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美企業文化比較研究
可以這么開題:
企業文化理論的奠基人之一勞倫斯。米勒在文獻[1]中寫道:"公司唯有發展出一種文化,這種文化能激勵在競爭中獲得成功的一切行為,這樣公司才能在競爭中成功."由此可以看出,企業文化是企業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源,而優秀的企業文化更是企業良性發展的有力保障.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知識經濟正在改變著社會文化,而企業文化也將成為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國的很多企業已經開始重視企業文化管理,不斷學習國外一些優秀的企業文化,並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中西文化從屬於不同的文化體系,而不同文化體系下所產生的企業文化必然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弄清楚所學習的東西是否適合中國國情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們要以跨文化管理理論為基礎,分析中美不同文化體系下,企業文化相應的特點,並總結民族文化對於企業文化的深遠影響.
具體資料和報告,有專門比較中美日企業文化的書刊。
這是我看過的中外文化差異的資料 你看看吧 希望對你有幫助
表層-物質文化的差異
物質作為種實物形態,在合資企業中為中外雙方所共有,是企業賴以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礎。建設合乎企業自身文化特色的企業物質外殼是合資企業構建企業文化的重要外在因素。法國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現代化大生產管理方式移植到中國後,必須面對大量低水平的手工勞動操作。法方人員要從習慣於高技術、大規模生產的工作環境回落到較初級的汽車生產方式中。這需要一定的心理和文化適應期。
內層-行為文化的差異
廣州標致採用了法國標致的組織機構設置,實行層級管理,強調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同時沿用法國標致的全套規章制度。但是,這套規章制度有很多地方不符合中國的國情。法方人員在許多情況下採取強制的方式要求中方人員貫徹實施其管理模式,這往往使中方被管理者對規章制度產生逆反心理,並在管理的空隙中盡可能地應用中國的管理方式,使制度化管理難以貫徹實施。
深層-精神文化的差異
企業精神是合資企業創造的精神財富,是合資企業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合資企業內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機結合體。廣州標致建立12年來,中法雙方的高層管理人員並沒有致力於企業共同價值觀的塑造,沒有意識到共同價值觀的塑造可以減緩文化沖突,沒有提煉出比較符合廣州標致實際情況的企業精神,這就使中法雙方未能齊心協力、統一行動。加之中法合資雙方沒有致力於協調投資目標期望的差異,導致許多決策出現意見分歧,使決策權共享這一合資企業的重要特徵無法實現。
B. 去哪裡可以查到美國歷年的版權產業產值
美國知識產權聯盟網站
C. 中美兩國商業談判比較研究
中美貿易不平衡產生的原因和對策
實現中美雙邊貿易相對平衡的基本條件是促進貨物、服務和投資的自由貿易。沒有雙邊的自由貿易,就不可能實現雙邊貿易持續的相對平衡
文/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陳東琪
全球化條件下,世界貿易不平衡成為一種常態,各國能夠做的只能是控制不平衡程度,實現相對平衡。目前中美貿易不平衡程度較高,基本特徵是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逆差。在全球產業鏈和分工體系的快速變革中,雖然過時的國際貨物貿易統計體系放大了中美貨物貿易的不平衡程度,但仍然存在較嚴重的不平衡。實現中美雙邊貿易相對平衡的基本條件是促進貨物、服務和投資的自由貿易。沒有雙邊的自由貿易,就不可能實現雙邊貿易持續的相對平衡。
一、從全球化看中美貿易發展的現狀
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從來就不是絕對平衡的,即使經濟全球化對各國貿易流量分布有某種均衡效應,也不可能形成各國同時滿意的絕對平衡格局,國際貿易不平衡是一種常態。從1985年到2005年,世界主要國家貨物進出口貿易增長5.8倍,各年逆差呈現逐漸增加趨勢,總額從756.5億美元增加到3600億美元。這說明,全球化並沒有停止國際貿易的不平衡趨勢。
全球化既使貨物貿易流量快速增長,也使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勢頭。隨著全球需求結構變化,在產業發展中,依賴土地、地礦和能源資源的農業和工業所佔比重逐漸下降,依賴知識、技能和其他勞動服務的比重逐漸提高。隨著全球產業鏈和產業分工的重新調整,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不斷擴大,資本流動由單向(發達國家的過剩資本流入到發展中國家)向雙向(資本既從發達國家流入發展中國家,又從發展中國家流入發達國家)變化。在這種形勢下,衡量各國之間的貿易是否平衡不能沿襲傳統的貿易思維,不能只看貨物貿易流量的變化,還要看服務和資本貿易流量的變化。
中國「入世」以來,中美之間的總體貿易格局一直表現為「交互逆差」或「交互順差」。就是說,雙方中的任何一方既不是單純的順差,也不是單純的逆差,而是既有順差又有逆差。在貨物貿易方面,中國是順差,美國是逆差;在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方面,美國是順差,中國是逆差。
去年,美國對華的貨物貿易逆差按美方口徑為2325億美元。在這個數字中,實際上有大約60%是由美國公司或其他第三國(地區)企業在中國加工出口的產品,這是在中國的美國資本獲取利潤的載體。如果將這部分剔除掉,那麼美國對華貨物貿易的實際逆差就只有1000多億美元。如果將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考慮進來,近幾年美國對華的「總體貿易逆差」實際上明顯低於美國媒體宣傳的數字。
隨著「入世」過渡期結束,今年以來中國不僅擴大了工農業等實體性產業的市場開放,外商在這些領域的股權投資門檻大幅度降低,而且也加快了金融、保險、科技信息、公用事業(3757.711,-136.89,-3.51%)和其他服務領域的市場開放,比如允許外商以QFII方式進入資本市場,增加包括吸收人民幣存款在內的銀行業務,允許外商投資交通設施和公用事業等等。預計今年美國對華的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的順差將會顯著增加,從而美國對華的「總體貿易逆差」也會明顯減少。
二、中國貿易快速增長:誰是貢獻者?誰是受益者?
中國近30年對外貨物貿易增長經歷了從逆差到順差的周期性變化。從1978年到1988年的11年中共有408.5億美元貿易逆差。這個階段快速進行進口替代,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換取價格高昂的製造技術和設備。隨著進口替代帶來生產能力的提高,技術進步加快,進出口貿易結構逐步改善,貿易體制改革增加外貿活力,要素生產率提高,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期間被迫選擇出口導向戰略,促使進出口貿易出現了由逆差向順差的轉換。
對外貿易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引擎。近5年,中國貨物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28%,佔世界貿易比重從3.6%提高到7.7%。中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給世界市場提供了價廉物美的商品,使歐、美、日等主要貿易夥伴獲得了類似於上個世紀60年代「高增長、低通脹」的成就。把工廠搬到中國的美國公司,利用廉價的土地、勞動力、緊缺資源和巨大的需求市場,獲得了巨額利潤。而中國以寶貴的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在全球產業鏈的加工、組裝環節只是賺了一點加工費和勞務費,掙了一點辛苦錢。
在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融入世界市場體系的過程中,中國不僅實現了出口貨物貿易快速增長,而且也使進口貨物貿易保持持續強勁增長的勢頭。從2001年到2006年,中國的貨物進口額從2435.5億美元增加到7916.1億美元,5年增加2.25倍,年均遞增27%;中國的貨物進口額佔世界貨物進口總額的比重從3.35%提高到6.81%。在這個基礎上,今年頭4個月的進口增長速度仍然接近20%。可見,中國不僅為世界創造了價廉物美的供給市場,也為世界創造了容量巨大的需求市場,為美國和其他貿易夥伴創造了很多的就業機會。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中國既是貢獻者,也是受益者,而中國的貿易夥伴是更大的受益者。
但應當客觀地看到,在勞動力供給處於高峰時期,中國這個巨大的進口市場需要有強勁的出口市場來支持。如果外部力量對其出口市場過分限制和打壓,就有可能打破中國進口高速增長的慣性。其結果,既會損害中國的利益,也會損害中國貿易夥伴的利益。
三、中美貨物貿易不平衡是多個原因造成的
從2000年到2005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佔全球貨物貿易逆差的比重從8.83%提高到28.33%,而同期德國和日本的貨物貿易順差佔全球比重從56.52%提高到76.75%。實際上,歐洲和中國以外的亞洲經濟體是美國和世界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地。
美國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女士和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羅奇教授,對美國貿易逆差的解釋比較符合現實。巴爾舍夫斯基女士指出,美國逆差「是多個原因造成的,並不僅僅由匯率決定」,「美國人消費慾望過於旺盛」,沒有儲蓄的習慣。羅奇教授也說:「美國貿易的真正的問題在於投資與儲蓄之間的失衡」,「進口飆升更多是美國所處在的國內消費過剩特殊時期的產物」。他們一致認為,美國人的過度消費和儲蓄不足造成了過度進口和貿易逆差。
造成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原因,既有外因又有內因,相對於外因,內因起主導作用。這個內因,除了「過度消費引起過度進口」以外,還與「美國的市場不夠開放和出口不足」有關。
第一,面對全球產業結構和全球市場格局的變化,美國沒有主動調整過時的貿易戰略和政策,而推行「出口保護主義」和「市場限制主義」,限制能源資源、高端技術和科技產品的出口,甚至對中國繼續採取一些違背WTO精神的歧視性措施和禁售。這樣做的直接結果是讓那些政策彈性較大的國家如德國可以獲得更多的對華出口,美國對華出口的一部分被德國等國家獲得,這種「國家賣方競爭」無疑會對美國產生「擠出效應」,減少美國的出口機會。
第二,面對全球化浪潮,美國「害怕與貧窮國家競爭」,「提高准入標准進而提高外國企業的成本,以削弱外國企業的競爭力」。比如,在能源、航空、農業和先進製造等領域,美國對外國特別是中國資本的限制有增無減。這樣做的結果是可出口商品減少,使得美國在全球出口總規模中的相對比重降低。
第三,美聯儲在較長時期內實行膨脹性貨幣政策,以低利率方式創造過剩的美元流動性,從而人為地造成美國資產升值和「財富效應」。在貸款利率很低的情況下,理性的美國人當然願意大量刷卡消費;在財政債券融資利率很低的情況下,財政部會不加節制地發行公債以滿足五角大樓的支出需要。在美國國內中低端產業出現空心化的背景下,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美國消費品和公共投資品需求無限制擴大,它們中的很大一部分要靠進口來滿足。
第四,美國用超額發行的美元紙幣大量購買並囤積石油和其他稀缺程度較高的物資,加劇了內外需失衡。近幾年,美國和全球市場存在一個重要的循環:美國石油儲備增加-全球石油漲價-美國囤積更多的石油……石油儲備不斷增加和油價上升,必然花費越來越多的美元,使美國進口額顯著增加。
第五,無節制的對外戰爭和全球擴張使得美國政府的公共開支不斷膨脹。2004財年聯邦財政赤字達到歷史最高紀錄的4130億美元,去年仍然高達2482億美元。政府公共開支膨脹必然造成公共品需求膨脹,在國內一般公共品供給增長一定的條件下,只有靠進口來填補供求缺口,從而擴大對外貿易赤字。
在分析中美貿易不平衡產生的原因時,中美雙方都應當採取客觀而又理性的態度,應當更多重視像巴爾舍夫斯基女士和羅奇教授這樣的務實人士的看法,找到妥善解決的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雙贏的良好效果,並繼續推動中美貿易健康快速增長。
D. 中美嘉倫王雨菁老師《企業轉型與產融結合及案例分析》課件誰有
一般情況下老師在講課之前是不會將課件外發的,不過大綱倒是可以給您分享一下,希望能幫到您:
一、 產業集團商業模式核心理念的變遷
1、中國經濟的「三隻手」
2、產業集團商業模式的核心理念大致經歷四個階段產品 –產業-資本-產融
3、產融化的根本的落腳點是拓寬企業價值增長的路徑
4、 產融結合的商業模式
5、 資本運作是企業商業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目的是為企業創造價值
6、 產融結合是產業集團資本運作更高層次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一)產業集團產融結合的必要性
1、 實證研究
(1)國外產業集團的產融結合
(2)國內產業央企的產融結合
(3)國內民營企業的產融結合
2、理性分析
3、案例對比
(二)產業集團產融結合的重要性
(1)近年來近年產融結合在國內又掀起新一輪的熱潮,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
(2)產融結合對企業的重要性可以總結為多、長、穩、廣、快
(3)趨利性是不少產業集團進行產融結合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
(4)產業集團進行產融結合的初衷就是利用金融手段延長企業的產業鏈和業務鏈,進一步推動主業發展
(5)產融結合有助於企業通過資本運作等手段加快做大做強步伐
1、產融結合策略因企制宜
2、我國產業投資金融平台的實現方式
3、參控股金融機構是產業資本進行產融結合的主要形式
以上課綱中設計到的案例由於設計到一些企業名稱,所以去掉了,有什麼疑問可以繼續留言,看到後會第一時間回復您。
E. 關於研究中美電影產業貿易的主要文獻有哪些
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上地位不高,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中華文化應該具有的影響也好萊塢電影營銷的模式———宇宙系統模式的主要內容是:電影產業以電影為「火車
F. 中美配送業發展現狀比較研究的參考文獻
1 美國Mission Foods食品公司 藉助實時系統 改善物流配送 物流技術與應用 2006/05
2 競速中國 放眼未來——美國斑馬技術公司配送中心及維修服務中心在上海正式成立 中國製造業信息化 2006/12
3 美國配送中心的發展模式及其啟示 中國儲運 2004/03
4 美國SAKS公司的越庫配送系統 物流技術與應用 2003/12
5 美國物流配送企業揭秘 中國葯店 2002/04
6 美國的醫葯零售連鎖和物流配送 中國葯業 2002/10
7 美國連鎖店的商品配送模式 浙江經濟 2001/12
8 美國的物流及配送中心 中國商貿 2000/08
9 配送技術一瞥——美國 商場現代化 1998/08
10 美國超市配送技術一瞥 市場與電腦 1998/08
11 功能完善 貨暢其流——美國的物流配送設施 中國商貿 1998/19
12 美國拉富斯公司的物流配送 信息與電腦 1998/11
13 美國超市配送技術一瞥 科技智囊 1998/11
14 借鑒國外經驗 發展我國物流配送中心——美國物流管理與技術考察 商場現代化 1997/04
15 美國的物流配送中心及給我們的啟示 中國物資流通 1997/04
16 美國配送中心見聞 商品儲運與養護 1997/03
17 美國配送中心的類型與作業流程 中國流通經濟 1997/03
18 美國連鎖店的商品配送 中國商貿 1996/20
19 美國配送中心的發展與經營管理(二) 物流科技 1995/01
20 美國配送中心的發展與經營管理(三) 物流科技 1995/02
21 美國配送中心的發展與經營管理(四) 物流科技 1995/03
22 美國配送中心的發展與經營管理(五) 物流科技 1995/04
23 美國配送中心的發展與經營管理(一) 物流科技 1994/04
1 淺論我國連鎖零售企業的物流配送 文教資料 2007/01
2 平衡記分卡和層次分析法在我國物流配送績效評估中的應用研究 物流科技 2007/01
3 我國服裝企業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設模式選擇研究 商場現代化 2007/04
4 我國食鹽物流配送發展初探 中國井礦鹽 2007/01
5 我國B2C電子商務的物流配送「瓶頸」問題及對策 商場現代化 2007/16
6 基於電子商務環境的我國企業物流配送研究 市場周刊(理論研究) 2007/05
7 我國連鎖零售企業物流配送發展策略探析 中國科技信息 2007/15
8 淺析我國網路零售業的遠程物流配送服務——以當當網和卓越網為例 物流科技 2007/05
9 我國零售商的物流配送發展的劣勢分析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2007/S1
10 我國連鎖零售企業物流配送模式選擇探析 物流技術 2007/06
11 對我國配送系統的研究 集團經濟研究 2007/18
12 我國企業物流配送模式問題研究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07/07
13 我國中小物流企業實行共同配送面臨的問題及建議 商場現代化 2007/23
14 加緊創建現代物流配送中心促進我國物流業再上新台階 商場現代化 2007/22
15 我國電子商務中物流配送的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商場現代化 2007/22
16 我國現階段電子商務B2C類型物流配送模式的經濟學分析:以B2C網上書城為例 南方經濟 2006/01
17 淺談我國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體系的建設與完善 商場現代化 2006/08
18 我國圖書業電子商務發展與現代圖書物流配送 商場現代化 2006/08
19 我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與物流配送相關問題的研究 中國市場學會2006年年會暨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 2006
20 我國連鎖超市配送中心建設的若干問題研究 上海海事大學 2006
21 構建我國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配送體系的設想 甘肅科技縱橫 2006/02
22 直接轉運配送戰略在我國實施的難點及對策 江蘇商論 2006/04
23 我國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模式的探討及實證分析 商場現代化 2006/14
24 我國中小企業物流共同配送生存環境及實施策略研究 黑龍江交通科技 2006/03
25 淺析我國汽車物流配送及發展對策 蘭州學刊 2006/06
26 問題與對策:我國連鎖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設 商場現代化 2006/21
27 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物流配送業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 2006/02
28 我國B2C電子商務模式與第三方配送模式的協同發展研究 物流科技 2006/07
29 淺析我國電子商務下的物流配送 科技資訊 2006/26
30 我國連鎖企業配送中心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當代經濟(下半月) 2006/06
1 物流配送車輛調度優化方法比較研究 物流科技 2006/02
2 中式正餐連鎖配送與其他業態業種連鎖配送的比較 集團經濟研究 2006/12
3 物流配送中心倉儲模式的比較分析研究 物流技術與應用 2006/07
4 兩種零售企業配送模式的比較分析 鐵道貨運 2005/04
5 發達國家和地區物流配送方式的比較與借鑒 物流技術 2004/03
6 國內外連鎖業配送中心的比較分析及對我國的建議 商品儲運與養護 2003/01
7 發達國家和地區物流配送模式的比較研究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1
8 比較國際配送模式 構建我國商業配送體系 商場現代化 2002/07
9 國內外連鎖業配送中心的比較分析 交通企業管理 2002/09
10 配送中心特點的國際比較分析 鐵道物資科學管理 2000/01
11 國內外連鎖商業配送中心的比較研究 北京商學院學報 1995/05
12 發揮比較優勢,走集聚型配送之路——兼談汽配專業市場的業態改造 21世紀中國汽配市場論文集(三) 2005
G. 什麼是版權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與版權保護
在現代知識經濟社會中,文化創意產業漸漸成為主導產業。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各國及地區間經濟競爭的一個重要戰略規劃。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版權保護,文化創意產業自始就與版權制度緊密聯系在一起,版權保護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和基礎。版權保護的完善與否將直接決定了該國家與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成敗。
一、版權保護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與基礎
版權保護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與基礎作用,首先就體現在了「創意產業」的定義與界定上。我們今天所說的「創意產業」這個概念起源於英國,1997年該國政府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並於1998年對「創意產業」進行了定義。但是還有不少國家地區及國際組織把「創意產業」就直接稱之為「版權產業」,而且在時間的起源上也更早。1990年,美國國際知識產權聯盟就已經利用「版權產業」的概念來計算其對美國整體經濟的貢獻。現今更是以與版權制度的關系將「版權產業」劃分為「核心版權產業、交叉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和邊緣支撐產業」等四個部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也是採用的這種劃分方法。無論是美國的「版權產業」還是英國的「創意產業」,其所包含行業部門都是相同的。所以有人就認為無論是「版權產業」,還是「創意產業」,都是「殊途同歸」。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版權保護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與基礎作用。
其次,版權保護是文化創意產業賴以存在與發展的基礎。被譽為「創意產業之父」的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霍金斯在《創意經濟》一書中認為,知識產權法的每一形式都有龐大的工業與之相應,加在一起「這四種工業就組成了創造性產業和創造性經濟」。實際上目前各國和地區劃分的「創意產業」絕大多數都對應的是知識產權法中的版權制度,其核心產品和服務的保護都是以版權制度來保護的。而且這種基礎作用要遠超傳統的知識產權制度對產業創新的保護與促進,版權制度直接成為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版權成為了創意產業的核心價值,版權收入成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第一大收入,甚至有以「版權」作為直接交易對象的行業部門,比如說「版權貿易」。
再次,版權保護決定文化創意產業競爭的走勢。各個國家與地區的版權制度的不同,對版權保護力度的差別,使得版權人及其投資流向版權制度完善、版權保護力度大的國家與地區,從而決定了各國家與地區間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格局。諸如我國近來在加強計算機軟體版權保護的行動,要求所有品牌計算機要預裝正版操作系統,促成了微軟從聯想、方正、TCL等三家PC廠商處連獲大單,但旋即換來了微軟對我國打擊軟體盜版的認可和信心,已經與國家發改委達成了37億美元的投資協議。
二、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版權保護的不足與建議
基於版權保護的核心與基礎作用,傳統的版權保護在當前文化創意產業中具有不足之處。這種不足不是指版權制度對於版權人權益保護上存在重大漏洞,2001年我國修改了著作權法,目前來看,內容還是相當完善的,沒有太大的欠缺,版權人利益能夠得到切實保障。但是對於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角度來說,我國版權保護的尺度還有加強的空間。因為版權保護能夠決定文化創意產業競爭的走勢,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個重要扶持手段就是加強版權保護,包括從制度和實踐兩個方面。
首先,我國版權制度一些方面的保護尺度與國外一些國家還存在有差距。我國著作權法在一些領域,諸如「錄音錄像製作者」、「表演者」等權利,給予了保護,但是范圍過窄,難以更大地促進其積極性。諸如影視節目製作和交易行業所涉及到的「錄音錄像」作品,我國著作權法將其列為領接權保護的客體,給予了保護。但是權利范圍較窄,錄音錄像製作者只有「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權」等四項經濟權利。像德國卻有更為廣泛的保護,錄制者可以與表演者一起分享播放錄音錄像所帶來的有關收益,還可以從錄音錄像製品的出租、出借中分享一定的報酬,從空白磁帶和錄像帶所徵收的費用中分享一定的份額。這樣看來,德國著作權法給予錄音錄像製作者的權利要比我國著作權法廣泛,相對來說對於這一產業就有著更大的吸引力。
在新的《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頒布實施之初,在計算機軟體的合理使用和最終用戶使用盜版軟體所應負擔的法律責任等相關規定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不少人認為這是「超世界水平」的保護。如今,將其放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來看,意味著軟體行業在我國受到了更為嚴格的保護,能夠提高我國在與印度等國在軟體產業發展中的競爭力,這種保護尺度未嘗不可。
其次,網路出版、網路游戲等文化創意產業的版權保護制度還不夠完善。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路出版、網路游戲等文化創意產業日益成熟,可網路版權保護還處於相對滯後狀態。目前著作權法僅僅是籠統規定了著作權人的「信息網路傳播權」,其中具體的權利內容還有待用行政法規的形式加以規定,而且網路技術的發展,隨時都有可能提出新的版權問題。這一領域不僅目前而且會持久地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版權保護的問題之所在。據悉,《信息網路傳播權規定》即將出台,在這一領域內的相關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得到解決。
第三,版權的「事後救濟」保護不能適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需要。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上採用行政與司法雙軌制,司法保護是一種被動的「救濟」手段,行政保護是主動的、經常的管理方式。可是因為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影響,行政保護的這些功效並沒有完全發揮,更多的還是提供事後的行政救濟,與司法保護無異,只是相對來說處理時間較快、效率較高,可一旦被相對人提起行政訴訟,就連效率上的優勢也盪然無存。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風險性,需求不確定,促使了該產業從一開始就必須擁有完善的版權保護,機會稍縱即逝,否則在市場丟失之後,事後的救濟於事無補。這里就必須改變傳統的版權行政保護仍然處於「行政救濟」領域的局面,更多更主動地去發揮行政管理職能。北京市版權局聯合華旗資訊等一些高新企業開發的「數字作品版權登記平台」來對數字作品進行版權登記和數字水印加密等,就是一個全新的嘗試。這樣在數字作品的版權保護上變「被動」為「主動」,化解了長期困擾在數字作品版權保護中的權利認定問題,必定能夠極大地促進數字作品的相關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僅僅是在圍繞數字作品的文化創意產業,其它的文化創意產業一樣需要版權行政管理機關主動採取措施來保護其核心價值,產業才會健康快速發展。
(作者分別為中國政法大學科學技術教學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