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美將就知識產權達成協議,這會對各自的經濟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會進一步促進兩國的經濟的發展。中國和美國所達成的知識產權的協議還是很有必要的對於兩個國家來說,美國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科技實力非常的雄厚而中國作為發展的最快的國家,可以實力的發展也是非常的迅速。
對於美國和中國來說兩個國家都是非常有實力的國家不僅僅在軍事實力還是在科技實力上。兩個國家都是有著非常強大的影響力。如果兩個國家的友好交流合作會促進兩個國家的發展。
B. 中美在知識產權方面的交往歷史及現狀
樓主您好,
您是寫論文吧。我給您一個論文。字數有限看連接
http://www.admin5.com/article/20070522/43898.shtml
C. 中美在知識產權談判中
你到官網上去看看,或者到論壇上吼吼,那高手多,有人幫你
問老師吧,更可靠
這個不屬於我的領域,不敢亂答,祝你早日找到答案!
D. 跪求關於中美知識產權法和的區別經典案例
中美知識產權法?一個大陸法系,一個歐美法系,至於經典案例,網路找找相關針對被搶注的商標雙方的裁決結果
E. 中美雙方關於知識產權的官司。勝訴敗訴的均可。
中國企業突破專利壁壘 打贏中美知識產權第一案
中國通領科技集團董事長陳伍勝內不久前容拿到了美國法院下達的中美知識產權官司勝訴的判決書,雖然這是中國企業首次在中美知識產權領域拿到勝訴判決書,陳伍勝卻顯得出奇的平靜。
7月11日,也就是陳伍勝拿到勝訴判決書的第二天,他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邀請,出席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召開的知識產權專題學習會,並作了報告。他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官員們詳細介紹了通領科技集團知識產權工作開展情況,以及相關涉外知識產權訴訟過程。而此次知識產權專題學習會也是國家知識產權局首次邀企業家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做知識產權方面的講解。
打贏中美知識產權第一案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抗爭,就意味著行業的技術制高點和知識產權永遠受制於人,我們只能給人家做低端產業。"陳伍勝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談到三年前開始的那場中美知識產權紛爭,陳伍勝彷彿又回到了那段痛苦的日子。
2004年,由通領科技集團生產的GFCI
F. 為什麼知識產權保護會成為中美兩國間的一個焦點話題
中國的科技發展相對西方國家的發展起步很晚,發展的速度卻大大超出了美國政府的版預期。這是美國政府及西權方列強所難以接受的,遏制、打壓、封鎖……手段阻止中國的發展,是他們常用的手段。以知識產權保護為借口對中國科技交流設限也是其遏制中國科技發展的手段之一。
G. 中美知識產權的差異期末論文,查不多2000-3000字謝謝各位了
中美知識產權比較研究 書名:中美知識產權比較研究 ISBN:7806244271 作者:曾彤 著 出版社:成都 : 天地出版社 年份:2000 頁數和開本:157頁 ; 20cm 叢編項:天地學術文庫 題名: 圖片為自動匹配 可能錯誤 主題:知識產權(0) > 對比研究(0) > 中國(0) > 美國(0) 中圖分類號:法律 一般附註:北美基督教聯合董事會亞洲高教基金資助課題 內容簡介:本書共分五編,包括有:中美司法制度的比較,中美知識產權訴訟現狀比較,美國知識產權訴訟的變革,中美知識產權侵權的損害賠償比較等。
H. 中美知識產權分歧有哪些
經濟水平和利益的差異: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出口能力,與美國有了貿易順差,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不原接受的事實,美國認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應歸功於對外國技術的採用,是侵犯知識產權的結果,所以美國必然要求中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確保他的利益不受侵害.
另一方面,中國雖然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可是與發達國家比還很貧困.總體技術還很落後,技術還是需要進口.要購買他人的技術必需花大量的外匯.中國當然不願意花那麼多的錢.這種經濟利益的不一致,必然會產生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不同.
I. 知識產權問題
一、中美知識產權談判的簡要過程
中美兩國在知識產權保護及其市場准入上的三次談判,均發生於90年代。但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兩國在雙邊貿易協議中涉及過。1979年7月,中美兩國簽署《中美貿易協定》,在該協定的第6條中涉及雙方對對方知識產權保護的承諾。此後中國開始了知識產權立法工作,並在短短幾年中完成了知識產權立法基本工作,初步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產權體系。1991年,美國根據《綜合貿易法》中的"特別301條款"將中國列為"重點國家",發起對中國的調查,具體指控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專利法有缺陷,尤其是對葯品和農業化學品不提供產品專利保護;對首次發表於中國之外的美國作品,不提供著作權保護;著作權法及有關法規對著作權的保護水平過低;對商業秘密的保護不足;另外中國缺乏對於知識產權,包括商標權的有效實施。(1)中方在會談中提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美國不能要求中國在知識產權的保護上遵循與美國一樣的標准。葯品和化學產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發達國家有義務與發展中國家分享有關的科技成果。(2)因此雙方在第一次談判中爭議的焦點是:在知識產權的保護上,是按照美國一國的標准,還是按照國際標准和國際慣例;在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上,是考慮中國的實際情況,逐步過渡到發達國家的保護水平,還是不顧中國國情要求中國馬上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這實際上也是當時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爭論的焦點。在這里需要指出,中國當時雖然沒有為葯品和化學產品提供專利權保護,但這符合巴黎公約的規定,並沒有違反有關的國際標准和國際慣例。但是在美國政府的強大壓力下,中美雙方還是達成了第一個中美知識產權協議。當時關貿總協定的TRIPS協議的草案已經浮出水面,因此雙方達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關於保護知識產權的諒解備忘錄》,其內容主要以TRIPS協議作為主要的參考依據。該備忘錄主要是中國政府就改進知識產權法律作出一系列承諾,當時美國政府主要的承諾是將美國專利法關於專利的保護期從原來的授權之日起17年改為自申請之日起20年。(3)
自1992年簽署備忘錄以後,美國對於中國政府依據備忘錄做出的進展並不滿意,1994年6月30日,美國重新提起了對中國的調查。美國貿易代表在談判中具體要求涉及三個方面:第一,美國要求中國建立執法隊伍,以打擊主要的侵權者,沒收和銷毀侵權產品,並起訴侵權者。第二,美國要求中國加強知識產權的執法體制,建立一個真正起作用的法院系統。第三,美國要求中國對其知識產權產品開放市場。(4)從這些要求可以看出,美國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要求,已經從純粹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改進轉向了法律的實施以及涉及知識產權的某些產品的市場開放問題。經過艱苦努力,1995年2月26日晚,雙方草簽兩國政府換函及附件協議,第二次中美知識產權談判結束。在這次談判中,美國政府在談判中的三個目的也基本達到,1996年4月,美國貿易代表公布的"特別301條款"年度審查報告中,再一次將中國確定為"重點外國"。其理由是中國沒有認真執行1995年雙方達成的知識產權協議,在知識產權執法和相關的市場准入方面存在嚴重問題。同時根據《美國貿易法》第306條的規定,直接啟動了制裁程序,為此雙方開始了第三次中美知識產權談判。並最終達成第三個知識產權協議,這個協議由雙方的部長換函和兩個附件組成,兩個附件分別是《關於中國在1995年知識產權協議項下所採取的實施行動的報告》和《其他措施》。第三個協議的內容主要圍繞侵權工廠的治理、加強執法、採取邊境措施和市場准入這幾個方面進行。雙方的爭議點已經不是是否保護知識產權的問題,而是如何實施雙方在1995年簽署的知識產權協議的問題。
J. 中美知識產權分歧
樓上的回答來有道理,除此之外源還有觀念上的差異,中國長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所以在人們的思想中沒有保護知識產權的概念.而美國人認為,按勞取酬天經地義,對社會做的貢獻越大,取得的報酬就應該越多.
觀念上的差異必然導致行為上的差異,中國人認為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算不上侵犯他人的利益,於是當地的領導機關為了當地的利益或者自己的利益,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不但不加制止,反而加以保護.地方保護主義非常嚴重.
經濟水平和利益的差異: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出口能力,與美國有了貿易順差,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不原接受的事實,美國認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應歸功於對外國技術的採用,是侵犯知識產權的結果,所以美國必然要求中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確保他的利益不受侵害.
另一方面,中國雖然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可是與發達國家比還很貧困.總體技術還很落後,技術還是需要進口.要購買他人的技術必需花大量的外匯.中國當然不願意花那麼多的錢.這種經濟利益的不一致,必然會產生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