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論述羅馬法中有關物法的規定
您好!物權,主要分以下幾種1、所有權2、用益物權3、擔保物權4、佔有
所有權的定義在羅馬法上采抽象定義指的是對所有物的完全支配權,在現在民法包括我國一般采列舉式定義即指的是對所有物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所有權在物權法中算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權利也叫做本物權,而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則被稱為他物權。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為了提高對財物的利用率而出現了用益物權,用益物權是指保持本權的情況下對他人物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在羅馬中主要包括役權地上權以及永租權。擔保物權是指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以保證債務履行而設定的物權,羅馬法中的擔保物權主要包括信託抵押權和質權。佔有是一種事實還是權利自始以來就有爭論,在羅馬法中佔有則被認為是一種事實而不是權利,乃是對物的一種實際的占據的狀態。但是在羅馬法中佔有也有其法律效果。
我們研究分析古代羅馬法中物權法的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現代人服務或者說是為了制定一部完備的適應現代我國的物權法。在2007年之前我國並沒有一部完整的物權法,只是大略的在民法通則中做關於物權的了規定,並且因為一些歷史原因對於物權這樣的字眼都比較敏感而在民法通則中將物權換做財產所有權以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的叫法。在民法通則中關於物權法的體系結構也比較零散而不明顯。2007年10月1日我國物權法開始實施,自此我國物權法才算有了比較明朗的體系結構,我國物權法分五編十九章其體系結構如下:第一編總則分三章,基本原則,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包括不動產登記動產交付和其他規則,第三章物權的保護。第二編所有權,規定了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相鄰關系,共有,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第三編用益物權,創造性的設立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以及地役權第四編擔保物權設立了抵押權包括一般抵押權最高額抵押權,質權,包括動產質權和權利質權,留置權。第五編佔有,只有一章也是最後一章即佔有。
對於我國物權法首先不管怎麼說,至少從沒有到有這來說就是個進步並且是很大的一步,但也不能因此說,我們的物權法就很好了,事實上,物權法目前來說還不能算是很完備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提出來。第一個是關於擔保物法是否應該在物權法中規定。提這個問題是因為有觀點認為擔保物法應該規定在債法中,事實上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也確實是有這個趨勢,其所持的理由是擔保的目的或者說擔保其實質就是為了債的擔保,為了債的履行,擔保是附屬在債上面的,所以應該規定在債法上面。關於這兩種方式的選擇,應該說德國和法國的選擇正好相反,德國選擇在物權法中規定而法國則更強調擔保物權的債的屬性。在我看來,將擔保物權規定在債法中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擔保物權法從其本質來說畢竟是物權,仍是屬於物權的,在考慮到法律的體系結構的一致性以及法律條文的邏輯歸屬性,我還是認為物權法上面規定擔保物權法還是有他的道理的,因為畢竟不論怎麼說,擔保物權終究還是物權,在二千年前信託制度被發明之後就被決定了。第二個值得提出來的是關於物權法中沒有時效取得的規定,用梁慧星老師的話來說「此為一項重大的立法缺漏」並且「應屬無疑」。時效取得是指無權利人以行使所有權或其他財產權的意思公然和平的繼續佔有他人的財產經過法律規定的期間即依法取得該財產所有權的制度。我國未規定取得時效最開始的原因解放前民國時期據說是有背與我國拾金不昧的傳統美德而今在新中國據說是因為取得時效可以規定在消滅時效中,並不需要在物權法中規定。如果真是這個原因確實只能說是立法委的法學功底不扎實。時效取得制度,在我看來,確實應該在物權法中規定,時效取得最早在羅馬法中有何規定,時效取得制度的作用在於維持因一定的事實狀態繼續達一定期間而形成的財產關系的新秩序。時效取得制度在各國物權法中一般都是有規定的,比如德國民法典第三編物權法中將時效取得制度規定在第三章所有權中,法國民法典則將其設立在專門的一章時效當中。所以時效取得制度也確實應該引起立法機關注意,建議將其規定在佔有中,因為時效取得的首要表現就是對物的佔有,而且對於我國物權法中佔有一編,其內容與前幾編相比確實不相稱內容太過簡單,這實際上也是物權法的一個問題。而最後一個問題是關於我國國家所有權和個人所有權的規定,因為國家的歷史原因,一直以來是有重國有而輕個人所有的傾向,但是社會經濟體制的改革事實上不可避免的帶來人民思想上的變化,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國家對個人財產的保護和重視應該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目前的物權法,其語句的差異很是明顯看出仍然有這種現象,物權法的規定給人感覺什麼都是國家所有的,而個人所有仍是有限的,事實上這種規定與現下的社會發展乃是不符的,在以後我認為仍然應該調整。謝謝閱讀!
B. 羅馬私法包括哪些內容體現了哪些法律原則
羅馬法的基本內容:
(一)人法
人法是對在法律上作為權利和義務的主體的人的規定。
1.自然人。包括兩種:
(1)生物學上的人(包括奴隸在內);
(2)法律上的人,指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主體(奴隸不具有法律人格,被視為權利客體)。羅馬法上的人格由自由權、市民權和家庭權三種身份權構成。三種身份權全部或部分喪失叫「人格減等」。羅馬法規定,只有年滿25歲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完全的行為能力。
2.法人。雖然沒有明確的法人概念和術語,但有初步的法人制度。
(1)法人的種類:
①社團法人,即以自然人的集合為成立的基礎,如宗教團體。
②財團法人,即以財產為其成立的基礎,如慈善基金。
(2)法人設立的條件:
①物質基礎;
②最低法定人數(3人以上),一定數額的財產(多少沒有嚴格規定);
③須經過元老院的批准或皇帝的特許。
3.家庭法
(1)實行一夫一妻的家長制家庭制度;
(2)家或家族是指在家父權下支配的一切人和物的總和(家父、妻、子女、奴隸、土地)。家的特點是以家父權為基礎(共和國後期,家父的權力逐漸受到限制);
(3)婚姻有兩種:「有夫權婚姻」、「無夫權婚姻」。
(二)物法
物法是羅馬法的主體和核心,由物權、繼承和債三部分構成。
1.物權
(1)物:除自由人以外存在於自然界的、對人有用的一切東西。它包括:
①有形物體和具有金錢價值的東西;
②無形體的法律關系和權利。
(2)物的分類:要式轉移物,略式轉移物;有體物,無體物;動產,不動產;主物,從物;特定物,非特定物;有主物,無主物;原物,孳息等。
(3)物權:權利人可以直接行使於物上的權利(其范圍和種類皆由法律規定,而不能由當事人自由創設),其中所有權為自物權,其他的為他物權。
(4)物權的種類:所有權;役權(地役權、人役權);地上權;永佃權;擔保物權(質權、抵押權)。
2.繼承
(1)分類:遺囑繼承和法定繼承,遺囑繼承優於法定繼承。
(2)原則:早期:「概括繼承」;後來:「限定繼承」。
(3)關於法定繼承人的順序以及遺囑繼承的方式等問題,羅馬法上均有較完備的規定。
3.債
(1)債的發生原因包括:
①合法原因,即由雙方當事人因訂立行為而引起的債;
②違法原因,即由侵權行為而引起的債,稱之為私犯;
③准契約和准私犯。
(2)債的分類(根據債的標的和標的物的不同):特定債和種類債;可分債和不可分債;單一債和選擇債;法定債和自然債。
(3)羅馬法還對債的履行、債的擔保、債的轉移、債的消滅作了詳細規定。
(三)訴訟法
1.公訴:對直接損害國家利益案件的審理。
2.私訴:根據個人的申訴,對有關私人利益案件的審理,它是保護私權的法律手段,相當於後世的民事訴訟。
3.訴訟程序:先後呈現法定訴訟、程式訴訟、特別訴訟三種形態。
羅馬法對後世法律的影響,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羅馬私法體系。
羅馬法的有關私法體系,被西歐大陸資產階級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鑒與發展。《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就是對羅馬法的繼承和發展。如1804年制定的《法國民法典》,就繼承了《法學階梯》的人法、物法、訴訟法的體例;而1900年實施的《德國民法典》則是以《學說匯纂》為藍本的,形成了總則、債法、物法、親屬法、繼承法。法、德兩國的民法體系,又為瑞士、義大利、丹麥、日本等眾多國家直接或間接的加以仿效。
●2.羅馬法中許多原則和制度,也被近代以來的法制所採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圍內權利平等原則、契約自由原則、遺囑自由原則、「不告不理」、一審終審原則等,權利主體中的法人制度、物權制度、契約制度、陪審制度、律師制度等。
●3.羅馬法的立法技術已具有相當的水平。
它所確定的概念、術語,措詞確切,結構嚴謹,立論清晰,言簡意賅,學理精深。
希望會對你有所幫助,滿意的話望採納!
C. 羅馬法中物權法所包括的內容有那些
一般來說對於羅馬法中的物權法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
物。主要說明物的概念分類,其中值得一提是關於動產和不動產的一項分類,因為其實現在的法律規定裡面主要就是按這兩種來制定條文的。
二、
物權。主要分以下幾種1、所有權2、用益物權3、擔保物權4、佔有
所有權的定義在羅馬法上采抽象定義指的是對所有物的完全支配權,在現在民法包括我國一般采列舉式定義即指的是對所有物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所有權在物權法中算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權利也叫做本物權,而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則被稱為他物權。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為了提高對財物的利用率而出現了用益物權,用益物權是指保持本權的情況下對他人物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在羅馬中主要包括役權地上權以及永租權。擔保物權是指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以保證債務履行而設定的物權,羅馬法中的擔保物權主要包括信託抵押權和質權。佔有是一種事實還是權利自始以來就有爭論,在羅馬法中佔有則被認為是一種事實而不是權利,乃是對物的一種實際的占據的狀態。但是在羅馬法中佔有也有其法律效果。
D. 羅馬物權法和中國物權法的比較
羅馬沒有物權法,甚至無物權概念,但有物法,嚴格應稱為"羅馬法中的物權制度".
鑒於你的給分,我說30分的,如覺得合適請加分後再說:)
一,物的概念和類型比較
我國物權法對於「物」的概念與狹義的「財產」同義,原則上指「有體物」,包括動產不動產以能為人力控制的電、氣、光波磁波等;羅馬法中的物權制度中的「物」包括三種:物法物、價值物、實體物,既包括有體的物質對象,也包括無體的制度產物,即「有體物」和「無體物」均是羅馬法上的「物」。羅馬法中的某些「物」我國物權法中是沒有的,如神法物,如奴隸,如權利。神法指經法定程序供奉神靈享用之物;奴隸是人,而我國不把人當「物」,人、人的身體和死後軀體不是「物」;權利我國一般不作為「物」看待,但例外的是有權利質權,這是在權利上設立的物權。從相似點上,「物」等價於「財產」這一點是相同的。
二、物權的概念和類型比較
1、依上述,羅馬法無物權概念,各種權利直接被視為「物」並加以各種制度保護;我國物權法則明文規定物權是權利人對於物的權利。從類型來看,羅馬法上的物的權利(不能叫「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更多作為債法中的擔保形式)、佔有、准佔有等,我國的物權類型有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三種,佔有是一種事實形態,不是物權,而我國沒有羅馬法上的「准佔有」概念。羅馬法中繼承權歸於物法范圍並將之作為物權保護,是一種典型的「權利物」的觀點,而這與現代民法中繼承法是獨立法律部門相差甚遠。
2、羅馬法的物權制度是簡單商品經濟的法律表現,它以「個人主義」為立法思想,所以其物法部分最豐富和詳細的部分即是所有權制度,形成了以所有權為中心的物法體系,用益物權並不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法律強調物的「所有」而非「利用」;我國的所有權制度與傳統民法類似,但有我國特殊傳統(即公有制,與私有制的羅馬法不同),而我國用益物權制度是獨立的物權制度,與羅馬法中用益物權不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不同。
三、物權思想的比較
1、羅馬法認為,對於財產的利用,是利用人對於財產的一種抽象的支配權。而現代傳統的民法根據利用財產的各種形態,而分別承認各種物權關系,是以利用為中心的,而羅馬法的物權觀念,則是以所有為中心的。我國的物權法的立法本意也是以物的利用和物權保護為中心,而所有制則在憲法中予以規定。
2、現代民法的物權概念、物權內容中蘊涵了公法的支配與公法的義務。也就是說,現代民法上的物權,包括我國物權法都具有社會性,比如說物權的行使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最牛釘子戶事件有此嫌疑)、不動產的登記制度等;而羅馬法的物權,卻是一種純粹的、私法上對物的支配權,人與人的關系根據親屬權、債權而成立,物權中沒有蘊涵公法的義務,羅馬法的物權是一種個人主義的權利,稱為"個人主義的物權",所謂最牛釘子戶在古羅馬估計非常普遍。
3、我國物權法采「一物一權主義」,即一物只存一權(所有權,不包括限制物權,如所有權和他物權可以共存,但一物絕對不可有兩個所有權,共有是一個所有權數人擁有而不是幾個所有權),這與羅馬法類似。
4、我國物權法關於佔有的理論中,佔有被表達為一種事實狀態,或稱「准物權」,不是權利,對於佔有,一切物權都是本權;羅馬法則更嚴格的區分對物的支配權與表現該支配權的佔有,也就是說,佔有與本權是分離的,佔有就是佔有,本權就是本權。
5、最根本的區別點在於,羅馬法中的物權制度建立基礎是以私有制為核心的早期商品經濟,而我國物權法的建立基礎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寫太多了.......加分的話明天繼續........
繼續:
四、立法體例和法律淵源的比較
羅馬法沒有「物權」、「物權法」的概念,羅馬法中有關物和物權的規定散見於各種法律文件和法典,還包括大量的法學家著作,羅馬法里法學家著作是合法的法律淵源,可以用作法典使用,尤其是公認的四大法學家保羅、烏爾比安、帕比尼安、蓋尤斯。此外各行省總督和地方行政長官的告示也是合法的法律淵源;而中國在經過長期的法律實踐和理論積累後,通過十多年的論證和編撰,制訂了全新的《物權法》法典,除此之外我國還有部分物權方面的習慣法存在,比如說不動產典權、居住權,雖然《物權法》草案原來規定了典權和居住權,而正式法典刪除了這兩個權利,但不能說這兩種權利不是社會中存在的物權。我國采「物權法定主義」,因此物權法排除了非法典之外的法律淵源,只是在現有狀況下,居住權可依債權法保護,而把不動產典權這一悠久的、有中國特色的古老物權寫進法律與《物權法》「重繼受,慎創新」的立法思想相違背,因此出於謹慎沒有直接規定。在理論上這兩種物權一直被認為是實然的存在,
五、各種物權的比較
1、所有權:羅馬法中的物權制度以所有權為核心,強調商品經濟條件下的財產私有和保護,可以稱之為「絕對所有權」。 羅馬法上的絕對所有權是在打破了封建土地分封制,使個人完全獨自持有土地的基礎上形成的,所有權中所包含的諸項權能完全掌控在所有權人手中。盡管所有權中的某項權能可能從所有權中游離出來被他人享有,但權能游離本身實際正是所有權人獨享所有權的反映,而且,游離的所有權權能終究要向所有權回歸;盡管所有權人經過量的分割後須與他人共享所有權,但所有權人在自己的份額內所擁有權利的完整性不會因為他人的共有權而遭到破壞和分裂。完整性還決定了所有權的「一物一權制」。同時羅馬法上的絕對所有權自始就以張揚個人主義、自由意志而著稱,所有權人只要不違背法律就可以依據自己的意志任意行使所有權。而我國《物權法》中所有權制度比較羅馬法而言,有繼承的部分,更多的體現為適合我國國情的部分。繼承的部分包括「一物一權制」,前文已述,區別在於我國所有權制度是建立於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為基礎,承諾保護私人財產的基礎上的,這與羅馬法極其強調個人私有完全不同,我國的民事主體行使所有權並不是象羅馬法那樣,只要符合法律就可以完全自由的行使,還必須更多的考慮社會性和公法性,強調不損害他人和國家集體的權利,強調權利不得濫用。在所有權類型上,羅馬法中沒有具體規定所有權類型,從後人的總結上羅馬法中的所有權包括國家所有權和私人(公民、社團)所有權,其中大量包括宗教團體所有權和皇室所有權,我國的所有權類型包括全民所有、集體所有和私人所有,其中土地所有權全部歸國家和集體所有,私人只對動產和部分類型不動產(比如房屋)擁有所有權。
2、用益物權:羅馬法中的用益物權制度極其豐富,形式和內容極其龐大,羅馬法中的用益物權包括役權(包括地役權和人役權)、永佃權、地上權,而我國的用益物權制度中包括自然資源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還包括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不動產的典權(習慣法)。我國的用益物權雖規定可在動產上設立,但一般來說都在不動產上設立,因為動產盡可以用債的方式獲得,現有的動產用益物權幾乎沒有,而羅馬法上的用益物權是基於土地的利用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這也決定了現代法的用益物權制度為什麼主要是土地(不動產)用益物權。羅馬法上即可以在不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也可在人上設立用益物權(人役),其用益物權對後世的傳統民法有重大影響,現代民法中一般的用益物權是:地上權、地役權、用益權、居住權、永佃權,幾乎全部來自羅馬法。
3、擔保物權:羅馬法中的擔保被歸於債法中,但債法本身是羅馬物法(財產法)的組成部分,羅馬法最初有三種擔保物權,即信託、質權、抵押權,至查士丁尼大帝時代信託和質逐漸消亡,而抵押卻逐步興盛起來,發展到今日,抵押權成為民法理論中擔保的核心內容,決定了抵押是「擔保之王」的地位。羅馬法的抵押權規定與現今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規定相似,即債務人或第三人向債權人提供不動產作為清償債務的擔保而不轉移佔有所產生抵押權,當債務人到期不履行債務時,抵押權人有權就抵押財產的價金優先受償。我國《物權法》中擔保物權制度除了繼承羅馬法和傳統民法的規定外,還作出了更靈活的規定,即擔保物權的設立和實現,可依當事人自由約定(物權法第一百七十條:擔保物權人在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擔保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一百七十六條:被擔保的債權既有物的擔保又有人的擔保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債權人應當按照約定實現債權;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債務人自己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應當先就該物的擔保實現債權;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就物的擔保實現債權,也可以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提供擔保的第三人承擔擔保責任後,有權向債務人追償。),這不僅修改了我國《擔保法》舊規定刻板的缺點,還賦予當事人更大的權利自由,在立法思想上是一個比較大的進步。與羅馬法不同的是,我國的擔保物權中質押、浮動抵押、留置、權利質押等制度規定得比較詳細和豐富,羅馬法中的信託是指遺產信託,和現代意義上的信託不是一個概念,而我國《物權法》無此規定。
大約就寫那麼多吧,只能提供那麼多了,論文有代寫的,不過最好還是在別人的素材上自己寫的比較好。。。。。。。。
E. 羅馬法關於物權和債權的規定,及在兩大法系中的發展,以及我國關於民法分論的體系結構。
1.物權
羅馬法上所說的物,范圍較廣,泛指除自由人以外存在於自然界的一回切東西,凡對人有用並能答滿足人所需要的東西,都稱為物。不僅包括有形物體和具有金錢價值的東西,而且包括無形體的法律關系和權利。
物的分類主要有要式轉移物和略式轉移物;
有體物和無體物;動產和不動產;主物和從物;特定物和非特定物;有主物和無主物;原物和孳息等。物權是指權利人可以直接行使於物上的權利。物權的范圍和種類皆由法律規定,而不能由當事人自由創設。物權主要有五種:所有權、役權(地役權、人役權)、地上權、永佃權、擔保物權(質權、抵押權)。其中所有權為自物權,其他的為他物權。
3.債
在羅馬法中,債是物法的一個重要內容。羅馬法中債的發生原因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合法原因,即由雙方當事人因訂立契約而引起的債;一類是違法原因,即由侵權行為而引起的債,羅馬法稱之為私犯。此外,准契約和准私犯也是債的發生原因。羅馬法根據債的標的和標的物不同,對債進行了詳細的分類,主要有:特定債和種類債,可分債和不可分債,單一債和選擇債,法定債和自然債。羅馬法還對債的履行、債的擔保、債的轉移、債的消滅作了詳細規定。
我就找到這一點,只是前一問,呵呵,lv老師沒說清楚
F. 《物權法》中物權的類型有哪些
一、物權法的性質
物權法的性質是私法:私法性質是基於民法的性質產生的;物權法所調整的基本內容仍是民事主體之間發生的民事法律關系。物權法是財產法;物權法是強行法;物權法是普通法;物權法是固有法。
二、物權法的作用和意義
1、《物權法》進一步確認和鞏固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它以基本原則的形式確認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對國家、集體和私人所有權進行了系統規定,強化和完善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具體內容,有利於各種所有制經濟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2、《物權法》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它確認了國家、集體以及個人所有權,並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實現了對不同所有制的財產權實行平等保護,使其享有相等的權利,遵守相同的法律規則,承擔相同的法律責任。
3、《物權法》極大地擴大了民事主體享有的民事權利范圍,有利於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和諧社會的建設:它使廣大人民群眾享有的民事權利更為充分,這既是對改革開放成果的肯定,也為中國社會未來的長治久安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4、《物權法》的制定和頒布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備法律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物權法中的物權類型有哪些
物權分為自物權和他物權。
1、自物權是民事主體依法對自己的所有物所享有的物權。通常即指所有權,在大陸法物權分類中與物權相對應而存在。但按某些國家的民法理論和實踐,所有權以外的物權也可存在於所有人自己的物上,如土地的所有人可在自己土地上為自己利益而設定地役權或擔保物權。但此類例外並不影響自物權概念在學理上的存在。
2、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或享有的權利。源於羅馬法。按羅馬法理論,自物權即所有權以外的一切物權均可納入他物權范疇。此類權利以他人的所有權為前提而存在,通常僅體現為物權的某項權能或某一部份,實質上是對所有權的限制。學理上往往將他物權稱為「不完全物權」或「限制物權」,並將其具體劃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兩類。
綜上所述,物權法中的物權類型包括自物權和他物權兩種,自物權是民事主體依法對自己的所有物所享有的物權,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或享有的權利
G. 請分析說明自物權,他物權以及定向物權
自物權又稱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可以對物進行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它是物權中最完整、最充分的權利,包括四項權能,即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 他物權 :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或享有的權利,源於羅馬法。是指權利人根據法律規定或合同的約定,對他人之物享有的進行有限支配的物權。如承包經營權。
H. 羅馬法中所有權和佔有對民法中物權的影響
所有權權能的分化、所有權本身受到的限制等等,這些內容雖然在羅專馬法的所有權理論屬中還不是很成熟,但是其基本的雛形已經存在,並且在大陸法系國家對羅馬法的繼承中得到了發展。我國是大陸法系,當然也不例外。
我國立法中物權概念主要是傳統的對所有權列舉的模式,羅馬法中所有權是抽象觀念的所有權概念。
I. 羅馬法的概念,起源,演變過程,內容和實質
羅馬法,是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所制定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回示,成文法和答一些習慣法在內。羅馬法的歷史開始於東羅馬帝國時期,於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時期達到鼎盛。
體系特點
羅馬法是現今許多國家法律體系的基礎。所謂的「民法」就起源於羅馬法。在歐洲的大陸法系國家以及南美洲的許多國家都因為法國民法典而與羅馬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適用普通法系統的國家和地區,羅馬法的影響比較小。
羅馬法的起源是著名的十二銅表法(公元前449年)。在此之後,羅馬法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經過幾個世紀,其形成了今天許多國家的法律的基石。
羅馬法分為本國國民所適用的「市民法」以及使用與外國人的「萬民法」,後者就是現在的國際私法的起源。
羅馬法反映出當時羅馬帝國的現實。羅馬執政官保證了法律能夠適應一個迅速膨脹的帝國不斷變化的需求。但是,這種變化仍然是在傳統的價值體系下完成的。執政官並不重新修改法典,而是通過新的解釋或者修訂來解決新的問題。這種對傳統的依賴以及對變動的懷疑態度正是羅馬人的思維特點。
羅馬法一定程度上是現代法律的開端。
J. 羅馬私法的基本內容包括什麼
羅馬私法的基本內容
一、人法
羅馬私法中所指的人法是對於在法律上作為權利和義務主體的人的規定。在羅馬私法中,對「人」作了如下劃分。
1.自然人
(1)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包括奴隸在內。
(2)法律意義上的人, 是具備人格、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主體。奴隸不具有法律人格,被視為權利客體,因而不列入其中。
羅馬法上的人格由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三種身份權構成:
①自由權作為自由實現自己意志的權利,是享有市民權和家族權的前提。沒有自由權,即為奴隸。
②市民權是羅馬公民享有的特權。212年伽勒卡拉皇帝頒布敕令,援予羅馬境內所有自由人以公民權,至此,除奴隸外,公民與非公民的界限完全消失。
市民權包括公權和私權兩部分。公權指選舉權、參政權、擔任國家公職權等,私權則指結婚權、財產權、遺囑權、訴權等。
③家族權,也寫作家長權,這是家族團體內的成員在家族關系中享有的權利,是一種對外代表全家獨立行使各種權利、對內領導全體家庭成員的權利。 家父為「自權人」, 其他處於家父權力之下的為「他權人」。
羅馬法規定,只有同時具備上述三種身份權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也才是具備完整人格的人。上述三種身份權全部或部分喪失,人格即發生變化,羅馬法稱為「人格減等」。喪失自由權稱人格大減等,喪失市民權和家族權稱人格中減等,喪失家族權為人格小減等。
羅馬法對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已有如下劃分:一是年滿25歲的成年男子,是完全行為能力人。 二是不滿7歲的幼童和精神病患者是完全無行為能力人。三是行為能力受限制者,包括4類:①未適婚人,即7歲以上、14歲以下的男性和7歲以上、12歲以下的女性, 他們可以為取得行為,其他行為非經監護人同意不發生法律效力。②適婚而未成年人,即14歲以上、25歲以下的男性和12歲以上、25歲以下的女性,他們原則上有行為能力,但可以為他們安排保佐人,以彌補其經驗的不足。③浪費人,指濫用財產、 揮霍無度、 損害本人及家屬利益的人。在法院依據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對其宣告禁治產期間,其所為行為若未取得保佐人或監護人同意,則不具備法律效力。④成年婦女,羅馬婦女長期處於家父權和夫權的監護之下,行為能力受到限制。直到查士丁尼時期,婦女仍然沒有公權。
2.法人
羅馬法中並沒有明確的法人概念和術語,沒有完整的法人制度。最初,市民法只承認自然人為權利主體。盡管社會上已經出現某些團體,但在法律上它們並不享有獨立的人格。
共和國後期,社會團體大量涌現,法學家對其進行研究,注意到團體與參加團體的個人是不同的。 帝國初期, 提出許多有價值的論斷,如「團體具有獨立人格」、「個人財產與團體財產要完全分開,團體債務並非個別人的債務」等。這些論斷已初步涉及法人概念的本質和基本特徵。至帝國時期,羅馬法開始承認某些特殊團體在法律上享有獨立人格。羅馬法的法人分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兩種,前者以自然人的集合為成立的基礎,後者以財產的集合為成立的基礎。
奧古斯都時期的優利亞法規定了法人成立的三個條件:①必須以幫助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②必須具有物質基礎,社團要達到最低法定人數,財團須具有一定數額的財產;③必須經過政府批准或皇帝特許。
3.婚姻家庭法
(1)實行一夫一妻的家長制家庭制度。
(2)婚姻制度經歷了「有夫權婚姻」向「無夫權婚姻」的演變。早期實行的是「有夫權婚姻」,也稱要式婚姻。其基本特徵是:丈夫享有特權,妻無任何權利。共和國後半期,產生了「無夫權婚姻」,帝國時期則廣泛流行。無夫權婚姻不再以家族利益為基礎,而以男女雙方本人的利益為依據。 夫對妻無所謂「夫權」, 夫妻財產各自獨立,彼此無繼承。
二、物法
物法是羅馬私法的主體、實體法的核心,由物權法、繼承法和債權法三部分組成。
1.物權
(1)物的定義。 物是指凡對人有用並能滿足人所需要的東西,包括無形體的法律關系與權利。
物的分類主要有要式轉移物與略式轉移物、可有物與不可有物、有體物與無體物、動產與不動產、消費物與非消費物、特定物與非特定物、有主物與無主物、原物與孳息、單一物與集合物等。
(2)物權。 權利人可直接行使於物上的權利,其范圍及種類皆由法律規定。羅馬法沒有將債權從物權中區分出來,但物權中有對物權和對人權之分,二者又與對物權的兩種保護方式(即對物訴訟和對人訴訟)相聯系。
物權的劃分——自物權(所有權)和他物權。
所有權是權利人可直接行使於物上的最完全的權利,是物權的核心。其內容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禁止他人對其所有物為任何行為。蓋尤斯曾總結出所有權具有以下特性:絕對性、排他性、永續性。最早出現的所有權形式是市民所有權,其主要特徵是:主體只能是羅馬公民;客體十分狹窄;其轉移必須嚴格遵照法定的曼兮帕休式、擬訴棄權式等方式進行。共和國後半期開始,逐漸出現新的所有權形式。其中,最高裁判官所有權突破了市民所有權關於轉移方式的嚴格要求;外省土地所有權突破了市民所有權關於客體的限制;外來人所有權突破了市民所有權關於主體的限制。《查士丁尼法典》取消了上述差別,最終形成統一的、無限制的所有權形式,後被資產階級發展成為私有財產權無限制原則。
他物權是對他人所有物直接享有的權利,它不能離開所有權而單獨存在,是基於他人的所有權而產生的物權。羅馬法上的他物權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兩類,前者包括役權(又分地役權和人役權)、地上權、永佃權,後者包括質權和抵押權。
2.繼承
(1)羅馬法上的繼承指死者人格的延續, 財產繼承是附屬的。這是由羅馬長期實行家長制家庭制度所決定的。繼承權指死者所有權的延伸,而非指繼承人的權利。家父死後,其權利必須延續下去,他的人格就得由其繼承人繼承。在早期,繼承對象既包括他的人身權利和義務,也包括其財產權利和義務,即所謂「概括繼承」。 直至4世紀以後逐步形成, 並於543年才確立了「有限繼承」原則。 公元543年,查士丁尼頒布敕令對繼承製度進行徹底改革,規定繼承人對被繼承人遺產的繼承的權利義務,僅以已經登記在財產目錄范圍以內的遺產為限, 從而廢除了以往的繼承人無限責任原則, 而代之以有限責任原則。但仍以繼承人在得知其為繼承人的60天內提出遺產目錄者為限,否則仍應負無限責任。
(2)羅馬法上的繼承方式有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兩種。 早期只有法定繼承,從《十二表法》開始有了遺囑繼承的規定。
在羅馬法中,關於法定繼承人的順序、代位繼承、遺囑繼承中的遺囑能力與遺囑方式、繼承人的指定、遺囑的效用和遺囑的限制等均有法可循。
3.債權
在羅馬法中,債權是物權的重要內容。
(1)債是依法得使他人為一定給付的法律聯系。其特徵是
①債是特定當事人(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②債的標的是給付。
③債權人的請求必須以法律的規定為依據,因為債一經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
(2)債的發生原因
①合法原因,即因契約所生之債。
羅馬早期,訂立契約應符合形式主義要求。後來契約種類開始增多,出現各種契約,分為:要物契約、口頭契約、文書契約和合意契約。要物契約是指要求轉移標的物才能成立的契約。屬於這類契約的有借貸和寄託。口頭契約是由當事人以一定語言訂立的契約,由債權人提問、債務人回答而訂立。文書契約是登載於賬簿而發生效力的契約,相當於後世的契據。合意契約既不要求文書,也不需要當事人在場, 雙方當事人只要「意思一致」即可。 屬於這類契約的主要有買賣、租賃、合夥、委託等。合意契約是流行最廣、在經濟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契約。
②違法原因,即由侵權行為(私犯)而引起的債。羅馬法將違法行為分為「公犯」與「私犯」。公犯指危害國家的行為,犯者受刑事懲罰;私犯指侵犯他人人身或財產的行為,應負賠償責任。
③准契約,即雙方當事人間雖未簽訂契約,但因其行為而產生與契約相同效果的法律關系,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監護和保佐、海損、共有、遺贈等。
④准私犯,指類似私犯而未被列入私犯的侵權行為。例如奴隸、家畜造成的對他人的侵害。
(3)債的分類
主要分類有:特定之債和種類之債,可分債和不可分債,單一之債和選擇之債等。
此外,關於債的履行、債的擔保、債的轉移、債的消滅,羅馬法上均有詳細規定。
三、訴訟法
(1)與公法和私法的劃分相適應,訴訟也分為公訴和私訴兩種。
公訴是對直接損害國家利益案件的審理。私訴則是根據個人的申訴,對有關私人利益案件的審理。
(2)私訴程序先後出現了三種不同形式:
①法定訴訟。法定訴訟,也稱舊式訴訟,盛行於共和國前期,只適用於羅馬市民。訴訟時,雙方當事人必須親自到場,訴訟應嚴格依照法定的程序,使用一定的術語進行陳述,配合固定的動作,並且要攜帶爭訟物到庭。案件要經過法律審理和事實審理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由審判官對當事人的要求進行審查,決定是否可以受理此案;後一階段是承審員對案件的事實進行審查,作出判決。
②程式訴訟。程式訴訟是由最高裁判官創立的,適應羅馬對外商業發展的需要,並藉以彌補法定訴訟形式主義缺陷的一種訴訟形式。仍然分為法律審理和事實審理兩個階段,但已簡化了訴訟手續。
③特別訴訟。特別訴訟,也稱非常訴訟,在帝國後期成為惟一通行的訴訟制度。在這種訴訟形式當中,最高裁判官憑借其權力發布強制性命令或採取特殊保護的方法,而不是按一般程序進行,以保護不能用一般司法方式來保護的特殊利益。它廢除了過去兩個階段的劃分,訴訟活動自始至終由一個官吏來擔任。偵查時允許告密。為了取證,對自由人也可以刑訊逼供。審判完全失去公開性質,只許少數有關人員參加,允許代理和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