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著作權掛名

著作權掛名

發布時間:2021-09-18 13:43:54

『壹』 專著,獨著,教材的掛名出版。實用新型專利,發明專利,軟體著作權代理操作,有需要嗎

新型的一些發力,發專利,發明著作權,這些都是個人的一些或者是單位的一些

『貳』 署名權的權利性質

署名權的權利性質。署名權是一項重要的著作權,它與發表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性權共同構成了著作權中的著作人身權。在伯爾尼公約中,署名權被表述為表明作者身份權(therightofclaimauthorship)。我國《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它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權利內容:署名權的權利性質其一,作者有權決定是否在作品上署名以及以何種方式署名。作者在作品上署名,是為了表明作者身份,使自己獲得應有的尊重;作者不在作品上署名,即匿名發表文章,也是基於個人利益的考慮,放棄權利也是一種權利行使的方式。至於以何種方式署名,也是由作者決定的,既可以署真名也可以署筆名、藝名、別名、假名。其二,作者有權禁止未參加創作的人在作品上署名。我國《著作權法》第四十六條第(三)項規定,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是一種侵犯著作權的行為。這一法律規定也就賦予了作者署名權又一項權利內容即禁止他人未經允許搭便車而謀取名利的行為。那麼這種經作者允許的掛名行為,並沒有被《著作權法》明文禁止,但也並不說明這種行為是《著作權法》所提倡的。其三,作者有權禁止他人假冒署名。我國《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第(八)項規定,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作品的行為是一種著作權侵權行為。據此作者有權禁止他人盜用自己的姓名或筆名在他人作品上署名。雖然作者也可依據《民法通則》有關姓名權的規定,禁止他人假冒其署名,但是既然《著作權法》對該行為作了規定,我們也可以認為禁止他人假冒署名的行為也是署名權的內容之一。通常,作者身份要經過署名權的行使來體現甚至確認,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為作者。可見,作品上的署名是作者與作品間的重要紐帶。具有作者身份的人才能享有署名權,不具有作者身份的人是不能在作品上署名的。署名權不同於姓名權,姓名權是一種人格權,與生俱來的固有權利,人人都有姓名權但並不是人人都有署名權。作者在作品上署名是基於創作的事實,沒有參加創作就不能以作者自居獲得作者身份,也就不能在作品上署名。在作品上署名,一方面使讀者了解作品的創作者,是對作者智力創作活動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意味作者要承受作品發表後的社會評價,無論是正面的評價還是負面的評價。最後,作者還要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如作品有可能侵犯他人名譽、隱私等人身權,還有就是因抄襲篡改他人作品產生侵犯他人著作權。署名權是一種與作者身份密切相關的著作人身權,侵犯署名權的行為會使作者的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侵害。署名權與發表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共同構成著作人身權,但卻不同於其他著作人身權。發表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人身權,這些權利與作者的人格利益有聯系,但不屬於人格權的范疇;這些權利與作者的身份利益也有聯系,但作者的身份可以和這些權利分離,亦即轉讓這些權利並不意味著轉讓作者的身份,因此,這三項權利又不是典型的身份權。[iii]而署名權的不同處在於,如果轉讓署名權就意味著作者身份隨之轉移。只是由於署名權與其他三項權利都是不直接體現財產利益並且與作者的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有聯系才被共同冠以精神權利或著作人身權的,但我們需要強調的是署名權最具有比其他三項著作人身權更加強烈的身份色彩。

『叄』 總主編、主編以及各遍作者著作權如何劃分

愛讀書的朋友會經常發現,在一個系列的書籍的封面上總會出現在這樣的情況,封皮左上角:總主編+++。書名的下方:主編+++。翻開書本又有很多編者,這些編者負責書籍每一章節的編寫工作。這種情況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法學類書籍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我國著作權法並沒有主編權的相關規定,因此有必要探討。 我國著作權法第十一條規定,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如無相反證據,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是作者。針對一本書上既有總主編,又有主編,還有各編的作者,這單一作品的著作權歸誰所有呢?總主編還是主編?抑或各邊作者?這一系列的書本的著作權歸誰所有呢? 第一部分,單一作品著作權的歸屬 針對這種情形,我認為這單一作品(只考慮某一本書)存在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 這一作品構成合作作品。我過著作權法十三條規定,合作作品是指兩人或以上合作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沒有參與創作的,不能成為合作作者。構成合作作者的要件首先主觀上要由共同創作的意願,客觀上有共同創作的共同行為。 一本書上既有總主編,又有主編,又有各邊作者,我們說這種情況一般是由某一出版社或總主編主導組織起來的,首先他們有共同的合作意願,而且客觀上他們共同完成了一本書的編寫。應該構成合作作品,共享著作權。 那麼主編是否享有著作權呢,這就要看主編所做的工作了。 首先,主編若只是統籌,掛名,我想,不參與實質性的創作工作,即使是主編,仍不享有著作權。 其次,若是主編構建整個作品的框架架構體例,並參與了整個作品的創作,主編當然對這單一作品享有著作權。但若是主編參與某一章節的編寫工作,主編是否對整個書本享有著作權呢?我想在現實情況下,主編會享有整個作品的著作權,因為一般情況下,主編都為所在領域的大家,影響力可能會大於作品內部其他編者,所以「理所當然」地享有整個作品的著作權。但事實上,我認為,這種情況下,主編只對自己編寫的那一章節享有著作權,除非主編對作品的其他章節的編寫也起到了創造性的作用。 最後,各遍的編者是否享有書本的著作權呢?標准依舊是「是否參與創作」,而且這個「是否參加創作」針對的著作權的范圍依舊很有限,若是對整個作品都參與了創作,毫無疑問,對整個作品都享有著作權。但若只是對作品的某一章節參與了創作,那隻能對那一章節的部分享有著作權,不能對整個作品主張著作權。 當然依據我國著作權法第13條第二款的規定,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對各自創作的部分享有著作權,但行使著作權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體的著作權。也就是說,作品各章節部分的作者完全可以把自己編寫的那一部分拿出來,行使著作權。 第二種可能: 這一作品構成匯編作品。我國著作權法第14條規定了匯編作品的著作權問題,所謂匯編,即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編排體現獨創性。匯編作品只存在各部分作者的作品雖共同存在於一個作品內,但這單一作品不是各作者共同的合意完成,即沒有事先的共同意志。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一些行業協會等集體組織徵文出版,集體組織的負責人等為主編,作品的各篇文章作者各不相同。這種情況下,協會的負責人只是簡單把作品分為幾類,把徵集來的的不同文章放在相關的類別里,然後出版,我不認為這些主編對這本書享有著作權,因為他們從形式到內容,幾乎不具獨創性的參與,這種情況下,由協會或主辦單位享有整部作品的著作權更合適。 當然,各篇文章的作者毫無疑問享有對自己作品的著作權,他們仍舊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單獨使用,只要不侵犯整個作品的著作權。 系列作品(系列書籍)的著作權歸屬: 一,一般情況下,書本的內容,總主編不參與編寫,只參與編寫序言,而且序言針對的還不是這一本書籍,而是全套書籍,即使總主編參與到書本中,如果只是做一些校對,統籌系列作品的文字、用詞等統一協調工作,總主編只是書本編寫工作的組織者或協調者。合作作品的作者必須是參加創作的人,沒有參加創作的人,不能成為合作作品的作者。所謂「參加創作」,是指對作品的思想觀點、表達形式付出了創造性的智力勞動,或者構思策劃,或者執筆操作,如果沒有對作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就不能成為合作作者,因此我認為總主編並不享有整個系列作品的著作權。 二是,總主編對整套作品做了整體的規劃設計,包括結構、體例,包括核心內容等,那麼這種情況下,總主編就對整套書籍享有著作權。但,這並不影響整套作品裡某一單一作品的權利人行使著作權。 第三部分,其他問題 我們還應該考慮到,這種合作作品或者匯編作品,主編的修改權是否可以單獨行使,即是否可以不僅總主編的同意,在再版是改變主編所編的那一作品的體例,內容等。我認為應該具體分析。 首先,若是總主編在整個系列作品中只是「統籌」「掛名」沒有實質性的參與創作,主編毫無疑問應該享有修改權。 其次,若系列作品的整個結構體例是由總主編設計創作,包括主編所編的這個作品的結構體例,即總主編是匯編作品的著作權人,他對整個些列的作品享有著作權,當然享有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的權利。那麼,主編未經總主編許可,就不可以單獨調整單一作品涉及整體涉及的部分。即不得侵犯整體作品的著作權。 當然,單一作品的主編並非不能行使著作權中的修改權,他完全可以脫離總主編的系列體例,另行出版自己的書籍。

『肆』 甲主編,一群人一起編寫,這本書的著作權歸誰

1.我國著作權法十三條規定,合作作品是指兩人或以上合作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沒有參與創作的,不能成為合作作者。構成合作作者的要件首先主觀上要由共同創作的意願,客觀上有共同創作的共同行為。
2.一本書上既有總主編,又有主編,又有各邊作者,我們說這種情況一般是由某一出版社或總主編主導組織起來的,首先他們有共同的合作意願,而且客觀上他們共同完成了一本書的編寫。應該構成合作作品,共享著作權。
3.那麼主編是否享有著作權呢,這就要看主編所做的工作了。
4.首先,主編若只是統籌,掛名,我想,不參與實質性的創作工作,即使是主編,仍不享有著作權。
5.其次,若是主編構建整個作品的框架架構體例,並參與了整個作品的創作,主編當然對這單一作品享有著作權。但若是主編參與某一章節的編寫工作,主編是否對整個書本享有著作權呢?我想在現實情況下,主編會享有整個作品的著作權,因為一般情況下,主編都為所在領域的大家,影響力可能會大於作品內部其他編者,所以「理所當然」地享有整個作品的著作權。但事實上,我認為,這種情況下,主編只對自己編寫的那一章節享有著作權,除非主編對作品的其他章節的編寫也起到了創造性的作用。

『伍』 如何在作品上適當署名

作品上的署名,除了明確作者和著作權人外,還體現了作品市場價值、權威程度等其他重要含義。隨著全社會著作權保護意識的加強,訴訟糾紛日益增加。法官在審理這類案件時,通常根據作品上的署名來確定訴訟主體、權利主體以及侵權主體。在作品上適當署名也成為權利人維權和侵權人抗辯不容忽視的問題。以下歸納分析幾種實踐中常見的署名問題:
一、為提高圖書暢銷度而掛他人之名
掛名,通俗解釋就是非作者但署名為作者。近年來,圖書市場中的掛名作者屢見不鮮,特別是一些學習考試類書籍,似乎總得掛上響當當的名教授、名學者才能體現出圖書的高質量和權威性,才能有暢銷的機會。
一旦掛名圖書侵權,掛名作者往往會作為侵權人被訴至法院。按照被掛名者是否知情,可分為知情掛名和不知情掛名,二者對被訴的意見截然不同。知情掛名作者雖然對侵權事實不甚了解,但出於之前已同意掛名,風險與收益共存,一旦發生掛名圖書侵犯他人權利,也只能與實際侵權人共同承擔侵權責任。
不知情掛名者被訴時,往往情緒激烈,不僅堅決否認自己侵權,而且執意要與其他被告劃清界線。如某中學英語考試系列書將國內某知名英語教授署名為總主編,該教授因系列書涉嫌侵權被訴至法院。訴訟中,該教授堅決表示其對涉案圖書的出版不知情,未參與該系列書的撰稿,也不同意掛名。雖然其他當事人無法提交證據證明此教授同意掛名,最終法院也未判決該教授承擔侵權責任,但其無端被拖入訴訟不可避免產生相當的訴訟成本。
二、為加強權威性而擬制署名
擬制署名是將不存在的人署名為作者。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一些工具類或教科書性質的圖書上,為了顯示作者隊伍龐大而虛構作者充實編委會隊伍。
發生著作權侵權糾紛時,不論權利人圖書上存在擬制署名還是侵權人圖書上存在擬制署名,都會對訴訟進程產生影響,不利於對實際權利人權利的保護及對實際侵權人的處罰。訴訟中,法院會通過署名來慎重審查權利人,通常將全部署名作者視為共同作者,共同享有著作權,不會輕易否定署名作者的權利。當圖書上存在擬制署名時,部分作者要證明其他作者不存在,否定其他署名人的權利並非易事。部分作者以全部著作權人身份主張權利或權利人僅起訴部分侵權人時,可能面臨主體不適格或法院需要追加當事人的情況,造成訴訟程序障礙,權利人利益無法得到及時維護。
三、互聯網環境下隨意署名
互聯網已經成為社會大眾,特別是一些「草根」藝人展示才藝的平台,在互聯網上發表文字、圖片、音樂等作品已司空見慣,而隨意轉載、修改等行為也屢屢發生。當權利人起訴他人侵權時,首先要證明自己是涉案作品的作者,最直接的方式是指出作品上有其署名。通常,大家不習慣在互聯網上使用真名,而是隨意使用體現個性的假名或者不署名,甚至有人同時使用不同的假名。以這些署名方式發表的相當一部分作品顯然體現了作者希望網友廣泛傳播其作品的用意,但也不排除有作者還是希望他人經許可而使用。當他人希望使用這些作品時,由於不容易查找到真實的作者,不免產生先使用,等權利人發現後再協商的心理。因此而引發的訴訟糾紛不在少數,而當進入訴訟階段,什麼樣的署名能體現出與當事人的關系則是需要當事人自己舉證證明的事情。
四、因失誤而署錯名
好比某人寫錯自己名字那樣,因失誤而署錯名的情況似乎難以理解,但在影視作品的署名上卻經常發生。國產電影對製片人的署名一般體現在片頭或/及片尾所署的攝制或出品單位上。由於一些單位平常多使用簡稱或不規范的稱謂,在影視作品上也容易習慣性地使用這些不規范的署名。一旦發生侵權糾紛,則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准備證據說明真實的署名應該是什麼。
上述署錯名的情形尚有機會通過其他證據進行「亡羊補牢」,而有些情形則沒有彌補的機會。如某網站在頁面底端註明版權所有為A公司,因該網站上傳了侵權內容,A公司被權利人訴至法院,A公司表示網站底端的版權所有標識因工作失誤存在錯誤,該網站經營者和版權人應為A公司的關聯公司B公司。由於A、B公司為關聯公司,二者誰為網站的實際版權人,對於包括權利人在內的公眾不甚清楚,加之網站上本身的版權標識具有公示效力,在沒有充分證據推翻這種表示的情況下,法院判決認定A公司應當為該網站中的侵權內容負責。
在作品上署名是作者的權利,我國著作權法尊重作者署名的自由,可以署真名、假名、藝名或不署名。同時,社會公眾通過署名來知曉作者與作品之聯系,因此署名問題就不僅僅只是作者意願的體現,也需要有一定的限制。
首先,應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在作品上署創作者的名字,即可避免侵害不知情的被掛名者權益,而且也防止被掛名者因作品侵權而被訴訟牽連,更是對社會公眾了解作者的知情權的尊重。
其次,應採用可體現與作者相關聯的適當方式署名。特別是在訴訟實踐中要存在起碼的聯系可證明該作品的作者是誰,權利人或侵權人與作品存在何種關系,以確保其創作的作品得到應有的法律保護或因侵權行為而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再次,應規范名稱表達。署名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確定性和穩定性,一些日常使用中的別稱、簡稱可以作為作品上的署名,但需要作出特別的標注提醒,表明與全稱的關系。另外,從法律意義上說,在作品上署名是一項嚴謹的法律行為,具有公開宣示權利人的效力,除非有合法理由,署名行為不可隨意撤銷。因此,在署名時規范名稱表達實屬必要。作者:曹麗萍

『陸』 高校軟體著作權 著作權人 申請人

把學校作為法人,其他自然人,都放進去,要加一份合作開發證明。

『柒』 法官說法 如何在作品上適當署名

曹麗萍(北京市海淀法院知識產權庭法官) 作品上的署名,除了明確作者和著作權人外,還體現了作品市場價值、權威程度等其他重要含義。隨著全社會著作權保護意識的加強,訴訟糾紛日益增加。法官在審理這類案件時,通常根據作品上的署名來確定訴訟主體、權利主體以及侵權主體。在作品上適當署名也成為權利人維權和侵權人抗辯不容忽視的問題。以下歸納分析幾種實踐中常見的署名問題: 一、為提高圖書暢銷度而掛他人之名 掛名,通俗解釋就是非作者但署名為作者。近年來,圖書市場中的掛名作者屢見不鮮,特別是一些學習考試類書籍,似乎總得掛上響當當的名教授、名學者才能體現出圖書的高質量和權威性,才能有暢銷的機會。 一旦掛名圖書侵權,掛名作者往往會作為侵權人被訴至法院。按照被掛名者是否知情,可分為知情掛名和不知情掛名,二者對被訴的意見截然不同。知情掛名作者雖然對侵權事實不甚了解,但出於之前已同意掛名,風險與收益共存,一旦發生掛名圖書侵犯他人權利,也只能與實際侵權人共同承擔侵權責任。 不知情掛名者被訴時,往往情緒激烈,不僅堅決否認自己侵權,而且執意要與其他被告劃清界線。如某中學英語考試系列書將國內某知名英語教授署名為總主編,該教授因系列書涉嫌侵權被訴至法院。訴訟中,該教授堅決表示其對涉案圖書的出版不知情,未參與該系列書的撰稿,也不同意掛名。雖然其他當事人無法提交證據證明此教授同意掛名,最終法院也未判決該教授承擔侵權責任,但其無端被拖入訴訟不可避免產生相當的訴訟成本。 二、為加強權威性而擬制署名 擬制署名是將不存在的人署名為作者。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一些工具類或教科書性質的圖書上,為了顯示作者隊伍龐大而虛構作者充實編委會隊伍。 發生著作權侵權糾紛時,不論權利人圖書上存在擬制署名還是侵權人圖書上存在擬制署名,都會對訴訟進程產生影響,不利於對實際權利人權利的保護及對實際侵權人的處罰。訴訟中,法院會通過署名來慎重審查權利人,通常將全部署名作者視為共同作者,共同享有著作權,不會輕易否定署名作者的權利。當圖書上存在擬制署名時,部分作者要證明其他作者不存在,否定其他署名人的權利並非易事。部分作者以全部著作權人身份主張權利或權利人僅起訴部分侵權人時,可能面臨主體不適格或法院需要追加當事人的情況,造成訴訟程序障礙,權利人利益無法得到及時維護。 三、互聯網環境下隨意署名 互聯網已經成為社會大眾,特別是一些「草根」藝人展示才藝的平台,在互聯網上發表文字、圖片、音樂等作品已司空見慣,而隨意轉載、修改等行為也屢屢發生。當權利人起訴他人侵權時,首先要證明自己是涉案作品的作者,最直接的方式是指出作品上有其署名。通常,大家不習慣在互聯網上使用真名,而是隨意使用體現個性的假名或者不署名,甚至有人同時使用不同的假名。以這些署名方式發表的相當一部分作品顯然體現了作者希望網友廣泛傳播其作品的用意,但也不排除有作者還是希望他人經許可而使用。

『捌』 署名權能否轉讓研究 ——由 「掛名作者」現象引起的法律思考

首先,作品是一種精神產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達,它不同與一般的物質產品。作為商品進行買賣的物質產品,其生產者可以通過統一的技術和管理手段來確保商品質量的同一性,所以即使商標轉讓也依然有品質保證功能。再者,商標權轉讓會使受讓商標的生產者更加努力創新以維持或增強商標所承載的商譽,否則就會血本無歸。因此,商標的轉讓並不影響消費者從物質商品中獲得同等質量的物質享受。而作品署名權轉讓,並不能保證作品質量的同一性,不同的作者有著不同的思想情感表達,是不能因為作品上署了名人的名字就具有了名人的情感。很多消費者在沒有完全欣賞過文字作品或視聽作品之前,就根據作者的名譽和聲望來購買作品,其前提是消費者認為署名的人就是真正的作者,其通過作品就能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消費者知道他所信賴的作者並沒有參與創作,而只是掛名,作品與其思想毫不相干,那麼明智的消費者是不會購買這樣的作品的,畢竟不能得到同樣的精神享受。從這方面講,署名權不能如商標權轉讓那樣毫無後顧之憂。 其次,署名權與作者及作品有很強的依附關系。署名權產生於創作作品這一特定客觀事實,可以說沒有作品,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均失去賴以存在的基礎。作品中滲透著作者的精神思想,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傾注了自己極大的熱情甚至畢生的精力。作為腦力勞動的創造物,作品不僅體現了其財產價值,同時它還反映了作者的人格,是人類人格的一部分,因此有觀點認為它具有比物質財產價值更高的人格品質。[vi]正如有學者所言,作品和其作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系,就如同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血緣關系一樣。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作者的「兒子」。[vii]鄭成思先生認為,應該把作品看成是作者個性的體現,看作人格的化身。[viii]作品與作者之間存在著如此緊密的聯系,法律把署名權權賦予作者是對這種關系的肯定,也是為了保證真正作者的精神利益。基於上述對署名權性質的分析,署名權就其本質來說是身份權,只能通過創作作品而原始取得,不能通過轉讓而繼受取得。商標權是通過法定程序申請取得,它與申請者之間沒有依附的人身關系,可以通過法定程序進行自由轉讓。 署名權不能效仿商標權轉讓根本原因在於署名權的著作人身權性質。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了著作財產權的可轉讓性,但對包括署名權在內的著作人身權是否可以轉讓問題未作明確規定。但從我國民事立法精神看,人身權是不能脫離人身進行轉讓的。我國繼承法在規定遺產的范圍上涉及著作權時,只規定了著作財產權可以繼承,但未涉及署名權等著作人身權的繼承問題。著作財產權的轉讓和繼承,不能改變誰是作品真正創作者的事實,署名權依然歸屬於作者。作者死後,其署名權仍然受到無期限的保護,這是為了保護文化傳統和死者親屬的利益。署名權作為一種人身權利,涉及到作者的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不能作為商品進入流通領域。如果允許署名權轉讓,則意味著作者的身份可以通過買賣獲得,作者的榮譽也可以不勞而獲,這是違背著作權法鼓勵作品的創作與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和繁榮的立法宗旨的。 三、所謂「署名權轉讓」的實質 我國著作權法明確規定,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行為是一種著作權侵權行為,但是本文研究的搭名人便車的掛名現象中,有的是經被掛名的名人同意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這就排除了掛名者「假冒他人署名」 的嫌疑。此外,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也是一種著作權侵權行為。那麼,沒有參加創作的名人怎麼與真正作者共享作者身份呢?這是由於真正作者同意名人在自己作品上署名,同時也使被掛名的名人分享了真正作者的部分署名權。這種掛名者與被掛名者之間的合意,被美其名曰「署名權轉讓」。 事實上,無論是假冒署名還是得到允許的署名也好,都是一種假借他人名聲撈取利益的搭便車行為,是文化市場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先創作人在文化藝術領域從事文藝創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知識,在相關領域獲得了一定的認可,享受著先佔市場的利益。後創作人或者其他競爭者參與市場後,將自己的作品署上先創作人的姓名進行銷售顯然攫取了先創作人的先佔市場的利益。由於,後創作人或者其他競爭者沒有投入相應的成本卻能獲取相當的利益,顯然他們和先創作人沒有處於同一競爭的起跑線上,這是一種典型侵害知識產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ix] 掛名作品與真正名家作品是有差距的,越來越多的低質量的掛名作品充斥,就會掩蓋名家的高質量作品。長此以往,名家也有可能淪為一般作者,他的署名也就不能顯著吸引讀者、消費者,我們可以認為署名權遭到了淡化。應該說,「淡化」這個概念是商標制度中的一個法律概念,用以研究署名權的問題似乎有些牽強,但是卻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判斷很多關於署名權案件中的問題。[x]淡化,解釋為「稀釋、沖淡、攙水」,馳名商標淡化,會削弱馳名商標的識別性和顯著性,貶損其內在價值。掛名作品的增多也會使署名權遭受同樣的損害,這種署名權淡化行為也應如商標淡化一樣定為一種侵權行為。 掛名者在搭便車的同時獲得了經濟利益或精神利益,是雙方當事人合謀弄虛作假的結果,並不能否定掛名者的侵權行為性質。此外,被掛名者沒有參加創作,也獲得了作者身份,他與真正作者分享署名權,也就淡化了真正作者對作品所做的貢獻,也是一種侵權行為。 結語: 所謂的署名權轉讓,割裂了作者與作品之間的人身關系,也是弄虛作假,愚弄社會公眾的行為。它是對作品的使用者和讀者的極大欺騙,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通過理論分析證明署名權不能轉讓,正是為了揭去其貌似合法的外衣,顯露侵權本質。對於解決「掛名」現象,除了加強作者的著作權保護意識,還應尋求法律外的對策,如改革學術量化評價機制、加強學術道德規范等。 注釋: [i] 「掛名」現象在學術論文發表中非常普遍,其產生的原因及表現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某些人急於發表論文,利用不正當手段掛名;感謝他人指導,還人情掛名;幫助親朋好友,照顧關系掛名;利用名人效應,抬高身價掛名等。

『玖』 申請軟體著作權和軟體專利有什麼區別

第一:依據的法律不同軟體的著作權保護依據《著作權法》和《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軟體的專利保護依據《專利法》,具體審查標准參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九章「涉及計算機程序的發明專利申請審查若干問題」。第二:保護原則不同軟體著作權是在軟體創作完成後自動產生的,也是自願進行軟體著作權登記,登記的目的是體現公證的效力,主要用於聲明著作權權屬,同時使後續維權時的證據力度更大。軟體專利則必須向專利局提出申請才能獲得保護,因此必須要積極申請,且專利制度也是以「用公開換保護」為原則。第三:保護客體不同軟體著作權申請提交的資料是源代碼及用戶操作手冊,所以軟體著作權保護的是表現形式,不保護思想。這樣就有可能出現競爭對手將你的軟體進行研究,然後改變編程語言,達到的結果是一樣的,但由於代碼不相同,所以不侵犯著作權。軟體專利則不同,在申請時描述的是軟體的設計構思(注意一定要以技術方案的形式表現,或者最好能夠結合硬體來表現),包含了軟體流程圖的內容,而不是主要說明採用哪種程序語言實現。一旦獲權後,他人只要採用了軟體專利的設計構思或方案,就可能構成侵權。第四:申請通過率不同軟體著作權實行的是登記制,一般不需要經過實質審查,只要形式審查時提交的材料符合要求,並且不違反《著作權法》的規定即可獲權,登記通過率極高。軟體專利需要經過形式審查和實際審查。形式審查主要是審核專利材料是否符合申請要求,形式審查通過後就會公開,再進入實質審查,審核該專利是否符合《專利法》的要求,並且要滿足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等諸多要求。一般純軟體型的專利不易獲權,通過軟硬體結合的方式會提高其授權率,但總得來說通過率依然不高。第五:保護期限和維護費用不同公民的作品,其法律規定的相關著作權保護期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亡後50年;法人及其它組織的作品,其法律規定的相關著作權的保護期為50年。費用方面只會繳納前期的申請費,後續不會有維護的費用。一般來說軟體專利只能申請發明專利,保護期限從申請日起算20年。而發明專利每年都需要繳納年費,過期不繳納即視為放棄專利權。第六:優缺點不同軟體著作權可以不用公開就受到保護,並且能夠讓創作者快速地獲得著作權保護,普通登記一般4個月左右授權,採用加急申請軟體著作權最快能一個工作日授權。能夠讓著作權人快速搶占市場,拿到政府相應的資助。

閱讀全文

與著作權掛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