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居住權如何設立居住權
居住權究竟是什麼?
居住權是一種非房屋所有權人對房屋享有的佔有與使用的權利。比如,你有一套閑置的住房,為了幫助沒有地方住的親屬,你可以到登記機構辦理一個登記手續,為你的親屬設立居住權,此時房產證上依然是你的名字,房子依然歸你所有,但你的親屬擁有居住在這個房屋裡的法律權利。並且根據《民法典》第369、370條的規定,這一居住權是專屬於你的親屬的,除非你們之間另有約定,他不能把房子租給別人,在他去世後居住權也不能被他的繼承人繼承,也就是說他的子女配偶等這些繼承人不能繼續居住在這里,居住權會隨著權利人的去世而不復存在。
什麼人對房子有居住權?
《民法典》中規定的「居住權」與以往生活中人們所說的「房子是我的,我就享有居住房屋的權利」是不同的。居住權只能由房屋的所有權人為其他人設立。也就是說,房子是我的,但我對房子的權利不叫居住權而是所有權,我的房子給別人住,別人對房子的權利才是《民法典》中的居住權。並且不是我口頭上答應讓你住,你就享有居住權,而是需要在登記機構進行登記後,你才真正的擁有居住權。
享有居住權和租房子有什麼不一樣?
設立居住權比較租賃房屋更能保障人們長期性穩定居住的需求。在沒有設立居住權時,人們只能通過買房或者租房的形式滿足自己的居住需求,但是買房會給低收入人群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而租房又不能滿足長期定居的穩定性需求。在居住權設立後,我們有了買與租之外的第三種選擇,即通過享有居住權的方式長期穩定的在一個地方居住。
設立居住權比租房子更長久是因為居住權的設立,雙方可以對居住多久自由約定,可以是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是五十年,而租房子在法律上最長只允許簽訂二十年的租賃合同;另一方面,設立居住權比租房子更穩定,因為在面對第三人侵權時,享有居住權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比如,在你租房子期間外出旅遊,於是讓你的朋友臨時住在你租的房屋中,但是等你旅途結束一身疲憊回到出租屋時卻發現房間里住著陌生人,原來是你的朋友聲稱自己是房屋的承租人並偷偷將房屋出租給了別人。占著你房子的人一口咬定自己是合法租賃並付了錢的,就是住著不搬,這時,由於你只是房屋的承租人,在法律上是沒有權利直接要求這個陌生人返還房屋的。但是如果你是房屋的居住權人,此時便可以直接要求這個陌生人搬出房屋。
居住權的設立對百姓生活有何影響?
除了上述所說新增了住房形式的影響外,還對解決養老問題起到積極作用。在居住權設立後,「以房養老」模式的設計將會步入合法化、成熟化的進程。「以房養老」的運作模式是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背景下的社會產物,現實生活中許多老人只有一套房產,由於退休後沒有經濟來源,生活出現困難,於是產生了老人與銀行約定將自己擁有的房屋所有權轉讓給銀行,銀行則每月支付老人一筆贍養費,並且在老人去世之前可以繼續居住在房屋中的養老模式。增設居住權後,老人繼續居住房屋這一約定可以通過為老人設立居住權來實現,從而為「以房養老」模式提供了法律基礎,讓合同約定有法可依,使得交易更加安全。
居住權作為公民權利中極其重要的一項權利,在中國首次編纂的《民法典》中單獨成立一章對其進行規定,是理論界與實務界對居住權制度進行積極探索的結果,是人民的意願充分反映的結果,是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的結果,相信居住權會在「民法典時代」為人民生活帶來更多積極影響
2. 居住權不能繼承,非居住繼承人有權繼承實際居住使用權嗎有權消滅居住繼承人實際居住使用權嗎
居住權是對特定人設定的,該權利不得轉讓、繼承,只能由權利人享有該權利。所以居住權人沒有收益處分的權利,自然不能出租行使收益權,也不能繼承、贈予、轉賣等行使處分權。所以你與之前的那位朋友說的居住權人有收益權是錯誤的。
民法典草案規定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並經登記佔有、使用他人的住宅,以滿足其穩定生活居住需要。所以看當時怎麼約定的,所謂的非居住繼承人這里應該指的是房屋的現所有權人吧,只能按照當時的約定取得實際的居住使用的權利(因為居住權人可能只享有房屋特定區域的居住權),不能違反約定消滅對方的居住權。
不過房子還是可以出賣或出租,因為房屋所有權人有收益處分的權利,只不過違反了與居住權人的約定,所以要對居住權人進行違約賠償。而且房子拆遷了話,所有權人必然可以得到拆遷補償款,居住權人的話看拆遷方有無規定了,一般是沒有。
至於處分還是有一定限制要進行違約賠償或者覺得賣不了市場價不要覺得不公平,居住權淵源來自當時的羅馬社會,死者往往以遺囑指定一家子為其財產的概括繼承人,而其他非家長繼承人一般不能取得家產繼承權,為使他們生活獲得保障,家長往往通過遺贈方式將部分遺產的使用權贈與其他子女。正常情況下約定的應該是享有居住權一直持續到居住權人去世為止,但是房屋是通過繼承取得的如果房屋的現所有權人不答應設立居住權的話,可能一開始就繼承不到房產,所以遵守當時定下的約定這沒什麼問題吧。至於居住權人是租客的話,買賣不破租賃的原則在合同期內不能違反,基於契約精神也沒什麼問題吧。
3. 居住權怎麼設立
居住權可通過居住權合同及遺囑方式設立。通過居住權合同設立居住權的,當事人應當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居住權合同。居住權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條款:(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和住所;(二)住宅的位置;(三)居住的條件和要求;(四)居住權期限;(五)解決爭議的方法。以遺囑方式設立居住權的,參照適用民法典第二編第十四章的有關規定。
【法律依據】
《民法典》
第三百六十六條: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享有佔有、使用的用益物權,以滿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第三百六十七條:設立居住權,當事人應當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居住權合同。
居住權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和住所;
(二)住宅的位置;
(三)居住的條件和要求;
(四)居住權期限;
(五)解決爭議的方法。
4. 共同居住權的含義是什麼
此房產除產權人外,居住在此的其他直系家庭成員都有居住權
5. 承租權與居住權和使用權的區別
房屋承租權是指房屋出租人以口頭或訂立書面合同的形式將房屋交付承租人佔有、使用與收益,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權利。
房屋使用權,是指房主按照住房性能對房屋進行事實上的利用。同樣通過一定法律契約,非房屋所有權人也可獲得房屋的使用權。房主將房屋租給他人使用,並不失去對房屋的所有權。
居住權是指對他人所有的住房及其附屬設施佔有、使用的權利。居住權是因居住而使用他人房屋的權利。它以他人所有的房屋為權利客體,以排他性的佔有、居住為權利內容,包括所有權人在內的其餘任何人都不得非法干涉居住權人在權利范圍內行使居住權,對於任何妨礙權利行使的行為居住權人都可以直接向其請求排除妨害。可見,居住權是一種以對他人的物的佔有為前提、由特定人對他人所有的物進行用益的權利,是一種用益物權。
居住權是物權而非債權,通過合同設定的居住權與租賃合同設定的租賃權有相似性,但法律性質具有根本的差異。租賃權在法律上「仍是具有物權性質的債權,其債權的色彩仍然十分濃厚」,不僅涉及到租賃權本身存在的前提,而且是由法律設立一項制度的社會目標以及物權制度的基本要求決定的。當權利直接針對一個物發生作用時,這樣的權利被稱作物權;而當權利的擁有所針對的是另一法律主體,後者有義務為權利擁有方履行一定的行為,這樣的權力即構成債權。「租賃契約之承租人僅能先請求出租人交付租賃物,非經出租人履行租約,交付租賃物,容許承租人用益後,承租人不能支配租賃物」。⑤這是因為租賃權並非直接對於物為支配的獨立的權利,而是對於出租人允許承租人為使用的債權所附從的權利,是允許使用房屋這一債權「所生之反射效果」。⑥也就是說租賃權不只是包括對房屋為使用收益,還必須以請求出租人交付房屋佔有為前提,在出租人轉移佔有之前如果他不依合同將標的物轉移與承租人而是轉給他人使用,那麼承租人即喪失租賃權,無權要求出租人交付該房屋以保證租賃權的行使,而只能以合同約定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這是與居住權最明顯的區別。居住權是一項獨立的權利而非其他權利的附隨後果,不以交付為前提,根據嚴格的登記要件主義,居住權的設定必須以登記為條件,而一旦設定,不論房屋是否已經現實地轉移了佔有,居住權人都對該特定房屋享有了排他性的權利,對於任何對該權利的行使造成妨害的行為居住權人都可直接對抗,無需藉助原設定居住權的合同的效力,這無疑比要求所有權人承擔違約責任支付損害賠償金更能有力的保護居住權人的利益。另外,法律制度的設立必須達到這樣的目標:於該制度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相比,同時增加的社會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居住權具有的對抗第三人的效力是居住權當然的、與生俱來的、固有的屬性,而租賃權之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則是租賃權的效力強化以後的結果,二者是有差異的。基於現實的與學理上對租賃權與居住權兩種權利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將兩種權利的區別具體化。首先,租賃權的行使以支付租金為必要。「承租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支付租金。」當事人一方取得標的物的使用權是否須交付租金,為租賃合同與借用合同的根本區別。當居住權通過合同設定的時候可以約定一定的對價,但這一對價不為取得居住權的必需;而在因遺囑、法律直接規定、乃至時效取得居住權的情況下,更無對價可言。其次,在簽訂租賃合同的情況下,承租人受讓的是所有權人房屋的使用權,承租人負有不得隨意轉租的義務,即不經所有權人同意,承租人不能將該房屋轉租他人。「承租人未經出人同意轉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而居住權基於其作為一項人役權的性質雖然不能讓與,但權利的行使則可以被轉讓,在居住權由他人行使時並不改變居住權應有的權利狀態。⑦也就是說,如果居住權人將部分房屋出租以解決生活之需,應是法律所容許的,所有權人不得干涉,更不能因此而單方解除當初設立居住權的合同。再次,我國合同法第220條規定:「出租人應當履行租賃物的維修義務,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出租人有義務向承租人提供適合使用的房屋,承租人自行維修的,維修費也由出租人負擔。而對於居住權人來說,在其居住期間對房屋進行必要的維修應為其居住的題中之意,房屋所有權人除必要的大修外不負有維護房屋以供居住權人使用的義務,這是由居住權作為一項用益物權所必然具有的性質。最後,居住權雖具有時間性,但由於居住權是為特定的自然人的利益而設定,因而該自然人的生存期限,即為居住權的最長期限。如果居住權同時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人設定,則該自然人中生存期限最長的人的生存期限即為居住權的最長期限。從這個意義上講,居住權的期限一般是永久的、終身性的。依照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租賃權的期限一般不得超過20年。(節選自中國法院網《居住權與租賃權法律性質之辨析》作者:江蘇省銅山縣人民法院,史可菊)
6. 產權人能趕走居住權人嗎
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享有佔有、使用的用益物權,以滿足生活居住的需要。居住權無償設立,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設立居住權的,應當向登記機構申請居住權登記。居住權自登記時設立。居住權不得轉讓、繼承。設立居住權的住宅不得出租,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居住權是一種法定的用益物權,居住權期限屆滿或者居住權人死亡的,居住權消滅。在居住權存續期間,產權人無權趕走居住權人,但產權人可與居住權人協商,通過解除居住權合同等方式解除居住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百七十條居住權期限屆滿或者居住權人死亡的,居住權消滅。居住權消滅的,應當及時辦理注銷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