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永佃權是哪裡的特色物權制度

永佃權是哪裡的特色物權制度

發布時間:2021-09-17 07:09:30

⑴ 什麼叫永佃權

永佃權:抄又稱「田面襲權」。土地私有制下農民交納佃租,在地主土地上永久耕種或放牧的權利,明清兩代盛行於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等省,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戰爭或災荒後,地主霸佔大量荒地,為了使農民為之開墾或進行土壤改良,遂給佃農以土地永久使用權,藉以維持其封建剝削關系,也有因農民日益貧困,將土地所有權以低價出賣,保留了土地使用權而產生的。與「永佃權」或「田面權」相對和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相對,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稱「田地權」,永佃權一般可以繼承,轉租或出賣,在土地所有權轉移時,一般不影響佃農的永佃權,新中國成立後,土地私有制被廢除,從而也不存在永佃權制度,按日本民法的規定,永佃權的存儲期間也可由當事人約定,如無約定,即為30年以上,舊中國國民法規定永佃權不得設有期限永遠存續。――――《法學辭典》 主編 鄒喻,顧明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⑵ 永佃權和地役權哪個是物權法中規定的物權

地役權.

<<物權法>>
第十四章 地役權
第一百五十六條 地役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的不動產,以提高自己的不動產的效益。
前款所稱他人的不動產為供役地,自己的不動產為需役地。

⑶ 土地承包經營權與永佃權有哪些不同 百度百科

永佃權的特點,第一,永佃權具有永久性,一般無期限限制,即使有,也相當長。第二,永佃權是以耕作、牧畜為目的,存在於他人土地之上的一種獨立的用益物權,永佃權人在受到侵害時享有物上請求權。第三,永佃權在不破壞土地的前提下,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享有土地。永佃權人除可以獲取孳息外,還可以設立役權和抵押權。永佃權的權利幾乎和所有權不相上下。第四,永佃權是以支付佃租為對價存在於他人土地上之限制物權。
可見,土地承包經營權與永佃權有一下不同:1期限不同,土地承包經營權有限期。2土地承包權人承包的土地,在使用過程中,不限於耕作、牧畜目的 3 永佃權人的權利明細大於土地承包經營權,承包權人應當嚴格依照承包合同行駛承包權。

⑷ 永佃權的永佃權本質特徵

以目前之史料而觀之,永佃權制度於西方產生甚早。「永佃權」(Emphyteusis)概念本來自於希臘語,足證遠在古希臘時期永佃權已具原始雛形。1延至公元二世紀正式成為一種法律概念,優士丁尼時期形成一種完備的制度並為後世所因襲。2有學者認為永佃權制度萌芽於《漢穆拉比法典》,其時土地歸王室或公社佔有,耕地則分配給各家使用,使用者以繳納賦稅或服勞役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該種權利可世襲。3中國永佃權最早始於何時目前學界尚無定論,但在唐中葉以後,隨著大地產的形成,土地用益物權本身獲得了歷史性進步。人地資源的嚴重失衡必然帶來新的土地租佃關系,而遠在三國時期農村佃農業已基本脫離人身性依附,取得了自由的人身權利。4如所周知,唐中葉以前之土地兼並主要是土地佔有權之兼並,土地所有權屬於國家,租稅合一制度成為該種土地所有權之內在支撐。唐中葉以後,土地私有化已成為普遍的社會趨勢,均田制之瓦解直接衍生了庄園制經濟,同時佃農對地主之人身依附關系隨之鬆弛,現代封建租佃關系正式成立,而內容齊備、權責明確、人格平等、產權明晰的土地租佃契約遍及全國。5土地私有化與佃農人身自由化為永佃權制度之產生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土壤和廣闊的歷史生存空間。宋代因唐舊制,「不抑兼並」,6「田制不立」,7土地買賣、租賃「民自以私相貿易,而官反為之司契券而取其值」。8大庄園經濟與小農經濟最終形成中國農村經濟之歷史主流,永佃權制度也應運而生,延及明清,終成燎原之勢。
關於永佃權之名義,一般稱之為田面權,地主之所有權與之相對應稱之為田底權,田底、田面之稱,江南各地,異名頗眾。計有大買、小買,賣租、頂首,田骨、田皮,民田、客田,小租、大租,田面、田根,上皮、下皮,大業、小業,大苗、小苗,糧田、質田等數種。9永佃權之強大推進力使之在民間經濟生活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迄至民國時期,永佃權人(佃農)尚享有極大的土地經營權及該種權利之自由轉讓權,成文法與習慣法對此形成了雙重保護,最終推動了封建地產市場原始規模的形成與發展,也緩解了明清兩代因人口激增所帶來的社會矛盾。 誠如上述,永佃權之歷史演進過程說明封建大地產的規模化與佃農人身自由化使用佃權制度產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而人、地關系的高度失衡又必然催生一種新的土地租佃關系,正是基於此使得永佃權具有了與其他民事契約關系不同的特質。一般而言,永佃權制度之形成途徑或原因有以下幾種。
1、農民基於開墾地主之荒田或無主荒田而享有永久佃作之權利。以該種方式取得土地用益物權又可細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租佃契約形式從國家或地主處取得土地用益物權,此類為常態;另一類則是以競爭締約方式取得土地用益物權,此點足有可多者。就宋代而言,此類競爭性締約方式已然相當發達,以招標、投標方式締結契約於當時具有普遍性,以官方對土地經營權之處分為例,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八月,朝廷對浙西州縣積水減退後的露出的田土採用實封投狀方式進行招標「遠年逃田、天荒田、草葑茭盪及退灘沙塗等地,並打量地畝、立四至座、著望鄉村,每圍以千字型大小為號,置籍拘籍,以田鄰見納租課比撲,量減分數,出榜限一百日召人實封投狀,添租請佃,限滿拆封,給租多之人。每戶給戶貼一紙,開具所佃田色步畝,四至著望,應納租課。如將來典賣,聽依系籍田法請買印契,書填交易」。10從此則史料可知:其一,宋代之農戶或佃農可通過招投標方式取得土地用益物權,該種土地經營權具有物權效力,可以對抗原所有權人;其二,該種土地用益物權系依競爭締約方式取得,具有極強的公示性和公信力;其三,該種土地用益物權可由佃權人自由處分、典賣,所有權人(國家或原所有權人)不得非法干預。取得,具有極強的公示性和公信力;其三,該種土地用益物權可由佃權人自由處分、典賣,所有權人(國家或原所有權人)不得非法干預。
2、農民將自有土地出賣與他人但保留土地之耕作權,俗謂「賣馬不離槽」、「賣田留耕」、「賣田不賣佃」。此種情形一般表現為農民無力償債,以土地抵償,或迫於生計,或耕作不力,或為逃避經營風險(荒欠)而轉讓自有土地之所有權,但為維持生計又於出賣契約中明確約定轉讓所有權的同時保留土地之耕作權,是民間實現自我救濟與進行土地融資的有效途徑。
3、基於契約買賣取得他人土地之耕作權。此種類型是永佃權權利形態完備後而產生的一種新的買賣類型,至遲在明代,田骨、田皮已相互分離,土地上出現一種雙重所有權,此即所謂「一田二主」現象。田皮權(土地用益物權)獨立於田骨權(土地所有權)並可自由流轉,使永佃權這種權利本身也成為一種買賣標的。據現存史料考察,明清兩代永佃權本身發展成為交易標的在全社會已是相當普遍的社會經濟現象。章有義先生對清代徽州休寧朱氏之置產簿進行了極為精微的研究,發現出賣田皮權與田骨權民間俗例均獨立簽約,其中嘉慶年間吳惟大將田皮、田骨同時賣與朱氏,立契兩紙,此種一田兩契現象僅朱氏置產簿中即達伍例。11是知田皮權已然完全脫離田骨權人之制約,獲得了獨立的地位。
4、以繳納押租的方式獲取他人土地用益物權。此類獲取土地用益物權之方式是第三種之變體。明代以來定額租制度進一步完善成熟,至清代已在全國占據主導型地位。定額租制度下的地主所有權與土地經營權之分化程度越來越高,直接導致了土地用益物權之商品化,押租制的出現是其典型。所謂押租,是佃農以交付押金的形式獲取地主之土地經營權,換言之,地主通過收取押金轉讓土地經營權。該項制度可考者始於明代,清代流行於全國。此點是對傳統永佃權的改良,標志著土地用益物權的商品化、貨幣化。12以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江南農村經濟為例,佃農只需交納一筆「頂首費」或「羈庄錢」,「押佃」關系即告成立並受到習慣法的保護。押租制度極大豐富了中國傳統地權內容,以前諸多禁止買賣之土地隨之進入市場流通,如「祭田」(「祀田」)、「學田」等「永禁買賣」的土地紛紛以押租形式流入市場。13嗣後押租制度通過加押減租的形式演化為名為土地用益物權轉讓實則為土地所有權轉讓,進一步推進了土地私有化、商品化程度。 永佃權之基本特徵亦即地主與佃農相互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主要表現為如下幾方面:
1、佃戶以繳納地租或押金形式獲取地主之土地用益物權。
2、佃戶獲取自由佃作的權利並可自由退佃,地主無權干預對土地之直接經營權,更不得隨意撤佃。此即民間著名之「只准佃辭東,不準東辭佃」;同時,土地所有權的轉移、繼承、贈與均不影響佃戶之土地用益物權,此即民間法諺所謂「換東不換佃」。
3、佃戶之用益物權可自由處分,地主無權過問更不得向第三人追及。就民間習慣層面而言,土地用益物權不僅可以繼承,還可以出租、典賣或設定抵押。14此點使永佃權在佔有、使用收益、處分之外,尚具有融資功能,為土地商品化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前景。
4、地主轉讓土地所有權(田骨權)時,佃戶(田面權人)享有優先購買權。以宋代為例,自北宋以來,官私田產買賣已趨正常化、規模化,官府出賣官有田業時,賦予承佃人(見佃人)先買權,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出賣戶絕入官之田產,「榜示見佃戶,依價納錢買充永業」,「若見佃戶無力收買,即問地鄰,地鄰不要,方許中等已下戶全戶收買」,其後兩年,又一次詔示地方州縣出賣戶絕、沒官田時,應出榜曉示見佃戶優先購買,若其不願或無力收買時,方許按常規依序遞問地鄰戶諸色人等是否購買。15至於南宋,在競爭性契約關系中締結的租佃合同仍以見佃人之優先權為首務。以招標租佃合同為例,招標、投標、決標任何環節均不得侵害見佃人之優先權。承佃人之優先權表現為優先承佃權和優先承買權兩種,依宋朝之例,承佃人所享有的優先權有三種:一是同等條件下的優先權。紹興二十八年(1158)朝廷制「實封投狀法」,跡近於今日之招標制度,開櫃拆封後,「以時比較,給著價高人。內著價同者,即給先投狀人。或見佃賃人願依著價高人承買者,限五日投狀聽給」。16按此規定,投標者中出價最高之人並不能當然獲得承佃權,如見佃人願以同等價格承佃,則投標人必須讓位承佃人之優先權。二是帶優撫性質的優先權,即給予見佃人一定優惠條件並賦予其優先特權,鼓勵其繼續管業。據紹興五年(1135)正月指揮:「限滿拆封,給著價最高之人……仍具最高錢數,先次取問佃賃人願與不願依價承買,限五日內回報。若系佃賃及三十年已上,即於價錢上以十分為率,與減二分價錢,限六十日送納」。17這不僅使見佃人之優先權效力高於投標出價最高之人,同時尚優惠20%之價錢,確乎有利於發揮物業價值利用。三是招標前享有優先添價權。即官府在招標之前,如見佃人願加價,則中止競爭招佃程序,如不願添加佃價,則視為放棄優先權,官府有權介人,投狀添租奪佃。18此種制度延及清末民初以至於今日諸多法律條文中,有力地保護了永佃權人之權利。前者如直隸各地旗地之佃作人當旗人業主欲出售產業時必先盡佃戶留買,19後者如今日台灣土地法規中永佃權人之先買權等等。

⑸ 永佃權的中國的永佃權

在中國,永佃權最早出現在何時無可考證,但據史料可以判斷,最遲出現於宋代。至明清,永佃權逐漸發展而盛行於江蘇、江西、安徽等地,稱土地所有權為田底權,稱永佃權為田面權,稱田地為地骨,田面稱為地皮。清朝戶部則例規定:「民人佃種旗地,地雖易主,佃農依舊,地主不得無故增租奪田。」清末修律,在《大清民律草案》中,參照德國法和日本法的立法例,在物權編設4章規定他物權,其中用益物權分地上權、永佃權、地役權3章,沒有規定典權。在《民國民律草案》中,他物權的立法體制略有改變,各種他物權分章規定,共設有地上權、永佃權、地役權、抵押權、質權、典權6章。至《中華民國民法》正式頒布,物權編共設7章規定他物權,分別是地上權、永佃權、地役權、抵押權、質權、典權和留置權,形成了完備的他物權制度。其中第842條規定永佃權:「稱永佃權者,謂支付佃租永久在他人土地上為耕作或者牧畜之權。」永佃權之設定,定有期限者,視為租賃,使用關於租賃之規定。永佃權制度之所以源遠流長,其根本原因在於其有使佃戶安心耕作、有助於社會經濟穩定(註:(台)史尚寬。物權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之作用。因為,綜觀各國永佃權制度,無論其表現形式如何,都始終具有如下特徵:第一,永佃權具有永久性,一般無期限限制,即使有,也相當長。第二,永佃權是以耕作、牧畜為目的,存在於他人土地之上的一種獨立的用益物權,永佃權人在受到侵害時享有物上請求權。第三,永佃權在不破壞土地的前提下,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享有土地。永佃權人除可以獲取孳息外,還可以設立役權和抵押權。永佃權的權利幾乎和所有權不相上下(註:周桐。羅馬法原論[m].商務印書館,1994.386.)。第四,永佃權是以支付佃租為對價存在於他人土地上之限制物權。

⑹ 永佃權的外國的永佃權

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和交換的發展,促進了私有制的發展,使原始社會解體,產生了國家,出現了奴隸社會的奴隸主私有制,並產生了調節該種私有制的法律,確立和保護奴隸主階級的財產所有權。在所有權產生過程中,社會生活關系和經濟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了適應這種變化,他物權開始萌芽。《漢穆拉比法典》規定,土地歸王室佔有和公社佔有,耕地分給各家使用,使用必須交納賦稅並負擔勞役,允許各家世襲這種土地使用關系。這種土地使用關系就是早期永佃權的萌芽(註:王雲霞等。東方法概述[m].法律出版社,1993.16.)。永佃權這一概念的使用,最早出現在希臘。羅馬最初的永佃權大多產生於國家和個人之間。羅馬的侵略和擴張,使其不斷獲得大量土地,歸國家所有,分租給平民耕種,國家取得一定的年度租金,對荒地也採取這種辦法處理。公元2世紀則正式出現永佃權的法律概念。至查士丁尼時期形成完備的制度,並為後世所沿用(註:江平。羅馬法基礎[m].177.)。羅馬法上永佃權被視為一種獨立的物權,因其以對土地的佔有、使用和從中獲得收益為目的,故被歸入用益物權范疇。早期日爾曼法不動產所有權只存在上級所有權與下級所有權的區別,無論是上級所有權人還是下級所有權人,均是所有權人。此分割所有權原為歐洲中世紀極普遍之土地制度。但於羅馬法繼受後,因此種觀念顯然遠非羅馬法所有權之本質,遂改依羅馬法之觀念,並加以整理。於是現代歐洲民法皆排斥分割所有權之觀念。或以昔日上級所有權為所有權,而以下級所有權為其上之用益物權(地上權,永佃權);或以下級所有權為所有權,而以上級所有權為其上之土地負擔。日爾曼法之所有權觀念,遂皆改羅馬法系之形式體系焉(註:(台)李宜琛。日爾曼法概說[m].26.)。後世大陸法系的《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和《瑞士民法典》將永佃權規定為用益權,以與地上權相區別。《日本民法典》一改上述民法典的傳統做法,使用永佃權的概念,在物權法編中單獨規定一章「永佃權」,該章規定:永佃權人有支付佃租而在他人土地上進行耕作或畜牧的權利;永佃權人可以將其權利轉讓給他人,或於其權利存續期間,為耕作或畜牧而出租土地;永佃權的存續期間為20年以上50年以下,以長於50年期間設定永佃權,其期間縮短為50年。《義大利民法典》也采此方式,在第三編「所有權」中專門規定第四章「永佃權」。永佃權人承擔土地改良、定期向土地所有人支付地租的義務,對土地產生的孳息、埋藏物以及對有關地下層的利用,永佃權人享有與土地所有人同等的權利。永佃權的期限與日本不同,可以永久或附期限,所附期限不得少於20年。

⑺ 關於地上權、永佃權和地役權 萬分感謝啊

地上權是使用公共國家土地的權利,例如在街邊擺攤。

永佃權是按年向土地內所有人交容付租金,而長期或永久地使用、收益的權利。
列如國家公有住房,單位分發的房子(非商品房)國家給農民的耕地。 收益就是比如你把這樣的房子租出去。或者把地上的作物買掉!

地役權是以他人土地供自己土地便利而使用的權利。
列如你蓋了個酒店國家支持你,就會吧附近的地 批給你做停車場,但是這塊地並不是你的,但你在地役權到期之前 都可以使用它。

⑻ 用益物權是有期限物權,而其中的永佃權等都是無期限的,請問如何解釋

這個應該從物權法是怎麼發展起來的開始講。
用益物權始於羅馬法,剛出生時的用益物權種類很少,確實是有期限物權,到羅馬法復興,歐洲大陸法系國家採取羅馬法物權理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用益物權是有期限物權,
而我國法學家搬來的理論就是一百年前的德國法,所以難免有這種說法殘留。
但是應該直到到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世界經濟發展越復雜化,傳統的用益物權不能滿足人們生活需求,各國都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用益物權,打破了傳統的用益物權。

因此,目前理論上把用以物權描述為定限物權
而不是有期限物權。
而這些都是學說罷了。

來看看我們的物權法。
物權法根本沒規定用益物權是定期限的,

用益物權中的永佃權,在德國二次大戰後1947年被廢止了。在日本永佃權仍然存在,但是設定永佃權的人越來越少了。
我們國家物權法根本沒有規定永佃權。
所以永佃權只是一個歷史了。我們不必回顧了。
我國物權法就沒有規定永佃權。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二款明確了劃撥土地使用權,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沒有使用期限的限制。

而土地管理法62條雖規定了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但是沒有規定期限。
因此宅基地使用權無期限。

我覺得學說只是一理論而已,並不是教科書上所有的東西是正確的。
個人認為用以物權是有期限物權的說法是不合理的,而且是過時的。

⑼ 永佃權現存於哪些國家

永佃權是指;土地關系中佃方享有長期耕種所租土地的制度。佃農在按租佃契約交納地租的條件下﹐可以無限期地耕作所租土地﹐並世代相承。即使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發生變化﹐佃農的耕作權一般仍不受影響。永佃權最早出現在宋代﹐明代有所發展﹐有永耕﹑長租﹑長耕等名。明代中葉以後﹐首先在福建等東南省份的某些地區流行﹐清代盛行於東南諸省及華北﹑西北﹑華南的部分地區﹐民國時范圍又有所擴大。 佃權是以支付佃租為對價而永久在他人土地上進行耕作或者牧畜的權利。永佃權制度源遠流長,在中外有著各自的發展過程。
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和交換的發展,促進了私有制的發展,使原始社會解體,產生了國家,出現了奴隸社會的奴隸主私有制,並產生了調節該種私有制的法律,確立和保護奴隸主階級的財產所有權。在所有權產生過程中,社會生活關系和經濟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了適應這種變化,他物權開始萌芽。《漢穆拉比法典》規定,土地歸王室佔有和公社佔有,耕地分給各家使用,使用必須交納賦稅並負擔勞役,允許各家世襲這種土地使用關系。這種土地使用關系就是早期永佃權的萌芽(註:王雲霞等。東方法概述[m].法律出版社,1993.16.)。永佃權這一概念的使用,最早出現在希臘。羅馬最初的永佃權大多產生於國家和個人之間。羅馬的侵略和擴張,使其不斷獲得大量土地,歸國家所有,分租給平民耕種,國家取得一定的年度租金,對荒地也採取這種辦法處理。公元2世紀則正式出現永佃權的法律概念。至查士丁尼時期形成完備的制度,並為後世所沿用(註:江平。羅馬法基礎[m].177.)。羅馬法上永佃權被視為一種獨立的物權,因其以對土地的佔有、使用和從中獲得收益為目的,故被歸入用益物權范疇。早期日爾曼法不動產所有權只存在上級所有權與下級所有權的區別,無論是上級所有權人還是下級所有權人,均是所有權人。此分割所有權原為歐洲中世紀極普遍之土地制度。但於羅馬法繼受後,因此種觀念顯然遠非羅馬法所有權之本質,遂改依羅馬法之觀念,並加以整理。於是現代歐洲民法皆排斥分割所有權之觀念。或以昔日上級所有權為所有權,而以下級所有權為其上之用益物權(地上權,永佃權);或以下級所有權為所有權,而以上級所有權為其上之土地負擔。日爾曼法之所有權觀念,遂皆改羅馬法系之形式體系焉(註:(台)李宜琛。日爾曼法概說[m].26.)。後世大陸法系的《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和《瑞士民法典》將永佃權規定為用益權,以與地上權相區別。《日本民法典》一改上述民法典的傳統做法,使用永佃權的概念,在物權法編中單獨規定一章「永佃權」,該章規定:永佃權人有支付佃租而在他人土地上進行耕作或畜牧的權利;永佃權人可以將其權利轉讓給他人,或於其權利存續期間,為耕作或畜牧而出租土地;永佃權的存續期間為20年以上50年以下,以長於50年期間設定永佃權,其期間縮短為50年。《義大利民法典》也采此方式,在第三編「所有權」中專門規定第四章「永佃權」。永佃權人承擔土地改良、定期向土地所有人支付地租的義務,對土地產生的孳息、埋藏物以及對有關地下層的利用,永佃權人享有與土地所有人同等的權利。永佃權的期限與日本不同,可以永久或附期限,所附期限不得少於20年。

⑽ 地上權 地役權 永佃權 典權 抵押權 質權 留置權 的概念

地上權
又稱「借地權」,是指以在他人土地上有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為目的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權利。

地役權
是指為使用自己不動產的便利或提高其效益而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不動產的權力。其一,地役權是按照當事人的約定設立的用益物權。其二,地役權是存在於他人不動產上的用益物權。其三,地役權是為了需役地的便利而設立的用益物權。

永佃權
土地關系中佃方享有長期耕種所租土地的制度。佃農在按租佃契約交納地租的條件下﹐可以無限期地耕作所租土地﹐並世代相承。即使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發生變化﹐佃農的耕作權一般仍不受影響。永佃權最早出現在宋代﹐明代有所發展﹐有永耕﹑長租﹑長耕等名。明代中葉以後﹐首先在福建等東南省份的某些地區流行﹐清代盛行於東南諸省及華北﹑西北﹑華南的部分地區﹐民國時范圍又有所擴大。

典權
是指支付一定典價,在一定期限內佔有他人的不動產,從而取得使用、收益的權利。

抵押權
指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不轉移財產的佔有,將該財產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未履行債務時,債權人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就該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債務人或者第三人為抵押人,債權人為抵押權人,提供擔保的財產為抵押財產。如某人向銀行申請貸款,並以自己的住房作抵押,這時銀行即為抵押權人。

質權
是擔保的一種方式,指債權人與債務人或債務人提供的第三人以協商訂立書面合同的方式,移轉債務人或者債務人提供的第三人的動產或權利的佔有,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以該財產價款優先受償。也叫「質押」。

留置權
指債權人合法佔有債務人的動產,債務人不清償債務時,債權人有權留置該財產,以該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

閱讀全文

與永佃權是哪裡的特色物權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