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讀書日
世界讀書日是每年的4月23日。
世界讀書日 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95年11月15日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其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知識產權。每年的這一天,世界一百多個國家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慶祝和圖書宣傳活動 。
世界讀書日的主旨宣言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產權。」
2. 世界讀書日的來歷是怎樣的
01 1995年,西班牙第一個提出世界讀書日,靈感源於一個傳說:美麗的公主被惡龍困於深山,勇士喬治隻身戰勝惡龍,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贈給喬治的禮物是一本書,從此書成為膽識和力量的象徵。於是將聖喬治死去的日子4月23日,作為“聖喬治日”。另外,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5年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
世界讀書日的全稱是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叫世界圖書日,設立於1995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設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世界讀書日的主旨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產權。”
那麼,世界讀書日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會選擇4月23日作為世界讀書日?4月22日或者4月24日不行嗎?
世界讀書日來源於一個騎士屠龍的悲壯故事。
在1700多年前的羅馬帝國時代,有一個叫聖喬治的巴勒斯坦人,生於260年。他長大後加入了羅馬軍隊,因為驍勇善戰,屢立戰功,成為一名羅馬騎兵軍官。
當時,歐洲有一個城堡,城堡堡主的女兒長得非常美麗,引來了惡龍的垂涎。惡龍威脅堡主,要他把女兒獻給自己。聖喬治聞訊後,跨上戰馬,帶著長槍前往城堡拯救堡主的女兒。到了城堡,聖喬治與惡龍進行了一番激烈的搏鬥,最後,憑借自己的勇敢和指揮,殺死了這條禍害當地老百姓的惡龍,解救了堡主的女兒。惡龍流出的血在地上形成了一個十字形。
堡主的女兒為了表示感謝之情,送了聖喬治一本書。從此,書籍就成了膽識和力量的象徵。
不過,聖喬治由於跟惡龍搏鬥時耗費了所有的精力,筋疲力盡而亡,年僅43歲。這一年,是303年。
聖喬治死後700年,成了英格蘭的守護聖人。
那是***第三次東征(1189—1192年)的事情了。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成為***第三次東征的統帥。理查一世因勇猛善戰而號稱“獅心王理查”。他當了10年國王,期間不關心處理政務,而是將全部心思花在征戰上。期間,理查一世在當年聖喬治屠龍附近的地方,與擁有優勢兵力的敵人作戰,在極度不利的情況下,終於扭轉戰局,擊敗了敵人,取得了勝利。
理查一世認為,這是聖喬治的神靈在保護英格蘭,便將聖喬治封為英格蘭的守護聖人,並將聖喬治死去的日子4月23日,作為“聖喬治日”。每到這一天,全國宣布放假,人們要向愛人送一支玫瑰,向孩子送一本書。
1277年,英格蘭根據聖喬治屠龍時龍血的形狀,設計出一款白底紅十字的“聖喬治旗”,這就是後來的英格蘭國旗。
聖喬治的故事,不但成為英格蘭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還在德國、喬治亞、保加利亞、葡萄牙以及加泰羅尼亞等受英格蘭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流傳。在15世紀之前,聖喬治日作為一個重要的節日,與聖誕節享受一樣的待遇。只不過,後來聖喬治日逐漸被人們淡忘。
1995年,西班牙第一個提出世界讀書日,並建議將世界讀書日設在聖喬治日,即4月23日。為什麼是西班牙第一個提出呢?這是因為,西班牙有一個地區叫加泰羅尼亞,加泰羅尼亞一直在堅持聖喬治日……
有意思的是,4月23日不但是聖喬治日,還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去世、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去世(出生)、中國思想家朱熹逝世的紀念日,以及義大利畫家達·芬奇、美國作家納博科夫、法國作家莫里斯·德魯昂、冰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克斯內斯等多位文學家的生日。
由此看來,世界讀書日設在4月23日是名副其實。
3. 世界讀書日提示語
莊子是寂寞的,在恍惚的睡夢中,在爭名奪利的世人中,他無奈化蝶;但他卻在寂寞中找到了人生真實的價值,為爾虞我詐的人們求得一方心靈的凈土。
屈原是寂寞的,在混亂的昏愚中,在魚龍混雜的臣民里,他放聲慟哭;但他卻在寂寞中寫出國家根本的病症,給後世子孫饋贈了一腔熾熱的忠心。
史鐵生是迷惘的,在那曲折的長路里,在病患的殘疾的身體里艱難摸索攀爬,但他卻在迷惘中找到了仍然健康的靈魂,為天下的殘疾人鋪開了一條通往心靈的道路。
4. 我們常把4月23日的世界圖書與版權日簡稱為世界讀書日你認為這樣的簡稱好嗎
把4月23日的世界圖書與版權日簡稱為世界讀書日,你認為這樣的簡稱好嗎?我認為很好的,很好。
5. 【教育獲取知識知識改變命運】材料一:4 月23 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圖書和版權日」,也就是
(1)對個人來講,教育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侮個人生活的准備。它通過向個人傳遞文化幫助人超越一己之見去掌握前人的經驗,分享人類世代積累的知識財富,淡得獨立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喚起人的潛能,不斷提高和革新自己,從而開辟人性發展的道路,奧定走向未來的迷礎。總之,教育獲取知識、知識改變命運; (2)①不能。②認真履行按時入學的義務;認真履行接受規定年限義務教育的義務,不得中途輟學;認真履行遇守法律和學校紀律,尊敬師長,努力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義務。 (3)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成才目標,做合格公民;自覺承擔責任,與社會共發展等。 |
6. 世界讀書日發言稿怎麼寫
結尾參考選段:
1、讀書,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應該堅持的事情,昨天的讀書使我們走到了今天的成就,今天的讀書是為了更好的未來,明天,你願意和我一起讀書么?
2、據說,很小的時候,猶太人的父母就會將蜂蜜塗抹在《聖經》上,讓他們的孩子蘸著口水來翻閱,父母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告訴孩子們——書是甜的。現在也讓我們一起來品嘗書帶來的甜蜜吧!
3、同學們,讀書吧,多讀書。讀一頁書,它也許就改變了你的心情;讀一本書,它也許就改變了你的觀點;讀一摞書,它也許就改變了思想;讀一堆書,它也許就改變了你的人生。
同學們,讀書吧,多讀好書。它絕對,肯定、必定、一定會成就你一個亮麗的人生!
世界讀書日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95年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知識產權。每年的這一天,世界100多個國家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慶祝和圖書宣傳活動 。
7. 世界讀書日的意義
「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譯「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了「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使圖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讀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國際出版商協會在第二十五屆全球大會上提出「世界圖書日」的設想,並由西班牙政府將方案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後來,俄羅斯認為,「世界圖書日」還應當增加版權的概念。於是,1995年10月25日——11月16日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定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這一天也是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可使人們積極讀書。
8. 世界讀書日發言稿
每一天都成為讀書日
----------在世界讀書日的講話
新晃一中 楊永旭
(2008年上期第九周)
各位老師、同學們!
本周星期三,也就是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1616年的這一天,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相繼去世,為了紀念這兩位偉大的作家,為了倡導全民閱讀,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讓圖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讓讀書成為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4月23日宣布為世界讀書日。今年的4月23日是第14個世界讀書日。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的閱讀史幾乎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書是人類精神財富的載體,人類的點滴進步和成果都在書籍里記錄,傳承並發揚光大。「世界讀書日」只有一天,但它的意義在於使每一天都成為「讀書日」。對個人而言,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也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閱讀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語言是最重要的載體和方式),一個人思維的發展、心智的成熟和情感的成長都離不開以閱讀為核心手段的語言活動,這是電視和網路等其他媒介永遠無法取代的,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麼鑒別力,一個不讀書的人,哪怕只有二十歲,他已經老了,讀書讓我們富有思想,讓我們成為精神貴族!
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故事,一個人離開家鄉多年後回來發生很大變化,讓人刮目相看,他不是遇到奇人,就是遇到奇書。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這樣的主人翁是經常出現的,《碧血劍》里的袁承志、《笑傲江湖》里的令狐沖、《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無不是遇到奇書,學得奇功,改變了自身命運,或平息江湖的血雨腥風,或做了盟主獨步武林。從小的方面說,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猶太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但它歷經千年浩劫而不滅,並且猶太人的世界觀構成了西方文明的基礎,並培養出了成千上萬的世界級大師,如耶穌、馬克思、弗洛伊德、愛因斯坦、斯賓諾莎等一代的思想大師和科學家以及大量的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這與猶太民族重視教育和文化是密切相關的,猶太家庭很注重孩子的啟蒙教育(他們認為,人要麼不生孩子,要麼就應把他們哺育成人,完成教育)。為了讓孩子多接觸書、喜歡書,父母就給買來的兒童讀物塗上蜂蜜,大家知道小孩拿到東西都喜歡往嘴裡塞,嘗到甜頭,就會愛不釋手,久而久之就養成看書的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看過的翻舊、翻爛的圖書,父親會帶著孩子在房子附近挖個坑很莊重的把書埋起來。2004年,搜狐網有個統計,猶太民族是世界上平均每人每年讀書最多的民族,為44本,而我國每人每年平均閱讀的圖書為0.46本,僅相當於猶太人的1/100,在我國一本圖書發行10—20萬冊就會上暢銷書排列榜,在西方,一本圖書發行量例100—200萬冊乃至上千萬冊,兩相對比,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別人的科技比我們先進,電腦比我們更普及,而且普及得更早),這也許就是我們這個擁有4千多文明的古國,新的社會制度也建立了60年,但仍然沒有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本學期,我們學校提出了打造書香校園的工作目標,大力倡導校園讀書活動。目前,學校開設了可容納240人的學生閱覽室,30人的教師閱覽室,訂閱了134種刊物,37種報紙,配備了近10萬冊圖書。但這些僅僅是一種物質存在,要體現它的價值,使之真正成為學校的精神領地,成為我們師生的精神食糧,還需要我們多去坐坐,多去翻翻,多與它們親近。我想,一所學校有沒有前途,有沒有後勁,不在於眼前的排名和分數高低,而很大程度上要看學校師生讀書氣氛,看是否養成了讀書習慣。今天,我們教育所遭遇的很多問題都可以歸結於一個問題,就是閱讀問題,目前素質教育、道德教育有所面臨的種種困惑,我感覺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
從數字統計看,辦借書證的同學有40%,圖書借閱率還比較高,但閱覽室上座率不高,從老師的值班日記看,周四的閱讀課人較多是被老師逼著去的,在周六、周日自己支配的時間里,去的同學就不多了,少的十多人,多的也就四十來人。同學們,少年讀書是我們生命成長的必需,別的東西上癮,可能是一種禍害,唯有讀書上癮是一種幸福,讀書要耐得住寂寞,來不得半點浮躁,看電視是很熱鬧的事,但讀書卻要靜下心來,看電視和讀書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看電視容不得思考,一思考就錯過了鏡頭,劇情就斷了,而讀書必須思考,不思考你就讀不下去。在電視面前,大學教授與農民工的水平是一樣的,在書面前就顯示出巨大差別,讀懂不同檔次的書,就需要不同的思想見解,不同的文化底蘊。另外,讀書要有選擇,不是任何閱讀都是有益的,正如鮮花也有醜陋的,如嬰粟,希望大家要少看一些諸如「風流修行路」、「天使親魔鬼」之類的垃圾讀物,要走進經典,與大師為伍,越是好書,信息量越大,字里行間壓縮著作者豐富的知識和獨到的見解,我們能從中獲得許多不曾知道的理性和感情信息,多讀書不僅能改變人的知識結構,還能改變人的內涵,改變人的風貌和精神世界,古人說過三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言語無味。
腹有讀書氣自華。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讀書讓我們智慧成長,讀書讓我們情感豐潤,讀書讓我們的友誼之樹常青。「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願每一位咀嚼著莎士比亞的這句名言的朋友們,熱愛讀書,高效讀書,快樂讀書,在讀書中積淀,在讀書中成長,不斷創新自我,真正為我們的幸福成長奠基。
(編輯:林臆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