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綜藝節目背景音樂需要版權費嗎
所有的使用,都必須獲得著作權方的同意,商業使用因其謀利性,尤其需要注意著作權的問題,綜藝節目屬於商業活動了,幾乎是必須要交版權費的,只是看電視台如何處理而已。
② 那些綜藝節目用歐美的音樂給版權費嗎
您好!
作品的使用,必須獲得著作權方的同意,商業使用因其謀利性,尤其需要注意著內作權的問題,綜藝容節目屬於商業活動了,按照法律是需要交版權費的,具體是否支付版權費要看電視台如何處理。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③ 電視台的節目背景音樂用別人創作的要版權嗎
您好!使用他人享有版權的音樂作品,除以下屬於著作權合理使用的情形以外的,則需要事先獲得版權授權。
《著作權法》第二十四條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著作權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本法規定可以不經許可的除外。
第二十二條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
(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前款規定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的限制。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④ 綜藝節目上唱別人的歌需要購買版權費嗎
不以盈利為目的應該不需要。
⑤ 現在綜藝節目使用的背景音樂涉及版權問題嗎
我覺得應該不會,因為綜藝節目用的音樂也是給藝人的歌宣傳一下,很少有因為背景音樂版權問題而發什過什麼,所以我也覺得大多數都不涉及。
⑥ 綜藝節目為什麼要買版權
不買版權的話,其中的一些利潤都是要給版權所有方的,還不如直接買下來。
⑦ 電視綜藝節目片頭曲或者背景音樂使用名曲是否需要付版權費,或者是否需要通知原作者
如果已經掛了的人的曲子或者不知道作者是誰的曲子,不需要付版權費。反之用於商業都要付版權費的。
⑧ 綜藝節目為什麼要買版權哪位簡單介紹下這方面的版權知識
很簡單啊,一個機構製作一個節目需要耗費多少人力物資,人家節目做出來後也一定會申請版權,如果沒有申請你就不用買,按人家的形式肯定不行,那關繫到剽竊,一首歌曲都有版權,,,何況節目,
⑨ 綜藝節目買版權是不是就代表可以完全的套用這個節目的所有觀點
「我們的『好聲音』是用電話通知學員初選是否過關的。而在一些海外版中,不僅有電話通知,還有主持人開著車,將『通關卡』送到學員家中,學員的反應會被攝像機一一記錄。據說有人嘴裡叼著牙刷開門,得知通關,開心地噴了主持人一臉牙膏沫。」說起10月1日午夜落幕的《中國好聲音》,一位資深電視製作人告訴記者,「好聲音」並非中國原創,而是「原產地」荷蘭的舶來品,而且在全世界已經有了美、德、英、韓等多個版本。
從「達人秀」、「夢想秀」,到剛剛結束的「好聲音」,有人說,中國綜藝節目已經進入引進國際當紅節目版權、比投入比製作的階段。而蔓延全球的「好聲音」,也用版權輸出的方式,將「成功=拷貝不走樣」問題放在了中國電視綜藝節目面前。
引進版權,買名聲更買經驗
「電視選秀是二線衛視沖擊一線衛視的必由之路。辦選秀節目不見得就能從二線沖到一線,但是想沖到一線,就得辦選秀節目,必須的!」某衛視總監為 其頻道開播的一檔選秀節目做推廣時坦言。走過「七年之癢」的電視選秀,依舊是衛視頻道秀財力、秀創意、秀影響力的標志。而和多年前依葫蘆畫瓢「有樣式沒版 權」的拷貝不同,今年,「引進海外節目版權」成為許多衛視的選擇。很多人認為,一檔成功的海外綜藝節目,能帶來人氣和廣告,引進版權買一個名聲很重要。
《中國達人秀》、《花兒朵朵》、《中國夢想秀》、《激情唱響》、《歡樂合唱團》……有人做過統計,稱熒屏走紅的娛樂節目中,90%購買了海外版 權,而荷蘭、英國、瑞典等國則是版權模式的輸出大國。比如,「荷蘭好聲音」推出後,節目樣式被多國看重,通過版權買賣,先後推出了《美國之聲》、《英國之 聲》、《澳洲之聲》、《韓國之聲》、《德國之聲》等將近10個「翻版」,可謂遍地開花。節目唯一不變的核心則是「拍按鈕、轉椅子」的盲聽盲選模式。
既然核心是盲聽盲選,那隻要設計出可以180°旋轉的座椅,再加上一個大大的控制按鈕,就能「山寨」出「好聲音」,何必談版權引進?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之所以衛視頻道不惜重金購買版權,究其原因是看重版權方提供的節目「製作寶典」。從情節設計、現場燈光、音樂舞美,到製作規范、營銷流程,有多達上百頁的詳細說明和嚴格規定。同時版權方還會派出「飛行製作人」,在錄制現場提出指導意見。「寶典」甚至註明導師的「標配」:三男一 女,兩個國內一線大牌,一個是年輕人非常喜歡的歌手,還有一個是選秀歌手。
「『寶典』就是一套完善節目操作手冊。」「好聲音」總導演金磊告訴記者,引進版權看上去買的是名氣,其實買的是電視綜藝節目的製作經驗,在版權方提供的「寶典」中,既有科學的節目製作程序,也有成熟的市場開發模式,這些都是當下國內電視綜藝節目的短板。
本土化,不能只加本土廣告
從簡單模仿到引進版權,被業內人士視為對模式價值的「認知進化」。不過,海外模式並不意味著絕對成功:美國版《X元素》在美國熱度超過《美國偶像》,引進版《激情唱響》卻反響平平;《帶我走吧》在英國表現一般,但購買版權的《我們約會吧》在中國卻表現不錯。「引進版權提供的框架和製作流程,可操作性強,但是『寶典』畢竟是海外製作公司依據海外觀眾收視習慣寫的『聖經』。」有電視評論人稱,引進版權應該是「過渡選擇」,原創內容和拷貝模式,是 「漁」和「魚」的關系,「拷貝就該走樣,走出本土化的樣子」。
不過如何本土化卻是「寶典」上沒有的內容,而我國電視人的一些「本土化創新」,由於商業氣息濃郁,正在遭遇越來越多的指責。有很多觀眾抱怨「好聲音」插播廣告太多,將電視直播拖到午夜。有觀眾特意找來其他國家的「好聲音」做對比,發現《韓國之聲》的廣告時段都安排在節目開始,而且只有大約4分鍾;《澳洲之聲》為了保證節目的完整性,乾脆不設置插播廣告,節目的收益由選手歌曲的多媒體下載等衍生產品包辦。
「好聲音」的主持人被調侃為「只賣涼茶」,甚至因為神速播報廣告獲評「中國好舌頭」。在總決賽中,增設的現場觀眾簡訊投票形式,被認為充滿「商業氣息」。
「拷貝模式本土化,不能只加上本土的廣告。」拷貝引進模式,也引發了國產綜藝節目創新乏力的隱憂。一位電視圈內人認為,「引進版權買名聲買經驗,沒錯;但是文化創新,不是一個『買』字就能搞定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