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企業來應該如何保護知識產權自
在眾多的商業秘密泄露案件中,雖然侵犯商業秘密者最終受到了懲罰,但是勝訴方諸如弗克在追究當事人責任過程中付出的代價、精力,種種無形的損失也不可忽略不計。用一個詞來形容即是——「雙輸」。因此,未雨綢繆,關注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採取各種有效措施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對企業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個公司不想受到別人的傷害,就一定要懂得保護好自己。保護的方法主
要有以下幾點:
(1)要簽訂合法的合同,遵循中國勞動法的有關條例,簽訂保密協議和禁業協定,同時要保證合同是平等的,對於禁業部分必須給予員工經濟補償。
(2)對於研發等與技術直接有關的部門,應該有細致的規章制度,同時要有專門人員進行管理。
(3)要相信大部分的知識分子道德是高尚的,高度的信任也是保護人才和知識的重要措施。
(4)對於有經濟價值的技術應該盡可能地申請專利保護。
(5)在公司內部建立專門的知識產權保護部門,時刻都為保護知識產權而工作,對全國范圍內的可疑現象進行調查,使得犯案分子沒有得逞的機會。
(6)聘請有經驗的律師為公司的發展護航。
『貳』 企業申請專利和維權時間長,成本高,保護力度弱。為何保護力度弱
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可以保護的權力部門太多了,效率也低了。法院、知識產權局、海關等都有權保護一部分,可落實起來難度太大。而且,專利有一個技術判斷的問題,任何時候都可以申請無效,等等制度上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部門可以解決的。
『叄』 企業對知識產權不重視的具體表現
怎麼說呢,站的角度不同看問題也會不同,從企業角度來說,首先,企專業對於自身的一個屬定位。其實很多企業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但是問題在於,一些知識產權算不得自主創新,或者說沒有能力去大投入、多精力、廣人才,大多數都會有內憂外患的困擾。一句話-----先生存後發展!一個先以生存為主的企業,你讓他去談創新、重視知識產權無疑是「對牛彈琴」。其次,對於知識產權方面知識的匱乏,不知道如何保護自身知識產權,不懂如何將創新、研究項目轉變為專利成果加以利用。
『肆』 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專利意識淡薄,談談你的看法和應對措施。
國家應該加大對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視和扶持,給與貸款和稅收上的優惠
『伍』 中國人的知識產權意識為什麼淡薄
中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建立到現在才不過四十年,淡薄是比較正常的,對法律的認識也一樣。不僅僅是普通老百姓,相關部門的人,各種代表其實對法律也是相當淡薄。更重要的是,就算是因為知識產權侵權吃虧後,國人的第一個想法是如何避開這種侵權,比如之前亞馬遜下架中國平衡車的事情,好多企業是想著聯合起來去威脅那個美國華人,你去威脅他有什麼用?而不是從知識產權層面上來解決問題,所以路還很遠。
『陸』 如何提高企業職工的知識產權意識
專家呼籲國內IT企業提高知識產權意識
目前中國國內專利申請數量呈逐年遞增之勢,但來自國外的申請佔了八成以上。有關專家今天在此間舉行的一個研討會上提醒國內的IT企業,要提高知識產權意識,突破發達國家對核心技術的控制和壟斷。
由國家信息產業部科技司主辦,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和廣東省信息產業廳承辦的「第四屆中國信息技術領域專利態勢發布暨產業發展研討會」今天在廣州舉行。信息產業部科技司發布分析報告說,迄今為止,在全部18萬余件在中國申請的發明專利中,國內發明只佔16.4%,而國外的申請佔了87.8%,其中日本、美國、德國等十個國家在中國申請量達國外申請總數的92.6%。
據統計,在2001年,中國信息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4.2%。電子信息產業製造業實現銷售收入8237億元,比上年增長20%;完成工業增加值1774億元,增長16%;完成出口額650億元,增長17.9%。
韓俊說,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正逐步提高,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一支柱產業,信息產業具有巨大的活力,但也應看到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競爭市場展現在我們面前。他認為,技術競爭在其中起關鍵作用,沒有技術積累,缺乏技術創新的企業,在現代市場競爭中很快就會從贏利變為虧損。
在電子信息產業,廣東省在全國優勢地位明顯,產值連續十一年居全國第一。據廣東省信息產業廳副廳長曾超鵬介紹,廣東省的專利申請量已連續七年排在全國第一,但信息產業運用知識產權戰略的能力還不容樂觀。大多數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還是很薄弱,沒有意識到知識產權工作的重要性。
在本次會議上,信息產業部科技司還公布了2002年信息產業百強企業專利申請情況。按專利數量排序,位居前三位的分別是海爾集團、深圳華為和長虹集團。與2001年相比,進入百強並擁有專利的企業由去年的44家增加到65家。從專利數量排序中看,專利數量基本上與企業研發投入成正比。據分析,企業目前擁有的專利主要是近三至五年內申請的,可見近幾年企業專利保護意識已有所提高。
來自中國電子技術標准化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趙新華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IT企業在掌握核心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雖然居於劣勢,但仍應努力爭取參與國際國內技術標準的制定,爭取以後的發展空間。他呼籲說,在移動通信領域,目前中國提出的3G標准已經被國際電聯ITU採納,在數字電視領域中國政府已決定要制定自己的標准,而且已有大學和科研機構提出了幾套提案,企業也應該積極參與。
中國知名企業北大方正集團公司董事長魏新表示,當前的IT業流行一種說法,三流企業賣力氣,二流企業賣產品,一流企業賣技術,超一流企業賣標准,在通信技術領域,中國企業要以知識產權為武器,通過政府強有力支持成為業界標准,進而通過實施標准佔領市場。
『柒』 我國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存在的最根本問題是什麼
一是大眾意識淡泊
二是投入太少
三是地方保護
四是懲罰措施不嚴厲
最關鍵的是,中國是發展國家,落後國家要趕超發達國家,抄襲是難免的。
『捌』 我國企業有()沒有申請過專利,這反映出企業對知識產權的意識比較淡薄。
A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消息,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李玉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國99%以上的中小企業從來沒有申請過專利,知識產權管理十分薄弱,甚至處於空白狀態,知識產權運用水平也十分低下,支持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產業化的專業化服務平台也比較缺乏。
李玉光指出,我國知識產權反壟斷制度還不健全,無法有效遏制濫用知識產權的壟斷行為;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不能熟練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知識產權意識總體低下,普遍存在有製造無創新,有創新無產權,有產權無應用,有應用無保護的狀況。 李玉光介紹說,目前,我國知識產權受理數量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截至2007年底,我國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三,商標申請量連續幾年排世界第一位。從數量上講,我國已經邁入知識產權大國行列,但「知識產權大國」不等於「知識產權強國」,知識產權問題仍然是掣肘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知識產權申請量大但質量偏低,獲得授權的比例過小;發達國家常利用知識產權問題製造各種貿易摩擦;一些重要產業和行業的核心技術被國外大公司把持,國內企業只能從事低端的貼牌加工。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關於把「知識產權戰略」落到實處,李玉光談了三點意見: 首先,應盡快制定《知識產權反壟斷條例》。我國2007年8月通過的《反壟斷法》涉及知識產權保護的內容,但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我們建議國家有關部委盡快出台《知識產權反壟斷條例》或《知識產權許可條例》。 其次,應盡快建立知識產權預警應急機制,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公共信息服務體系,為我國企業及時提供預測與指導,提高其抵禦知識產權風險的能力。 最後,提高我國知識產權存量與質量,鼓勵我國企業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將技術創新成果及時申請專利、商標、版權。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重點突破,將知識產權技術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