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自體法

物權自體法

發布時間:2021-10-05 07:36:36

物權的產生的歷史依據有哪些

物權的法律適用問題一直是國際私法理論和實踐工作者關注的對象和爭論的焦點。我們認為,以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適用狀態為依據,國際私法中物權法律適用的歷史可以被劃分為三個發展時期,即: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相對適用時期,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絕對適用時期,物權法律適用的多元化時期。不過,無論在哪一個時期,物之所在地法原則都是解決物權法律適用問題的基本原則,這既是由物權關系的特點決定的,也是由物之所在地法的性質決定的。
物權制度,在民法體系中素來佔有重要位置,與債權制度並稱為民法財產權中的兩大支柱。相對於債權而言,物權有著濃重的"土著色彩",特別是由於受地理環境、經濟結構、社會制度乃至意識形態的影響,各國有關物權的法律制度,在內容上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差異。在調整涉外民商事關系的國際私法領域,物權的法律適用問題一直是理論和實踐工作者關注的對象和爭論的焦點。尤其是在當代,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互聯網的日益普及,新的物權憑證、交換方式的出現,物權的法律適用問題愈趨復雜、多變。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在這種變幻演化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這就是物權法律適用中的物之所在地法原則。我們認為,以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適用狀態為依據,國際私法中物權法律適用的歷史可以被劃分為三個發展時期,即: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相對適用時期,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絕對適用時期,物權法律適用的多元化時期。
一、 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相對適用時期
在國際私法理論中,物之所在地法也同樣發端於義大利的法則區別說。12世紀末期的義大利,商業繁盛,各城邦之間人民交往頻繁,人們對於由屬人法向嚴格屬地法的轉變已經漸漸感到不便,因而試圖對屬地法加以限制,當時義大利的法學家就擔當起了尋求折衷方案的任務,這些法學家中當以巴托魯斯(bartolus de saxoferato)為代表。
不過,在巴托魯斯正式提出法則區別說之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有關解決法律沖突問題的理論主張,其中也蘊含了物之所在地法的思想。根據德國學者neumeyer的研究,首先發現國際私法性問題的是12世紀末的注釋法學派學者magister aldricus。他認為對於當事人分屬不同法域(省份)的案件,法官應適用其認為"較有力而有用之法律"。在13世紀初,人們明確提出了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劃分:程序法上的事項依法院地法,實體法上的事項應遵循行為地法。在財產問題上,他們似乎含糊地認為應依物之所在地法。
不過,在巴托魯斯之前的一些學者們提出的法律適用原則並未擺脫絕對屬地主義的影響,仍將法律適用限定在立法管轄的領域之內,也正是在此基礎上,他們主張財產問題應一概依物之所在地法。巴托魯斯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法律能否適用於域外,應視法律規則的性質而定,他將法律規則分為人法(statuta personalia)、物法(statuta realia)及混合法(statuta mixta),主張"人法"約束在域內有住所的一切人,不論他位於何處;"物法"是屬地的,僅適用於一國領域內的不動產,而不適用於該領域之外;混合法適用於在一國領域內成立的一切契約。對於物權的法律適用,巴托魯斯明確提出,不動產,適用物之所在地法,而對於動產,則另依"動產隨人"(mobilia personam sequtur)、"動產附骨"(mobilia assihus inhaerent)、"動產無處所"(personal proerty has no locality)等原則,適用動產所有人的住所地法。
此後,承襲巴托魯斯法則區別說的法學家也都基於人法、物法和混合法的劃分提出自己的理論主張,並且對於物法的適用范圍皆主張以其所屬地域為限,並主要用於調整不動產物權關系。
16世紀,國際私法的研究中心從義大利轉移到法國。著名學者杜摩蘭(charles moulin)和達讓特萊(bertrand d』argentré)雖然在對待屬人法和屬地法的態度上存在著嚴重分歧,但是,對於物權的法律適用,雙方均主張以物之所在地法為基準。杜摩蘭認為,應將法則分為人法、物法、行為法三類。他極力主張擴大"人法"的適用范圍,而縮小"物法"的適用范圍;認為"人法"從人,其效力及於境內境外的一切屬民,"物法"從物,不論對內國人還是對外國人,凡涉及境內之物的應依物之所在地法。我們認為,在當時"動產隨人"的觀念背景之下,杜摩蘭主張擴大"人法"的適用范圍,這至少在客觀上使得盡可能多的財產被視為動產而適用其屬人法。不過,無論如何,他畢竟承認對於不動產應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就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適用而言,杜摩蘭可謂表現得"右傾"保守。達讓特萊則主張以屬地主義為主導,而以屬人主義為例外,所以他特別偏重物法的適用,對於動產和不動產都力圖劃歸物之所在地法管轄,甚至對於兼及人與物的"混合法則",或者對於一項法則究竟屬於"人法"還是"物法"不易分辨者,也都認其為屬於"物法"。就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適用而言,達讓特萊可謂表現得"左傾"激進。達讓特萊的學說在繼承領域影響最大。依照他的見解,被繼承人的財產--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如果遺留在不同的地方,即應分別依各項遺產所在地的法律予以處理。 但是,這種主張帶有一定的理想色彩,是國際私法中絕對屬地主義原則的回歸,到後來,達讓特萊自己也不得不認為物權問題雖然應當依物之所在地法,但只有不動產的繼承應依不動產所在地法,動產的繼承則應視當事人離開物之所在地的時間長短酌情考慮,如果離開的時間短,則適用屬人法,即原來的物之所在地法;如果長久離開,則應適用新的物之所在地法。由此可見,他在物權法律適用的絕對屬地問題上有所松動,因而又被稱為溫和的屬地法主義學派。 直至18世紀,又有法國學者froland,louis boullenois 及john bouhier對達讓特萊的"屬地主義為原則屬人主義為例外"的觀點加以修正,擴充了"人法"的適用范圍,贊成法律具有域外效力。這些見解對1804年《法國民法典》的編纂產生了重要影響。
十六、七世紀的德意志學派也接受法則區別說,並重視物之所在地法的適用。當時的德國最高法院曾採用下列原則來處理國際私法問題:關於處分物的能力,不依所有人之住所地法,而依物之所在地法;關於物的權利,依物之所在地法,故財產繼承,不依被繼承人之住所地法而依物之所在地法,但動產則采動產隨人原則;法律行為的方式依行為地法。
17世紀,法則區別說在荷蘭得到了發展。荷蘭學者承襲法國法則區別學派的屬地主義理論,並把"國家主權"觀念滲透到國際私法領域,使得包括物權在內的法律適用問題獲得了新的解釋。這其中以優利克•胡伯(ulric huber)和約翰•伏特(john voet)最具代表性。
胡伯就解決各國法律沖突問題提出了著名的"三原則":第一,每個國家的法律只能在其境內有效並約束其全體居民,但在該國境外則無效力;第二,在一國境內的一切人,無論是定居者還是暫時居留者,都應被視為該國的居民;第三,每個國家的法律既已在其境內實施,根據禮讓,各國統治者也應允許其在本國境內保持效力,只要這樣做不致損害自己的主權權力和臣民的利益。"胡伯三原則"的前二項仍旨在強調法律的屬地主義,據此,關於物權只能認為應適用物之所在地法,不論不動產還是動產;但從其第三項原則我們可以作出推斷,胡伯也承認"動產隨人"原則。因為,"禮讓"的初衷是基於實際需要,"只適用本國法,絕對不適用外國法,國際交往和經濟往來就成為不可能了。" 在處理動產物權關系問題上,只要不損害內國的主權和臣民的利益,適用所有人的屬人法同樣可以被認為是基於"實際需要",是一種"禮讓"。與胡伯相比,約翰•伏特更強調法律的屬地性原則,主張無論人法、物法、混合法均不能在外國有效,立法者的權力既然受其本國領土的限制,其所制定的法律也只能在其領土范圍內有效。但是,他同時又不得不認為,根據"禮讓",法院對外國立法者制定的"人法"應承認其效力。 由此可見,約翰o伏特也認為外國人的屬人法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在內國有效,這應該認為包括屬人法則支配動產的情形。
從巴托魯斯的法則區別說到胡伯的國際禮讓說,他們都從法律規則的性質本身出發來研究法律適用問題,並且毫不例外地將物中的不動產劃歸了物法的范疇,用屬地法即物之所在地法進行調整;而對於動產,在不同的時期或不同的國家,雖然在適用人的住所地法或本國法的幅度上有所波動,但基本上是以屬人法為准據。因此,這一時期的物之所在地法原則主要適用於不動產物權。
二、 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絕對適用時期
19世紀是國際私法學獲得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這與斯托雷、戴西、薩維尼三位大師的貢獻是無法分開的。在物權的法律適用問題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人類財富的積累,也由於人們的認識和觀念的轉變,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地位逐漸得以強化,並最終確立了不論動產還是不動產均適用物之所在地法的原則。
19世紀中葉,美國聯邦法院法官、哈佛大學教授斯托雷(joseph story)改變過去由演繹法推導法律適用規則的方法,根據實踐經驗及其對英國判例的研究,以歸納法總結法律適用的方法,並借鑒胡伯等人的見解,從遵循屬地原則出發,提出了與"胡伯三原則"相類似的三項主張:第一,每個國家在其自己的領土內享有絕對的主權和管轄權,因而每一國家的法律,只在該國領域及管轄權范圍內有其固有的力量,直接對存在於該國領域內的一切財產--不論動產還是不動產,對居住於該國內的一切人--不論是出生於該國的人還是外國人,以及對所有在該國所締結的契約和所為的行為,具有約束力與效力;第二,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都不能直接對在其境外的財產發生效力或約束力,也不能約束不在其境內居住的任何人--無論是出生在該國的人還是外國人,一國法律能自由地去約束不在其境內的人或事物,那是與國家主權不相容的;第三,一個國家的法律在其他國家所具有的任何力量及拘束性,純粹取決於後者的法律規定及明示或默示的同意,其真正的基礎與范圍在於"國際禮讓"。
從物權法律適用的角度來分析,斯托雷的第一項原則明確告訴人們,一國法律支配位於該國領域內的所有財產,不論其歸屬於何人,也不論其屬於動產還是不動產。而按照其第二項原則,一國法律不能直接支配其境外的財產,也不能約束不在其境內居住的任何人。據此,可以認為,即使是為內國人所擁有的財產,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如果它位於外國,那麼就不受內國法的支配;另一方面,如果動產隨其所有者發生了轉移,超出了其所有者的法屬地域--住所地或國籍國,那麼它就不能再適用其原所屬地的法律,亦即其所有人的屬人法,而只能適用該動產的新的所在地法。有學者認為,斯托雷的理論"助成法則區別學派的推翻"。 我們在贊成這種評價的同時還認為,斯托雷的貢獻,不僅在於摒棄"法則"二分或三分的主張,而分別就人的能力、婚姻、離婚、契約、動產、不動產、遺囑、法定繼承、審判權與救濟、外國判決等問題加以討論,而且在於他更明確地強調了法律的屬地效力。這就不僅直接否定了"動產隨人"的傳統觀念,而主張無論動產還是不動產都適用物之所在地法;而且主張任何"人"都應該受其"所在"地法的支配,而不是受其"所屬"國家的法律支配--這種主張的意義從物權的角度來說,就是使得"動產隨人"原則的適用失去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因為適用屬人法的實質是使支配人的法律也支配物。
與斯托雷齊名的英國國際私法大家戴西(a.v.dicey)也從法律的嚴格屬地性原則出發,認為為了保障合法法律關系的穩定性,對於依外國法有效設定或取得的權利,內國應該予以承認和執行。為了判定既得權利的性質,也只應依據產生此權利的該外國的法律。從保護"既得權"的立場出發,對於物權的法律適用,戴西同樣認為應絕對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在《戴西和莫里斯論沖突法》一書中,戴西和莫里斯不僅提出:"所有不動產(土地)權利或與之有關的權利(除後面提到的例外)由該不動產所在國的法律(物之所在地法)支配", 而且還不遺餘力地批判了動產隨人的不合時宜。他們指出,不論位於何地的動產,都被認為應當服從所有人住所地的法律支配,這對於一般的動產轉讓可能很有用,尤其是對於根據婚姻或死亡而產生的一般動產轉讓是適用的,但並不能因此而得出結論,即對於個人動產的特定轉讓也必須適用同一規則。他們進一步指出:"在早期,個人動產很少,而且通常位於所有人的住所地,所以這一規則可能是正確的。然而在當今商業社會,這一規則就完全不合適。因此,所有現代的學者和絕大多數現代法官,都已放棄了住所標准,而且』動產從人』在今天的含義只是指動產繼承應由死亡人的屬人法來支配。" 他們還援引了幾位法官的話作為佐證--毛海姆(maugham)指出:"關於有形動產的轉讓,我認為沒有任何人懷疑其准據法必須為物之所在地法。如果不是這樣,商業貿易就無法進行。"德夫林(devlin)指出:"作為一般規則,通過契約進行的動產轉讓,無疑應由物之所在地法支配。"迪普洛克(diplock)指出:"支配有形動產轉讓的自體法是物之所在地法。"
就司法實踐而言,英國著名的cammell v. sewell案可以作為例證。在挪威的一位船主拍賣了一艘英國籍遇難船上的木材,買受人依照挪威法獲得了拍賣標的物,盡管依照英國法,船主逾越了他的許可權,但英國法院仍然承認這位基於誠信原則的買受人的所有權。crompton法官代表法院的多數意見,發表了如下判決理由:假如動產是依照動產所在地的法律所做的合法且具有拘束力的處置,那麼這項處置在任何地方均具有拘束力。
如果說我們從斯托雷、戴西的理論中只能通過推理、判斷得出結論,認為他們贊成或推崇物權不論動產還是不動產一概適用物之所在地法,那麼薩維尼的學說以及遵循其學說的一些國家的立法或判例則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這段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絕對適用時期的存在。
薩維尼從普遍主義--國際主義的立場出發,避開了法律的域內域外效力問題的爭論,主張平等地看待內外國法律,以判決結果的一致性作為國際私法所追求的目標。他認為,國際私法存在的根據是因主權國家間的互賴和各民族間的互通而形成的"國際法的社會"。國際私法的任務,是為每一種法律關系確定依其本質所應歸屬或應受制的法律秩序,為此,即應探得各該法律關系的"本座"(sitz):支配該本座所在地的法律秩序,即為該法律關系所應歸屬的法律秩序。而法律關系的本座應依法律關系的特性來確定。關於物權,他認為不論動產還是不動產,都應以物的所在地為本座,從而都應適用物之所在地法。
在《現代羅馬法體系(第八卷)》(即《法律沖突與法律規則的地域和時間范圍》)這部不朽的著作中,薩維尼指出,自從法則區別說以來人們就一直在堅持物權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則,即"用於支配物權的法律將適用於位於立法者領域內的所有的物,而不論該物涉及的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 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在對這個原則的理解和適用上卻作了錯誤的不必要的關於動產與不動產的區分,以致剝奪了該原則固有的效力和一貫性。該原則被認為只適用於不動產,而動產則由住所地法來判定。由住所地法來判定動產,違背了法律關系本身的特性,人為地將住所地法擴大適用於所有的地方。這是薩維尼從歷史的角度對"動產隨人"原則所作的剖析。繼而,他又從"人"和"住所地"的不確定性方面對"動產隨人"進行了更加深刻的批判。薩維尼認為,動產物權適用人的住所地法,這里的"人"是與動產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人,而界定利害關系人是十分困難的。他進一步指出,對於利害關系人可以理解為所有人,但在財產轉讓中,利害關系人是指以前的所有人還是指新的所有人;在關於財產的對立糾紛中有雙方當事人,到底哪一方是所有人;如果不僅僅從所有權的角度考慮,再從物權的其他形態上考慮,每種物權在其存在或被主張時仍然會產生不止一個的利害關系人。利害關系人既難於確定,住所地法也就難於確定,"這樣,指導我們的住所地原則,即使其本身理由充分,也仍是非常模糊的,因此這個所謂的規則對問題的實際解決沒有什麼效果。"
關於物權一概適用物之所在地法的理由,薩維尼指出,"為了確定它們所屬的法域,我們要根據物權客體真正的性質來確定這種地域。因為物權客體是由感覺來感知的,並佔有一定的空間,因此它們所在的空間場所自然是它們所參與的每一法律關系的本座。一個人為了取得、擁有或行使對物的權利,他必須到物所在的場所,對於這種特定的法律關系,他自動地使自己服從於約束該地域的本地法。因此當說到物權由物之所在地法(lex rei sitoe)判定時,這種主張所依據的理由與人的身份適用住所地法(lex domicilii)理由相同,二者均源自自願服從。" 薩維尼從物權的主要客體--物著手,分析物的客觀空間屬性,從簡單、實用與有效行使權利的角度闡述物權適用物之所在地法的理由,這是應該給予肯定的。然而,在主觀方面,他認為物的權利人一概"自願"服從物之所在地法,未免過於武斷,似乎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此外,承襲薩維尼學說的德國學者齊特爾曼(ernst zitelmann)以對"權利性質"的研究為基點,探討法律適用問題。他認為,國際私法上的問題其實是以特定權利的得失為內容,並只能由具有國際法上主體地位的國家的法律來判定,而這種法律就是當時有權賦予或消滅各該權利的法律。國際私法的任務就是確定此項法律。這些權利可以分為受對人主權保護的權利和受領土主權保護的權利。據此,齊特爾曼提出了若干國際私法的適用原則,例如,受對人主權保護的權利適用屬人法,即本國法,如有關身份、能力、親屬等問題,受領土主權保護的權利則適用屬地法,即所在地法,如有關動產、不動產等物權。 齊特爾曼著眼於法律關系之中所蘊含的權利問題,以對物權的性質的分析為基礎,從有利於物權的保護出發,仍然得出了不論動產物權還是不動產物權均適用物之所在地法的結論。
在立法方面,1756年的巴伐利亞法典是最早採用絕對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立法範例。它在沖突法方面接受了"法則區別"學派提出的一些普遍性規則,但在物權方面,它拒絕了"動產隨人"的原則,而不分動產與不動產、有體財產與無體財產,主張一概適用物之所在地法。 不過,總的說來,在立法上規定物權一概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則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甚至還很復雜。1865年義大利民法典第7條,1889年西班牙民法典第10條,1811年奧地利民法典第300條等均接受動產隨人理論。然而,自從1864年以後,義大利的學說就曾試圖通過解釋的方法,把動產置於物之所在地法的控制之下,直到1942年修訂民法典時,才在其第22條明確作出規定。西班牙的規定也遭到學者們的批判,並最終在1974年完全更改過來。奧地利法院在實踐中一直沒有採用其民法典的規定,並於1913年的國際私法立法中贊成把物之所在地法適用於所有財產。
中南美洲國家普遍採用了絕對的物之所在地法原則。如1855年智利民法典第16條,1916年巴拿馬民法典前加編第6條,1917年墨西哥憲法第121條第2款,1936年瓜地馬拉關於法院權力組織法第21條,1936年秘魯民法典前加編第6條和1984年秘魯民法典第2088條,1942年巴西民法施行法第8條以及它的1964年國際私法草案第4344條,1942年的委內瑞拉民法典第10條以及它的1963年國際私法草案第44條和1998年新國際私法第27條,1869年的阿根廷民法典第1011條以及它的1974年國際私法草案第16條,1899年巴拉圭民法典第1011條以及它的1985年國際私法第16條,1906年宏都拉斯民法典第14條,1904年尼加拉瓜民法典第6條,等等,均對動產和不動產一律適用物之所在地法。此外,1889年《蒙得維的亞國際私法條約》第32條,1928年《布斯塔曼特法典》第105條,也都在總的原則上支持對所有的財產適用物之所在地法。
在亞洲,絕對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國家也很多。如1898年日本法例第10條第1款規定:"關於動產及不動產的物權及其他應登記之權利,依其標的物所在地法"。日本法例雖歷經1942年、1947年、1964年三次修改,但是這一規定始終未變。1939年泰國國際私法第16條第1款規定:"動產及不動產,依物之所在地法",第17條規定:"在訴訟進行中變更動產的所在地時,仍依該訴訟開始時物之所在地法。" 1982年土耳其國際私法和國際訴訟程序法第23條第1款規定:"動產和不動產的所有權以及其他物權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律。"此外,伊朗、伊拉克、前蘇聯東歐國家、非洲的埃及、馬達加斯加等國,也都主張絕對的物之所在地法原則。
我國台灣地區1953年6月制定的《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10條第1款規定:"關於物權,依物之所在地法",第3款規定:"物之所在地如有變更,其物權之得喪,依其原因事實完成時物之所在地法。"在實踐中,圍繞第10條的規定曾發生過一起適用案例:1957年5月台灣亞洲航空公司美籍工程師安諾德在台灣地區墜樓身亡,死者遺屬有中國台灣籍的妻子及美國籍的子女二人。安諾德的遺孀及子女向法院訴請亞洲航空公司交還其所保管的安諾德的遺產(動產)。台灣地區台北市地方法院於1957年8月作出判決,認定此訟爭議標的為物權性質,適用台灣地區《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10條的規定:以遺產(動產)所在地法為准據法,判決被告返還原告請求交還的財產。
可以肯定地說,自從19世紀中葉以後,在物權問題上,不論動產還是不動產都適用物之所在地法,不僅愈益成為學者們的一般共識,而且愈益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實踐。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關於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相對適用時期和絕對適用時期的劃分也不是"絕對"的,即使在近現代社會物權絕對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為絕大多數國家所接受之時,仍然有一些國家或學者基於某種原因堅持相對適用的觀點並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因而,"相對適用時期"和"絕對適用時期"的劃分只是從各該時期的總體狀況或佔主導地位的法律適用原則的角度所作的一種觀察,而絕不是指這一時期關於物權關系法律適用的絕對狀態。

Ⅱ 司法,私法有何區別

私法,相對於公法,一般而言指的是規范私權關系、保護私人利益的法律,如民回法、商法等。也可答以理解成私家所定的法規。
司法,又稱法的適用,通常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司法是實施法律的一種方式,對實現立法目的、發揮法律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Ⅲ 如何評價國際私法中的弱者ぶ貧

國際私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則(principleoftheautonomyofwill),是指合同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一致的意思表示自由選擇合同准據法的一項法律選擇原則,是國際合同領域法律適用最為重要的原則之一。
國際私法領域的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觀念,最早於十六世紀由法國人查理。
杜摩林提出。
18、19世紀,西歐近代資本主義充分發展,意思自治原則在當時政治、經濟諸要素的推動下,最終得以基本確立,現已成為國際私法的一項重要理念,涉及到國際私法的方方面面。
在國際私法領域,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經過幾個世紀的沿革,不僅十分完善,而且已經成為解決法律適用問題的一項重要原則。
但同時,世界各國立法對意思自治原則也進行了限制,盡管在理論上曾有人主張當事人選擇法律的自由是絕對的,不應受到任何限制,但實際上,在各國的國際私法實踐中,對「意思自治」的適用從來都是加以限制的。
沒有限制便無所謂的自由;
沒有限制,「自由」不過是一種任性,或者是一種主觀願望,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更是對理性、正義和進步的否定。
因此可以說,任何自由都是相對的。
法律上所講的自由也必須是為國家法律所認可所保護的自由。
隨著傳統意義上的意思自治的衰落,國際私法體系也不斷完善,但真正意義上的意思自治不但未衰落,反而被賦予新的內涵,其內涵將愈益豐富,其適用將愈益廣泛。
私法如果不實行自治,便不能充分有效地實現其功能。
國際私法只有秉公私法自治的精神,才能切實實現對國際民商事關系的適當調整,並使其本身不斷得到充實、發展和完善。
一、意思自治原則的基本理論
1、意思自治原則的內涵對意思自治原則的內涵,學者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學者從民法角度出發,認為意思自治是指當事人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斷去設計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事務。
有的學者從公、私法劃分的角度出發,認為意思自治即私法自治,私法主體有權依自己意志實施私法行為,他人不得干預;
私法主體僅對基於自由表達的真實意思而實施的私法行為負責;
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前提下,私法主體自願達成的協議優先於私法而適用。
也有的學者認為,意思自治原則具有雙重含義,即不僅意味著當事人有為自己創設權利義務的自由,而且意味著當事人有不為自己創設權利義務的自由。
還有的學者認為意思自治就是合同自治,即合同當事人意思自治,包括締約自治、履約自治、內容自治、形式自治和違約補救自治。
從法哲學、法社會學的角度來說,當事人意思自治是基於這樣一種觀念,即,每一個社會成員依自己的理性判斷,管理自己的事務,自主選擇、自主參與、自主行為、自主負責。
綜上可以認為,所謂意思自治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斷,在一定范圍內自主地處理與自己所從事的民事活動有關的一切事務,而不受國家或其他民事主體的非法干預。
意思自治原則必須基於這樣的出發點,首先要公平、公平,不能以意思自治為由惡意欺騙對方當事人;
其次是它必須符合當地的公序良俗,不能造成法律規避。
其主要表現為,在不違反強行法規定的情況下,民事主體僅對基於自己自由表達的真實意思而實施的民事行為而負責。
換句話說,意思自治要受到限制。
2、國際私法領域內意思自治原則的形成發展(1)早期階段(
16、17世紀以前)私法(或民法)的很多原則、理念以至制度都能從羅馬法中找到其產生、形成的淵源,意思自治原則也不例外,它是起源於羅馬法的。
但這種起源只是間接的而非直接的,換言之,羅馬法孕育了意思自治原則的思想和精神,但並未提出意思自治的概念,並未將意思自治抽象為私法原則。
事實上,意思自治說產生時更准確的說法是「當事人意思自治說」(),正式提出這一學說的是十六世紀的法國學家查理。
杜摩林。
杜摩林認為,對合同應適用雙方當事人都願意讓該合同受其支配的那種習慣;
如果當事人沒有明確選擇哪個習慣法,則應推斷其默示的選擇法的意思。
當事人可以以明示的方式選擇契約的准據法,即在合同中訂立法律適用條款,或在爭議發生後達成選擇適用某國法律解決其糾紛的協議;
也可以是默示的選擇,即在當事人未訂立法律條款或達成法律的意思進行推斷。
無論是明示的選擇還是默示的選擇,其遵循的主旨都是當事人意志決定論,即當事人有權依其自意志作出自由選擇,當事人的自意志可以而且應該成為約束契約的關系的准則,當事人可以而且應該對依其自意志作出的選擇負責。
可見,意思自治原則是順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最初是為解決適用習慣法的沖突而設置的,為法國工商業的發展開辟道路。
(2)充分發展階段(
18、19世紀)
18、19世紀,西歐近代資本主義充分發展,意思自治原則在當時政治、經濟諸要素的推動下,最終得以基本確立。
經濟上,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為意思自治的形式提供了豐沃的土壤。
政治上,19世紀歐洲大陸的資本階級革命風起雲涌,資產階級政權相繼建立,幾乎統治了整個歐洲,它的建立也為意思自治理念的形成奠定了政治上的前提。
資產階級思想家們倡導平等、自由、人權、博愛,提出了社會契約論和天賦人權的學說。
這些理論和主張伴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被廣泛傳播,尤其是社會契約論,已成為當時歐洲最流行的政治哲學。
(3)完善階段(20世紀至今)許多國家的國際私法立法都對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擴張適用表現出積極的態度。
並且,越是晚的國際私法立法,採用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場合便越多。
1988年《瑞士聯邦國際私法法典》是目前最有影響的一部國際私法典,而該法典對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運用也最為廣泛。
而且,正是這部法典,受到了各國沖突法學界的普遍關注,並被譽為是包含了目前最優的確定法律選擇的原則。
綜觀各國立法及判例,目前,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已經在下列領域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夫妻財產關系、繼承、物權、侵權行為、不當得利、信託以及司法管轄、國際商事仲載,等等。
3、意思自治原則的適用領域就其內容而言,意思自治的核心是當事人的自治,是自由實現的主要法律形式。
民事立法對意思自治的規定體現在許多方面:(1)可以提供選擇的機會,增加自由選擇的效能。
即用共同規則的形式,預先為民事者設定可供選擇的行為模式,以規范民事者的自由民事行為;
(2)為民事者自由意志的外化,排除人為的不正當障礙,以保證民事行為的自由開展;
(3)把自由上升為受國家強制力保護的客體,使之成為「從事一切對別人沒有害處的活動的權利」;
(4)在具體民事活動中,法律保護民事者可以自由地選擇合作夥伴、可以自由地選擇合作形式、可以自由地選擇合作內容等。
同時意思自治還表現在民法領域的各個方面,如在所有權領域,則表現為所有人得依法任意處分其財產;
在契約領域,則表現為契約內容、契約形式、契約對象等方面之充分選擇自由;
在婚姻家庭繼承領域,則表現為結婚自由、離婚自由、遺囑自由等;
在民事責任領域,則表現為自己責任,即每個人都應當對自己行為所產生的責任由自己獨立承擔。
但意思自治最主要的還是體現在合同領域,表現為合同自由。
意思自治原則從萌芽到發端,從興起到發展,每個階段都有其歷史原因,曾經的輝煌與曾經的冷落都是歷史使之然,都只印證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應有地位。
4、意思自治原則的價值意義在國際私法領域,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經過幾個世紀的沿革,不僅十分完善,而且已經成為解決法律適用問題的一項重要原則。
意思自治無論是在傳統私法中還是現代入私法中,都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基本原則。
意思自治說的直接法律價值在於:一是有利於當事人形成權利義務的預期,當事人可根據自己選擇的准據法預見法律行為的後果,維護法律關系的穩定性,二是有利於契約爭議的迅速解決,節約交易成本。
從更深遠一層說,意思自治理念肩負著呼喚人類自由本性,打破封建等級制度枷鎖的歷史重任,順應了近代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並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它蘊涵的個人本位、權利至上的價值取向,要求以權利制約權力,公民權力存在的目的只不過為了保護個人的合法權益的理念,在當時無疑具有巨大的社會意義的,它有助於解放封建宗教神學桎梏的人性,更新倫理法律觀念,對建立近現代民主國傢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二、意思自治原則的運用及實施現狀
1、意思自治原則運用及實施的理論依據意思自治原則在確定合同准據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在合同法領域引起的爭議也最大。
關於合同法律適用的理論分歧中有一種就是關於什麼是首要原則的爭論,即主觀論和客觀論的對立。
主觀論認為,在合同中當事人既然有權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協議創造某種權利義務,他們當然有權選擇適用於他們之間的合同法律。
客觀論認為,合同的有效成立及效力是與一定的場所相聯系的,因而合同應適用何國法律不能完全根據當事人自己的選擇,而應根據合同與一國或哪幾種有最密切聯系的客觀標志來確定。
相比之下,客觀論的淵源較早,後被主觀論取而代之。
但是近來,客觀論修正後卷土重來,人們又傾向於在主觀論的基礎上,吸收客觀論的合理成分,將二者加以結合,來確定合同的准據法,合同自體法理論即其中一種。
合同自體法(theproperofthecontract)的名稱最早由英國學者提出來,關於具體內容,學術界並未取得一致。
韋斯特來克指出,合同自體法是支配合同內在有效性和效力的法律,是與合同有真實聯系的法律。
戴賽和莫里斯的著作稱,合同自體法是當事人明示選擇的法律,當事人沒有明示時,根據合同的條款、性質和案件的總體情況推斷當事人會意適用什麼法律,如果當事人意不明確,不能通過情況推斷的,合同受與其有最密切聯系的法律支配。
威希爾和諾斯教授也基本上持這種主張。
這種確定方法也受到了多數學者的支持。
該種方法的優勢在於,它既肯定了意思自治原則,又補充了意思自治的不足:對當事人沒有選擇的情況作出規定。
後來《美國第二次沖突法》、1951年《比荷盧國際私法條約》、1980年歐共體《合同債務法律適用公約》、1986年海牙《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法律適用公約》也採用了該種方法。
2、各主要法系國家中意思自治原則地運用及實施現狀在解決國際私法案件中的法律沖突時適用意識自治原則,是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大多數國家均採用的方法,但具體理念有一定差異,現以合同為例做以分析。
傳統的英國國際私法理論主張無限制的意思自治。
該理論允許當事人選擇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作為其合同關系的准據法,這個法律可以與合同毫無聯系。
但對當事人選擇法律的行為及所選法律的范圍同樣有條件限制:當事人選擇法律的意思必須合法,不能排除有關公共秩序及國家重大政策的強行法律規范的適用。
此外,當事人選擇合同准據法必須是善意的,必須有合法的目的,並且是合法產生的,不存在規避公共政策的意。
因而,所謂無限制的意思自治是相對的,並不是絕對的「無限制」。
許多大陸法系國家十分強調合同與准據法之間的內在聯系,要求當事人不得選擇與合同毫無實際聯系的法律,這被稱作有限意思自治。
如,波蘭1926年的國際私法規定,當事人合同准據法的選擇只限於當事人國籍所屬國、住所地、合同締結地、合同履行地、標的物所在地的法律。
美國《沖突法重述(第二次)》第187條第2款也指出:允許當事人在通常情況下選擇准據法,但當事人在選擇某一法律時,必須有一種合理的依據,這種合理的依據主要表現為當事人或合同與所選的法律之間的內在聯系,即合同或在那裡締結,或合同談判在那裡進行,或合同在那裡履行,或合同的標的位於該地,或當事人的住所、居所、國籍、營業地在該地。
否則,選擇被法院認為無效。
3、意思自治原則在國的實施現狀國《民法通則》第四條便規定「民事活動應遵循自願原則」。
《民法通則》第145條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規定除外。
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於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國《合同法》分別從第三、第四、第八條,從不同的角度對合同自由做了闡述,對意思自治作了展示。
其中第三條規定合同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為合同自由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因為意思自治是平等的必然延伸;
只有民事主體的地位平等,各自獨立,互不隸屬,才談得上意思自治,否則建立在特權和歧視之上的意思自治也只是徒具形式的自由。
《合同法》第四條雖沒有明確使用合同自由的字樣,但卻不折不扣的載負著合同自由的精神,是關於合同自由最為明確的規定。
而第八條強調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拘束力,受法律保護,更是提高了合同自由在合同法中的地位。
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這說明國關於合同法律適用的首用原則是當事人意思自治,同時也接受了合同自體法的觀點。
但是這些規定都是原則性的,僅體現國立法承認了意思自治原則在私法領域的重要地位,還需要在實務中不斷發展。
淺論國際私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則來自:免費論文網www.shu1000.com三、世界各國立法對意思自治原則的限制及原因
1、對意思自治原則的限制盡管在理論上曾有人主張當事人選擇法律的自由是絕對的,不應受到任何限制,但實際上,在各國的國際私法實踐中,對「意思自治」的適用從來都是加以限制的。
就世界范圍而言,隨著國家對經濟生活干預的加強,這種限制已發展得十分系統而完善了。
單從經濟發展史來說,當自由資本主義經濟進入壟斷階段後,以亞當。
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說逐漸被以凱恩斯為代表的國家干預主義所取代,市場經濟形態的更替和經濟學說的推陳出新,使得私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則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詰難與批評,各國都在立法中對其進行了限制。
2、對意思自治原則限制的原因分析(1)從歷史來看,無論在學說上還是在實踐上,對意思自治的弘揚和對意思自治的限制總是相伴而生的、同時並存的。
早在提出「意思自治」學說之時,杜摩林就指出,那些具有強制性的習慣,是不能依當事人的意思而排除其適用的。
在社會學上,人們研究主體與主體之間相互平等制約的關系,認為自由要受到其他主體享有平等自由的限制。
可以說,任何一種自由本身都包含著某種限制。
沒有限制便所謂的自由;
沒有限制,「自由」不過是一種任性,或者是一種主觀願望,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更是對理性、正義和進步的否定。
康德認為:「如果在某種程度上,行使自由的本身就是自由的妨礙,那麼,根據普遍的法則,這是錯誤的;
反對這種做法的強迫或強制,則是正確的,因為這是對自由的妨礙的制止,並且與那種根據普遍法則而存在的自由相一致。
於是,根據矛盾的邏輯原則,所有的權利都伴隨著一種不言而喻的資格或許可權,對實際上可能侵犯權利的任何人施加強制。
」因此可以說,任何自由都是相對的。
法律上所講的自由也必須是為國家法律所認可所保護的自由。
「個人自由必須制約於這樣一個限度內,即必須不使自己有礙於他人。
」從法律的角度講,各種自由權利都必須有一個明確的邊際,在這個邊際所指明的范圍之內,權利的主體可以從事他想乾的一切事情,別人的干涉是違法的。
如果超出這個范圍,自由就失去了權利的性質,他的行為就是違法的,因為這個時候他必然會損害其他人的合法權益。
自由是一種權利,而限制則是一種責任。
限制是對自由的制約,又是對自由的保障,它要求個人在行使自由權利時要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法律在把自由確認為權利的同時,也就確定了各種自由權利的范圍,使之有可能在自由的法律通則之下互相協調。
正如孟德斯鳩所說:「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
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的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因其他的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
」(2)對意思自治進行限制的另一個原因是任何社會主體的行為都必須受制於國家權力;
國家權力存在的目的首先是為了保障個人的自由,但是為了實現保障個人的自由的目的,國家權力有時候必須對當事人的行為進行適當限制。
法國《人權宣言》規定:「自由包括從事一切不妨害他人的行為的權利。
因此,行使各個人的自然權利只有以保證社會的其他成員享有同樣的權利為界限。
」對自由限制的主要途徑是來自於法律的規定。
之所以會產生這一限制,恰恰是因為自由是通過法律才得以固定下來的,法律是利用自身強制的力量使得每一個人都能實現自由。
只有服從人們自己為自己規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人權宣言》也認為行使各人的自然權利的「界限只能夠由法律確定」。
當然,國家權力對個的自由的干涉必須以法律有明文的規定為限,而法律本身也「只禁止那些損害社會的行為,」而且法律禁止這些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更多的人獲得更大的自由,即「自由只有為了自由本身才能被限制」。
因此,對政府來說,政府的權力必須是有限的,所有的政府都只不過是「有限的政府」。
對政府來說,「法無授權即無權」,而對公民來說,「法無禁止即自由」。
國家權力干涉個人自由必須以法律明文規定為限,必須是一種不得已而採取的行動,而決不能任意擴大到道德等領域。
對於道德領域,有道德、宗教等規范來調整。
(3)就民事關系而言,自由民事同時也就意味著應當是正當的民事、合法的民事和有序的民事。
在合同關系中,無論是為了維持社會經濟關系的穩定,還是為了平等地保護雙方當事人的正當權益並真正實現其合理期待,都要求各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要真實合法。
實行有限制的「意思自治」,可以保障雙方機會均等,互利互惠。
作為社會關系,合同所引起的各項交易,不僅涉及當事人雙方的得失,也會進而影響社會的榮衰和他人的利害。
實行有限制的「意思自治」,一方面可以保障當事人的自主權利,另一方面可以保障社會和他人的利益不致受到損害。
因為在階段社會中,個體的利益和要求只有通過與其他個體的利益相結合,才能形成為國家和法律所認可的普遍的社會利益。
這種民事不但不會促進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反而會破壞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
在契約自由問題上,產生於資本主義經濟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時期的《德國民法典》把契約自由表達為「法律范圍內的自由」就是明證。
這也正是國家必須把自由民事活動納入規范化發展軌道的主要原因。
四、意思自治原則的發展趨勢合同准據法經意思自治原則為首要原則,目前國際上已無太大爭議,必須注意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另一個重要發展,即它向合同以外領域的擴張適用。
在不同領域適用意思自治原則的優點在於:(1)它是針對傳統沖突規范,尤其是其連結點所存在的機械、僵化的弊端而採取的一種改進措施。
(2)擴張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有助於實現國家保護弱者和受害者的政策取向。
(3)在某些國家,擴張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應用是為了增加適用法院地法的機會,或者是為了增加內國法院對案件的行使管轄權的機會。
(4)迴避主權者意志的自治原則,符合國際民商事關系當事人的主觀願望,也符合國際民商事交往的客觀要求,並且有著不同於其他法律適用原則的特殊優點,因而對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問題的解決有著獨特的意義,展現出廣闊的前景。
在合同自體法中,人們對意思自治原則加以限制,以最密切聯系原則作為對它的補充,已被廣泛接受。
基於這一理論,是英國學者在19世紀初提出來的一種名為「適當法理論」(theproperlawdoctrine)的沖突法學說。
它發端於合同法理論,而後擴展到侵權行為及其他領域。
其宗旨以「適當」為原則來確定準據法,以期公正地處理涉外民事案件,合理地裁決當事人各方面之權利和義務。
它提出的「當事人意」和「最密切聯系」的規則,實際即「適當」原則的具體化,是為確定「適當」的准據法所提供的准繩。
它強調依據涉外民事關系的具體情況,靈活地解決法律適用問題,反對傳統沖突規范的僵固性和封閉性。
「適當法理論」的形成和演變根源於現實的物質生活條件,反映人們對法律的公正與合理精神的追求,為正確解決法律適用問題提供了頗有價值的啟示。
它以其特有的體系、原則和方法,在學說林立的沖突法學說領域獨樹一幟,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對各國的沖突法產生著愈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其意義和價值是如此受到人們的肯定和重視,以致被認為是英國學者對沖突學說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可以概括地說,不論在自由意志可以起作用的領域,還是在不包含意志因素的領域,適當法都是可以發揮作用的。
除合同和侵權領域外,適當法在財產關系和身份關系的所有領域,如無體財產的轉讓、遺囑的處理、婚姻的實質要件、夫妻財產制度等領域也都是適用的。
從發展趨勢上看,適當法所適用的領域在逐漸擴大。
從另一角度講,適當理論是對意思自治原則補充的的完善與發展。
毫無疑問,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仍在繼續發展著,其內涵將愈益豐富,其適用將愈益廣泛。
因為,國際私法就其本質而言畢竟屬於私法的范疇,而私法的目的主要是保障當事人實現自己的正當意願和合理期待。
私法如果不實行自治,便不能充分有效地實現其功能。
國際私法只有秉公私法自治的精神,才能切實實現對國際民商事關系的適當調整,並使其本身不斷得到充實,發展和完善。

Ⅳ 1.解決涉外民事關系法律沖突的主要途徑包括_________。

1、包括通過沖突規范間接調整、通過統一實體規范直接。

二、多項選擇

1、①制定沖突規范間接調整;②制定實體規范直接調整。

2、②外國人不得擁有英國船舶所有權;③外國人不得充任英國商船船長。

3、②法院地法說;③准據法說;④分析法學與比較法學說。

4、① 國際私法案件的訴訟程序;②當沖突規范援引的外國法違反法院地國家的公共秩序時。

5、①我國駐非洲某國的大使受命將國產吉普車10輛贈與給該國某企業;③中國糧油進出口總公司受我國政府委託向西方某國購買小麥300萬噸。

6、③公共秩序說;④實際控制說。

7、③直接指明適用內國法;④直接指明適用外國法。

8、②不動產的繼承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③契約方式依契約締結地法。

9、①一定是通過沖突規范援用的法律;②一定是能夠確定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④一定是某個特定國家的實體法。

10、① 范圍;③系屬。

11、①合並限制的規定方式;②綜合限制的規定方式;③直接限制的規定方式;④間接限制的規定方式。

12、①以法院地法為原則; ②以締約地法為原則;③以意思自治為原則 ;④以合同自體法為原則。

13、①適用侵權行為地法;④適用法院地法。

14、①婚姻舉行地法;③當事人屬人法;④以婚姻舉行地法為主兼采當事人屬人法(或相反)。

15、①中國律師 ;②本國律師;③中國公民; ④本國駐中國使、領館官員。

(4)物權自體法擴展閱讀

國際私法調整對象

1、作為民事關系主體的一方或各方均為外國自然人或法人,或無國籍人;

2、作為民事關系的客體或標的是位於外國的物或財產,或需要在外國履行的某項義務;

3、作為民事關系的內容即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據以產生的法律事實(行為或事件)發生在外國。它包括涉外物權關系、涉外債權關系、涉外知識產權關系、涉外婚姻家庭關系和涉外遺產繼承關系等。

Ⅳ 求一套國際私法的選擇題,我們要期末考試了,想練練手。單選多選就行,別的就不用了

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目前已知在國內法中規定沖突規則最早的成文法,歐洲大陸當數( ) A.1756年的《巴伐利亞法典》 B.公元前18世紀的《漢穆拉比法典》 C.公元653年的唐朝《永徽律》 D.公元565年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離婚之請求,非依夫婦之本國法及法院地法均有離婚之原因者,不得為之」,這是一條( ) A.單邊沖突規范 B.雙邊沖突規范 C.選擇適用准據法的沖突規范 D.重疊適用准據法的沖突規范 3.對於不當得利應適用的准據法選擇,有各種不同的主張,但一般來說,主要應適用( ) A.法院地法 B.當事人屬人法 C.意思自治原則 D.不當得利發生地法 4.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按照有關立法規定,應當適用於( ) A.合同履行地法律 B.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C.法院地法 D.外國法 5.首先提出不動產物權依物之所在地法的法學家是( ) A.巴托魯斯 B.達讓特萊 C.胡伯 D.薩維尼 6.1804年《法國民法典》第3條第1款規定:「有關警察與公共治安的法律,對於居住於法國境內的居民均有強行力。」這一規定屬於公共秩序保留立法中的( ) A.直接限制的規定方式 B.間接限制的規定方式 C.合並限制的規定方式 D.以上三項均不是 7.在涉外代理中,關於本人和代理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一般應適用的准據法是( ) A.代理關系成文地法 B.代理人為代理行為地法 C.代理人營業地法 D.當事人自主選擇的法律 8.在國際私法上,有學者提出了「侵權行為自體法」學說,它是指對涉外侵權行為應該適用( ) A.侵權案件雙方當事人合意選擇的法律 B.與侵權案件有最密切聯系的法律 C.侵權行為地法律 D.侵權案件雙方當事人的共同住所地法律 9.我國對外國法院的判決的承認與執行採取的辦法是( ) A.看成同我國法院的判決一樣,直接由當事人履行 B.重新起訴再作一份判決 C.不經審查直接由我國法院發出執行令 D.經審查後,裁定承認其效力,發出執行令,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10.由付款人購買所在地國的匯票,寄給對方,由對方到受票人處兌現,此種匯付的方式稱為( ) A.電匯 B.信匯 C.票匯 D.托收 11.最早提出識別問題的是( ) A.胡伯和巴丁 B.卡恩和里斯 C.胡伯和里斯 D.卡恩和巴丁 12.依我國有關法律規定,在我國境內死亡的外國人,遺留在我國的無人繼承財產,一般適用( ) A.我國法律 B.當事人的本國法 C.當事人的住所地法 D.國際慣例 13.解決法人權利能力、行為能力法律沖突,國際社會常見的做法是( ) A.依法院地法 B.依法人屬人法 C.依法人住所地法 D.依法人登記地法 14.識別的目的在於准確地確定應適用的( ) A.沖突規范 B.程序法 C.准據法 D.實體法 15.在下列海運保險條款中,承運人責任范圍最小的是( ) A.水漬險 B.平安險 C.一切險 D.綜合險 16.在國際貨物運輸保險中,再保險的權利屬於( ) A.被保險人 B.投保人 C.保險人 D.被保險人和保險人 17.在國際商事仲裁中,對於仲裁程序,雖允許當事人自主選擇,但最終起制約或支配作用的還是( ) A.仲裁地法 B.法院地法 C.合同締約地法或履行地法 D.當事人本國法或住所地法 18.1969年《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實行的是( ) A.特別責任原則 B.嚴格責任原則 C.舉證責任倒置原則 D.共同過錯責任原則 19.對外國法人國籍的確定,我國目前採取( )
A.實際控制說 B.注冊登記國說 C.法人設立人國籍說 D.法人成立地和准據法說 20.我國在加入《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時所作的保留之一是( ) A.反致保留 B.互惠保留 C.侵權范圍保留 D.公共秩序保留 21.國際私法要解決的主要是( ) A.一個國家之內不同法域之間的法律的區際沖突 B.一個國家之內適用於不同宗教或種族的人的法律的人際沖突 C.不同國家之間的法律沖突 D.新舊、前後法律之間的時際沖突 22.以人的住所、居所為標准和以事件的種類為標准,國際民事管轄可分為( ) A.專屬管轄和協議管轄 B.平行管轄和合並管轄 C.普通管轄和特別管轄 D.普通管轄和專屬管轄 23.委託律師作為涉外民事案件的訴訟代理人,應委託( ) A.當事人本國的律師 B.第三國律師 C.當事人住所地國的律師 D.法院地國的律師 24.對物權爭議的管轄屬於( ) A.普通管轄 B.專屬管轄 C.協議管轄 D.特別管轄 25.物之所在地法不適用...於( ) A.動產與不動產的識別 B.物權客體的范圍 C.運送中的物品的物權關系 D.物權的保護方法 26.最早提出在契約關系中適用當事人自主選擇的法律的學者是( ) A.達讓特萊 B.巴托魯斯 C.杜摩蘭 D.庫克 27.根據海牙《關於禁治產及類似保護處分公約》,下述觀點符合公約的是( ) A.宣告的管轄權既可由被宣告人的本國行使,也可由其所在地國家行使。應適用的法律既可以是本國法,也可以是所在地法 B.宣告可由某被宣告人本國或所在地國行使,但應適用的法律只能是被告人的本國法 C.管轄權原則上屬於被宣告人的本國法院,宣告的條件也應該依其本國法,但其人的所在地國,在依其本國法已具備宣告條件時,也可以作出正式宣告 D.管轄權原則上屬於其本國法院,宣告的條件也應該依其本國法,但其人的所在地國在依其本國法已具備宣告條件時,可以採取臨時措施,並通知其本國,只有在其本國不願過問時,才可以作出正式宣告 28.凡是採用區別制的國家,遺產中不動產的繼承都是適用( ) A.本國法 B.物之所在地法 C.住所地法 D.居所法 29.早在1930年,國際商會就擬定了一項《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後來它多次修訂,目前最新的版本為( ) A.1930年的UCP100 B.1965年的UCP300 C.1984年的UCP400 D.1994年的UCP500 30.依照我國有關法律規定,承認與執行外國判決不違背...( ) A.我國法律的基本原則 B.行政法規 C.我國的社會公共政策 D.風俗習慣

Ⅵ 自考民事訴訟法,考試范圍

國際私法

基本要求

掌握國際私法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制度,尤其要結合中國的有關立法、司法解釋和實踐以及中國締結或加入的有關國際條約,重點掌握國際私法的概念、淵源,外國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沖突規范及准據法的確定,識別、外國法的查明和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物權、合同、侵權、商事、家庭及繼承法等法律關系的法律適用,國際民商事仲裁,國際民事訴訟法和區際司法協助等問題。

第一章 國際私法概述

第一節 國際私法的概念

國際私法的名稱(法則區別說 私國際法 國際私法 沖突法) 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 國際私法調整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的方法) 國際私法的定義 國際私法與國際私法學

第二節 國際私法的范圍

在國際私法范圍上的不同主張 國際私法的規范(外國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規范 沖突規范 國際統一實體私法規范 國際民商事爭議解決規范)

第三節 國際私法的淵源

國內法淵源(國內立法 國內判例 司法解釋) 國際法淵源(國際條約 國際慣例)

第二章 國際私法的主體

第一節 自然人

自然人的國際私法主體資格 自然人的國籍(自然人國籍的概念 自然人國籍的積極沖突的解決 自然人國籍的消極沖突的解決) 自然人的住所(自然人住所的概念 自然人住所的積極沖突的解決 自然人住所的消極沖突的解決) 自然人的居所

第二節 法人

法人的國際私法主體資格 法人的國籍(法人國籍的確定 中國在實踐中確定法人國籍的做法) 法人的住所 法人的營業所 外國法人的認可(外國法人認可的概念 外國法人認可的方式外國法人在中國的認可)

第三節 國家

國家的國際私法主體資格 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國家及其財產豁免的概念 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問題的產生 國家及其財產豁免權的內容 關於國家及其財產豁免的理論 國家及其財產豁免與國家的民商事法律責任 中國的實踐)

第四節 國際組織

國際組織的國際私法主體資格 國際組織在國際民商事交往中的特權與豁免(國際組織的特權與豁免的產生與發展國際組織享有特權與豁免的根據 國際組織在國際民商事交往中的特權與豁免的內容) 中國公務網 2004-8-5 23:26:08

第五節 外國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

外國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概述 關於外國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的制度(國民待遇 最惠國待遇 優惠待遇) 外國人在中國的民商事法律地位

第三章 法律沖突、沖突規范和准據法

第一節 法律沖突

法律沖突的概念和類型(法律沖突的概念 法律沖突的類型) 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的產生和特點(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的產生 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的特點) 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的解決方法(沖突法解決方法實體法解決方法)

第二節 沖突規范

沖突規范的概念(沖突規范的名稱和定義 沖突規范的特性) 沖突規范的結構(沖突規范的構成 連接點 系屬公式) 沖突規范的類型(單邊沖突規范 雙邊沖突規范 重疊適用的沖突規范選擇適用的沖突規范)

第三節 准據法

准據法的概念和特點(准據法的概念 准據法的特點) 准據法的選擇方法 准據法的確定(區際法律沖突與准據法的確定人際法律沖突與准據法的確定 時際法律沖突與准據法的確定)

第四章 適用沖突規范的制度

第一節 識別

識別的概念 識別的依據(依法院地法識別說 依准據法識別說)

第二節 反致

反致的概念和類型(直接反致 轉致 間接反致 包含直接反致的轉致 完全反致) 反致問題的產生 關於反致的實踐 中國關於反致問題的規定

第三節 外國法的查明和解釋

外國法的查明的概念 外國法的查明方法 無法查明外國法的解決辦法 外國法的錯誤適用(適用內國沖突規范的錯誤 適用外國法本身的錯誤) 外國法的解釋 中國關於外國法的查明的規定

第四節 公共秩序保留

公共秩序保留的概念 關於公共秩序保留的實踐 中國關於公共秩序制度的規定

第五節 法律規避

法律規避的概念 法律規避的效力 法律規避的對象 中國關於法律規避的規定

第五章 國際民商事法律適用

第一節 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自然人權利能力的法律適用(自然人權利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權利能力的法律沖突 自然人權利能力的法律適用) 自然人行為能力的法律適用(自然人行為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行為能力的法律沖突自然人行為能力的法律適用) 法人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法律適用(法人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法律沖突 法人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法律適用)

第二節 法律行為、代理和時效

法律行為的法律適用(法律行為的法律沖突 法律行為的法律適用) 代理的法律適用(代理的法律沖突 代理內部關系的法律適用 代理外部關系的法律適用) 時效的法律適用(時效的法律沖突時效的法律適用)

第三節 物權

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含義和理論依據 物之所在地法的適用范圍 物之所在地法適用的例外) 物權關系的法律適用(動產物權的法律適用 不動產物權的法律適用)

第四節 債權

合同的法律適用(合同准據法的概念 分割論與單一論 主觀論與客觀論 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 客觀標志說 最密切聯系原則 特徵性履行方法 合同自體法 中國的有關規定) 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侵權行為的法律沖突 一般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 特殊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 中國關於侵權行為法律適用的規定)

Ⅶ 各位老師:您好,請教(國際經濟法)有體動產的名詞解釋謝謝!

換個思維方式,我從反面給你界定,然後就知道有體動產的確切含義啦,你立刻就明白啦。
第一步
先說無體動產:
無體動產和有體動產對應的概念,它指不以實體形態存在的財產。這類動產由於不以實物形態存在,其所在地難以確定,因而法律的適用問題採用了與有體動產不同的物權規則。
第二步
下面可以來界定:有體動產啦,它是指,以實物形態存在的動產。
第三步
具體名詞解釋:
第一層:解釋何為動產?
第二層:何為有體動產?
第三層:有體動產的特徵,一個有體性,一個動產性等
第四層:相關的學說,對有體動產歷史上的四種主張(1)住所地法
(2)所在地法(3)行為地法(4)支配轉讓行為的自體法
第五層:意義

Ⅷ 合同自體法的意義

目前在合同的法律適用上一般採取分割的方法,且合同的准據法主要是指適用於合同的成立和效力的法律。

一、合同准據法的確定:
(一)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確定合同准據法的首要原則,即合同的准據法首先依當事人自主選擇的法律。
最早由杜摩蘭提出,到19世紀,逐漸在理論和實踐上為各國接受並不斷發展,1865年的《義大利民法典》首次明確規定了意思自治原則是確定合同准據法的首要原則。
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優點:1)符合「契約自由」原則;2)有利於當事人預知行為的後果和維護合同關系的確定性和穩定性;3)有利於爭議的迅速解決。
1、對意思自治的限制:
1)受強製法或關於公共秩序的法律的限制:當事人的自主選擇,只能在任意法范圍內進行,強制性規則或關於公共秩序的法律不允許當事人通過選擇法律而排除適用;
2)有些國家規定,當事人所選擇的必須是「善意」、「合法」的,且必須有「合理的根據」:即不得合謀欺詐或損害與合同有關的第三人的利益,不得與合同毫無聯系;
2、當事人選擇法律的時間:
一般不對選擇的時間做限制,即當事人可以在訂立合同時選擇,也可以在訂立合同後選擇;而且允許當事人在訂立合同後重新選擇一個法律來改變以前的選擇,但該種選擇或變更不能使合同歸於無效或使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受損;
3、當事人選擇法律的方式:
1)有些國家僅允許明示選擇,即須當事人通過語言文字明確表達出選擇法律的意圖,如中國、秘魯等國;
2)多數國家和國際公約既允許明示也允許默示選擇,即允許通過合同的具體情況來表明當事人選擇法律的意圖;
當事人的默示選擇一般須經過法院或仲裁機構的推定才能確認,推定的依據主要有合同中用於訴訟或仲裁地點的條款、合同適用的文字、合同的格式、合同的有效性等;
4、當事人所選擇的法律的性質:
僅限實體法,不包括該國的沖突法,即在合同領域排除反致;
5、當事人未選擇法律時的處理:
在當事人沒有選擇法律或未就應適用的法律達成協議,或選擇無效時,各國處理方法不同,有直接規定應適用什麼法律的,也有法院根據具體情況,推定當事人可能選擇的法律,但一般是依最密切聯系原則由法律或法院確定應適用的法律。
(二)、最密切聯系原則:
即在當事人未選擇合同的准據法或選擇無效時,適用與合同或當事人有最密切聯系的地方的法律
與最密切聯系原則相近的還有「法律關系重心說」、「連結因素聚集地說」等,目前,最密切聯系原則已成為合同准據法選擇的補充原則,如《美國沖突法重述(第二次)》、《奧地利國際私法》、《瑞士國際私法》等都確立了該原則。
對於如何確定「最密切聯系地」,有主張「數量標准」的,也有主張「質量標准」的,但後者更符合最密切聯系原則的本意,在實踐上,大多數國家採用「特徵性履行」來確定雙務合同的最密切聯系地。
(三)、特徵性履行:
1902年由哈伯格提出,於1955年在海牙國際私法會議上被正式採用。
在雙務合同中,交付物品、提供勞務等的非金錢履行為特徵履行,合同准據法應是承擔特徵性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的住所地法或慣常居所地法;如果該當事人有營業所的,則應是其營業所所在地法。
對特徵履行方法規定有兩種方式:
1、在當事人沒有選擇法律時,把合同按性質和種類加以劃分,根據特徵履行說分別確定各種合同應使用的法律,如《匈牙利國際私法》;
2、在當事人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根據最密切聯系原則確定合同准據法,而以特徵履行方法確定最密切聯系地,如《瑞士國際私法》。
(四)、合同自體法:目前的合同自體法採用以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為主而以最密切聯系原則為輔的主張
合同自體法是指當事人意欲適用於合同的法律,或者在當事人的意思未表達出來也不能從有關情況中推定出來的場合下,是指與交易有最密切和最真實聯系的法律。

二、合同准據法的適用:
1、合同的成立:
對於合同是否成立,英美法系國家采發信主義,大陸法系採收信主義。目前:
1)對於合同是否已經成立以及成立的時間和地點,一般依合同准據法;
2)對於要約和承諾上的瑕疵是否影響合同的有效成立,多主張適用合同准據法;
3)合同內容是否合法、合同是否要有「對價」、限制或免除責任的條款是否有效,一般適用合同准據法。
2、合同的效力:
1)合同的效力,一般適用合同的准據法;
2)在合同關系中涉及物權關系效力的,如確定特定物的所有權問題,一般適用物之所在地法;
3)在違反合同的同時又構成侵權行為的,有些國家主張對侵權行為適用侵權行為地法;
4)合同的履行,一般適用合同准據法,但履行的細節一般適用履行地法;
5)合同的無效和撤銷及後果問題,適用合同准據法。
3、合同的解釋:
對涉及文字語義方面的問題,適用文字所屬國法;涉及法律效力問題的,適用合同准據法;有些國家對某些特殊種類的合同的解釋,還規定了特殊規則。
4、合同的消滅:一般適用合同准據法
但合同准據法的適用並不是絕對的:如1)如果涉及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適用標的物所在地法;2)合同因替代履行而消滅的,適用新合同的准據法;3)在合同因提存而消滅時,提存的方式和存放的機關適用提存地法等

Ⅸ 求 全國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國際私法試題

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國際私法試題
課程代碼:00249
國際私法課程考試卷分A、B卷,使用1991年老版本教材的考生用A卷,使用2000年新版本教材的考生用B卷,若A、B兩卷都做的,以A卷計分。
A卷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並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題乾的括弧內。每小題1分,共15分)
1.無論在歷史上或是在今天,國際私法最主要的淵源都是( )
A.國內立法 B.國內判例
C.國際條約 D.國際慣例
2.「既得權」說的創始人是( )
A.孟西尼 B.庫克
C.薩維尼 D.戴西
3.使處於一國領域內的不同外國人享有平等法律地位的是( )
A.國民待遇 B.最惠國待遇
C.普通優惠待遇 D.非歧視待遇
4.「侵權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是一條( )
A.單邊沖突規范 B.雙邊沖突規范
C.重疊性沖突規范 D.選擇性沖突規范
5.沖突規范所要調整的民事關系或所要解決的法律問題是指沖突規范結構中的( ) A.連接點 B.准據法
C.范圍 D.系屬公式
6.甲國法院在審理某一涉外民事案件時,依其沖突規范應適用乙國法,乙國沖突規范要求適用甲國法,結果甲國法院適用了本國的實體法,該種情形是( )
A.反致 B.間接反致
C.轉致 D.間接轉致
7.在我國,負有查明外國法內容責任的是( )
A.司法部 B.人民法院
C.中外法學家 D.我國駐外使領館
8.本人與代理人的關系的法律適用,各國首先採用的是( )
A.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 B.代理關系成立地法
C.代理人營業所所在地法 D.代理行為地法
9.外國法人終止或解散時其財產的歸屬一般適用( )
A.物之所在地法 B.法人屬人法
C.法院地法 D.行為地法
10.對版權實行附條件自動保護原則的是( )
A.《巴黎公約》 B.《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
C.《世界版權公約》 D.《海牙公約》
11.依我國法律,對於涉外工程承包合同,如當事人未選擇合同所適用法律時,一般應適用( )
A.工程所在地法 B.承包方營業所所在地法
C.發包方營業所所在地法 D.法院地法
12.銀行根據進口方的請求,開給出口方的保證承擔支付貨款責任的書面憑證是( )
A.匯票 B.本票
C.支票 D.信用證
13.對發生在船舶內部的侵權,一般適用( )
A.當事人選擇的法律 B.目的地法
C.船旗國法 D.當事人本國法
14.依我國有關法律規定,在我國境內死亡的外國人,遺留在我國的無人繼承財產,一般適用( )
A.我國法律 B.當事人的本國法
C.當事人的住所地法 D.國際慣例
15.依我國民訴法的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除被告住所地法院可管轄外,合同履行地法院也具有管轄權」,該種管轄屬( )
A.一般管轄 B.特殊管轄
C.協議管轄 D.專屬管轄
二、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五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二至五個正確的答案,並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分別填在題乾的括弧內,多選、少選、錯選均不得分。每小題2分,共10分)
1.依法院地法進行識別的主要理由是( )
A.國家主權的要求 B.簡單明確,易於識別
C.保證內國法律概念一致性 D.可防止識別惡性循環現象的出現
E.防止當事人進行法律規避
2.「外國法的適用,如違背善良風俗或德國法的目的時,則不予適用」,該條款是( )
A.公共秩序保留條款 B.法律規避條款
C.採用直接限制的方式 D.採用間接限制的方式
E.採用合並限制的方式
3.我國對於具有雙重或多重國籍的外國人的本國法的確定原則是( )
A.以其慣常居所地法為本國法 B.以其住所地法為本國法
C.以其行為發生地法為本國法 D.以與其有最密切聯系地法為本國法
E.以其最後取得的國籍所屬國法為本國法
4.依我國法律,受當事人所選擇的法律支配的是( )
A.當事人的締約能力 B.合同的形式
C.合同的成立時間 D.合同的履行
E.違約的責任
5.依我國法律,承認與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人民法院是( )
A.被執行人財產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
B.被執行人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
C.爭議發生地中級人民法院
D.被執行人財產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
E.被執行人住所地中級人民法院
三、填空題(每空1分,共9分)
1.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是_______。
2._______常用來解決物權關系,尤其是不動產物權關系的法律沖突。
3.如果一個涉外民事法律關系可能受到新舊、前後兩個以上法律的管轄時,究竟應該適用哪一個法律的問題,在國際私法中叫做「_______」。
4.依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當事人規避我國的_______的行為,不發生適用外國法的效力。
5.破產程序的法律適用一般依_______,即破產宣告國法。
6.在當事人對合同的准據法缺乏明示選擇時,我國立法採取_______原則來確定合同准據法。
7.依提單中對收貨人的不同記載方法,可以將提單分為記名提單、不記名提單和_______提單。
8.在駐在國不反對的前提下,一國駐外領事或外交代表為本國僑民依本國法律規定的方式辦理結婚手續而成立的婚姻被稱為_______。
9._______是指國家有關機構對外國機構設立某種審判程序所給予的協作。
四、簡述題(每小題6分,共36分)
1.簡述當今國際私法統一化運動的幾個特點。
2.簡述連接點的法律意義。
3.簡述外國法不能查明時的幾種解決方法。
4.簡述國家許可證協議的種類。
5.簡述我國關於涉外扶養的法律適用的規定。
6.簡述正確解決國際民事管轄權的意義。
五、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試述《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適用范圍。
2.試述我國有關法律對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法律適用的規定。
六、案例分析題(10分)
美國人JACK1998年來中國工作,與一中國女子李雪青相識並產生感情。2000年3月,兩人未經登記而以宗教方式在中國結婚。2001年8月JACK不幸遭遇車禍死亡,其遠在美國的父母趕來中國,後與李雪青在JACK的遺產繼承問題上發生分歧。JACK的父母遂向中國法院提起訴訟,聲稱JACK與李雪青未經登記結婚,該婚姻是無效的,因而李雪青沒有繼承權,他們要求繼承JACK遺留在中國的全部財產;李雪青認為,JACK來中國之前居住的美國某州是允許以宗教方式結婚的,因而他們的婚姻是有效的,她有權繼承JACK的遺產。
問:1)就本案的繼承問題而言,JACK與李雪青的婚姻問題在國際私法上被稱作什麼?它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2)JACK與李雪青的婚姻是否有效?為什麼?
B卷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並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題乾的括弧內。每小題1分,共15分)
1.海牙國際私法會議是( )
A.臨時性的國際會議 B.常設的政府間國際組織
C.非政府間國際組織 D.民間學術團體
2.庫克是哪個學派的創始人( )
A.「既得權」說 B.「本地法」說
C.「政府利益」說 D.「法院地法」說
3.「不動產所有權,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是一條( )
A.重疊性沖突規范 B.選擇性沖突規范
C.雙邊沖突規范 D.單邊沖突規范
4.常用於解決涉外訴訟程序方面的法律沖突問題的准據法表述公式為( )
A.屬人法 B.物之所在地法
C.法院地法 D.當事人合意選擇的法律
5.一國立法中明文規定,如適用外國法將違反內國公共秩序,則該外國法不予適用。這種立法方式被稱為( )
A.直接限制方式 B.間接限制方式
C.合並限制方式 D.混合限制方式
6.我國對外國法人常駐代表機構的認可方式上採取的是( )
A.一般認可 B.概括認可
C.特別認可 D.分類認可
7.依我國法律規定,當事人有幾個住所的,其住所為( )
A.戶籍所在地 B.經常居住地
C.現在所在地 D.與產生民事關系有最密切聯系的住所
8.我國對依法律程序被國有化的合營企業一般( )
A.不予補償 B.給予「充分、有效」的補償
C.給予「適當、合理」的補償 D.給予「全額、及時」的補償
9.物權的保護方法一般適用( )
A.當事人屬人法 B.物之所在地法
C.行為地法 D.法院地法
10.我國未加入的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是( )
A.《巴黎公約》 B.《伯爾尼公約》
C.《世界版權公約》 D.《羅馬公約》
11.「合同自體法」通常首先指的是( )
A.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 B.對債權人最有利的法律
C.當事人自主選擇的法律 D.與案件有最密切聯系的法律
12.下列屬於銀行信用的國際貿易支付方式是( )
A.匯票 B.匯付
C.托收 D.信用證
13.最早提出侵權行為自體法概念的是( )
A.戴西 B.莫里斯
C.里斯 D.艾倫茨威格
14.依我國法律規定,中國公民與外國人的離婚適用( )
A.婚姻締結地法 B.當事人本國法
C.當事人住所地法 D.法院地法
15.我國在批准和加入《海牙域外送達公約》時,指定下列哪個機關為中央機關和有權接受外國通過領事途徑轉遞的文書的機關( )
A.公安部 B.司法部
C.外交部 D.最高人民法院
二、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五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二至五個正確的答案,並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分別填在題乾的括弧內,多選、少選、錯選均不得分。每小題2分,共10分)
1.對內國法人國籍的確定,我國採取的是哪兩項相結合的復合標准( )
A.成立地 B.住所地 C.實際控制
D.准據法 E.設立人國籍
2.在反致制度中,最後導致法院地國實體法得以適用的是( )
A.一級反致 B.二級反致 C.轉致
D.外國法院說 E.間接反致
3.目前調整提單的國際公約主要有( )
A.《海牙規則》 B.《華沙規則》 C.《維斯比規則》
D.《漢堡規則》 E.《布魯塞爾規則》
4.依我國民訴法有關規定,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管轄法院為( )
A.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法院 B.繼承人住所地法院
C.主要遺產所在地法院 D.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法院
E.被告住所地法院
5.我國在加入1958年《紐約公約》時作了哪幾項保留( )
A.非互惠保留 B.互惠保留 C.形式的保留
D.商事保留 E.限制保留
三、填空題(每空1分,共9分)
1.涉外民事關系法律沖突的實質是外國法的域內效力與_______之間的沖突。
2.目前,各國普遍採用的是互惠的、_______的最惠國待遇。
3._______問題是指一個涉外民事法律關系可能受到新法和舊法、前法和後法兩個以上法律管轄時,究竟應適用其中哪一個法律的問題。
4.外國法的錯誤適用包括適用_______的錯誤和適用外國法本身的錯誤。
5.根據「場所支配行為」原則,法律行為的方式一般適用_______。
6.依我國《海商法》,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適用_______。
7.《伯爾尼公約》在對著作權的保護上採取_______國民待遇原則。
8.依我國有關立法,在中國境內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開發自然資源合同必須適用_______。
9._______是指不通過常設仲裁機構,而是直接由雙方當事人推薦的仲裁員組成仲裁庭進行仲裁,並在審理終結作出裁決後即行解散仲裁庭的仲裁方式。
四、簡述題(每小題6分,共36分)
1.簡述國際私法的基本原則。
2.簡述識別沖突產生的原因。
3.簡述法律規避的構成要件。
4.簡述各國關於國際勞務合同法律適用的實踐。
5.簡述國家及其財產豁免的內容。
6.簡述仲裁協議的內容。
五、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試述連結點的軟化處理。
2.試述我國關於涉外侵權行為法律適用的規定。
六、案例分析題(10分)
中國公民劉聞與丁薇薇於1990年結婚並育有一子劉天家,1994年劉聞與丁薇薇由於感情不合而離婚。同年劉聞去英國留學,並與英國女子結婚。1998年丁薇薇因意外身亡,劉天家於是與劉聞寡居的母親王亞慧共同生活,兩人居住在上海浦東區的一間小屋裡。劉聞去英國留學後很少與家裡聯系,也從來沒有給其兒子劉天家和其母王亞慧寄過生活費。2000年10月,劉天家與王亞慧向浦東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劉聞承擔對劉天家的撫養義務和對王亞慧的贍養義務。
問:1)上海市浦東區人民法院對此案是否有管轄權,為什麼?
2)本案應適用何國法律,為什麼?

浙江省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國際私法試題參考答案
課程代碼:00249
A卷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1.A 2.D 3.B 4.B 5.C
6.A 7.B 8.A 9.B 10.C
11.A 12.D 13.C 14.A 15.B
二、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ABC 2.AC 3.BD 4.CDE 5.DE
三、填空題(每空1分,共9分)
1.涉外民事法律關系
2.物之所在地法
3.法律的時際沖突
4.強制性或禁止性法律
5.法院地法
6.最密切聯系
7.指示
8.領事婚姻
9.國際司法協助
四、簡述題(每小題6分,共36分)
1.1)統一國際私法的工作重點已擴及國際經濟、貿易關系等新領域;
2)國際私法統一運動正從區域化向全球性方向發展;
3)統一化的方式日趨靈活多樣;
4)在統一國際私法的各種條約中,越來越多地規定了公共秩序保留條款。
2.1)從形式上看,連接點起著一種把沖突規范中范圍所指的法律關系與一定地域的法律聯系起來的媒介或紐帶的作用;
2)從實質上看,連接點反映了該法律關系與一定地域的法律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實質的聯系或隸屬的關系。
3.1)適用內國法代替;
2)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或抗辯;
3)適用同本應適用的外國法相近似或類似的法律;
4)適用一般法理。
4.1)獨占許可證協議;
2)排他許可證協議;
3)普通許可證協議;
4)可轉讓許可證協議;
5)交叉許可證協議。
5.1)扶養適用與被扶養人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2)這里的「扶養」包括父母子女之間、夫妻之間及其他有關人之間的扶養;
3)扶養人和被扶養人的國籍、住所及供養被扶養人的財產所在地法,均可視為與被扶養人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6.1)正確解決國際民事管轄權,有利於訴訟雙方當事人進行訴訟活動,也有利於法院的審判活動;
2)正確解決國際民事管轄權,關繫到本國公民、法人及國家的民事權益得到及時的保護;
3)正確解決國際民事管轄權,關繫到維護國家的主權;
五、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對其適用范圍作了以下規定:
1)公約僅適用於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訂立的貨物銷售合同,且雙方當事人的營業地都在締約國境內或根據國際私法規則導致適用某一締約國的法律;
2)公約不適用以下的銷售:(1)僅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貨物的銷售;(2)經由拍賣的銷售;(3)根據法律執行令狀或其他令狀的銷售;(4)公債、股票、投資證券、流通票據或貨幣的銷售;(5)船舶、船隻、氣墊船或飛機的銷售;(6)電力的銷售;
3)公約還規定不適用於供應貨物一方的絕大部分義務在於供應勞力或其它服務的合同,同時,公約也不適用於賣方對於貨物對任何人所造成的死亡或傷害的責任即產品責任;
4)公約對合同當事人不具有強制性。
2.我國《民法通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定居國外的,他的民事行為能力可以適用定居國法律。」
1)定居國外的我國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如其行為是在我國境內所為,適用我國法律;在定居國所為,可以適用定居國法律;
2)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內進行民事活動。如依其本國法律為無民事行為能力,而依我國法律為有民事行為能力,應當認定有民事行為能力;
3)無國籍人的民事行為能力,一般適用其定居國法律,如未定居,適用其住所地國法律。
六、案例分析題(10分)
1)先決問題。
它的構成要件有三:1)主要問題依法院地國的沖突規則,應適用外國法作為准據法;2)該問題本身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問題向法院提出,並有自己的沖突規范可以適用;3)依主要問題准據法所屬國適用於該問題的沖突規則和依法院地國適用於該問題的沖突規則,會選擇出不同國家的法律作準據法,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並使主要問題的判決結果不同。
2)無效。因為依我國法律規定,中國公民與外國人結婚的,適用婚姻締結地法。他們的婚姻是在中國締結的,而我國法律不承認以宗教方式締結的婚姻的效力。
B卷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1.B 2.B 3.C 4.C 5.A
6.C 7.D 8.C 9.B 10.D
11.C 12.D 13.B 14.D 15.B
二、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AD 2.AE 3.ACD 4.AC 5.BD
三、填空題(每空1分,共9分)
1.內國法的域外效力
2.無條件
3.法律的時際沖突
4.沖突規范
5.行為地法
6.船旗國法
7.雙國籍
8.中國法
9.臨時仲裁
四、簡述題(每小題6分,共36分)
1.1)主權原則;
2)平等互利原則;
3)國際協調與合作原則;
4)保護弱方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原則。
2.1)不同國家的法律對同一事實賦予不同的法律性質,從而可能會導致適用不同的沖突規范;
2)不同國家對同一沖突規范中包含的概念的內涵理解不同;
3)不同國家的法律往往將具有相同內容的法律問題分配到不同的法律部門;
4)不同國家有時會有不同的法律概念或一個國家所使用的法律概念是另外一個國家所沒有的法律概念。
3.1)當事人規避法律必須出於故意;
2)當事人規避的法律是本應適用的強行法或禁止性的規定;
3)當事人規避法律是通過有意改變或製造某種連結點來實現的;
4)當事人已經因該規避行為達到了適用對自己有利的法律的目的。
4.1)適用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
2)適用受僱人慣常工作地所在國法律;
3)適用僱主的營業所所在國法律;
4)依最密切聯系原則或最有利於保護受僱人利益的原則決定應適用的法律。
5.1)司法管轄豁免;
2)訴訟程序豁免;
3)強制執行豁免。
6.1)提交仲裁的事項;
2)仲裁地點;
3)仲裁機構;
4)仲裁規則;
5)裁決的效力。
五、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所謂連結點的軟化處理就是通過在沖突規范中規定多個可供選擇的連結點或規定具有彈性或靈活性的連結點等,來克服傳統沖突規范的僵化和呆板的缺點。
1)用靈活的開放性的連結點替代傳統沖突規范中的僵固的連結點。例如,在確定合同准據法方面,以意思自治和最密切聯系原則取代合同締結地法和合同履行地法這些直接硬性規定合同准據法的沖突規范。
2)規定多個連結點以提高法律選擇的靈活性。如在沖突規范中規定兩個或兩個以上可供選擇適用的連結點,以增加沖突規范的彈性。
3)對同類法律關系依不同的性質加以區分,規定不同的連結點。傳統的國際私法立法對同一類法律關系一般只規定一個連結點。但現在,不僅新的法律關系大量產生,就是同一法律關系內部也開始分化。
4)對同一法律關系的不同方面進行分割,對不同的部分或不同的環節規定不同的連結點。
2.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我國處理涉外侵權行為法律適用的三個原則:
1)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首先應該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這是我國解決涉外侵權行為法律適用的一般原則。依我國法律,侵權行為地的法律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法律和侵權結果發生地法律。如果兩者不一致時,人民法院可以選擇適用。
2)當事人雙方國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個國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適用當事人本國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這是我國處理涉外侵權行為法律適用的補充原則。當然,人民法院也只是「可以」適用當事人的共同本國法或住所地法,而非一定適用他們的共同屬人法。
3)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不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發生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不作為侵權行為處理。
六、案例分析題(10分)
1)有管轄權。依我國法律規定,對不在中國境內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的訴訟,可由原告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中國法院管轄。
2)適用中國法。依我國法律,扶養適用與被扶養人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在本案中,扶養人、被扶養人的國籍均為中國,被扶養人的住所地也在中國,因此,中國法應該是與被扶養人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Ⅹ 2010年7月3日國際私法自考試卷

歷年的差不多的:
六、簡述題
1、我國區際法律沖突的法律特徵。
答:區際法律沖突是指一國之內不同法域,不同法律制度之間產生的法律沖突。①區際法律沖突廣泛存在於聯邦制國家。②一國存在不同法域,當沖突規范指引應該適用該國法律時就會產生適用哪一法域的法律作為准據法的問題。
2、簡述法律本座說。
答:19世紀,德國法學家費德里克•夫爾•馮•薩維尼提出法律關系本座說,把國際私法推進到一個新階段。他認為每一種法律關系在邏輯上和性質上必然與某一特定的法律制度相聯系每一法律關系都有一個確定的「本座」,即一個他在性質上必須歸屬的法域。法院進行選擇時,應根據法律關系的性質確定法律關系的本座所在地,而該本座所在地的法律就是該法律關系所應適用的法律對各種特定的涉外民事關系適用其「本座」所在地的法律,且除個別的例外情況不應拘泥於其為外國的法律。
3、簡述沖突規范的概念及法律特徵。
答:沖突規范:是指明某一涉外民事法律關系應該適用何國實體法的規則,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法律規范。特點:(1)從沖突規范的內容來看,它僅僅指出某一涉外民事法律關系怎樣適用實體法,其本身不能直接確定該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2)從沖突規范的作用看,作為一種間接規范,沖突規范必須與它指引的某一特定的實體規范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法律調整當事人權利義務的作用。(3)從沖突規范的結構看,它由「范圍」和「系屬」兩大部分構成。
4、簡述最惠國待遇的特點。
答:最惠國待遇是指一個締約國根據條約的規定給予對方締約國的自然人或法人的待遇不低於該締約國已經給予或將要給予任何第三國的自然人或法人的待遇。①最惠國待遇應以國家之間締結的條約為依據。②最惠國待遇原本是一個國家給予另一個國家的待遇,但這種待遇,卻常常要通過受惠國的自然人、法人、商船、貨物等所享受的待遇來加以體現。③最惠國待遇是使不同國籍的外國人之間民事法律地位平等的制度。
5、簡述動產三分說。
答:薩維尼在批判「動產隨人」原則之時,提出了與之相對的「動產三分說」即把動產分為三類。(1)不能確定其所在地(2)能夠確定其所在地(3)所有者在住所地以外地方不定期的託人保管的商品或旅行者在國外暫時寄存的隨身行李等介於前兩者之間者。第一類應適用所有者住所地法,第二類應適用物之所在地法,第三類應視具體情況或適用所有者住所地法,或適用物之所在地法。
6、簡述當事人選擇合同准據法的方式。
答:當事人確定合同准據法的原則包括①意思自治原則②客觀標志原則③最密切聯系原則與特徵性履行原則④合同自體法
7、簡述涉外婚姻的實質要件及我國涉外結婚、離婚法律適用的規定
答:(1)涉外婚姻的實質要件。涉外婚姻是具有涉外因素的婚姻。其實質要件是指法律規定的,在實體上婚姻當事人雙方必須具備的條件和禁止的條件。結婚的必備條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男女雙方自願、兩性結合、符合法定婚齡;禁止條件主要包括:近親通婚、重婚、患有一定疾病的人結婚。(2)我國關於涉外結婚和離婚法律適用主要規定在《民法通則》第147條以及《婚姻法》之中,即中國公民和外國人結婚適用婚姻締結地法;離婚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
9、簡述域外送達的方式
答:域外送達是指在國際民事訴訟中,請求國依據其參與的國際條約或其本國法律規定的方式,將司法文書或司法外文書交由居住在被請求國的訴訟當事人或訴訟參與人的制度。國際上通用的域外送達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外交途徑送達②領事途徑送達③中央機關送達④法院送達⑤郵寄送達⑥個人送達⑦公告送達
10. 簡述涉外民事關系法律沖突產生的原因。
答: 涉外民事關系法律沖突產生的原因主要有:①在同一個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中,有關國家的法律對同一問題規定的不同。②一個國家法律的域內效力與另一個國家法律的域外效力同時出現在一個涉外民事關系時,便會產生法律域內效力和域外效力的沖突。③受案法院在一定條件下承認外國法律的域外效力。

11、簡述自然人行為能力的法律適用原則及例外。
答: 自然人行為能力法律沖突適用當事人屬人法。自然人處理商務行為時,如依屬人法無行為能力而依行為地為有行為能力者,視為有行為能力。自然人處理不動產的行為能力,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
12.簡述國家及其財產和豁免權的內容。
答:司法管轄豁免。即未經一國同意,他國法院不得受理以該外國國家為被告或以該外國財產為訴訟標的的案件。訴訟程序的豁免。在一國放棄司法管轄豁免時,未經該國同意,外國法院不得對該國財產採取訴訟保全措施,不得強制出庭作證,提供證據,以及其他訴訟程序的強制措施。強制執行的豁免。一國作為原告在他國起訴或同意作為被告在他國應訴,在這種情況下,示經該國明確同意,他國法院不得根據判決對該國財產實行強制執行。
13.簡述法律規避的概念與構成要件。
答:國際私法中的法律規避是指當事人為了規避原來應該適用的某一國法律,故意製造一些條件能夠利用沖突規范,使對其有利的另一國法律得以適用。構成國際私法上的法律規避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①當事人規避某國法律是出於故意,即當事人的行為是以規避法律為目的的。②規避的法律是本應對當事人適用的強制性法律,而不是任意性法律。③當事人是通過故意改變或製造與連接點有關的事實,利用沖突規范來達到法律規避目的的。④法律規避必須是既遂的。⑤當事人法律規避以後,仍與被法規避法律的那個國家或地區存在某種聯系。
14.簡述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程序
答:大陸法系國家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採用發執行證方式,即被請求國法院根據請求國法院的請求,對外國法院判決作形式審查或實質審查,認為外國法院判決具備執行條件,便發給執行證,或作出承認的裁定,交付執行。英美國家採用訴訟式和登記式程序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訴訟式是指英美國家法院不直接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而是把外國法院判決視為證據,當事人要在英美國家法院重新起訴。法院對案件重新審理,如認為外國法院判決與本國法律無抵觸之處,則作出一個內容與外國法院判決相同的判決,然後根據一般程序予以執行。英國除採取訴訟制度外,還採取登記制度。英國採取登記制度執行外國法院判決有一定的限制。其限制具體表現在:採用登記制度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案件僅適用於支付一定數額金錢的判決。適用范圍為英國自治領地及與英國有雙邊協議的國家。
15、簡述國際禮讓說。
答:國際禮讓說是17世紀荷蘭國際私法學者胡伯創立的。胡伯提出了著名的法律適用三原則,闡述了他關於法律適用的觀點。胡伯認為:每個主權國家的法律都在其境內發生法律效力並約束本國所有臣民,但無域外效力。凡居住在其境內的人,無論是長期居住或臨時居住,都應視為本國臣民。主權國家對於另一國家已在其本國有效實施的法律,出於禮讓,應保持其在境內的效力,只要這樣做不損害自己國家及臣民的利益。國際禮讓說的貢獻在於這一學說把屈地主義的禮讓說和以立法權利的劃分為基礎的國際普遍主義學說結合起來研究法律沖突。
16、簡述反致產生的原因與條件。
答:反致產生的原因有兩點:(1)對同一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調整,法院地國與與案件:有關國家分別規定了不同的沖突規范,這些沖突規范的系屈不同。(2)法院把沖突規范援引適用的外國法理解為包括該外國的沖突法和實體法,而且只適用該外國中的沖突法。(3)對同一涉外民事關系,法院地國法律與有關國家法律之間存在致送關系。反致產生的條件是:與案件有關國家的法律存在消極沖突?法院審理涉外民事案件時,根據各國沖突規范的規定都不適用各自國家的法律
17.簡述我國涉外法定繼承的法律制度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對涉外法定繼承作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36條規定:中國公民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外國人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外國人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中國公民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進行了完善。該法第149條規定:遺產的法定繼承,動產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上述法律規定表明我國在涉外法定繼承方面採用區別制。
18.簡涉外民事關系的特徵。
答:涉外民事關系是具有涉外因索的民事關系,是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涉外民事關系具有以下三個法律特徵:(1)涉外性.涉外員事關系具有涉外因素,這種涉外因素可以表現為法律關系主島的一方是外國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國家、法律關系的客體位於國外、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或者消滅發生在國外.(2)廣泛性.廣泛性指涉外民事關系既包括婚姻家庭關系、財產繼承關系、侵權關系等一般意義上民事關系,又包括各種商事合同關系,概言之,平等主體事之問發生的具有涉外因素的財產關系以及與財產相聯系的人身關系均屬涉外民事關系的范疇幬。(3)國際性.涉外民事關系是在國際交往中產生的,在形式上通常表現為不同國家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實質上體現著國家之間的關系。涉外民事關系要服從國家的對外政策,要受國際關系的制約.
七、論述題
1、論系屬公式。
答:系屬公式是指把常用的雙邊沖突規范的系屬固定化,使其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或為大多數國家採用的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原則。常用的系屬公式有以下幾種:1、屬人法。屬人法是以涉外民事關系當事人的國籍、住所或居所為連接點的系屬公式,主要用於解決與人的身份、能力、婚姻家庭、親屬、財產繼承有關的法律沖突。大陸法系國家和英美法系國家在屬人法的確定上採用不同的原則。大陸法系國家採用本國法原則,即以當事人的國籍作為屬人法的連接點。英美法系國家採用住所地法原則,即以當事人的住所地作為屬人法的連接點。2、物之所在地法。物之所在地法是指作為涉外民事關系客體的物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所位於的那個國家的法律,主要用來解決物的所有權關系及物的所有權與其他物權關系方面的法律沖突。物權沖突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已成為公認的物權法則,這一法則起源於不動產物權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這一規則,現已廣泛適用於解決動產物權法律沖突。3、行為地法。行為地法是指涉外民事行為發生地的法律。涉外民事行為是多種多樣的,所以行為地法可以分解為若干個系屬公式,如合同締結地法、合同履行地法、侵權行為地法、婚姻締結地法等等。4、法院地法。法院地法是指受理涉外民事案件的法院所在地的法律,主要用於解決涉外民事訴訟程序方面的法律沖突,在有些情況下也用來解決實體法方面的法律沖突。5、旗國法。旗國法是指懸掛在船舶上或塗印在飛行器上的特定旗幟所屬國的法律,主要用於解決船舶或飛行器發生法律糾紛時的法律沖突問題。6、當事人合意選擇的法律。當事人合意選擇的法律是指當事人按雙方意願自主選擇的適用於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當事人這種對法律的選擇又稱為"意思自治",主要用於解決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問題。7、最密切聯系的法律。最密切聯系的法律是指與涉外民事關系有最密切聯系的地方的法律。最密切聯系的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薩維尼的「法律關系本座說」,但這一法律適用原則的真正確立是在20世紀70年代。最密切聯系的法律作為一個法律適用的指導原則,主要適用於合同領域,在涉外侵權、婚姻家庭等領域一些國家也適用這一原則。
2、評述法律關系本座說及其在國際私法中的地位。
答:(1)19世紀,德國法學家費德里克•夫爾•馮•薩維尼提出法律關系本座說,把國際私法推進到一個新階段。他認為每一種法律關系在邏輯上和性質上必然與某一特定的法律制度相聯系每一法律關系都有一個確定的「本座」,即一個他在性質上必須歸屬的法域。法院進行選擇時,應根據法律關系的性質確定法律關系的本座所在地,而該本座所在地的法律就是該法律關系所應適用的法律對各種特定的涉外民事關系適用其「本座」所在地的法律,且除個別的例外情況不應拘泥於其為外國的法律。(2)薩維尼的法律關系本座說在國際私法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薩維尼一改統治了幾百年的通過法律性質選擇法律的方法,代之以通過法律性質選擇法律的方法,這在方法論上是一個歷史性突破,他創造性他提出了解決法律選擇中的連接點,為國際私法的規范化和更具操作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薩維尼的理論對國際私法的發展具有極具深遠的影響當今流行的「法律關系重心說」「最密切聯系說」等無一不是在法律本座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的這種學說對推動歐洲沖突法的法典化和沖突法的趨同化也是有重大影響的並且使國際私法從荷蘭學派開創的特殊主義國家主義的影響下解放了出來,重新歸復到普遍主義-國際主義的軌道上來

3、論《死者遺產繼承法律適用公約》
答:1988年《死者遺產繼承法律適用公約》於國際私法會議第十六屆大會通過,這是國際私法會議統一涉外繼承法律適用的又一重要成果,該公約共五章31條。①公約適用范圍,採用排除適用范圍的方法即a遺囑方式b遺囑能力c與夫妻財產有關的問題d與繼承無直接關系而產生或轉移的權利和財產等不適用。②准據法,公約採用了同一制即將死者遺產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區分遺產中的動產與不動產。③繼承協議公約明確規定了繼承協議的定義。④一般規則公約排除了反致但規定允許轉致。
4、論確定涉外民事管轄權的原則
答:涉外民事管轄權是指一國法院依國際條約和國內法受理和審判涉外民商事案件的許可權。其核心問題是一國法院依據何原則或標准取得涉外案件管轄權。可以看出,確定國際民事案件管轄權的依據何原則只能是國際條約何國內立法。因此,除依國際條約的規定確定管轄權外,應依據各國國內立法以下列原則確定管轄權:①「屬人管轄」原則。即以當事人的國籍確定管轄權。主要適用於與人身有關聯的案件,特別是離婚、監護、親子、繼承等案件;②「屬地管轄」原則,即一國法院依據本國與某涉外民事案件的地域聯系而行使管轄權。主要適用於受案法院能夠控制被告或其財產的案件,以物之所在地為連接因素的案件以及以訴訟原因發生地為聯系因素的案件;③「專屬管轄」原則。即對涉及本國公共利益或出於保護本國當事人利益規定某些民事案件為本國法院專屬管轄,排除他國法院的管轄權。主要適用於對本國公共秩序何本國當事人利益重大的民事案件;④「協議管轄」原則。即依據當事人達成的管轄權協議或條款,將其爭議交由某一國法院審理。是意思自治原則在國際民事訴訟中的體現,也是對屬人管轄何屬地管轄的變更何補充。主要適用於有關合同或財產權益爭議案件;⑤「平行管轄」原則。即在多國法院有管轄權的情況下,當事人選擇一國法院審理案件。主要適用於合同或財產權益爭議案件。
5、試論我國關於涉外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適用原則的規定。
答:侵權行為之債適用侵權行為地法,這是我國處理涉外侵權行為之債法律適用問題的一般原則。侵權行為地的認定,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和損害結果發生地,如果兩者不一致,由人民法院選擇適用。當事人雙方國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國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適用當事人本國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不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發生的侵權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不作為侵權行為處理。
6、論《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
1.《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1958年6月10日聯合國國際商事仲裁會議通過,1959年6月?日生效。該公約的主要內容有:(1)公約適用於:所有締.約國承認當事人之間訂立的仲裁協議的法律效力,並根據公約的規定和被申請執行地的程序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2)公約將「外國仲裁裁決」定義為:在被申請承認和執行地所在國以外國家領土內作成的仲裁裁決;在被申請承認和執行所在國領土內作成的裁決但該國不認為是本國的仲裁裁決。(3)公約規定了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條件。凡具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得拒絕承認和執行:缺乏有效的仲裁條款或仲裁協議;被訴人沒有得到適當的通知,以致未能對案件有申辯的機會;裁決事項不屬於仲裁協議的范圍;仲裁庭的組成或仲裁程序與雙方當事人的協議不相符合,或雙方當事人無協議時與仲裁地國家的法律不相符合;裁決尚未生效或已被仲裁地國家撤銷;裁決的爭議依照執行地國家的法律屬於不得提交仲裁的事項;裁決的內容違反了執行地國家的公共秩序。(4)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依被申請執行地國家的程序規則,在承認和執行本公約締約國所作出的裁決時,不得提出比承認和執行本國仲裁裁決過苛刻之附加條件或徵收過多之費用。
三、案例分析題
1、1986年4月30日,大連市土產進出口公司和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塑料編織袋買賣合同,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向大連市土產進出口公司購買110噸塑料編織袋,價格條件CIF950美元/噸,裝期1987年2-3月。大連市土產進出口公司按照合同交付的第一批貨物於1987年2月27日在大連港裝運,第二批貨物分兩批於同年3月7日和3月27日在大連港裝運。對上述兩批貨物,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均自提單開出之日起90天內信用證付款。但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收到貨物後以大連市土產進出口公司違約為由,申請挪威王國法院扣押上述兩份信用證項下款項。據此,開證行東方惠理銀行已書面通知中國銀行,該兩批貨物價款至今未付。大連市土產進出口公司因此提起訴訟,要求解除合同,判令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支付拖欠的貨款。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未提出抗辯。請問:1)本案大連市土產進出口公司向中國法院起訴,當地中國法院是否有管轄權?2)本案能否適用中國法律,其法律依據是什麼?
答:1)中國法院有管轄權。本案合同糾紛,雖然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己搶先在挪威王國法院申請扣押應付給大連市土產進出口公司的貨款,但由於雙方在合同中並未約定管轄法律,大連市土產進出口公司就合同糾紛在合同履行地所在地的中國法院起訴,該地的中國法院有管轄權。2)關於法律適用。本案雙方當事人未在合同中約定法律適用條款,因此,根據《民法通則》第145條規定,本案應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由於本案合同簽訂地在中國,起運港在中國,而且按照CIF價格條件是由作為賣方的甲公司自付運費、保險費並承擔貨物越過船舷以前的風險,故本案中與合同由最密切聯系的國家是中國,應適用中國法律。
2.澳大利亞公民方某於1990年8月底來中國廣東觀光旅遊,在此期間與原告中國公民柳某相識並建立了戀愛關系。方某在廣東觀光兩、三天後便返回了澳大利亞。1991午7月17日,方某再次來到廣東,與柳某相處一個星期後,便於同月25日在廣州市民政局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由於雙方婚前相處的時間短,彼此了解不夠,且婚後柳某拒絕與方某同居,雙方無法建立起夫妻感情,雙方互相埋怨。1991年8月2日,柳某以雙方婚前了解不夠,感情基礎差,婚後無法建立起感情,夫妻關系無法維持為理由,向廣州市白雲區人民法院起訴,要求與方某離婚。方某在答辯中也認為雙方大妻關系確難以維持,表示同意離婚,但要求將婚後所購的錄像機一部歸其所有。柳某對此表示同意。請問:1)本案當事人能否依照行政程序辦理離婚?2)對於本案,受理法院有無管轄權?如有,應適用何國法律審理?
答:1)在中國,根據民政部發布的《中國公民同外國人辦理婚姻登記的幾項規定》第6條的規定,中國公民與外國人在華要求離婚的,不論是雙方自願離婚還是一方要求離婚,一律按訴訟程序辦理,不適用行政程序辦理,即此種離婚不能按向婚姻登記機關辦理離婚登記的程序獲得離婚的法律效果。2)中國公民對不在中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離婚之訴,屬於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該訴訟由原告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因此對於本案,廣州市白雲區人民法院有管轄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47條的規定,中國公民和外國人離婚適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本案應適用中國婚姻法審判。
3、邊某和王某夫妻二人均為中國公民,婚後旅居巴西。因發生婚姻糾紛,巴西法律又不允許離婚,夫妻二人於1986年按巴西法律規定的方式達成長期分居協議,並請求中國駐巴西大使館領事部予以承認和協助執行。問:我國應否承認和協助執行邊、王二人達成的分居協議?為什麼?
答:我國駐外使館辦理中國公民間的有關事項應當執行我國法律,該分居協議不符合我國婚姻法的規定,故不能承認和協助執行。該分居協議系按照巴西法律允許的方式達成的,故只能按照巴西法律規定的程序向巴西有關方面申請承認。
邊、王二人的分居協議是按照巴西法律達成的,巴西不準離婚的法律與我國婚姻法的有關規定相抵觸,承認和協助執行邊、王二人達成的分居協議有悖我國的公共秩序,所以我國不能承認邊、王二人分居協議的效力。一國法院及一國駐外使館承認與執行的只能是一國法院的判決或仲裁機構的裁決,而不能是當事人之間的協議。
4.1997年8月,法國商人比爾從武漢市某大酒店打的到火車站。車到站後,比爾將一裝有貴重物品的手提包遺忘在計程車內。司機凌某發現皮包後,尋找失主,未果。比爾丟包後,在武漢人民廣播電台《武漢晚報》上播發尋物啟事,稱送還丟失皮包將給以酬謝,並公布了聯系方式。第二天,凌某將皮包送還比爾。比爾兌現承諾,付了酬金。比爾皮包失而復得後,委託中國籍的范女士向武漢市公管處投訴。公管處幾經周折,查到收受酬金的凌某。公管處通知凌某到公管處說明情況。凌某承認接受酬金的事實,並寫下"拾物經過"。3月10日,凌某將酬金交到公管處,由公管處交給失主。公管處以"舉報待查"為由,暫扣計程車凌某上崗證,要求在指定時間和指定地點接受處理。凌某感到委屈,遂向武漢市漢口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公管處返還酬金。法院受理案件後,進行了審理。問:1)本案中的涉外民事關系應以何國法律作準據法?
答:比爾乘坐出租汽車,與凌某構成涉外運輸合同關系。依據最密切聯系的原則,這一法律關系的准據法是中國法律。比爾發布懸賞廣告,凌某歸還皮包,這構成懸賞合同關系,依據最密切聯系的原則,應以中國法律為准據法。比爾皮包失而復得後,委託代理人進行投訴,使凌某在違背真實意思表示的情況下交出酬金,比爾索要酬金構成不當得利。這一法律關系適用國際慣例、中國法律作準據法。

5.美國籍人愛默生根據來到中國某大學任教。任教期間與在該大學任教的中國女教師田某結婚。婚後,因雙方性格不和等因素,愛默生向上海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要求離婚。起訴後。愛默生任教期滿,准備回國。愛默生向法院提出,委託同在該校任教的美國籍教師或委託美國駐上海領事館領事代理訴訟。問:在本案中,愛默生委託他人代為訴訟的做法是否正當,為什麼?
答:愛默生的做法是正當的。在我國,中國公民可以接受委託擔任訴訟代理人。我國對在我國的外國人實行國民待遇,允許外國人委託與之有同一國籍的外國人擔任訴訟代理人。外國駐華大使館、領事館官員,可以接受本國公民的委託,以個人名義擔任訴訟代理人。根據我國參加的《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的規定,當作為當事人的外國人不在我國境內、或由於其他原因不能適時到我國法院出庭時,該外國的駐華領事可以在沒有委託的情況下,直接以領事名義擔任其代表或安排代表在我國法院出庭。
6.中國公民錢某,1992年到日本留學。1995年回國前夕,在上班途中,被運貨卡車撞倒,經搶救無效死亡。錢某的妻子利某以全權代理人的身份在錢某弟弟的陪同下到日本料理後事。經協商,日本方面賠償500萬日元。回過後,為遺產分配一事,利某與錢某的家人發生爭執,協商未果。錢某的家人以利某及其女為被告,訴至當地人民法院。問:本案應如何適用法律?說明理由。
答:本案應以日本法律為准據法。錢某死亡前未留遺囑,其繼承屬法定繼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49條"遺產的法定繼承,動產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法律"的規定,日本法律應為本案的准據法。錢某有兩處住所。一處是位於中國的法定住所,一處是位於日本的臨時住所。因李某在日本已居住兩年,日本的臨時住所視為住所。根據中國有關法律規定,李某死亡時的住所是在日本的住所。

閱讀全文

與物權自體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