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大陸法系物權制度

大陸法系物權制度

發布時間:2021-09-29 23:16:49

⑴ 善意取得制度,為近代以來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民法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尤其是民法物權法的一項重要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為近來代以源來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民法一項重要交易規則,其有助於穩定社會經濟秩序,維護正常的交換與消費,能有利的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現行的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則》雖尚未確認善意取得制度,但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卻承認善意購買者可以取得對其購買的、依法可以轉讓的財產的所有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指出:「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從中,我們可以得出《民法》立法本意上對「善意取得」予以必要法律保護應該具備的條件:即(一)受讓人須為善意;(二)受讓人須通過有償的法律行為而取得所有權;(三)受讓人須實際佔有該財產;(四)出讓人是對該財產無處分權的原佔有人。而同時具備了這四個條件,無疑也就具備了物權法草案現在關於「善意取得」的規定:如果受讓人是在公開市場買到的或通過拍賣得到的贓物,就給予一定的法律保護,不應該無償追回。

⑵ 物權法的主要原則

一物一權原則
公示公信原則
物權法定原則

⑶ 簡述物權制度

物權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物權」一詞是由中世紀的注釋法學派首先提出來的。他們在解釋羅馬法時,以「對物之訴」為基礎,創立了具有近代意義的物權學說。1811年的《奧地利民法典》率先在立法上使用了物權的概念。1896年《德國民法典》以其為該法第三編的編名。其後,為大陸法系眾多國家接受。
物權的概念:
物權是民事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直接支配特定的物而享受其利益,並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
物權的特徵:
(1)物權是支配權。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的權利,既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標的物直接行使權利,無須他人的意思或義務人的行為的介入。
(2)物權是絕對權。物權的權利人是特定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且義務內容是不作為,即只要不侵犯物權人行使權利就履行義務,所以物權是一種絕對權。
(3)物權是財產權。物權是一種具有物質內容的、直接體現為財產利益的權利,財產利益包括對物的利用、物的歸屬和就物的價值設立的擔保。
(4)物權的客體是物。
(5)物權具有排他性。首先,物權的權利人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的人,所以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其次,同一物上不許有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並存(最典型的就是一個物上不可以有兩個所有權,但可以同時有一個所有權和幾個抵押權並存),即「一物一權」。(應該注意的是:在共有關繫上,只是幾個共有人共同享有一個所有權,並非是一物之上有幾個所有權。在擔保物權中,同一物之上可以設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抵押權,但效力有先後次序的不同。因此,共有關系以及兩個以上抵押權的存在都與物權的排他性並不矛盾。)
(6)物權作為一種絕對權,必須具有公開性。因此物權必須要公示。

⑷ 我國《物權法》對不動產登記制度有何規定如何理解

《物權法》以個條文(第九條至第二十六條)的篇幅,確立了我國不動產登記的基本結構,為將來不動產登記法的制定,提供了整體的框架和結構。

第九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登記;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此條規定不動產登記的法律效力。不動產物權登記的法律效力,世界各國民法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立法例:

一是登記對抗主義。

認為不動產物登記並非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必須程序。不動產物權的變動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發生法律效力,但非登記不能對抗第三人。日本國采此立法例。

二是登記要件主義。

認為登記是不動產物權變動的要件,不動產物權變動除了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外,還要進行登記,非經登記不僅不能對抗第三人,而且在當事人之間也不發生法律效力。德國、瑞士采此立法例。

三是地券交付主義。

又稱托倫斯登記制,該制度采任意登記制,不強制一切土地都必須申請所有權他項權利登記。

但如申請不動產物權登記,則登記是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

(4)大陸法系物權制度擴展閱讀:

第一章基本原則

第一條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三條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第四條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五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第六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⑸ 大陸法系與普通法系之間中國如何法治

侯成強 前面完成的《如何成為當代中國法律人》,主要是講在當代中國社會歷史條件下法律人應當具備的學識基礎,《當代中國法律人的困境與作為》則明確指出:在無法避免的可能面前作任何的努力好像只能是一種延緩,但也許就是在這樣的延緩中社會變得更理性一點,人們看到改革和希望,於是中國社會日積月累得到前所未有的根本性的歷史轉機:平和地實現社會法治化改造! 雖然我對當代中國社會平和地實現社會法治化改造沒有多少信心,但是無論怎麼樣,平和地實現也好,暴力地實現也好,將來的中國必須也必然地要實現法治。我提出這一問題就是根據這一種堅信。但是,一是這個問題應當是遙遠將來的問題,二是這個問題涉及法學專業化的思考與分析,基本上也就沒有了用口水話說下去的必要。但是我在完成前兩篇後,本已經思考到這個問題,一沖動,提前預告了出來,於是也就盡力用口水話把自己的認識與思考羅織一點文字表達出來。 我在此也強調,如果不弄清大陸法系與普通法系之間區別的關鍵所在,我國將來的法治向西方學習則可能出現理論與實踐上的混亂。比如很多人在傳播的「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一說,讓中國法律人聽後有振耳發聵之感,後悔得要燒掉已經讀過的那些皇皇法學巨著。其實這只是以普通法系的認識和方法基礎來理解法律的一面之說而已。正如普通法系中邏輯對法律都不那麼重要,從大陸法系來看,經驗之於法律也沒有那麼重要,於是這句話從大陸法系也可以反過來說,「法律的生命不在於經驗,而在於邏輯」。因此,只有在弄清楚大陸法系與普通法系的根本不同,才能夠明白一些說法的真正法律意義,才能夠在選擇法治模式時正確借鑒與提升為自己所用。此為強調區別大陸法系與普通法系的重要意義。 法治是理性之治,因為是理性之治而成為一個社會理性地存在和發展的最高准則。但套用德國偉大哲學家康德的說法,我認為理性有純粹理性與實踐理性之分。按康德所講,純粹理性指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實踐理性則指實踐主體的意志。而我理解的純粹理性指在理性活動經驗之上抽象出來的理論理性,指可以用科學方法,特別是邏輯方法,進行抽象和推理的理性。實踐理性則指直接運用理性活動的實踐,按「相似問題相似解決原則」進行的理性。所以,雖然同為理性之治,有純粹理性與實踐理性之分,與這種區分很相似的,恰恰在現實中就有了大陸法系與普通法系的兩種區分。 大陸法系源起於羅馬法,經義大利文藝復興而再興,復經法國拿破崙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而達到現代大陸法系的高峰。在公元前後,英國為愷撒統帥的羅馬軍團征服,被納入歐洲大陸文明,這時英國也適用羅馬法體系。但在11世紀中葉的諾曼底征服之後,英國從此有了強大的中央政府,再未受到外侵,英國於是圍繞王權發展了自己的一套獨立的法律體系。這個法律體系首先指適用於全體英國人的集權制的王室法院法官發展的新程序和法律補救措施,即以王室令狀為基礎的普通法。令狀訴訟由於令狀種類有限,無令狀則無訴訟,不能適應社會生活需要,也由於令狀疆化性的判決結果而讓多樣化的案件出現不公平。國王開始自己衡平辦理一些案件,後則設立「大法官」以「國王良心」根據公平正義原則審理案件。這就是英國法律中的衡平法。因為有了普通法與衡平法,英國法律有了獨自的特徵,是為普通法系。 大陸法系經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注釋法學派的理論研究與分析,特別是德國的法學家們的理論研究(德國民法典的基礎建立在研究德國歷史上施行過的羅馬法之上),法學成為有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的一門科學。於是大陸法系的法學強調概念的研究與解釋,強調法學的系統化與法律制度的秩序化,運用的研究方法根基於傳統形式邏輯。法學的發展則建立在新事物中抽象新的法學概念。這是大陸法系走上純粹理性發展的歷史選擇。 衡平法是普通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衡平法,也許英美的普通法系與大陸法系之間也就沒有了現在的重要不同。當然,普通法系長達近900年的獨立發展歷史,依據「相似問題相似解決原則」,從先例而判決審案,也為普通法系在實踐理性的發展道路上形成了可以與大陸法系並駕齊驅的法律理性之治。它們之間不可分出優劣,只有不同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學的思維和認識方式。大陸法系認為法學是一門科學(social science,在有些場合簡化為SS),以概念為基本元素,從而建立規則和制度,再從規則適用於具體案件。因此大陸法系的法學首先就包含了法學是一門系統的邏輯自恰的科學,強調分門別類與理論體系完整,也強調法律規則制度的系統完整,法學理論研究對現實立法司法有重要指導意義,法學教授重要於法官。我稱之為純粹理性的法治。普通法系認為法學只是一種社會研究(social study,也在有些場合簡化為SS),完全應當以解決實際案件為中心,理論體系對於普通法系的研究與指導並不重要,相反是典型案例才是法學的重點,典型案例中法官反復引用表述的要義才是法律。因此普通法系缺少很多邏輯上能夠自恰(並因此而絕對的)的概念分析與部門法學的分門別類,甚至缺少大陸法系的法學基本原則,普通法系有的卻是一些實用的規則與法諺,法官重要於法學教授。我稱之為實踐理性的法治。 二,法律形式。兩大法系的法律都為理性之治,但在表現方式上卻各不相同。大陸法系因注重理論抽象與邏輯推理而以系統立法為法律形式,任何案件只能以現行立法為依據。普通法系因注重實踐解決問題與依先例判案原則,判例法佔有重要地位。雖然現在普通法系也有通過立法活動的制定法,但制定法遠沒有判例法重要。制定法可以指導判例,但判例也可以修正制定法。 三,法律的運作方式。大陸法系的審判是從制定法適用於案件事實進行案件審理,普通法系則是在以前的案件與現在的案件中用區別技術(distinguishing technique)進行案件審理。在法庭審理案件的具體表現中,大陸法系傾向於由法官主導又符合邏輯的審理,由法官適用法律判決。普通法系則強調對案件事實的還原式審理,訴訟雙方當庭展示和主導各種事實和理由,並以區別技術對先例進行引用參照,對包括法官或陪審團的觀眾進行法律說服。這一區別,無論是我國法學者親身到普通法系法庭觀摩,或是通過影視的大眾傳播,讓我國人們都得到了深入人心卻又混亂非凡的印象。 四,法律職業化。普通法系龐大的案例體系決定了法律的專業化,也決定了法律職業是一個重要的專業行業。相反,大陸法系由於制定法的明確規定性,反而削弱了法律職業的專業化,這一情況又特別嚴重地表現在一些後進的大陸法系國家。因此普通法系的法律職業因專業化而成為社會重要部分,大陸法系則因制定法、法學理論研究與法律實踐相區別這兩個因素而削弱了法律的職業化。比如問大陸法系中的法學教授,他們很可能會否認自己是在從事法律職業,甚至他們還不願意與從事法律具體事務的人相提並論。 以上四個方面是大陸法系與普通法系之間的根本區別。我國要建立法治國家,必須要清楚認識以上兩大法系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然後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取捨予奪。我們的法律人,更應當為這種取捨予奪作出自己的理論的與實務的貢獻。不要聽了「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而否定法學理論,也不要因為普通法系的還原式審理而直斥大陸法系審理過於簡單而缺乏律師的當庭雄辯。再舉專業一點的例子,不要因為大陸法系物權的絕對性而根據普通法的二元所有制在中國物權法立法討論中來鼓吹什麼「所有權、佔有權兩元結構之物權理論」,在討論物權法定原則時又提出否定意見。我認為物權法定原則應當堅持,但也應當研究現實情況,法定盡可能多的符合現實需要的物權種類,並在必要時修訂增加物權種類,實行立法上的絕對主義和開放主義的結合。 我這樣舉例,也許有人認為我已經自己的傾向。是的,我國有制定法的傳統,更容易接受制定法,清末以降也是學習大陸法系的法律模式,我國走向大陸法系是基本已經既定的歷史事實,將來如果沒有意外,也應當是走大陸法系這條路。 但是,回望中國歷史,我更願意在我國更多的借鑒普通法系的法律模式。我國昌盛的文明更多地集中在文學藝術之上,墨客騷人成為文化傳統的主流,也成為社會變更的思想性的指導。科學技術層面並沒有非常巨大的發展,至少中國社會還沒有出現因為科學技術的變革而引發的社會制度變革,這也許有中國太大而科學技術的變革推不動的原因。中國社會在文藝感性認識的昏昏中落後,沒有科學和科學研究方法上的發展,有哲學思想而無哲學科學,可見中國理性發展的落後。中國科學技術在近三百年則相當落後。文藝的感性空談容易浮躁誤國,科學實用主義的缺乏加上專制,則又導致社會的務虛與假大空。雖然現代中國社會能夠在平穩中後發追趕,科學技術層面的追趕又反過來形成實用主義精神,但中國崇尚抽象思維缺乏務實精神是一種歷史頑疾,需要多多借鑒普通法系的實踐理性的務實模式加以克服。甚至一些過於抽象空洞的法律原則也需要普通法系的規則來加以改造。比如「以事實為依據」這個法律原則,對什麼是法律事實就需要按務實的普通法系觀點解釋,而不是按唯物的事實真相標准來解釋。又比如司法不獨立司法不權威的情況,除了呼籲司法獨立外,我認為也需要引進普通法系的「藐視法庭」制度以加強法院的權力,至少讓那些自相矛盾,當庭撒謊,逃避審判不到庭的人得到法律懲處。 題外的話,一談起加強法院的權力就讓我光火。中國法院的多數可都是有法律教育背景的人,我不敢把他們稱之為法律人,因為他們先天就是或後天被馴服成為了沒有骨頭的另一種動物,不敢為法治的正義而在司法活動中作出一點抗爭與努力,連立法已經確實的法律也要歪曲適用或不適用,比如法律明確規定的支付令制度、法律規定的強制傳喚制度,現實中執行過幾回?最後連自己作出的判決都不執行了。現在一個最生動的例子是有刑法博士學位的最高法副在有法律明確規定的情況還向全國法院發出指導:醉駕不一定都要入罪!可想這些法院的人還有學術與職業的基本標准嗎,只有一味的向主人搖尾。 中國選擇大陸法系模式有相當的道理,即使香港現在成功地實施普通法系的法律模式,我也不贊同大陸要走普通法系。但是,我還是要說,在確定走大陸法系的同時,除了要保持開放心態並及時發現研究解決問題外,也應當多借鑒普通法系的一些規則制度以提升大陸法系適應於中國。總之,選擇大陸法系是必然與可行,但要法治現代化則也需要借鑒普通法系中的相當制度資料。這之中更重要的是,法律人不要弄混了兩大法系的不同法理精神,把一些兩大法系不同的東西進行胡亂引用而發出錯誤的呼號。民眾是不太懂得這些區別的,在專家成磚家沒有真正學術研究與批評的庸俗社會,真正能夠廓清這些法治迷霧並發出聲音的人並不多。 談中國如何法治,即使界定在兩大法系之間,這個問題也是如此之大,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不是一個人幾個的能力所能有成效,而是一代人幾代人的事。法治本為理性之治,理性是需要代價的,這個代價我認為非常高。首先,我國要實現法治需要多少代價?這個是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其次,我國將來要實施的法治又建立在一個什麼樣的運行成本代價之上?一個運行成本過低的法律模式將不會達到現代法治標准。

⑹ 《物權法》屬於 大陸法系 《計算機保護條例》是不是也屬於大陸法系

你理解的很對。
如果你把軟體這個有體物送人,轉移的僅僅是物的所有權,至於軟體的所有權你是無權轉讓的,但是由於你已經取得了該軟體的使用權,對該使用權你也是可以轉讓的,但是僅僅限於隨原件轉讓,不能復制轉讓。
《條例》更多的是調整軟體這個知識產權的所有權,而不是物的所有權。

⑺ 何謂物權法定一物一權原則具體有哪些內容

一物一權一方面是指一個物之上只能設立一個所有權而不能同時專設立兩個以上屬的所有權;另一方面,也是指在一個物上不能同時設立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在性質上相互排斥的定限物權。
一般來說包括四種含義:
a)一物上惟有一所有權之成立。
b)一物一權主義系指一物上僅能成立一所有權,一所有權之客體,以一物為限而言。
c)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以及不相容的他物權,不得有互不相容的兩個以上的物權同時存在於同一標的物之上。
d)一物一權一方面是指一個物之上只能設立一個所有權而不能同時設立兩個以上的所有權;另一方面,也是指在一個物上不能同時設立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在性質上相互排斥的定限物權。

⑻ 物權的概念

物權是民事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直接支配特定的物而享受其利益,並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規定,
「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物權」一詞是由中世紀的注釋法學派首先提出來的。他們在解釋羅馬法時,以「對物之訴」為基礎,創立了具有近代意義的物權學說。1811年的《奧地利民法典》率先在立法上使用了物權的概念。1896年《德國民法典》以其為該法第三編的編名。其後,為大陸法系眾多國家接受。
概念2
根據《物權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力,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物權制度濫觴於羅馬法,但羅馬法並沒有出現物權這一抽象的概念,它是中世紀注釋法學派在研究、詮釋羅馬法時創造的。一般認為,1811年的《奧地利民法典》率先在立法上採用了物權的概念,該法第307條規定:「物權,是屬於個人財產上的權力,可以對抗任何人。」《德國民法典》率先在法典中設立了「物權」編,對物權制度作了系統、完整的規定。其後,物權概念為多數國家的立法所接受,但除奧地利民法外,各國立法上並未給物權下定義。
從法律關系闡釋物權的涵義,主要有對物關系說、對人關系說和兩方面說(又稱折中說)三種說法。我國通說為折中說,認為物權關系是以對物的佔有、支配為媒介而發生的人與人的關系。《物權法》也采折中說,在物權的概念中強調了對物支配與效力排他兩個基本要素,並點明了物權的基本類別

⑼ 物權法規定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⑽ 物權法是一部什麼樣的法律

物權法
【名次定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物權法是調整財產支配關系的法律,是對財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最基本准則,是我國制訂民法典的重要組成部分。
2.法學概念,私法的一個部分,指調整有形財產關系的法律。

【相關概念】
私法、物權、權利人、民事責任、一物一權、物權法定、公示公信

【法學-物權法】
什麼是物權法?
物權法是調整有形財產關系的法律,調整無形財產關系的法律主要有合同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法律。

通俗地說就是一個國家的基本財產法。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界定產權,通過確定財產的歸屬,來達到制止紛爭的目的,從而節約交易費用。中國目前財產權保護的突出問題,就是產權不清。這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到礦山、農民土地承包權,小到公民的各種收入、房產以及剩餘價值索取權等等。產權不明,紛爭不止,假如沒有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又如何談得上財富創造和積累。明晰產權,就是我對物權法的第一個期待。此外,物權法必須解決現實難題。物權法不是憲法,也不像民法典,它應該切實指導經濟生活。此外,物權法還應該是一部「綠色」物權法,不只是確認環境資源的經濟價值,還應確認其生態價值。環境資源的自我調節性或環境容量本身就是一種資源,有學者把它稱之為「環境容量使用權」———利用人依法對環境容量資源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例如對於森林、礦產資源等,不僅要「有償使用」,還要進行「生態補償」。

《物權法》是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其內容包括物權法、債權法(以合同法為主)、婚姻家庭法、繼承法、知識產權法、人人格權法等。物權法是專門規范民事主體(法人、自然人)對財產的佔有、收益、使用、處分權利的法律。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役權、建築物區分權等內容。說明白一點,物權法主要是保障人們的財產不受非法侵犯的法律,是對人們財產權保護的一種法律。英國有句古語叫「窮人的寒舍,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體現了物權法的保護功能。
主要解決問題
一、物屬於誰,誰是物的主人;
二、權利人對物享有哪些權利,他人負有怎樣的義務;
三、怎樣保護物權,侵害物權要承擔哪些民事責任。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一物一權、物權法定、公示公信,此三者在大陸法系民法理論中被稱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構成物權法的基本原理,物權法的具體制度內容和理論架構均在此基本原則之下展開。
然而近期以來圍繞物權法基本原則開展的討論有如火如荼之勢,而火勢苗頭又似乎以淡化甚或否定此三項基本原則為猛,並直接涉及到我國正在起草的《物權法》以及將來的《民法典》是否需要規定以及如何規定物權法基本原則的問題,以故,對物權法三項基本原則的進一步的理論探討似有必要。

主要應用
物權法涉及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諸如:住宅小區車位歸誰所有、企業改制中國有資產流失、一物二賣、相鄰關系、拆遷補償、建築用地使用權期限等,這些都能在物權法中找到答案。

閱讀全文

與大陸法系物權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