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自媒體配樂需要版權嗎
我認為只要收錢,就屬於商業行為。國家知識產權法有明文規定,要使用別人的作品作為商業目的,就需要取得產權人的授權、同意,否則就是侵權。這裡面沒有規定時間長短、篇幅大小。供參考。
② 導致網路音樂版權糾紛的幾點原因
加入曲投投共享歌曲收益
為什麼國外唱片公司願意選擇和騰訊簽約獨家代理合作?重要的是騰訊能夠幫助國外廠商維護在國內的版權利益,如果騰訊發現有盜版出現,就會立即打擊。同時騰訊商業模式豐富,能夠幫國外廠商帶來更多收入。所以,國外廠商選擇了騰訊。
何為「共享」?
曾經有人主張跨平台使用數字音樂,實現「版權共享」,然而,「跨平台播放」不是一個好生意,更不是一個好主意。實際上,並沒有得到響應。
雖然「共享經濟」目前正紅紅火火,但是說到音樂版權這個事上,我想說的是需要共享,但是要慎行。共享固然好,看起來是可以讓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但是有一個問題不得不說,誰共享,誰受益,這中間往往是不平衡的。
如果把各家平台所擁有的版權資源毫無保留一股腦兒都拿出來,放到一個池子里,這樣同樣的會產生問題,因為有人拿出的多,有人拿出的少,就是一鍋「大鍋飯」。曾經的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大鍋飯」不利於大家的積極性,如果付出和受益不成正比,誰還願意共享版權,誰願意購買版權?
所以,在音樂版權「共享」這個事上,還是要遵循市場規律的,最終還是靠各方在「給」和「拿」兩個方面進行博弈,妥協,平衡。事實上,騰訊擁有1700萬首曲庫,除了維護正版外,騰訊一直積極推動與各大平台達成版權轉授權合作,授權給其他平台的歌曲就有幾百萬首。
而反觀有的平台,它卻一直搶獨家資源,簽約的幾個唱片公司版權都沒有轉讓出來給別家平台。並且為了搶資源還哄抬了市價,擾亂市場規則。一張音樂專輯,2000萬只買了播放權,然後,一共才賣了不到400萬,這是故意「博傻」,還是「哄抬價格」?
說來說去,音樂版權這個事,離不開市場本身,離不開版權方的利益,離不開各方的博弈。
要讓聽音樂的人,更容易的聽到音樂,這個應該是各家平台的最終目的,但是,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需要合作和一種有序的競爭。
③ 聽音樂時,你在多大程度上會介意聽音樂的媒介
其實自己一個人聽,排除炫耀,朋友圈,圈子的影響。真的是只要夠方便,不是為了某種特殊版本,而且音質沒有到反人類的地步一切的所謂形式和媒介都OK啊。
④ 音樂對人的重要性有多大
拿破崙說過「在一切藝術中,音樂對於情感影響最大」。貝多芬說過「音樂是精神生活與肉體生活間的媒介」。里卡特說過「許多青年因學習音樂而悟戀愛之道」。
⑤ 人聲和什麼是音樂表演中的最重要的媒介
聲音是由所有的氣體、液體和固體傳播的,這些被稱為介質。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的速度: 真空0米/秒(即不能傳播)340米/秒空氣(15 ° c)346米/秒軟木500米/秒煤油(25 ° c)1324米/秒蒸餾水(25 ° c)1497米/秒海水(25 ° c)1531米/秒銅(棒)3750米/秒大理石3810米/秒鋁(棒)5000米/秒鐵(棒)5200米/秒聲音在不同材料中以不同速度傳播。
⑥ 版權局叫停音樂版權大戰,看看主流媒體都說了什麼
9月12、13日接連抄兩天,國家版權局相繼約襲談BAT、網易等網路音樂服務商,以及環球音樂、華納音樂等境內外音樂公司,核心關鍵均在「獨家版權」四個字。此前,阿里音樂、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三家陷入版權糾葛: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以下簡稱「騰訊音樂」)與阿里音樂達成版權互相轉授權合作;而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因為版權問題正面臨互相起訴的尷尬。除此之外,用戶逐漸培養起付費購買數字音樂的同時,卻逃不開「聽個歌要下載好幾個APP」的煩惱。
⑦ 音樂版權問題
加入曲投投共享歌曲收益中國音樂市場目前要做的就是發展各種各樣的服務,進行專不同的嘗試,了解屬用戶的口味,像流媒體的訂閱在線收聽可能比付費下載更有盈利前景,也更有利於曲目的流傳度。在音樂多元化營收上,騰訊音樂娛樂也已進行諸多嘗試,比如QQ音樂的MUSIC+、演藝O2O的探索。這么看來利用流媒體服務業務提升付費用戶比例是中國音樂產業的一個盈利提升方向。
⑧ 音樂傳播歷史,不同階段媒介所起的作用
文化產品的交流和傳播一般要經歷兩個階段:一是經過專家、作家艱苦的腦力勞動所創作出的精神產品,也可以說是原始的文稿;二是經過規格化的批量生產,然後向大眾傳播。 編輯在這兩個階段中起著中介和樞紐的作用。通過編輯這一中介,一方面指導作者的文化創作和文化生產,使之適應於各類傳播媒介的特點和要求,更好地發揮其功能與價值,以滿足社會對於信息的、知識的、思想的、審美的等多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編輯還要按照一定的形式和規格,對文化產品進一步進行整理、加工,為文化產品的規格化的批量生產作準備。
以上我們介紹了編輯在文化發展中的四個基本作用,當然除了這些作用外,編輯對於文化發展的意義還有完善與提高的作用、文化產品的物化處理的作用以及推廣與普及作用等等。這些內容我們在本書的其它地方將作陸續的介紹。
也許有人會說,當今社會正在進入網路傳播時代,編輯的地位將會愈來愈不突出、不重要,因為的網路傳播時代,任何人都是文化的生產者(只要他願意),傳統的編輯把關的意義將全部喪失,編輯角色的本身就有可能消亡,當然也就談不上對於文化發展的意義了。其實這種觀點並不全面:其一,在未來的社會發展進程中,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是不是就真的完全消失還是一個未知數,以作者的觀點看,由於傳統大眾傳播媒介有著許多獨特的優勢,網路將不可能完全取代報紙等印刷傳播以及廣播、電視、電影等光和電子傳媒而一枝獨秀(請參看本書編輯客體部分的有關論述)。既然傳統媒體還將繼續存在和發展下去,那麼傳統的編輯對於文化發展的意義將會一直延續著。其二,即使網路傳媒每一天真的能完全取代現今的大眾傳媒,那傳統的編輯所作的信息把關作用可能會改變甚至不再存在編輯的信息把關作用,但編輯對於文化發展的中介作用和意義也還會存在著。因為在網路傳播這種點對點的傳播模式中,雖然編輯的信息特權必然崩潰,但只要他們充分發揮原有的優勢,運用新技術,適應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的需要,及時轉變自己的傳播觀念,完成自身角色的轉換,成為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規范倡導者和監督者以及虛擬社會的組織者、小群體里的意見領袖等,編輯在文化發展中還會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