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內容付費模式前景如何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手機支付普及,知識經濟呈現井噴式發展,為知識「買單」已成風潮。資本市場也廣泛布局,助推知識付費「黃金時代」的誕生。雖處於「黃金時代」,但知識侵權、虛假課程、違規營銷等一系列亂象,為知識付費產業長遠發展埋下隱憂。
知識付費風口將持續
各大平台的不斷加碼、創業者的不斷涌現、資本市場的不斷入局,大幅助推了知識付費市場的「野蠻生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視聽新媒體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產業規模約49億元,同比增長近3倍。截止到2017年底,知識付費用戶達到1.88億人。預計2018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將達到2.92億人。到2020年,整體產業規模將達到235億元。可以預見,知識付費「風口期」還將持續。
知識付費異軍突起
知識付費現象不僅因為技術進步和傳播形態改變,更是當前社會知識需求的爆發。隨著社會發展節奏加快、競爭更加激烈,知識變得越來越重要,由此形成了廣大潛在的知識消費群體。在廣泛的需求與繁忙的工作之間,通過新媒體在碎片化時間里獲得知識成為必然選擇,知識付費也因此風生水起。
同時,在新中產崛起和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大眾的知識消費實際上也在升級。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表示,中國的知識付費行業已經迎來最好的時代。
諸多痛點仍待解決
在消費者看來,目前知識付費和在線教育領域最大的問題是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由於付費內容質量不能預判,購買後也很難短期內判斷付費產品質量,這就給劣質產品打開了營銷空間。
而且不同於線下培訓需要資質,線上知識分享和技能培訓使人人都可成為老師,無從監管。
比產品質量難以評價更讓人詬病的,是知識付費的營銷方式。在付費產品足夠多且同質化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利用社交關系鏈進行分銷則成為另闢蹊徑的新營銷手段。
優質細分市場將成趨勢
在諸多亂象面前,如何保障知識付費健康發展?法制建設是市場有機運行的基礎,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建設是知識付費產業良性發展的根本保障。在規范化的市場環境下,熱衷於「蹭熱點」的企業將被淘汰。而細分化、優質化內容提供商將成為知識付費產業的未來贏家。
未來,單一付費模式很難支撐平台的長期發展,多種付費模式相結合的方式已成為大多數平台選擇。而在內容維度方面,綜合型、規模化的知識付費平台將減少,面向特定領域、場景、用戶群的「小而美」垂直知識付費平台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2018年會有更大范圍的內容嘗試付費,與此同時,知識付費會逐漸走向成熟,會有一些泡沫破裂,但是更優質的形式會沉澱下來。
2. 怎麼看待淘淘課知識產權付費
我覺得只要不收費收的太離譜就是可以的。畢竟人家辛苦付出了,總不能沒有回報吧。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
3. 為什麼說知識付費時代來了
知識付費時代其實一直都存在於我們身邊,從我們小時候上幼兒園再到我們大學畢業,都是一直在經歷著為得到知識而付出費用的時代,只不過如今所說的知識付費從現實生活中轉移到了網路上來而已。
互聯網知識付費時代的到來,其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流量經濟的衰落
互聯網曾經是一個「渠道為王」的時代,在渠道為王的時代,掌握「渠道」,就等於掌握了「流量」,而「流量」則是變現的關鍵。
互聯網的生意,也可以說是流量經濟。它解決的是信息(尤其是新聞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依賴的是點擊量和影響力,從而實現商業價值。早年間,門戶時代曾創造了一種「新聞超市」式的流量經濟,靠的是廉價甚至免費地獲得新聞內容供應,再將海量的內容免費提供給讀者,吸引大量點擊,最終通過廣告獲利。在移動互聯網的更新與迭代之下,門戶的流量經濟碰觸到天花板,逐漸走向式微。
實際上,近5年來,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微信的飛速發展,曾經帶來了大量的」流量紅利「、」微信紅利「,可以說,中國移動互聯網用5年的時間就走完了傳統互聯網10年的進程 —— 紅利早已消失,」流量變現「等一套方法已經越來越不管用
有許多商家和作者依舊用老方法和流量思維去做生意,未來會越來越難做 —— 廉價的信息,價值越來越低;流量的獲取,成本卻越來越高。 這和實體行業談到的「消費升級」是一致的:人們越來越多的為高品質的東西付費。無論是實物,還是「知識」。
二、「內容為王」的新時代
傳統思維中的流量經濟,最大的問題在哪裡呢? 最大的問題在於,互聯網消費的是「信息」本身,而「信息「也就是」內容「,其本身的直接價值並沒有被體現出來。
從2016年開始,「知識變現」、「內容付費」的概念開始火熱起來。知乎Live在2016年下半年中,共舉辦了近 1500 場 Live ,用戶復購率達到 34% ,即每三個人聽完知乎 Live 之後,就有一人購買下一場。知乎用戶葛巾的「穿正裝:先穿對,再穿貴」創造了單場 Live 進賬超過 19 萬元人民幣的紀錄,其中約有 4 萬元來自結束後購買。這樣的復購率、認可度,都是以往」流量為王「的時代幾乎不可能出現的事。
得到、分答、喜馬拉雅、微博問答、開氪... 越來越多的知識付費平台接連而起,試圖在」內容為王「的新時代分一杯羹。幾乎每個平台都經歷了「爆紅」的一段時期,背後正是抓住了分享經濟時代的特點,解決了人們在移動社交體驗中知識和經驗不對稱的問題,某種意義上,正是糟糕的免費內容太多、太雜亂,反而促進了人們有意識的對精品內容付費意願的增強。
也有一些人認為,「知識」是不能夠碎片化的,「知識」是不能傳授的,能傳授和分享的,是「技能」,亦或者,是解決用戶「對未來的焦慮感」。因此,「知識付費」更多的時候僅僅是「內容付費」而已。
概念之爭無意義,無論是IP(小說、游戲、電影各類知識產權)、還是當紅主播、當紅明星,都越來越受到追捧,因為他們創造的價值越來越大。其背後的核心邏輯則是,越來越多的人,希望且願意為優質的內容付費。」內容為王「的主旋律是大勢所趨。
4. 「知識產權」與「版權」有什麼區別啊(例如在軟體上)
版權屬於知識產權的一類,版權和知識產權是從屬關系。在計算機軟體上知識產權就是版權專。
知識產權屬是智力勞動產生的成果所有權,它是依照各國法律賦予符合條件的著作者以及發明者或成果擁有者在一定期限內享有的獨占權利。它有兩類:一類是著作權(也稱為版權、文學產權),另一類是工業產權(也稱為產業產權)。
版權又稱著作權,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依法享有的財產權利和精神權利的總稱。主要包括著作權及與著作權有關的鄰接權;通常我們說的知識產權主要是指計算機軟體著作權和作品登記。
(4)內容付費與知識產權擴展閱讀
知識產權的法律特徵:
1、知識產權的地域性:即除簽有國際公約或雙力、多邊協定外,依一國法律取得的權利只能在該國境內有效,受該國法律保護
2、知識產權的獨占性:即只有權利人才能享有,他人不經權利人許可不得行使其權利
3、知識產權的時間性,:國法律對知識產權分別規定了一定期限,期滿後則權利自動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