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知識產權的取得方式及策略選擇
知識產權具有抄授權性。襲是國家授予你在某一段時間內對於你的智力成果享有排他性的使用該智力成果的權利。專利是20年左右,商標是10年,但商標可以續展就是繼續注冊,所以理論上是無限的,著作權是作者死後50年內。取得分為兩種,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原始取得有創作,依照合同合法取得知識產權,繼受取得有繼承,受讓,贈與。詳情參考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教授王遷的知識產權法書。
B. 知識產權法書籍推薦
閱讀參考書目
教材類
1、張玉敏:《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吳漢東:《知專識產權法》,中國政屬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李雨峰、王遷、劉有東:《著作權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張耕:《商業標志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湯宗舜:《專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鄭成思著,《知識產權論》(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馮曉青:《知識產權法熱點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8.馮曉青:《知識產權法利益平衡理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吳漢東、鄭成思這些老師都還不錯
C. 視聽表演北京條約的王遷解讀《視聽表演北京條約》
訪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保護音像表演外交會議中國代表團成員王遷
2012年6月26日,《視聽表演北京條約》(簡稱《北京條約》)正式締結。這不僅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對於全世界知識產權界同樣也具有深遠的意義。那麼作為一個普通人該如何理解《北京條約》的締結,到底《北京條約》是怎樣保護表演者權利的,它與之前的國際條約相比有哪些突破?《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當天采訪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保護音像表演外交會議中國代表團成員、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教授王遷。
締結前後對表演者保護的變化
在《北京條約》締結之前,有三大國際條約涉及對表演者權利的保護,即1961年的《保護表演者、錄音製品製作者和廣播組織羅馬公約》(簡稱《羅馬公約》)、1994年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簡稱TRIPS協定)、1996年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製品條約》(簡稱WPPT)。這三大條約都對視聽表演者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但不是全面的保護。
王遷舉例說,京劇大師梅葆玖先生在舞台上表演的京劇,就是典型的視聽表演,既有聲音唱腔,又有動作和形象。如果有人未經許可,對梅葆玖先生的表演進行現場直播或者錄音錄像,那麼這三大條約都是禁止的,因此不能說在《北京條約》締結之前,對視聽表演者就沒有提供任何保護。但這些條約區分了以音頻的方式和以視頻的方式錄制的表演。對於前者提供保護,而不對後者提供保護。
也就是說,假如梅葆玖先生已經許可他人將其演出京劇時的聲音錄成CD,而有人擅自翻錄和銷售該CD,那麼梅葆玖先生就可以起訴此人侵犯其表演者權。但假如梅葆玖先生已經許可他人將其演出的京劇錄成DVD,而他人擅自翻錄和銷售該DVD,則三大條約的締約國沒有義務對梅葆玖先生提供保護。而在《北京條約》生效後,梅葆玖先生以DVD等視聽錄製品形式記錄的表演就會在締約國受到保護,他人擅自翻錄和銷售該視聽錄製品就是侵權行為。
例如,在《北京條約》締結前,如果梅葆玖先生演出京劇的正版錄像在國外未經許可被復制發行,梅葆玖先生以表演者的身份去起訴,國外是沒有義務保護的。而在《北京條約》締結後,只要該國加入了該條約就有義務提供保護。因此,《北京條約》與過去三大條約的不同之處在於,不再區分在錄音製品上的表演,和以視頻方式錄制的表演,對兩者都提供保護。
對於網路傳播的問題,王遷表示,此次條約也有新規定。在WPPT中,雖然為表演者設立了信息網路傳播權,但只針對錄制在錄音製品中的表演。也就是說,如果有人未經許可把一張CD唱片上傳到網上供他人下載,在任何加入了WPPT的國家,這種行為不僅侵犯詞曲作者和唱片製作者的權利,也侵犯了表演者的權利。但如果有人未經許可把梅葆玖先生演出京劇的DVD上傳到網上供他人下載,WPPT的締約國沒有義務向梅葆玖先生提供保護。而《北京條約》生效後,梅葆玖先生的這一權利就能在加入《北京條約》的國家受到保護了。
沒有給修法帶來太大的壓力
目前,我國的第三次修法正在進行,王遷認為《北京條約》的締結,沒有給我國修法帶來太大的壓力。因為《北京條約》為表演者規定的權利中,我國《著作權法》只有兩項權利沒有規定,即出租權和廣播及公眾傳播的權利。但是根據條約的規定,這兩項中國是可以不規定的。因為條約規定,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出現因商業出租而導致載有表演的視聽錄製品遭到廣泛復制,就可以不規定出租權。而因商業出租導致視聽錄製品被廣泛復制的現象,在我們國家並未發生,因此我國可以不作規定。但即使這樣,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草案中也還是對表演者的出租權作出了規定,這說明我國對表演者的保護水平已經超越了國際條約規定的最低義務。對於廣播及向公眾傳播的權利,條約允許各國在加入時聲明保留。如果我國加入時聲明保留,就無需規定這項權利。當然,如果在加入時選擇不作保留,就需要通過修法來增加這一項權利。
不過王遷也提出,我國現行著作權立法對「表演者」的定義只限於作品的表演者,而沒有將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表演者(如表演少數民族傳統雜耍節目的民間藝人)包括在內。而《北京條約》保護的「表演者」范圍是包括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表演者的。目前,《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草案已經將「表演者」的范圍擴大到了「表演文學藝術作品或民間文學藝術的人」,這就與《北京條約》的規定一致了。
緣何「音像表演」變身「視聽表演」
為什麼原來稱為《音像表演條約》,後來更名為《視聽表演北京條約》呢?王遷解釋說,無論是「視聽表演」還是「音像表演」,對應的英文都是Audiovisual Performances。早在1996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主持締結WPPT時,就希望對視聽表演進行全面保護,但因當時存在意見分歧,沒有成功。於是外交會議就通過了一個決議,要求各方繼續協商談判,以召開一個新的外交會議,專門對視聽表演提供保護。在該文件的中文文本中,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將准備召開的外交會議名稱翻譯為「音像表演外交會議」。到2000年,該外交會議召開時,中文名稱也是「音像表演外交會議」,而本次在北京召開的外交會議是對2000年外交會議的延續,因此外交會議的名稱保持不變。
之所以最後將條約的名稱改為《視聽表演北京條約》,是因為從1996年至2012年這10餘年時間內,技術發展變化非常快,一些術語也有了新的中文譯法。在這期間,國內學術界越來越關注國外《著作權法》中的一類作品名稱,英文為Audiovisual Work,所有人都將其翻譯為「視聽作品」,沒有人翻譯成「音像作品」。《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草案中也使用了「視聽作品」這一術語。顯然,在同一部法中,不應出現對同一單詞Audiovisual的兩種譯法,即將Audiovisual Work譯為「視聽作品」,而將「Audiovisual Performance」譯為「音像表演」。考慮到對條約名稱的翻譯需要和我國國內立法進行銜接,因此,最終決定把「音像表演」改為「視聽表演」。再有,「視聽」可以更形象、准確反映國際條約的本意,即不僅要保護觀眾用耳朵「可聽」的表演,也要保護用眼睛「可視」的表演;不僅要保護已經錄制在音像載體上的表演,也要保護尚未錄制的現場表演。
D. 同學~華政知識產權那個高數跟民法學是自己選其中之一考,而不是學校選來著吧
對的。是由你自己選擇的。
同學你是要考華政的知識產權么?加油哦~希望你可以成為王遷的研究生哦~王遷老師很好的
E. 知識產權法教程的作者簡介
王遷,男,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法學碩士。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2010年世博會知識產權咨詢專家、中國法學會知識產權研究會理事、中國版權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著作權糾紛調解委員會委員、上海互聯網版權工作委員會咨詢專家、上海多家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咨詢專家、《美國版權協會雜志》和《中國版權》雜志編委會成員。出版專著《論「基因歧視」及其法律對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網路環境中的著作權保護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合著《知識產權間接侵權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和《中歐網路版權保護比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獨著教材《知識產權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2009年)、《網路版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與《著作權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發表學術論文和評論八十餘篇。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司法部課題、教育部課題和中國與歐盟信息社會項目課題等。參與了《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的起草工作,作為專家調研組成員參加了《著作權法》修訂的調研工作。2009年被評為上海市第四屆「優秀中青年法學家」。
F. 華東政法知識產權專業書是不是以王遷老師的書為主。法律綜合會不會考超綱的東西。錄取分數多少謝謝。
不是哦,只有版權是以王遷老師的書為准,看他的書有助於你答好版權題。其版它像專利和商權標之類的還是看學校網站上公布的教材吧,商標可以少量參考王老師的書。法律綜合的話可能會考少量有點偏的題,但是我建議你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大綱內的東西上,畢竟大綱內的東西才是最佔分的。
錄取分數很難說,08年是340分,09年我不記得了,10年比較高,似乎有近360,因為10年報的人太多了。
希望對你有用。
G. 知識產權法教程的介紹
《知識產權法教程》第三版是2011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遷。
H. 知識產權的案例
專利法第抄6條第一款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申請被批准後,該單位為專利權人。」
如果王某的發明是在執行單位的任務時完成的,雖然離廠一年後再申請專利,但專利權應屬於單位。
案例中提到:「生產改進日本技術的設備並在離開廠一年後申請專利」,如果王某在離廠時,沒有完成設備的改進,並能夠證明其發明是在離廠後完成的,該專利權應屬於王某。
如果該發明沒有因為技術公開(原造紙廠在王某離開後也生產同樣造紙設備)而授予王某專利權,並且原單位可以證明其在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依專利法第63條第二款,原廠可繼續生產,不屬於侵權。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
I. 有哪些知識產權法的著作或教材比較適合本科階段
華東政法大學王遷教授教授的《著作權法》、《知識產權法》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