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麻煩厲害的朋友幫忙回答下這個關於物權效力優先原則的問題。
你是考司法考試的吧?根據我國物權的相關規定,留置權優先於質權和抵押權的原則,在前者排列完畢的情況下,登記的優先於未登記的,物權優先於債權的原則。
縱橫法律網 郁永勛律師
⑵ 什麼是物權,它的優先效力是什麼麻煩告訴我
物權的優先權,其基本涵義是指權利效力的強弱,即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利益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的權利並存時,具有較強效力的權利排斥或先於具有較弱效力的權利的實現。考察物權相互之間以及物權與債權之間的關系,物權的優先效力都是存在的。這種物權的優先權是物權因對標的物的直接支配權而具有的排他性的表現,是法律根據物權的特性而對之賦予的強烈的法律效力。
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
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是指依物權效力的強弱,具有較強效力的物權或者排斥具有較弱效力的物權的存在或者先於具有較弱效力的物權得到實現。
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是以物權成立時間的先後,確定物權效力的差異。從一般原則上講,先成立的物權的效力要優先於後成立的物權,即先成立的物權效力較強,後成立的物權效力較弱。例如甲先在自己的土地上為乙設定了通行地役,又在該同一塊供役地上為丙設定了汲水地役。因該汲水地役權的行使,丙亦得通行該供役地。但是,由於乙的地役權設定在先,具有強於丙的汲水地役權的效力,因而丙只有在不妨礙乙的地役權的行使的情況下才可以利用供役地。物權相互間以成立時間之先後確定其效力的強弱,本質上是對現存的、既得的物之支配權的保護。任何一種物權作為對標的物的直接支配權,它確定了物權人依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對其標的物的支配范圍。任何人都必須尊重物權人的該支配范圍,不得侵入該支配范圍干涉物權人的權利行使。這也包括在同一標的物上後成立的物權只有在不侵入、干涉先成立的物權的支配范圍的條件下才能得以成立。否則,時間在後的物權根本就不能成立。
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的表現,依不同種類的物權的排他性不同而異其效果。一般說來兩個排他性極強的在性質上不能共存的物權不能同時存在於同一個標的物上,因而在有先設定的該種物權時,則後發生的物權當然不能成立。例如在某人享有所有權的房屋上,他人不能同時再設立所有權。如果他人依買賣、取得時效等法律事實取得該房屋的所有權,則必然導致原所有人的所有權消滅。再如已於一塊土地上為他人設定地上權時,就不能再為人設定一個永佃權。另外,如果物權的排他性表現為在性質上並非不能共存,則同一標的物上可以同時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這樣的物權。但成立在先的物權優先行使,即後發生的物權不得不讓先發生的物權居於優先地位,並僅於不妨礙先發生的物權的范圍內才得以成立。例如,同一供役地上有足夠水源,供役地人先後為兩個人設定了汲水地役。如果以後發生水源不足的情況,則設定在先的地役權人優先享受其權利。只有在其行使權利後,設定在後的地役權人才可以享受其權利。再如地上權人在自己的地上權上為人設定抵押權後,又為人設定地上權的,則該次地上權在抵押權實行時可以請求將之除去。但於地上權上設定次地上權後,又為他人設定抵押權的,則該抵押權實行時不可以請求除去該次地上權。
物權相互之間的優先效力,根據不同種類的物權的排他性不同並依物權成立之先後而確定其優先的效力,這是一般原則。但是這一原則的例外情況,就是限制物權(定限物權)的效力優先於所有權。限制物權是於特定方面支配標的物的物權。除了在一些極特別的情形(如所有人地上權、抵押權)外,限制物權都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設定的權利。所以在同一標的物上,限制物權成立於所有權之後。但是,限制物權是根據所有權人的意志設定的所有權上的負擔,起著限制所有權的作用,因此限制物權有較所有權為優的效力。
物權對於債權的優先效力
物權對於債權的優先效力,是指物權與債權在因同一標的物而有關聯時,不論各自的種類為何,也不問各自成立的時間的先後,物權均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這具體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物已為債權的給付標的,如就該物再成立物權時,則物權具有優先的效力。例如一物數賣,但在後的買受人已經接受了出賣物(動產已交付,或已就不動產辦理了所有權移轉登記手續),則該買受人即取得了出賣物的所有權,即使不動產已交付給在先的買受人亦然。此時該買受人的所有權當然優先於在先的買受人的債權。
(2)用益物權人對於標的物的價金或補償金、賠償金,有較其他債權人優先受償的權利。例如在一棟房屋上設定抵押權後,再設定了典權。在抵押權人實行抵押權時,如果附有典權的房屋所有權無人願意購買或其出價低於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額時,可以除去典權將房屋出賣。在賣得的價金清償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以後尚有餘額的,典權人有權優先於一般債權人(當然還包括登記在後的其他物權人)而受償;
(3)在債務人的財產上設有擔保物權的,擔保物權人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這即為別除權。例如在債務人房屋上設定了抵押權,在實行該抵押時,無論該債務人的財產是否夠清償債務,抵押權人對於抵押房屋的賣得價金享有優先受償權。即使該債務人宣告破產,也不影響抵押權的優先效力;
(4)非屬於債務人所有之物,所有人有取回該物的權利,這即為取回權。例如出賣人已將出賣物發送,買受人尚未收到,也沒有付清價款而宣告破產時,出賣人可以解除買賣合同,並取回其標的物。
物權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這是一般的原則,但也有例外的情況。例如,不動產租賃在各國民法立法例上均屬於債權,但大多都規定承租使用權優先於租賃物受讓人的所有權及在租賃物上後設定的他物權。
物權的物上請求權
(一)物權的物上請求權的概念和性質
物權的物上請求權(以下簡稱為用益物權請求權),是在物權的實現上遇有某種妨害或可能會發生某種妨害時,物權人有權對於造成妨害其權利事由發生的人請求排除此等妨害。這種請求權是物權基於絕對權、對世權,可以對抗任何第三人的性質而發生的法律效力。它賦予物權人各種請求權,以排除物權的享有和行使過程中的各種妨害,從而恢復物權人對其標的物的原有的支配狀態。
由於物上請求權作為物權的效力,與債權、侵權行為、訴權等存在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其性質,因而有不同的觀點:(1)物權作用說,認為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作用(效用),而非獨立的權利,其依存於物權而存在、消滅;(2)純債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系請求特定人為特定行為(排除妨害)之權利,為行為請求權。故性質上是純粹的債權,應適用有關債的規定;(3)准債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不同於債權,但又類似於債權,即為一種准債權之特殊請求權。所謂類似於債權即物上請求權系請求特定的人為特定行為的權利,不是以直接支配標的物為內容,故不是物權的本體,而是一種類似於債權的獨立權利。所謂不同於債權,是物上請求權附屬於物權,其命運從屬於物權,因而又不同於債權。就上述特性看,物上請求權系僅可以准用債權的規定之權利,故是一種准債權;(4)非純粹債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系對人的請求權,故非物權本身,而系獨立的權利,但其命運與物權同,於物權的存續期間不斷地派生,故不適用消滅時效。這種請求權雖是對特定人的請求,但在破產程序和強制執行程序中較一般債權優先,強烈地表現出其系自物權派生的特徵,故非純粹之債權;(5)物權效力所生請求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乃物權效力上所生之請求權,與物權不可分離。物權如有移轉,此請求權亦當然隨之移轉;(6)物權派生之請求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是由物權所派生,而經常依存於物權之另一權利;(7)所有權動的現象說,認為這種請求權系觀念的、絕對的近代所有權,對於特定人主張的一種動的現象形態而已。(註: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冊,
台灣1990年版,第39-40頁。)
以上諸說中,第一說與第七說完全否認物上請求權的獨立權,而第二說又把物上請求權完全看作債權,這與物上請求權的性質是不相符的,均不足取。至於其他諸說,都是從物上請求權的不同方面的觀察得出的結論,只是各自的著重點不同而已。例如第三、四說著重於物上請求權准用債權的規定,而第五、六說則是從物上請求權附屬於物權予以觀察得出的結論。因此,綜合言之,物上請求權是以物權為基礎的一種獨立請求權。對此定性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之:
(1)物上請求權是請求權。所謂請求權,是指權利人要求他人(特定的人)為一定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物上請求權在物權受到妨害時發生,它是物權人請求特定的人(妨害物權的人)為特定行為(除去妨害)之權利,為行為請求權。它不以對物權標的物的支配為內容,故不是物權的本體,而是獨立於物權的一種請求權。作為請求權,物上請求權有與債權相類似的性質,因而在不與物上請求權性質相抵觸的范圍內,可以對之適用債權的有關規定,例如過失相抵、給付遲延、債的履行及轉讓等。
(2)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用。物權作為一種法律上的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於受到妨害時,物權人即有除去該等妨害的請求權。因此,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用,它以恢復物權的支配狀態為目的,在物權存續期間因有對物權的妨害而不斷地發生。
(3)物上請求權附屬於物權。這是物上請求權作為物權的效用的必然結果。物上請求權派生於物權效力,其命運與物權相同,即其發生、移轉與消滅均從屬於物權。因而物上請求權不同於債權等請求權,它不能與物權分離而單獨被移轉。至於讓與物上請求權可以作為動產物權的交付方法,這是因為已經有了物權移轉的合意,僅依此方法而發生物權移轉的效力,並不是與物權分離而單獨讓與物上請求權。
與物上請求權的以物權為基礎的獨立請求權性質相關的還有其是否為消滅時效之客體,即消滅時效是否適用於物上請求權問題,對此立法例和學說上均有較大分歧。《德國民法典》一般性地規定請求權因30年的消滅時效而消滅(第194條第1款),但已登記而生的請求權除外(第902條第1款)。物上請求權作為請求權的一種,依德國民法除已登記的(不動產)物權外,其他物權的物上請求權均應適用消滅時效。
《日本民法典》對物上請求權是否適用消滅時效問題,依其第167條的規定債權因10年間不行使而消滅。債權或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因20年間不行使而消滅。似乎是應當適用消滅時效的。但日本在審判實務上強調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力,無消滅時效之適用。
⑶ 物權效力的優先效力
物權的優先效力亦稱物權的優先權效力,是指在同一物之上同時設定有物權和債權時,在權利實現過程中物權優先於債權,同一物之上存有相容的數個物權時,除了法律另有規定之外,先設立的物權優於後設立的物權。物權的優先效力問題,學界歷來存有爭議。以史尚寬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物權的優先效力僅指物權優先於債權的效力,而不包含物權之間的優先效力。還有學者指出,物權之間存在優先性的觀點在邏輯上也不成立,因為某一物權對另一物權優先,就意味著另一物權不優先,也即是有的物權優先,有的物權不優先,由此歸結出物權彼此之間具有優先性的一般性結論,顯然存在邏輯上的錯誤。另一種學說對物權優先性的問題持寬泛的理解,認為其既包含物權對債權的優先,也包含物權之間的優先效力,即先設立的物權的效力優先於後設立的物權。對於這兩種不同學說,各有其可成立的依據,可解釋為廣義和狹義之分。其中以物權效力既有對債權之優先,又有物權彼此之優先為廣義的見解。
(一)物權優先於債權的效力
在同一物之上既存在物權又存在債權時,無淪其成立次序先後,物權優先於債權。物權優先於債權的法理根據主要在於物權法的公示公信原則,不動產經過登記或動產經過交付轉移了佔有,就發生物權轉移,產生對抗第三人的債權的效力。如未經過登記或交付,就還停留在債權階段,債權當事人之間地位平等,彼此不發生某一債權優先於其他債權的問題。具體而言,物權優先於債權主要表現在:
1.所有權優先於債權
例如一房多賣,導致同一標的物上成立數個債權,彼此平等。如果賣房人與其中一個買房人辦理了過戶登記手續,則該買房人對該房產取得所有權,可以對抗其他與賣房人簽訂了買賣合同的當事人的債權,這些債權人不能就已經辦理過戶登記手續的該房產主張其債權的實現。
2.他物權優先於債權
他物權包含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當同一標的物上用益物權與債權並存時,除了法律另有規定,用益物權應當優先於債權。如建設用地使用權屬用益物權,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可以其用益物權對抗第三人對該建設用地主張租賃、借用、贈與等債權。擔保物權亦相同。當同一標的物之上擔保物權和債權並存時,擔保物權優先於債權。例如,享有擔保物權的債權人相對普通債權人擁有標的物折價後優先受償的權利。破產法上的別除權亦是擔保物權優先於債權的典型例子。
物權優先於債權是一般原則,但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時會出現例外。例如:(1)買賣不破租賃規則。我國《合同法》第229條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租賃合同中承租人佔有使用房屋,享有的是具有物權性質的債權,如後來該租賃標的發生物權變動,這一變動的結果不能對抗租賃合同的效力。(2)已經預告登記的債權。我國《物權法》規定了預告登記制度,該法第20條規定:「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保障將來實現物權,按照約定可以向不動產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預告登記所登記的不是現實的不動產而是將來交付的不動產,將購買不動產的合同進行預告登記,登記的雖然是債權,但是經過登記後的債權已經產生了類似物權的效力,可以對抗將來的針對該登記的不動產發生的物權變動。
(二)物權之間的優先效力
物權之間是否存在優先效力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對此前面已有提及。立足於物權效力的廣義理解,物權的優先效力應當包含物權之間的優先效力。物權之間的優先效力亦稱作物權的對內效力或物權的對內優先性,意指同一物之上多個他物權並存時,應當依據法律規定或者物權設立的先後確立物權實現的順序,先實現的物權相對後實現的物權而言具有優先性。根據物權的排他性質,同一物之上不能存在多個所有權,但可以設立多個互不沖突的他物權。多個他物權中確立優先性的依據首先是法律法規的規定。例如《物權法》第239條規定:「同一動產上已設立抵押權或者質權,該動產又被留置的,留置權人優先受償。」此條規定背後的法理在於留置權是法定擔保物權,抵押權與留置權是約定擔保物權,按照法律的一般原則,法定權利優先於約定權利。其次,應當按照權利設定的先後時間確立物權之間的優先順序,亦即通常所講的「先來後到」規則。我國《物權法》第199條對此亦有規定:「同一財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拍賣、變賣抵押財產所得的價款依照下列規定清償:(一)抵押權已登記的,按照登記的先後順序清償;順序相同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這一規定體現了權利設立在先就應當實現在先的原則。
從以上規則可以看出,同一物之上可以並存多個互不沖突的物權,其權利的實現必有順序,表現為一物權對另一物權的優先效力問題,優先效力的依據或是法律規定,或是設立、登記在先。這種權利實現的先後順序表現了物權之間的優先效力。
⑷ 物權法的優先效力和具體表現
一、物權的優先效力僅指優先於債權的效力.
二、具體表現:買賣不破租賃.
關於「一房二租」的法律思考
案例:2004年,某文化館為建一綜合樓,與某糧食管理所簽訂一租賃協議,約定某糧食管理所為某文化館投資2萬元,樓房建成後,三間臨街的門面房由某糧食管理所使用5年。2005年初,樓房峻工。某文化館又與張某簽訂一租賃合同,將該三間房屋又租給張某,將房屋交付張某使用,並辦理了登記。某糧食管理所起訴文化館和張某,請求確認文化館與張某之間的合同無效,文化館按租賃協議向某糧食管理所交付房屋。 此案中,在同一租賃物上,先後成立了兩個租賃合同,出租人卻將租賃物交付給了後成立的租賃合同的承租人。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況並不鮮見。對此,法院應該支持哪份租賃合同呢?下面,我們對租賃權的性質,也就是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是債權還是物權,來具體分析,尋找答案。 物權法定,這是一個基本原則。其是指物權的種類和內容均由法律規定,不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只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物權具有直接支配性、排他性和優先性,有極強的效力,不應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並且方便物權公示,確保交易安全。而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其為物權,並且,我國合同法將其規定在債權債務的法律關系的章節中,很顯然,該權利是來源於當事人之間的租賃合同,應屬債權之范疇,承租人只有債上請求權。但是,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雖是基於債權,卻有明顯的物權特性。 所謂物權,是指權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而享受其利益的權利,其特徵包括直接支配性、排他性和優先性。而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便有此特徵: 一、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具有直接支配性 承租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無須他人的意思或行為介入,對租賃物即可行使管領處分的行為,實現其權利。具體表現為承租人對租賃物使用收益的權利,對租賃物的改良權和轉租權。我國合同法第217條、225條規定了承租人對租賃物的使用收益,第223條、224條作了有關改良和轉租的規定。承租人享有的用益權、改良權和轉租權,能夠體現承租人對租賃物權利的物權特徵。 二、承租人對租賃物的佔有具有排他性 承租人依租賃合同的約定佔有租賃物,是承租人支配租賃物的前提和基礎。佔有是對租賃物事實上的管領,佔有租賃物也為承租人支配租賃物提供了事實上和法律上的可能。佔有一旦存在,就應受到保護。所以出租人已經將租賃物依約轉移給承租人佔有後,就不得在租賃物上設立以佔有為權能的其他權利,這也表明該權利具有排他性。 三、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具有優先性 1、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優先於後成立的所有權。我國合同法第229條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這即是各國大都採用的「買賣不破租賃」的原則。其是指在租賃合同存續期間,雖然租賃物的所有權發生變動,租賃合同對受讓人來說,仍然有效,也就是租賃合同的效力不受影響。這一現象也被法學界稱為「債權物權化」。「買賣不破租賃」原則,使承租人與出租人間的法律關系,隨著租賃物所有權的移轉而轉變為承租人與買受人間的法律關系。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隨著租賃物移轉而移轉,這也證明了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是對物權;也說明了設立在後的買受人對租賃物的所有權,並不會妨礙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的實現。即是,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優先於後成立的所有權。 2、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優先於後成立的抵押權等他物權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5條規定:「抵押人將已出租的財產抵押的,抵押權實現後,租賃合同在有效期內對抵押物的受讓人繼續有效」。租賃權的標的物雖然在成立上必須轉移佔有為其要件,但因法律未規定租賃權為物權,這種轉移佔有並不能使財產租賃權具有對世的絕對效力,此處也採取了「買賣不破租賃」的原則,使租賃權具有物權化的性質,可以對抗抵押物受人,加強了對承租人的保護。 綜上所述,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包括佔有使用收益權、改良權,以及轉租權等,表現出了(1)對抗性(2)對事實上侵害租賃權的第三人的效力(3)租賃權處分的可能性等特點,也表現出了對物的直接支配性、排他性和優先性的特點,這是「債權物權化」的體現,也是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具有物權特徵的體現。 那麼,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是否優先於債權呢?這也這次討論要解決的問題。 當出租人先後將租賃物出租給兩個承租人時,因兩份租賃合同均不具有無效或可撤銷的條件,是有效合同。依合同約定,出租人交付租賃物,承租人佔有租賃物,其佔有是合法佔有,應當受到保護。因此先佔有租賃物的承租人,即取得對租賃物的權利。因這種權利具有物權化的特徵,有對抗力和排他性。而未佔有租賃物的承租人,其享有的是來源於合同約定的請求交付租賃物的權利,是債權,根據物優先於債權的原則,其不能對抗另一承租人所享有的具有物權特徵的權利。因此,未取得佔有租賃物的承租人,只能依債務不履行向出租人請求損害賠償,無法取得對租賃物的權利。 當然,法律規定對租賃關系進行登記,作為承租人對抗第三人的前提條件的,先將房屋租賃關系進行登記的承租人,取得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作者單位:河南省汝南縣人民法院)
⑸ 物權的優先效力包括哪些方面
物權的優先效力
優先效力物權的優先效力,也稱為物權的優先權,其主要含義指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利益沖突的權利並存時,效力強的權利排斥效力弱的權利的實現。這種效力的強弱既體現在物權與債權之間,也體現在物權與物權之間。物權的優先效力包括兩方面:
(1)當物權與債權並存時,物權優先於債權。例如,享有擔保物權的人較之普通債權人具有優先受償的權利。當然,法律和司法實踐也賦予某些債的關系具有優先效力。如已出租的私有房屋由出租人出賣時,承租人享有優先於他人購買該房屋的權利。但這種優先效力不是基於物權產生的,所以不具有優先於物權的效力。如甲、乙、丙三人將其共有的房屋出租給丁,以後三人協商同意將房屋出賣,在出賣給何人時發生了爭議。甲、乙要將房屋出賣給戊,丙根據其物權主張優先購買權
,丁則根據其債權主張優先購買權。根據物權優先於債權的原則,房屋應出賣於丙。
(2)同一物上有數個物權並存時,先設立的物權優先於後設立的物權。即物權相互間也有優先效力的問題。在某些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在同一物之上設立多個物權,例如為擔保同一債權而設立兩個或兩個以上性質相同的擔保物權,此時應當根據設立時間的先後順序確定物權的優先效力。物權之間的效力根據物權成立時間的先後而確定,這是一般原則。在不同種類的物權之間的優先效力要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例如限制物權的效力優先於所有權。因為限制物權本來就是根據所有權人的意志設定的物上負擔,起著限制所有權的作用,因此限制物權效力要優先於所有權。再如,根據《
擔保法司法解釋》的規定,
留置權的效力
優先於抵押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