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圖書館數字版權存在風險
1.外購數字資源服務
一般圖書館在購買數字資源提供商的資料庫時,資料庫商都會在簽訂使用協議時,明文規定使用范圍、許可權以及單位時間內的下載量等,如果出現讀者過量下載或圖書館超越使用權限提供服務的情況,圖書館就存在承擔侵犯作品復制權、信息網路傳播權等相關版權的風險。
2.自建數字資源服務
圖書館如果利用未進入公有領域或者未授權作品建設資料庫並提供發布服務,將會存在侵犯作品信息網路傳播權的風險。對於明確仍處於權利保護期的作品,原著作權人仍享有完全的人身權和財產權,圖書館無論是否因公益性目的開展發布服務,都需要取得著作權人的相關授權,並不能隨意復制和傳播。《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規定了圖書館等信息服務機構對本館館藏有一定服務權利,但一方面限定了服務的內容範圍,另一方面嚴格限定了服務空間范圍,即僅面向館舍內對象提供服務,通過圖書館的網路提供作品,公眾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通過與網路相連接的計算機使用作品,這種傳播方式將直接影響著作權人的相關利益。對於已進入公有領域的館藏作品進行數字化的整合和加工,進而提供全文發布服務,仍然需要保護作品的署名權、修改權及作品完整權。
3.網路資源導航
網站將被鏈接對象的網址「埋」在自己的網站中,網路用戶並不一定知道設鏈者網站同其他網站建立了鏈接。圖書館網站如果採用「深度鏈接」的方式導航到其他網站,以普通用戶的知識程度和閱讀習慣無法知道鏈接了其他網站,導致誤以為是圖書館網站本身的內容,那麼將可能存在侵權風險。
4數字資源遠程訪問
隨著圖書館的不斷數字化、網路化,近些年,出現了一批圖書館網上服務方式,也產生了大量的圖書館網路讀者。數字圖書館的遠程服務是指圖書館將數字化作品或數字型作品上傳至互聯網,並利用VPN、代理技術、URL地址重寫及其他專用的遠程圖書館軟體為讀者提供下載服務。如果不加限制地進行傳播,數字圖書館在開展遠程服務時將面臨侵權的風險。
B. 圖書館免費借書算不算盜版
個人認為消費購買了你的書本身就是書的主人具有自由管理使用的權利,在不侵犯作者及出版社名譽和直接利益的前提下 都是合法的 本身知識就是相互傳播和共同使用的無形媒體,不存在自私和獨權行為,而作者和出版商將自己的知識產權以商品的形式出售自身就是對所知事物及知識的傳播,是自己產權的自願行為,且已經得到了出售產權的經濟利益,所以消費者的使用權和作者出版商不存著直接的利益矛盾。如果消費者將出版商的產權進行了侵害如:對產權進行虛無的名譽侵害,將作者出版商的產權大肆印刷、復制並已得到經濟利益為目的 那麼他就侵犯了出版商及作者的出版權 (出版社的權利不受侵犯內容: 一、國內出版社根據作者和編注者的協議對自己出版的圖書享有出版權利,沒有原出版社的授權,其他出版社無權翻印,也不得擅自刪節(不含縮寫本)或改頭換面之後另行排印。
二、著譯者已授權給出版社的書稿,別的出版社不得用提高稿酬標准或重復付稿費等不正當手段,另行排印出版。
三、出版社任意翻印圖書,侵犯原出版社權利,必須嚴肅檢討,並賠償原出版社損失:翻印的圖書作為租型圖書處理,按原出版社規定的租型費率增加50%交付租型費;使用的紙型和圖版無償交給原出版社。
以上規定請各出版社認真執行。凡在國務院文件發出後發生翻印圖書的出版社,都應按本規定的精神,向原出版社進行檢討,並協商善後辦法。)
所以圖書以正當的形式進行傳播,不會對你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反而是對你知識產權的認同,也是對你的良性宣傳,你獲得的不只是別人認同和經濟利益,更對你以後的產權做了無形的宣傳、促進,你將會有更大的動力去發掘新的知識····
C. 學校有買知網的版權,但是現在放假圖書館閉館,在宿舍怎麼下知網上的資料嗎先謝過
未注冊的超星 萬方 CNKI以及讀秀用戶是不能直接下載大部分資源的,但是注冊下載專成本是很高的
如果非常需要的話可屬以去淘寶購買超星 萬方 CNKI....的數據服務,一個月的費用大約2-3元
如果想不花錢下載,就只有等網友發布帳號(一般這些帳號很快就會失效,有的話就趕緊用)
D. 無錫圖書館有沒有購買中國知網版權急!
請咨詢當地的圖書館
E. 國家圖書館的電子書預覽顯示版許可權制
應該不能,它是只讓你們閱讀一點,如果大家覺得是好書,可以購買,這是現在電子書的一種營銷手段。或者必須是會員什麼之類的,總之就是付費才能看完。要麼就是買實體的書
F. 圖書館數字版權現狀
數字圖書館一般通過購買或自建數字資源、網路採集等途徑對讀者提供網站服務、數字版資源在線權服務、虛擬參考、文獻傳遞、網路資源導航、在線展覽等多種服務。
根據我國的法律法規,履行公共文化傳播職責的公益性圖書館享有廣播台、電視台、報刊社等機構所不享有的復制權、發表權、信息網路傳播權等「豁免權」,能夠在特定情形下未經授權地使用著作權而不被追究責任。因此在模擬技術環境下,公益性圖書館很少陷入著作權糾紛,但是,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深入應用以及數字圖書館建設的開展,很多的公益性圖書館開始面臨著例如數字圖書館建設、文獻共享、文獻傳遞的著作權危機。
版權不僅是對於作者個人基於作品權利的保護,與此同時,還要考慮社會公眾對於獲取知識與信息的需求。圖書館數字資源版權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滿足著作權人與社會大眾利益平衡、推動數字化建設的需要。
G. 圖書館都自己做電子書嗎圖書館里的書有版權嗎
目前圖書館都在建立抄自己的電子圖書庫,正規圖書館肯定是獲得電子閱讀的授權了,但一般圖書館只是僅限於自己圖書館的閱讀授權。
電子閱讀權或者傳播權
其實和紙質圖書一樣都是有價格的
一本書幾元,便宜的有幾毛一本
價格主要根據授權范圍來定的。
H. 圖書館侵犯圖書作者的版權了嗎
也許您有興趣看一下著作權法吧……
法無規定即為權利
著作權法那裡並沒有規定該類行為是應承擔責任的侵權行為(詳情請參閱著作權法蒂46、47條,太多了,懶),故並無侵犯作者的版權
I. 圖書館數字版權風險規避
1.使用進入公有領域的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公民的作品,其發表權和財產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後五十年,截止於作者死亡後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於最後死亡的作者死亡後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著作權(署名權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其發表權和財產權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於作品首次發表後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後五十年內未發表的,著作權法不再保護。
世界范圍內,針對個人作品,國際公約規定的保護期一般是作者終生及其死後五十年;而以美國和歐盟成員國為代表的國家目前其對文學藝術作品等的版權保護期是作者終生及其死後七十年,特殊情形作品的版權保護期甚至更長。按照目前通行的著作權保護制度,在作者去世滿一定期間後,公眾就可以自由獲得其智力作品成果,作者的版權至少是其財產權利就到期了。當一件作品不再受版權保護時,就稱為進入了公共領域。公共領域也稱為公有領域,從廣義上講,凡法律未確立財產地位的作品,即使具有創造性,亦屬於共有領域,公眾可以自由使用,包括已過版權保護期的作品、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作者放棄權利的作品等。
2.利用版權的限制例外
為了有效平衡版權保護和作品利用之間的關系,版權在重視保護的同時還需要設立一些權利的限制和例外,這對於構建一個合理的法律制度意義重大。版權的限制與例外主要體現在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方面。
合理使用,是指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以一定方式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的同意,也不向其支付報酬。合理使用是現代國家版權法中普遍採用的一項法律制度。版權公約中判斷合理使用的規則是「三步檢驗法」,最初採用的是《伯爾尼公約》中關於復制權例外的監測標准。
法定許可,是指著作權法給予作品使用者的一種特別許可,即可以不經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同意而使用其已發表的作品。依據法定許可而使用他人作品時,應當按照規定,向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支付報酬,並應當註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和出處。
3.對終端用戶盡到提醒義務
圖書館對外提供服務的數字資源,需要提供版權申明,即需要在網頁中醒目的位置做出標志,讓讀者了解具體的使用方法與使用范圍,並且嚴禁越權使用。
4.遵循合同中的「通知-刪除」原則
根據我國《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第十五條規定的處理侵權糾紛的「通知與刪除」簡便程序,圖書館如果存在侵權作品,接到版權人的通知後,應立即刪除涉嫌侵權的作品,否則將構成侵權。
J. 電子書怎麼確保版權
出版社做版權銷售傳統上以紙書為主,間或搞一些圖書的影視劇本改編和其他形式的授權。如今數字出版風起雲涌,電子書的授權被提到議事日程,不僅中國是這樣,其他國家,特別是歐美一些國家也是如此。出版社向海外出售電子書版權通常通過如下幾個渠道:
其一,出版社直接向國外技術服務商提供授權,由其根據授權條件發布在相關載體上。這個方式最為普遍。有一本英漢拼音詞典,多年前授權給美國一家電子公司用於網路下載。後來通過協商,雙方又訂立合同,將該書用於更多載體中,其中包括安卓系統手機軟體模塊。這本書已經授權多年,經濟效益相當可觀。國內這種經營電子書的電子公司也不少,我就經常收到這樣的信息,我有一些作者朋友也經常收到這類詢價。
其二,通過圖書版權代理公司向海外出版商出售版權。這一點與紙書授權沒有區別。不過,電子書版權的授權常常與紙書授權分開進行。這是因為市場需要預熱,也需要培養。等相關市場成熟且有讀者需要時,電子書才有授權的可能。有一本書《對話:中國模式》。先授權紙書版權給韓國出版社,韓文版紙書出版後,市場歡迎並需要電子書,代理紙書版權的韓國代理公司才與出版社接洽,購買該書的電子書版權。
其三,現在出現了一批電子書代理公司,美國、中國有,其他國家和地區有沒有就不得而知。這些公司實力如何有待了解,因為我與他們的合作很少。他們與出版社聯系,將他們認為合適的書放在他們選中的書目中,然後跟出版社訂立一個批量版權購買協議,比如四五十本書一起購買。訂立這樣一個協議,一下子可以賣掉很多電子書的版權,數字看上去很美麗。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電子書市場還處在「圈地」階段,這個階段將作品的版權授給海內外電子公司風險不小,因為此時此刻成熟公司少,有經驗有品牌的更少。授權之前仔細考察很有必要,以免雞飛蛋打。
有關報酬的問題就比較復雜了。先講一下國內的情況。授權國內電子公司出版、銷售電子書收益還不多。去年我看到一則報道說,國內電子書的售價相當於紙書的百分之二十五,如果一本紙書是二十元,如果是出版社與電子書製作銷售公司四六分成,如果是出版社與著作權人是五五分成,著作權人能獲得多少收益一目瞭然。我就聽說國內不少作者對授權電子公司出版、銷售電子書疑慮頗深。美國等國家的電子書出版、銷售情況似乎好一些,其電子書與紙書的定價之比也比我們國家高,有的甚至達到百分之七十五。如果要提高收益的比率,那就請自己製作電子書,然後交給國內外經銷商經銷。這相當於成書出口,只不過是紙介質換成了數字介質。
授權海外出版電子書,出版社內部的協調機制需要相應變化。如果是僅僅授權他人使用電子書權利,版權部門便可操作,因為翻譯、製作都是由外方承擔;如果是授權海外使用中文版權利,如果海外權利購買方需要原版存儲文件或者其他技術服務,就需要版權部門與相關編輯、數字出版部門協調。獲得的收益除了付給著作權人的那部分,余者全部歸出版社。至於出版社這部分收益如何分配,不同出版社有不同的規矩。據我了解,多數是歸出版社所有,如果成果突出,對相關人員予以獎勵。
經常有人問電子書授權給海外出版商以後如何監控銷售與收益問題,這非常難以回答。以前給海外出版社授權紙本書就存在這個問題,因而授權合同中經常有允許核查的條款。電子時代這個問題似乎好解決了,可以通過程序管理相關信息。問題是,任何機器都人操作的,也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交易雙方都信守游戲規則,就無需監控;交易雙方沒有誠信,彼此互不信任,即便搞出世界上最復雜的監控程序,也是無濟於事的。交易的根本前提是相互信任。有人問可否搞出第三方監控機制,這似乎沒有可操作性。
電子書的海外授權除了授權標的與以往不同之外,合同也大不一樣。這裡面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特別是與電子信息傳播相關的新技術、新概念、新術語。去年我就碰到兩家美國公司,一家希望購買圖書版權,另一家打算批發電子書給美國和英國圖書館。由於他們提供的合同是英文版且其中涉及很多信息網路傳播的特定概念和術語,我一時搞不懂,更不知道如何把握。我就請對方將合同草案翻譯成中文,一個說沒有這種人員,另一個倒是翻譯出來了,意思也看懂了,可是依然沒有把握。當然國內出版社也有跟這兩家合作的,直接訂立了英文版合同。也許這些出版社有這種通曉中美法律、中美出版行業、中美信息網路技術概念和術語的人,有這個把握,我實話實說沒有這個水平,這兩個生意沒做成——因為我絕對不簽看不懂沒把握的合同。所以擁有懂英文、出版、版權、信息技術和法律是電子書版權銷售的一個重要條件。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問題需要引起特別重視。一個是電子書的授權使用載體、手段或者場合需要嚴格的界定,僅僅一個「信息網路傳播權」是不可以的。實際上我們購買國外圖書的電子書版權也是受這個限制的,權利界定明確,合同才容易操作,也便於了解收益是否正常。另一個是原書的檔案管理,尤其是電子文檔的管理。美國一家電子公司對一本中文學習字典有興趣,可惜授權方找不到電子檔案。正好有新加坡一家出版公司對該書的新加坡紙版感興趣,這本書才請人重新錄入,一千七百多頁的字典錄入不僅耗時多而且費力大,光是校訂就找了好幾個人,做了好長時間。管好電子書稿等與書有關的檔案不僅有利於版權輸出,還對圖書的宣傳有極大好處。我就發現有出版社請我推廣紙書和電子書版權,結果信息不全,索要多次,依然如此。對方告訴我,他們就知道這些,更多的信息不了解。我猜想出書的時候肯定弄全了,只是後來沒有整理,更沒有歸檔管理。檔案管理是版權輸出的重要前提。
(原載二〇一四年六月二十日《中國出版傳媒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