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權法的基本體系
物權法的體系等同於物權法的內部結構。我國物權法的基本體系如下:
第一編內 總 則
第一章 基本原容則
第二章 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
第一節 不動產登記
第二節 動產交付
第三節 其他規定
第三章 物權的保護
第二編 所有權
第四章 一般規定
第五章 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
第六章 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第七章 相鄰關系
第八章 共有
第九章 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第三編 用益物權
第十章 一般規定
第十一章 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十二章 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十三章 宅基地使用權
第十四章 地役權
第四編 擔保物權
第十五章 一般規定
第十六章 抵押權
第一節 一般抵押權
第二節 最高額抵押權
第十七章 質權
第一節 動產質權
第二節 權利質權
第十八章 留置權
第五編 佔有
第十九章 佔有
附 則
⑵ 《物權法》所建立的物權體系包括哪些
體系由五大部分構成:
1、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
2、所有權
3、用益物權
4、擔保物權
5、佔有
⑶ 民法 我國的用益物權體系
就是在自己擁有之物上為他人設定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一方面,物之所有人將閑置之物通過債的方式讓他人佔有,賦予他人物之利用權,所有人自己從中收取租金盈利。
這樣一來,物的所有人可以通過物的移轉佔有間接獲得物之利益;被賦予利用權的人也可以滿足對物的利用需求,從而使物盡其用,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雙方實現雙贏的效果。
⑷ 論述關於我國不動產權利體系
不動產登記是物權法中的重要制度,新通過的《物權法》以14個條文(第9條至第22條)的篇幅,確立了我國不動產登記的基本結構,為將來不動產登記法的制定,提供了整體的框架和結構。一、確立了統一的不動產登記制度我國目前沒有統一的不動產登記法,實踐中是按照予以不同的管理體制對土地、房屋、森林、水面、灘塗、道路等各項不動產分別予以登記,存在著登記體制不一、登記機關多頭負責的混雜局面。這既不利於當事人進行不動產登記,也不利於交易人查閱登記,提高了不動產交易成本,妨礙了不動產市場的順利發展。在實踐中,這種分散登記制度也易於造成房地分別抵押和房地重復抵押,既損害了當事人的正當權益,又影響了正常的不動產交易秩序。鑒於此,我國《物權法》第10條第2款明確規定建立統一的不動產登記制度,其統一登記的范圍、登記機構和登記辦法,《物權法》委由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另行做出規定。《物權法》的規定,為建立有助於不動產安全與交易的登記制度,確立了科學的法律依據。二、明確了不動產物權登記的效力不動產登記的效力,既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實務規則。《物權法》在不動產登記的效力方面,做出了既有理論上的科學性又符合我國實際的操作性的規定。關於不動產物權登記的生效要件,依《物權法》第9條的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由此不動產物權登記作為物權變動生效要件的效力得以明確,從而結束了實踐中不動產物權登記效力無法可依的狀況。出於我國實際特別是農村不動產登記的實際狀況,《物權法》對不動產物權登記的效力也作了例外規定。如《物權法》第127條第1款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自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第158條規定,「地役權自地役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當事人要求登記的,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地役權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同時,根據《物權法》第9條第2款,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物權法》第14條還規定了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時間,即「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法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根據該規定,可以確定物權特別是擔保物權的先後順位及優先順序。關於不動產物權變動與債權合同相區分的原則,《物權法》也做了明確的規定。物權法上的區分原則,是指在發生物權變動時,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物權變動的結果作為兩個法律事實,其成立生效依據不同的法律根據。《物權法》第15條在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問題就體現了區分原則的思想:「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這一物權制度安排,有助於明確交易中的權利歸屬和義務承擔,為解決交易糾紛提供了合理而又明確的依據。關於不動產物權登記的公示效力,《物權法》明確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規定不動產權屬證書只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又明確規定,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一致;記載不一致的,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准。這理順了不動產登記簿與產權證書之間的關系,也為登記簿的公示公信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從而使得不動產登記簿具有了較強的公信力。三、規定了基本的不動產登記程序不動產登記是一種程序要求很高的經濟活動,《物權法》堅持以人為本的立法精神,從便民利民為民的理念出發,確立了科學合理、方便規范的不動產登記規則。關於不動產登記的管轄,《物權法》規定不動產登記由不動產所在地的登記機構辦理。關於不動產登記的申請,《物權法》採行不動產登記採取當事人申請為主的方式,當事人在申請登記時,應當根據不同登記事項提供權屬證明材料以及不動產界址、面積等必要材料。關於不動產登記的審查,《物權法》規定登記機構應當履行的職責包括:(1)查驗申請人提交的證明材料和其他必要材料;(2)就有關登記事項詢問申請人;(3)如實、及時登記有關事項;(4)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登記機構認為申請登記的不動產的有關情況需要進一步證明的,可以要求申請人補充材料,必要時可以實地查看。為保證不動產登記能夠公正廉明的進行,《物權法》特別規定登記機構不得有的行為,包括要求對不動產進行評估,以年檢等名義進行重復登記,超出登記職責范圍的其他行為。特別是為減少不動產權利人的經濟負擔,防止登記機關利用登記多收費用,《物權法》明確規定,不動產登記費按件收取,不得按照不動產的面積、體積或者價額的比例收取;不動產登記的具體收費標准,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會同價格主管部門規定。四、規定了三類特殊的不動產登記形式為適應我國不動產交易的市場需要,解決不動產登記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爭議,《物權法》還科學地建構了一些新的登記制度。其一,《物權法》規定了更正登記和異議登記制度,這是針對不正確登記的補救制度。《物權法》規定,權利人、利害關系人在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時,可以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在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時,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異議登記。異議登記有阻斷登記公信力的作用。申請人在異議登記之日起十五日內不起訴的,異議登記失效。異議登記不當,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向申請人請求損害賠償。其二,《物權法》規定了預告登記制度。為防止不動產交易中的出賣人「一物二賣」,保護買受人的合理期待。《物權法》借鑒國外立法例並結合現有住房貸款按揭制度,創設了預告登記這一形式。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保障將來實現物權,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預告登記後,如果債權消滅或者自能夠進行不動產登記之日起三個月內未申請登記,則預告登記失效。五、規范了登記當事人和登記機關的賠償責任在《物權法》規定的不動產登記制度中,有一個引人矚目的制度安排,就是明確規定了錯誤登記的賠償責任。根據《物權法》第21條,當事人提供虛假材料申請登記,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因登記錯誤,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登記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登記機構賠償後,可以向造成登記錯誤的人追償。這和登記機關在一定程度上實施實質審查的方式也是相符合的。登記責任制度的完善,對於規范不動產登記活動秩序,充分實現不動產登記的法律價值和社會價值,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⑸ 論述我國物權的種類及內容
近年來,學界對傳統民法規定的物權種類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歸納,主要有以下觀點:
⑹ 試述房地產物權體系
你好,作業需要你自己去做,如果實在不會的話就請教老師或者同學,這樣的成果才是自己的,望採納
⑺ 論物權法定主義及我國現行法定物權體系
物權法定主義涵義
所謂「物權法定」是指物權的類型以及各類型的內容由法律規定,而不許當事人自行創設。關於該原則的內涵,歷來有兩種觀點。狹義說認為僅指物權種類法定、內容法定,即法有明文規定的物權外,當事人不得任意創設物權形態和內容。廣義說認為包括物權種類、內容、效力、變動要件、保護方式等只能法定,不容自由創設。
物權法定主義體現於物權關系的創設上,無論狹義說亦或廣義說均表贊同,這表明立法者意志對當事人意志在物權種類和內容上發揮創造進行的排斥,否定當事人自由創設。但法律對物權設立、變動、行使方式、效力及公示方式上的限制是否是物權法定主義原則涵義是值得探討的。
任何權利的設立方式均有法律明文規定,而不單就物權;例如不當得利須因損人利己的事實發生才成立債的關系。對於權利的變動;例如債權讓與,也有法定的 「形式」—通知。權利行使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債權物權概莫能外。至於權利的效力可歸結為強制力、約束力,無論物權債權均來源於法律規定。公示方式是由物權絕對性決定的,物權公示確實是法定的區別於債權相對性的重要方面,但將公示方式的法定性作為物權法定的內容卻欠缺意義。
因而,物權法定主義僅指物權種類與內容,即創設上的法定,狹義說較為可取。創設上的法定包括不得創設法律所不認可的新的物權種類,如不動產質權;也指不得創設與物權法定內容相異的物權,如不轉移佔有的動產質權。
⑻ 簡述我國的民法體系
我國現行民法體系介紹(房紹坤)
我國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2002年分別進行過民法典制定的嘗試,前三次由於我國社會經濟條件尚不具備,因此擱淺,在2002年啟動的民法典第四次編撰工作,採用了分編分章逐步制定的方法,我國目前的民法主幹法律包括(按照民法體系劃分):
1、民法總則編:
《民法通則》(1986)及後來的實施意見
2、物權編
《物權法》(2007)《擔保法》(1995)
3、債權編
《合同法》(1999)及合同法解釋1、2
4、知識產權編
《著作權法》(1991)《商標法》(1993修正)《專利法》(2008年修訂)
5、家庭關系編
《繼承法》(1985)《婚姻法》(2001修訂)《收養法》(1998修訂)
6、侵權責任編
《侵權責任法》(2010年實施)
7、人格權編
《人格權法》目前只有草案稿,待成熟後將提請審議
8、涉外民事關系編
《涉外民事關系律適用法》(2010年10月28日通過,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
據了解,繼侵權責任法頒布後,民法典下一步的內容將是人格權法的審議,預計將會列入2010——2011年的人大立法計劃,另外涉外民事關系法也將在幾年內提請審議,待次兩步完成後,全國人大將用3年左右的時間整合現行民事法律,最終編撰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預計最快在2015——2018年前後)。
⑼ 從物權法定原則談談我國的物權法體系
物權法定原則的具體內容如下:1、物權的種類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創設,學說稱為「類型強制」(Typenzwang)。根據物權法定主義,當事人設定的物權必須符合現行法律的明確規定,即「只允許當事人按照法律規定的物權秩序確定他們之間的關系」。如果法律無明文規定物權種類時,則不能解釋為法律允許當事人自由設定,只可解釋為法律禁止當事人創設此種物權,例如,設定不移轉佔有的動產質權;約定租賃權為用益性質的他物權等,都因缺乏法律依據,違反了物權種類法定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2、物權的內容法定,禁止當事人創設與物權法定內容相悖的物權,學說稱為「類型固定」(Typenfixierung)。當事人不得逾越法律規定的物權內容的界限,改變法律明文規定的物權內容,如約定永久性地限制所有人對其所有物的處分權,亦即取消所有權中的處分權能。由於所有權是所有人對其所有物於法令限制范圍內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除法律規定的限制外,無論設定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都不能對物權人處分權設定永久的期限限制,否則將使所有權有名無實。3、物權的效力法定,當事人不得協議變更。物權的效力是指法律賦予物權的強制性作用力,是合法行為發生物權法上效果的保障力。物權為絕對權、對世權,具有對抗一般人的效力,關涉國家、社會和第三人的利益,影響物權的流轉和交易安全。因此物權具有的排他、優先及追及效力,都應當由法律明確規定,不容當事人通過協議隨意改變。例如,根據中國《擔保法》的規定,抵押權人有權就抵押物優先受償,如果當事人通過協議設定不具有優先受償性的抵押權,這種約定應歸於無效。4、物權的公示方式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確定。關於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世界各國的通例為:動產公示以交付(佔有)為原則,以登記為例外;不動產均以登記為公示方法。法律對物權變動時的公示方式均有明確規定,非以法定方式予以公示,物權的變動或者無效,或者不得對抗第三人,當事人不得協商不經公示的所有權轉移。例如,當事人在房屋買賣合同中,約定房屋不通過登記而發生所有權的轉移,這一約定,因為違反了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要件而無效。如果該房屋在未交付前又出賣給第三人,並且第三人已經辦理產權登記手續,則第三人取得房屋所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