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民法與版權法的關系

民法與版權法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1-09-16 16:59:22

⑴ 民法通則與侵權責任法的關系

全國來人民代表大會與全國源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是同一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指由全體人民代表參加表決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則是最集中的權力機關,它不是所有的人民代表參加,雖然權力最集中,但畢竟是少數人。我認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討論通過的法律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的法律其效力是不在樣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的法律其效力要次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效力。以上當否?請指教。

⑵ 民法和其他法律有什麼區別

其他法律范圍太廣了,時間有限,簡單的提幾個。
1、經濟法與民法的區別
民法(小民法,具體指民法通則)就是用來規范一個人日常生活的法律,而經濟法則是專門規范經濟活動的法律。而大民法則是涵蓋了諸如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諸多經濟法、商法等的法律法規的一個大概念。

①具體的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以國家在管理和協調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為調整對象,具有顯著的服從性,屬於公法范疇;民法則調整作為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以平等性為基本特徵,屬於私法的范疇。
②法律屬性不同。經濟法強調社會本位,以社會利益和社會責任為基本原則,著眼於維護全局的、長遠的利益;而民法則突出個體權利的本位性,強調社會個體的權利、平等和自由,能夠調動和保護個體的積極性及創造性。充分運用和體現市場競爭機制。
③調整方法不同。經濟法以強制性規范為主,對違法行為綜合運用財產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三種制裁形式,具有懲罰性;民法則更多地採用任意性規范,當事人可以依法自由處分權利,對違法行為採取民事制裁形式,具有補償性。

2、商法和民法的區別
商法是專門調整財產--是特別法
民法則同時涉及人身和財產的調整--是一般法
民法和商法相互滲透相互影響

3、勞動法與民法的區別
勞動法屬於經濟法部門,是調整勞動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民法屬於民法部門,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財產關系、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兩者的調整對象不同。勞動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關系;民法是調整的對象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以及財產關系。

2)兩者的主體不同。勞動法的一方必須是勞動者,另一方為用人單位(勞動使用者),雙方之間的關系兼有平等性和不平等性;民事法律關系主體雙方可能都是是公民、法人,或一方為公民另一方為法人,其主體地位平等。
(3)兩者的原則不相同。兩者各有獨特的原則,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勞動既是公民權利又是公民義務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原則和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等;而民法的基本原則為平等、公平、自願、誠實信用、禁止權利濫用等為原則。
(4)承擔的法律責任有所不同。勞動法中的民事責任要求採用某些特殊的責任形式,而民法中的無此要求。

4、刑法與民法的區別
《民法》是依法維護人(自然人、法人)的權利的法律。它強調公平至上!公平原則對其他民法原則起著重要的指導和統率作用,反映了社會主體對權利的最直接、最質朴的要求。有時候,《民法》帶有一定的溫情色彩。
《刑法》是依法剝奪人(自然人、法人)的權利的法律。《刑法》非常冷酷,它冷酷的極至便是代表統治階級對人的生命行使生殺予奪的權力!它強調懲罰(懲惡揚善),法定之罪必受法定之懲罰。任何時候,《刑法》皆具有無情的力量!當你不觸動它的時候,它就是一本死板的小冊子。當你觸動它的時候,它就是銅牆鐵壁甚至要你的命!

⑶ 民法與法律的關系

結合相關法律規定,就事情存在的法律關系問題答復如下:
對於甲將其所有的三間平房,以20萬元與乙達成協議,此法律關系是房屋買賣關系。對於這三間房屋,若雙方已經實際交付價款,雖未辦理產權過戶手續,對於房屋被毀的後果應由乙承受。若雖達成協議,但雙方並未交付價款,只待約定過戶時一並交付價款的,則買賣行為並未實際發生,此時,對於房屋被燒毀的後果則由甲承受。
丙的兒子燒毀的這三間平房,造成了經濟損失。對於受害人,應根據上述確定產權人後,應產權人向丙的監護人主張賠償的權利。此系民事賠償的法律關系。
甲的女兒手被燒傷,與丙之間形成的是人身損害賠償的法律關系。甲應以其女兒的名義向丙的監護人主張賠償的權利。

⑷ 如何理解知識產權法與民法的關系

1、知識產權法和民法的相同點:
作為法律,知識產權法和民商法具有某些相同或者相似之處。
1)兩種法律都是以財產利益和人身利益為杠桿,以權利和義務為手段來調整社會關系的;在具體的法律規范中,都是以確認和保護權利為中心展開的。
2)在知識產權法中,當權利人許可他人使用,或者轉讓自己的權利時,與他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將成為一般的民事法律關系,將依據債和合同的原則來處理。這種現象可以看作是知識產權法與民商法的交叉。
2、兩種法律的區別:
對於知識產權法和民商法來說,差異大於共性,兩者的區別是很明顯的。
1)兩種立法的價值趨向不同
2)兩種立法的結構不同
3)兩種法律的屬性不同
4)兩種法律的內容存在很大差別
民商法主要是實體法,而知識產權法中除了關於權利的實體性規定以外,還同時有大量的程序性規定,可以說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結合。當然,這里的程序法是指知識產權的權利依法獲得和保護的程序。
其次,知識產權法中的大部分規定都是強制性規定,任何人,包括權利人在內,都必須無條件的遵守和執行。在知識產權法中,關於權利的取得和保護條件等方面不提倡個人的意志自由和個人的選擇,更不可能遵從某個人的個人意願。即使在權利的使用和轉讓中,雖然允許權利人可以通過與他人簽定協議來行使使用權和處分權,但是,同樣對可以轉讓的權利類型和轉讓方式作了限制,權利人必須遵守。如人身權利不可轉讓,有些權利甚至不能繼承。這與民商法的立法精神和尊重個人意願的作法相差很大,完全不是一種價值趨向。
第三,責任的產生方式和承擔的責任不同。
對於民商法來說,產生責任的方式主要是違約和侵權,其中又以違約為主,因為違約責任產生於交易過程中,屬於民商法的主要內容。對於違約責任來說,當事人之間只承擔民事責任。對於侵權責任來說,關於承擔責任的方式,民商法中也只是規定了承擔責任中的民事責任部分,如果侵權人在侵權中造成了他人人身及財產的嚴重傷害和損失,涉及到刑事犯罪的話,則有刑法單獨處理,不再屬於民商法的處理范圍,即在民商法中不含有行政和刑事責任。與此不同的是,對於知識產權法來說,雖然也同樣存在著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兩種責任形式,但是,知識產權法只規定了侵權責任。在權利使用和轉讓一節中,由於是和民商法的交叉部分,直接按照民商法中的違約責任處理,就沒有另做規定。在侵權責任中,同時規定了民事、行政和刑事三種承擔責任的形式,這三種形式的使用范圍和程度又各不相同,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⑴只承擔民事責任;
⑵只承擔行政責任;
⑶既承擔民事責任又承擔行政責任;
⑷既承擔民事責任又承擔刑事責任。
這幾種情況在實踐中都是具體應用的,相比之下,第一種情況使用的程度高一些。知識產權法和民商法中對責任的不同規定,實質上是兩種法律中的權利不同屬性的反映。作為私權和私法,民商法把承擔責任的方式緊緊地限定在民事責任的范圍中是合適的。而對於知識產權法來說,由於知識產權並不是簡單的私權,知識產權法也不是簡單的私法,甚至可以被認為是半公半私的法,這樣,反映在承擔責任的方式上肯定應該存在差別,這樣是合理的,也反映著兩種法律的差別。
5)兩種法律中的權利存在重大區別
兩種權利的性質不同
兩種權利的形態不同

⑸ 請問一下,民法與法律的關系是怎樣的

民事法律關系,指 基於民事法律事實並由民事法律規范調整形成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是民法所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
民事法律關系有廣狹二義:
廣義的民事法律關系是指民法調整社會關系而形成的具有法律意義的社會關系;
狹義的民事法律關系是指在現實生活中形成的以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基本內容的社會關系。

⑹ 簡答知識產權基本法與民法的關系

一、在我國民法典制定的大背景下,探索知識產權法與民法典的關系具有重大立回法價值和實踐意義答。作為民事基本法的知識產權法,亦需恪守民法基本原則。公序良俗原則作為知識產權法與民法的連接點之一,其在知識產權法上的適用反映了二者之間的密切邏輯關系,亦體現了知識產權法向民法進一步回歸的趨勢。
二、我國知識產權法學界對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的基本原則十分關注,但對作為一個學科的知識產權法的基本原則的研究卻較為薄弱。在我國民法典制定之際,作為民事基本法的知識產權法與民法典的制定存在密切聯系,貫穿於民法典制定始終的民法基本原則亦為知識產權法所遵循。劉春田教授認為,「知識產權法制的運作,一直處於民法的陽光普照之下。離開民法的制度觀照與理論滋養,知識產權的實踐寸步難行。

著作權法律體系和版權法律體系的區別

我雖然回來答不了你的問題~但是跟源你說一個~

我國<<民法通則>>及<<著作權法>>將"著作權和版權"並列相持,或許是一種明智之舉,尤其是2001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將1990年<<著作權法>>第51條的"本法所稱著作權跟版權系同義詞",修改為"本法所稱的著作權即版權",進一步表明了立法者對"著作權與版權為同一概念"的立法態度,澄清了較長時間以來我國學術界對此問題的爭議,統一了法律術語的含義

⑻ 民法通則中有關著作權的條文有那些

著作權法是保護著作權人對其文學、藝術、科學等作品享有的專有權利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其任務是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鼓勵有益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
著作權的法律保護,是在活字印刷術發明以後,出現了印刷行業,大量地復制,出售作品成為可能的情況下才產生的。作為現代民法上的著作權法制度,是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出現的,一般認為,英國1709年頒布,1710年實施的《安娜女王法令》是世界上第一部現代主義上的著作權法。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頒布《著作權法》以保護著作權人的財產權和人身權。此外,著作權法律保護開始趨於國際化,各國間簽定了許多國際條約,如《保護有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等。
我國《著作權法》也已經開始實施,狹義的著作權法僅指該法。廣義的著作權法是除了包括《著作權法》及其實施條例以外,還包括憲法、民法通則和民事訴訟法等法律法規中有關著作權的條文、立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實行著作權法的意見批復,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中有關著作權的條文、指示、命令決議等。現在我國已參加了《世界版權公約》、《伯尼爾公約》,公約內容也屬於廣義的著作權法制范圍。
著作權法是涉及對智力成果這一無形財產的佔有和支配,因此法律必須明確保護的范圍。著作權法的基本內容有:著作權主體,即著作權所有者,著作權的客體即作品,著作權內容即人身權和財產權;著作權的限制、著作權的期限,著作權的繼承、轉讓和許可使用,侵權行業和罰則等。
著作權法是民法的特殊法,在適用時,按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辦理。著作權法中,不權有民法規范,而且還有行政規范、訴訟規范,因此,著作權法基本上屬於民法范疇,是一部以民法規范為主的,同時又一定正義上有綜合性法律文件。

(1990年9月7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根據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修正).

⑼ 民法和法律的關系

民法只是法律中的一個細分、子類。
1、人在社會上組成不同的法律關系,按照所要調整和規范的法律關系就規范了不同的類別,民法是調整民事 法律關系的一個法學類別。
2、目前按照法律調整的不同法律關系類別,常見的分類如下:憲法、刑法、民法、經濟法、勞動和社會保險法、婚姻法、行政法、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知識產權法、商法、社會組織法、交通運輸法、金融法、國土資源法、稅務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非訴訟程序法(如仲裁法等)。
總之,不同的事情會適用不同的法律來規范,比如犯罪行為就會適用刑法,而不會拿民法中的規定去套用,他們都屬於大的法律范疇里。

閱讀全文

與民法與版權法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