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台灣地區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是什麼,謝謝
老蔣有說過,中華民國萬萬歲(稅),這話沒錯,所有的人賺錢都有交稅,每年一次綜合所得稅,開車還要牌照稅,加油還要加燃料稅。買東西要加營業稅,還要貨物稅。土地稅,房屋稅、契稅。
錢賺進來要抽稅,錢花出去要加稅。如果你的錢常常進進出出,沒多久錢就都在政府手中了。政府的錢沒多久就到阿扁手中了。
❷ 版權收入按什麼交個人所得稅
版權是按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來繳納個人所得稅,計稅方法可以年綜合所得來計算個人所得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條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各項個人所得的范圍:
(一)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是指個人從事勞務取得的所得,包括從事設計、裝潢、安裝、制圖、化驗、測試、醫療、法律、會計、咨詢、講學、翻譯、審稿、書畫、雕刻、影視、錄音、錄像、演出、表演、廣告、展覽、技術服務、介紹服務、經紀服務、代辦服務以及其他勞務取得的所得。
(三)稿酬所得,是指個人因其作品以圖書、報刊等形式出版、發表而取得的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是指個人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
(2)台灣個人版權需要交什麼稅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❸ 個人版權費應如何納稅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是指個人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版特許權的使用權取權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
個人取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可以扣除費用800元;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可以扣除20%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20%的稅率。
計算公式為: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額×20%。
❹ 台灣人需要向國家納稅
台灣人在大陸工作、做生意的,需要遵照大陸法律經營,並依法向大陸稅務機關納稅。
台灣人在大陸之外不需要向大陸納稅。當然,有一些和大陸聯系密切的生活或是經營活動,簡接的向大陸繳納了稅款。
❺ 台灣人在國內個人所得稅如何計算
在京工作的外籍人員,在扣除費用2000的基礎上在附加3200的扣除費用,既5200 。
❻ 台灣人在如何繳納個人所得稅
對於在中國境內擔任董事或高層管理職務的外籍人員如何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問題,國家稅務總局先後下發了多個文件進行規定,其中包含《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取得工資薪金所得納稅義務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4]148號文、《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若干具體問題的通知》國稅函[1995]125以及《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執行稅收協定和個人所得稅法若干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4]97號文。近期,國家稅務總局又下發了《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在中國境內擔任董事或高層管理職務無住所個人計算個人所得稅適用公式的批復》國稅函[2007]946號文,對在中國境內擔任董事或高層管理職務的外籍人員如何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政策問題又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為此,我們結合以上四個文件的規定,給大家全面梳理一下外籍董事、高管人員個人所得稅的納稅政策,以便於大家掌握。
一、高層管理職務的內涵
對於董事的內涵,在實務中都比較清楚,即董事是公司董事會的組成人員,是公司重大決策 制定的參與者,也是對公司決策執行人員進行監督的參與者。而對於高層管理人員的定義,實務中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我們稅法上所稱的高層管理職務,根據國稅函[1995]125號文的規定是指是指公司正、副(總)經理、各職能總師、總監及其他類似公司管理層的職務。
二、董事、高管人員個人所得稅納稅政策的沿革
對於在中國境內擔任董事或高層管理職務的外籍人員如何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問題,截至目前,國家稅務總局先後有三個文件進行了規范,他們是國稅發[1994]148、國稅發[2004]97以及國稅函[2007]946號,為使大家更好的理解前後文對於外籍董事和高管人員個人所得稅納稅政策的規定,我們按照文件的先後順序給大家梳理:
(一)國稅發[1994]148號文的規定
「擔任中國境內企業董事或高層管理職務的個人,其取得的由該中國境內企業支付的董事費或工資薪金,不適用本通知第二條、第三條的規定,而應自其擔任該中國境內企業董事或高層管理職務起,至其解除上述職務止的期間,不論其是否在中國境外履行職務,均應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其取得的由中國境外企業支付的工資薪金,應依照本通知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的規定確定納稅義務」。
根據以上的政策規定,我們可以梳理出如下的含義:
1、對於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擔任中國境內企業董事或高層管理人員,同時兼任中國境內外職務的,無論該外籍人員在中國境內停留多長時間,中國境內企業支付的工資、薪金[無論屬於來源於境內的所得還是來源於境外的所得]都必須在中國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
2、對於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擔任中國境內企業董事或高層管理人員,同時兼任中國境內外職務的,其取得的中國境外企業支付的工資薪金的納稅方法應依據國稅發[1994]148號文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的規定確定納稅義務規定,即:
(1)如果該外籍人員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不超過90日或在稅收協定規定的期間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不超過183日,境外企業支付的工資薪金不是由境內企業負擔的,不繳納個人所得稅。
(2)如果該外籍人員在一個納稅年度中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超過90日或在稅收協定規定的期間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超過183日但不滿一年的,其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境外企業支付的工資薪金須在中國繳納個人所得稅。
(3)如果該外籍人員在一個納稅年度中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一年,境外企業支付的工資薪金的納稅方法同(2),即其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境外企業支付的工資薪金須在中國繳納個人所得稅。只有在該外籍人員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五年,從第六年起,每滿一年,其在中國境外工作期間境外企業支付的工資薪金才需要在中國納稅。
但是,國稅發[1994]148號文對於外籍董事、高管人員個人所得稅納稅的政策規定存在一下幾方面的缺陷:
1、該文件只是規定了納稅的原則和境內外收入的劃分方法,對於如何進行個人所得稅計算沒有明確的規定,特別是對於境內外收入的劃分方法即可以用「先分後稅」,也可以用「先稅後分」的方法,其計算的結果就完全不一樣,這些該文件沒有明確。
2、由於對於外籍人員個人所得稅的納稅問題,我們即要遵循國內的稅法,但對於和我國簽訂稅收協定的國家,我們還要遵循稅收協定的規定。對於董事費和類似報酬的納稅問題,稅收協定的董事費條款中一般是規定:締約國一方居民作為締約國另一方居民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取得的董事費和其它類似款項,可以在該締約國另一方征稅。因此,對於在中國境內居民公司擔任董事的人員,其取得的中國居民公司支付的董事費及類時報酬都應在中國納稅。因此,國稅發[1994]148號文的規定還是有一定的理論依據的。因此,對於沒有和我國簽訂稅收協定的國家,我們完全可以依據國稅發[1994]148號文的規定執行。但是,對於和我國簽訂稅收協定的國家就不一樣了。我們發現,我國和有些國家簽訂的稅收協定的董事費條款中包含高層管理人員,而和其他一些國家簽訂的稅收協定的董事費條款中就不包含高層管理人員。對於那些屬於和我國簽訂稅收協定的締約方的居民的個人,由於在協定的董事費條款中不包含高層管理人員的,我們就不能適用國稅發[1994]148號文的規定,擴大其納稅義務,否則就違反了稅收協定的規定。
二、國稅發[2004]97號文的規定
針對國稅發[1994]148號文存在的兩個問題,國稅發[2004]97號文進行了全面的完善:
(一)境內外收入的劃分問題
對於境內外收入的劃分問題,國稅發[2004]97號文提出了「先稅後分」的原則,並明確了計算公式:
1、按國稅發[1994]148號第二條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個人應適用下述公式:
應納稅額=(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當月境內支付工資÷當月境內外支付工資總額)×(當月境內工作天數÷當月天數)
2、按國稅發[1994]148號第三條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個人仍應適用國稅發[1994]148號第六條規定的下述公式:
應納稅額=(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當月境內工作天數÷當月天數)
3、按國稅發[1994]148號第四條或第五條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個人應適用國稅函發[1995]125號第四條規定的下述公式:
應納稅額=(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1-(當月境內支付工資÷當月境內外支付工資總額)×(當月境外工作天數÷當月天數)]
(二)稅收協定董事費條款的適用問題
「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擔任中國境內企業高層管理職務的,該個人所在國或地區與我國簽訂的協定或安排中的董事費條款中,未明確表述包括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對其取得的報酬可按該協定或安排中有關非獨立個人勞務條款和國稅發[1994]148號第二、三、四條的規定,判定納稅義務」。
「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擔任中國境內企業高層管理職務同時又擔任企業董事,或者雖名義上不擔任董事但實際上享有董事權益或履行董事職責的,其從該中國境內企業取得的報酬,包括以董事名義取得的報酬和以高層管理人員名義取得的報酬,均仍應適用協定或安排中有關董事費條款和國稅發[1994]148號第五條的有關規定,判定納稅義務」。
董事費條款中未明確表述包括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協定或安排的簽訂國家或地區:
日本、美國、法國、英國、比利時、德國、馬來西亞、丹麥、新加坡、芬蘭、紐西蘭、義大利、荷蘭、捷克、波蘭、澳大利亞、保加利亞、瑞士、塞普勒斯、西班牙、羅馬尼亞、奧地利、巴西、蒙古、匈牙利、阿聯酋、盧森堡、韓國、俄羅斯、模里西斯、克羅埃西亞、白俄羅斯、巴布亞紐幾內亞、印度、馬爾他、斯洛維尼亞、以色列、原南斯拉夫、中國香港、塞席爾、越南、土耳其、亞美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烏茲別克、冰島、孟加拉、烏克蘭、蘇丹、馬其頓、愛沙尼亞、寮國、愛爾蘭、埃及、南非、巴貝多、菲律賓、摩爾多瓦、委內瑞拉、古巴、尼泊爾、哈薩克、印度尼西亞、阿曼、突尼西亞、巴林、奈及利亞、伊朗、希臘、吉爾吉斯、斯里蘭卡、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中國澳門
董事費條款中明確表述包括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協定或安排的簽訂國家或地區:
挪威、加拿大、瑞典、泰國、巴基斯坦、牙買加、葡萄牙、科威特、卡達、摩洛哥
我們的重點是來解讀一下國稅發[2004]97號文對於外籍董事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法。根據該文件的規定,對於外籍人員在中國境內擔任董事,應適用國稅函發[1995]125號第四條規定的下述公式:
應納稅額=(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1-(當月境內支付工資÷當月境內外支付工資總額)×(當月境外工作天數÷當月天數)]
為使大家更好的理解該文件的規定,我們將上述公式進行一次同義轉換:
應納稅額=(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當月境內支付工資÷當月境內外支付工資總額+(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當月境外支付工資÷當月境內外支付工資總額×當月境內工作天數÷當月天數
在我們將國稅發[2004]97號文的公式進行了一次同義轉換後,大家對這個公式就有了新了全新的理解,即根據國稅發[2004]97號文的政策計算公司,對於擔任中國境內企業董事或高層管理職務的個人,應自其擔任該中國境內企業董事或高層管理職務起,至其解除上述職務止的期間,不論其是否在中國境外履行職務,均應就一下兩部分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
1、其取得的中國境內企業支付的工資薪金應在中國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這就是公式中「(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當月境內支付工資÷當月境內外支付工資總額」部分的含義
2、其取得的中國境外企業支付的工資薪金也應將其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的部分在中國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這就是公式中「(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當月境外支付工資÷當月境內外支付工資總額×當月境內工作天數÷當月天數」的政策含義。
我們將公式做這樣的分解大家就看出國稅發[2004]97號文存在的問題了。我們以外籍董事為例,無論是和我國簽訂協定還是沒有協定的,其取得的中國境內企業支付的工資薪金在中國納稅是沒有問題的,因此公式中的「(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當月境內支付工資÷當月境內外支付工資總額」部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對於公式的第二部分即「(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當月境外支付工資÷當月境內外支付工資總額×當月境內外工作天數÷當月天數」我們就存在疑問了,根據國稅發[1994]148號文第五條的規定,擔任中國境內企業董事或高層管理職務的個人,其取得的由該中國境內企業支付的董事費或工資薪金,不適用本通知第二條、第三條的規定,而應自其擔任該中國境內企業董事或高層管理職務起,至其解除上述職務止的期間,不論其是否在中國境外履行職務,均應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但是,這些董事或高管取得的由中國境外企業支付的工資薪金,應依照本通知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的規定確定納稅義務。而國稅發[2004]97號文的這個公式就存在了一個問題,對於哪些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不超過90天或根據稅收協定不超過183天的董事和高管,根據國稅發[2004]97號文的規定,其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取得的中國境外企業支付的工資薪金也必須在中國申報納稅,這樣就與國稅發[1994]第二條的規定相矛盾了,因此,這就是國稅發[2004]97號文存在的又一個不完善的地方。
三、國稅函[2007]946號文的規定
正是基於以上兩個文件的不完善之處,國家稅務總局在2007年又下發了國稅函[2007]946號文,對在中國境內擔任董事或高層管理職務無住所個人如何進行個人所得稅計算進行了進一步的明確:
(一)無稅收協定(安排)適用的企業高管人員,在一個納稅年度中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不超過90天,或者按稅收協定(安排)規定應認定為對方稅收居民,但按稅收協定(安排)及《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執行稅收協定和個人所得稅法若干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4]97號)第四條的有關規定應適用稅收協定(安排)董事費條款的企業高管人員,在稅收協定(安排)規定的期間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不超過183天,均應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取得工資薪金所得納稅義務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4]148號)第二條和第五條規定確定納稅義務,無論其在中國境內或境外的工作期間長短,可不適用國稅發[2004]97號第三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公式,而按下列公式計算其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的個人所得稅:
應納稅額=(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當月境內支付工資÷當月境內外工資總額
結合該文件的定義以及我們以上的分析,大家看到這個公式就明白了,他糾正了國稅發[2004]97號文對於董事、高管個人所得稅計算的錯誤地方,及對於那些沒有稅收協定安排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不超過90天,或者按稅收協定(安排)規定應認定為對方稅收居民,但按稅收協定(安排)及《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執行稅收協定和個人所得稅法若干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4]97號)第四條的有關規定應適用稅收協定(安排)董事費條款的企業高管人員,在稅收協定(安排)規定的期間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不超過183天的董事、高管,其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境外支付的工資薪金是不需要在中國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因此,對照我們上文對於國稅發[2004]97號文第三條第一款第三項的公式分解,大家就可以看出,公式中的「(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當月境外支付工資÷當月境內外支付工資總額×當月境內外工作天數÷當月天數」被刪除了,只剩下「(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當月境內支付工資÷當月境內外工資總額」,這樣就完全符合國稅發[1994]148號文以及相關稅收協定的政策規定了。
(二)下列企業高管人員仍應按照國稅發[2004]97號第三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公式,計算其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的個人所得稅。
1.無稅收協定(安排)適用,或按稅收協定(安排)規定應認定為我方稅收居民的企業高管人員,在一個納稅年度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超過90天,但按《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在華無住所的個人如何計算在華居住滿五年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5]098號)的有關規定,在中國境內連續居住不滿五年的。
2.按稅收協定(安排)規定應認定為對方稅收居民,但按稅收協定(安排)及國稅發[2004]97號第四條的有關規定應適用稅收協定(安排)董事費條款的企業高管人員,在稅收協定規定的期間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超過183天的。
國稅發[2004]97號第三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公式是指:應納稅額=(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1-(當月境內支付工資÷當月境內外支付工資總額)×(當月境外工作天數÷當月天數)]
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1和2的規定:
在1中:
(1)對於無稅收協定(安排)使用的外籍董事、高管,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超過90天,其取得的中國境內企業支付的工資薪金都必去在中國繳納個人所得稅,同時其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取得的中國境外企業支付的工資薪金也必須在中國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他的稅款計算公式:
應納稅額=(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當月境內支付工資÷當月境內外支付工資總額+(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當月境外支付工資÷當月境內外支付工資總額×當月境內外工作天數÷當月天數
而我們上文說過這個公式和 應納稅額=(當月境內外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1-(當月境內支付工資÷當月境內外支付工資總額)×(當月境外工作天數÷當月天數)]是同義轉換的,他們是等價的。因此,國稅函[2007]946號文說他們適用國稅發[2004]97號第三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公式肯定是正確的。
(2)對於按稅收協定(安排)規定應認定為我方稅收居民的企業高管人員,在一個納稅年度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超過90天,但按《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在華無住所的個人如何計算在華居住滿五年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5]098號)的有關規定,在中國境內連續居住不滿五年的。
這里,大家要理解兩個含義,一是按稅收協定(安排)規定應認定為我方稅收居民的企業高管人員的含義,二是既然是有稅收協定,為什麼是超過90天而不是183天。
根據稅收協定的解釋:締約國一方居民是指按照該締約國法律,由於住所、居所、總機構或者主要辦事處所在地,或其他類似的標准,在該締約國負有納稅義務的個人。由於我們文件中講的都是外籍人員,即他們不是由於住所或居所而成為我國稅收居民,而是根據我國稅法的其他標准成為我國稅收居民的。我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一條明確規定: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根據《個人所得稅法》的規定,只要外籍人員只要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一年,就要在中國履行全面的納稅義務。但是從避免雙重征稅的角度處罰,《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條又進行了放寬,即在中國境內無住所,但是居住一年以上五年以下的個人,其來源於中國境外的所得,經主管稅務機關批准,可以只就由中國境內公司、企業以及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支付的部分繳納個人所得稅;居住超過五年的個人,從第六年起,應當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外的全部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但是無論怎麼樣規定,對於無住所個人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一年應認定為我國稅收居民的規定是不變的,只不過對於無住所個人在認定為我國稅收居民後,如何履行在華納稅義務,又分滿一年不滿五年和滿五年進行了分別的規定。
對於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一年而成為我國稅收居民的外籍人員,就不再適用稅收協定中關於「非獨立個人勞務」條款的規定了,也就沒有所謂的183天的規定了。應根據中國的稅法規定,只要其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超過90天,其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境外支付的工資薪金就應在中國納稅。
這樣大家就能理解為什麼對於按稅收協定(安排)規定應認定為我方稅收居民的企業高管人員,在一個納稅年度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超過90天,但按《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在華無住所的個人如何計算在華居住滿五年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5]098號)的有關規定,在中國境內連續居住不滿五年的外籍高管個人所得稅計算公式應依據國稅發[2004]97號第三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公式。
在2中
按稅收協定(安排)規定應認定為對方稅收居民,但按稅收協定(安排)及國稅發[2004]97號第四條的有關規定應適用稅收協定(安排)董事費條款的企業高管人員,在稅收協定規定的期間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超過183天的。
這就是說該外籍人員在華居住不滿一年,因此他在稅收上是外方居民而不是我方居民,因此,他要適用稅收協定中關於「非獨立個人勞務」條款的規定,這里就有一個183天的適用問題,只有在居住超過183天,其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境外支付的工資薪金才在中國負有納稅義務。因此,對於按稅收協定(安排)規定應認定為對方稅收居民,但按稅收協定(安排)及國稅發[2004]97號第四條的有關規定應適用稅收協定(安排)董事費條款的企業高管人員,在稅收協定規定的期間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超過183天,適用國稅發[2004]97號第三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公式也就非常明確了。
(三)無稅收協定(安排)適用,或按稅收協定(安排)應認定為我方稅收居民的企業高管人員,在按財稅字[1995]098號的有關規定構成在中國境內連續居住滿五年後的納稅年度中,仍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一年的,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其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的個人所得稅:
應納稅額=當月境內外的工資薪金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無論有無稅收協定的適用,只要是按財稅字[1995]098號的有關規定構成在中國境內連續居住滿五年後的納稅年度中,仍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一年的,就應該在中國履行全面的納稅義務,即其取得的境內外全部的工資薪金所得均應在中國申報納稅。因此,對於下面的這個公式大家也就好理解了。
至此,國稅函[2007]946號文在總結前文的基礎上,對外籍董事、高管人員個人所得稅納稅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修訂,最終形成了外籍董事、高管如何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完善的政策規定。
❼ 個人版權許可費用,應交什麼稅費
您好!
許可費是轉來讓無形資源產所得收入,需要繳納營業稅(稅率為5%)及所得稅(具體包括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3個稅種,若企業的話,稅率為25%)。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❽ 版權稅怎麼繳納的
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稿費,實際上包括了各種通過文字作品來獲得的報酬。不光是報紙書刊用的文字,也包括了詩歌、戲曲、影視、廣播等。
版權稅是出版方向作者支付報酬的一種形式。這裡面有一些模糊概念。包括國家出版局的文件。由於稅收只能由國家權力機關來徵收,所以正確的叫法應該是版權費。如果是稅,那一定是要上交國家的。從稿費中扣除的費用,則是出版方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替國家扣除的作者應該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通常將稿費作為一次性收入,按其總額的20%代收上交稅務部門。以下是國家出版局關於稿費的有關規定,供您參考。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1999)第一條為保護文字作品作者的著作權,維護文字作品出版者的合法權益,促進文字作品的創作與傳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只適用以紙介質出版的文字作品。第三條除著作權人與出版者另有約定外,出版社、報刊社出版文字作品,應當按本規定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第四條支付報酬可以選擇基本稿酬加印數稿酬,或版稅,或一次性付酬的方式。
基本稿酬加印數稿酬,指出版者按作品的字數,以千字為單位向作者支付一定報酬(即基本稿酬),再根據圖書的印數,以千冊為單位按基本稿酬的一定比例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即印數稿酬)。作品重印時只付印數稿酬,不再付基本稿酬。
版稅,指出版者以圖書定價×發行數×版稅率的方式向作者付酬。
一次性付酬,指出版者按作品的質量、篇幅、經濟價值等情況計算出報酬,並一次向作者付清。
❾ 台灣省個人所得稅得有關法律法規是什麼與我國的個人所得有什麼區別和相同點
台灣有單身和夫妻之分,中國都算個人
並台灣起征點比較高
所乘的稅率也不一樣
這是台灣的
單身者之標准扣除額為44000元,夫妻合並申報者之標准扣除額為88000元,
再按照下列的等級繳稅:
級別1:0~370,000×6%-累進差額0
級別2:370,000~990,000×13%-累進差額25,900
級別3:990,000~1,980,000×21%-累進差額105,100
級別4:1,980,000~3,720,000×30%-累進差額283,300
級別5:3,720,000以上×40%-累進差額655,300
中國的
級數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含稅) 不含稅級距 稅率(%) 速算扣除數
1 不超過500元 不超過475元 5 0
2 超過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超過475元至1825元的部分 10 25
3 超過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超過1825元至4375元的部分 15 125
4 超過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超過4375元至16375元的部分 20 375
5 超過20 000元至40 000元的部分 超過16 375元至31 375元的部分 25 1375
6 超過40 000元至60 000元的部分 超過31 375元至45 375元的部分 30 3375
7 超過60 000元至80 000元的部分 超過45 375元至58 375元的部分 35 6375
8 超過80 000元至100 000元的部分 超過58 375元至70 375元的部分 40 10375
9 超過100 000元的部分 超過70 375元的部分 45 1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