括狹義的法律處分外,還包括對標的物設定負擔,如在標的物上設定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

基於上述分析,我認為,在物權的處分權能上,法律上的處分的對象應是權利,而事實上的處分的對象是物本身。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可以具體分析用益物權的處分權能問題。

就法律上的處分來說,如前所述,它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對權利的處分;二是對權利設定負擔。就對權利的處分而言,用益物權人自然不能享有處分用益物所有權的權利,否則即構成無權處分。但是,用益物權人應當享有對用益物權的處分權能,即有權將用益物權移轉給他人。因為用益物權是一種非專屬的財產權,通過處分用益物權可以實現用益物權人設定權利的目的。「處分權的缺失有悖於用益物權的支配權屬性,會影響到物的使用權效率。」 [?]因此,法律應設計具體的規范調整用益物權的移轉問題。當然,法律也可以根據某種特殊的原因,限制用益物權的移轉,如居住權就是一種不具有移轉性的用益物權,宅基地使用權在轉移時也受到嚴格的限制。就對權利設定負擔而言,用益物權人有權以用益物權為客體設定抵押、租賃等權利。例如,我國現行法規定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可以設定抵押,也可以出租。那麼,用益物權人是否享有在用益物上設定負擔的權利呢?對此,有學者認為,用益物權人不可以就標的物設定地上權、地役權、抵押權,但可以在其享有的用益物權上設定次用益物權,該次用益物權是以既存的用益物權為其客體的。[?]我認為,由於用益物權人對用益物只享有定限物權而沒有所有權,所以,用益物權人一般不能以用益物為客體設定負擔,如以用益物為客體設定地上權、抵押權、租賃權等權利。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基於用益目的的需要,用益物權人也可以在用益物上設定負擔。例如,用益物權人可以就用益物為他人設定地役權,典權人可以就典物設定典權即轉典。應當指出的是,在這些情況下,用益物權人所設定的用益物權的客體並不是原用益物權人所享有的用益物權,它的客體與原用益物權的客體是相同的,都是原不動產。

就事實上的處分來說,由於它是對標的物進行實質上的變形、改造或毀損,因而,一般情況下,這種處分權能非屬所有人不可,除非法律另有規定。如前所述,有學者認為,用益物權人對用益物也享有事實上的處分權能。對此,我持有不同的看法。盡管用益物權人對用益物加以利用往往需要對物進行一定的變形、改造,如建造房屋需要打地基、耕植農作物需要修田壟等,但這實際上是用益物權人實現使用、收益權能的前提條件,是用益物利用的一種形式,屬於用益物的改良行為。用益物的改良與用益物的事實上的處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德國民法典》第1037條第款規定:「用益權人無權對物進行改造或者重大變更。」第2款規定:「在不對土地的經濟用途進行重大變更的范圍內,土地的用益權人可以為了採掘岩石、砂礫、沙士、粘士、陶士、泥灰岩、泥炭或者其他土壤成分而設置新設備。」前者規定的用益物的事實上的處分,屬法律禁止之列;後者規定的是用益物的改良,屬法律允許之列。[?]

注釋:

[①] 溫世揚、廖煥國:《物權法通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頁。

[②] 屈茂輝:《用益物權制度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7頁。

[③] 劉凱湘:《論基於他物權的物權請求權》,載《法學論壇》2003年第2期,第33頁。

[④] 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中)》(修訂三版),台灣文太印刷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26頁;陳華彬:《物權法原理》,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553頁。

[⑤] 溫世揚、廖煥國:《物權法通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71頁;陳華彬:《物權法原理》,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553頁。

[⑥] 錢明星:《我國用益物權體系研究》,北京大學2001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2頁。

[⑦] 孫憲忠:《德國當代物權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頁。

[⑧] 江平主編:《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95頁。

[⑨] 屈茂輝:《用益物權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頁。

[⑩] 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12頁。

[?] 錢明星:《論用益物權的特徵及其社會作用》,載《法制與社會發展》1998年第3期,第18頁。

[?] 尹飛:《物權法·用益物權》,中國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頁。

[?] [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王曉曄等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36頁。

[?] [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王曉曄等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379頁。

[?] 錢明星、李富成:《中國物權法的觀念》,載蔡耀忠主編:《中國房地產法研究》(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120頁。

[?] 錢明星:《我國用益物權體系研究》,北京大學2001年博士學位論文,第8、12頁。

[?] 我在給研究生講課,有學生認為物的改良行為應屬於事實處分的下位概念,因此,對用益物的改良即屬於事實上的處分。但我認為,物的改良與事實上的處分是不同的。前者是在不毀損物的本體的情況下,對物加以改善,以使其增加價值和使用價值,如為房屋的客廳鋪設地板;而後者是對物的本體的毀損或變更,或將房屋拆除。因此,應當將物的改良與事實上的處分區分開來。也正因為如此,我認為,所有權的權能不僅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還包括改良等其他權能。

其它相關: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7466
論用益物權制度的發展趨勢

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ct.free.8113507.1/
論用益物權的效力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❼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論文

《物權法》視野下公共利益的界定

摘要】 <正>抵押權的實現是抵押權人行使抵押權的基本方式,《物權法》和《擔保法》對此均有明確規定。《擔保法》制定於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在實現抵押權的制度設計方面有重大不足。《物權法》生效後,本著便利抵押權實現的原則,在抵押權實現條件、方式、程序等方面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確立了實現抵押權的基本法律規則,值得認真分析、研究並加以正確適用。

抵押權的實現是抵押權人行使抵押權的基本方式,《物權法》和《擔保法》對此均有明確規定。《擔保法》制定於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在實現抵押權
的制度設計方面有重大不足。《物權法》生效後,本著便利抵
押權實現的原則,在抵押權實現條件、方式、程序等方面增加
了不少新的內容,確立了實現抵押權的基本法律規則,值得
認真分析、研究並加以正確適用。
一、實現抵押權的條件
《物權法》第195條第1款規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
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抵押權人可以與
抵押人協議以抵押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抵押財產所
得的價款優先受償。」依照該條規定,抵押權人實現抵押權的
條件分為「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和「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
現抵押權的情形」兩種,符合其中任何一種的,抵押權人都有
權實現抵押權。
債務到期,既包括合同約定的債務履行期屆至,也包括
債務的提前到期。債務提前到期的條件一般由當事人約定,
也可以由法律直接規定,前者如當事人約定債務人不按期支
付利息時債務提前到期;後者如《合同法》第203條規定的「借
款人未按照約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貸款人可以……提
前收回借款」。債務到期是抵押權人實現抵押權的法定當然
條件,無需當事人通過合同約定。
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屬於債務到期這一抵
押權實現的法定當然條件的例外,由當事人通過意思自治自
行決定。《物權法》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實現抵押權的情形,
為抵押權人靈活實現抵押權提供了便利。從立法意圖上看,
《物權法》允許當事人約定實現抵押權的情形,目的是防止抵
押人「非正常經營行為或者惡意的行為……造成抵押財產大
量減少」,川因此,實務中抵押權人為維護自身擔保權益順利
實現,可以運用物權法的規定,與抵押人預先約定實現抵押
權的特別情形,以爭取主動。例如,可以約定當抵押人的行為
造成抵押財產減少或者抵押人分離抵押物、轉讓抵押物時,
抵押權人有權實現抵押權;也可以與抵押人約定,當債務人
發生違約(如停止支付利息、改變借款用途)時,抵押權人有
:權實現抵押權等。
:二、實現抵押權的程序
:實現抵押權的程序,法理上有所謂自救主義和司法保護
:主義,前者允許抵押人和抵押權人協商實現抵押權,國家不
:干預;後者不允許抵押人和抵押權人自行實現抵押權,抵押
:權人須有法院或其他國家機關的裁判或決定方能實現抵押
權。我國《物權法》規定的抵押權實現程序,既允許抵押人與
:抵押權人協商實現抵押權,又允許在協商失敗時求助於司法
:程序,可稱之為「兩步走』,,本質上屬於自救主義,但也有折衷
:主義的內涵,有學者稱之為「徹底的自救主義」。陰就抵押權
:實現的實踐看,由於抵押人不配合,以徹底自救主義方法行
:使抵押權比較困難,多數情況下抵押權人不得不求助於司法
:程序。另外,我國現有法律背景下實現抵押權的配套制度和
:措施還待完善,抵押權人實現抵押權面臨制度障礙,如抵押
:登記機構不統一等。有鑒於此,我國抵押權的實現程序應當
屬於「司法保護下的自救主義」。
:(一)抵鉀權人與抵抑人協商實現抵鉀權
:抵押關系當事人通過意思自治就實現抵押權協商一致
:後,可以對抵押物進行折價,或拍賣、變賣抵押物,但當事人
:在訂立抵押合同時約定有留置抵押條款的,該約定無效。
:(二)抵押權人向法院請求實現抵鉀權
:1.向法院請求實現抵押權程序的性質
抵押權人請求法院實現抵押權的程序屬於司法程序,
:《擔保法》第53條規定抵押權人與抵押人「協商不成的,抵押
: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明確規定了抵押權人必須
:通過訴訟程序實現抵押權。《物權法》立法者認為:「向人民法
:院提起訴訟以實現抵押權的規定使得抵押權的實現程序變
:得復雜而且漫長」,因此「為了簡便抵押權的實現程序,……
:抵押權人可以直接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抵押財產」。t3j顯
:然,《物權法》的規定明確排除了以訴訟方式實現抵押權,按
:照立法者的解釋,抵押權人「可以直接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
賣抵押財產」,因此,抵押權人向法院請求實現抵押權的程序

❽ 那有論我國物權擔保制度完善的論文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主任 姚紅

擔保物權制度是建設現代市場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民事法律制度。為適應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我國在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中,首先對擔保問題作了原則規定,在保障交易安全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1995年,我國制定了《擔保法》,實施十幾年來,對於促進資金融通和商品流通,保障債權實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

擔保物權是物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定《物權法》,在《擔保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擔保物權制度,將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擔保物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安全閥和助推器

擔保物權法律制度是為交易安全和經濟發展服務的。擔保物權通過抵押權、質權、留置權三種不同方式,在保證債權實現的同時,活躍了市場交易,促進了經濟發展。

關於抵押權

抵押權是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不轉移對財產的佔有,將該財產作為履行債務的擔保,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債權人就該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比如甲向乙借款 20萬元,將自己正在使用的房屋作為還款的擔保物,承諾到期不還款時,乙可以拍賣該房屋,用拍賣所得的價款得到優先清償。採用抵押的方式擔保,抵押人在繼續佔有、使用抵押財產,利用抵押財產取得收益的同時,享受了交易的好處;抵押權人在不承擔抵押財產保管義務的同時,取得了交易安全的保障,對經濟發展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促進作用。

設立抵押權的關鍵是哪些財產可以抵押。根據《物權法》規定,財產抵押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對抵押財產有處分權;二是必須為《物權法》規定的可以抵押的財產。

關於宅基地使用權可否抵押一直存在不同意見。考慮到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全面建立,宅基地使用權是農民安身立命之本,從全國范圍看,現在宅基地使用權的轉讓和抵押的條件尚不成熟。農民一旦失去住房及其宅基地,將會喪失基本生存條件,影響社會穩定。為了維護現行法律和現階段國家有關農村土地政策,禁止以宅基地佔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抵押。

關於學校、幼兒園、醫院的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可否抵押,也曾有過不同意見。考慮到學校、幼兒園的教育設施是用來教書育人的,不論是公辦還是民辦的,都是為社會公益目的而設立的。如果允許以學校的教育設施抵押,一旦實現抵押權,不僅辦學目的難以達到,嚴重的可能造成學生失學,影響社會安定。從國家、民族的未來考慮,從維護社會安定出發,從教育的目的著眼,禁止以教育設施抵押。醫院是為了保證公眾健康而設立的,也是一種公益事業,如果允許以醫療設施抵押,一旦實現抵押權,就會影響公眾看病、治病,不利於保障人民健康。

抵押權作為物權,抵押權人對抵押財產有控制和支配的權利,即未經抵押權人同意,抵押人不得隨意處分抵押財產;債務人到期不履行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時,抵押權人有權就實現抵押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

由於抵押財產多為不動產,價值較高,不能移 動,有登記制度保障,以其擔保的債權回收率比較高,是金融機構等債權人比較容易接受的擔保方式。

關於質權

質權分為動產質權和權利質權。動產質權是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將其動產移交債權人佔有,將該財產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就該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比如甲向乙借款20萬元,將自己的古董交給乙,作為還款的擔保,承諾到期不還款時,乙可以拍賣、變賣該古董,用拍賣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權利質權是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將其享有的財產權利出質給債權人作為履行債務的擔保,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就該財產權利優先受償的權利。比如甲向乙借款20萬元,將自己的股權作為還款的擔保,承諾到期不還款時,乙可以賣出股權,以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採用質押的方式擔保,出質人將暫時不會利用的財產用於融資,質權人直接控制質押財產,使債權實現有了更可靠的保障,可謂兩全其美,物盡其用。

可用於質押的財產范圍比可抵押的財產范圍廣,不僅包括動產,也包括財產權利。按照《物權法》規定,法律、行政法規不禁止轉讓的動產都可以設立動產質權。對匯票、支票、本票,債券、存款單,倉單、提單,可以轉讓的基金份額、股權,可以轉讓的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應收賬款等可以設立權利質權。

動產質權設立後,質權人應當妥善保管質押財產,債務人履行債務或者出質人提前清償所擔保的債權的,質權人應當返還質押財產。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質權的情形時,質權人可以與出質人協議以質押財產折價;也可以直接拍賣、變賣質押財產,就賣得的價款優先受償。

現代社會,無形財產權利在社會財富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大,以無形財產權作為權利質權也越來越多地受到債權人的重視。

關於留置權

留置權指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債權人就留置的已經合法佔有的債務人的動產優先受償的權利。比如甲公司給乙運輸貨物後,乙不向甲支付運輸費用,甲可以留下運輸的貨物,通知乙在一定時間內支付運費,乙逾期不支付的,甲可以拍賣、變賣貨物,就賣得的價款優先受償。留置權的行使,可以使債權人及時收回再生產所需要的資金,保障生產經營活動正常進行。

留置權不同於抵押權和質權,後兩種擔保物權是約定產生的,而留置權是法律規定的,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債權人可以直接行使留置權。債權人留置財產,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當與債權屬於同一法律關系,比如保管費債權,可以留置保管的財產,對非因保管關系產生的債權,不能對保管財產行使留置權。

債權人留置財產後,應當與債務人約定履行債務的期間,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債權人應當給債務人兩個月以上履行債務的期間,債務人逾期未履行的,債權人可以與債務人協議以留置財產折價,也可以就拍賣、變賣留置財產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

留置權可以督促債務人及時履行義務,避免債權人陷入繁瑣、復雜的追債程序,是保證企業經營活動正常進行的有效形式。

完善擔保物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擔保作為融通資金、活躍資本市場、保障交易安全,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越來越受到各國法律的重視,許多國家進行了擔保法律制度改革,包括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美洲國家組織和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等在內的地區性和國際性組織都相繼制定了擔保交易示範法和立法指南,旨在幫助其成員國制定簡便高效的現代擔保交易法律機制。近些年,我國經濟持續增長,資金需求量越來越大,國內外經濟往來日益頻繁,維護金融穩定的任務更加艱巨。經濟上的發展變化,迫切需要完善我國擔保法律制度,擴大可供擔保財產的范圍,簡化擔保設立程序,建立高效、低成本的擔保物權實現機制,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物權法》在擔保法規定的基礎上,總結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借鑒國外擔保物權立法的先進經驗,對《擔保法》作了修改、補充。

擴大可擔保財產的范圍,為生產力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擔保物權是融通資金、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手段。擔保物權是對物的交換價值的利用,財產抵押不僅可以融入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又可以繼續對自己所有的財產行使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使得財產的價值量成倍增加;財產質押出質人將暫時不使用的財產作為履行債務的擔保,充分發揮了物的效用。

現代社會,利用財產的交換價值融資受到普遍重視,從國外擔保法律制度看,擔保的類型越來越多,如動產抵押、最高額抵押、企業財團抵押、浮動抵押、統一權益擔保,而我國《擔保法》規定的可用於擔保的財產范圍還不夠廣,擔保方式略顯單一,不能滿足生產者的融資需要。擔保財產的范圍不廣,對於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和農業生產經營者的影響尤為明顯,由於它們缺少可利用的不動產擔保資源,難以貸到生產所需要的資金,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不僅如此,銀行等金融機構因缺少擔保財產資源不敢貸款,經營效益也受到影響。

為了疏通經濟發展過程中資金短缺的瓶頸,特別是為解決中小企業和農民貸款難問題,促進銀行資本流動,《物權法》在《擔保法》規定的擔保財產的基礎上,擴大了可用於擔保的財產范圍,增加規定:(1)正在建造的建築物、船舶、航空器可以抵押。實踐中,建設工程往往周期長、資金缺口大,以正在建造的建築物、船舶、航空器作為擔保,對於解決建設者融資難,保證在建工程順利完工具有重要作用。(2)經當事人書面協議,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可以現有的以及將有的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作抵押。以這種方式抵押,抵押權設定後,抵押人可以將抵押的原材料投入成品生產,也可以不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的財產,抵押權人對於抵押期間轉讓的財產沒有追及的權利。當發生債務履行期屆滿債務未受清償、抵押人被宣告破產或者被撤銷,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成就,或者嚴重影響債權實現的情形時,抵押財產確定,抵押權人就確定後的抵押財產優先受償。這是一種靈活的融資擔保方式,為中小企業和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發展提供了便利。(3)基金份額可以質押。規范和發展各類投資基金是我國投資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國2003年通過的《證券投資基金法》對基金份額交易作了專門規定。《物權法》將基金份額作為權利質權的標的,符合證券市場的發展的需要。(4)應收賬款可以質押。應收賬款指權利人因提供一定的貨物、服務或者設施而獲得的要求義務人付款的權利,不包括因票據或者其他有價證券而產生的付款請求權。公路、橋梁等收費權屬於應收賬款。由於企業的資金往來一般都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直接劃轉用於擔保的應收賬款的方式實現債權,程序簡便。因此,以應收賬款質押,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樂於接受。《物權法》的上述補充規定,為融資需求提供了多種選擇,有利於增強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完善物權公示制度,為建立安全可靠的資本市場奠定基礎

資本市場的發展,需要構建統一、高效、安全、便捷的擔保物權制度和物權公示制度。國外為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採用的擔保公示方式越來越豐富,如電子登記、互聯網登記,大大降低了擔保物權的設立成本,提高了查詢的效力。而我國目前的物權公示系統分散、登記程序復雜、登記費用較高、登記查詢不便,特別是動產沒有全國統一的登記系統,以至於一方面,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保證貸款安全,更加依賴不動產擔保,使得擔保資源更加稀缺,信貸環境更趨緊張;另一方面,企業和農業生產者大量的動產閑置,沒能用於擔保,影響了資本能量的充分釋放。

為了給資本運行構建良好的信用基礎,《物權法》完善了擔保物權的公示制度,規定:(1)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2)登記機構進行登記不得要求對不動產進行評估、不得以年檢名義重復登記等。(3)權利人、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查詢登記資料。(4)以現有的或者將有的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和產品抵押,應當向抵押人住所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5)以應收賬款出質,質權自信貸徵信部門辦理出質登記時發生效力。這些規定對於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完善資本市場結構、豐富資本市場產品具有重要的法律保障作用。

簡化擔保物權實現機制,為金融穩定保駕護航

擔保物權是以確保債權實現為目的而設立的物權。由於現代擔保大多數圍繞金融業展開的,因此,債權能否有效實現,直接關系存款人、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和金融市場穩定。現代擔保物權制度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擔保物權的實現機制,而我國《擔保法》規定,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抵押權人如不能與抵押人就實現抵押權達成協議,必須通過訴訟實現抵押權。據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目前商業銀行經司法程序實現擔保物權的時間大部分超過一年,有的擔保物權實現時,擔保物已失去了使用價值。漫長、繁冗、昂貴的債權實現程序,大大降低了銀行貸款積極性,同時助長了一些債務人的違約心理,帶來融資領域的惡性循壞。

為了促進擔保物權的及時實現,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利,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物權法》簡化了擔保物權的實現程序:一是增加了擔保物權的實現條件,即除債務履行期屆滿,債務人不履行債務可以實現擔保物權外,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出現,也可以實現擔保物權。二是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時,抵押權人可以與抵押人協議以抵押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抵押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達成協議的,可以不經訴訟,直接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抵押財產。這些規定簡化了擔保物權的實現程序,降低了擔保物權的實現成本,縮短了擔保物權的實現時間,對於維護金融運行和金融市場整體穩定,防範系統性風險具有重要的作用。

健全交易保障制度,為形成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創造條件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擔保法》的規定對於建立誠實守信、公平交易、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提供了法律保障。按照《擔保法》規定,市場主體可採用抵押、質押方式保證債權的實現,也可以根據法律規定行使留置權。但由於設立抵押權、質權需要當事人事先約定,《擔保法》規定行使留置權一般限於因運輸、保管和加工承攬發生的債權,因此,一些沒有約定擔保物權又不能依法行使留置權的債權就缺少了信用保障。

為了制止市場主體隨意違反合同約定,拒不履行義務,破壞市場秩序的行為,《物權法》從兩個方面完善了《擔保法》的規定:一是不再限定留置權的適用范圍,只要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債權人就可以留置其合法佔有的債務人的動產。二是企業之間留置財產可以不受該動產必須與債權屬於同一法律關系的限制。這些規定嚴格了交易保障制度,免除了交易活動的後顧之憂,簡化了企業間相互清欠的復雜程序,為優化安全有序的市場環境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台。-

閱讀全文

與擔保物權相關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