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想請問一下如何處理「知情權」和「隱私權」的沖突
首先你要確定一下這兩個權利的指向是不是一致的。
一般來說,知情權的對象都是政府的統計數據、政務信息,也可能包括公務員工資一類的,這些都是與公民的利益相關的信息,也就無所謂隱私。
而隱私權的定義是「與他人無涉,且不欲他人知曉」的個人信息,這些信息是不能主張知情權的,因為本來也就和其他人沒關系。
2. 如何解決公共利益與個人隱私權的沖突
當個人隱私與公共利益發生矛盾時,應當首先解決公共利益.隱私權的核心是獨處,公共利益強調的是社會的整體利益,兩者的沖突不可避免。公共利益應當依一定的程序由立法機關加以界定或者授權行政機關判定。隱私權與公共利益的沖突問題其實就是個體的權利與多數人權利或者權力之間的沖突問題。一方面,要維護公共利益;另一方面,要防止借維護公共利益為名,損害公民的隱私權。
3. 隱私權屬物權法范疇內嗎
這位朋友,你來好,隱私權自屬於民法調整下的人身權,它不是財產權,它不屬於物權法管轄的范疇,但屬於民法通則調整的內容,而且根據新出台的侵權責任法,也可以調整侵犯隱私權的行為。
如果有人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可向法院起訴,要求承擔法律責任。
4. 關於隱私權問題
隱私權的規定在侵權責任法裡面有規定。
《侵權責任 法》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5. 個人的信息知情權與隱私權發生沖突時,應該如何處理
個人知情權是指公民享有獲知與他(她)本人有關的重要信息的權利,而隱私權則是阻礙他人獲得某種信息的權利。從這個角度看,知情權和隱私權是一對對立的權利。在這兩種權利相互沖突時,該任何處理?我們一般可採用權利協調原則來處理這兩者的矛盾,使它們達到某種程度的協調。以一個非婚生子為例:一方面,該非婚生子可以向其母親或其他知情人請求告知其生父是誰;另一方面,他在得知誰是其生父後(知情權得以實現),仍可對其父過去的婚外性生活保密。這樣,在較小的范圍內公開隱私,既實現了該非婚生子的個人信息知情權,也不過份地侵害其父母的隱私。
6. 如何解決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
一、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概念 隱私的意識和觀念,在人類始祖以樹葉遮體時,就已朦朧形成。但隱私權作為一項法律上的權利被提出來,卻是距今僅百年的事情。通說認為,隱私的概念最早是美國人薩姆爾D.沃倫和路易斯.D.布蘭代斯在《哈佛法律評論》(第四期)上發表的《隱私權》一文中提出來的。他們將隱私權界定為生活之私權利和不受干擾的權利,內容為個人對其身事物的公開揭露權,其所保障的是個人思想、情緒、感受、或者不可侵犯的人格。(2) 隱私要也是一項對立的精神性人格權。從世界范圍看,隱私權正在逐步被被確認為一種獨立的民事權利即人格權的一種。隱私權不具有直接的財產性內容,因此不屬於財產權而屬於人身權。隱私權立法旨趣在於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隱私之保護是為了維護個人在民事社會里的資格和尊嚴所必須的,因此它屬於人格權的一部分(3)。同時,涉及到大眾的利益,法律必須進行衡平,給人們一個獲取信息的渠道和一條維護自己利益的途徑。 知情權又稱為知的權利、知悉權、資訊權、信息權或者了解權。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AP通訊社專務理事肯特.庫柏在1945年的一次演講中提出來的,其基本含意是指公民有知道他應當知道的事情、國家應當最大限度地確認和保障公民知悉、獲取信息的權利,尤其是政務信息的權利(4)。知情權是適應現代政治民主而出現的一種權利,屬於公法領域的概念,它比隱私權出現得更晚。 二、隱私權與知情的沖突與協調 (一)隱私權與知情的沖突 通過上述對兩者概念的分析,可見:前者給予公民保護自己隱私的權利,不讓他人接近、侵入、公開和傳播自己的私人事務,具有消極與被動性;後者給予公民了解自己應當知道的一切權利,以滿足其政治與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具有積極與主動性。 兩者的沖突不僅僅是表面的,在本質上兩者也是沖突的,兩者不完全是私權與私權的沖突,更多的是公權與私權的沖突。 (二)知情權與隱私權的協調 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沖突歸納起來有三種類型:1、社會知情權與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沖突;2、知政權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隱私權的沖突;3、個人信息知情權與他人隱私權的沖突。解決不同類型的沖突,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主要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社會政治與公共利益原則。此原則適用於知政權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隱私權保護要求的矛盾。人個的隱私是否受法律保護以及保護的程度,應該依個人的社會角色而定,當一個公民不具有代表國家機關行使職權的身份時,其個人隱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私,因為它與公共利益和政治民主無關。當一個公民擔任國家機關職務時,其原來屬於隱私范圍的某些因與公共利益或政治民主有關而具有公開的屬性。政府官員和執政黨領導代表公民行使權利,負有管理國家和公共事務的責任。他們的言行舉止、道德品質、能力水平、學歷資力、態度觀點甚至家庭背景、婚姻愛情、財產狀況等私生活都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甚至本身就是社會公共生活的組成部分,社會公眾對於他們的這些情況應當享有知情權。因此,公民的知情權高於他們的隱私權。 2、利益衡量原則。此原則可以調整公共人物的隱私以權社會知情權的矛盾。所謂公共人物是指「在社會各個領域作出突出貢獻,有突出成就或身份地位顯赫或因罪行重大等原因,而被公眾普遍知曉的人物」。當兩種權利發生沖突時,應當衡量權利所蘊含的權利內容,根據利益的大小決定權利的配置,也即前者所帶來的利益是否足以將後者所省略。如果能,則承認前者,反之則尊重保護後者。在一定程度和場合下,應當允許對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侵入甚至對公眾人物的攻擊和侮辱。 3、寬容協調原則。當權利范圍內的社會知情權、個人信息了解權與隱私權相沖突時,則應當兼顧兩種利益的平衡,對兩種權利進行寬容的協調。當作為私權的知情權與隱私權相矛盾時,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讓這兩種權利都作出一定的讓步,相互以一種寬容態度求得平衡。 4、人格尊嚴原則。人格尊嚴原則是人權的核心內容之一。在處理隱私權和知情的沖突時尤應遵循。新聞報道對社會不良現象的揭露,必要時可以涉及某些人的隱私。但是言詞方面應當盡量溫和。 三、隱私權與知情的法律保護 權利之間的沖突有三個層次的表現:一是權利間本身的矛盾所致,二是權利主體對權利的認識差異所致,三是權利主體對權利的不當行使所致(5)。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得出隱私權與知情在本質上是沖突的結論,它們沖突的根源在於對同一信息或資源的爭奪,是最深層次的沖突。法律面對這種沖突,唯一的辦法是建立一個完善的體系,以權利代表的價值對資源進行分配。 (一)知情權的法律保護 知情權這一概念首先在美國提出。二戰前,知情權只是新聞記者的主張口號,二戰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判例確認了知情權,國會則於1966年制定了《情報自由法》,該法規定每個人都有得到其應當知道的信息資料的平等權利,1976年國會又制定了《陽光下的政府法》。1946年聯合國通過的第59號決議,宣布知情權為基本人權之一,強調知情權是實現一切自由權利的關鍵。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序言中將「人人享有議論和信仰自由並免於恐懼和匱乏」宣布為「普遍人民的最高願望」。 雖然我國已經加入了兩大國際人權公約,但知情權在我國的法律保護仍然處於缺位狀態。在公法領域,我國憲法、行政法未直接規定知情權,知情權的憲法依據是從公民言論、出版、科學研究、文學創作和其它文化活動的自由等規定引申出來的。另外,行政訴訟法中的被告舉證責任及公開審理,行政處罰法所規定的公開原則、告知制度、聽證制度等也可以作為公法領域內知情權的反映。在私法領域,盡管《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就知情權作了規定,但這些規定仍是零散的、不系統的。隨著我國加入WTO,其透明度原則對於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階段確立和完善對知情權的法律保護已顯得非常迫切:首先,憲法應當對知情權作原則性規定;其次,在民事基本法中規定了隱私權的一般保護原則後,應作例外的規定。把原則上不受保護的隱私信息羅列出來;最後,在具體的法則中規定哪些部分的隱私信息是可以被公開的。 (二)隱私權的法律保護 目前在我國立法中,對隱私權進行保護的法規在民法通則、憲法、刑法、訴訟法中有所規定,但是零散且不全面。作為基本法的民法通則並沒有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權利加以規范,未能全面正確地貫徹憲法中保護隱私權的原則性規定,這使得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相當脆弱。另外,在隱私權的實踐方面,我國除了司法部門在執法所必須的范圍內依法採取行動外,不存在對隱私的日常干預。筆者擬從以下幾方面提出一些建議: 1、完善民法對隱私權的保護。 民法通則中並沒有將隱私權規定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是一個明顯的立法空白。立法者在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最高人民法院於1988年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中規定,「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可見,即使是意在彌補立法空白的司法解釋,仍然沒有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權利加以規定(6)。不論是民法通則還是相關的司法解釋,對於隱私權地位確立的缺失主要原因是民事立法對人格的不重視:首先,從中國傳統道德而言,存在著突出的反對隱私保護的傾向;其次,民法通則當時的立法目的是服務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因此,在立法時必須重新審視民法調整的功能,加強其在調整人身關系、保障人權方面的功能: 其一,將對公民人格尊嚴的法律保護確認為一般性的原則,而不是將人格尊嚴與公民、法人的名譽權混雜在一起。 其二,在人身權制度中,先作出一般人格權的規定,另外對幾種主要的人格權包括隱私權、人身自由權分別進行列舉和規定。 其三,在侵權民事責任中,增加相關條文規定侵害個人隱私權和人身自由權的民事責任。 2、完善其它法律法規對隱私權的保護。 (1)新聞出版法。在未來的新聞立法中,應該規定保護公民隱私權的內容,並在公民個人隱私權與新聞出版自由、公眾知情權之間劃清界限。 (2)個人信息保護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草案已經提交全國人大審批,即將出台。該法應當對收集、儲存、傳輸、處理和利用個人信息過程中涉及的問題加以規定。首先,是明確個人信息的保護范圍;其次是明確資料收集人和資料提供人的權利與義務;再次是明確資料收集和處理的程序;最後,不僅從民法的角度來規定侵害隱私權的責任,而且要從其它法律的角度保護公民的隱私權。 (3)關於職業道德的法律。由於與其所所服務的對象或者客戶的特殊關系,某些專業人員(如醫生、律師、會計師)更容易了解到客戶或者服務對象的隱私,這就要求:1、在各相關行業建立必要的職業道德規范;2、其職業道德應當強調對客戶或者服務對象隱私的保護;3、規定侵害隱私權的法律責任。 (4)對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嚴格要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由於職務方面的原因更容易接觸和掌握公民個的隱私材料,這就要求他們必須嚴格執法和嚴守法律,正確收集、保存和使用公民的個人資料,不得泄露或不當使用。 (5)完善證據立法。在證據立法中規定,有關取得證據的合法程序和手段時,要兼顧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三大訴訟法的司法解釋在這方面的規定相當零散和不系統。在未來的修改中,立法者應當對訴訟參加人的人格權給予更多的關注,在詢問、搜查、取證、監視居住、人身檢查、通信檢查等方面,規定對隱私權等人格權的保護措施。
7. 物權 隱私權
我覺得可以啦,那如果你撿著錢包想看裡面有沒有證件還有錯嗎?
8. 公眾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發生沖突的情況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個人信息已經不可避免的被保存在計算機系統中,知情權和隱私權的沖突就更加明顯,典型的就是政府信息的公開與個人隱私權的平衡。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依法獲取政府信息。對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行政機關應根據相關規定作出答復。在公開相關信息可能侵害第三方合法權益時,行政機關應根據比例原則,作出適當處理,以取得與同樣受法律保護的其他權利之間的平衡。根據行政強製法的規定,強制執行決定是行政機關依法作出行政決定後,當事人在規定的期限內不履行義務的,具有行政強制執行權的機關依照行政強製法的相關規定作出的行政行為。
9. 隱私權與公眾知情權的沖突是什麼
知情權是指一個人有權知道他應當知道的事情的權利,其主要功效是保護公民個人在知悉和了解有關公共事務、社會事務和屬於私人信息的相關利益。知情權的內容主要包括知政權、社會知情權與個人信息知情權。 知政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悉國家機關的活動以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活動及背景資料的權利。知政權更多地具有公權即民主參政、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官員的權利的性質。社會知情權是指公民依法有權知道他所感興趣的條種社會現象和事務的權利,又稱社會新聞知情權。個人信息知情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了解有關自己各方面信息的權利。 與知情機的三部分內容相適應,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也主要體現為如下三方面: 1、公民知政權與國家官員隱私保護之間的矛盾。根據知政權,公民有權了解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尤其是高級官員的學歷、出身、行為背景、財產狀況、個人品德、廉政與勤政狀況等,而根據隱私權,這此又都屬個私人信息,是受隱私權保護的。此時,知政權與隱私權發生沖突,法律應該保護哪一方呢?通說認為,國家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的隱私權應當受到限制,因為他們的許多隱私已經成為最重要公共權益政治生活的一部分,而社會政治與公共利益的價值已經高於官員個人隱私的價值。而且,一個人在選擇成為國家官員這個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的職業時,就應該早已預料到這個結果,這結果應被視為他所自願接受的。當然,對國家官員的隱私權的限制並不等於徹底剝奪其隱私權;相反,國家官員的部分隱私權如住宅不受非法侵犯、通信秘密與自由等等仍受法律保護的。 2、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與公眾的社會知情權的沖突。公眾人物又可自然數為公眾形象,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廣為人知的社會成員,如著名歌星、影視名星、著名的科學家和藝術家等等。公眾人物應具有較高的社會知名度,較為普遍地為公眾所熟悉或關注。公眾人物可分為自願的公眾人物與非自願的公眾人物。對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法律也同樣在很大程序上予以限制,尤其是對於自願的公眾人物。因為就自願的公眾人物而言,他們積極地追求成為公眾人物,這樣,他們可以利用公眾形象從社會大眾那裡獲得較常人容易得到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從根本上講,其利益的獲取是社會大眾給與的;而相應地,他們在享受這些常人難以企及的待遇時,必須滿足社會大眾的精神需求或合理的興趣,公布其部分個人隱私。對於非自願的公眾人物,他們受限制的程度較自願的公眾人物要低一此,受法律更多的保護。因為他們只是偶然地被捲入某一事件而成為公眾人物,與該事件無關的他們的個人隱私件應該受到法律保護。 3、個人信息知情權與他人隱私權的沖突。這里的沖突不再表現為社會政治或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沖突,而是個人利益之間的沖突。一方知情權要了解的對象正是另一方的隱私要保守的對象。最典型的例子是一個非婚生子女有權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而其生身父母又有保守這一婚外性生活秘密的權利。要解決這一沖突,不能強制一方服從另一方,而應當採取權利直轄市原則。如上述例子,一方面非婚生子可以向其母親或其他知情人請求告知其生父是誰,另一方面他得到其生父的有關信息後仍可對其保密,僅在小范圍內公開。
10. 如何處理知情權和隱私權的沖突
在這兩種權利相互沖突時,一般採用權利協調原則來處理知情權與隱私權的矛盾。權利協調原則,即協調權利之間的沖突,使它們達到某種程度的協調。仍以非婚生子為例,一方面,該非婚生子可以向其母親或其他知情人請求告知其生父是誰;另一方面,他在得知誰是其生父後(知情權得以實現),仍可以對其父過去的婚外性生活保密。這樣,在較小的范圍內公開隱私,既實現了該非婚生子女的個人信息知情權,也不過份地侵害其父母的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