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梵高、畢加索、莫奈...等等名家的油畫能用來印刷嗎會不會涉及版權問題啊
梵高、畢加索、莫奈...等等名家的油畫不能用來印刷,會涉及版權問題。
以大芬油畫為例,大芬從未掩飾自己是靠「行畫」發展起來的,然而臨摹別人的作品,自然又牽涉到版權問題。按銷售量算,大芬村目前經營的油畫約90%是復制國外名畫,是否徵得了原作者的同意、是否屬過了保護期的作品、是否依法向原作者付費等都無法迴避。
深圳市版權局已確定針對大芬油畫版權問題的管理方案,提出「規范與促進相結合、指導和約束相結合」的方針,要求大芬油畫村相關企業,在復制已過版權保護期的作品時也要做到三標:標原作者名字、標作品名稱、標臨摹者的名字。
市場上出現了不少用宣紙做的木版水印復製品或模擬印刷品,通過人工補筆補色,使得復製品跟原作的相似度達到90%以上。這樣的東西特別容易魚目混珠,讓剛入行的藏家上當受騙。這些收藏新丁們趟了一身渾水,不敢繼續入市,這樣對整個藝術品市場的良性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因此,這一條造假印刷的「食物鏈」不破,就很難讓更多人參與進來,藝術品市場就很難真正發展壯大。如果新晉藏家能夠擺脫迷信行家心理,到正規的畫廊購買具有學術實力的當代名家作品,那市場將逐步得到凈化,真正的藝術品繁榮才能到來。
㈡ 只要不用於商業用途就不算侵權嗎
很有可能是侵權,但是僅僅依據是否用於商業用途難以判斷是否侵權,只有滿足著作權合理使用條件才是合法使用。
著作權合理使用是重要的著作許可權制機制,它是指在特定的條件下,法律允許他人自由使用享有著作權的作品,而不必徵得權利人的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的合法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了十二項合理使用的具體方式: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
(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拓展資料:
設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價值在於:公平和效率。即在保證公平的同時,兼顧效率,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表裡。「公平」體現了合理使用的合理性,而「效率」則體現了合理使用的必要性。合理使用作為對著作權進行限制的制度,其核心和實質就是對利益的協調和平衡。
著作權合理使用是著作許可權制制度的一種,其目的就是在於防止著作權人權利的濫用,損害他人的學習、欣賞、創作的自由,妨礙社會科學文化技術的進步。合理使用制度在防止著作權人權利濫用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合理使用保障了社會公眾的創作自由。
創作活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建立在前人智慧的基礎之上,沒有前人作品的啟示和借鑒,創作就如無源之水,無土之木。
參考鏈接:網路_著作權合理使用
㈢ 「臨摹作品」版權該如何保護
在著作權法上,只有具有獨創性的外在表達才能構成作品,那麼,臨摹他人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權呢?如果享有的話,「臨摹作品」版權該如何保護?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臨摹作品」版權該如何保護?臨摹作品的法律問題許多藝術家與藝術愛好者對於臨摹問題都非常關注,因為臨摹是學習繪畫的一種最常用的方法,要掌握藝術技巧,就離不開臨摹。臨摹包含兩層意思,臨指的是對照原作寫或畫,可分為對臨、背臨和意臨三種。對臨是對照原作進行臨寫;背臨是將原作收起,憑記憶進行默寫;意臨則不拘泥於與原作相似,著重強調將原作中的筆墨章法與自己的創作風格相融合,形成二次創作,具有較強的創造性。摹指的是用薄紙或透明材料蒙在原作上照著寫或畫。與臨相比,摹的可發揮性相對較小,其創作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臨摹他人藝術作品,如果是為了個人學習或課堂教學目的,應屬於合理使用范圍,是法律允許的。但如果是出於銷售或以營利為目的,則容易構成非法復制的侵權行為。對於被臨摹的繪畫作品,是否享有版權分為兩種情況:如果被臨摹的作品是不享有著作權的,如古畫或超過版權保護期限的作品,任何人均可不受限制地臨摹復制,也可以把臨摹作品出售或作其他利用,但應註明臨摹品;如果被臨摹的作品有版權,如臨摹仍在世的藝術家的作品,就一定要在徵得藝術家本人同意後,方可將臨摹作品出售、展覽。實際上,臨摹是專門對藝術作品使用的一種方式。《著作權法》實施以後,每一個藝術工作者都應具備一種意識:使用他人的智力勞動成果,應先徵求對方同意,並給予一定補償。如果在沒有徵求作者同意的情況下對他人的作品進行臨摹乃至牟利,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臨摹作品的版權對於臨摹者對其臨摹作品是否享有版權的問題,筆者認為不可一概而論。有些臨摹作品可以享有版權。因為臨摹與抄襲他人文字作品的復制有很大不同,例如意臨在臨摹過程中就加入了臨摹者的創造性勞動。因此,在不損害原作者版權的前提下,取得原作作者(或其版權繼承人)許可而臨摹完成的作品,臨摹者對其臨摹品可以享有完整版權。例如,目前陳列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的油畫《開國大典》是我國著名畫家董希文的代表作,創作完成於1953年。由於歷史原因,董曾先後對該畫進行修改。1972年,根據需要,由中央美術學院(微博)的靳尚誼、趙域臨摹復制了《開國大典》。1979年,北京畫院的閻振鐸和北京電影學院的葉武林兩人,在靳、趙臨摹復製品上進行修改,恢復了《開國大典》的原貌。靳、趙、閻、葉對《開國大典》並不是單純的復制,而是在臨摹復制過程中滲透著自身對原作的理解,增加了新的創造性成分。因此,這四人與原作者董希文都應對《開國大典》臨摹復製品共同享有版權。對超過版權保護期的作品進行臨摹所得到的臨摹作品,臨摹者也同樣享有自己獨立的、不受任何人限制的完整版權。例如,著名畫家常書鴻臨摹敦煌壁畫,將殘損的壁畫臨摹於紙上,需要投入再創作的勞動,形成新的作品。因此,他對自己的臨摹作品應享有版權。所以,臨摹並不一概等同於復制,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另外,無論哪種臨摹者,都無權禁止其他人對原作進行臨摹。例如,臨摹者靳尚誼等四人與常書鴻,只對其臨摹作品享有版權,但無權阻止他人直接對董希文《開國大典》原作和敦煌壁畫直接進行臨摹。關於「臨摹作品」版權該如何保護?這一問題我們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果有更多關於版權保護的問題,大家可以繼續關注八戒知識產權,或電話聯系我們。
㈣ 以營利為目的,銷售侵犯著作權的復製品的,最高可以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中華人民共抄和國刑法》 第二百一十七條 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 有下列侵犯著作權情形之一 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的; (二)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三)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 錄音錄像的; (四)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 第二百一十八條 以營利為目的,銷售明知是本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規定的侵權復製品,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㈤ 下列哪些行為不屬於侵犯著作權的行為
下列(a、b、c)行為不屬於侵犯著作權的行為。
擴展:
《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根據該法條的規定,選項A屬於第三項,選項B屬於第五項,選項C屬於第七項,均為對著作權的合理使用,是正確答案,選項D是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翻譯成漢文作品,其與第十一項是不同的,應注意區分。《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十五)翻譯權,即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可見,出版社將蒙文發表的作品翻譯成漢文在國內出版發行是侵犯著作權人的翻譯權的,因此選項D是錯誤的。
以上供參考。
㈥ 不以盈利,商業為目的使用他人作品算侵犯版權嗎
除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的合理使用外,其他使用作品均需取得作者同意及支付報酬,或特定情形下僅支付報酬。這些法定的合理使用,並不等同於「非商業目的」。因此,是否侵權,還需要看使用作品的具體情形。
㈦ 關於著作權的案例 麻煩大家幫幫忙!
針對你提的問題,分別作如下回答:
(1)我國《著作權法》相關條文規定,作者享有的人身權如署名權、修改權以及保護作品完全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且不得轉讓。因此,本案中畫家只是把《南昌起義》油畫部分財產性的權利轉讓給了博物館,該畫作者仍然享有署名權、修改權以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人身權利,作者死後這些權利由他的繼承人或受遺贈人保護。
(2)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美術等作品原件所有權的轉移,不視為作品著作權的轉移,但美術作品原件的展覽權由原件所有人享有。具體到本案中,畫家已經將油畫原件轉讓給了博物館,則博物館有權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公開展出,而不需要畫家或其繼承人的授權或事後追認。至於博物館將油畫提供給集郵協會刊印紀念冊的行為是否侵權則要作具體分析:首先要看作者享有的財產性權利是否過了法定的保護期(《著作權法》規定作者的財產性權利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後五十年,截止於作者死亡後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若本案的情況沒有超過保護期的話,則需要進一步考察作者當時許可博物館使用是否僅限於收藏,若僅限於收藏使用的話,則博物館在上述保護期內未經作者(或繼承人)許可擅自將其油畫提供給集郵協議刊印發行,構成對復制權、發行權的侵犯,應當承擔賠償損失等侵權的法律責任;若當時作者沒有對博物館的使用方式以及期限作出限制的話,則可視為作者以500元的轉讓費將所有的財產性權利都轉讓給了博物館。不過,基於常識判斷,以500元的轉讓費將所有財產性權利永久性地轉讓出去的可能性不大。
(3)博物館作為油畫《南昌起義》原件的所有權人,有權買賣該油畫原件(僅指油畫原件,事實上,博物館不得將自行復印的復印件出賣,否則構成對復制權及發行權的侵犯),因此,有人打算收購該幅油畫則需要同博物館方面商談。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博物館作為油畫原件的所有人有權處分物權意義上的油畫原件,但其不能處分作者對該油畫的著作權,也即作者享有的著作權不會因為油畫原件所有人的改變而受到損害,但基於公平原則的考慮,油畫原件所有人享有該油畫的展覽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