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言之,吾聽.示之,吾明.行之,吾知之矣.出自於哪裡
有一個地方,海水是那樣的藍,像最美麗的矢車菊花瓣;又是那麼清,像最明亮的玻璃。可是,它很深很深,深得不管多長的錨鏈都夠不到底。在那底下居住著的人。海底下生長著最奇特的樹和各樣的植物。所有的魚兒穿在水生植物的一夜間游來游去
㈡ 關於「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賣柑者言》的問題!!急
別人犯錯,並不是你(賣柑者)犯錯的借口。
換一方面說,「我」應首先從糾正你們(類似於賣柑者的騙子)開始,
如果一個社會的風氣不好,就算是居廟堂之高的達官貴人是棟梁,也不行。
現在社會上多的就是這種「賣柑者」,光知道別人的錯,對自己則存在
僥幸心理,認為錯在「達官貴人」上。
這便是錯的。
㈢ 翻譯「潭中魚可百許頭 ,皆若空游無所依。」
「潭中魚可百許頭 ,皆若空游無所依」的意思是: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都沒有。
【出處】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小石潭記》。
【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心裡十分高興。
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來,露出水面,成為水中的高地,成為水中的小島,成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為水中的懸崖。
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頭上。
獃獃地(停在那裡)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玩的人互相取樂。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見,一段暗的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下里竹林和樹木包圍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於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一同去游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
(3)魚里言吾版權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於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
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游記,後稱《永州八記》。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寫成。
2、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
祖籍河東(今山西省芮城、運城一帶),柳出身於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劉禹錫與之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其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學作品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代表作有《黔之驢》、《捕蛇者說》、《永州八記》及絕句《江雪》等。
3、賞析: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全文193字,用移步換景、特寫、變焦等手法,有形、有聲、有色地刻畫出小石潭的動態美,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記》第一段共四句話,寫作者如何發現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採用 「移步換景」的寫法,寫發現小石潭之經過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徵,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畫面感。
第一二句著重描述了作者一行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小石潭的出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堪稱猶抱琵琶半遮面。
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潭。真乃是曲徑通幽,景象確實不凡。
這潭完全是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麼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嵁,為岩。而「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
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
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彷彿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凈土。
第二段採用 「定點特寫」的方法,直接把鏡頭對准潭中的魚,描寫其動靜狀態,間接突現潭水的清澈透明,著重表現一種游賞的樂趣。以靜襯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很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怡然不動」。
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後,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觸動了作者情懷。
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於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是非斗之地,在這里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凈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於給作者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變焦的手法,把鏡頭推向遠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寫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錯。作者嫻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先寫外景環境,後寫內心感受,寫得情景交融,構成一種特異的境界。
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個「靜」字,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凄涼的聯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凄」的大幅度滑坡。
這一滑坡的表現也是立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凄神寒骨」了,心裡覺得「其境過清」,就匆匆離開了。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於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調,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
4、名家評價
沈德潛:記潭中魚數語,動定俱妙。後全在不盡,故意境彌深。(《唐宋八大家文讀本》)
陳衍:《小石潭記》極短篇,不過百許字,亦無特別風景可以出色,始終寫水竹凄清之景而已。而前言「心樂」,中言潭中魚與游者相樂,後「凄神寒骨」,理似相反,然樂而生悲,游者常情。大而汾水,小而蘭亭,此物此志也。其寫魚雲:「潭中魚可百許頭,皆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傲爾遠逝,往來翕忽。」工於寫魚,工於寫水之情也。(《石遺室論文》)
孫琮:古人游記,寫盡妙景,不如不寫盡為更佳;游盡妙境,不如不游盡為更高。蓋寫盡游盡,早已境味索然;不寫盡,不游盡,便見余興無窮。篇中遙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寫盡妙景;潭中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盡妙境。筆墨悠長,情興無極。(《山曉閣選唐大家柳柳州全集》)
5、柳宗元主要貢獻
(1)文學作品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文的成就大於詩。其駢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為六類。
(一)論說:包括哲學、政論等文及以議論為主的雜文。筆鋒犀利,論證精確。《天說》為哲學論文代表作。(《封建論》、《斷刑論》為長篇和中篇政論代表作。《晉文公問守原議》、《桐葉封弟辯》、《伊尹五就桀贊》等為短篇政論代表。)
其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進步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響,尤是政治失意時,往往向佛教尋找精神上的解脫。
(二)寓言:繼承並發展了《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列子》、《戰國策》傳統,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推陳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寄寓哲理或表達政見。
(代表作有《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傳》、《羆說》等篇。)嬉笑怒罵,因物肖形,表現了高度的幽默諷刺藝術。
(三)傳記:繼承了《史記》、《漢書》傳統,又有所創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狀》、《梓人傳》、《河間傳》、《捕蛇者說》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礎上有誇張虛構,似寓言又似小說(如《宋清傳》、《種樹郭橐駝傳》)。
(四)山水游記:最為膾炙人口,均寫於被貶後,以永州之作更勝。
(典範之作為《始得西山宴遊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作品中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憤,也有作者幽靜心境的描寫,表現他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的寄託。
至於直接刻畫山水景色,則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以精巧的語言再現自然美。
(五)詩詞騷賦:獨具特色(代表作《懲咎賦》、《閔生賦》、《夢歸賦》、《囚山賦》等,均用《離騷》、《九章》體式。
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傷,或寓言寄諷,幽思苦語,深得屈騷精髓。《天對》、《晉問》兩巨篇,則為另一種類型,形式仿照《天問》、《七發》,造語奇特深奧。
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關佛教的碑、銘、記、序、詩歌等作品,對禪宗、天台宗、律宗等學說有所涉及。)柳詩現存140多首,均為貶謫後所作。前人把他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內容近於陶淵明詩,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
另外一些五古則受謝靈運影響,造語精妙,間雜玄理,連制題也學謝詩。但柳詩能於清麗中蘊藏幽怨,同中有異。柳詩還有以慷慨悲健見長的律詩。(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為唐代七律名篇,《江雪》《漁翁》《溪居》在唐人絕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六)作品集:劉禹錫始編柳集《河東先生集》。宋代注本較多,韓醇《詁訓柳先生文集》為現存柳集最早本子。明蔣之翹輯注有《柳河東集》。事跡見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新、舊《唐書》本傳、文安禮《柳先生年譜》。
(2)哲學思想
柳宗元是一個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運動。柳宗元的哲學論著中,對漢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說持否定態度。他反對天諸說,批判神學,強調人事,用「人」來代替「神」。
柳宗元把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義觀點解說「天人之際」即天和人的關系,對唯心主義天命論進行批判。他的哲學思想,是同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水平相適應的。
他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中唐時代傑出的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學論著有《非國語》、《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天說》、《天對》等。
在這些論著中,柳宗元對漢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說持否定態度,並反對天符、天命、天道諸說,批判神學,強調人事,用「人」來代替「砷」。柳宗元還把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用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解說「天人之際」即天和人的關系。
柳宗元所寫的一些關於社會政治的論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體反映,是他參與政治斗爭的一種手段。柳宗元認為整個社會歷史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有其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發展的必然趨勢。他的言論從折衷調和的立場,來對儒、法、釋、道等各家學說作調和的解說。
(3)佛學思想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說:「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為幼時的盲目、為政時期的附會時尚和貶官後的自覺三個階段。
他在長安應舉和為政時期,曾與文暢等出入官場文壇的僧侶結交,很欣賞晉宋以來名家人與和尚支道林、釋道安、慧遠、慧休的關系,並極力稱贊那些與自己同時代人的那種「服勤聖人之教,尊禮浮圖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
柳宗元認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於物外而恥制於世者,則思入焉。」 這正是他改革失敗後被貶永州的真實心理狀態。於是,「自肆於山水間」,更有意識地從自然山水中尋找慰藉,以排解心中的郁結。
柳宗元絕不是生性淡泊之人,他對待人生的態度是積極執著的。他雖然好佛,但他的思想基本上還是儒家的。 他一生有兩項重大活動:一是參與永貞革新,一是領導古文運動。這二者都與他復興儒學、佐世致用的思想有關。
他既身體力行了「勵材能,興功力,致大康於民,垂不滅之聲」的政治理想, 又明確提出「文者以明道」 「輔時及物」 的主張和以儒家經典為「取道之源」的原則。 盡管柳宗元自稱「自幼好佛」,天台宗也把他列為重巽的俗家弟子。
但他卻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博採眾家,蘇軾贊許他「儒釋兼通、道學純備。」 他對佛教的接受,主要是領會佛教義理,以圖「統合儒釋」,把佛教思想納入儒家思想體系。
㈣ 文言文翻譯
說符第八
子列子學於壺丘子林。壺丘子林曰:「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列子曰:
「願聞持後。」曰:「顧若影,則知之。」列子顧而觀影:形枉則影曲,形直則
影正。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持後而處先。關尹謂
子列子曰:「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名也者,響
也;身也者,影也。故曰:慎爾言,將有和之;慎爾行,將有隨之。是故聖人見
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愛我,我必
愛之;人惡我,我必惡之。湯武愛天下,故王;桀紂惡天下,故亡,此所稽也。
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以是求利,不亦難乎?嘗觀之
神農、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書,度諸法士賢人之言,所以存亡廢興
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嚴恢曰:「所為問道者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紂
唯重利而輕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語也!人而無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強
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為雞狗禽獸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
尊己,則危辱及之矣。」
列子學射中矣,請於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
「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故聖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曰:「色盛者驕,力盛者奮,未可以語道也。故不班白語道,失,而況
行之乎?故自奮則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則孤而無輔矣。賢者任人,故年老而不
衰,智盡而不亂。故治國之難在於知賢而不在自賢。」
宋人有為其君以玉為楮葉者,三年而成。鋒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中
而不可別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國。子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
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故聖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客有言之鄭子陽者曰:「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
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列子出見使者,再
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
樂。今有飢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謂之曰:
「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
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
魯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以術干齊侯;齊侯納之,以為
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悅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
親。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所業亦同,而窘於貧。羨施氏之有,因從請進
趨之方。二子以實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術干秦王。秦王曰:「當今諸侯
力爭,所務兵食而已。若用仁義治吾國,是滅亡之道。」遂宮而放之。其一子之
衛,以法干衛侯。衛侯曰:『吾弱國也,而攝乎大國之間。大國吾事之,小國吾
撫之,是求安之道。若賴兵權,滅亡可待矣。若全而歸之,適於他國,為吾之患
不輕矣。」遂刖之,而還諸魯。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讓施氏。施氏曰:「凡
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謬也。且天
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棄,後或用之。此用與不
用,無定是非也。投隙抵時,應事無方,屬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術
如呂尚,焉往而不窮哉?」孟氏父子舍然無慍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晉文公出會,欲伐衛,公子鋤仰天而笑。公問何笑。曰:「臣笑鄰之人有送
其妻適私家者,道見桑婦,悅而與言。然顧視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竊笑此
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師而還,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晉國苦盜,有郄雍者,能視盜之貌,察其眉睫之間,而得其情。晉侯使視盜,
千百無遺一焉。晉侯大喜,告趙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國盜為盡矣,奚用多
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盜,盜不盡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
群盜謀曰:』吾所窮者郄雍也。「遂共盜而殘之。晉侯聞而大駭,立召文子而告
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盜何方?」文子曰:「周諺有言:察見淵魚
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且君欲無盜,莫若舉賢而任之;使教明於上,化行於
下,民有恥心,則何盜之為?」於是用隨會知政,而群盜奔秦焉。
孔子自衛反魯,息駕乎河梁而觀焉。有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魚鱉弗能
游,黿鼉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將厲之。孔子使人並涯止之,曰:「此懸水三十仞,
圜流九十里,魚鱉弗能游,黿鼉弗能居也。意者難可以濟乎?」丈夫不以錯意,
遂度而出。孔子問之曰:「巧乎?有道術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對
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從以忠信。忠信錯吾軀於波流,
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復出者,以此也。」孔子謂弟子曰:「二三子識之!
水且猶可以忠信誠身親之,而況人乎?」
白公問孔子曰:「人可與微言乎?」孔子不應。白公問曰:「若以石投水,
何如?」孔子曰:「吳之善沒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
「淄、澠之合,易牙嘗而知之。」白公曰:「人固不可與微言乎?」孔子曰:
「何為不可?唯知言之謂者乎!夫知言之謂者,不以言言也。爭魚者濡,逐獸者
趨,非樂之也。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夫淺知之所爭者末矣。」白公不得已,
遂死於浴室。
趙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勝之,取左人、中人;使遽人來謁之。襄子方食而
有憂色。左右曰:「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襄子
曰:「夫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飄風暴雨不終朝,日中不須臾。今趙氏之德行
無所施於積,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哉!」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夫憂
者所以為昌也,喜者所以為亡也。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賢主以此持
勝,故其福及後世。齊、楚、吳、越皆嘗勝矣,然卒取亡焉,不達乎持勝也。唯
有道之主為能持勝。」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墨子為守攻,公
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故善持勝者以強為弱。
宋人有好行仁義者,三世不懈。家無故黑牛生白犢,以問孔子。孔子曰:
「此吉祥也,以薦上帝。」居一年,其父無故而盲,其牛又復生白犢。其父又復
令其子問孔子。其子曰:「前問之而失明,又何問乎?」父曰:「聖人之言先迕
後合。其事未究,姑復問之。」其子又復問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復教以
祭。其子歸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無故而盲。其後
楚攻宋,圍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壯者皆乘城而戰,死者大半。
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圍解而疾俱復。
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
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又有蘭子又
能燕戲者,聞之,復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異技干寡人者,技無庸,適
值寡人有歡心,故賜金帛。彼必聞此而進復望吾賞。」拘而擬戳之,經月乃放。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
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轍。臣之
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纆薪菜者,有
九方皋,此其於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
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
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
而無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
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
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楚莊王問詹何曰:「治國奈何?」詹何對曰:「臣明於治身而不明於治國也。」
楚莊王曰:「寡人得奉宗廟社稷,願學所以守之。」詹何對曰:「臣未嘗聞身治
而國亂者也,又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對以末。」楚王曰:
「善。」
狐丘丈人謂孫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孫叔敖曰:「何謂也?」
對曰:「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逮之。」孫叔敖曰: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於
三怨,可乎?」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
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丘者,此地不利而名甚惡。楚人鬼而越人禨,
可長有者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辭而不受;請寢丘,與之,
至今不失。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鄲,遇盜於耦沙之中,盡取其衣裝車,牛步
而去。視之歡然無憂厷之色。盜追而問其故。曰:「君子不以所養害其所養。」
盜曰:「嘻!賢矣夫!」既而相謂曰:「以彼之賢,往見趙君,使以我為,必困
我。不如殺之。」乃相與追而殺之。燕人聞之,聚族相戒,曰:「遇盜,莫如上
地之牛缺也!」皆受教。俄而其弟適秦。至關下,果遇盜;憶其兄之戒,因與盜
力爭。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辭請物。盜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已,跡
將箸焉。既為盜矣,仁將焉在?」遂殺之,又傍害其黨四五人焉。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錢帛無量,財貨無訾。登高樓,臨大路,
設樂陳酒,擊博樓上。俠客相隨而行。樓上博者射,明瓊張中,反兩<木翕>魚而笑。
飛鳶適墜其腐鼠而中之。俠客相與言曰:「虞氏富樂之日久矣,而常有輕易人之
志。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此而不報,無以立慬於天下。請與若等戮
力一志,率徒屬必滅其家為等倫。」皆許諾。至期日之夜,聚眾積兵以攻虞氏,
大滅其家。
東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將有適也,而餓於道。狐父之盜曰丘,見而下壺餐
以哺之。爰旌目三哺而後能視,曰:「子何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
爰旌目曰:「嘻!汝非盜耶?胡為而食我?吾義不食子之食也。」兩手據地而
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狐父之人則盜矣,而食非盜也。以人之盜因謂
食為盜而不敢食,是失名實者也。
柱厲叔事莒敖公,自為不知己,去,居海上。夏日則食菱芰,冬日則食橡栗。
莒敖公有難,柱厲叔辭其友而往死之。其友曰:「子自以為不知己,故去。今往
死之,是知與不知無辨也。」柱厲叔曰:「不然;自以為不知,故去。今死,是
果不知我也。吾將死之,以丑後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凡知則死之,不知則
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柱厲叔可謂懟以忘其身者也。
楊朱曰:「利出者實及,怨往者害來。發於此而應於外者唯請,是故賢者慎
所出。」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
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
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弟子孟孫陽出以告心都子。心
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
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
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叔曰:『仁義使我身名並全。』彼三術相反,
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邪?」楊子曰:「人有濱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操
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
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孫陽讓之曰:「何吾子問之迂,
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
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
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
吠之。楊而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
黑而來,豈能無怪哉?」
楊朱曰:「行善不以為名,而名從之;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利不與爭期,
而爭及之:故君子必慎為善。」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其使
者將加誅焉。幸臣諫曰:「人所憂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過乎生。彼自喪其生,
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誅。有齊子亦欲學其道,聞言者之死,乃撫膺而恨。富
子聞而笑之曰:「夫所欲學不死,其人已死而猶恨之,是不知所以為學。」鬍子
曰:「富子之言非也。凡人有術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無其術者亦有矣。衛人有
善數者,臨死,以訣喻其子。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他人問之,以其父所言告
之。問者用其言而行其術,與其父無差焉。若然,死者奚為不能言生術哉?」
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
「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競而捕之,死者眾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然。」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嘆曰:「天之於
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如響。鮑氏之子年十二,預於次,
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蟲替>膚,
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齊有貧者,常乞於城市。城市患其亟也,眾莫之與。遂適田氏之廄,從馬醫
作役而假食。郭中人戲之曰:「從馬醫而食,不以辱乎?」乞兒曰:「天下之辱
莫過於乞。乞猶不辱,豈辱馬醫哉?」
宋人有游於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其齒。告鄰人曰:「吾富可待
矣。」
人有枯梧樹者,其鄰父言枯梧之樹不祥,其鄰人遽而伐之。鄰人父因請以為
薪。其人乃不悅,曰:「鄰人之父徒欲為薪而教吾伐之也。與我鄰,若此其險豈
可哉?」
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
也;作動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
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白公勝慮亂,罷朝而立,倒仗策,錣上貫頤,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鄭人聞
之曰:「頤之忘,將何不忘哉?」意之所屬箸,其行足躓株埳,頭抵植木,而
不自知也。
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
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㈤ 入吾彀中是何意·出自於哪
彀:張滿弓。進到我的射程范圍里了。比喻他人中了自己的圈套。
此典出自五代·南漢·王定保《唐摭言》。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暗地去視察御史府(取試進士的地方),看到許多新考取的進士魚貫而出,便得意地說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這句話就是說:「天下的有為青年,都已進入了我的控制之中了!」
李世民是唐朝開國之君,不但具有雄才大略,而且在用人方面也善用權謀,否則,他也不會無意中說出「入吾彀中」那樣的話來。
唐太宗此話是網羅人才的意思,作為成語,後來意思有了變化。
㈥ 文言文問題。
1、(1)卒:終;(2)至:達(3)域:(答疆界區域算)(4)濟:幫助
2、(1)其受賢於材遠矣——資比般才能高或:接受賦比般才能要優秀
(2)進則退——做問每進步每退步或:做問進步退步
3、甲文談才乙文談做問二者強調重點各同請根據理解談談具體同
答案:甲文強調要想才除受外更要受乙文強調做問要研討朋友要認真鑽研書道理要門習(或闊眼界)
4、甲乙兩文都具較強議論性試別概括兩文所論述主要內容
答案:甲文:論述教育才重要性乙文:論述進則退道理
㈦ 翻譯這個文言文
子路見孔子說:「負重遠行,不擇地而休息,家中貧窮,父母年老,不選擇俸祿而退休.從前的原因,第二件事親之時,常吃野菜的事實,為雙親背米百里之外,父母去世後,在南方的楚國游歷,從一百輛車,積糧一萬鍾,坐墊而坐,列鼎而吃,我想要吃野菜,為雙親背米,不可能了,干魚銜索,有多少不多,雙親的壽命,如果經過矛盾.」孔子說:「仲由侍奉父母,可以對發生事情盡力,死的事都想的了.」
㈧ 南華秋水我知魚 東魯春風吾與點 什麼意思
這兩句話為對聯,含義是:孔子在和弟子們討論如若有人賞識自己,會取得何種成就,不同的弟子有不同的解答,其中曾點的想法和孔子最為接近,這幅對聯溝通了儒家的逸出,道出了道家的玄機
借用曾晰述志和濠梁觀魚兩個典故:
曾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曾點說:"暮春三月,穿著春裝,我和五六個成人,還有六七個小孩,在沂水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唱著歌回家。"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點的志向啊!"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儵魚游得多麼悠閑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
(8)魚里言吾版權擴展閱讀:
孔子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閑坐聊天,各言其志。
孔子說:「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些,有什麼拘束。望你們自由自在地各言其志吧。你們平常老說沒有人賞識自己,假如有人賞識並起用你們,你們將怎麼做呢?」
子路急忙說:「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幾個大國中間,外有敵軍侵犯,內有天災飢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人有勇氣,懂道義。」孔子微微一笑。
又問:「冉有!你呢?」
冉有答道:「只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方圓的小國,讓我去治理,三年時間,可使人人豐衣足食。至於禮樂教化,就得另請高明了。」
孔子又問:「公西華,你呢?」
公西華答道:「我不敢逞能,但願學習。例如祭祀或同外國會盟,我只願能身穿禮服,頭戴禮帽,學習做個小司儀。」
孔子又問:「曾皙!你呢?」
曾皙正在輕輕地彈瑟,鏗的一聲,停瑟起立,答道:「我可不如他們三人講的那麼好啊。」
孔子說:「但講何妨!不過各人自己談談心願罷了!」
曾皙說:「但願在暮春三月,穿上新做的夾衣,約了五六個成年、六七個童子,同游沂水之濱,洗臉沐手,在舞雩台上呼吸春風,然後一路上歌詠回家。」
孔子聽完曾皙的話,喟然長嘆道:「我贊同曾皙所講的話啊!……」
㈨ 「道之所存,雖千萬人吾往矣;情之所鍾,世俗禮易如糞土;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的出處是
出處:《你是我的小確幸》
作者:劉安撰
拓展資料:
原文
洞同天地,渾沌為朴,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同出於一,所為各異,有鳥有魚有獸,謂之分物。方以類別,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於有。聖人不為名屍,不為謀府,不為事任,不為智主,藏無形,行無跡,游無朕。欲福者或為禍,欲利者或離害。王子慶忌死於劍,羿死於桃棓,子路菹於衛,蘇秦死於口。
人能貴其所賤,賤其所貴,可與言至論矣。詹何曰:「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原天命則不惑禍福,治心術,則不妄喜怒;理好憎則不貪無用,適情性則欲不過節。凡此四者,弗求於外,弗假於人,反己而得矣。德立則五無殆,五見則德無位矣。
渡水而無游數,雖強必沉;有游數,雖羸必遂;又況托於舟航之上乎!足用之本,在於勿奪時。去載則虛,虛則平。故廣成子曰:「慎守而內,周閉而外親,多知為敗,毋親毋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猶尊君也。舜修之歷山而海內從化,文王修之歧周而天下移風。公孫龍粲於辭而貿名,鄧析巧辯而亂法,蘇秦善說而亡國。
湯、武之王也,遇桀、紂之暴也。故《詩》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夫函牛之鼎沸而蠅蚋弗敢入,崑山之玉滇而塵垢弗能污也。故羽翼美者傷骨骸,枝葉美者害根莖。地有財,不憂民之貧也,百姓伐木芟草,自取富焉。譬如張琴,小弦雖急,大弦必緩。患解憂除,然後食甘寢寧,居安游樂。陽氣起於東北,盡於西南;陰氣起於西南,盡於東北。
各類物種因種類不同而互相阻隔不貫通,於是顯示出它們的千差萬別,並再也無法返回到它們原本那種混一的狀態。星辰排列在天空上閃閃發光,所以人們能夠對它指指點點;義通過品行道德表現出來,所以人們總關注著它。人沒有不是推重張揚他的長處,而掩蓋看輕他的短處的;因而常常沉醉得意於他自以為的長處和優點,而掩飾遮蓋自以為低賤的短處和缺點。
泰王亶父居住在邠地,狄族人常來騷擾,亶父拿出皮革、帛幣、珍珠玉器來進貢給狄人,但狄族人照樣不斷地侵擾。所以秦穆公戰勝西戎但卻在崤山敗於晉軍之手,楚昭王戰勝中原諸國卻在栢莒被吳國打敗。只想依靠個人的智慧來辦事,失誤必定不少。同樣崇尚勇武,就會輕視敵人而忽視防備,只憑自身力量而拒絕相互間的幫助。為什麼呢?
背道棄數而寄希望於偶然,改變常規更易舊俗,憑小聰明來碰運氣機會,有了過失就責難自己,僥幸碰中機會就認為是掌握了時機,行動愚昧且又荒謬更改,一輩子都不醒悟:這就叫做「狂妄」。部隊混亂就容易臨陣敗逃或投降,酒席吵鬧發生爭執就容易互相傷害。簡簡單單的事,最終變得繁瑣不堪。
㈩ 微斯人,吾誰與歸 語出何解
語出:《岳陽樓記》
語意: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全文如下: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翻譯如下:
慶歷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很多長年荒廢的事業又重新興
辦起來了。還重新修建了岳陽樓,擴大它舊有的規模,還在上面刻上唐代賢人和當代人的詩賦,(滕子京)並囑咐(我)寫一篇文章用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麗的景色,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連接著遠處的群山,吞吐長江的江水,水波浩盪,寬闊無邊。或早或晚(一天里)時陰時晴,景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對它的描述已經很詳盡了。然而,因為這里往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水、湘水,被降職遠調的官吏和南來北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如果遇上陰雨連綿繁密,有時連著整個月沒有晴天,寒風怒吼,濁浪沖天,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光輝,山嶽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哀啼。(此時)登上岳陽樓,就會產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批評指責的感覺,滿眼是蕭條的景象,感慨悲傷到極點啊。
至於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風平浪靜,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在湖中游來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草木茂盛。而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閃耀著金光;無風時靜靜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哪有窮盡!(此時)登上岳陽樓,就會有心胸開闊,精神愉悅,忘卻榮辱得失,舉起酒杯麵對和風,喜氣洋洋的感覺!
唉!我曾經探求過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這是為什麼呢?他們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個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作官的人為君王擔憂。這樣在朝為官也擔憂,在野為民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後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
(10)魚里言吾版權擴展閱讀:
范仲淹介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學家。
范仲淹在蘇州買下南園宅地,創設學府,以後全國各地競相仿效,有「蘇學天下第一」之說。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在蘇州范庄前范仲淹的舊宅旁,建造了範文正公祠,門前原有一座高大的「先憂後樂」牌坊。天平山麓有范仲淹的祖墳,墳旁建有「忠烈廟」。 還有乾隆御筆「高義園」題碑。1989年又重新建造「先憂後樂」坊。
縱觀范仲淹的一生,始終貫穿著其「先憂後樂」的愛國愛民精神。嫉貪如仇,三次被貶;興修水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興辦義學,提倡教育,掃除人民的愚昧無知;授命戍邊,抵禦強敵,揚我國威。不僅在當時受到重用、人民愛戴,就是在今天,也是為官者的楷模。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於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岳陽樓寫的。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較為出名和引用較多的句子。文章通過對洞庭湖的側面描寫襯托岳陽樓。
滕子京是被誣陷擅自動用官錢而被貶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記之機,含蓄規勸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決定了文章敘議結合的風格。
《岳陽樓記》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
此文對後世影響:
影響力洞穿史冊,成為延綿千年的治國理念之一,政事通達、人心和順成為後代無數治國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後世有「居官警語」雲:「善為治者,貴運軼民之隱,達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於隔閡。」「上下之交」而不「隔閡」,其核心就是個「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