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的誰在1618年寫成閉海論
1618年,英國學者塞爾登撰寫《閉海論》.
1618年,英國的賽爾登寫成的《閉海論》為英國君主佔有英倫三島周圍海域的行為辯護。1635年英王查爾斯一世下令刊印此書,甚至通過英國駐荷蘭大使,要求荷蘭懲罰格老秀斯。
賽爾登公開反對格老秀斯的論點,提出英國有權佔有其周圍的海洋。但他同時承認一個原則:一個國家不能禁止別國人民在它的海中航行而不致有失對人類的義務。賽爾登力圖使英國對海洋的特殊要求與航行自由的普遍要求相協調。格、賽之間的這種海洋自由與佔有的爭論隨著以後海洋被劃分為領海和公海而終結,海洋自由原則得以確立。
《閉海論》(Mare Clausum),是英國法學家塞爾登(Seldem,1584-1654)的著作。1635年公開發表,確切書名為《閉海論或海洋主權論》。
《閉海論》是對荷蘭著名法學家格老秀斯的《海洋自由論》進行反駁的最為系統的一本書。1609年荷蘭的格勞秀斯發表《海洋自由論》,主張海洋應自由利用;而1635年英國的塞爾登發表《閉海論》,認為英國君主有權佔有四周的海洋。實際上,塞爾登1618年寫成了《閉海論》,但是到1635年才刊行。
《閉海論》認為,海洋如同陸地一樣容許領有,論證了英國對英國周圍的海面享有領有權。
以上為有關簡介,僅供參考,下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② 分析17世紀荷蘭與英國分別提出公海航海自由原則和領海主權概念的歷史背景
在古代和中世紀前半葉尚無領海、公海的概念,世界海洋是對所有人開放的,是人類所共有的。大約從13世紀開始,一些沿海國家開始對海洋某些領域提出主權要求,少數海洋大國開始爭奪海上霸權,在他們所控制的海域強行徵收捐稅,禁止外國人捕魚和航行,打破了原有的海洋秩序。在這種環境下,被稱為「國際法之父」的荷蘭法學家格老秀斯於1609年發表《海洋自由論》,提出了著名的「海洋自由」主張,他認為海洋浩瀚無邊,不能為任何人所佔有,它應為一切人提供航行和捕魚之用,也就是說海洋在本質上是不受任何國家主權的控制的,所有國家都可以自由地加以利用。但當時格老秀斯的主張受到了以英國的約翰•塞爾登(John Selden)為首的許多學者的反對和攻擊,,塞爾登的《閉海論》直接反對格老秀斯的「海洋自由」,竭力為海洋主權的主張辯護,這種主張在17世紀佔了上風,各國都積極推行海洋主權的政策。
格老秀斯的主張雖然受到反對,但其影響是無法取消的,到了17世紀下半葉,實際上所有國家的船舶都可以自由航行於公海的所有部分了。 但是,當時的「公海自由」概念基本上還僅僅局限於「航行自由」的范疇。法國國際法學者吉德爾(Gidel)認為:「公海自由所包含的基本概念,是不允許任何船隻在和平期間的航行途中對其他船隻進行干擾。」但同時他也承認,公海自由「不能不包括積極的結果。公海自由是指相對獨占作用而言,最終必將導致『使用平等』這一概念……」 這也就是說,「公海自由」的含義決不是僅僅是以國家或個人的「不作為」保證公海上的航行自由,它還應包括對公海的積極利用的自由。「捕魚自由」無疑是「積極利用自由」的應有之義。
「公海捕魚自由」的自然法依據盡管在今天看來難以成立,但在數百年以前卻被認為是很好理解的:對於任何人可以無害地使用、並且也足夠全人類使用的東西,大自然不給予任何人以據為己有的權利。很顯然,對當時的人來說,海洋中的漁業資源就是這樣一種「東西」,並從而形成了「公海捕魚自由」的原始涵義。
17世紀下半葉,荷蘭在公海上推行航海和捕魚自由的政策;1689年,荷蘭執政者奧林奇•威廉登上英國王位之後,英國與荷蘭之間的漁業糾紛平息,荷蘭獲得了捕魚權;這些事例以及日後豐富的國際實踐,都可以充分證明「公海捕魚自由」這項原則作為國際習慣法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