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和 家庭承包責任制 有什麼區別。
家庭承包責任制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著本質的不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以「三級所有,隊為基礎」體制為依據,土地的所有權仍歸集體所有,在農戶保證按照集體計劃進行生產的前提下,集體把土地的收益權,使用權和經營權讓給農戶。家庭承包制是集體在對農戶以承包為名按照人口分配土地之後集體就退出了農業的直接生產,農戶除了保證向國家和集體上繳稅費外完全自主經營土地即所謂的包干到戶,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餘全是自己的!
改革開放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六種發展結果其中的包干到戶制就是其中的一種,後來由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作用下,前五種逐漸被淘汰至1984年已名存實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際等同於家庭承包制。
而直到1998年中共中央十五屆三中全會才取消聯產與責任,稱為家庭承包制。
㈡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土地改革法區別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國大陸的農村推行的一項重要的改革,是農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轉折,也是現行中國大陸農村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陸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於農村改革,農村改革的標志為「包產到戶(分田到戶)」即後來被稱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俗稱「大包干」)。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是為了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而制定的法規。一九四七年九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西柏坡村舉行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於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中央公布。自1950年實施,1987年底失效。
3.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土地改革法區別:
⑴土地改革是把土地分給農民,實行類似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本質上還是封建主義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前提下,把土地承包給農民,農民承擔一定的義務,土地所有權屬於集體的,農民只有經營權使用權,本質上屬於社會主義的。
⑵人民公社化運動給農業發展帶來消極後果: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在「大躍進」中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一大二公」。即規模大(一般為兩千戶左右)、公有化程度高。權力過分集中,基層生產單位沒有自主權,生產中沒有責任制,分配上實行平均主義,這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開來,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是導致1959年~1961年嚴重困難的主要原因。
⑶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產對農業生產的積極影響:研究表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一次性的突發效應,到1984年全國范圍內都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這種制度變遷的沖擊已經釋放完畢。另外,農業的發展和農村市場化政策的逐步實行,使得農村非農就業機會增加,勞動力加速從種植業向非農產業轉移。1978—1984年中國農產品產值以不變價格計算增長了42.23%,其中46.89%歸功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取代集體耕作制度的體制改革。
㈢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小農經濟有何本質上的差別
理論上會從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說小農經濟是土地私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集體土地所有……然而從生產力角度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實質上與小農經濟無異,根本無法實現農業現代化,人民公社的回歸是歷史必然
㈣ 農民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沒有土地所有權嗎
有土地承包經營權,所有權是是集體的。如果涉及到土地被徵用,有享受青苗補償和安置補償的權利。
㈤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土地改革有什麼區別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土地改革相比,區別是:
1、農民獲得了土地的所有權;
土地改革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消滅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農民獲得了對土地的所有權,由地主的土地私有制變成了農民的土地私有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
2、兩者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
1978年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這次土地改革,將土地產權分為所有權和經營權。所有權仍歸集體所有,經營權則由集體經濟組織按戶均分包給農戶自主經營,集體經濟組織負責承包合同履行的監督,公共設施的統一安排、使用和調度,土地調整和分配,從而形成了一套有統有分、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社會主義的土地革命。
1947年的土地革命,發生在建國初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改革。
3、兩者的的理念不同;
家庭聯產承包制是「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又調動了農民自身的勞動積極性;土地改革的主要理念是「耕者有其田」,在土地私有制度下﹐使無地少地農民獲得一定數量土地。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指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責任形式。
具體形式有:包干到戶包產到戶兩種。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又沒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生,統分結合,雙層經營,既發揮了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又調動了農民家庭的積極性,是適應我國農業生產特點和當前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種較好的經濟形式。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政府對土地使用和制度等方面進行的大調整,包括方方面面的內容。
比如土地稅收、產權改革、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等等。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因此關於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可以說一直都需要進行。
一九四七年九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西柏坡村舉行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於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中央公布。
2014年11月11日獲悉,由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等多部委參與制定的土地改革總體方案已成形並提交審議,預計最快可在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正式推出,並在2015年安排試點。
(5)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沒有使用權擴展閱讀: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理念:「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2、目的: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率先包產到戶的典型: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首先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
4、推廣:在中央的指導下,農村逐步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
5、發展: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6、結果: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
7、意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有了生產的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
土地改革運動:
1、背景:
地主、富農佔有大部分土地,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而貧農、中農和雇農佔有少量土地,終年辛勤勞動,受盡剝削,生活不得溫飽。
這種封建的剝削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新解放區的農民迫切要求取得土地。
2、文件的頒布: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3、結果:
除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和台灣以外,全國普遍地實行了土地改革,全國3億農民分得了7億畝土地和大批生產資料,免除了過去每年向地主交納700億斤糧食的苛重地租。
㈥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底帶給農民帶來了什麼好處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我國農村舊的經營管理體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
發揮了農民集體的優越性和個人的積極性,既能適應分散經營的小規模經營,也能適應相對集中的適度規模經營,因而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農戶在承包期內可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完善流轉辦法,逐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6)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沒有使用權擴展閱讀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特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歷史選擇,該種農業生產組織形式與傳統的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大集體時期)相比具有較大的進步,在改變農村經濟格局的同時,奠定了經濟發展和後續改革的基礎,調動了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為我國農民脫貧起到了重要作用。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我國農村舊的經營管理體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
㈦ 問個歷史問題..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關。
你好。
這種說法不對。
因為社會主義制度不是要實行完全的公有制,只要以公有制為主體就可以了。並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農民沒有土地的所有權,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所有權仍然是公有的,所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沒有違反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原則,沒有背離了社會主義的發展的方向。
㈧ 判斷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民對土地的生產和所有權關系。 希望有詳細的解釋哦!
是不對的。
我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在土地所有方面為國有,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
㈨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公有制嗎
是集體承包責任制,也是公有制
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歸誰所有
土地歸村集體所有。因為農村土地是歸村集體所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土地到性質是不會改變到,在土地承包期內,家庭成員只是擁有土地到使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