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土地使用權屬不屬於用益物權他到底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有什麼關系請詳細說說,謝謝!
土地使用權屬於用益物權,土地使用權的使用必須符合益物權的規定。
土地使用權是中國土地使用制度在法律上的體現,國有土地使用權是指國有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並取得收益的權利,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取得方式有劃撥、出讓、出租、入股等。
用益物權作為物權之一種,著眼於財產的使用價值。在現代民法上,各國物權法貫徹效益原則,已經逐漸放棄了傳統民法注重對物的實際支配、財產歸屬的做法,轉而注重財產價值形態的支配和利用。
這種立法趨勢反映到理論研究上即是學者越來越注重對用益物權的研究,然而,對用益物權的法律性質則有不同的闡述。
(1)電大作業下列哪些是用益物權擴展閱讀:
從各國物權法的規定來看,由於各國的國情不同,因而物權法規定的用益物權的種類亦不盡相同。
在羅馬法中,用益物權包括役權、永佃權、地上權。其中役權分為地役權和人役權,人役權又包括用益權、使用權、居住權和奴畜使用權;《法國民法典》規定了用益權、使用權和居住權、地役權。
這種規定沿襲了羅馬法中的用益物權的分類,即把役權分為人役權和地役權,前三種用益物權都屬於人役權的范圍;《德國民法典》規定的用益物權包括:地上權、先買權、土地負擔、役權。其中役權包括地役權、用益權和人的限制役權;
《日本民法典》規定了地上權、永佃權和地役權三種用益物權;《瑞士民法典》只規定了役權及土地負擔,役權的具體種類包括地役權、用益權、居住權、建築權、對泉水的權利。
從這些規定中,我們可以得出兩點認識:一是用益物權大多是以土地為標的的不動產物權,二是地役權、地上權、用益權是用益物權的最基本形態。
⑵ 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這里的取得是指取得所有權,還是只是取得
原始取得抄。
所有權是襲權利人對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包括在自己的財產上設立用益物權或擔保物權的權利。用益物權則是在他人所有的財產上設立的權利,即對他人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因此用益物權被作為他物權,以相對於所有權的自物權。
(2)電大作業下列哪些是用益物權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不動產標的物的交付與所有權變動的登記行為同時進行的,此時交付行為與所有權轉移同時發生,標的物孳息的歸屬一般不存爭議,交付(所有權轉移)前孳息歸出賣人所有,交付(所有權轉移)後孳息歸買受人所有。
變價後對所得價金的處理也帶有強制性,我國法律規定,委託拍賣、組織變賣被執行人財產所發生的實際費用,從所得價款中優先扣除。所得價款超出執行標的數額和執行費用的部分,應當退還給被執行人。
⑶ 電大法律概率多選
1.所有權的內容包括( A.佔有B.使用 C.收益 E.處分 )
2.債權的種類有( A.合同之債 B. 不當得利之債C. 無因管理之債 D. 侵權之債 )
3.我國法律規定第一順序的繼承人有( A. 配偶 B. 子女 C. 父母 )
4.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承擔違約責任方式包括( A. 繼續履行合同義務 B. 支付違約金 C. 賠償損失 D. 採取補救措施 )
5.公民的人格權包括( A. 生命權 B. 姓名權 C. 肖像權 )
6.民事責任的特徵有( A. 法定性 B. 財產性 C. 強制性 )
7.民法中的身份權包括( A. 親屬權 B. 婚姻自主權 C. 監護權 D. 男女平等權 E. 庇護權).
8.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有( A. 平等原則 B. 自願原則 C. 誠實信用原則 )
9.知識產權主要包括( A. 著作權 B. 商標權 C. 專利權 D. 商業秘密)
10.所有權保護的方法有( A. 確認產權 B. 恢復原狀 D. 返還原物 E. 排除妨礙)
11.下列屬於用益物權的是( B. 國有與土地使用權 D. 地役權 C. 土地承包權 )
12.侵犯公民肖像權、名譽權的應當承擔的責任有( A. 賠禮道歉 B. 賠償精神損失 C. 消除影響 D. 恢復名譽 )
13.引起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包括( A. 權利人提出履行要求 B. 權利人提起訴訟 E. 義務人承諾履行)
14.民事代理的種類有( A. 委託代理 B. 指定代理 C. 法定代理 )
15.我國法律規定結婚的必備條件有( A. 符合一夫一妻制 C. 雙方為自願結合 E. 達到法定婚齡)
16.用益物權包括( A. 土地承包權 B. 建設用地使用權 C. 宅基地使用權 D. 地役權)
17.遺囑的形式有( A. 書面形式 B. 錄音形式 C. 口頭形式 D. 公證形式)
⑷ 多選~屬於絕對的民事權利有 A強制性 B債權 C用益物權 D名譽權 E抵押權
第一題選b c d e 民法調整的權利為民事權利,民事主體之間是平等的,不可強制民事相對人。
第二題選a d 表見代理一旦成立就對被代理人產生約束力,如代理人給被代理人造成損失應當賠償。
⑸ 海域使用權人在使用海域方面應付哪些責任
(一)海域使用權是海域使用權人在國家所有的海域上設置的一種權利,是對國家所有的海域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這種權利的主體不是海域所有權的主體——國家,而是國家以外的人。(二)海域使用權的指向的客體是海域,其空間資源的屬性決定了海域的不動產屬性,海域應當屬於物權法上「物」的范圍,海域使用權是使用海域並獲得其利益的權利,應為財產權。(三)海域使用權不是對人的請求權,而是對物的支配權,即海域使用權人對一定海域具有直接支配的權利,其實現為一定海域的佔有、使用和收益,不依賴於他人的任何給付義務或者其他積極義務的履行。(四)海域使用權的積極作用除了海域使用人權對海域的使用收益外,亦能以其為標的而取得設定、移轉、變更或者消滅,因此,它至少應是存在於一定權利之上的權利——用益物權。
但是,「民法對用益物權之規定,可謂幾乎完全系對土地而發,例如地上權、地役權、永佃權、典權並及於房屋而已。」④而海域使用權的客體並非土地。因此,與傳統的用益物權相比,海域使用權具有自己的特徵:(一)海域使用權的客體具有復合性。傳統用益物權的標的物為不動產,且限於土地和建築物。⑤而海域使用權的客體是特定海域內的地上地下土壤與其所含的資源(如礦產、生物等)。也就是說,民事主體在從事港口、養殖、采礦、開採油氣和公共設施建設等經濟活動時,都要佔用一定的海域。(二)海域使用權的構成具有復合性。傳統用益物權的構成,是以佔有、使用、收益等權能作為要素。而海域使用權的構成,一方面以佔有、使用、收益等權能作為要素,另一方面同時並存著在特定海域內從事鹽田和深海養殖作業等權利與在同一海域內的地下使用權(如鋪設電纜)兩種要素。(三)海域使用權屬於具有公法性質的私權。主力說認為,依據規范該行為的法規,並非任何一般人皆可成為該行為的權利或者義務主體,而必須並且僅能由統治權主體或者行政官署擔當其權利或者義務的主體的,該法規為公法法規,依該法規所為的行為,為公法行為。反之,依規范該行為的法規,一般人亦可成為該行為的權利或者義務主體,並不以統治權主體或者行政官署為限的,該法規為私法法規,依據該法規所為的行為,是私法行為。⑥傳統的用益物權為私權,主要是物權人自己利益的法律上之力,原則上可自由處分,為繼承的標的物,可被強制執行。而海域使用權一方面作為用益物權,另一方面因其往往事關社會公共利益、國家戰略利益,在取得、轉讓、行使等方面被課以種種公法上的義務,法律對海域使用權設置不少管理監督規定,所以又具有公法性質。
正確認識海域使用權與傳統用益物權的區別,其意義在於:(一)為了使民法已有的用益物權概念體系不遭到破壞,同時突出海域使用權作為新型用益物權的特徵,使整個物權體系在保持傳統的同時兼顧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立法體例上不宜將海域使用權納入民法典物權編范疇,而應該將其納入作為特別法的海域使用法予以調整。⑦(二)海域使用法針對海域使用權的特徵制定了不同於傳統用益物權的法律規則,使海域使用權在客體、內容、效力范圍、設定等方面不同於傳統用益物權的特殊性非常明顯了。根據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海域使用權的取得、轉讓和行使應當優先適用海域使用法的規定,只有在海域使用法沒有規定時,才考慮適用民法典的規定。不過,必須注意的是,海域使用權作為對傳統用益物權的新發展,並未改變傳統用益物權的固有屬性。為保持民法典物權體系的和諧,必須協調好海域使用權與相關物權制度的關系,使它們之間相互銜接和配合,形成由物權基本法(民法典)與特別法(海域使用法)共同構成的邏輯完整、條理清晰、結構合理的民法物權體系,以共同維護物的歸屬和流轉秩序。「在物權法中不直接規定這些物權類型,但在物權法總則編的設計中要給這些物權的存在和發展留下適宜空間,即這些物權仍適用物權法總則的規定。」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