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大數據時代的知識產權保護

大數據時代的知識產權保護

發布時間:2021-10-07 09:59:31

A. 網路時代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有何影響

網路時代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有何影響,知識產權是指人類智力勞動產生的智專力勞動成果所有權。如屬今互聯網快速發展,知識產權侵權現象屢見不鮮,那麼網路時代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有何影響。網路時代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如果大家需要專業的專利服務,八戒知識產權幫您支招!八戒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業務發展迅速,專注商標、專利、版權、域名等知識產權業務方向,八戒知識產權專利申請,專利轉讓代理服務受業內認可,您有專利轉讓,專利申請的交易的需求,就趕快咨詢八戒知識產權客服。網路時代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有何影響網路時代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對知識產權保護影響巨大。網路傳播技術使得傳播作品更便捷的同時,也使得著作權侵權變得更容易;電子商務使得商標在網路空間的保護出現許多新特點,企業的域名被搶注也時有發生。域名不是傳統的知識產權,但是其性質是商業標識類利益。域名被搶注後,或者提請仲裁,或者向法院起訴。網路時代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有何影響?以上內容是關於該問題的討論,想了解更多的內容,更多詳細知識產權知識和業務,可以撥打八戒知識產權在線客服。八戒知識產權致力專注知識產權領域。其主營業務專注於商標、專利、版權、域名等知識產權業務。

B. 網路知識產權的產權保護

「創意經濟將成為21世紀的黃金產業,政策制定者應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尤其是網路高速發展的時代。」英國創意產業之父、創意集團和創意商學院的主席約翰·霍金斯在2005上海知識產權國際論壇上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說。
在網路環境下,傳統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而新的網路知識產權保護系統還很不完善,法律確認,保護的范圍等還有爭議,取證難等問題,也是受網路技術制約的,以及實現社會與網路社會道德規范的矛盾與沖突,導致了網路共建整體行為的失范,使不少現實社會中遵紀守法的網民成為網上目無法紀的匿名侵權人。
首先,網路時代的到來使傳統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網路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傳統知識產權的無形性,專有性,地域性,時間性等特點,但在網路環境中基本已經都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網路環境下的作品數字化,公開公共化,無國界化等新的特徵。傳播形式發生很大變化,速度更加迅捷,而且作品一旦在網上被公開,其傳播,下載,復制等一系列的行為就很難被權利人所掌握,即使發生侵權,也很難向法院舉證。網路傳輸的普及和應用,為權利人實現自己的權利帶來了困難。權利人無法知道自己的作品被誰使用了,如果使用了,使用了多少次,很難主張自己的權利。
其次,隨著網路的迅猛發展,大量的作品正在越來越多和越來越快地從傳統形式(主要是紙介的形式,還包括錄音、錄像等形式)轉換為網路形式,並上網傳播,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作品的權利人以及傳統形式的鄰接權人與網路形式的傳播者之間的權利沖突乃至糾紛。但是我國目前的網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尚未完善,雖然已經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來約束網民的行為,但由於法律的滯後性和保守性,立法還遠遠不能適應網路技術的發展速度。網路侵權行為具有涉及地域廣,證據易刪除、難保留,侵權數量大、隱蔽性強等諸多特點,這些問題的解決都依賴於網路技術的發展。而且對於網路技術的立法,還面臨著確認難,取證難,侵權責任分擔復雜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難題。
再次,人們在傳統的社會現實與網路社會中的道德觀念存在很大差異。傳統的社會,依靠法律法規,社會道德以及社會輿論等的監督,以及周圍人們的提醒或者注視下,傳統的法律和道德都會相對很好的被維護。而網路社會是一個相對非常自由的空間,既沒有中心,也沒有明確的國界和地區的界限,人們受到的時間空間的束縛大大縮小。每個人上傳到網上的信息都是以文字,圖片,聲音等顯示出來,沒有真實的署名,因此很難對網民的身份加以確認,所以任何人通過匿名的方式,都可以逃過道德,輿論的監督,從而是網路的監管很難得到切實的落實。
也正是由於網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不完善,網路道德與社會道德的矛盾沖突,使得網路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大量發生。北京市一中院是全國法院系統受理網路知識產權糾紛案件比較多的法院之一,1999年,北京一中院受理了此類案件12件,而2006年上升到了95件。該院提供給記者的資料還顯示,隨著網路糾紛案件數量的不斷遞增,案件類型也在不斷變化。①
國家版權局2007年1號公告,向社會發布了《要求刪除或斷開鏈接侵權網路內容的通知》及《要求恢復被刪除或斷開鏈接的網路內容的說明》的示範格式。此舉是國家版權局根據《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第14條、第16條的規定,逐步細化「書面通知」 和「書面說明」 的內容,經過深入研究和廣泛徵求意見後制訂的指導性格式範本。它們的發布,對切實維護權利人法定權利及便利網路服務提供者履行法律義務,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也將對規范我國網路環境下的版權保護秩序,促進我國互聯網產業的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國家版權局局長柳斌傑隨後也表示:「保護知識產權不是應付國際壓力,而是我們民族興旺、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柳斌傑說,保護知識產權、打擊侵權盜版是「掃黃打非」重點任務之一,*、國務院對保護知識產權如此重視,首先是因為打擊侵權盜版就是保護民族的創新能力,為全民族創造力的提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服務。其次,高舉保護知識產權的旗幟,履行我們的國際承諾,樹立中國政府講信譽、負責任的良好形象,為中國發展創造良好國際環境。第三是依法規範文化市場,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促進中國版權業健康發展,維護知識勞動者的合法利益。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網路知識產權保護是必需的,也是必須的。

C. 信息時代如何保護信息產權

網路時代的知識產權保護

--------------------------------------------------------------------------------

[摘 要] 本文主要論述了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有關網路知識產權保
護的幾個熱點問題。由於知識產權保護涉及的范圍十分廣闊,本文篇
幅又有限,因此只能集中在網路作品是否應受著作權保護、網路作品
的合理使用問題、網路作品侵權賠償的方式及范圍這三個問題上進行
重點論述。同時本文還對國外網路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立法進行了歸
納和說明,並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對網路知識產權的保護提出了一些
建議。
[關鍵詞] 知識產權保護 網路作品 合理使用 侵權賠償

一、問題的提出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人類告別了農業社會,步入了工業社會,並正在向信息社會邁進。特別是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以計算機技術、通訊和網路技術、軟體和系統集成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信息網路化不斷發展,對全球各個國家、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社會、法律等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從根本上改變著世界的面貌。
也正是因為這場迅猛的信息化、網路化革命,傳統的法律體系結構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當傳統的知識產權以新的形式出現在網路上時,原有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問題,顯得有些束手無策。對一些法律事實的認定,也因為網路這個陌生的環境而產生了一定的障礙。網路知識產權的保護之所以較傳統知識產權的保護困難,是因為在網路環境下,知識產權的保護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徵 ① 。
1.地域性的淡化。Internet的發展和迅速普及,使傳統國界概念受到巨大沖擊。在網路環境下,在一國地域內發出的網上信息,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接收和使用,即所謂的「網路無國界」。如果產生知識產權糾紛,就很難確定適用哪一個國家的法律,因為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成為行為發生地,就極有可能出現同一案件適用幾個甚至十幾個國家法律的現象,造成了網路知識產權地域性的淡化。
2.時間性的調整。網路時代的到來,打破了人們傳統的時空概念,網上信息擴散傳播的高速度、高容量、高覆蓋面的特點,使知識產品或其信息在網上能瞬間傳至世界每一角落的網路用戶,為他們所知或所用。因此,在網路環境下,知識產權的保護期限必然受到影響。
3.可復制性的強化。在網路環境下,數字化作品在網上會發生一系列的復制,包括上載的復制,也包括在信息傳輸過程中由網路伺服器作出的一系列的自動復制,還包括網路用戶訪問瀏覽、下載的復制。因此,知識產權權利人已經越來越難以控制他人對知識產權保護對象的復制,知識產權的可復制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
這些新的特徵的出現,向傳統知識產權的保護提出了新的挑戰,可以說,是在法律對社會發展的反應速度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使信息時代的法律科學化、立法迅捷化,無疑是制止新型侵權行為,及時保護受害人的最有效的方式。對於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社會正義,保障社會經濟良序發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在網路知識產權侵權方面,最主要的侵權行為集中在侵犯名譽權、名稱權、商標權,不正當競爭侵權以及著作權的網上侵權等方面。其中,前四者的侵權責任構成和救濟方式都可以採用傳統的調整民事關系的法律,即《民法通則》、《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的有關規定;而對於著作權的網路侵權來說,由於我國目前並沒有出台專門的有關網路侵權法及網路作品著作權法,而且現在實施的著作權法又沒有專門關於網路作品的著作權的規定,所以在其侵權責任構成和歸責原則方面可以適用傳統的調整民事關系的法律,然而在救濟方式、受案法院的管轄權、損失范圍的認定、侵權的性質等許多方面都出現了無法可依的真空現象,使這類日益增多的侵權案件處於一種棘手的尷尬境地。下面本文試擇幾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二、網路作品是否應受著作權保護
所謂網路作品,是指在計算機互聯網上出現的符合著作權法規定條件的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網路作品的表達方式是由「0」和「1」排列的二進制數碼的單純數據排列。① 計算機網路是集報紙、郵件、電話、傳真、影視、廣播等傳統媒介優點的新媒體,具有交互平等、覆蓋面廣泛、快捷方便、信息量大的特點。我們認為,傳統文字作品在經過網路進行傳播時,具有網路作品定義所描述的特徵,所以應當認定傳統文字作品的網路形式為網路作品,並且這類網路作品以數字形式為其主要表現形式。現在,以數字形式表示的文字作品、美術作品、攝影作品、音像作品、動畫作品、電影電視作品、資料庫、多媒體節目等數字作品已經在全世界大量出現。隨著各種數字作品的出現,作品的利用方式,包括復制、改編、發行復製品等,都已經同數字信息的儲存技術、加工技術和傳輸技術相結合。在這個結合過程中,信息的數字化技術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所謂「信息的數字化技術」,就是依靠計算機技術把一定形式如文字、數值、圖形(單色的和彩色的)、圖像(靜止的和活動的)、聲音等的信息輸入計算機系統並轉換成二進制數字(由「0」和「1」兩個數字組成)編碼,以對它們進行組織、加工、儲存,採用數字傳輸技術加以傳送,並在需要時把這些數字化了的信息再還原成文字、數值、圖形、圖像、聲音的技術。① 那麼,以數字編碼形式表達的作品能否受著作權保護呢?
從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世界上一些國家相繼開始研究作品在網路環境中的著作權問題。其中,較為重要的有美國於1995年9月公布的《知識產權與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歐盟於1995年6月公布的《關於信息社會的版權和有關權的綠皮書》和1996年11月公布的《關於信息社會的版權和有關權的續綠皮書》。正是在上述研究和有關成果的基礎上,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主持的外交會議於1996年12月在日內瓦召開,締結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製品條約》,這是為了解決網路環境中的一些版權保護問題而制定的國際條約。
為適應這種信息技術發展的形勢,我國理論界和學術界已經開始著手這方面的研究,並受理了一批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在國內較具代表性的是北京法院審理的六位作家狀告「世紀互聯」著作權侵權一案。
1996年8月,北京寶潤圖文信息有限公司建立了「北京在線」,後被世紀互聯通訊技術有限公司接收。1998年4月,世紀互聯公司成立了「靈波小組」,為北京在線做欄目。世紀互聯在未取得作家王蒙、張潔、張抗抗、畢淑敏、劉震雲、張承志的同意,將他們創作的文學作品《堅硬的稀粥》、《漫長的路》、《白罌粟》、《預約死亡》、《一地雞毛》、《黑駿馬》、和《北方的河》通過其站點伺服器在國際互聯網上發布傳播。為此,六被告認為被告作為提供互聯網路內容的服務商,未經許可而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原告作品,侵害了原告依法享有的著作權,因此請求法院判決被告停止侵權,公開致歉,賠償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失,承擔訴訟費、調查費等費用。②
此案引發了國內知識產權界和法學界就網路數字條件下的著作權保護展開一輪新的討論。確定一項傳統作品的數字形式是否能夠獲得著作權的保護,關鍵是確定傳統作品的原有形式同它的數字形式兩者的關系。對於這兩者的關系,理論界有幾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一項傳統作品的數字形式是該作品原有形式的改編作品;另一種觀點認為,一項傳統作品的數字形式和該作品原有形式是表達同一內容的兩種不同形式;第三種觀點認為,一項傳統作品的數字形式是該作品原有形式的復製品。總的來說,這三種觀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認為一項傳統作品的數字形式並不是完全獨立於該作品的原有形式的一項新作品。
我們認為,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 ① 和各國著作權法的一般規定,一項作品能夠享有著作權的必要條件是它具有獨創性(originality,或稱原創性)並已經固定於某種有形載體上。 (1)
從獨創性方面來說,傳統作品的數字化過程是一種中間技術過程,純屬機械性代碼的轉換,沒有夾雜人類的創造化勞動。因為在技術上,作品的數字化過程一般包括兩個步驟:首先是把傳統作品的原有表現形式轉換成二進制數字編碼,接著把轉換出來的二進制數字編碼固定在某個載體上,這種行為實際上與錄音、錄像的過程相似,都屬於復制,沒有產生新的作品。② (2)從有形載體方面來說,我國的著作權有關立法雖然沒有這方面的規定,相關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公約中也沒有為「有形載體」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參照1995年9月美國政府提出的《知識產權與國家信息基礎建設》報告(即所謂的《白皮書》)中的有關內容:「一項擁有著作權的信息,不論以什麼方式放置到一台電腦內,不論是存儲於什麼媒介——例如磁碟(disk)、磁碟(diskette)、只讀存儲器(read only memory/ROM)或其他存儲裝置(store device),甚至只是放在隨機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中……」③ 可見,這里的「磁碟」、「磁碟」、「只讀存儲器」、「其他存儲裝置」、「隨機存儲器」即為數字作品的有形載體。
因此,以數字形式存在的網路作品具有我國著作權法及其相關規定中載明的作品的有效形式,應當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三、網路作品合理使用問題
網路作品既然可以受著作權保護,那麼對網路作品著作權人權利的保護就可以參考《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酌情處理。在著作權的限制中,根據《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確立了「合理使用」的范圍。④ 那麼,網路作品是否有合理使用的范圍呢?對網路作品的合理使用應當受到什麼樣的限制呢?在這里,我們首先應該確定,著作權法規定的12種合理使用的情況,大都屬於對作品的不同形式的復制行為。在網路上的復制行為,即為網路作品的傳播行為。
網路傳播行為與傳統的傳播行為主要有三點不同:(1)網上傳播由受傳播一方復製作品;傳統的作品的傳播皆由傳播一方復製作品後加以發行。(2)網上作品的傳播完全不受時間、空間的約束;而傳統的傳播中由於受到各種時段、地段的限制,傳播的時空自由度往往沒有網路傳播那樣高。(3)網路傳播與傳統的傳播中的傳播者和受傳播者之間的主動被動關系不同。在傳統的傳播中,傳播者居於主動地位,受傳播者只能被動地接受傳播者傳來的內容。而在網路傳播中,受播者可以同時成為自己的「傳播者」由於網路結構的特殊性,受播者可以自己決定向自己傳送的內容,這樣網路傳播過程就成了一個「點播」的過程,即信息的傳播服務開始朝個人化的方向發展。① 正是由於網路傳播的這三個特性,使得網路作品的合理使用不能完全適用著作權法中的有關內容。而網路作品的最根本的特性就是上述第三個,正是這一特性使網路作品的傳播方式完全區別於傳統的傳播方式,也是造成網路作品著作權侵權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網路世界裡,對於作品合理使用等著作許可權制的規范,法律界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強調從網路技術的特點出發,要求放開對作品合理使用的限制,因為這將有害「網路資源共享」,使得網路上很多的資料信息不能合法地充分利用。另一種觀點認為我們的著作權法保護的水平太低,在新興的網路時代下已不能適應著作權保護的新的需要,以至於對在網路上盜版侵權等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不能達到有效的抑製作用。
我國的《著作權法》除原則規定著作權包括信息網路傳播權以外,並沒有關於網路作品傳播權的具體規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第三條的規定:「已在報刊上刊登或者網路上傳播的作品,除著作權人聲明或者上載該作品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受著作權人的委託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以外,網站予以轉載、摘編並按有關規定支付報酬、註明出處的,不構成侵權。但網路轉載,摘編作品超過有關報刊轉載作品范圍的,應當認定為侵權。」 ② 雖然這一條是對《著作權法》第32條第二款傳播者權利的擴張解釋,但我們認為對網路作品的合理使用范圍的確定,也可以參照這一條中的規定。但是,這一條的規定也是很不具體的,它只將合理使用的范圍限定在「不超過有關報刊轉載作品的范圍」那麼,這一「有關報刊轉載作品的范圍」又是指什麼范圍,就沒有相關的法律規定給予解釋了,這又給實踐操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我們認為,由於互聯網路的特殊性以及網路作品自身的特質,對於網路作品的合理使用范圍應當比照對傳統著作權的合理使用范圍予以適當的擴大,即網路作品的合理使用除了適用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外,還應當規定一些其他使用的情況合法。對於網路作品的一定范圍內使用的情況,如個人瀏覽時在硬碟或RAM中的復制、並不用於商業目的的行為;用脫線瀏覽器下載閱讀的行為;網站定期製作備份;遠距離圖書館網路服務;伺服器間傳輸所產生的復制等均可以屬於網路作品合理使用的范圍,在這些范圍內的使用,不視為侵權。但是,出於對著作權人的尊重和對其著作權利的保護,網路作品的合理使用范圍的擴大應當慎而為之,在方便網路資源使用人時,還是應當以保護網路作品作者的權益為首要准則。

四、網路作品侵權賠償的方式及范圍
「網路著作權侵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具體的講,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網路著作權侵權」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擅自將他人的作品上載到網路上;(2)擅自下載網路作品;(3)網頁作品被侵權;(4)超文本鏈接侵犯原創作人著作權等。① 我們認為,網路作品的侵權不僅包括對著作權人物質財產的侵犯,還包括對著作權人精神權利的侵犯。對於一項網路作品侵權案件來說,賠償的范圍應當根據具體的損害後果,劃分財產損失與受害人精神損害,分別計算賠償。
(一) 侵害網路作品著作權人的物質賠償
一般來說,在網路著作權侵權案件中,根據侵犯的客體不同,可以參照的法律依據也不同。對於認定為侵害發表權等著作權中的人身權的,可以適用著作權法第45條第(一)、(二)、(三)、(四)項的規定;認定侵害獲得報酬權的,可以適用著作權法45條第(六)項的規定;認定故意去除或改變著作權管理信息而導致侵權後果的行為構成侵權的,可以適用著作權法第45條第 (八)項的規定;認定剽竊、抄襲他人作品的,可以適用著作權法第46條第(一)項的規定。對於網路服務商涉及著作權侵權的,有時不能從著作權法中找到所應適用的法律的,適用我國民法通則中有關規定。②
(二) 侵害網路作品著作權人的精神賠償
在網路環境下,不只是作者的著作財產權易受到侵犯,甚至是作者的精神權利,即著作人身權 ③ 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我國的侵權行為法中,對於精神賠償的范圍和條件一般持謹慎態度,堅持不賠或少賠的原則。那麼對於網路侵權這一特殊的侵害行為,是否可以採取一些例外的規定呢?在我國的理論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在網路上按照傳統方式保護精神權利會遇到許多現實的困難。因為在網路空間里人們討論問題和評價作品的方式都有了很大改變,無論是在BBS、電子留言版或電子郵件,人們大多進行實時討論,在此過程中摘錄、交叉引用他人的觀點是非常普遍的,如果在每次討論中都說明其觀點的出處和觀點持有人的姓名,則在尊重作者署名權的同時降低了網路傳播的速度和效率。①
我們認為這種觀點不妥。因為:(1)提高網路的傳播速度和效率不應當以犧牲網路社會的公正和網路世界正常的秩序為代價。公平和效率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如果單純為了提高效率,而輕視公平的話,網路世界最終必將陷入無序發展的狀況,也將無效率可談。(2)人們在網路空間中發表評論摘引他人的觀點並不一定是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權,也不一定要署他人的名。因為網路上持相同觀點的人很多,有些人對另外一些人觀點的引用,只是因為這種觀點代表了他們想說而表達不出的意思。我們認為,只有將他人的觀點或文章加以引用、不具署名,並用於商業目的的行為(比如抄襲他人尖銳的觀點或雄辯的文章以增強自己的網站的點擊率)才構成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而且,該被抄襲、引用的文字還必須具有下述特徵:文字本身具有獨創性,即屬於著作權法中規定的作品的范圍。如果只是發表意見,或是受別人的啟發而上載一些想法或散句等就不能成為侵權的客體。
為了保護網路作品著作權人的創作積極性,維護網路世界的公平和正義的秩序,我們贊成對網路著作權侵權的精神賠償給予寬泛的規定。但是考慮到實現對網路作品精神價值的保護所要支付的高昂成本以及許多作者署假名、匿名的現象造成權利人無法查證的狀況,我們可以也可以參照有些國家關於網路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成熟立法中的規定——「精神權利亦受合理使用的限制 」②,或是允許作者放棄精神權利,或是規定假名或匿名作品不受精神權利保護等。

五、關於網路知識產權立法的觀察、思考與建議
有關網路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多地受到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重視。為適應全球信息網的高科技對著作權的挑戰,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美國、歐盟和日本分別立法對網路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問題做出了一系列的規定。③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1996年12月2日至20日在瑞士召開的「關於著作權及鄰接權問題的外交會議」,通過了兩個被新聞界稱為「網際網路條約」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著作權條約(WIPO Copyright Treaty)》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條約(WIPO Performance and Phonograms Treaty)》。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著作權條約》的第八條,該條規定界定了5個關於網路著作權保護方面的重要問題。
美國 1998年10月美國頒布了《千禧年著作權法案》(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OF 1998,簡稱DMCA),其內容包括擴大外國互惠保護基礎、對科技保護措施及電子著作權管理信息完整性之保護、限制網路服務業者著作權侵權責任及調整若干合理使用條文等。
日本 日本國會於 1997年6月10日通過著作權修正案,其主要修正內容是:(1)增加表演者和錄音製作者享有對公眾提供(即可被傳輸)其表演或錄音的權利;(2)將著作權人對公眾傳輸作品的權利擴大到對公眾提供其作品的范圍;(3)重新定義以有線或無線方式對公眾傳輸的相關行為。
歐盟 1997 年12月歐盟執委會提出《調和信息社會中特定著作權及著作鄰接權指令》草案。該法案確認了復制權、公開傳播權、發行權和對拷貝裝置和著作權管理信息的保護。為適應歐盟的指令,德國、英國等的立法機關都採取了相應立法步驟。1997年7月4日德國聯邦上議院批准現已生效的《聯邦信息與電信服務架構性條件建構規製法》,簡稱為"多媒體法",被譽為世界上第一部規范網際網路秩序的單行法 。英國於1997年公布《 著作權與資料庫法(The Copyright and Rights in Databases Regulations 1997) 》。該法確立了資料庫權這一新的財產權利,但又不排除著作權法對資料庫的保護,為在網路環境下保護在歐洲具有領先地位的英國資料庫打下了伏筆。
這些規定對於我國在網路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立法有一定的借鑒作用,為我國的網路知識產權保護專門立法提出了一定的思考和示範。
為了順應國際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的形式,我國在這一領域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現已有大量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對網路知識產權侵權的行為的處理方式作出了規定;在理論界和學術界,也有許多有識之士對網路環境下的知識產權保護提出了各種見解,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然而不可否認,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司法和實踐方面還存在著許多的薄弱之處,還沒有做到與國際完全接軌。於是盡快完善網路知識產權立法體系、從各方面加強對網路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就成為了打贏網路知識產權保衛戰的關鍵所在。對此,我們提出以下的建議:
1. 完善網路立法,確立網路知識產權保護的一般原則。網路世界瞬息萬變,然而萬變不離其宗,每一個網路知識產權糾紛的出現,必然涉及某一種法律原理。我國的網路立法雖多,但是在原理方面涵蓋不全。完善網路法律體系,不只是讓各種糾紛的解決有法可依、各歸其位,更重要的是確立網路世界公平正義的總的法理原則,以避免出現立法雖多,但卻掛一漏萬的情況。
2. 建立網路道德規范,形成網路行業自律。法律的涵蓋面總是十分有限的。在社會生活的大多數情況下,起到更多制約作用的往往是道德力量的約束。網路的專業化決定了網路秩序的規范需要專業的「執法者」。確立網路行業規范,由網路經營者和使用者自律,不但使網路規則的執行更加容易,也會促進人們對網路規則的自覺遵守。
3. 在網路知識產權保護中採取技術措施,在訴訟中運用電子證據。網路知識產權侵權糾紛案件一直面臨著取證難的問題。電子證據具有信息量大、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性和便利高效性等特點 ① 。將其列入有效的訴訟證據種類,提出了對網路侵權糾紛案件的解決新思路,將會促進此類案件的迅速、有效解決。
4. 提高網路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素質,建立高水平的法官審判隊伍。法官主宰著法律的執行環節,好的法律沒有很好的執行就等於沒有法律。在法院方面,要加快機構改革,在配備具有專業知識的高學歷層次的法官的基礎上,逐步在全國各級法院成立專門審理知識產權案件的審判庭。②

六、結語
「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③,網路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技術的發展會伴生許多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因為懼怕問題而停滯技術的發展進程。在中國加入WTO的今天,劃時代的世界正向我們敞開,面對外面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世界,我們只有以法律的武器、高水平的技術武裝自己,只有勇於借鑒國外知識產權保護的先進經驗和成果,才能充滿信心地邁進高速的信息時代,才能迎來屬於我們的那一片網路天地!

D. 互聯網時代,知識產權該被放棄嗎

知識產權,也稱其為「知識所屬權」,指「權利人對其智力勞動所創作的成果享有的財產權利」,一般只在有限時間內有效。知識產權是關於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智力勞動成果的專有權利。


那麼如今是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到底該不該放棄知識產權呢?我是這樣認為的,請往下看!

我的觀點是:不放棄,不拋棄,而且要重視!首先我覺得知識產權是我們個人的獨有的創造和發明,我們自己應該重視起來這個問題。畢竟是個人或者團隊的勞動成果,另外知識產權有的時候是可以給你帶來利益的,直接的體現就是金錢!如果放棄的話,那不就等於白費勁了嘛!

綜上所述,我認為互聯網時代知識產權不僅不應該放棄,而且應該要重視!這樣既可以規范互聯網秩序,也可以維護創造者的權益!

E. 如何做好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知識產權變革

目前知幫網就是這樣一個互聯網+大數據的知識產權平台,目前在行業中還是很有口碑的。

F. 現在都是互聯網時代了,知識產權需要放棄嘛

別被互聯復網思維困擾,互聯制網時代,推廣的所有產品或服務都更加的迅速和准確,然而正是因為傳播的范圍和速度,企業或個人才更應該注重自身的品牌或形象的建設及保護
接地氣來講,以前一家小企業在當地非常有名氣,帶動地方經濟,覆蓋當地及周邊客戶群體,但是當這家企業的業務員出去陌生城市陌拜硬推,建立擴大銷售渠道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商家不認同的情況,因為覆蓋面並不是該商家的入住地點,但是現在互聯網時代,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從網上獲取,即使再不出名的產品,經過包裝,都是可以獲得不少的小眾客戶群體,這個時候就更應該加強保護自身知識產權的意識,別等到想好的品牌名稱或運營的品牌卻沒有保護的名稱被他人注冊的時候後悔,產生不必要的損失才是真,企業看遠,看長,不看現,互聯網思維是什麼,做什麼不是做這個的,賣什麼不是賣這個的,服務什麼不是服務這個的,所有看到或使用的物品功能只是企業獲取客戶的入口,一個表象,等真正養成習慣,進入其中,後續的才是互聯網公司真正給自己產生價值獲取利潤的

G. 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會有哪些特點

互聯網時代來的專利保護自有兩個特徵:
第一個特徵是互聯網是跨國界的,因為每個國家知識產權法都是不一樣的,跨國界會帶來侵權認定上的問題,也可能莫名其妙的就觸犯一個國家的法律。
另一個特徵是,因為互聯網是跨國界的,所以執法難度很大。
更多有關專業知識產權知識或者更多服務,請登錄 www.shewentm.com 或者致電 010-82685045

H. 知識產權保護領域有哪些互聯網平台,做的比較成功的有哪些呢

鄙人本以為互聯網知識產權服務只是換了種營銷模式,賣的產品還是知識產權服務,所以本質上還是知識產權企業。以為,只要通過前端引入流量,透明化的報價體系,將商機轉化為了案源,細化並做好內部流轉、撰寫、提交等各個環節的優化,服務效率是可以提高的,那這就是節省的成本,這也是互聯網模式的競爭力。後來發現,太天真。

真正要服務好知識產權保護這個行業,靠單純的互聯網+ 是很難服務好的,因為知識產權領域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服務性行業,想要簡單的標准化是非常困難的,市面上也有不少的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互聯網平台,但是真的做好做的專的並不多,比如豬八戒、匯桔網、麥知網、權大師等等,鄙人認為做得真正專注且成規模的是安盾網,安盾網成立於2015年,雖然創立時間年份不長,但是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安盾網在全國設立了500餘家「安盾律師團」,吸納近5000名執業律師組成打假維權「天團」。目前,安盾網處理維權案件總量超過10萬宗,累計線索超100萬條,涉案標的超過100億元;服務於華為、騰訊、小米、OPPO、VIVO、萬達、華潤、格力、海爾、TCL、創維、大疆、蘇泊爾、徐福記、喜之郎、富安娜、全棉時代、波司登、哥弟、藍月亮、泡泡瑪特、奧飛動漫、韓國自然樂園等多家國際國內知名品牌,並獲得高度認可。以上希望對你有幫助。。能幫上您,很高興的

I. 互聯網時代下,如何對專利權進行保護

轉知匯回答:在互聯網逐步普及並日漸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今天,網路產業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與此同時,網路產業所涉及的版權保護問題也日益凸顯。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信息擁有者、傳播者和使用者之間的利益格局,引發了版權擁有者與網路技術產業之間的激烈沖突。網路環境下,網路音樂、網路視頻及搜索引擎等網路產物的蓬勃發展給版權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將技術措施植入網路作品保護中,在訴訟中運用電子證據。網路知識產權侵權糾紛案件一直面臨著取證難的問題。電子證據具有信息量大、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性和便利高效性等特點。將其列入有效的訴訟證據種類,提出了對網路侵權糾紛案件的解決新思路,將會促進此類案件的迅速、有效解決。為了保障信息系統安全和網路中涉及的知識產權,人們已經開發了一系列信息安全技術並付諸應用,主要有以下幾種:加密技術、數字簽名技術、數字水印技術、控制復制技術。
信息通信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隨著網路技術與網路經濟的不斷發展,關於網路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將會不斷涌現,但問題不能成為我們可以讓技術停滯不前的理由。只有密切關注網路知識產權問題的發展趨勢,不斷發現新的問題並制定合理的保護網路知識產權的長效機制才能實現網路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

閱讀全文

與大數據時代的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