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浙江省土地補貼
土地徵用是指國家為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強制性地將集體所有的土地轉為國有,並給予一定補償的行為。公益性原則、補償原則和按法定程序進行是土地徵用的三大要件,其中補償原則是其核心。當前針對征地過程中存在補償低等問題,許多地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青浦:基礎設施項目用地,採用集體土地使用權合作經營,征地費用分期補償方式 上海市青浦區從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高速公路網入手,對准備實施的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用地,參照徵用該土地應支付的征地補償費確定土地使用價值,採用集體土地使用權合作方式,由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使用權參與項目合作。補償標准參照當地從事農業生產平均收入水平,由項目公司每年支付土地合作的回報。
蘇州:採用確定綜合年產值,農民留地補償的方法
江蘇省蘇州市政府發布的《蘇州市徵用土地暫行辦法》,對征地補償作了明確規定。第一,在全市范圍內確定了征地補償的綜合年產值。徵用土地補償費標准,根據所徵用土地的不同類別(如耕地、魚塘、養殖場、園地、林地、宅基地等)按耕地前3年平均產值的相應倍數確定。耕地前3年平均產值,按市和縣級市分別確定。市區每畝2000元,所屬縣級市、蘇州工業園區和蘇州新區每畝1200元。第二,留用地作為征地後對集體經濟組織的補償方式之一。為支持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從事生產經營,在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內,根據需安置的農業人口中,依照留用地所在地的土地級差收益和人均年收入1000元的標准,核發留用地指標,留用地可以是國有土地也可以是集體土地。政府以文件形式,從位置安排、標准確定、權屬管理、審批手續、開發經營、收益分配及相關扶持政策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規范。
南京:以區位條件和建設項目類型作為征地補償安置費測算的重要依據
江蘇省南京市政府發布了《南京市建設徵用土地補償和安置辦法》,在征地補償安置方面有所創新。一是以區位條件作為征地補償安置費測算的重要依據之一。按照規定,土地補償費和安置保養費的測算標准按地理位置分為三個層次,根據不同地類確定補償標准。二是測算安置保養費時考慮區位條件和建設項目類型。首先,對征地需安置的農業人口貨幣安置,分為安置和保養兩類;其次,在確定安置保養費標准時考慮區位條件,即將全市分為主城范圍以內、主城范圍以外市區范圍以內和五縣范圍3個層次區域;第三,在城鎮規劃區范圍內按市政和非市政建設兩類,確定不同的安置費和保養費標准;第四,對符合農轉非條件的農業人口,依據性別、年齡不同,分別予以安置或保養,並實行自謀職業、自行保養的原則。
溫州、台州:按區位條件分類確定補償安置標准,對安置留用地實行優惠政策
《土地管理法》實施以來,浙江省溫州市、台州市人民政府在征地補償安置方面相應出台了地方性法規,對征地的各項補償標准進行了詳細規定。
一是在確定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均對被徵用土地所在的地段(即區位條件)予以充分考慮。溫州市統一全市的年產值,水田0.2萬元,菜地0.3萬元,將市區范圍劃分為三類地區,分類確定不同的補償倍數,土地補償費一類為9倍、二類為8倍、三類為7倍,安置補助費一類為6倍、二類為5倍、三類為4倍,確定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
二是通過政府發布正式文件的形式確定了「鼓勵和支持被征地的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從事開發經營、興辦企業」的原則,提出「安排一定的用地計劃,優惠用於解決被征地單位從事開發經營,興辦企業用地」的措施,其優惠用地指標按人均佔地面積計算,在留用地指標中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用地按照不同的地段劃分比例。台州市在對征地需安置的農業人口實行貨幣安置為主的同時,在服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留出征地面積5%-10%的土地,用於被征地村發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規劃的產業。
三是對公益性用地的征地補償費用標准作出特別規定。根據文件規定,市政道路、非經營性交通道路和綠化用地、學校、公園、文化體育等公益事業和公共設施用地,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按照《土地管理法》確定的最低標准執行。
② 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暫行條例》辦法的內容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暫行條例》和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以受讓、購買、受贈、交換等方式取得土地、房屋權屬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繳納契稅。
第三條土地、房屋權屬以下列方式轉移的,視同土地使用權轉讓、房屋買賣或者房屋贈與:
(一)以土地、房屋權屬作價投資、入股;
(二)以土地、房屋權屬抵債;
(三)以獲獎方式承受土地、房屋權屬;
(四)以預購方式或者預付集資建房款方式承受土地、房屋權屬。
第四條契稅適用稅率為3%。
第五條契稅的計稅依據按如下計算:
(一)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土地使用權出售、房屋買賣,為成交價格;
(二)土地使用權贈與、房屋贈與,由徵收機關參照土地使用權出售、房屋買賣的市場價格核定;
(三)土地使用權交換、房屋交換,為所交換的土地使用權、房屋價格的差額。
前款所稱成交價格是指土地、房屋權屬轉移合同中所確定的價格,包括承受者應交付的貨幣、實物、無形資產或者其他經濟利益。成交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價格且無正當理由的,或所交換土地使用權、房屋的價格的差額明顯不合理且無正當理由的,由徵收機關參照市場價格核定。
轉移土地、房屋權屬時,計稅依據不明確的,由徵收機關參照市場價格核定。
第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減征或者免徵契稅:
(一)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軍事單位承受土地、房屋用於辦公、教學、醫療、科研等和軍事設施的,免徵契稅。
1、用於辦公的,是指辦公室(樓)、附屬的職工食堂、職工浴室、庫房和其他直接用於辦公的土地、房屋;
2、用於教學的,是指教室(教學樓)、圖書館、實驗室、操場和其他直接用於教學的土地、房屋;
3、用於醫療的,是指門診部、住院部和其他直接用於醫療的土地、房屋;
4、用於科研的,是指科學試驗場所、資料館(室)和其他直接用於科研的土地、房屋;
5、用於軍事設施的,是指地上和地下的軍事指揮作戰工程;軍用的機場、港口、碼頭;軍用的庫房、營區、訓練場、試驗場;軍用的通信、導航、觀測台站;其他直接用於軍事設施的土地、房屋。
(二)城鎮職工按規定第一次購買公有住房並在規定住房標准面積以內的,免徵契稅;超過國家規定標准面積的部分,應按照規定徵收契稅。
(三)因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可抗力滅失住房而重新購買住房的,准予減征或者免徵契稅。(四)土地、房屋被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徵用、佔用後,重新承受土地、房屋權屬,其成交價格沒有超出土地、房屋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免徵契稅;超出土地、房屋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部分,准予減征或者免徵契稅。
(五)承受荒山、荒地、荒灘、荒塗土地使用權,用於農、林、牧、漁業生產的,免徵契稅。
(六)土地、房屋權屬交換,交換價格相等的,免徵契稅;交換價格不相等的,向多交付貨幣、實物、無形資產或者其他經濟利益的一方徵收契稅。
(七)國家規定的其他減征、免徵契稅的項目。
第七條契稅的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納稅人簽訂土地、房屋權屬轉移合同的當天,或者納稅人取得其他具有合同性質的契約、協議、合約、單據、確認書等憑證的當天。
第八條納稅人應當自納稅義務發生之日起10日內,向土地、房屋所在地的契稅徵收機關辦理納稅申報,並在契稅徵收機關核定的期限內繳納契稅。
第九條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經批准轉讓房地產時,應由房地產轉讓者補繳契稅。其計稅依據為補繳的土地使用權出讓費用或者土地收益。
第十條經批准減征、免徵契稅的納稅人改變有關土地、房屋用途,不再屬於本辦法第六條規定的減征、免徵契稅范圍的,應當補繳已經減征、免徵的契稅。
前款應當補繳的契稅,其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改變有關土地、房屋用途的當天。
第十一條納稅人繳納契稅後,因所簽訂的土地、房屋權屬轉移合同無法履行申請退稅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契稅徵收機關審核批准,准予退稅。
第十二條納稅人辦理納稅事宜後,契稅徵收機關應當向納稅人開具契稅完稅憑證。
第十三條納稅人應當持契稅完稅憑證和其他規定的文件材料,依法向土地管理部門、房產管理部門辦理有關土地、房屋的權屬變更登記手續。
納稅人未出具契稅完稅憑證的,土地管理部門、房產管理部門不得辦理有關土地、房屋的權屬變更登記手續。
第十四條土地管理部門、房產管理部門應當向契稅徵收機關提供有關土地、房屋權屬以及成交價格、土地出讓費用等資料,並協助契稅徵收機關依法徵收契稅。
第十五條契稅由土地、房屋所在地的財政機關負責徵收。
契稅徵收機關可以委託有關單位代征契稅,具體代征單位由省財政部門確定,報省人民政府備案。
代征手續費按財政部規定執行。
第十六條契稅的徵收管理,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本辦法的規定執行。
第十七條本辦法具體應用中的問題,由省財政部門負責解釋。
第十八條本辦法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end-->
③ 浙江省土地管理實施辦法
從浙江省人大XX查閱:省現行有效地方性法規 (截止2008年12月31日 共163件)2000年(11件),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
浙江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第24號)
《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已於2000年6月29日經浙江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00年7月5日
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土地管理,促進我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執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全面規劃,嚴格管理,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制止非法佔用土地和非法交易土地的行為。
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土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配合做好土地管理和監督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做好本行政區域內土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第二章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
第四條 土地所有權、使用權依法實行登記發證制度,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確認林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水面和灘塗的養殖使用權,分別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五條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因工作失誤導致土地權屬登記不當的,應當予以更正。造成損失的,應當予以賠償。
上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下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應當予以登記而不登記,或者登記不當應當予以糾正而不糾正的,可以責令限期登記或者糾正。
第三章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六條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目標、期限、范圍和任務;
(二)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
(三)土地利用分區;
(四)各類土地利用指標;
(五)城市、村莊和集鎮建設用地規模;
(六)實施規劃的措施;
(七)其他需要載明的事項。
第七條 縣(市)、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根據需要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一般農田區、園地區、林業用地區、建設用地區、獨立工礦用地區、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區、其他用地區等,並明確各分區的土地用途。
第八條 省、市、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一條的規定實行分級審批。
縣(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鎮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鄉(鎮)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縣(市)和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他鄉(鎮)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縣(市)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省人民政府授權的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批准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在本行政區域內予以公告。
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實行建設用地總量控制。
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的編制審批程序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審批程序相同,一經批准下達,必須嚴格執行。
省重點建設項目用地,實行年度用地計劃單列。
第十條 沒有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或者超過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的,不得批准新增建設用地。
未執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或者沒有完成土地開發整理計劃指標的,核減下一年度的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
節余的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經核准後,可以結轉下一年度繼續使用。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本行政區域土地管理信息系統,對土地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和耕地保護情況進行動態監測。
第四章 耕地保護
第十二條 實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
非農業建設經批准佔用耕地的,佔用耕地的單位應當負責開墾與所佔耕地的數量、質量相當的耕地;佔用耕地的單位沒有條件開墾或者所開墾的耕地經驗收不合格的,應當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
建設單位繳納的耕地開墾費按照規定作為建設成本,列入建設項目總投資或者生產成本。
第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確保本行政區域內的耕地保有量不減少。
補充耕地不足或者未經依法批准致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減少的,上級人民政府應當責令該級人民政府在規定期限內組織開發與所減少耕地的數量、質量相當的耕地,並由上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農業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組織驗收。
土地後備資源匱乏,不能確保本行政區域內的耕地保有量的,應當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規定,組織易地開墾耕地或者上繳耕地開墾費,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組織開墾。
第十四條 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督促佔用耕地的單位將被佔用耕地的耕作層土壤用於新開墾耕地、劣質地或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第十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計劃地組織土地整理。土地整理後的新增耕地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定折抵建設佔用耕地補償指標。
第十六條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拋荒耕地。已經批準的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未按照規定日期開工建設或者開工後停止建設造成土地閑置的,或者棄耕拋荒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處理。
第十七條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開墾區內,一次性開發未確定土地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按照下列程序報批:
(一)四十公頃以下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設區的市和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二)四十公頃以上一百公頃以下的,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三)一百公頃以上六百公頃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四)六百公頃以上的,報國務院批准。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開墾區內,開發農民集體所有的荒山、荒地、荒灘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應當徵得土地所在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同意,並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
開發荒山、荒地、荒灘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確定給開發單位或者個人長期使用,使用期限最長不超過五十年。
開發荒山、荒地、荒灘必須經過科學論證和評估,不得破壞生態環境。
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造地改田專項資金,專款用於耕地開墾、土地整理、復墾和改造。
造地改田專項資金由下列項目構成,其中第(四)項、第(五)項費用為部分納入:
(一)耕地開墾費;
(二)土地閑置費;
(三)土地復墾費;
(四)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等土地有償使用費;
(五)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六)其他用於造地改田的資金。
前款規定的各類規費標准及其收繳、使用和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第五章 建設用地
第十九條 建設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應當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二)符合城市總體規劃或者村莊和集鎮規劃;
(三)取得農用地轉用年度計劃指標;
(四)已落實補充耕地的措施。
不符合條件的,不得批准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
第二十條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為實施城市0規劃佔用土地的,按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市、縣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擬定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徵用土地方案,分批次逐級上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
(二)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上報的方案進行全面審查,並組織現場踏勘,提出審查意見,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補充耕地方案由批准農用地轉用方案的人民政府在批准農用地轉用方案時一並批准;
(三)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徵用土地方案報經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為實施村莊和集鎮規劃佔用土地的,由市、縣人民政府擬定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依照前款規定的程序辦理。
上報材料的人民政府應當對其上報材料的真實性、合法性負責;負責審查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本級人民政府負責。
第二十一條 在已批準的農用地轉用范圍內和原有建設用地范圍內,具體建設項目用地按照下列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一)二公頃以下的建設項目用地,由縣(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設區的市和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二)二公頃以上五公頃以下的建設項目用地,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其中杭州、寧波兩市人民政府可以批准二公頃以上六公頃以下的建設項目用地;
(三)杭州、寧波兩市六公頃以上、其他設區的市五公頃以上的建設項目用地,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具體建設項目需要佔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國有未利用地的,按照前款規定辦理審批手續。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審批機關應當自收到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
第二十二條 徵用土地,征地單位應當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三個月內全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和地上附著物的補償費。
第二十三條 徵用土地的土地補償費按照下列標准計付:
(一)徵用耕地的,按照其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八至十倍補償;
(二)徵用耕地以外的其他農用地的,按照其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七倍補償;
(三)徵用未利用地的,按照當地耕地補償費的百分之五十補償;
(四)徵用建設用地的,參照當地耕地的補償標准補償。
第二十四條 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用的耕地數量除以徵用前被徵用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按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補助。但每公頃被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用耕地以外的其他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參照前款規定辦理。
徵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用於勞動力安置,不得挪作他用。市、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採取保險、提供就業機會、興辦企業、一次性補助等途徑,妥善安置需要安置的人員。
第二十五條 按照本辦法第二十三條第(一)項、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最高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被徵用的土地,自批准徵用的次年起,停止計征該土地所負擔的農業和農業特產稅。
第二十六條 被徵用土地上的青苗補償費按照當季作物的產值計算;被徵用土地上的樹上和建築物、構築物、農田水利設施等的補償費,按照其實際價值計算;徵用土地方案公告後種植的樹木、農作物或者建造的設施不予補償。
第二十七條 平均年產值計算方法為:徵用前三年的平均年產量乘以國家規定的價格;國家沒有規定價格的,按照所在市、縣物價部門公布或者認可的市場價格計算。
前款所指的平均年產量,以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統計部門的該鄉(鎮)前三年的平均年產量為准。
第二十八條 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辦法的規定,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徵用土地補償的具體標准。
第二十九條 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或者為實施城市規劃進行舊城區改建,需要調整使用土地,經依法批准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對土地使用權人按照下列規定給予補償:
(一)原以出讓等有償使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合同有約定的,按照合同約定補償;合同未約定的,按照土地有償使用合同期限的余期、土地用途、開發建設成本等因素予以補償;
(二)原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參照收回時徵用非耕地的補償標准予以補償;
(三)地上建築物,按照城市房屋拆遷的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補償。
為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或者實施城市、村莊和集鎮規劃進行舊城、舊村改造,需要使用土地,經依法批准收回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的,對土地使用權人給予適當補償;地上建築物,根據其實際價值予以合理補償。
第三十條 建設單位使用國有農、林、牧、漁場的土地進行建設的,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的規定,辦理農用地轉用和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第三十一條 以出讓等有償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按照國務院的規定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等土地有償使用費和其他費用。
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百分之三十上繳中央財政,百分之七十留給省、市、縣人民政府,專款用於耕地開發。各級留用的分配比例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二條 劃撥土地使用權不得擅自轉讓、租賃、抵押,確需轉讓、租賃、抵押的,應當依法辦理相關手續。
第三十三條 因工程施工、堆料、運輸和地質勘查需要臨時使用國有土地或者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以及從事種植業、養殖業需要搭建臨時建築的,土地使用者應當根據土地權屬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村民委員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臨時使用土地合同,並按照合同約定支付臨時使用土地補償費。
臨時使用土地二公頃以下,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臨時使用土地二公頃以上,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其中臨時使用土地五公頃以上的,應當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法律、法規規定須事先報經有關部門審核同意的,在報批前,應當先經有關部門同意。
臨時使用土地的使用者應當按照臨時使用土地合同約定的用途使用土地,並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築物。
臨時使用土地的期限一般不超過二年。
臨時使用土地期滿,土地使用者應當退還土地,並恢復土地原狀。
第三十四條 在農村的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需要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土地的,可以實行有償使用,並提出用地申請,經當地鄉(鎮)人民政府審核,按照本辦法第二十一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其中,涉及佔用農用地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按照前款規定經批准使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土地使用者與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按照批准文件簽訂土地使用合同,確定有償使用土地的用途、面積、期限、費用等事項。
使用土地期限已滿的,應當將土地退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地上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按照土地使用合同的約定處理。使用土地期限已滿需要續用的,應當依法辦理續用手續。
第三十五條 農村村民建造住宅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盡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內空閑地和村周邊的丘陵坡地;鼓勵自然村向中心村集聚;鼓勵統建、聯建和建造公寓式住宅;嚴格控制佔用耕地建造住宅。
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宅基地的面積標准(包括附屬用房、庭院用地),使用耕地的,最高不得超過一百二十五平方米;使用其他土地的,最高不得超過一百四十平方米,山區有條件利用荒地、荒坡的,最高不得超過一百六十平方米。
農村村民宅基地的具體標准,由市、縣人民政府在前款規定的幅度內根據當地實際確定。
第三十六條 農村村民建造住宅用地,應當向戶口所在地的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出書面申請,經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討論通過並予以公布,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
農村村民建造住宅使用農用地的,應當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農村村民經批准易地建造住宅的,原宅基地應當在住宅建成後交還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並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注銷原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權;屬於建新拆舊的,地上建築物應當自行拆除,拒不拆除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拆除。
第三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宅基地申請不予批准:
(一)宅基地面積已達到規定的標准再申請新宅基地的,但為實施村莊和集鎮規劃進行舊村改造的除外;
(二)出租、出賣或以其他形式轉讓地上建築物,再申請宅基地的;
(三)以所有家庭成員作為一戶申請批准宅基地後,不具備分戶條件而以分戶為申請宅基地的。
第三十八條 回鄉落戶的職工、軍人和其他人員申請建造住宅用地的,應當持有原所在單位或者原戶口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出具的無住房證明,其宅基地面積按照當地標准執行。
回鄉定居的華僑、台灣和港澳同胞、外籍華人建造住宅的,其宅基地面積參照當地標准執行。
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人員申請宅基地的,應當按照本辦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程序辦理。
第三十九條 土地使用者需改變土地用途的,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並依法重新辦理土地審批手續。
在城市、村莊和集鎮規劃區內改變土地用途的,在報批前,應當先經城市、村莊和集鎮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第四十條 已建的建築物、構築物,需要重建、擴建的,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和城市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並依法重新辦理規劃、用地審批手續。不改變土地用途並在規定的佔地面積范圍內重建的,應當簡化手續,及時批准。
第六章 監督檢查
第四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報告下列事項:
(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執行情況;
(二)基本農田和其他耕地保護情況;
(三)耕地開墾情況和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等土地有償使用費的收繳使用情況;
(四)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需要報告的其他事項。
第四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浙江省土地監察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的規定,實施土地監督檢查。
第四十三條 佔用耕地的單位在規定期限內拒不開墾耕地,也不繳納耕地開墾費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開墾或者補繳耕地開墾費。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收繳耕地開墾費後未按照規定組織耕地開墾的,上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上收耕地開墾費,並組織開墾。
第四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建立土地巡查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監督檢查中,發現非法佔用土地或者超過批準的標准多佔土地進行建設的,應當責令其停止建設;對拒不停止、繼續施工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批准,可以查封、暫扣用於施工的工具、設備、建築材料。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五條 對土地違法行為,法律、法規已有行政處罰規定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四十六條 超越批准許可權或者違反規定非法減免有關土地規費的,批准行為無效,由上一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追繳被減免的規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七條 逾期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和地上附著物的補償費的,由上一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支付,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八條 侵佔、挪用、截留、私分征地補償費用及有關土地規費的,由上一級人民政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九條 依法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當事人拒不交出土地的,臨時使用土地期滿拒不歸還的,或者不按照批準的用途使用國有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交還土地,並處以非法佔用土地每平方米二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仍不交還的,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十條 不依法辦理土地變更登記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辦理;逾期不辦理的,給予警告,並可處以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二十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一條 在耕地上發展林果業、養殖業,導致糧食種植條件毀壞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恢復原種植條件,逾期不恢復的,處以耕地開墾費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依法辦理土地權屬登記或者登記不當而不糾正的;
(二)弄虛作假審批土地的;
(三)超越法定許可權、法定程序和法定期限審批土地的;
(四)不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用途批准用地的;
(五)徇私舞弊,非法低價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
(六)對土地違法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而不給予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
(七)違反行政程序執法的。
第八章 附則
第五十三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浙江省土地管理實施辦法》同時廢止。
④ 浙江省江山市的私人自建房.是政府移民的.有國有土地使用權證.但房主未辦理房產證.請問我如果買對方的房...
先到房產交易中心咨詢,各地有差別。
⑤ 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是否可以抵押
劃撥土地主要指的是分配或者補償所得的土地。劃撥土地歸土地擁有者,土地擁有者可以將土地使用權分配給土地使用者。但是土地擁有者想要抵押或者轉讓是否可行呢?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能否抵押?辦理劃撥土地抵押權登記時,土地抵押需要提交哪些材料呢?
一、劃撥土地使用權能否抵押
《物權法》第180條規定「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有權處分的下列財產可以抵押……(二)建設用地使用權」,沒有區分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方式。但實踐中以劃撥土地使用權進行抵押的方式並不少見,現行的行政法規與部門規章主要是在如何抵押的問題上有諸多的分歧。
一種司法規則認為,劃撥土地使用權,必須經土地管理部門批准,並先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交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將劃撥土地使用權轉為出讓土地使用權後,才能與附屬建築物一並抵押。現行有效的國土資源局《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辦法》第5條與國務院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45條都採取了這種做法。
另一種司法規則認為,如《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51條,沒有否定劃撥土地使用權可用於抵押,而是要求設定抵押的房地產,其土地使用權是劃撥取得的,在實現抵押權時,必須先繳納相當於應繳納的土地出讓金的款項,抵押權人才能就剩下的價款優先受償。
本質上,兩種做法都是將劃撥土地使用權轉為出讓土地使用權,也符合使用權主體不享有劃撥土地使用權的交換價值的法理。二者的區別僅在於,是在設定抵押權之時就轉變土地使用權形式,還是在實現抵押權時補正瑕疵並補繳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從法律位階和現行的司法實務來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事後補繳出讓金更符合當前的做法。
二、辦理劃撥土地使用權抵押登記,申請人須提交的文件。
(《XX市國有土地登記工作程序》)
1、國有土地使用權抵押登記申請書(原件);
2、《國有土地使用證》(原件及復印件)
3、《房屋所有權證》(有地上物的,復印件);
4、房屋他項權利證明書(有地上物,復印件);
5、主合同和抵押合同(原件);
6、土地估價報告或抵押權人認同的土地價值(含在建工程)證明(原件);
7、經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劃撥用地抵押的文件(復印件);
8、抵押人為股份制企業、有限責任公司的,需提交董事會同意抵押的證明(原件);
9、以共有土地使用權抵押的,提交其他共有人同意抵押的證明(原件);
10、抵押人為國有企業的,提交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的批准文件(復印件);
11、申請人身份證明(復印件);
(1)企業提供當年年檢合格的營業執照副本;
(2)社會團體提供民政部門核發的登記證書;
(3)自然人提供身份證;
(4)抵押權人為銀行的需提交金融許可證;
12、法人單位提交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書(原件);
13、委託代理人申請辦理土地登記的,需應當提交授權委託書(原件)和代理人身份證明(復印件);
14、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相關材料。
劃撥土地可以進行抵押,但是在辦理登記時候要仔細閱讀上述資料,提交相關材料,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權證書、身份證明、金融許可證等相關法律規定的證明材料,進行抵押登記辦理。
⑥ 2017年浙江省土地徵用賠償標準是多少
2017年《浙江省集體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全文如下:
第一條
為了規范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活動,維護公共利益,保障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以下簡稱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根據國務院《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以下簡稱國務院房屋徵收補償條例),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國有土地上,因公共利益需要實施房屋徵收與補償,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房屋徵收與補償應當遵循決策民主、程序正當、補償公平、結果公開的原則。
第四條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設區的市與市轄區人民政府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職責分工,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確定。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確定的房屋徵收部門,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和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分工,互相配合,保障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順利進行。
第五條 房屋徵收部門可以委託房屋徵收實施單位承擔房屋徵收與補償的具體工作。
房屋徵收實施單位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其實施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所需經費由財政予以保障。
房屋徵收部門對房屋徵收實施單位在委託范圍內實施的房屋徵收與補償行為負責監督,並對其行為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第六條 上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下級人民政府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監督。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省財政、國土資源、發展和改革等有關部門,加強對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工作的指導。
設區的市房屋徵收部門及其所屬的房屋徵收補償管理機構,應當加強對縣(市、區)房屋徵收補償標準的制定與執行、徵收補償信息公開等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工作的指導。
監察機關應當加強對參與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政府、有關部門或者單位及其工作人員的監察。審計機關應當及時對徵收補償費用管理和使用情況予以審計,並公布審計結果。
第七條
符合國務院房屋徵收補償條例規定的公共利益情形,確需徵收房屋的,由建設活動組織實施單位向房屋徵收部門提出擬徵收房屋范圍,說明符合公共利益的具體情形。
發展和改革、國土資源、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向房屋徵收部門提供建設活動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專項規劃的證明文件。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舊城區改建需要徵收房屋的,發展和改革主管部門還應當提供建設活動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的證明文件。
房屋徵收部門經審查認為房屋徵收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報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認為符合公共利益、確需徵收房屋的,應當根據規劃用地范圍和房屋實際狀況確定房屋徵收范圍,並予以公布。
第八條
因舊城區改建需要徵收房屋的,房屋徵收范圍確定後,房屋徵收部門應當組織征詢被徵收人的改建意願;百分之九十以上被徵收人同意改建的,方可進行舊城區改建。
第九條
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對房屋徵收范圍內房屋的權屬、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情況組織調查登記,被徵收人應當予以配合;對未經產權登記和所有權人不明確的房屋,應當提請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依法進行調查、認定和處理。調查、認定結果應當在房屋徵收范圍內向被徵收人公布。對認定為違法建築的,不予補償。
房屋徵收范圍內有公房管理部門直管住宅公房或者單位自管住宅公房的,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公房管理部門和單位自管住宅公房的所有權人對承租人是否符合房改政策予以調查、認定。
公房承租人符合房改政策的,享有按照房改政策購買被徵收房屋的權利。承租人按照房改政策購房後,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對其按照被徵收人予以補償。
第十條 房屋徵收部門擬定徵收補償方案,報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
徵收補償方案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房屋徵收事由和目的;
(二)房屋徵收范圍和被徵收房屋情況;
(三)被徵收房屋價值(含房屋裝飾裝修價值)補償標准;
(四)用於產權調換房屋、周轉用房的基本情況和交付時間;
(五)搬遷費和臨時安置費標准;
(六)停產停業損失補償標准;
(七)補助和獎勵標准;
(八)簽約期限;
(九)其他事項。
前款規定的用於產權調換房屋,有條件的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安排為現房。
第十一條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對徵收補償方案進行論證並予以公布,徵求公眾意見。徵求意見期限不少於三十日。
因舊城區改建需要徵收房屋,半數以上被徵收人提出徵收補償方案不符合國務院房屋徵收補償條例和本條例規定的,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由被徵收人代表和公眾代表參加的聽證會。聽證工作由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確定的部門或者機構具體負責。
報名參加聽證會的被徵收人為十人以上的,被徵收人代表由報名參加聽證會的被徵收人通過推舉或者抽簽等方式確定,確定的被徵收人代表不少於十人;報名參加聽證會的被徵收人不足十人的,均作為被徵收人代表。公眾代表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以及其他公民擔任。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確定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提前七日將聽證會的時間、地點通知被徵收人代表和公眾代表,必要時予以公告。聽證會應當公開舉行。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徵求意見情況、聽證情況和根據公眾、被徵收人意見修改的情況及時公布。
第十二條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按照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有關規定,就房屋徵收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並根據評估結論制定相應的風險化解措施和應急處置預案。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結論應當作為是否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重要依據。
第十三條 房屋徵收涉及一百個以上被徵收人或者符合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情形的,房屋徵收決定應當經政府常務會議討論決定。
第十四條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後,應當在七日內予以公告。公告應當載明房屋徵收范圍、徵收補償方案和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權利等事項。
第十五條 對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不得 低於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
被徵收房屋的類似房地產,是指與被徵收房屋的區位、用途、權利性質、品質、新舊程度、規模、建築結構等相同或者相似的房地產。
第十六條 被徵收人可以選擇貨幣補償,也可以選擇房屋產權調換。
被徵收人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提供符合建築工程質量安全標準的房屋,並與被徵收人計算、結清被徵收房屋價值與用於產權調換房屋價值的差價。
第十七條 被徵收房屋的價值,由具有相應資質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評估確定。
被徵收人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被徵收房屋價值和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價值,由同一家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以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為評估時點,採用相同的方法、標准評估確定。
第十八條
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由被徵收人協商選定;房屋徵收決定公告後十日內仍不能協商選定的,由房屋徵收部門組織被徵收人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投票確定,或者採取搖號、抽簽等方式隨機確定。
參加投票確定或者隨機確定的候選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不得少於三家。投票確定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的,應當有過半數的被徵收人參加,投票確定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應當獲得參加投票的被徵收人的過半數選票。
投票確定或者隨機確定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應當由公證機構現場公證。公證費用列入房屋徵收成本。
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被選定或者確定後,由房屋徵收部門作為委託人與其簽訂房屋徵收評估委託合同。
第十九條
被徵收人或者房屋徵收部門對估價結果有異議的,應當自收到評估報告之日起十日內,向出具評估報告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書面申請復核評估。復核評估不收取費用。
被徵收人或者房屋徵收部門對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的復核結果有異議的,應當自收到復核結 果之日起十日內,向房地產價格評估專家委員會申請鑒定。
設區的市房地產管理部門應當組織成立評估專家委員會。評估專家委員會由房地產估價師以及價格、房產、土地、城鄉規劃、法律、會計等方面的專家組成。
第二十條 房屋徵收評估費用由委託人承擔。房屋徵收鑒定費用由申請人承擔;鑒定撤銷原估價結果的,鑒定費用由原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承擔。
房屋徵收評估、鑒定費用標准按照省價格主管部門的規定執行。
第二十一條
徵收個人住宅,被徵收人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提供的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建築面積應當不小於被徵收房屋的建築面積,但被徵收人要求小於被徵收房屋建築面積的除外。
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建築面積,不考慮被徵收房屋的共有人數量、登記戶口等因素。
第二十二條
徵收個人住宅,被徵收房屋建築面積小於最低補償建築面積,且被徵收人屬於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依照下列規定優先給予住房保障:
(一)被徵收人選擇貨幣補償的,按照最低補償建築面積予以補償;
(二)被徵收人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建築面積不小於最低補償建築面積;被徵收人對最低補償建築面積以內或者被徵收房屋價值以內部分不支付房款,對超過最低補償建築面積且超過被徵收房屋價值的部分按照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的規定支付差價。
依照前款規定對被徵收人給予貨幣補償的,最低補償建築面積計入被徵收人再次申請住房保障時家庭住房建築面積的核定范圍;予以房屋產權調換的,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建築面積計入被徵收人再次申請住房保障時家庭住房建築面積的核定范圍。
最低補償建築面積和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具體標准由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規定;其中,最低補償建築面積不小於四十五平方米。
第二十三條
被徵收人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過渡期限為自被徵收人搬遷之月起二十四個月;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為房屋徵收范圍內新建高層建築的,過渡期限為自被徵收人搬遷之月起三十六個月。過渡期限屆滿前,房屋徵收部門應當交付用於產權調換房屋。過渡期限內的周轉用房,被徵收人可以選擇自行解決,也可以選擇由房屋徵收部門提供。
前款規定的高層建築,是指總層數十層以上的住宅建築或者建築高度超過二十四米的非住宅建築。
第二十四條 徵收住宅,被徵收人自行解決周轉用房的,房屋徵收部門應當支付其自搬遷之月起至用於產權調換房屋交付後六個月內的臨時安置費。
臨時安置費按照租賃與被徵收房屋面積、地段相當的住宅所需費用的平均價格確定,且不低於保障被徵收人基本居住條件所需費用。具體標准由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根據當地物價水平規定,每兩年公布一次。
房屋徵收部門超過過渡期限未交付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應當自逾期之月起按照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最新標準的二倍支付臨時安置費。
第二十五條
房屋徵收部門提供周轉用房的,不支付臨時安置費;但是,超過過渡期限未交付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除繼續提供周轉用房外,還應當自逾期之月起按照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最新標准支付臨時安置費。
房屋徵收部門交付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被徵收人應當自交付後六個月內騰退周轉用房。
第二十六條
房屋徵收部門超過過渡期限未交付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被徵收人有權另行選擇貨幣補償方式。過渡期限屆滿後超過二十四個月仍未交付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被徵收人有權要求提供其他用於產權調換房屋。
被徵收人要求提供其他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在六個月內交付與原用於產權調換房屋面積、地段相當的現房,並依照本條例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的規定計算、結清差價。
第二十七條
徵收住宅的,房屋徵收部門應當支付搬遷費,用於補償被徵收人因搬家和固定電話、網路、有線電視、空調、管道煤氣等遷移造成的損失。被徵收人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從周轉用房遷往用於產權調換房屋時,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另行支付搬遷費。
搬遷費的具體標准由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根據當地物價水平規定,每兩年公布一次。
第二十八條
徵收非住宅房屋的,房屋徵收部門應當一次性支付搬遷費、臨時安置費。其中,搬遷費包括機器設備的拆卸費、搬運費、安裝費、調試費和搬遷後無法恢復使用的生產設備重置費等費用。
搬遷費、臨時安置費的具體標准由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二十九條
徵收非住宅房屋造成停產停業損失的,應當根據房屋被徵收前的效益、停產停業期限等因素給予補償。補償的標准不低於被徵收房屋價值的百分之五,具體標准由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規定。
生產經營者認為其停產停業損失超過依照前款規定計算的補償費的,應當向房屋徵收部門提供房屋被徵收前三年的效益、納稅憑證、停產停業期限等相關證明材料。房屋徵收部門應當與生產經營者共同委託依法設立的評估機構對停產停業損失進行評估,並按照評估結果支付補償費。
生產經營者或者房屋徵收部門對評估結果有異議的,應當自收到評估結果之日起十日內,向房地產價格評估專家委員會申請鑒定。鑒定費用由申請人承擔;鑒定撤銷原評估結果的,鑒定費用由原評估機構承擔。
第三十條
被徵收房屋用途按照房屋登記記載的用途確定;房屋登記未記載用途或者經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依法批准改變用途但未作房屋用途變更登記的,按照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批準的用途確定。
1990年4月 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施行前已改變房屋用途並以改變後的用途延續使用的,按照改變後的用途確定。
2010年10月1日《浙江省城鄉規劃條例》施行後依法臨時改變用途的房屋在批准期限內被徵收的,按照原用途確定,剩餘期限的土地收益金予以退還。
按照改變後的用途補償被徵收人的,對被徵收人給予的補償中應當扣除被徵收人依法應當補交的土地收益金。
第三十一條
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依照國務院房屋徵收補償條例和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補償金額和支付期限、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地點和面積、搬遷費、臨時安置費或者周轉用房、過渡期限、停產停業損失、搬遷期限等事項,簽訂補償協議。
因舊城區改建需要徵收房屋的,房屋徵收部門應當與被徵收人簽訂附生效條件的補償協議。在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達到規定簽約比例的,補償協議生效;未達到規定簽約比例的,補償協議不生效,房屋徵收決定效力終止。房屋徵收決定效力終止的,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予以公告,並書面告知被徵收人。
前款規定的簽約比例由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規定,但不低於百分之八十。
第三十二條
除依照本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房屋徵收決定效力終止以外,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在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達不成補償協議,或者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不明確的,由房屋徵收部門向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提出補償決定方案。補償決定方案應當包括貨幣補償和房屋產權調換兩種補償方式及相應的補償標准。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對補償決定方案進行審查,將補償決定方案送達被徵收人。被徵收人應當自補償決定方案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意見並選擇補償方式。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送達補償決定方案時應當書面告知被徵收人,其逾期不選擇補償方式的,補償方式由補償決定確定。
第三十三條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作出的補償決定應當包括本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的補償協議的內容。
被徵收人在本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的期限內未選擇補償方式的,補償決定應當確定補償方式。因舊城區改建徵收個人住宅,補償方式確定為房屋產權調換的,用於產權調換房屋應當為改建地段或者就近地段的房屋。
因被徵收人原因無法調查、評估被徵收房屋裝飾裝修價值的,補償決定不包括對被徵收房屋裝飾裝修價值的補償。依法實施強制執行時,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對被徵收房屋裝飾裝修情況作出勘察記錄,並向公證機構辦理證據保全,由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另行評估確定被徵收房屋的裝飾裝修價值。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評估確定的裝飾裝修價值另行給予補償。
補償決定由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予以公告。
第三十四條 實施房屋徵收應當依照國務院房屋徵收補償條例的規定先補償、後搬遷。
被徵收人搬遷後,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將房屋徵收決定、補償協議或者補償決定以及被徵收房屋清單提供給不動產登記機構,並告知被徵收人申請被徵收房屋所有權、土地使用權注銷登記。被徵收人未申請注銷登記的,不動產登記機構應當依據房屋徵收決定、補償協議或者補償決定辦理房屋所有權、土地使用權注銷登記,原權屬證書收回或者公告作廢。
第三十五條
單位自管住宅公房的承租人未按房改政策購房,也未與被徵收人達成解除租賃關系協議的,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對被徵收人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的補償方式,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
公房管理部門直管住宅公房的承租人未按房改政策購房,也未與公房管理部門達成解除租賃關系協議的,由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向原房屋承租人另行提供承租房屋。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依照前兩款規定對承租人提供承租房屋的,承租人應當騰退原承租房屋;拒不騰退的,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作出騰退決定,責令承租人限期騰退。
第三十六條
被徵收人、公房承租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不提起行政訴訟,在補償決定、騰退決定規定的期限內又不搬遷、騰退的,由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十七條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房屋徵收部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或者本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通報批評;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不符合公共利益情形或者違反本條例規定的程序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
(二)違反本條例規定確定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的;
(三)違反本條例規定簽訂補償協議的;
(四)違反本條例規定作出補償決定的;
(五)未按照補償協議或者補償決定給予補償的;
(六)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不給予貨幣補償或者逾期不提供現房的。
第三十八條 本條例規定的被徵收人數量和簽約比例按戶計算。被徵收人以合法有效的房屋產權證或者經調查、認定出具的產權認定書計戶。
本條例第十四條、第三十一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的公告應當在房屋徵收范圍內的住宅小區主要出入口、公告欄等醒目位置張貼,通過政府門戶網站、報紙等媒體發布。
第三十九條 本條例自 2014年 10月
1日起施行。《浙江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同時廢止。國務院房屋徵收補償條例施行前已依法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項目,繼續沿用原有的規定辦理,但政府不得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
⑦ 浙江土地使用權網上交易模擬得掛牌後才能模擬嗎
這項土地使用權網路交易模擬推牌發之後是可以模擬。
⑧ 浙江寧波農村老房子失管20年,土地使用權是否失效 急 謝謝
只要有土地證是沒有關系的。
⑨ 為什麼讓某公司訴某國土局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
姜叢華朱寧
案情簡介
原告:××置業有限公司
被告:××縣國土資源局、××縣人民政府
2005年2月3日,××縣國土局以拍賣方式公開出讓××縣一處國有土地使用權。《拍賣文件》中包括拍賣公告、拍賣須知和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草案)。該地塊最終由××置業有限公司(以下稱××公司)以4260萬元競得,並簽訂《拍賣成交確認書》。至糾紛發生前,××公司共支付出讓金3200萬元。因該地塊存在規劃設計及征地拆遷等問題未解決而無法交地,雙方未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
2006年8月3日,××縣國土局在向××縣政府提交的《關於要求盡快協調解決芝里二期拍賣地塊土地交付事宜的報告》中稱:該地塊拍賣至今已經一年半時間,但因該地塊目前還存在諸多問題而一直無法交地。該地塊目前存在規劃設計、征地、高壓線搬遷、拆遷、規劃指標等主要問題,懇請政府能盡快協調解決。2006年8月27日,××縣國土局對××公司復函稱:關於交地時間,我局領導已向縣政府領導進行了匯報,具體交地時間要待縣政府協調後明確;對項目區內的規劃渠道事宜,縣政府已落實給縣建設局,由縣建設局負責落實。
2006年10月28日,××公司起訴稱:該地塊規劃設計條件發生重大變更,對該地塊的整體開發布局造成嚴重影響,地塊的價值因此大幅下降,其競買的目的無法實現。而該地塊拍賣至今已有一年半的時間,卻還未交地,遠遠超過了規定的交地時間。因此原告請求法院判令解除其與國土局之間形成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關系,國土局應返還其繳納的土地出讓金3200萬元,並賠償利息損失。由××縣人民政府對上述還款及賠償承擔連帶責任。
2006年11月28日,××縣建設局向××公司發函稱:經規劃論證,原排水渠走向已作調整,不經過貴司受讓的地塊。2007年2月5日,××縣國土局向××公司發函稱:該地塊目前已符合交地條件,速來繳清土地使用權出讓金餘款1060萬元,並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
爭議焦點
法庭歸納的爭議焦點有兩個:一是原告與第一被告之間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關系能否解除?該爭議焦點又包括兩個內容:1.拍賣地塊是否存在瑕疵?原告的合同目的能否實現?2.第一被告××縣國土局是否存在違約行為或預期違約行為?二是第二被告××縣人民政府是否是適格被告?法院判決
雙方在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的主持調解下,達成調解協議:
1.土地出讓金以成交確認書為准。
2.在調解書簽收後一周內,雙方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縣政府和××縣國土局在××公司提出申請之日起一周內辦妥國有土地使用權證。
3.××縣政府和國土局在2007年12月31日前將該地塊上建築物拆除完畢將凈地交付××公司;4.××公司在開工後8個月支付土地出讓金餘款,並繳納土地契稅、人防費,同時××縣政府和××縣國土局補償××公司258萬元;5.出讓地塊東側港防綠化帶,由××縣政府和國土局2008年6月30日前建設完成。
案件分析
本案的關鍵點有以下幾點;1.本案中原告和第一被告直到起訴時還沒有簽訂正式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那麼以什麼為依據來確認雙方權利義務的具體內容,成為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認為,有以下事實證據可以用來確認訴爭雙方的權利義務的具體內容:
(1)拍賣文件(包括拍賣公告、拍賣須知和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草案));(2)拍賣成交確認書。
對拍賣公告、拍賣須知和拍賣成交確認書的效力和約束力雙方應該均無異議。但是對於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草案),雖然是一份草案,放在拍賣文件中,雙方並沒有最終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草案)是否對雙方均具有約束力,成為法庭爭議的焦點。我們認為,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草案)中已經確定的合同內容對雙方都具有約束力,可以以此來確定雙方權利義務的內容。理由如下:
(1)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草案)是拍賣文件的有效組成部分。《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第七條規定:「出讓人應當根據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地塊的情況,編制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文件。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文件應當包括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公告、投標或者競買須知、宗地圖、土地使用條件、標書或者競買申請書、報價單、成交確認書、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文本。」
本案中,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草案)明確了土地出讓金的付款時間、政府交地的時間及規劃設計條件等,這是所有參加競買的買受人非常關注的問題。也是根據這些既定的條件進行報價和競價的。如果現在說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草案)不具有約束力了,則不僅使得該次土地拍賣行為缺失了重要的合同條款而導致雙方出讓關系無法成立,而且將使得受讓人的權利受到嚴重侵害,對受讓人來講是不公平的。
(2)《拍賣文件》是雙方土地使用權出讓關系的有效組成部分。拍賣文件一經發出,出讓方不得變更其內容。而原告作為參加競買的要約人、第一被告作為承諾人,除了競買的價格之外,並沒有在實質上變更《拍賣文件》中的內容。
(3)在雙方簽訂的《拍賣成交確認書》中也明確寫明,遵守《拍賣文件》中的一切規定,自然也包括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草案)中已確定的合同條款。
2.第一被告是否存在違約行為,這些違約行為是否構成根本違約,合同能否得到解除,這也是我們考慮的關鍵所在。
(1)第一被告是否存在逾期交地的違約行為。
《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草案)第5條約定,第一被告交付土地的時間是2005年6月30日前。第32條約定,逾期超過6個月的,受讓人有權解除合同。但是第一被告稱,在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草案)第五條中明確約定,交地條件為現狀交地,而不是完成拆遷後的凈地交地,所以第一被告隨時可以交地。這成為雙方庭審辯論的一個焦點。
我們認為,對於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草案)中約定的交地條件,事實經過是在土地拍賣會上各參加競買人均提出異議和擔心。第一被告的負責人和承辦科長是當場承諾拆遷等問題不用擔心,政府部門會負責解決的。拍賣成交確認後,第一被告也以自己的實際行為證明雙方已經協議變更了交地條件,主要證據有:(1)原告的證據七《國土資源局給原告的復函》,載明「明確的具體交地時間要待縣政府協調後明確」,目前還無法明確;(2)原告的證據八《國土局給縣政府的報告》,載明「……無法交地,主要問題有:一、規劃問題;……二、征地問題;……三、高壓線搬遷問題;……四、拆遷問題;……五、規劃指標問題等。」(3)2007年2月5日第一被告國土局致原告的函,函告已經具備交地條件。即使在2007年2月5日已經具備了交地條件,若為現狀交地的話,怎麼可能在兩年以後才具備交地條件?恰恰證明不是現狀交地。(4)從第一被告履行義務的實際情況來看,第一被告所述的高壓線的搬遷等也均是由第一被告自行負責並承擔相應的費用的。這也可以證明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不是現狀交地。在庭前證據交換及調解過程中,第一被告也始終是認可交地條件為凈地,只是因為現在還有一戶因拆遷補償費要求過高,至今未達成拆遷安置補償協議,未完成拆遷。(5)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在土地出讓合同中選擇「現狀交地」這一條款也不符合國家國土資源部、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頒布的關於《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範本的「使用說明」的要求。「使用說明」第四條明確要求,「合同第五條中的土地條件按照雙方實際約定選擇和填寫。屬於原劃撥土地使用權補辦出讓手續的,選擇第三款;屬於待開發建設的用地,應根據出讓人承諾交地時的土地開發程度選擇第一款或第二款,……」本案所涉的出讓土地明顯屬於待開發建設用地。綜上所述,雙方已經協議變更了交地條件,本案所涉的土地應當是凈地出讓。而第一被告沒有完成拆遷,就無法交地,就是存在根本違約的行為。
(2)原告沒有繳清土地出讓金,是否可以成為第一被告不交付土地的抗辯理由。
第一被告稱,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草案)第32條規定,在受讓人按合同約定支付土地出讓金的前提下,出讓人必須按合同約定按時提供土地。也就是說,只有在受讓人先履行了繳納出讓金義務的前提下,出讓人才有義務提供土地。被告不交付土地是基於行使「先履行抗辯權」。
我們認為,首先,《拍賣成交確認書》第1條約定:「餘款3700萬元必須按照《拍賣文件》規定的期限予以支付。而根據《拍賣須知》和《出讓合同(草案)》的規定,原告付款的條件是在《出讓合同》訂立之日起三十日內繳清。但出讓合同至今未簽,故而原告的付款條件至今未成就。雙方合同關系的成立和書面合同文本的簽訂是兩碼事情。原、被告之間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關系在雙方簽訂拍賣成交確認書,甚至在拍賣師落槌的那一刻就已經成立了,但是雙方事後完全可以再簽訂書面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文本。而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文本至今未簽訂,原告的付款條件遲遲不能成就的過錯完全在於第一被告。試想,原告作為一個開發商,在已經履行了大部分付款義務的情況下,是多次催促被告簽訂出讓合同並交地的。但被告由於土地拆遷等均未完成,一直拖延至原告起訴後。因此被告以此作為抗辯理由不能成立;其次,即使原告有義務先繳清土地出讓金,但是鑒於第一被告根本無法交地、甚至不能明確具體的交地時間,原告作為一個開發商,在第一被告連交地時間都不能明確的前提下,完全有理由中止履行繳款義務,行使不安抗辯權;最後,第一被告不按時提供土地,也根本不是因為原告沒有繳清土地出讓金,而是因為不具備交地條件,無法提供土地。即使原告繳清了土地出讓金,事實證明,第一被告也無法交付土地。原告行使不安抗辯權是完全有事實依據的。從第一被告2006年8月27日致原告的回函,以及8月3日第一被告致××縣人民政府的《關於要求盡快協調解決芝里二期拍賣地塊土地交付事宜的報告》中完全可以明確,在競買完成後的兩年多時間里,第一被告一直考慮的是如何使得土地具備交地條件,卻從來沒有催告過原告要來繳納剩餘的土地出讓金,直至原告起訴後的2007年2月5日。由此可以明確,第一被告所謂的先履行抗辯是蒼白無力的,是不能成立的。
3.××縣人民政府是否是適格的被告
實踐中大部分觀點認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中,合同的相對方是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而不是人民政府,因此人民政府不是適格的被告。但是也有觀點認為,土地使用權出讓的客體是城鎮國有土地的使用權,這一界定標示出出讓主體的單一性即土地的所有者——國家。《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7條、《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8條均明確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是指國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將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讓與土地使用者,並由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行為。《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11條、《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九條規定,土地使用權的出讓,由市、縣人民政府負責,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可見,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法律關系中,土地出讓的真正主體應當始終是代表土地所有者——國家行使國有土地所有權的各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只是負責批准後出讓方案的具體實施工作。另外,從出讓金支付的角度來講,原告已支付的2700萬元出讓金是支付到了××縣財政局預算外資金專戶,由縣財政收取,而不是支付給了第一被告××縣國土局。根據《土地管理法》第55條的規定,土地出讓金除一部分上繳中央財政外,大部分也是留給了地方人民政府,即第二被告。如果第一被告國土局敗訴,是沒有能力履行相應的返還出讓金等合同責任的。因此,人民政府應當是適格的被告。
本案中,考慮到國土局的所有意志均來源於政府的決策,且案件所涉的排水渠問題、規劃指標問題、高壓線搬遷問題等涉及政府的各個部門,不單單是國土資源局一個部門的事情,因此不論是從法理上考慮,還是基於訴訟策略上的考慮,我們最終將人民政府列為第二被告。事實證明,將人民政府列為被告,對案件的最終調解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原告是一個開發企業,是到××縣投資的。我們對該案慎之又慎,在訴訟中占據了主動地位,最終取得了雙方和解的圓滿結果。
⑩ 浙江省今年10月關於土地的法規有誰知道...知道的說下
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
(2000年7月5日 浙江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24號公布)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土地管理,促進我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及其他有關法律、法 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執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全面規劃,嚴格管理,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制止非法佔用土地和非法交易土 地的行為。
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土地的管理和 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配合做好土地管理和監督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做好本行政區域內土地的管理和監督 工作。
第二章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
第四條 土地所有權、使用權依法實行登記發證制度,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確認林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水面和灘塗的養殖使用權,分別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 規定辦理。
第五條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因工作失誤導致土地權屬登記不當的,應當予以更正。造成損失的,應當予以賠償。
上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下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應當予以登記而 不登記,或者登記不當應當予以糾正而不糾正的,可以責令限期登記或者糾正。
第三章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六條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目標、期限、范圍和任務;
(二)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
(三)土地利用分區;
(四)各類土地利用指標;
(五)城市、村莊和集鎮建設用地規模;
(六)實施規劃的措施;
(七)其他需要載明的事項。
第七條 縣(市)、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根據需要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一般農田區、園地區、林業用地區、建設用地區、獨立工礦用地區、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區、 其他用地區等,並明確各分區的土地用途。
第八條 省、市、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一條的規定實行分級審批。
縣(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鎮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鄉(鎮)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縣(市) 和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他鄉(鎮)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縣(市)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省人民政府授權的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批准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在本行政區域內予以公告。
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實行建設用地總量控制。
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的編制審批程序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審批程序相同,一經批准下達 ,必須嚴格執行。
省重點建設項目用地,實行年度用地計劃單列。
第十條 沒有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或者超過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的,不得批准新增建設用地。
未執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或者沒有完成土地開發整理計劃指標的,核減下一年度的農用 地轉用計劃指標。
節余的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經核准後,可以結轉下一年度繼續使用。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本行政區域土地管理信息系統,對土地資源 及其開發利用和耕地保護情況進行動態監測。
第四章 耕地保護
第十二條 實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
非農業建設經批准佔用耕地的,佔用耕地的單位應當負責開墾與所佔耕地的數量、質量 相當的耕地;佔用耕地的單位沒有條件開墾或者所開墾的耕地經驗收不合格的,應當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
建設單位繳納的耕地開墾費按照規定作為建設成本,列入建設項目總投資或者生產成本 。
第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確保本行政區域內的耕地保有量不減 少。
補充耕地不足或者未經依法批准致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減少的,上級 人民政府應當責令該級人民政府在規定期限內組織開發與所減少耕地的數量、質量相當的耕地,並由上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農業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組織驗收。
土地後備資源匱乏,不能確保本行政區域內的耕地保有量的,應當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規 定,組織易地開墾耕地或者上繳耕地開墾費,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組織開墾。
第十四條 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督促佔用耕地的單位將被佔用耕地的耕 作層土壤用於新開墾耕地、劣質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第十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計劃地組織土地整理。土 地整理後的新增耕地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定折抵建設佔用耕地補償指標。
第十六條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拋荒耕地。已經批準的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 ,未按照規定日期開工建設或者開工後停止建設造成土地閑置的,或者棄耕拋荒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處理。
第十七條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開墾區內,一次性開發未確定土地使用 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按照下列程序報批:
(一)四十公頃以下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 並報設區的市和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二)四十公頃以上一百公頃以下的,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設 區的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三)一百公頃以上六百公頃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省人民政 府批准;
(四)六百公頃以上的,報國務院批准。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開墾區內,開發農民集體所有的荒山、荒地、荒灘從事 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應當徵得土地所在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同意,並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
開發荒山、荒地、荒灘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 批准,可以確定給開發單位或者個人長期使用,使用期限最長不超過五十年。
開發荒山、荒地、荒灘必須經過科學論證和評估,不得破壞生態環境。
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造地改田專項資金,專款用於耕地開墾、土 地整理、復墾和改造。
造地改田專項資金由下列項目構成,其中第(四)項、第(五)項費用為部分納入:
(一)耕地開墾費;
(二)土地閑置費;
(三)土地復墾費;
(四)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等土地有償使用費;
(五)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六)其他用於造地改田的資金。
前款規定的各類規費標准及其收繳、使用和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第五章 建設用地
第十九條 建設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應當依法辦理農 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 用地的,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二)符合城市總體規劃或者村莊和集鎮規劃;
(三)取得農用地轉用年度計劃指標;
(四)已落實補充耕地的措施。
不符合條件的,不得批准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
第二十條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為實施城市規劃 佔用土地的,按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市、縣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擬定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徵用土地 方案,分批次逐級上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
(二)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上報的方案進行全面審查,並組織現場踏勘 ,提出審查意見,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補充耕地方案由批准農用地轉用方案的人民政府在批准農用地轉用方案時一並批准;
(三)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徵用土地方案報經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 施。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為實施村莊和集鎮規劃佔用土 地的,由市、縣人民政府擬定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依照前款規定的程序辦理。上報材料的人民政府應當對其上報材料的真實性、合法性負責;負責審查的土地行政主管部 門應當對本級人民政府負責。
第二十一條 在已批準的農用地轉用范圍內和原有建設用地范圍內,具體建設項目 用地按照下列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一)二公頃以下的建設項目用地,由縣(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同級人 民政府批准,並報設區的市和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二)二公頃以上五公頃以下的建設項目用地,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 核,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其中杭州、寧波兩市人民政府可以批准二公頃以上六公頃以下的建設項目用地;
(三)杭州、寧波兩市六公頃以上、其他設區的市五公頃以上的建設項目用地,由省人民 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具體建設項目需要佔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國有未利用地的,按照前款規定辦理審 批手續。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審批機關應當自收到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
第二十二條 徵用土地,征地單位應當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 三個月內全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和地上附著物的補償費。
第二十三條 徵用土地的土地補償費按照下列標准計付:
(一)徵用耕地的,按照其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八至十倍補償;
(二)徵用耕地以外的其他農用地的,按照其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七倍補償;
(三)徵用未利用地的,按照當地耕地補償費的百分之五十補償;
(四)徵用建設用地的,參照當地耕地的補償標准補償。
第二十四條 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 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用的耕地數量除以徵用前被徵用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 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按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補助。但每公頃被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用前三年平均 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用耕地以外的其他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參照前款規定辦理。
徵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用於勞動力安置,不得挪作他用。市、縣人民政府應當 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採取社會保險、提供就業機會、興辦企業、一次性補助等途徑,妥善安置需要安置的人員。
第二十五條 按照本辦法第二十三條第(一)項、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支付土地補 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最高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 年產值的三十倍。
被徵用的土地,自批准徵用的次年起,停止計征該土地所負擔的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
第二十六條 被徵用土地上的青苗補償費按照當季作物的產值計算;被徵用土地上 的樹木和建築物、構築物、農田水利設施等的補償費,按照其實際價值計算;徵用土地方案 公告後種植的樹木、農作物或者建造的設施不予補償。
第二十七條 平均年產值計算方法為:徵用前三年的平均年產量乘以國家規定的價 格;國家沒有規定價格的,按照所在市、縣物價部門公布或者認可的市場價格計算。
前款所指的平均年產量,以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統計部門統計的該鄉(鎮)前三年的平均年產量 為准。
第二十八條 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辦法的規定,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徵用土 地補償的具體標准。
第二十九條 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或者為實施城市規劃進行舊城區改建,需要 調整使用土地,經依法批准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對土地使用權人按照下列規定給予補償 :
(一)原以出讓等有償使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合同有約定的,按照合同約定補償;合 同未約定的,按照土地有償使用合同期限的余期、土地用途、開發建設成本等因素予以補償;
(二)原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參照收回時徵用非耕地的補償標准予以補償;
(三)地上建築物,按照城市房屋拆遷的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補償。
為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或者實施城市、村莊和集鎮規劃進行舊城、舊村改 造,需要使用土地,經依法批准收回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的,對土地使用權人給予適當補償;地上建築物,根據其實際價值予以合理補償。
第三十條 建設單位使用國有農、林、牧、漁場的土地進行建設的,應當按照有關 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的規定,辦理農用地轉用和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第三十一條 以出讓等有償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按照國 務院的規定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等土地有償使用費和其他費用。
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百分之三十上繳中央財政,百分之七十留給省、市、 縣人民政府,專款用於耕地開發。各級留用的分配比例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二條 劃撥土地使用權不得擅自轉讓、租賃、抵押,確需轉讓、租賃、抵押 的,應當依法辦理相關手續。
第三十三條 因工程施工、堆料、運輸和地質勘查需要臨時使用國有土地或者農民 集體所有土地的,以及從事種植業、養殖業需要搭建臨時建築的,土地使用者應當根據土地權屬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村民委員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臨時使 用土地合同,並按照合同約定支付臨時使用土地補償費。
臨時使用土地二公頃以下,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臨時使用土地二公 頃以上,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其中臨時使用土地五公頃以上的,應當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法律、法規規定須事先報經有關部門審核同意的, 在報批前,應當先經有關部門同意。
臨時使用土地的使用者應當按照臨時使用土地合同約定的用途使用土地,並不得修建永 久性建築物。
臨時使用土地的期限一般不超過二年。
臨時使用土地期滿,土地使用者應當退還土地,並恢復土地原狀。
第三十四條 在農村的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需要使用本 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土地的,可以實行有償使用,並提出用地申請,經當地鄉(鎮)人民政府 審核,按照本辦法第二十一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其中,涉及佔用農用地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按照前款規定經批准使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土地使用者與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村集體 經濟組織應當按照批准文件簽訂土地使用合同,確定有償使用土地的用途、面積、期限、費用等事項。
使用土地期限已滿的,應當將土地退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地上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按照土 地使用合同的約定處理。使用土地期限已滿需要續用的,應當依法辦理續用手續。
第三十五條 農村村民建造住宅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莊和 集鎮規 劃,盡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內空閑地和村周邊的丘陵坡地;鼓勵自然村向中心村集聚;鼓勵統建、聯建和建造公寓式住宅;嚴格控制佔用耕地建造住宅。
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宅基地的面積標准(包括附屬用房、庭院用地),使 用耕地的,最高不得超過一百二十五平方米;使用其他土地的,最高不得超過一百四十平方米,山區有條件利用荒地、荒坡的,最高不得超過一百六十平方米。
農村村民宅基地的具體標准,由市、縣人民政府在前款規定的幅度內根據當地實際確定 。
第三十六條 農村村民建造住宅用地,應當向戶口所在地的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村集 體經濟組織提出書面申請,經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討論通過並予以公布,鄉( 鎮)人民政府審核,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
農村村民建造住宅使用農用地的,應當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農村村民經批准易地建造住宅的,原宅基地應當在住宅建成後交還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村 集體經濟組織,並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注銷原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權;屬於建新拆舊的,地上建築物應當自行拆除,拒不拆除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拆除。
第三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宅基地申請不予批准:
(一)宅基地面積已達到規定的標准再申請新宅基地的,但為實施村莊和集鎮規劃進行舊 村改造的除外;
(二)出租、出賣或者以其他形式轉讓地上建築物,再申請宅基地的;
(三)以所有家庭成員作為一戶申請批准宅基地後,不具備分戶條件而以分戶為由申請宅 基地的。
第三十八條 回鄉落戶的職工、軍人和其他人員申請建造住宅用地的,應當持有原 所在單位或者原戶口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出具的無住房證明材料,其宅基地面積按照當地標准執行。
回鄉定居的華僑、台灣和港澳同胞、外籍華人建造住宅的,其宅基地面積參照當地標准 執行。
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人員申請宅基地的,應當按照本辦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程序辦理 。
第三十九條 土地使用者需改變土地用途的,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的要求, 並依法重新辦理土地審批手續。
在城市、村莊和集鎮規劃區內改變土地用途的,在報批前,應當先經城市、村莊和集鎮 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第四十條 已建的建築物、構築物,需要重建、擴建的,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 劃確定的用途和城市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並依法重新辦理規劃、用地審批手續。不改變土地用途並在規定的佔地面積范圍內重建的,應當簡化手續,及時批准。
第六章 監督檢查
第四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 委員會報告下列事項:
(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執行情況;
(二)基本農田和其他耕地保護情況;
(三)耕地開墾情況和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等土地有償使用費的收繳使用情況;
(四)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需要報告的其他事項。
第四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中華人民 共和國 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浙江省土地監察條例》等 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的規定,實施土地監督檢查。
第四十三條 佔用耕地的單位在規定期限內拒不開墾耕地,也不繳納耕地開墾費的 ,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開墾或者補繳耕地開墾費。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收繳耕地開墾費後未按照規定組織耕地開墾的,上級土地行政主 管部門應當上收耕地開墾費,並組織開墾。
第四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建立土地巡查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監督檢查中,發現非法佔用土地或者超過批準的 標准多佔土地進行建設的,應當責令其停止建設;對拒不停止、繼續施工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批准,可以查封、暫扣用於施工的工具、設備、建築材料。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五條 對土地違法行為,法律、法規已有行政處罰規定的,按照有 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四十六條 超越批准許可權或者違反規定非法批准減免有關土地規費的,批准行為 無效,由上一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追繳被減免的規費,對直 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七條 逾期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和地上附著物的補償費的 ,由上一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支付,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八條 侵佔、挪用、截留、私分征地補償費用及有關土地規費的,由上一級 人民政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九條 依法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當事人拒不交出土地的,臨時使用土地期滿 拒不歸還的,或者不按照批準的用途使用國有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 門責令限期交還土地,並處以非法佔用土地每平方米二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仍不交還的,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十條 不依法辦理土地變更登記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 令限期辦理;逾期不辦理的,給予警告,並可處以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二十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一條 在耕地上發展林果業、養殖業,導致糧食種植條件毀壞的,由縣級以 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恢復原種植條件,逾期不恢復的,處以耕地開墾費一 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依法辦理土地權屬登記或者登記不當而不糾正的;
(二)弄虛作假審批土地的;
(三)超越法定許可權、法定程序和法定期限審批土地的;
(四)不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用途批准用地的;
(五)徇私舞弊,非法低價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
(六)對土地違法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而不給予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 ;
(七)違反行政程序執法的。
第八章 附 則
第五十三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浙江省土地管理實施辦法》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