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傳統文化知識產權保護

傳統文化知識產權保護

發布時間:2021-09-16 17:41:49

1. 中國民間藝術是否應該得到知識產權保護,我是正方4辯。。。 但我不知道從哪幾個方面闡述

你的觀點是民間藝術應該得到知識產權保護,是吧?

很遺憾,從法律角度來說,民間藝術是不能作為知識產權直接受到保護的,主要原因在於早已經進入公共領域、權利人難以確定、權利收益難以分配等等。

如果你的對手不是很熟悉相關法律的話,建議你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1. 民間藝術、傳統文化是智力創造的重要源泉和基礎,一旦這些智力成果商品化,就應該獲得知識產權保護,同時也應該回饋其上游權利,對民間藝術進行保護。這里你可以盡量模糊民間藝術和從民間藝術中衍生出來的智力產品的區別,強調後者應當得到保護,前者也隨之應當保護。

2. 民間藝術的傳統表達方式是比較落後的,很多都局限於相對狹窄的地域和人群范圍內,傳播方式也很原始,主要是手手相傳、口口相傳,甚至是家庭內部的傳男不傳女。而一旦這些藝術表達產生順應市場化進程的轉變,將很快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需要對其進行保護(其實還是在模糊,同化民間藝術和其衍生品,同化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

3. 民間藝術的原生態環境正日益受到沖擊,完全依賴原始狀態下的保護是相當困難的。一個比較有效的保護途徑就是,將民間藝術提煉成知識產品,從而創造經濟價值再回饋,提高民間藝術保存環境的自身造血功能,這樣可以極大的延長民間藝術的壽命。

4. 目前,國際社會對民間藝術應當受到保護已經達成了共識,只是如何通過立法來保護還存在爭議。一種觀點就是,在目前已有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當中納入有關民間藝術、傳統文化、遺傳資源等上游權利的內容。(但是這種觀點受到的批評也很多,不用太詳細展開)

希望對你有幫助。

2. 傳統文化需要知識產權的保護嗎辯論賽正方~~~~求答案~~

答案是啥意思。。
知識產權是這么個東西。。只要是人類創造的智力成果,知識產權都可以保護。但是問題在於一方面保護是有一定期限的。傳統文化這種東西都幾百年幾千年了,保護個十幾年也沒啥意義。。同時知識產權這個東西是用來保護不受他人侵害的。傳統文化的毛病通常在於想找人侵害都沒人理吧。。而且傳統文化這種東西發明創造著都掛了不知道多少年了,也不太好申請。。所以通常情況下大概用不到知識產權。
但是既然是辯論,提供點想法給你參考下。。
首先傳統文化也是文化。現在是法治社會。文化當然需要知識產權保護。連現在的網路文化都需要受到知識產權的保護,傳統文化也不是一個叫做「傳統文化」的東西,而是由諸多具體內容即文化載體組成的。如是著作、研究之類的成果還有產品、甚至包括對傳統文化、技藝的創新之類的東西。這些自然需要受到知識產權法的保護。同時還有老字型大小商標之類的東西,就更需要保護。
然後也許有點討打,就是很多傳統文化需要防止現代文化的沖擊。比如說西遊記,如果我說唐僧和孫悟空搞基這樣顯然就是在踐踏傳統文化。為了防止這樣的沖擊,我們有必要對部分傳統文化本身進行保護。畢竟辯題只是說「需不需要」沒說「依據現行知識產權法能不能」。
第三就是知識產權保護本身也有推廣作用。如評價為「馳名商標」,這本身也就是宣傳的一種。只有讓更多的傳統文化代表物具有競爭力,至少有生存能力,才能說去保護傳統文化。何況辯題貌似也沒說是受「知識產權法」的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如果忽略掉法律思維的話。。。作為法律人這么說真是。。說不定還能包括文化部門投資啊啥的,那就好打了。。。其實說慘點如果要申請保護就需要留下詳細資料,這樣至少能保證不會失傳。。。。

3. 中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政策及現行的措施

1、賦予傳統文化特殊權利

利用我國的著作權法開展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主要有以下幾種權利: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不乏一定的傳統文化形象被侵害的實例。

例如:六小齡童起訴網游侵害孫悟空肖像權案,利用《著作權法》保護作品完整性的相關法條來保護這類具有標志性的角色一定的權利,這樣在我國傳統文化形象受到侵害時,即能夠運用相應法律法規予以處罰,保護傳統文化的權益。

另外,對於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同樣應該包含其他的權利,例如:改編權、攝制權、翻譯權等,所以,在立法完善對傳統文化著作權保護後,也能夠起到對於傳統文化一定的保護作用。

2、設立相關傳統文化保護的職能部門

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我國現今是由多部門協作管理的,但是,從更好、更有效地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開展工作的方面來看,設立一個專職的國家傳統文化保護主管部門仍然是必要的。「音著協」,是專門維護作曲者、作詞者和其他音樂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非營利性機構。

同樣,為了應對傳統文化的著作權保護問題,開展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也是需要一定的職能部門的,建立一個長期、全面、行之有效的保護機制,用系統的觀點提出一整套現實有效的措施,用於維護我國傳統文化的合法權益,防止其被不法侵害。

3、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進行系統性的文化教育

這里的教育既包括由國家組織的小學、中學、大學及以上的國民教育,也包含了具備基礎教育功能和高等教育功能的非行政教育。上述兩種教育形式無論哪一種,都有傳承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責任。

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針對這一狀況,制定相關教育制度,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保障教育階段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通過進行系統性教育,讓人民群眾將仁愛、敬業、孝順和誠信等價值理念內化於心,成為自覺的行為准則和精神追求。

還要藉助實際的文化形式來引導受教育者。如在傳統文化課程中,適當的引入文學或哲學的經典名篇。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循序漸進,讓人自然地產生興趣,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傳承。同時,也要注重對文化自信的培養,通過培養文化自信,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中來。

4、加大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

「知識產權」、「著作權」是近年來,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新名詞。因而,為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加強相關法律的宣傳力度與引導,宣傳傳統文化具有著作權,引導以民族藝術家為代表的相關人員加強知識產權的運用、保護和管理,營造傳統文化流傳的良好氛圍。

主要有以下幾種建議:第一,針對人們對於知識產權了解薄弱的情況,在學校、社區、公司開設普及班,加大人們對於傳統文化了解。

第二,派遣專家、學者前往偏遠地區、民族民風豐富之地,開設省、村學習班,普及知識產權,並收集傳統文化,匯編成冊,同時,鼓勵相關的權利機構或組織,運用一定的法律知識保護自身權益。

5、建設完備的法律保障體系

保護我國傳統文化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專業的部門,更需要的是盡快建立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用以保護我國傳統文化的權益。一個體系的建立離不開法律作為保障。

通過制定中國傳統文化保護法律法規,可以用國家的意志強制賦予中國傳統文化以相應的法律地位、確認中國傳統文化保護體系內各項制度的普遍法律效力、信息的權威性和指導作用。

4. 傳統知識和知識產權制度的關系

傳統知識(TK)領域內的一大挑戰不是缺少適當的術語,而是現有術語含義和內涵的變化多端。許多在本領域用於描述對象的詞語在不同語境下含義並不相同。而且,由於詞語在具體的局部的上下文中拓展出非常具體的含義,對特定語境中的詞語進行翻譯常常是困難的。 因此,不同的傳統知識國際論壇和進程使用不同的定義也就不奇怪了。

本術語表並非意在解決這些語言差異問題或為未來的術語使用提供一個標准表述,它僅僅是對WIPO秘書處賦予特定詞語的含義進行描述。所有的詞語在以前的WIPO調研報告(Fact-Finding Report)、《生物多樣性公約(1992)》或《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the International Treaty on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中都已記述。

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
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
遺傳材料Genetic Material
遺傳資源Genetic Resources
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食品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Plant Genetic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
專門權Sui generis
傳統文化表達/民間文藝表達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 (or expressions of folklore)
傳統知識Traditional knowledge

●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 (also Biodiversity)

《生物多樣性公約(1992)》第2條將「生物多樣性」( 「biological diversity」常簡寫為「biodiversity」)定義為,所有來源的活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

《生物多樣性公約(1992)》第2條將「生物技術」定義為:使用生物系統、生物體或其衍生物的任何技術應用,以製作或改進特定用途的產品或工藝過程。

●遺傳材料Genetic Material

《生物多樣性公約(1992)》第2條將「遺傳材料」定義為:來自植物、動物、微生物或其他來源的任何含有遺傳功能單位的材料。

●遺傳資源Genetic Resources

《生物多樣性公約(1992)》第2條將「遺傳資源」定義為:具有現實或潛在價值的遺傳材料。

●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識產權指諸如發明、工業設計、文學和藝術作品、符號以及名稱和形象的智力創造的財產權。「知識產權」的概念在建立WIPO公約第2條(viii)中予以定義,包括涉及以下事項的權利:

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
表演藝術家的表演,聲音記錄,和廣播;
一切人類嘗試領域中的發明;
科學發現;
工業設計;
商標、服務標記和商號與商業標記;
反不正當競爭保護;以及
其他一切得自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智力活動的權利。
以上最後一段表述清楚的表明,知識產權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可以包括得自於「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智力活動」而不在知識產權現有分類之內的成果和內容。

知識產權通常分為兩大類:

工業產權,包括專利、實用新型、工業設計、商標、服務標記、商號、地理標記(來源的指明或原產地名稱)以及反不正當競爭(《巴黎公約》第1、2條);

著作權,包括文學和藝術作品,諸如小說、詩歌和戲劇,電影,音樂作品,圖,繪畫,攝影和雕塑,計算機軟體,資料庫,以及建築設計。相關權(亦即鄰接權),包括表演藝術家基於其表演的權利,錄音錄制者基於錄音的權利,以及廣播電視相應權利。另外,植物品種也可基於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植物培育者權利制度得以保護。

●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Plant Genetic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

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第2條將「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定義為:任何具有實際或潛在食品和農業價值的源自植物的遺傳材料。

●Sui Generis

Sui generis是一個拉丁語短語,意為 「獨特」。例如,一項sui generis制度是專為滿足某特定事項需求而創設的制度。對制定適用於傳統知識保護的sui generis制度的呼籲,時有耳聞。這將意味著一項與現行知識產權制度截然不同的新制度,或者是一項新知識產權或類知識產權制度。

Sui generis知識產權已有數例,諸如作物培植者權(得自《植物新品種保護國際公約(1991)》)集成電路的知識產權保護得自《集成電路知識產權華盛頓條約(1989)》。

在傳統文化表達領域, WIPO-UNESCO 《保護民間文藝表達免受違法利用和其他損害示範法(1982)》規定了對於民間文藝表達的sui generis保護。

●傳統文化表達(或民間文藝表達)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 (or Expressions of Folklore)

在WIPO-UNESCO《保護民間文藝表達免受違法利用和其他損害示範法(1982)》中,WIPO使用「傳統文化表達(或民間文藝表達)」一詞。

該示範法第二條規定,「民間文藝表達」理解為反映了一國社區的傳統藝術期望的產品,該產品是由被該社區或個人發展或保存的傳統藝術遺產的典型元素所構成的。

該示範法僅適用於藝術遺產。這意味著,其他的對象,包括傳統信仰、科學觀(例如傳統的宇宙觀),或者僅僅是實踐慣例——而非其可能具有的傳統藝術表達形式,並不在所說的「民間文藝表達」定義范圍之內。另一方面,藝術遺產是以最大的范圍被感知,涵蓋了任何涉及審美感知的傳統遺產。口頭表達、音樂表達、行為表達和有形表達皆可由傳統藝術遺產的獨特要素構成並成為受保護的民間文藝表達。

該示範法對於最為典型的民間文藝表達類型也給出了說明性列舉,依照表達形式細分為四組如下:

語言表達(口頭),諸如民間傳說、民間詩歌和謎語;
音樂表達(音樂),諸如民歌和民間器樂;
(人類肢體的)行為表達,諸如民間舞蹈、戲劇和宗教儀式的藝術形式;以及
與物質對象一體化的表達(有形表達),諸如圖、繪畫、雕刻、雕塑、陶器、瓦器、鑲嵌、木工製品、金屬器皿、珠寶、籃筐編織、刺綉紡織、地毯服裝、樂器、建築形式。

●傳統知識Traditional Knowledge

為完成WIPO於1998至1999年進行的調研任務,WIPO秘書處使用了以下「傳統知識」概念:

「傳統知識……是指基於傳統的文學藝術或科學作品;表演;發明;科學發現;設計;標志、名稱和符號;未公開信息;以及其他一切來源於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智力活動,基於傳統的革新和創造成果」。「基於傳統」是指代代相傳、被視為隸屬於特定人群或地域、並不斷隨環境變化而發展的知識體系、創造、革新和文化表達。傳統知識的類別包括:農業知識;科學知識;技術知識;生態學知識;醫葯知識,包括相關的醫葯和治療方法;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知識;以音樂、舞蹈、歌曲、手工藝、設計、傳說和藝術品為形式的傳統文化表達(民間文藝表達);語言要素,諸如名稱、地理標志和符號;以及,活動的文化財富。排除於傳統知識之外的是那些並非從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智力活動中得來的對象,諸如人類遺跡、一般語言和其它類似的廣義「遺產」元素。

其後,對於傳統知識和技術秘密(指狹義的傳統知識)的技術形式以及傳統文化表達或民間文藝表達這兩方面,由於其所引起的各種法律和政策問題,引起了WIPO工作對此更多的獨特關注。

2002年5月,在知識產權與傳統知識、遺傳資源和民間文藝政府間委員會的構架下,對在一系列國際論壇和進程的范圍內能夠和已經歸於術語「傳統知識」的各種含義,WIPO秘書處進行了全面回顧:見於「傳統知識——實用術語和定義」 (WIPO/GRTKF/IC/3/9)。

5. 辯論賽:「我國傳統民間技藝應該受到知識產權保護」 我們是正方。 這個該怎麼打

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流派紛呈,千姿百態。無論是透著喜慶和吉祥的大紅剪紙、靈韻別致的傳統泥塑,還是清新簡潔的藍印花布、古老神秘的納西族「東巴」,都從不同側面體現著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在時時刻刻傳承著古老的華夏文明。民間文學藝術不僅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更是祖先賜予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在5000多年歷史沉澱的中國文化玫瑰中,就像一隻藝術奇葩,顯得格外絢麗多彩和引人注目。

然而 ,在我國學術界和立法界對於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研究,基本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一直持續至今,並在近幾年形成一個研究高潮,出現不少以此為主題的研究論文。但我國在傳統知識保護領域內的立法卻並沒有顯著進步。已經出台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包括《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1997)、《雲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2000)和《貴州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2002)。我國著作權法第六條規定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理論界關於如何對民間文學藝術提供保護,有兩種互相沖突的代表性觀點。一種觀點反對用任何形式的知識產權保護傳統知識,建議通過公法權利來提供保護;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知識產權能在傳統知識保護中發揮作用,或至少對進一步檢驗這種可能性抱有興趣。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近的調查表明,越來越多的傳統知識持有人開始尋求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來保護傳統知識。
(一)保護文化遺產、尊重歷史的需要

民間文學藝術作為某一民族、種族或部落的歷史積淀,對該群體成員的心理影響是深遠的。民間文學藝術的代代相傳在其生存發展的地域指導並駕馭著當地居民的生活情趣與審美取向。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有助於維護民間文學藝術創作群體的精神尊嚴。另外,民間文學藝術長久以來的傳習方式都是語言或動作,鮮有固定的方便復制與保存的表達方式。這種自生自滅的流傳特性也使我們有必要採取知識產權法律手段對其進行保護,防止作為各國文化歷史傳統組成部分的珍貴遺產流失甚至消亡。

(二)保證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合理利用。

同其他文學藝術作品一樣,優秀的民間文學藝術具有廣闊的利用空間。如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故事可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屏幕;精緻的民間工藝可被應用到現代家居設計中;優美悅耳的民間歌曲可通過現代的創作手法進行重新演繹等。但廣泛的利用也衍生出了一些損害群體情感尊嚴的後果,特別是非原創地的利用者因不了解群體發展歷史或為了迎合一部分消費者的異常獵奇心理,常做出篡改民間文學歷史、歪曲民間文學藝術原貌及醜化民間文學藝術形象之舉。因此為了保證對民間文學藝術合情、合理的利用,有必要採取知識產權法律手段限定和規范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利用,以期實現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原汁原味的再現。

(三)確保民間文學藝術原創群體的合理利益的實現。

目前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商業價值開發和廣泛利用的,多是發達國家的文化商人。他們採用錄音、錄像、記載等方式將這些具有異國情調的民間文學藝術帶回國內,再經過他們認為能帶來高額回報的改編加工過程,將這些取材於別國民間文學藝術的加工品提供給本國的消費者。特別是按照發達國家「公有領域內的一切成果,包括民間文學藝術是屬於全人類共同所有的財富,人人皆可自由利用」這一知識產權保護規則,這些文化商人不花一分錢就可將別國的民間文學藝術拿來利用。這種原料免費的文化快餐在養肥了發達國家的文化商人的同時,卻並未給提供原料的民間文學藝術原創地居民帶來任何的名利收人。這種貌似公平的「公有領域」的文化交流方式,其實與幾百年前的殖民者對殖民地的自然資源與勞動力的掠奪並無實質區別。如果不加以控制與防範,就會造成文化資源的流失。這種流失不僅僅是財富的流失,也是歷史的流失、傳統的流失,對於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來說等於失去了存在的精神根源。這種精神領域內的掠奪比以前的物質領域內的掠奪更為可怕,是不利於整個民族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的。

6. 知識產權保護典型案例

知識產權保護主要在對於知識產權的維護,以及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上。

深入推進知識產權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審判機制改革,完善知識產權案件上訴機制,統一審判標准。制定完善行政執法過程中的商標、專利侵權判斷標准。規范司法、行政執法、仲裁、調解等不同渠道的證據標准。

推進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立案標准協調銜接,完善案件移送要求和證據標准,制定證據指引,順暢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制定知識產權民事訴訟證據規則司法解釋,著力解決權利人舉證難問題。探索建立侵權行為公證懸賞取證制度,減輕權利人舉證責任負擔。

(6)傳統文化知識產權保護擴展閱讀:

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要求規定:

1、針對新業態新領域發展現狀,研究加強專利、商標、著作權、植物新品種和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的保護。探索建立葯品專利鏈接制度、葯品專利期限補償制度。

2、研究加強體育賽事轉播知識產權保護。加強公證電子存證技術推廣應用。研究建立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制定電商平台保護管理標准。

3、編制發布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指南,制定合同範本、維權流程等操作指引,鼓勵企業加強風險防範機制建設,持續優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保護環境。研究制定傳統文化、傳統知識等領域保護辦法,加強中醫葯知識產權保護。

7. 傳統文化不應該受到知識產權的保護的理由。急用!

傳統文化是公共的寶貴資源,不是屬於某些具體個人或者具體機構所有的,是屬於人民大眾的。是千百年來人們的文化結晶和傳承……

8. 為什麼要加強傳統文化知識產權制度建設

加強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大力提高知識產權創造、管理、保護、運用能力,是增強我國自回主創答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規范市場秩序和建立誠信社會的迫切需要,是增強我國企業市場競爭力、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擴大對外開放、實現互利共贏的迫切需要。要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在增強國家經濟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維護國家利益和經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9. 傳統文化需要知識產權的保護 問答

傳統文化不需要知識產權的保護。傳統文化講述的是自然規律,即如太陽東升回西落一樣,答陽光普照一樣,水利萬物一樣,這些現象規律萬古長新,自然本有,何須保護?即有保護又有何用?人們只有學習傳統文化才能受益,這點才是首重要也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10. 傳統文化與知識產權的保護:中國視角開題報告怎麼寫

文化本身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內造形成的產物。同容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根據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的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其核心是作為精神產品的各種知識,其本質是傳播。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閱讀全文

與傳統文化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