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合同法》第51條 無權處分 清華博士 40萬字
尚緒美,清華大學,無權處分合同及其法律效力 2007年的
在中國知網上可以找到
【英文題名】 Unauthorized Disposition Contract and Its Legal Validity
【副題名】 以《合同法》第51條為對象
A Research on Provision 51 of Contract Law
【作者中文名】 尚緒美;
【導師】 崔建遠;
【學位授予單位】 清華大學;
【學科專業名稱】 法律
【學位年度】 2007
【論文級別】 碩士
【網路出版投稿人】 清華大學;尚緒美
【網路出版投稿時間】 2008-07-18
【關鍵詞】 無權處分; 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 善意取得; 不當得利;
【英文關鍵詞】 unauthorized disposition; unauthorized disposition contract validity; bona fide gains; illegal profit;
【中文摘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很多學者對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提出了質疑和反省。 本文將以《合同法》第51條為對象分四個部分論述。第一、二部分:准確界定無權處分、無權處分合同等概念,使討論的對象—無權處分合同特定化、清晰化。第三部分討論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沿著初步論證—實證分析部分—反面論證—得出結論的順序展開。在初步論證階段對物權行為模式下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非物權行為模式下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分別進行論,並運用比較的方法對物權行為模式下無權處分合同有效與非物權行為模式下無權處分合同效力待定進行綜合的比較。實證分析部分主要是結合我國的法制背景和相關規定進行討論。接下來的反面論證部分分別反駁了無權處分合同無效說、有效說和無權處分合同效力待定說中的有力說,以從反面論證無權處分合同應該是效力待定(通說)的論點。筆者認為對我國法律中的無權處分的概念及效力應以我國法律體制及所採取的物權變動模式為背景作上述理解。這樣有助於我國法律的應用,其不足之處宜通過解釋加以消除。 在此基礎上,本文得出結論:在我國無權處分合...
【英文摘要】 Although the 51st provision of Contract Law has stipulated the unauthorized disposition contract, the arguments never stop whatever in academic circles or legal practice fields. Particularly many scholars challeng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provision. The thesis made a research on 51st provision, having three parts to verify the author s views step by step. First part and second part: give the demarcation of unauthorized acts and unauthorized disposition contract and so as that we can specify and make clea...
【DOI】 CNKI:CDMD:2.2008.087944
【相同導師文獻】 導師:崔建遠 導師單位:清華大學 學位授予單位:清華大學
[1] 吳旻.個人消費貸款保證保險合同法律裁判若干問題研究[D]. 清華大學,2007
[2] 陳探.論長期合同調整[D]. 清華大學,2007
[3] 尚緒美.無權處分合同及其法律效力[D]. 清華大學,2007
[4] 曾憲發.淺析中國合同法上的懲罰性違約金[D]. 清華大學,2007
[5] 柏勇.特許經營受許人法律保護研究[D]. 清華大學,2007
[6] 程世剛.城市房屋拆遷中的私權保護研究[D]. 清華大學,2006
[7] 朱俊峰.公寓小區停車位法律問題研究[D]. 清華大學,2006
[8] 程世英.特許經營法律問題探析[D]. 清華大學,2006
[9] 黃斌.國際保理若干法律問題研究[D]. 清華大學,2005
[10] 陳喜年.圍繞建築工程優先受償權產生的權利沖突及相關問題研究[D]. 清華大學,2005
【參考文獻】
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據。
共(4)篇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4 條
[1] 崔建遠. 新合同法若干制度及規則的解釋與適用[J].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2001,(03) .
[2] 崔建遠. 無權處分辨——合同法第51條規定的解釋與適用[J]. 法學研究, 2003,(01) .
[3] 孫憲忠. 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的區分原則[J]. 法學研究, 1999,(05) .
[4] 王利明. 論無權處分[J]. 中國法學, 2001,(03) .
【共引文獻】
(也稱同引文獻)與本文有相同參考文獻的文獻,與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據。
共(7113)篇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3645 條
[1] 鄭立. 論合意(協議)是合同理論的基石[J]. 法學家, 1993,(04) .
[2] 林宏堅,陳貴生. 物權變動中第三人利益保護問題新探——試析一種對第三人利益區分保護的思路[J]. 法學評論, 2006,(05) .
[3] 湯大好. 相鄰不可量物侵害之受害人容忍義務比較法研究[J].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2) .
[4] 李岩. 佔有法益性質之初步論證[J].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8,(01) .
[5] 蔡代鵬. 小議「加害給付」[J]. 甘肅行政學院學報, 2003,(01) .
[6] 張曼莉. 論承租人的優先購買權[J].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8,(02) .
[7] 廖煥國,嚴浩. 先買權制度論綱——兼評我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中的先買權制度[J]. 法學評論, 2003,(06) .
[8] 任華哲,魯楊. 共同抵押若干問題之探討[J]. 法學評論, 2003,(06) .
[9] 錢碩. 論經濟法的可訴性[J].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4) .
[10] 黃明健. 論不動產物權登記制度[J]. 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 1998,(08) .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222 條
[1] 任慶. 中國循環型社會法律制度研究[D]. 中國海洋大學, 2007 .
[2] 陶修明. 國際金融衍生交易終止凈額結演算法律制度研究[D].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07 .
[3] 蔡永民. 論物權法視野下的水資源法律保護[D].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07 .
[4] 張炳生. 知識產權出資制度研究[D].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07 .
[5] 夏利民. 論財團法人制度[D].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07 .
[6] 劉宇. 民刑關系要論[D]. 吉林大學, 2007 .
[7] 王雪杉. 保險法告知義務研究[D]. 吉林大學, 2007 .
[8] 李國強. 相對所有權的私法邏輯[D]. 吉林大學, 2007 .
[9] 楊忠孝. 破產法上的利益平衡問題研究[D]. 華東政法學院, 2006 .
[10] 於世成. 美國航運法研究[D]. 華東政法學院, 2006 .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3225 條
[1] 李南春. 淺析合同相對性原則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的適用[D]. 北京大學, 2007 .
[2] 朱廣峰. 論國際物流經營人的責任制度[D]. 中國海洋大學, 2007 .
[3] 馬晶. 從近年進口產品責任問題談我國涉外產品責任法的完善[D]. 中國海洋大學, 2007 .
[4] 蔡忠良. 侵權行為法立法體例比較研究[D]. 中國海洋大學, 2007 .
[5] 王慧蕾. 國際項目融資中浮動擔保法律制度研究[D]. 中國海洋大學, 2007 .
[6] 趙志剛. 和諧社會與環境損害公共補償制度的構建[D]. 山東科技大學, 2007 .
[7] 王曉彬. 論環境責任保險第三人的直接請求權[D]. 山東科技大學, 2007 .
[8] 江峰. 和諧社會與環境損害公共補償制度的構建[D]. 華中師范大學, 2007 .
[9] 王亞力. 論合理建構農民失業保障機制[D]. 華中師范大學, 2007 .
[10] 張福嬌. 完善我國城市房屋拆遷補償法律制度研究[D]. 四川大學, 2007 .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21 條
[1] 吳旭,黃嘉琳. 物權請求權不應適用訴訟時效[A]. 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 2005 .
[2] 王屏. 從一起案例分析抵押權的若干問題[A]. 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 2005 .
[3] 趙莉. 我埋單你受益——從銀行房貸合同看「霸王條款」[A]. 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 2005 .
[4] 張大安,楊愛萍. 保護耕地 加強征地制度改革 維護社會穩定[A]. 新技術在土地調查中的應用與土地科學技術發展-2005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 2005 .
[5] 韓立新. 論我國海洋環境損害索賠的主體[A]. 2007年海商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 2007 .
[6] 張湘蘭,向明華. 司法拍賣船舶的瑕疵擔保問題[A]. 2007年海商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 2007 .
[7] 徐靜琳,李瑞,游依群,康洛奎,諶愛華,張甄,孟慶剛,姚傑. 規章編纂研究[A]. 2003年政府法制研究[C], 2003 .
[8] 鍾愛玲. 論《物權法》中的海域使用權[A]. 環境法治與建設和諧社會——2007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四冊)[C], 2007 .
[9] 李曉斌. 創設地役權制度的現實意義思考[A]. 第三屆中國律師論壇論文集(實務卷)[C], 2003 .
[10] 陸甌,羅玉章. 淺析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准法律行為的異同[A]. 第四屆中國律師論壇百篇優秀論文集[C], 2004 .
『貳』 物權行為什麼是處分行為
處分行為是直接發生財產權移轉或消滅效果的行為。
處分行為版的結果是權利的移權轉(交付物之行為)、權利內容的縮小或改變(設定地役權)、權利上設定負擔(抵押)以及權利消滅(免除債務、拋棄)等。
處分行為的特點是其權利變動之效力的實現無須義務人協助,處分行為一成立,效力即發生。處分行為的行為人,應是對物或權利有處分權的人,無處分權人的處分行為原則上不發生效力。
『叄』 無權處分合同到底是效力待定還是完全有效
合同法第51條和第三條的規定並不矛盾,無權處分所形成的合同屬於效力待定合同,是否有效要取決於是否有追認或者是否在事後取得了處分權。
而第三條的規定指的是「僅僅」以締約時沒有處分權而提出合同無效的法院不予支持,關鍵點是「締約時」這個時間點,若對方在締約後取得了法律規定的「」追認或處分權那麼合同是有效的。
1、合同效力待定,是指合同成立以後,因存在不足以認定合同無效的瑕疵,致使合同不能產生法律效力,在一段合理的時間內合同效力暫不確定,由有追認權的當事人進行補正或有撤銷權的當事人進行撤銷,再視具體情況確定合同是否有效。處於此階段中的合同,為效力待定的合同。
2、合同效力待定,意味著合同效力既不是有效,也不是無效,而是處於不確定狀態。設立這一不確定狀態,目的是使當事人有機會補正能夠補正的瑕疵,使原本不能生效的合同盡快生效,以實踐合同法盡量成就交易、鼓勵交易的基本原則。
當然,從加速社會財富流轉、促使不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盡快確定和穩定的原則出發,合同效力待定的時間不可能很長,效力待定也不可能是合同效力的最後狀態。
3、無權處分效力待定的兩個特例:
(1)無權處分人訂立的買賣合同有效。
(2)無權處分人擅自出租他人之物的合同有效(房屋的非法轉租效力待定)。
(3)無權處分合同的物權行為擴展閱讀
合同特點:
1、行為人實施了法律上的處分行為。
2、行為人沒有法律上的處分權而處分了他人財產。
3、因行為人處分財產的行為而使行為人與相對人訂立了合同。
4、行為人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處分行為。
無權處分合同是指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並與相對人訂立轉讓財產的合同。它與無因管理、無權代理、善意取得等行為有區別。
無權處分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經權利人追認或無處分權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現行合同法對無權處分合同的規定不盡完善,如沒有規定權利人追認的方式、期限、溯及力等等,亟待予以修改或做出司法解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無權處分合同
『肆』 無權處分的合同效力問題-請教高手權威點的
我來回答你吧。 根據民法理論,善意取得是原始取得,原始取得不追究原權,而是根據法律關於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而取得的。當事人的轉讓法律行為並非善意取得的法律上原因,而是根據法律的直接規定。當事人的轉讓行為確實是一個法律行為,但從「所有權善意取得」這一特殊的所有權取得後果的角度來看,這一法律行為被民法處理為事實行為。(一個行為對於某一法律結果來看,是法律行為,但對另一個法律後果是事實行為,不知你能否接受)。 從我一開始學習民法,老師就告訴我,法律行為的四種效力樣態:有效、無效、效力待定、可變更可撤銷。效力待定法律行為的典型就是無權處分合同。 不過最近,我們國家民法對德國民法理論的研究和引進有所深入,一些主流觀點開始發生改變,尤其是在物權法制定上,要不要引進德國的物權行為產生了很大爭論,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的區分原則,基本上爭議不大,主要爭議在於無因原則或者叫抽象原則(abstraktsprinzip)上。根據這些理論,有些學者開始有意識的區分「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按照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區分的說法,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訂立的轉讓合同是負擔行為,是有效合同,而對物的處分是一個獨立的處分行為(處分合同,物權合同)。你說的馬特,我去年聽的李仁玉就是這么講的。 根據這一理論,我們05年公布的物權法草案裡面,關於善於取得的條件有這么一項:「轉讓行為有效」。梁慧星教授對此進行了猛烈抨擊,他指出,善意取得的立法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無權處分效力欠缺而保護信賴第三人。如果加上這一條件,等於永遠不可能有「善意取得」。因此,今年公布的物權法正式刪除掉了「轉讓行為有效」這一項目作為條件。 無權處分處分的合同是否有效,這個在理論可以自由爭論,毫無問題,特別是現在不斷吸收和借鑒德國民法理論的大環境下面。但作為復習司法考試的朋友來說,我有個建議,就是法律理論不能不學習,但理論上的爭議區域最好別碰,嚴格按照現有法律規定和官方教材來整。不要迷信一些司法考試輔導專家的說法。去年我聽了李仁玉的講課之後,改變了「無權處分合同是效力待定合同」的基本觀念,拿去參加考試,結果白白丟掉了一道很簡單的兩分題。因為無權處分合同是效力待定合同的規定在《合同法》第51條是寫得白紙黑字,明明白白的。今年《物權法》之所以刪除了「轉讓合同有效」這一項當然就是為了與《合同法》第51條相銜接。 所以說,作為司法考試復習來講,無權處分合同效力待定,認准這個死理就沒錯。總之一切以現有法律和官方教科書為准。至於理論上的解說,就可以自由討論了。實際上,根據比較法的功能主義理論和我的觀察經驗,很多看似乎完全矛盾的法律理論,實際上在不同的法律條文背景環境下面,起到的社會功能是差不多的。一個理論好不好,單從它自身來看得不出結論,而要結合它的背景做參照系來看,這是不是就是眼下很時髦的學術語言——「語境」呢? 呵呵~ 補充說明: 一個行為對於某一法律後果來看,是法律行為,但對另一個法律後果是事實行為,不知你能否接受?如不能接受,我再說明一下。 我就先按德國人物權行為理論為依據來說明吧。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訂立了轉讓合同,該轉讓債權合同有效。這個債權合同產生了雙方的債務負擔,對產生債務的法律後果,這個轉讓合同確實是法律行為,而不是事實行為。但對於所有權的轉移法律後果,則並不是由這個債權合同產生的,而是物權合同或者法律關於善意取得直接規定產生的。 這個債權合同作為一個法律行為,同時也是善意取得條件考察的對象,當作為考察對象出現的時候,它就是一個事實行為。因為:法律行為是表意行為,法律後果的產生基於意思的自治,法律後果必須與意思內容一致。(法律行為原則上要求意思表示內容與法律後果一致,否則為表示錯誤,效力瑕疵)債權合同的意思內容只可能變動債的負擔,而不可能變動物權。因此,對於第三人取得所有權,要麼根據物權合同,要麼根據法律直接規定,而不可能由作為法律行為的轉讓合同(債權合同)取得,它在這里只能是事實行為。 那麼我再拋開德國人的理論,不採納區分原則與抽象原則,而採用合同法第51條的規定。就更直接,因為無權處分合同被無效化後,根本不發生效力,那就根本無法使第三人取得所有權,此時法律以特別規定強行賦予第三人所有權。法律後果並非由該意思表示產生,這里的轉讓行為相對所有權取得的後果而言也就是不是法律行為而是事實行為了。 比較而言,以德國人的物權行為理論解釋更科學嚴謹,更符合邏輯一些,能夠應對一些更復雜的情況,比如無權處分人採取欺詐、脅迫手段以合理價格轉讓給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那麼根據現行合同法和物權法,第三人也照樣善意取得。這顯然不合理,原因是現有善意取得的條件沒有對債權合同效力進行考查。但如果採納物權行為理論,法律會變得更復雜、晦澀、難懂。 老梁對05年物權法草案徵求意見稿的文章在中國法學網(社科院法學所辦的網站)上有,可以參考參考。問我參考文獻,主要是憑自己記憶寫的,你可以參考一下目前市面上能見到的德國、日本學者寫的民法講義教科書,關於民法總則和物權的)。
『伍』 合同法無權處分中的處分應如何理解
處分行為是與負擔行為相對的,是對民法中財產行為的劃分
具體來說合同法中提到的無權處分中的處分包括物權行為比如動產的交付,不動產的登記;准物權行為,比如采礦權但是該類在生活中少見;再有就是債券讓與。而所說的負擔行為就是指的債權行為,包括合同行為等。
舉個例子比如說兩人簽訂了買賣房屋的合同並完成了房屋過戶登記,那麼雙方簽訂合同的行為就是債權行為,而辦理過戶登記就是物權行為也就是處分行為。其實其實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的區分就是處分與負擔行為的區分。
只有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是處分行為時,才構成無權處分,那麼所簽訂的合同才是效力待定的,所有權人才會有追認權,否則對於非處分行為,合同因為未取得有權人的同意而無效。同時,只有無處分權人實施處分行為時,才適用善意取得,否則單就負擔行為而言不能構成善意取得,比如出租別人的房屋就不適用善意取得的規定。
希望能幫到你。。。。。
『陸』 無權處分行為的無權處分-效力判斷
(一)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對象指向的是「無權處分合同」,而非「無權處分行為」。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在物權行 為模式下與非物權行為模式下所指向的對象是不同的。在物權行為模式下,法律行為被區分為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非直接處分標的物,唯就該標的物作成負有讓與義務的法律行為,稱之為負擔行為。直接讓與標的物(物或權利)之法律行為,稱之為處分行為。
①在物權行為模式下,負擔行為的效力不受處分權的影響,處分行為是相對於負擔行為而獨立化、無因化。在權利人未追認的情形,僅「處分行為」無效,而「處分合同」的效力不受影響。在非物權行為模式下,採納統一法律行為,對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一體把握,將處分行為納入債權行為之中,視標的物所有權變動為債權合同直接發生的法律效果,因此,只存在債權合同(這里即處分合同)是否有效的問題,而不另外存在處分行為是否有效的問題。依據《合同法》第51條的規定,它所指的是 「合同有效」,而不稱「處分行為有效」,顯然合同法立法思想是不採納物權行為模式,因此,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直接指向「處分合同」,而非「處分行為」。
(二)在權利人未追認或無處分權人訂立合同後未取得處分權之前,該處分合同效力屬效力待定狀態。所謂效力待定是指合同雖然已經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有關生效要件的規定,其效力能否發生,尚未確定,一般須經有權人表示承認才能生效。在無權處分合同中,無處分權人缺乏處分能力本應使訂立的合同無效,但考慮到經濟生活本身的復雜性,雖然屬於無權處分,如果權利人追認或處分人事後取得處分權,沒有理由強使其無效,這即符合追認權人利益,有利於促成更多的交易,也有利於維護善意相對人的利益。因此,在權利人追認前或無處分權人取得處分權前,將合同規定為效力待定合同,而不是簡單地宣告該合同無效,是符合各方的利益的,權利人對效力待定合同追認後,或無處分權人取得處分權後,該合同就生效。
『柒』 物權行為什麼是處分行為
處分行為是直接發生財產權移轉或消滅效果的行為。
處分行為的結果是權利的內移轉(交付物容之行為)、權利內容的縮小或改變(設定地役權)、權利上設定負擔(抵押)以及權利消滅(免除債務、拋棄)等。
處分行為的特點是其權利變動之效力的實現無須義務人協助,處分行為一成立,效力即發生。處分行為的行為人,應是對物或權利有處分權的人,無處分權人的處分行為原則上不發生效力。
『捌』 房屋買賣合同無權處分的原則是什麼,怎麼解答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條文解讀】
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根據合同法第51條的規定,在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人取得處分權之前,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買賣合同屬於效力未定的合同。按照效力未定法律行為的一般理論,權利人拒絕追認或者無處分權人確定無法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該無權處分合同自始無效。這是本解釋施行前各地法院處分無權處分案件的基本態度。但是在本條解釋生效施行之後,就無權處分合同,即便權利人拒絕追認或者無處分權人確定無法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出賣人或者買受人關於合同無效的主張,法院均不予支持。事實上,在本條解釋的基礎上,可以認為,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買賣合同,就是有效的債權合同。
債權行為與無權行為的區分。本條規定在民法理論上,是繼《物權法》第十五條和《合同法解釋二》第十五條之後,進一步明確了債權行為和無權行為的區分原則。具體到無權處分的情形,根據本條解釋,買賣合同的債權行為是有效的,但賣方向買方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物權行為仍屬於效力未定的無權處分行為,需要權利人的追認才能生效,生效之後才能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當然,若買方屬於善意第三人(即不知賣方無權處分),則其另受善意取得制度的保護。不論權利人追認與否,均可直接適用《物權法》第 106條而取得標的物所有權。
無權處分不能履約的責任。此處的違約責任適用《合同法》第七章的規定,解除合同適用《合同法》第六章的規定。
【關聯法規】
《合同法》第51條 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第132條 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於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或者限制轉讓的標的物,依照其規定。
《合同法解釋二》第15條 出賣人就同一標的物訂立多重買賣合同,合同均不具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無效情形,買受人因不能按照合同約定取得標的物所有權,請求追究出賣人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物權法》第15條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第106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建議您通過較大較有名的中介機構進行咨詢諸如此類的問題 比如菁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