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經許可使用他人版權文獻

經許可使用他人版權文獻

發布時間:2021-09-14 18:41:40

㈠ 利用他人版權內容方法牟利算侵犯版權么

首先,算,當然算,專利法就是保護你所說的食品葯品配方的,「偉哥」回的配方其實國內葯廠早就答知道了,但一直到17年左右白雲山才開始出仿製葯「金戈」就是因為「偉哥」的專利沒到期
其次,你必須證明這個配方是你的,並且已經進行過申報,據傳,十三香在之前一直是民間調味料,王守義搶注了十三香的商標後,其他人就不能再賣十三香了
如果你不能證明這個配方是你獨有的,那麼其他人使用這個配方你無權對其進行干預

㈡ 未經許可使用他人音樂作品何種情況下構成侵權

未經許可使用他人音樂作品何種情況下構成侵權?在沒有經過許可的情況下,以營利為目的向廣大網友提供在線試聽或下載屬於違法行為,該行為屬於侵犯著作權罪。著作權人有追究的權利。那麼未經許可使用他人音樂作品何種情況下構成侵權?侵犯著作權未經許可使用他人音樂作品何種情況下構成侵權?1、關於製作視頻、音頻《著作權法》規定為了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屬於合理使用。因此,只要僅用於您個人或您的家庭范圍內,即便未經音樂作品或CD的權利人授權,也可以利用CD,網路分享音樂或您及您朋友的翻唱、演奏,製作視頻、音頻。但是,如果將這些視頻或音頻再傳到網上的話,則構成侵權。2、關於現場表演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費,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屬於合理使用。因此,現場表演符合雙免費,即觀眾免費以及演員免費,則不必取得權利人授權即可以使用。至於能否通過收取廣告費抵消場租賃場地或樂器的開銷,原則上沒問題,是否構成侵權,還要看個案的具體情況。另外需要注意,屬於合理使用的,不僅不必取得權利人許可授權,也不必支付使用費。但是,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及出處,並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權利。未經許可使用他人音樂作品何種情況下構成侵權?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撥打八戒知識產權在線客服。八戒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專註:商標、專利、版權、域名等知識產權業務方向。主營業務三大板塊:常規知識產權、涉外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交易。互聯網+知識產權行業的黑馬型企業。

㈢ 我在公開發表的論文中大量使用別人的原文(六成左右吧),體系也是基本按照人家。我侵犯著作權嗎

比較典型的抄侵犯著作襲權的行為。
1.在著作權侵權行為的判斷中不考慮行為人是否盈利(只有一處例外:免費表演他人作品,屬於合理使用)。你沒有獲得稿酬、盈利,都不能成為辯護理由。
2.你的行為不符合合理使用的要求: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向公眾提供的作品中適當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許可,不付報酬。這里有兩個要求:目的要求和量的要求。特別是量上的要求,雖然沒有明確的標准,但是,引用的內容不能夠構成你的作品的主體,這是起碼的。

責任: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至於賠償多少錢,計算方法從下面選:
1.權利人的實際損失;
2.侵權人的違法所得;
3.如果前面兩項都無法計算,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

以上只是是法律分析。如果你及時停止,權利人一般不會起訴的。

㈣ 出版圖書圖片引用上,是否註明出處就不算侵犯版權

1、對於原創作品,需取得原創作品著作權人的許可使用授權,若其中涉及使用其他回出版物相應內答容,除客觀事實外(著作權只保護客觀事實表達方式,不保護客觀事實本身),必須符合「合理使用」或「法定許可」的要件,並註明文獻資料的來源;涉及圖片類的,須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
2、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3、提問者所涉及的引用,目前法律規定除了需要註明作者和文獻來源外,還需要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

㈤ 使用未經許可的版權的該如何處罰

使用未經許可的版權的該如何處罰?著作權是對一種權利,著作權人是可以使用著作權的,如果他人未經過著作權人的同意就使用其著作權的一般是侵犯其著作權,著作權人有權利向法院申請訴訟。使用未經許可的版權的該如何處罰?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表演、放映、廣播、匯編、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表演的,著作權法另有規定的除外;2.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3.未經表演者許可,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製品,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表演,著作權法另有規定的除外;4.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錄音錄像製品,著作權法另有規定的除外;5.未經許可,播放或者復制廣播、電視的,著作權法另有規定的除外;6.未經著作權人或者鄰接權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採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鄰接權的技術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7.未經著作權人或者鄰接權人許可,故意刪除或者改變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8.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因此使用未經許可的著作權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並處以非法經營額3倍以下的罰款;非法經營額難以計算的,可以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關於使用未經許可的版權的該如何處罰?這一問題我們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果有更多關於版權的問題,大家可以繼續關注八戒知識產權,或電話聯系我們。

㈥ 未經許可擅自使用他人音樂作品構成侵權情況有哪些

未經許可擅自使用他人音樂作品構成侵權情況有哪些?全國眾多娛樂場所接到律師函,要求對其未經授權擅自使用音樂作品的侵權行為停止侵權並賠償損失,接下來我們就聊一聊未經許可擅自使用他人音樂作品構成侵權情況有哪些?未經許可擅自使用他人音樂作品構成侵權情況有哪些未經許可擅自使用他人音樂作品構成侵權情況有哪些?1、關於製作視頻、音頻著作權法第22條第1款第1項規定,為了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屬於合理使用。因此,只要僅用於您個人或您的家庭范圍內,即便未經音樂作品或CD的權利人授權,也可以利用CD,網路分享音樂或您及您朋友的翻唱、演奏,製作視頻、音頻。但是,如果將這些視頻或音頻再傳到網上的話,則構成侵權。2、關於現場表演著作權法第22條第1款第9項規定,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費,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屬於合理使用。因此,現場表演符合雙免費,即觀眾免費以及演員免費,則不必取得權利人授權即可以使用。至於能否通過收取廣告費抵消場租賃場地或樂器的開銷,原則上沒問題,是否構成侵權,還要看個案的具體情況。另外,屬於合理使用的,不僅不必取得權利人許可授權,也不必支付使用費。但是,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及出處,並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權利。我國版權法里有規定對於侵權的例外,其中一部分是關於合理使用中的個人使用。簡單來說,我國版權法幾乎完全照搬國外的模式以及綜合考慮了伯爾尼公約TRIPs協議WCT等國際公約。其中也規定了各個國家可以在國內版權法中設置一些例外。但是這些例外必須要符合一個三步檢驗標准·不得與受保護的作品或者版權持有人的正常利用相抵觸·必須限於某種特殊情況·不得損害作者的合法權益基於以上三條,我國版權法中規定的合理使用必須滿足以下四個條件:1、合理使用還需尊重被使用作品著作權人的著作人身權,使用作品必須指明作者的姓名、作品名稱、作品的出處等。2、被使用的作品必須已經發表;3、被使用作品的目的必須是出於非商業用途;4、合理使用不應侵犯著作權人的著作財產權以外的其他合法權利;

㈦ 求一篇關於著作權或版權的論文,2000字左右,要有參考文獻

試論著作權的繼承
楊唐勇

( 廣東培正學院 法學系,廣東 廣州 510830)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908(2007)0420

著作權作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近代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歷史不很悠久。當著作權作為一項民事權利受到法律保護以後,著作權繼承也逐漸在各國法律中確立下來了,我國也不例外。由於法律對著作權的保護有許多特殊之處,因而,對有關著作權繼承問題的探討也就顯得很有意義。本文試圖對著作權繼承的理論基礎、特殊性、法律的適用以及實踐中具體操作等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著作權繼承的理論基礎

著作權的繼承是指根據著作權人的合法有效的遺囑、遺贈扶養協議或其它繼承方式,在著作權人死亡時,將其所有的著作權移轉給繼承人享有的一種法律制度。從各國的法學理論和立法實踐來看,著作權通常分為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兩部分。其中,前者與著作權人人身的存在不可分離,不具有可轉讓性,不可以由其繼承人繼承;對於後者,由於這種財產權利與人身可以分離,具有可轉讓的性質,各國通常在其著作權法和繼承法中明確規定公民死亡後,其生前享有的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利可以依法由其繼承人繼承。因此,在本文論述的著作權繼承的法律關系中,僅僅指著作財產權繼承這部分內容,而不含著作人身權這部分內容。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建立了著作權保護制度的國家都承認著作權的繼承製度,並在著作權法中作出了相應的規定。[1]

著作權成為繼承的客體,其理論基礎何在呢?

首先,著作權是一種財產權,具有財產屬性。從著作權客體來看,它是以某種客觀存在的具體形式體現出來的創造性的智力創作成果,即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是作者智力創造性勞動的結晶。由於創作作品的作者付出的勞動通常都不是一般的簡單勞動,而是能創造出較高價值的復雜勞動,這些勞動創造的價值均凝聚在作品之中。因此,作品是一種凝聚了一般人類勞動的勞動產品,必然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它可以在市場上交換、轉讓,和其他知識產品一樣都是一種具有財產價值的無形商品。

其次,著作權作為一種財產權,具有可轉讓性。著作財產權是一種財產權,可以與其主體相分離,從而可以轉讓。對此,我們可以考察一下世界各國有關著作財產權轉移的立法理論。各國對著作財產權的轉移存在著不同的立法理論。大多數國家採納著作權「二元論」的觀點,主張將著作權分成著作財產權和著作人身權兩部分,彼此相互獨立,認為著作人身權不能轉讓,著作財產權可以轉讓,從而可以被繼承。也有一部分國家採納著作權「一元論」的觀點。例如在德國,該國著作權法學者認為著作權是由著作財產權和著作人身權兩部分構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著作財產權的轉讓,必然涉及著作人身權的轉讓,由於著作人身權是不可轉讓的,因而著作權也就無法轉讓。該理論有礙於版權貿易的發展,於是,學者們又設計了一種「創設轉移」或「創設繼受」的理論,從而使得著作財產權可以轉讓,最終也可以被繼承。可見,無論是採用「二元論」理論的國家還是採用「一元論」理論的國家,其著作權立法或繼承立法都普遍承認著作財產權可以作為繼承的客體。[2]

著作權的財產屬性以及它具有的可轉讓性特點,決定了它可以成為繼承的客體。從民法學的理論來看,在繼承法律關系中,繼承的客體也就是遺產,判斷某一客體能否成為繼承客體,關鍵是看它是否符合遺產通常必須具備的如下特徵:第一,遺產是公民遺留下來的財產,具有財產性。第二,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下來的財產,具有特定的時間性。第三,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下來的個人財產,並且是依法能移轉給他人所有的財產,具有個人專屬性和可流轉性。第四,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下來的個人合法財產,具有合法性。從我們前述分析中知道,著作權的客體符合了遺產必須具備的特徵要求,因而,在遺產的具體范圍上,各國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分別作出了相應的具體規定,通常都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規定為屬於遺產的范圍,能夠成為繼承的客體。

我國充分借鑒了世界各國繼承立法和著作權立法的經驗,在繼承法和著作權法立法過程中,均明確規定公民享有的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可於公民死亡時由其繼承人繼承;在我國司法審判實踐中,也審結了許多涉及著作權繼承糾紛的案件。例如,馮雛音等八人訴江蘇三毛集團侵犯著作權糾紛案;[3]裴立、劉薔訴山東景陽崗酒廠侵犯美術作品著作權案;[4]……通過對案件的審理,法院均肯定了作者的繼承人依法享有被繼承人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包括對作品的使用權、許可使用權、獲得報酬權等;對著作人身權,繼承人只能給予保護,而沒有繼承權。

二、著作權繼承的特殊性分析

(一)著作權主體的特殊性

著作權的主體是廣泛的,既有自然人,也有法人和其它組織,甚至可能是國家(例如我國)。但是,能作為遺產成為繼承客體的著作權,其主體只能為自然人,這是由繼承法律關系的本質所決定的。因為繼承法律關系,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發生於自然人之間權利與義務的承受關系。法人或者其它組織作為著作權人,發生變更、解散、撤消或終止法律關系時,其著作財產權在法律規定的保護期內由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其它組織享有;沒有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其它組織的,由國家享有,但這不是繼承。因為法人和其它組織不能成為被繼承人,因而不產生繼承法律關系。只有自然人死亡時,其著作權才能成為該繼承法律關系的客體。由此可見,著作權的可繼承性僅限於作為著作權主體的自然人個人。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在作為著作權主體的自然人死亡後,可以由其法定繼承人或遺囑繼承人繼承。[5]

(二)繼承期限的特殊性

作為繼承客體的著作財產權,各國著作權法普遍規定了一定的保護期限,超過了有效保護期,該著作財產權就終止,這種智力成果也就進入公有領域,成為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該保護期通常包括著作權人的生存期間和死後一定期間。目前,在世界各國的著作權立法和國際著作權立法中,對著作權的法律保護期限,有的國家規定為著作權人終身加死後25年,如波蘭;也有規定為著作權人終身加死後75年的,如德國;還有規定為著作權人終身加死後80年的,如西班牙;甚至還有長達99年的,如象牙海岸;但大多數國家都規定為50年。這決定了繼承人所繼承的被繼承人的著作權也有期限限制,只能限定在著作權人死亡後有效的保護期內。

(三)繼承數額的不完全確定性

著作權作為一種無形財產權,其價值是不確定的。它本身並不具有直接的物質財富,必須經過物化過程才能產生一定的物質財富,通常要通過對作品的使用才可實現其價值。著作權人使用作品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可以是發表作品,從而可獲得稿酬;也可以是許可他人以復制、發行、翻譯、改編、網上傳播等方式使用自己的作品,從而獲得報酬;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新的使用作品的方式還將會不斷出現,這都可能給著作權人帶來財產利益。因此,著作財產權的財產利益在數額上是無法完全確定的。在著作權人死亡後,其繼承人繼承了其著作財產權,他也可以通過類似方式使用該作品,從而獲得報酬。甚至將來出現新的作品使用方式,該繼承人也可使用,只要在著作權保護期內就可以取得收益。由於法律對著作權的保護深及作者死後的幾十年,這就使得被繼承人生前擁有的著作權中的財產利益在數額上是不能完全確定的,因此,繼承人所繼承的著作權在繼承數額上具有不完全確定性。

三、著作權繼承的法律適用與繼承方式

各國著作權法或繼承法都有關於著作權繼承的規定。由於著作權繼承與有形財產權繼承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著作權繼承當然也可以適用各國繼承法中關於繼承的原則規定。[6]不過,由於著作權的特殊性,許多國家並沒有簡單地援引其他單行法或民法一般原則來處理著作權繼承問題,而是在著作權法中對著作權繼承作出專門的、具體的規定。有些國家甚至在著作權法中特別指出民法中關於繼承的某些一般性原則,不能適用於著作權繼承。在這一類著作權法中較典型的,恰恰是在民法典中對繼承的規定最為詳盡的法國和德國。[8]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屬於公民的,公民死亡後,他享有的著作財產權在本法規定的保護期內,依照繼承法的規定轉移。因此,在我國,著作權的繼承有法定繼承、遺囑繼承、遺贈或遺贈扶養協議繼承等方式。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或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當享有繼承權的繼承人為復數時,通常要進行遺產分割,最終使每一個繼承人得到自己的遺產份額,由其單獨行使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能。由於著作財產權與物的所有權不同,因而其分割的方法也有區別。一部著作、一幅畫的著作權是不可能像糧食、布匹等物品那樣按繼承人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因為著作權是無形的,對著作權載體的分割不等於對著作權的分割。如果將一幅畫的載體分割成若干塊,不僅不能分得這幅畫的著作財產權,而且會毀了這副畫的載體,也會毀了這副畫的著作財產權。因為它再也不能以這幅畫的價值進入商品流通領域了。[7]因此,在著作權分割過程中,對於被繼承人死亡時只獲得了權利而沒有取得實際財產利益的那部分,通常要等到實際財產利益實現時,其繼承人才可以通過分割而實際獲得。對處於這種狀態的著作財產權,共同繼承人應該保持一種共同共有關系。但是,繼承人也可以通過將它折作價款歸其中一人所有,而由他向其他共同繼承人支付相當於他人繼承時應分得的同等份額的價值以補償其損失,從而分割遺產。繼承人還可以通過向第三人轉讓全部著作財產權並獲得價款的方式,從而進行實際分割。當然,這只是在一般情況下平均分割著作財產權的辦法,若發生繼承人中有人應多分、少分或不分等特殊情況時,則應按照繼承法的規定區別對待。此外,由於著作財產權價值的不完全確定性,各繼承人可結合著作財產權進行價值評估,以免日後產生更多的糾紛。

參考文獻:

[1]王利民主編,《知識產權法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頁。

[2]參見吳漢東等著,《西方諸國著作權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122頁。

[3]唐德華主編,《知識產權案例實錄與解析精要》,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154頁。

作者簡介:楊唐勇,男,江西泰和縣人,廣東培正學院法學系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知識產權。

㈧ 我在公開發表的論文中大量使用別人的原文(有註明出處),侵犯著作權嗎

如果在公開發表的論文中大量使用別人的原文,已經註明了引用文章的出處,不構成侵犯著作權的情況,但是,如果引用量較大的,對論文的質量還是有很大影響的。
著作權,又稱為版權,分為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其中著作人格權的內涵包括了公開發表權、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他人以扭曲、變更方式利用著作損害著作人名譽的權利。第二十二條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
(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㈨ 參考文獻,這算侵權嗎

不算侵權 .
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 第(二)項規定「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專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屬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你寫文章是為了介紹、說明或評論,符合法律合理使用的規定,不屬於侵權。

閱讀全文

與經許可使用他人版權文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