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浙江省海域使用權

浙江省海域使用權

發布時間:2021-10-01 22:29:37

1. 填海的地方填海新規

《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3月1日就要施行,昨天,宣傳貫徹該地方法規的工作會議在杭州舉行。
新條例施行之前,在浙江想取得一塊海域的使用權,多數靠向政府提出申請,審批通過後,繳納海域使用金後即可用海,要麼灘塗養殖,要麼圈出海域網箱養魚,要麼填海造出一塊新陸地。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程渭山說,用審批的方法出讓海域使用權,海域作為國有稀缺資源的市場價值沒能得到充分體現,海域利用率低下,還導致「圈海」等問題出現。
新條例規定,工業、商業、旅遊、娛樂和其他經營性用海以及同一海域有兩個以上相同海域使用方式的意向用海者的,應當通過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權。
在海里圈地,若是和陸地上拍地比出讓價格,低得的確讓人心動。浙江填海造地的海域使用金標准為每畝(1畝約等於667平方米)在2萬-9萬元之間,試點招拍掛時,拍賣價一般高出底價不超過10%-20%,比起動輒每平方米破萬的城市住宅用地樓面價,填海造地可謂白菜價。不過,拿到海域使用權後,把海水變成土地還要花大錢。

2. 為什麼用海娜染發沒上色

原因:可能是溫度不夠,或者是頭皮的酸鹼度不適合。

1、海娜粉在60度以上高溫和100度以上濕度的條件下,才能進行染色,只有這這個溫度下,人色因子慢慢的從基粉中游離出來。

2、染色因子的游離速度和酸鹼度也有關,尤其在酸性環境的條件下,更能加速它的游離速度與頭發中的角質蛋白(主要成分是氨基酸)結合生成一種新的呈色物質。

另外:這種呈色物質遇空氣後顏色會明顯的加深(這就是海娜粉染發兩三天後頭發會變深的原因),在日光下根據發質和底色的不同頭發形成紅棕、褐色,咖啡等顏色。染色不穩定。

注意:最新研究表明海娜粉不能染色,以後不要使用。

(2)浙江省海域使用權擴展閱讀:

海娜粉不能作為染色劑:

2007年衛生部在關於「指甲花(海娜)不能作為染發劑使用的批復」中,明確指出海娜不能用在染發劑中。據國外的研究,染發的人得血液病、淋巴瘤的幾率,比普通人高3倍左右。動物實驗證明海娜可以誘導孕婦產生自發性流產,劑量大時,還會讓人產生頭暈、胃口差、無力、短暫失憶等症狀。

危害:

浙江省食葯監局潘欣表示,國家食品葯品監管總局和衛生部從未批准過含有「指甲花」,也就是海娜花成份的化妝品,07年衛生部的有一個回復當中,也指出指甲花成份不能作為染發劑成份使用。

國家衛生部有如此規定並非事出無因,有專家就指出,海娜花之所以被禁,是因為其提取物有致突變作用。

早在2001年,國外就有權威論文稱曾經通過動物實驗證明海娜可能誘導孕婦發生自發性流產,如果使用劑量較大時,還可能讓人產生頭暈、抽筋、胃口差、無力、短暫失憶等症狀。歐盟早前也曾發出聲明稱,海娜對骨髓也有毒性。

人民網:海娜粉的真面目

在安全性評價方面,歐盟很早以前就認定海娜粉帶有遺傳毒性,不適宜作為直接接觸人體皮膚、毛發的著色劑使用。

2013年,歐盟再一次對海娜粉進行評估,得出海娜粉的安全性在可接受范圍內的結論,但要控制其中個別成分的含量,而且只能作為染發原料使用,文身和其他人體著色用途則不能使用。而在美國FDA的相關規定中,海娜粉產品還依然不允許長時間接觸頭皮和皮膚。

截至目前,我國從未批准過類似產品,以及以此作為原料成分的產品上市和使用;且也未依據我國現行法規和化妝品安全性評價體系,對含海娜粉的染發產品的安全性做過相關評估。

由於這類產品本身就不是合法產品,並存在誇大事實宣稱功效作用,所以,其安全與否,根本無法保證。因此,不建議使用這類染發產品。

3. 溫州30條的內容什麼

5月21日,溫州中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30條《關於為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見》,為民間金融秩序和實體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為推進民營經濟與民間資本有效對接,推動金融改革創新和經濟轉型升級帶來了歷史性機遇。為貫徹國務院批准實施的《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充分發揮人民法院保障和服務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的職能作用,結合我市法院實際,制定如下意見:

一、為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提供司法保障的基本原則

1、能動司法、服務大局。全市法院要充分認識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的重要性、復雜性和挑戰性,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能動司法理念,准確把握司法價值取向,充分發揮司法政策導向作用,著力強化審判工作及審判延伸服務,為推動我市金融綜合改革和區域金融創新,破解「兩多兩難」問題(民間資金多、投資難和中小企業多、融資難),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2、依法合規、重視政策。准確把握國務院批准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政策精神,堅持先試先行,對政府主導推進實施的金融綜合改革措施和配套政策,以及民間和行業醞釀試驗的金融創新模式,只要有利於試驗區建設,法律沒有禁止性規定,在確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給予司法支持。

3、公正司法、平等保護。加大對民間資本投資的新型金融組織財產權、經營自主權和平等競爭權的保護力度,確保各種金融市場主體在訴訟程序適用和實體處理結果上受到公平對待,提振投資者信心。通過發揮司法職能作用,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金融環境,促進金融領域國資、民資、外資平等競爭、共同發展。

4、鼓勵創新、防範風險。妥善處理鼓勵金融改革創新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之間的關系,積極營造有利於金融創新的司法環境,促進金融發展,同時注重金融創新的風險防範和對違法違規行為的預警制裁,特別是對具有全局性影響的重大金融創新行為,其效力需要司法裁判確認的,要審慎妥善處理,維護健康的金融秩序和金融環境。

二、規范民間金融發展,促進投融資環境的優化

5、妥善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依法保護合法借貸關系。貫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通知》精神,正確認定民間借貸合同效力,保護合法民間借貸和企業融資行為,維護正當投資權益,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依法遏制民間融資中的高利貸化和投機化傾向,切實減輕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

6、支持民間融資備案登記,發揮備案登記管理作用。依法保護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及入駐中心的有關機構登記、公證、結算、法律咨詢等行為,依法確認權利人在中心備案登記材料的證據效力,引導民間融資備案登記,促進民間融資的陽光化和規范化。

7、支持專業資產管理機構發展,引導民間資本有序投資。妥善審理涉及創業投資企業、股權投資企業及相關投資管理機構的創業投資糾紛案件,支持專業資產投資管理機構以參股、並購等形式參與民營企業的增資擴股和兼並重組,引導民間資本與優勢產業實現良性互動,運用資本手段實現傳統製造業的改造提升。

8、保護個人境外直接投資,拓寬民間資本投資渠道。支持個人境外直接投資的各項政策和便利措施,推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穩步發展;依據境外投資、咨詢主體系境內主體的管轄連結點,妥善審理個人境外直接投資合同糾紛和境外投資咨詢服務合同糾紛案件,依法規范境外投資咨詢服務中介機構的發展,推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服務體系的建立;平等保護對外投資主體的投資權益,引導民間資本在更廣泛領域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9、化解擔保機構經營風險,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妥善審理涉及融資性擔保機構的合同糾紛案件,加大對融資性擔保機構履行代償責任後追償案件的審判執行力度,降低擔保機構經營風險。依法確認順位抵押登記和金融機構向融資性擔保機構轉讓主債權及相應房地產等財產抵(質)押權的效力,促進抵押物協商作價機制的落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10、保障地方資本市場的培育發展,強化服務民間投資功能。加強服務產權交易中心司法措施的調研,保護企業產權、知識產權、技術產權、文化產權、排污權、水權、碳排放權、農村土地承包權和林地流轉,促進產權交易市場規范運作;依法支持扶持股權營運中心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支持和推動股權營運中心做大做強,依法引導、支持非上市公司在股權營運中心平台開展股份轉讓;依法推動股權質押登記和企業並購重組服務平台建設,為各類股權投資基金提供相應的投資機會和退出通道。

三、積極保障金融改革創新,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11、促進新型金融組織建立和發展。保護民間資金以投資入股的方式參與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的增資擴股或改制,維護民間資本發起或參股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融資性擔保公司等新型金融組織的正當投資經營權益。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支持適當突破新型金融組織自然人參股比例,放寬單一投資者持股比例限制等舉措。支持符合條件的治理結構好、風險防護能力強的小額貸款公司改制為村鎮銀行。

12、支持金融組織機構改革。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面向小微企業與「三農」的金融服務機構和各類小企業信貸專營機構,以及融資租賃公司、信託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規范開展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的各類業務,並依法保護其合法權益。妥善審理涉及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股份制改造的案件,依法支持農村合作銀行升格改制、增資擴股,引導和支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向差異化、專業化發展。

13、保障金融產品創新發展。關注金融創新業務涉訴問題,從司法層面加強對科技貸款、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和信用保險、商業保理等問題的調研,支持銀行理財產品質押、保單質押、知識產權質押、債權質押、涉農承包經營權抵押、海域使用權抵押等業務的開展,並依法確認其效力。在審理金融創新產品涉訴案件時,對於法律、行政法規沒有規定或者規定不明確的,應當遵循商事交易的特點、理念和慣例,在不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不宜以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為由,簡單否定金融創新行為的效力。

14、依法保護各類債券產品。妥善審理涉及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短期融資券和資產證券化等糾紛案件;積極開展對中小企業發行抵押債券等問題的司法調研,支持小微企業信用再擔保體系在債券發行中的作用,降低債券兌付風險和企業融資成本;依法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發行私募債、短期融資券、中小企業集合票據、集合債券等,擴大直接融資的比例,促進民間資本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有效對接。

15、保障保險市場規范發展。妥善審理涉農保險、責任保險、企業財產保險等保險合同糾紛案件,依法支持存款保險、企業貸款履約保證保險等保險業務的開展。注重通過司法裁判的方式服務保險創新產品的發展,對於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創新型保險產品,不輕易否定其效力。在審理保險合同糾紛案件時,尊重監管部門的規范性文件和保險行業規則及交易習慣,保護被保險人、保險受益人的保險利益。

16、加強金融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加強對金融業務電子化和網路化進程中基礎性金融技術知識產權,以及金融服務方法專利的司法保護,加大對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新型金融組織自主開發的軟體和資料庫的保護力度。在案件審理中,注意金融法律和知識產權法律適用的銜接,通過對金融知識產權案件的審理,激勵和保護金融自主創新,提升金融業競爭發展能力。

四、健全金融風險防控機制,優化金融改革法治環境

17、寬嚴相濟懲治金融違法犯罪。充分發揮刑事審判職能,依法嚴懲集資詐騙、貸款詐騙、保險詐騙、貪污、挪用公款、賄賂等犯罪,堅決打擊插手民間借貸金融活動的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和其他暴力性犯罪,切實維護人身財產安全和金融秩序穩定。嚴格區分合法融資與非法集資、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工作失誤與瀆職犯罪等相關法律與政策界限,對罪與非罪界限一時難以劃清的案件,要從有利於促進企業生存發展、有利於保障員工生計、有利於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高度,依法妥善處理。

18、妥善處理金融領域刑民交叉類案件。在審理涉及高利轉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刑民交叉問題多發的案件時,應依照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視情採取全案移送並裁定駁回起訴、中止審理等處理方式。加強法院與政府間、上下級法院間、法院內部各部門間的協調溝通,以非訴途徑、民事救濟、刑事附帶民事、刑事追贓發還等程序妥善處理,最大限度地保護無過錯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19、妥善審理金融行政管理案件。切實發揮行政審判對金融行政管理行為的司法審查職能,監督和支持金融管理部門依法行政,保護各種主體的合法權益,促進金融創新發展。對政府在金融管理中的創新舉措,只要符合行政法基本原則,遵守正當程序的,依法予以支持。對不符合金融改革政策精神,損害各類金融投資主體合法權益的違法行政行為,依法予以糾正,以促進金融綜合改革工作順利進行。

20、完善金融審判徵信體系。積極拓展完善金融審判與公安、國土、房管、工商、稅務、金融、保險、證券、社保、郵政、電信等部門相關徵信系統的對接機制。限制或禁止失信行為人融資、投資、出境、經營、置產、注冊新公司等方面的行為,進一步推進信用聯防機制的形成,優化金融綜合改革的生態環境。

21、加大金融債權司法保護力度。建立健全金融案件快立、快審、快執長效工作機制,加大金融債權司法保護力度,嚴懲逃廢金融債務行為。對部分企業在改制、破產中所存在的「假改制,真逃債」、「假破產,真逃債」現象,要在黨委的領導下,密切協調配合政府相關部門,准確把握政策界限,依法予以制裁,維護信貸秩序和金融安全。

22、推進金融債務人企業破產審判工作。加強因金融債務引發的破產案件受理審理工作,依法規制申請破產前的偏頗性清償行為。堅持「甄別分類、差異處置、有保有破」的原則,對有市場有前景的問題企業,優先採取司法重整、破產和解等方式,引入戰略投資,依法豁免部分債務,以化解企業財務風險,實現資產重組、化危為機;對可淘汰、產能落後的企業及「植物人」企業通過破產清算有序退出市場。加強與政府主導、企業自主的資產重組工作的銜接,支持優勢企業以兼並、重組、控股等方式延伸產業鏈並保持、擴大產能,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

23、依法制裁違法違規金融中介行為。妥善審理違法違規提供投資、擔保、典當、寄售、產權(股權)交易中介服務的糾紛案件,正確認定投資咨詢機構、信用評級機構、保險公估機構、保薦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民事責任;打擊各類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組織或參與變相吸收存款、高利放貸等違法違規行為,切實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促進金融中介服務機構規范經營和健康有序發展。

24、發揮司法建議風險預警功能。建立健全新型金融組織法官聯系點制度,健全與金融監管機構、各金融業協會之間的合作溝通機制,完善金融審判「白皮書」、司法建議和案例指導制度,定期向監管部門、金融機構通報市場行為中可能引發金融風險的突出問題,幫助查堵漏洞、防範風險,切實維護金融秩序的穩定。建立金融綜合改革中的新類型案件及金融類大要案報告制度,特別是對融資性擔保公司、典當行、小額貸款公司等各類民間資本運作機構高管或股東的債務糾紛案件,應及時向相關部門通報,研判各類資本運作機構潛在風險,防止損失進一步擴大。

五、完善金融審判制度,不斷提升司法保障水平

25、推行金融專業審判制度。設立金融審判庭,優化配置金融專業審判資源,對涉及金融機構的案件以及其它各類證券、期貨、保險、票據、典當、融資租賃等案件,實行集中管轄、簡案快審、專案專審、難案精審,不斷完善專業化的金融審判制度。

26、建立健全專業陪審員和專家輔助制度。制定規范的金融審判專業陪審員遴選程序,組建由金融管理部門、高等院校金融法律專家、學者組成的金融審判專業陪審員隊伍;成立金融審判專家咨詢庫,充分發揮金融實務專家在專業性強、案件類型新、社會影響大的金融案件審判中的專業咨詢作用以及在金融審判前瞻性調研中的論證作用;積極探索建立具備一定資質的金融從業人員在金融案件審判中的專家證人制度。

27、探索金融糾紛多元解決機制。整合解決糾紛的社會資源,支持仲裁機構依法開展金融糾紛仲裁,充分吸納和發揮中介組織、行業協會及監管部門的力量,加強聯合調解、委託調解和訴調對接工作,完善多元化的金融糾紛解決機制,不斷提升金融糾紛多元解決機制的權威性與公信力。

六、加強金融審判組織領導,確保司法保障實效

28、強化金融審判組織領導。全市法院要結合金融改革實際,建立服務保障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的專門領導機構,明確司法保障要求,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制定方案、認真實施。要加強金融審判執行工作指導,分解任務,細化責任,做到層層落實,上下聯動。要加強督促檢查,及時總結和推廣為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提供司法保障的先進經驗和創新舉措,統籌協調全市法院司法保障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29、加強金融審判隊伍建設。以專業化、精英化為目標,加快金融審判專業人才的培養,建立健全專家型金融審判隊伍的培養機制。通過加強與法學金融院校、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業務機構等合作與資源共享,聘請法學金融專家、金融實務人士授課、定期開展與相關金融機構和單位的學習交流等形式,加快培養既熟悉金融市場運作規則又精通金融政策法律的復合型司法人才,打造一支適應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勝任金融審判工作的專業化法官隊伍。

30、推進司法公信建設。認真貫徹落實《浙江法院陽光司法實施標准》,不斷提高金融審判公開程度和規范化水平。大力加強司法作風建設,維護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良好社會形象。更加重視加強民意溝通,及時回應群眾對司法保障服務金融改革發展的關切和需求,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不斷提高司法權威和司法公信力。 來源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網)

4. 中國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一、土地資源

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全國耕種的耕地面積為12339.22萬公頃,園地1108.16萬公頃,林地23396.76萬公頃,牧草地26311.18萬公頃,其他農用地2550.83萬公頃,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535.42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14.52萬公頃,水利設施用地356.53萬公頃,其餘為未利用地。與上年相比,耕地減少2.01%,園地增加2.70%,牧草地減少0.16%,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增加1.03%,交通運輸用地增加3.30%。

全國凈減少耕地253.74萬公頃,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098公頃降為0.095公頃。其中生態退耕223.73萬公頃,包括退耕還林211.7萬公頃,退耕還草11.95萬公頃,退田還湖0.09萬公頃。生態退耕是耕地面積減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設用地42.78萬公頃,非農建設佔用耕地22.91萬公頃,比上年增加3.27萬公頃,增長17%。其中獨立工礦佔用耕地11.1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3萬公頃,增長37%;公路建設佔用耕地3.7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76萬公頃,增長25%。

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36.41萬公頃,增加耕地3.28萬公頃,凈減少耕地33.13萬公頃,比上年多6.27萬公頃。災毀耕地面積5.04萬公頃,低於往年平均水平。

耕地佔補平衡制度逐步完善,24個省(區、市)不同形式建立省級耕地佔補平衡目標責任制;26個省(區、市)實行補充耕地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掛鉤制度;27個省(區、市)建立耕地儲備庫;21個省(區、市)建立耕地佔補平衡統計台帳;城市建設用地補充耕地基本實現「先補後占」;逐步開展按建設用地項目考核耕地佔補平衡工作。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31.08萬公頃,其中整理增加耕地6.44萬公頃,復墾廢棄地增加耕地3.25萬公頃,開發增加耕地21.39萬公頃。補充的耕地比建設佔用和災毀耕地多3.13萬公頃,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補充耕地大於建設佔用耕地。

2001—2003年國土資源部共安排國家投資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731個,項目建設總規模47.39萬公頃,其中,土地整理31.43萬公頃,土地復墾4.01萬公頃,土地開發11.95萬公頃。新增耕地17.17萬公頃。

土地管理為經濟建設服務,重點抓好國家重大工程用地協調和報批:三峽工程淹沒用地在庫區淹沒蓄水前報經國務院批准;西氣東輸從陝西靖邊至上海白鶴鎮涉及河南、山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境內的永久性用地已經國務院批准;西電東送廣東、湖北等省境內輸電線路塔基、換流站用地已隨工程進度報國務院批准;青藏鐵路青海段工程用地已經國務院批准;南水北調江蘇、山東、河南等省境內控制性工程按有關規定辦理先行用地手續。

出台一系列耕地保護嚴格措施。基本農田實行「五不準」:不準非農建設佔用基本農田(法律規定的除外);不準以退耕還林為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減少基本農田面積;不準佔用基本農田進行植樹造林,發展林果業;不準在基本農田內挖塘養魚和進行畜禽養殖,以及其他嚴重破壞耕作層的生產經營活動;不準佔用基本農田進行綠色通道和綠化隔離帶建設。非農建設用地實行「六不報批」:對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工作驗收不合格的不報批;未按規定執行建設用地備案制度的不報批;城市規模已經達到或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年度建設用地指標已用完的不報批;已批準的城市建設用地仍有閑置的不報批;未按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建設用地預審的不報批;建設項目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不報批。

二、礦產資源

2003年初,全國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共158種,其中,能源礦產10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91種,其他水氣礦產3種。原油、煤等能源礦產,鐵等黑色金屬礦產保有的查明資源儲量不同程度下降。

第三輪礦產資源可供性論證第一期工作完成,摸清了45種主要礦產對國民經濟建設保證程度情況。《中國的礦產資源政策》白皮書發表。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工作正式啟動。

國土資源調查及地質礦產勘查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157處,其中能源礦產15處,黑色金屬礦產4處,有色金屬礦產73處,貴金屬礦產34處,冶金輔助原料礦產2處,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11處,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產14處,其他水氣礦產4處。新查明(預測)礦產資源量:石油7.99億噸,天然氣5035.39億立方米,原煤51.95億噸,鐵7.02億噸(礦石),銅443.26萬噸(金屬)。

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產開發取得重要進展,主要礦產品產量有所增加。我國最大的海上自營氣田東方1?1氣田一期工程順利投產。全國煤炭產量超過16億噸,生鐵產量超過2億噸,10種有色金屬產量超過1200萬噸。大慶油田在連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後,降至4840萬噸。

全國礦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1600億美元,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2003年礦產品進口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原油進口9112萬噸,鐵礦石進口14813萬噸,錳礦石進口286萬噸,鉻鐵礦進口178萬噸,銅礦石進口267萬噸,鉀肥進口657萬噸。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引進來」成效明顯。2003年有效的涉外勘查許可證108件,采礦許可證332件。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在湖南省常寧市成立首家外商獨立勘查公司。加拿大西南資源公司與雲南核工業209地質隊合作,在雲南東川拖布卡發現了規模較大、品位富的金礦。

礦產勘查開發「走出去」取得新進展。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蘇丹發現了一個世界級大油田,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在伊朗卡山打出高產油氣井。

三、海洋資源

全國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全國海洋產業總產值首次突破一萬億大關,達到10077.71億元,增加值達到4455.54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82%。海洋產業結構調整發生積極變化,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8:29: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02.8億元,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1221.88億元,增長46.5%;第三產業增加值1930.86億元,下降3.8%,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非典」影響造成了濱海旅遊業的負增長。沿海各海洋經濟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實行優勢互補、聯合開發,開始呈現海洋經濟聯合的趨勢,區域海洋經濟初具規模,其中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海洋產業總產值最高,首次超過3000億元。

我國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取得重大進展。全年共發放海域使用權證書6500多本,確定海域面積約19萬公頃,徵收海域使用金約2.5億元。開展了《海域使用管理法》執行情況大檢查及「海盾2003」專項執法活動。國務院批准發布了《省級海洋功能區劃審批辦法》、《報國務院批準的項目用海審批辦法》,海洋功能區劃審批更加規范化、程序化。

國務院批准實施《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地提出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指導原則與發展目標、主要海洋產業發展方向及布局、發展各具特色的海洋經濟區域、加強海洋資源與環境保護以及需採取的措施等。

四、土地市場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治理整頓

採取嚴厲措施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黨中央、國務院及時採取果斷措施,對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做出一系列部署;五部委聯合組成10個督查組,對全國31個省(區、市)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工作進行全面督查;先後就治理整頓工作下發5個通報,三次致函各省(區、市)人民政府,兩次召開全國省級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辦公室主任會議;先後召開兩次新聞發布會,宣布對9起涉及嚴重違反土地法規的案件進行公開調查;通報治理整頓檢查驗收的標准及檢查驗收工作安排。

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取得重要成果:各地停止審批設立新的開發區和開發區擴區;原有各類開發區6015個,已撤消3763個;各地發現土地違法行為17.8萬件,立案查處12.7萬件,結案12.4萬件,罰沒款12.2億元,收回土地面積5878.4公頃。有925人被依法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32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排查出違規出讓經營性土地使用權2822宗,有效規范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行為。

完善土地市場宏觀調控政策,土地市場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全面實行,市場配置國有土地使用權范圍更加廣泛;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確立,政府對土地市場宏觀調控的力度不斷加強;土地市場運行制度和組織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市場服務體系逐步形成;土地產權進一步細化和明確,土地權利體系日益完善。

全國出讓土地面積18.68萬公頃,其中招標0.62萬公頃,拍賣0.89萬公頃,掛牌3.68萬公頃。以招標拍賣掛牌等市場方式供地的比例由2002年的15%提高到2003年的28%。

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工作全面深入開展,加強對治理整頓工作的領導和具體部署安排。進一步打擊非法采礦,關閉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和不具備生產條件的礦山。

印發《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取得明顯成效。共出讓探礦權采礦權26080件,出讓價款達到52.56億元。其中採用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探礦權采礦權11752件,出讓價款26.98億元。加強礦產資源執法監察,2003年共處理案件1.7萬件,罰沒款5942.69萬元。

五、國土資源調查和規劃

國土資源調查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完成地質調查實物工作量: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及修測72.3萬平方千米。1:5萬區域地質調查0.5萬平方千米。1:25萬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15.6萬平方千米。1:50萬環境地質調查151.8萬平方千米。1:20萬物化探遙感調查47.7萬平方千米。1:100萬重力23.4萬平方千米。航空遙感8.2萬平方千米。機械岩心鑽探12.6萬米。

農業地質調查全面部署,基本覆蓋我國東部和中西部主要農業經濟區,面積達108萬平方公里,目前已與浙江、四川等17個省(區、市)合作,簽訂了農業地質調查合作協議,2003年已完成調查面積14萬平方公里。

完成三峽庫區1:5萬航空遙感勘查面積達32000平方公里,全面覆蓋三峽庫區及周邊地區,記錄了三峽大壩蓄水前長江最低水位時庫區歷史狀態,為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庫岸變遷、生態環境演化、監測、相關研究等提供了珍貴的基礎資料。

完成新一輪地下水資源評價。全國地下水天然資源量多年平均為9235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淡水天然資源為8837億立方米,地下微鹹水天然資源為277億立方米,地下半鹹水天然資源為121億立方米。全國地下淡水可開采資源多年平均為3527億立方米。

查明首都地區地下水資源總量、開發潛力及地下水環境質量,調查評價懷柔、平谷等5處地下水應急水源地;查清華北平原淺層和深層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空間分布及演化過程;完成西南岩溶石山石漠化現狀調查,並實施動態監測;西南岩溶石山典型流域地下水調查與開發示範在貴州大小井、雲南小江流域初見成效。在四川、重慶和雲南等省(市)的紅層地區,完成探采結合示範淺井868眼,在西北、東北缺水地區施工示範深井25口,直接解決了近11萬人的飲用水問題。

查明我國耕地後備資源數量、質量、分布等數據。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734.33萬公頃,其中西部地區547.53萬公頃,中部地區65.40萬公頃,東部地區121.40萬公頃。

加強土地市場監控。建立土地市場動態監測制度,運行土地市場動態監測系統和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系統,發布土地市場信息,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場環境。加強土地市場動態監測分析,為政府適時制訂土地市場宏觀調控政策提供依據,保障土地市場健康、穩定、有序發展。

國土資源規劃體系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採取綜合措施,加強國土資源規劃實施管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前期准備工作有序開展,12個縣級、14個市(地)級和2個省級規劃修編試點工作相繼展開。31個省(區、市)的礦產資源規劃全部發布實施;已有260個市(區)、705個縣(區)完成規劃編制工作。開展天津、深圳、新疆、遼寧國土規劃試點。國家級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和省級礦產資源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投入使用。

六、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

國務院頒布《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內容包括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災害預防、地質災害應急、地質災害治理、法律責任等方面,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建立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制度。2003年汛期,共在中央電視台發布當日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56次,在國土資源部網站和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上共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109次。

在地質災害多發區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和群測群防工作,成效明顯。截止2003年底累計完成545個縣市調查,並建立了相應的信息系統和群測群防網路。建立國家和省兩級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及地質災害報告制度,全國成功預報地質災害697次,避免人員傷亡近3萬人。

全國共報告發生各類突發性地質災害13832起,造成743人死亡、125人失蹤、56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48.65億元。地質災害比較嚴重的有四川省、陝西省、湖南省等。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取得初步成果。組織完成對三峽庫區二期治理工程的驗收,確保135米水位蓄水前的二期工程治理和地質安全評估任務的完成。繼續抓好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程建設,對庫區136處重點隱患點和庫岸實施了專業監測,近1800處地質災害監測點納入群測群防體系,初步實現庫區地質災害監測數據和預警信息的網路化管理。壩前135米水位蓄水以來,已成功預警16處滑坡,其中群測群防系統預警10處,專業監測系統預警6處,使3000餘人的生命和財產得到有效保護。

加強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完成安徽黃山等8處世界地質公園的審查報批。完成對44個國家地質公園的審批。

積極推進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礦山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建設。重點推進省級礦山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的實施,江蘇省、浙江省取得實質性進展。組織開展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工作,完成了河北省鹿泉市、江蘇省盱眙縣等18個典型礦山的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示範工程。

繼續開展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站網建設工作。重點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的地面沉降監測工作。目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上海市已建設基岩標30座,分層標組28組,GPS基準監測網點36座,地下水監測孔320個。

七、科技與信息化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非營利科研機構組建工作。開始制定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籌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國土資源科技發展戰略部署。承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1項,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4項,高技術研究發展項目11項,科技攻關計劃11項,國土資源科技創新計劃重點項目27項,實施科技創新人才工程,新建6個部級重點實驗室。

組建國土資源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和7個分技術委員會,制定了《國土資源標准化管理辦法》,發布《國土資源信息化標准化指南》和《農用地分等規程》、《農用地定級規程》、《農用地估價規程》、《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與評價技術規程》、《國土資源信息核心元數據標准》5項行業標准。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主孔已鑽至3665.87米,在超高壓變質帶研究、科學資料庫建設等方面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在遼西發現第二件初鳥類化石?東方吉祥鳥。首次應用深地震三維精細反射、流體地球化學示蹤、深穿透地球化學等高新技術,建立長江中下游大型礦集區深部三維成礦模型,形成探測深部成礦建造的新技術和方法。開發成功直接提取滑坡變形量的高精度快速GPS解算技術、新型多功能鑽孔傾斜儀、岩土體推力監測系統及光纖監測系統,已直接應用於三峽庫區專業監測工程。

開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研究,建立了國家尺度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集成「3S」技術和PDA技術,研製成功經濟、可靠、高效、高精度的土地調查作業系統。開發成功低空無人遙感監測系統,可直接應用於突發事件及土地利用現狀的高精度調查和監測。

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國家級建設用地審批管理信息系統投入使用,基本實現了審批過程的網上運行。國家級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運行,對全國、31個省(區、市)、81個重點城市(50萬以上人口)的規劃文本、規劃圖件、規劃控制指標數據綜合管理。礦業權管理信息系統在部機關及全國2400多個節點推廣應用,實現國家、省、地(市)、縣四級系統間遠程數據查詢和網上數據共享。制定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土地信息數據模型和土地信息參考模型,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地信息標准框架技術體系。

加強了基礎資料庫建設和數據的集中統一管理,數據中心運行環境得到完善,1∶50萬全國地質圖、礦產資源規劃、全國1∶50萬土地利用現狀、土地利用規劃、全國地質資料目錄等一批資料庫系統集中管理,並統一對外提供服務。

八、測繪管理與服務

測繪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全面貫徹實施修訂後的《測繪法》,發布實施《重要地理信息數據審核公布管理規定》。完成了《測繪資質管理規定》等8部草案審議前的各項工作。地方測繪立法取得重要進展,已有3個省(區、市)出台測繪管理條例,13個省(區)的測繪管理條例草案已報當地人大或政府審議。

測繪管理與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地圖市場整頓取得顯著成效,全國共查處地圖違法案件5000多餘件,沒收各類違法地圖製品150多萬件。

測繪市場監管進一步加強。全國6800多個測繪資質單位開展了質量自查,取消資質165個,降低等級36個,緩登36個。加大違法案件查處力度。

「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發布實施2000國家重力基本網、全國1:5萬地名資料庫、全國1:100萬、1:25萬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完成國家基礎測繪設施項目。

測繪科技創新取得新成績。《國家中尺度基礎地理信息工程與空間決策》、《遙感影像處理原型系統設計》等投入使用。

測繪系統對外提供地形圖約65萬張,大地成果約6.9萬點,航展成果約31萬片,數字地圖約7萬幅,數據量約為63TB;編制出版了各類地圖1572種、圖書454種,總印數1.2億多冊(幅)。

5. 大規模使用潮汐能的原因

目前,只有潮汐能發電技術比較成熟,其他形式海洋能的應用大都還停留在探索階段。
2.1 潮汐能
潮汐能是海水受到月球、太陽等天體引力作用而產生的一種周期性海水自然漲落現象,是人類認識和利用最早的一種海洋能。潮汐能發電與水力發電的原理、組成基本上是一樣的,也是利用水的能量使水輪發電機發電。問題是如何利用海潮所形成的水頭和潮流量,去推動水輪發電機運轉。海水的垂直漲落運動稱為潮汐,海水水平運動叫潮流。人們通常把潮汐和潮流中所包含的機械能統稱為潮汐能。潮汐能利用一般分兩種形式:一是利用潮汐的動能,直接利用潮流前進的力量來推動水車、水泵或水輪發電機;一是利用潮汐的位能,在電站上下游有落差時引水發電。由於利用潮汐的動能比較困難,效率又低,所以潮汐發電多採用後一種形式,潮汐電站就是利用海洋潮位漲、落與庫水位形成落差進行漲落潮發電。利用潮汐能發電可以採用單庫單向、單庫雙向或雙庫單向等三種形式[5,6]。
國外利用潮汐發電始於歐洲,20世紀初德國和法國已開始研究潮汐發電。世界上最早利用潮汐發電的是德國1912年建成的布蘇姆潮汐電站,而法國則於1966年在希列塔尼米島建成一座最大落差為13.5m、壩長750m、總裝機容量24萬kW的朗斯河口潮汐電站,年均發電量為5.44億kW?h,它使潮汐電站進入了實用階段。之後,美、英、加拿大、前蘇聯、瑞典、丹麥、挪威、印度等國都陸續研究開發潮汐發電技術,興建各具特色的潮汐電站,並已取得巨大成功。

6. 蕭山海上明月二期碧瓏灣屬於哪個街道的辦理浙江省居住證使用

蕭山海上明月二期碧瓏灣

就是屬於蕭山區北干街道。

7. 國家海洋局的法律法規

(一)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二)行政法規1.《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國務院1983年12月29日發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國務院1985年3月6日公布)
3.《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規定》(1989年2月11日公布)
4.《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海洋科學研究管理規定》(1996年6月18日公布)
5.《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2006年9月19日公布)
(三)部門規章
1.《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實施辦法》(1990年9月20日公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實施辦法》(1990年9月25日公布)
3.《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規定實施辦法》(1992年8月26日公布)
4.《海洋標准化管理規定》(1997年1月30日公布)
5.《海洋行政處罰實施辦法》(2002年12月25日公布)
6.《海底電纜管道保護規定》(2004年1月9日公布)
7.《委託簽發廢棄物海洋傾倒許可證管理辦法》(2004年10月20日公布)8.《海域使用管理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2008年3月27日公布)
(四)地方法規
海域使用類:
1.河北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2.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3.山東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4.江蘇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5.福建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6.廣東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7.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辦法
8.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定
9.大連市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10.廈門市海域使用管理規定
11.寧波市無居民海島管理條例
海洋環保類:
1.山東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2.江蘇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3.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4.福建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5.海南省珊瑚礁保護規定
6.深圳經濟特區海域污染防治條例
(五)地方規章:
1.遼寧省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2.上海市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3.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4.福建省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5.廣東省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辦法
6.廣東省人工魚礁管理規定
7.廈門市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8.遼寧省海洋環境保護辦法
9.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10.廣西壯族自治區山口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11.河北省昌黎黃金海岸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12.廈門市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13.上海市金山三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8. 哪位學橋梁建築的可以回答我,杭州灣跨海大橋的使用壽命大概多少年

杭州灣跨海大橋(Hangzhou Bay Bridge)是一座橫跨中國杭州灣海域的跨海大橋,它北起浙江嘉興海鹽鄭家埭,南至寧波慈溪水路灣,全長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比連接巴林與沙特的法赫德國王大橋還長11公里,成為繼美國的龐恰特雷恩湖橋後世界第二長的橋梁。 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後將縮短寧波至上海間的陸路距離120公里,是國道主幹線——同三線跨越杭州灣的便捷通道。大橋大橋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設計時速100公里/h,設計使用年限100年,總投資約118億元。2003年11月14日開工,經過43個月的工程建設,2007年6月26日全橋貫通,計劃於2007年11月30日前完成橋面鋪裝,大橋已於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車。 大橋的建設有利於主動接軌上海,擴大開放,推動長江三角洲地區合作與交流,提高浙江省特別是寧波市和嘉興市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增強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有利於完善長江三角洲區域公路網布局及國道主幹線,緩解滬、杭、甬高速公路流量的壓力;有利於改變寧波市交通末端的狀況,從而變成交通樞紐,實施環杭州灣區域發展戰略;有利於促進江、浙、滬旅遊發展的需要。 大橋概況 杭州灣跨海大橋是國道主幹線-同三線跨越杭州灣的便捷通道。大橋北起嘉興市海鹽鄭家埭,跨越寬闊的杭州灣海域後止於寧波市慈溪水路灣,全長36Km。大橋建成後將縮短寧波至上海間的陸路距離 120餘公里,從而也大大緩解已經擁擠不堪滬杭甬高速公路的壓力,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滬兩小時交通圈。 大橋總投資預計超過160億人民幣,其中大橋36公里,118億;北岸連接線29.1公里,17億;南岸連接線55.3公里,34億。來自民間的資本佔了總資本的一半,包括雅戈爾、方太廚具、海通集團等民營企業都參與了對大橋的投資。大橋收費年限為30年,收費標准預計為55元/輛。 杭州灣跨海大橋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設計時速100Km/h,設計使用年限100年,總投資約118億元。大橋設南、北兩個航道,其中北航道橋為主跨448m的鑽石型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准35000噸;南航道橋為主跨318m的A型單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准3000噸。除南、北航道橋外其餘引橋採用30~80m不等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結構。杭州灣跨海大橋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或在建的最長的跨海大橋,大橋主體工程確保2003年內順利開工建設,2008年建成,2009年通車。 2001年9月成立項目公司,大橋建設投資額為118億,資本金為38.5億元。其中,寧波方佔90%股份,嘉興方佔10%股份。公司資本金中民營企業投資佔到50.25%。本項目商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等四家銀行貸款70億元,已簽訂貸款協議。 大橋本身的經濟效益是吸引投資者看好的重要基礎。據交通流量調查推測,2009年通過大橋的車流量達5.2萬輛,2015年達8萬輛,2027年達9.6萬輛。經測算,大橋財務內部收益率將達8.03~10.1%,投資回收期14.2年,投資回報率15.10%(不含建設期)、12.58%(含建設期) 。 工程特點 1、工程環境特點 杭州灣氣象復雜多變,台風、龍卷風、雷暴及突發性小范圍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杭州灣自然條件有以下特點: (1)海域寬闊,台風多、潮差大、流速急,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氣候特徵,有效工作日少; (2)軟土層厚、持力層深,給海上基礎設計和施工帶來一系列問題; (3)南岸灘塗長,施工條件復雜,採用常規設計方案和施工方法很難滿足工期要求; (4)環境的腐蝕作用嚴重; (5)南灘塗多個區域淺層氣富集,危及施工安全。 2、工程建設難點 (1)工程規模大、海上工程量大。大橋工程全長36公里,海上段長度達32公里。全橋總計混凝土245萬立方,各類鋼材82萬噸,鋼管樁5513根,鑽孔樁3550根,承台1272個,墩身1428個,工程規模浩大。 (2)自然環境惡劣。潮差大、流速急、流向亂、波浪高、沖刷深、軟弱地層厚,部分區段淺層氣富集。其中,南岸10公里灘塗區干濕交替,海上工程大部分為遠岸作業,施工條件很差。受水文和氣象影響,有效工作日少,據現場施工統計,海上施工作業年有效天數不足180天,灘塗區約250天。 (3)制定總體設計方案難度很大。設計要求新,其中水中區引橋(18.27公里)和南岸灘塗區引橋(10.1公里),是整個工程的關鍵;結構防腐問題十分突出,且無規范可遵循;大橋運行期間,橋面行車環境受大風、濃霧、暴雨及駕駛員視覺疲勞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採取合理有效的設計對策是保障橋面行車安全的關鍵;設計方案涉及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以及多項大型專用設備的研製。 施工技術方面,面臨著海上激流區高墩區大噸位箱梁的整體預制、運輸及架設,寬灘塗區大噸位箱梁的長距離樑上運梁及架設,超長螺旋鋼管樁的設計、防腐與沉樁施工等諸多施工關鍵技術的挑戰;在測量控制方面,因橋梁長度超長,地球曲面效應引起的結構測量變形問題十分突出,受海洋環境制約,傳統測量手段已無法滿足施工精度和施工進度的要求,如何藉助GPS技術實現快速、高效測量施工是一個制約全橋工期的核心技術問題。 (4)建設目標要求高、施工組織與運行管理難度大。大橋工程規模宏大,備受世人矚目。建設之初,寧波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大橋工程要按照「三個一流目標」的標准來實施。面對復雜的建設環境,充滿挑戰的工程,組織和管理好大橋工程是擺在指揮部面前的巨大挑戰。因工程施工作業點多、戰線長,存在同步作業、交叉作業工序,施工組織難度大,工程質量、進度、安全及資金控制難度大。台風、大風、大潮、巨浪、急流、暴雨、大霧及雷電等氣象水文條件,如何採取切實有效的工程式控制制與運行管理措施是工程管理上需要面對的新課題。

9. 申請海域使用權需提交哪些書面材料

海域使用權申請人、中標人或者買受人提出登記申請。
依據海域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確定給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的海域使用權由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提出登記申請。
設定他項權利的,由雙方共同提出登記申請。
第七條 海域使用權登記申請可以委託他人代理。代理人應當出具本人身份證明並提交授權委託書。境外委託人的授權委託書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經過公證或者認證。
第一節 初始登記
第九條 通過申請審批或者招標拍賣方式確定海域使用權後,申請人應當提出初始登記。
第十條 初始登記申請材料包括:
(一)海域使用權登記申請表;
(二)營業執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個人身份證明;
(三)宗海界址圖(包括宗海位置圖和平面圖);
(四)項目用海批復或者海域使用權出讓合同;
(五)海域使用金繳納憑證。
第十一條 出租、抵押海域使用權的,雙方當事人應當在簽訂租賃、抵押協議之日起三十日內到原登記機關辦理出租、抵押登記。
第十二條 登記機關應當在受理申請後十日內進行登記,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
第二節 變更登記
第十三條 下列情形之一的,海域使用權人應當申請變更登記:
(一)海域使用權續期的;
(二)改變海域使用位置、面積或者期限的;
(三)地址或者法定代表人發生變化的;
(四)填(圍)海造地項目已竣工驗收的;
(五)其他形式的變更。
第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海域使用權人變更的,當事人應當申請變更登記:
(一)因企業合並、分立或者與他人合資、合作經營的;
(二)依法轉讓海域使用權的;
(三)依法繼承海域使用權的;
(四)因行政機關調解而引起海域使用權轉移的;
(五)因人民法院判決、裁定、調解或仲裁裁決而引起海域使用權轉移的;
(六)海域使用權人名稱改變的;
(七)其他形式的變更。
第十五條 變更登記應當在有關文書生效或者簽訂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原登記機關申請。但依法批準的變更,應當在變更批准文件規定的期限內辦理變更登記。

閱讀全文

與浙江省海域使用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