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適用訴訟時效的物權請求權有哪些
物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具體闡述如下: 一、訴訟時效的客體是債權請求權,物權請求權之返還原物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依、訴訟時效的客體是債權請求權。 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限於請求權。因為請求權是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但不是所有的請求權都適用的規定,請求權中的債權請求權符合訴訟時效客體權利的特徵,其以財產權利為內容,不具有支配性。若權利人長期怠於行使權利,會使法律關系處於不確定狀態,不利於維護社會交易秩序的穩定,故債權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貳、物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理由如下: 第一,物權請求權是物權效力的具體體現,是包含在物權權能之中的。只要物權存在,物權請求權就應該存在。由於物權本身作為支配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因此,作為物權的一部分的物權請求權,也不應當因時效屆滿而消滅。 第二,物權請求權的主要功能是保證對物的圓滿支配,它是保護物權的一種特有方法。如果物權請求權因時效屆滿而消滅,但是物權繼續存在,這將使物權成為一種空洞的權利。換言之,物權請求權以恢復物權的圓滿狀態為目的,罹於時效,無異於剝奪了物權人的支配力,必將引起變態物權的出現。 物權請求權的真正含義可以用個簡單的例子來比喻,一件物品,無論經過中國年,無論輾轉至中國人之手,只要佔有該物品的人沒有支付對價,不成立善意取得的情況下,物品的所有人都有權向無權佔有人要求返還原物,無權佔有人必須返還。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奚曉明在《民事訴訟時效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中講到「物權請求權的作用在於保障物權恢復圓滿狀態。物權請求權是物權效力的具體體現,是包含在物權權能之中的,只要物權存在,物權請求權就應該存在。物權為支配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作為物權一部分的物權請求權,也不應當因時效屆滿而消滅。而且,在我國物權法未規定取得時效制度的情形下,如規定物權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制度,則將出現物權人雖享有物權、但在物權被侵害時,無法行使物權請求權、使其物權恢復圓滿狀態,導致物權成為空洞權利的問題。」 三、物權請求權被侵害產生的返還財產請求權亦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 《民法通則》第五章規定了物權請求權的內容,第吧三條規定物權人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等,物權在遭受侵害時,物權人有權要求恢復物權的圓滿狀態或防止侵害的權利。返還原物請求權是為恢復物權的圓滿狀態,是物權的一個作用,不是由此所發生的獨立權利,因此所有權返還請求權與物權本身一樣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我們認為,返還原物請求權關系物權人的根本利益,在標的物被他人侵佔的情況下,如果物權人不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則盡管其享有所有權,但由於其無對該標的物進行支配,享有其利益,故該物權實為空洞權利,不能保障物權的合法行使。由於我國現行法上的訴訟時效期間規定比較短,又沒有取得時效制度,如果也同樣毫無例外地適用現行的訴訟時效制度,將造成極大的不公平,甚至鼓勵巧取豪奪等行為的發生,故也不應適用訴訟時效。」 二、物權所有人基於物權要求無權佔有人返還,無權佔有人應當將原物返還給物權人。 無權佔有人在不成立善意取得,又不能通過其他途徑而合法的佔有和所有該物,其根本沒有理由和合法的依據佔有他人財物,這好比強盜或者是無賴的行為,「拿了人家的東西就死活不還回去了」,法律上怎會縱容這種侵犯公民私人財產權的行為呢?如果這樣的理論佔得住腳,那麼就給有些意圖侵犯別人財產權的人留下一個天大的機會,「只要我拿到別人的東西,經過貳0年就是我自己的」,如果這樣的理論成立,豈不是天下大亂,巧取豪奪之人就會大行其道。 綜上,訴訟時效制度根本不能適用物權請求權,物權所有人的支配權和排他性權利應當得到法院的保護
⑵ 物上請求權之排除妨礙是否適用訴訟時效
合議庭一種意見認為,胡鵬飛未在知道或應該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2年內的訴訟時效期間請求保護自己的民事權利,提起訴訟請求排除妨礙,恢復原狀,已超過訴訟時效,對排除妨礙的物上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逢,在理論上雖有爭論,在理論界雖有爭議,但我國現行法律未對訴訟時效作出明確規定,原一二審法院認定胡鵬飛提出排除妨礙的訴訟請求已超過訴訟時效而駁回其訴訟請求並無不當. 此種意見以法律未明文規定訴訟時效之客體為由,作為支持原判之理由,似有不恰.蓋法律之邏輯重在論證,此即為武斷中止之情形. 法的適用的形式為邏輯三段論,即由大前提,小前提而提出結論,此為法律論證之外部論證,法律適用的實質在於評價,即須對其前提作為必要的判斷,對大前提的必要判斷需法律解釋的當然介入,否則此種判斷無法進行,法律適用的邏輯三段論亦無法推演. 依語義學之觀點,法規范並非法律條文本身,乃是以法律條文為媒介所表彰之應然規范,法律適用乃法規范之適用,而非簡單之法律條文之適用.法律之適用為法官之專屬職責,因此其任務在於法規范之發現,法律條文乃法規范之存在形式,而法規范並非簡單的與法規范之間存在著一對應關系,一項法規范可表現在不同的法律條文甚至不同的法律文件之中,反之,一項條文也可以反映若干法規范的相同內容,法律解釋則成為法規范與法律條文之間的橋梁,因此種發現不得不藉助法律解釋之技術. 法律解釋乃是對法律條文所蘊含規范意旨的理解和說明.有學者僅承認狹義之法律解釋概念,認為法律解釋是指有權的國家機關依法定之許可權和程序,對法律字義所作出的具有普遍約束的闡釋,即有權解釋之概念,而否認法官有法律解釋權.此有權解釋概念亦值得商討,蓋有權解釋並非等於有效解釋,"有權"並非可邏輯當然地推出有效.有效乃指具有法律效力而言,法律效力之含義有三:一為法律的效力,即作為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抽象效力,第二為法律認許的效力,即當事人間合同的效力,第三為法律上效力,即判決,裁定等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為具體的效力,體現為確定力,既判力,形成力等.若僅以第一種效力而否定法官解釋法律之有效性似有不妥,法官之有效解釋乃是對第三種效力而言. 筆者花大幅論證法官之有效解釋性,乃是為下文之法律解釋奠定解釋,若非如此,以下之解釋便成徒勞而淪為無效之法律解釋. 從目的解釋而言,訴訟時效之規定乃在於促使權利人積極行使權利。權利之本質為自由,權利人行使或不行使均屬權利人之自由,法律限制當事人行使權利之自由,似有違背權利本旨之嫌。訴訟時效制度的設立在於對法經濟性的認同,(法諺有雲:法律不保護在權利上睡覺的人)以及權利人長期不行使權利的事實使相對人產生權利人不再行使權利的合理依賴,此處之權利乃指本體性這權利,而非由本體性權能所衍生之權能。債權者,特定人得請求特定人為特定行為之權利也,其權利一次行使,即告實現並消滅,其權利為涉他性之權利,即對人權,其不行使權利之表徵會造成處於具體法律關系中之相對人造成合理之信賴。而物權,乃權利人得直接支配特定之物並排除他人妨礙之權利,其權利之行使不因一次而消滅,以永久性為特徵,若非物權行為或事實行為之發生而使物權消滅,權利人得永久行使,亦不會因一次行使而消滅,法律亦無促進其行使之理由。 從體系解釋而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提擔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明確規定:擔保物權 其次,妨害排除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一般認為因妨害客觀上必然具有持續性(已終了的妨害不可能請求排除,現存妨害無法計量其時效「起算點」),同時,妨害無論經過何等時間,法律上不可能認其取得合法性,故其性質上不可適用任何時效。就總體而言以上理由有其合理性,但缺乏針對性,且易對某些方面理解產生歧義。事實上,妨害排除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應是在考量各種具體情況和相關因素後的結果。具體而言,若妨害形成於兩個相互毗鄰的不動產所有人(包括佔有人或使用人)之間,則基於不動產相互毗鄰客觀事實的繼續存在,就不會使人在外觀上認為這種妨害具有合法性,由此也無須以一定事實狀態的存續來推翻權利。若在兩個不相鄰的不動產權利人之間形成妨害,則是整體規劃與私權協調問題,不屬民法規范范疇,也不能適用訴訟時效規定。如設定鄰地利用權等他物權,則因此類與不動產相關的他物權也須登記才能生效或具有對抗力,故不會使人認為使用人就是物主,但如僅設定債權負擔則應有不同結果,對此有適用訴訟時效的可能。若妨害的形成不是在不動產相鄰人之間發生,則因妨害行為仍在持續,而不是妨害狀態仍在持續。換言之,妨害狀態的持續性不應成為排除妨害請求權不得適用訴訟時效的理由。行為與狀態是兩個層次上的概念,以無權佔有為例,在他人將物佔有之一剎那,行為已結束,訴訟時效已可開始計算,但行為結束時他人對物無權佔有的狀態仍持續,故不影響訴訟時效的進行。同樣,當妨害行為仍在不斷發生時,訴訟時效的期間根本無法計算;但妨害狀態的持續應不影響訴訟時效的計算。根據妨害行為與妨害狀態間的關系可分為:一次性妨害(如鄰人樹木倒在他人庭院)和持續性妨害(如持續地使噪音、粉塵等進入他人土地)。對於後者,妨害狀態與行為一直持續,訴訟時效的起算點即一直更新,這不是說不能適用訴訟時效,只是時效規定已成為不必要。對於前者,樹木倒落是一次完成並不延續,而妨害狀態卻在持續。此時不能以時效無法起算為不適用時效規定的理由,而應以庭院所有人一直不主張妨害排除請求權不會使人產生外觀信賴為由來否定時效的適用。因樹木在他人院內只能被認為歸庭院所有人,那麼庭院主人如何處置均與他人無關。但應注意的是,庭院主人若要自己排除即要產生相關費用,對此實際上是庭院主人的損失,而要鄰人承擔,這應作為債權請求權可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為此,確定物上請求權為時效客體的國家也不將排除妨害請求權列入時效適用范圍。
⑶ 物權請求權是否適用於訴訟時效
物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具體闡述如下:
訴訟時效的客體是債權請求權,物權請求權之返還原物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訴訟時效的客體是債權請求權。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限於請求權。因為請求權是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但不是所有的請求權都適用的規定,請求權中的債權請求權符合訴訟時效客體權利的特徵,其以財產權利為內容,不具有支配性。
若權利人長期怠於行使權利,會使法律關系處於不確定狀態,不利於維護社會交易秩序的穩定,故債權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3)物上請求權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擴展閱讀:
物權請求權與債權請求權的區別:
債權請求權是指在物權受到侵害並發生財產損害時,物權人要求行為人賠償損失的權利,它是一種索求性、進取性的請求權。其典型的民事責任形式即是賠償損失責任。物權請求權與債權請求權是保護物權的兩種不同方法,二者的主要區別表現在:
(1)物權請求權的實現或物權性民事責任的承擔,權利人無需證明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因為,權利人僅僅要求將受到妨害的物權恢復到其完滿狀態。而受害人慾請求行為人損害賠償者,則應證明其實施侵權行為時主觀有過錯。
(2)物權請求權的實現不以行為人的行為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失或其他損失為前提。而行為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前提是加害人造成了受害人現有財產或非財產性損害。
(3)債權請求權的行使有訴訟時效的限制,而物權請求權很難適用訴訟時效。
(4)物權請求權的行使主體並不局限於物權人本身,因為物權請求權是與物密不可分的,任何對物的佔有構成侵害或妨礙的,物的持有、佔有者即可行使此項請求權。如租賃物的承租人對他人侵害租賃物的行為可以提起訴訟行使上述權利。
因此,這是一種對物訴訟。而債權性請求權的行使是以相對人為對象,且以權利人受到實際損害為前提。因此,只有受到損害者才可以侵害方為被告提起訴訟,故這是一種對人訴訟。
⑷ 物上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訴訟時效的范圍有哪些
訴訟適用於權利受到侵害時權利人請求法律保護的請求權。在物權保護上,排除妨礙請求權,停止侵害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
⑸ 訴訟時效適用的范圍有哪些
民法復總則規定
下列請制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一)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
(二)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
(三)請求支付撫養費、贍養費或者扶養費;
(四)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的其他請求權。
⑹ 民事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
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又稱訴訟時效的客體。世界各國的民法典對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的規定不盡一致。我國《民法通則》對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未作規定,但一般認為僅適用於請求權,而不適用於支配權如所有權、人格權、身份權等,也不適用於形成權、解除權、催告權及承認權等。
1.債權請求權。債權請求權為訴訟時效的客體已無爭議。這包括:
(1)基於合同債權的請求權,如履行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違約金請求權、利息請求權。
(2)基於侵權行為的請求權,主要是損害賠償請求權。
(3)基於無因管理的請求權,主要有必要費用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
(4)基於不當得利的請求權。
(5)其他債權請求權,如防衛過當、避險過當的賠償請求權。
2.物上請求權。物上請求權,又稱物權請求權。通說認為,物上請求權是指基於物權所產生的請求權,主要有返還財產請求權、恢復原狀請求權、排除妨害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和所有權確認請求權。物上請求權與物權不同,物權具有永久性,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3.人身權請求權。人格權和身份權的性質有所不同,是否適用訴訟時效情況也不同。應根據訴訟時效的立法目的分別不同情況而定。
⑺ 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
我國《民法通則》對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未作規定,但一般認為僅適用於請求權,而不適用於支配權如所有權、人格權、身份權等,也不適用於形成權、解除權、催告權及承認權等。
1、債權請求權。債權請求權為訴訟時效的客體已無爭議。
這包括:
(1)基於合同債權的請求權,如履行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違約金請求權、利息請求權。
(2)基於侵權行為的請求權,主要是損害賠償請求權。
(3)基於無因管理的請求權,主要有必要費用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
(4)基於不當得利的請求權。
(5)其他債權請求權,如防衛過當、避險過當的賠償請求權。
2、物上請求權。物上請求權,又稱物權請求權。通說認為,物上請求權是指基於物權所產生的請求權,主要有返還財產請求權、恢復原狀請求權、排除妨害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和所有權確認請求權。物上請求權與物權不同,物權具有永久性,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3、人身權請求權。人格權和身份權的性質有所不同,是否適用訴訟時效情況也不同。應根據訴訟時效的立法目的分別不同情況而定。
(7)物上請求權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擴展閱讀:
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根據這一規定,最長的訴訟時效的期間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權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時效最長也是二十年,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時效具有強制性,任何時效都由法律、法規強制規定,任何單位或個人對時效的延長、縮短、放棄等約定都是無效的。
⑻ 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 法律效力
訴訟時效依據時間的長短和適用范圍分為一般訴訟時效和特殊訴訟時效。
一般訴訟時效。指在一般情況下普遍適用的時效,這類時效不是針對某一特殊情況規定的,而是普遍適用的,如我國《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的:「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表明,我國一般民事訴訟的一般訴訟時效為二年。
特別訴訟時效。指針對某些特定的民事法律關而制定的訴訟時效。特殊時效優於普通時效,也就是說,凡有特殊時效規定的,適用特殊時效,我國《民法通則》141條規定:「法律對時效另有規定的,依照法律規定。」
特殊時效可分為以下三種:
一、短期時效。短期時效指訴訟時效不滿兩年的時效。我國《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下列時效為一年:1、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2、出售質量不合規格的商品未聲明的;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4、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被損壞的。」
但是第2項因特殊法產品質量法已經變更,《產品質量法》第45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二、長期訴訟時效。長期訴訟時效是指訴訟時效在兩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訴訟時效。
《環境保護法》第42條「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3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起時計算。」及《海商法》第265條「有關船舶發生油污損害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三年,自損害發生之日起計算;但是,在任何情況下時效期間不得超過從造成損害的事故發生之日起六年。」規定訴訟時效為3年;
《合同法》第129條「第一百二十九條 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為四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因其他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訴訟時效為4年。
三、最長訴訟時效。最長訴訟時效為二十年。
我國《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根據這一規定,最長的訴訟時效的期間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權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時效最長也是二十年,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時效具有強制性,任何時效都由法律、法規強制規定,任何單位或個人對時效的延長、縮短、放棄等約定都是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