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知識產權的概念什麼
知識產權(法治概念)
知識產權,也稱其為「知識所屬權」,指「權利人對其智力勞動所創作的成果享有的財產權利」,一般只在有限時間內有效。各種智力創造比如發明、外觀設計、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在商業中使用的標志、名稱、圖像,都可被認為是某一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據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的Mark Lemley教授,廣泛使用該術語「知識產權」是一個在1967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成立後出現的。
知識產權是關於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智力勞動成果的專有權利。隨著科技的發展,為了更好保護產權人的利益,知識產權制度應運而生並不斷完善。如今侵犯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等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越來越多。17世紀上半葉產生了近代專利制度;一百年後產生了「專利說明書」制度;又過了一百多年後,從法院在處理侵權糾紛時的需要開始,才產生了「權利要求書」制度。在二十一世紀,知識產權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到處充滿了知識產權,在商業競爭上我們可以看出它的重要作用。
發明專利、商標以及工業品外觀設計等方面組成工業產權。工業產權包括專利、商標、服務標志、廠商名稱、原產地名稱,以及植物新品種權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等。2017年4月24日,最高法首次發布《中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綱要》。
詞源
英文為「intellectual property」,其原意為「知識(財產)所有權」或者「智慧(財產)所有權」,也稱為智力成果權。在中國台灣和香港,則通常稱之為智慧財產權或智力財產權。根據中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知識產權屬於民事權利,是基於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的統稱。有學者考證,該詞最早於17世紀中葉由法國學者卡普佐夫提出,後為比利時著名法學家皮卡第所發展,皮卡第將之定義為「一切來自知識活動的權利」。直到1967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簽訂以後,該詞才逐漸為國際社會所普遍使用。近年來部分中文媒體頻繁使用IP指代知識產權,這種用法是錯誤的。在一般英文語境中,IP指的是internet protocol即互聯網協議,鮮見把IP和intellectual property聯系起來的用法。
產權概念
知識產權是指人們就其智力勞動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通常是國家賦予創造者對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時期內享有的專有權或獨占權(exclusive right)。
知識產權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無形財產權,他的客體是智力成果或是知識產品,是一種無形財產或者一種沒有形體的精神財富,是創造性的智力勞動所創造的勞動成果。它與房屋、汽車等有形財產一樣,都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有些重大專利、馳名商標或作品的價值也遠遠高於房屋、汽車等有形財產。
知識產權類型
一、著作權與工業產權
知識產權是智力勞動產生的成果所有權,它是依照各國法律賦予符合條件的著作者以及發明者或成果擁有者在一定期限內享有的獨占權利。
它有兩類:一類是著作權(也稱為版權、文學產權),另一類是工業產權(也稱為產業產權)。
(一)著作權
著作權又稱版權,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依法享有的財產權利和精神權利的總稱。主要包括著作權及與著作權有關的鄰接權;通常我們說的知識產權主要是指計算機軟體著作權和作品登記。
(二)工業產權
工業產權則是指工業、商業、農業、林業和其他產業中具有實用經濟意義的一種無形財產權,由此看來「產業產權」的名稱更為貼切。主要包括專利權與商標權。
知識產權權益
個人身權利與財產權利
(一)人身權利
按照內容組成,知識產權由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兩部分構成,也稱之為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
所謂人身權利,是指權利同取得智力成果的人的人身不可分離,是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反映。例如,作者在其作品上署名的權利,或對其作品的發表權、修改權等,即為精神權利。
(二)財產權利
所謂財產權是指智力成果被法律承認以後,權利人可利用這些智力成果取得報酬或者得到獎勵的權利,這種權利也稱之為經濟權利。它是指智力創造性勞動取得的成果,並且是由智力勞動者對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種權利。
預防侵權措施
傳統著作權也可以在國家或省市直轄市版權管理部分登記,或選擇學會等第三方平台預選登記備案,新媒體時代,特別是各種包含並不限於傳統意義的各種需要證實某一時刻,某人已經擁有什麼潛在多媒體著作權資源,包括底稿 草稿 完整稿件,等選擇包括並不限於數字指紋技術 數字水印技術,反盜載技術,多媒體展示技術,融合可信時間戳技術 公證郵箱等可信第三方群技術的大眾版權保護平台進行自主存證,進行論文存證時間認證和多緯度智能認證,其科學性 可以自主驗證對證.版權糾紛時,提供初步第三方證據,需要時司法鑒定機構,提高法律證據有效性,這是在歐洲發達國家已經盛行很多年,與官方人工登記相互補充。
Ⅱ 知識產權保護的是什麼
知識產權是指人類智力勞動產生的智力勞動成果所有權。它是依照各國法律賦予符合條件的著作者、發明者或成果擁有者在一定期限內享有的獨占權利,一般認為它包括版權(著作權)和工業產權。版權(著作權)是指創作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作者及其他著作權人依法對其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總稱;工業產權則是指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商標、服務標記、廠商名稱、貨源名稱或原產地名稱等在內的權利人享有的獨占性權利。
自2008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通知》頒布之後,我國陸續出台了《商標法》、《專利法》、《技術合同法》、《著作權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文件。從宏觀層面上講,國家已經在法律制度層面為企業知識產權權益的保護提供了較強的法律依據,為企業在制定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及具體實施方法指明了方向,但是目前還缺乏侵權案件的單獨法律法規詳細文件。為保護企業商業機密,建議制定《企業商業機密保護法》、《知識產權侵權法》等文件,詳細制定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商業機密文件的保護和侵權條例。
2018年11月9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中國宣布,堅決依法懲處侵犯外商合法權益特別是侵犯知識產權行為,提高知識產權審查質量和審查效率,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顯著提高違法成本。
Ⅲ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方略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
《綱要》方針:
制定了「激勵創造,有效運用,依法保護,科學管理」的16字戰略方針,無論是激勵創新,還是依法保護,或是科學管理,最終都必須服務於有效運用,都必須落實在運用有效上。
《綱要》條款:
(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13)修訂懲處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法律法規,加大司法懲處力度。提高權利人自我維權的意識和能力。降低維權成本,提高侵權代價,有效遏制侵權行為。
相關政策:
《國家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知識產權人才「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
《國家知識產權局關於進一步提升專利申請質量的若干意見》
Ⅳ 知識產權保護是什麼
隨著知識產權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作用日益上升,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已經制定和實施了知識產權戰略。面對國際上知識產權保護的發展趨勢和中國在開放條件下面臨的知識產權形勢,中國必須加緊制定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保護國家的技術安全,促進國內的自主創新能力和限制跨國公司的知識產權濫用。知識產權保護標志基本概念知識產權是指人類智力勞動產生的智力勞動成果所有權。它是依照各國法律賦予符合條件的著作者、發明者或成果擁有者在一定期限內享有的獨占權利,一般認為它包括版權和工業產權。版權是指著作權人對其文學作品享有的署名、發表、使用以及許可他人使用和獲得報酬等的權利;工業產權則是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商標、服務標記、廠商名稱、貨源名稱或原產地名稱等的獨占權利。8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新技術革命的到來,世界知識產權制度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變化,特別是近些年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或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生產和運用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專利的重要性日益凸現。特點知識產權保護已成為國際經濟秩序的戰略制高點,並成為各國激烈競爭的焦點之一。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鮮明特點:一是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傳統的知識產權制度面臨挑戰,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在不斷擴大。如在專利領域中,美國已對含有計算機程序的計算機可讀載體、基因工程、網路上的經營模式等發明給予了專利保護。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創新空間受到了極大的扼制。如何科學合理地確定專利保護的范圍,已成為一個緊迫而重大的研究課題。世界銀行在1998年年底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日益強化的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立法,面臨著擴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差距的危險。"二是某些發達國家近年來極力推行專利審查的國際化,提出打破專利審查的地域限制,建立"世界專利",即少數幾個國家負責專利審查,並授予專利權,其它國家承認其審查結果。所謂"世界專利",實質上是世界各國的專利審查工作,由美、日、歐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專利局來進行。三是知識產權已納入世界貿易組織管轄的范圍。知識產權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並重,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三大支柱,並且將貨物貿易的規則、爭端解決機制引入知識產權領域。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定,世貿組織任何成員將因知識產權保護不力,遭到貿易方面的交叉報復。知識產權已成為國際貿易中的前沿陣地,隨著關稅的逐步減讓直至取消,知識產權保護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將更加突出。四是以美國、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紛紛調整和制定其面向新世紀的知識產權戰略,並將其納入國家經濟、科技發展的總體戰略之中。現狀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特別是專利制度在改革開放中不斷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初步建立並不斷完善了專利法律法規體系。1992年和2000年中國專利法進行了兩次修改,進一步明確了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的立法宗旨,強化了專利司法和行政執法力度,修改後的專利法進一步適應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和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同時也達到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協議》中所規定的專利保護標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專利保護、專利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2、知識產權工作得到了上至黨中央、國務院,下至各省市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在大量壓縮編制、精減機構的情況下,將中國專利局更名為國家知識產權局,並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列入政府行政序列。在省級政府機構改革中,各地管理專利工作機構的建設總體得到加強,出現了政府主導、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共同推動專利工作的良好局面。3、形成了包括專利管理、審查、研究、教育、執法、中介服務以及專利信息等組織機構在內的全國專利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專利保護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新,發明創造活動充滿生機活力,專利申請量增長勢頭強勁。"九五"期間,中國受理的專利申請量比"八五"期間增長了81%,年均增長4、形成了司法和行政執法兩條途徑、協調動作的專利保護機制。截止2000年底,法院和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共受理和處理專利糾紛案和侵權案1.5萬件,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還查處冒充專利行為4000多件。5、不斷開拓國際合作的新局面。中國已參加了有關專利方面的國際公約,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提高了中國在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領域中的聲譽。
Ⅳ 什麼叫知識產權保護
知識產權保護,一般是指人類智力勞動產生的智力勞動成果所有權。它是依照各國法律賦予符合條件的著作者、發明者或成果擁有者在一定期限內享有的獨占權利,一般認為它包括版權(著作權)和工業產權。版權(著作權)是指創作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作者及其他著作權人依法對其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總稱;工業產權則是指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商標、服務標記、廠商名稱、貨源名稱或原產地名稱等在內的權利人享有的獨占性權利。自2008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通知》頒布之後,我國陸續出台了《商標法》、《專利法》、《技術合同法》、《著作權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文件。
知識產權保護,從宏觀層面上講國家已經在法律制度層面為企業知識產權權益的保護提供了較強的法律依據,為企業在制定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及具體實施方法指明了方向,但是目前還缺乏侵權案件的單獨法律法規詳細文件。為保護企業商業機密,建議制定《企業商業機密保護法》、《知識產權法》等文件,詳細制定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商業機密文件的保護和侵權條例。[1]2018年11月9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中國宣布,堅決依法懲處侵犯外商合法權益特別是侵犯知識產權行為,提高知識產權審查質量和審查效率,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顯著提高違法成本。[2]
中文名
知識產權保護
外文名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含義
智力勞動產生智力勞動成果所有權
特點
國際經濟秩序的戰略制高點
應對方法
民族優勢產業領域取得絕對控制權
快速
導航
主要特點發展現狀專用權利競爭挑戰保護手段應對方法國際挑戰相關內容中國現狀國內法規專家解析
發展歷史
隨著知識產權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作用日益上升,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已經制定和實施了知識產權戰略。面對國際上知識產權保護的發展趨勢和中國在開放條件下面臨的知識產權形勢,中國必須加緊制定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保護國家的技術安全,促進國內的自主創新能力和防止跨國公司的知識產權濫用。
8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新技術革命的到來,世界知識產權制度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變化,特別是近些年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或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生產和運用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專利的重要性日益凸現。
國家知識產權局於2016年4月9日表示,要著力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工作格局,加快形成知識產權保護的強大合力。
Ⅵ 中國知識產權保護行動已有幾年
今年6月是中國《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實施10周年。近年來,中國在向回知識經濟答轉型過程中,知識產權領域取得了巨大發展。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家認為,中國是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典範。
今年世界知識產權日期間,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在接受采訪時稱,中國經濟正在向知識經濟轉型,相關領域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發展。高銳說:「中國知識產權體系的快速發展也體現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公司和大學日益成熟的知識產權管理能力,以及支持知識產權的現代法律基礎。」來源:新華社
Ⅶ 知識產權保護
談發明專利創造性判斷標準的客觀性
根據中國專利法第22條第3款的規定,創造性,是指同申請日以前已有的技術相比,該發明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該實用新型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而根據《審查指南》中對創造性的規定,其中創造性是指相對於現有技術其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技術進步。
其中對於「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在《審查指南》中同時進一步解釋為「判斷發明是否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就是要判斷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要求保護的發明相對於現有技術是否顯而易見」。
對於「顯著的技術進步」,根據《審查指南》的規定,是指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能夠產生有益的技術效果。
針對上述的對發明專利創造性的是否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的判斷標准,其具有如下的幾個特點:
首先,其主體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根據《審查指南》的定義,其「是一種假設的「人」,假定他知曉申請日或者優先權日之前發明所屬技術領域所有的普通技術知識,能夠獲知該領域中所有的現有技術,並且具有應用該日期之前常規實驗手段的能力,但他不具有創造能力,由此可看出,該主體雖然是假定的「人」,但他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是具有客觀標準的,因此其具有客觀的現實基礎。
其次,對於上述主體的行為模式,其是「判斷」要求保護的發明相對於現有技術是否顯而易見,判斷本身是一種主觀的思維過程,其帶有主觀性。
最後,對於判斷的相對基準而言,其相對的是現有技術,也就是在申請日前公眾能夠得知的技術內容,由於其具有具體的時間界限,且如果要為公眾能夠得知,其也必須具有客觀的技術載體,因此該相對基準也是客觀存在的。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關於發明專利的創造性的判斷過程,其中的判斷主體、判斷基準都是客觀存在的,而只有其中判斷過程是主觀的,而為了體現專利審查基準的一致性和公正性,需要盡可能的減少人為的主觀因素,同時盡可能的對其中的主觀因素用客觀的標准加以約束,以體現審查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而要實現此目標,就應對其中的主觀判斷過程進行必要的客觀要求。
而在實際的審查實踐中,發現一些審查意見主要存在如下的一些缺乏客觀支持的主觀意見,例如,在無具體的分析和證據的情況下,簡單的將權利要求中的技術特徵認為是本領域中公知常識,另一種普遍的情況是,針對權利要求中的各個技術特徵,只簡單的分別進行檢索,在找出公開各個技術特徵的對比文件後,就簡單的認為其可相互結合並可獲得權利要求的技術方案,從而否定權利要求的創造性。
針對上述情況,首先,為了體現審查結果的客觀性,如果認為是公知常識,就應提供具體的證據支持,而如果認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比文件可以相互結合,就應具體的分析出其間可進行相互結合的客觀基礎,例如彼此的客觀技術聯系以及相互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技術啟示。
下面僅就一個簡單的案例對上述內容進行分析說明。
一個發明涉及空調系統,具體而言,涉及用於包括至少一個室外單元和多個室內單元的空調系統的通信系統和通信控制方法,其所針對的現有技術是在空調系統用的傳統的通信方法中,室內單元不能有效地將它們的信息發送到室外單元,除非室外單元發出詢問關於它們的信息,因為室內單元只能被動地響應室外單元的詢問,室內單元不能主動通知室外單元關於室內單元的狀態是否發生變化,室外單元必須恆定地執行對所有的室內單元的輪詢,這將降低了通信的效率。
而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在該發明的權利要求1的技術方案中,公開了具有如下技術特徵的技術方案:在室外單元和多個室內單元之間循環室外單元的主機角色,由於具有此技術特徵,這減小了需要檢測所有的室內單元的狀態信息所需的時間,並且也減小了所需的通信數據量,由此實現了即使在較低的傳送率上也能實現有效通信。
針對此專利申請,審查員在審查意見通知書中檢索出了兩篇對比文件,其中都沒有公開本發明的權利要求1中的上述區別技術特徵,而其在審查意見中卻認為「在通訊領域,當室外單元和室內單元都可執行主機角色時,為增加通信效率而在室外單元和室內單元之間循環主機角色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的常用技術手段,屬於本領域公知常識,由此認為本發明的權利要求1的技術方案不具有創造性。
而根據上述判斷發明專利的創造性的客觀性的分析可看出,此審查意見中的判斷依據至少存在如下的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審查員認為是公知常識的技術特徵恰恰是本發明的發明點,而審查員在沒有給出具體的有說服力的證據的情況下就簡單的將其認為是公知常識,而通過對對比文件1和2以及本發明進行具體的分析後發現,對於對比文件1,其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由於每一室內部件做為主部件執行通訊控制控制過程十分復雜,並且由於需要提供多個數據發送通道和對應其的室外通訊電路,部件成本增加且安裝復雜,其為了解決此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將室外部件作為主部件執行與多個室內部件的通訊控制,從而控制過程簡化,且控制更高效,
將本發明的權利要求1的技術方案的發明構思以及技術內容與對比文件1相比可看出,在本發明所針對的背景技術中,恰恰就是對比文件1的內容,即將室外單元作為主部件,而對比文件1所針對的背景技術是將室內部件作為主部件,因此,對比文件1的發明構思是完全排斥將室內部件作為主部件的,基於本發明與對比文件1之間上述的完全不同的以及甚至相反的發明構思,對於本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其不會想到在對比文件1的將室外部件作為主部件的基礎上,還將其所排斥的將室內部件作為主部件的方案應用到其中,如果這樣,會與對比文件1的整個發明目的相違背,另外,對比文件2涉及一種集中控制型多機空調系統,其技術方案是通過外部互聯網的遠距離控制而集中控制多台室內機/室外機,在其中並不涉及將室內機和室外機作為主機角色進行互換的構思和內容。
從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對比文件1和2的基礎上其根本不具有獲得本發明的權利要求1中的技術方案的任何動機和技術啟示,因此,本發明的權利要求1相對對比文件1和2應具有創造性。
綜合上述的分析可得出,在進行發明專利的創造性判斷過程中,應盡量使用足夠的證據和客觀的分析,以使審查員的主觀的判斷結果更接近客觀的判斷標准,給申請人一個公正信服的結論,同時也最大限度的體現專利制度的優越性和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