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所知了解,高新技術企業申請條件的基本條件如下:
(一)在中國境內(不含港、澳、台地區)注冊的企業,近三年內通過自主研發、受讓、受贈、並購等方式,或通過5年以上的獨占許可方式,對其主要產品(服務)的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二)產品(服務)屬於《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的范圍;
(三)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10%以上;
(四)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實際經營期不滿三年的按實際經營時間計算,下同)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於5,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於5%;
2.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0,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於4%;
3. 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億元以上的企業,比例不低於3%。
其中,企業在中國境內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佔全部研究開發費用總額的比例不低於60%。企業注冊成立時間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計算;
(五)近一年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同期總收入的比例不低於60%;
(六)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應達到相應要求;
(七)企業申請認定前一年內未發生重大安全、重大質量事故或嚴重環境違法行為。
基本條件中未提及知識產權數量及成果轉化數量,但是,認定評判中涉及知識產權和成果轉化呢,但是具體需要達到多少,這方面我也不太確定,可以去i路浩問問,他們更專業一些
國家高新企業技術認定的四個評判標准:
1、核心自主知識產權
2、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3、研究開發的組織管理水平
4、成長性指標
企業四項等分達到70分以上即可通過。
如果你還有疑問,可以去i路浩問問,他們更專業一些
㈡ 科技成果轉化,主要的評價指標是什麼是看合同,還是看知識產權
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是考核成果應用轉化的過程,並不僅僅看合同。
㈢ 高航知識產權上面的科技成果轉化是什麼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只是考核近三年的科研項目,主要體現在RD研發表格和提供的相關證明材料上,這個對中介機構和企業來說,都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家中介機構解釋是一樣的,都是對他的概念進行各自理解的基礎上分析後,得出一套自己的理念。
㈣ 知識產權與科技成果轉化是怎樣的一種關系
知識產權是指各種抄智力創造比如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在商業中使用的標志、名稱、圖像以及外觀設計,都可被認為是某一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而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後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
知識產權是關於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智力勞動成果的專有權利。隨著科技的發展,為了更好保護產權人的利益,包括保護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等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為智力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運用到生產建設上去,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科技成果轉化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風險性事業。兩者是不同的,但是兩者之前也是有聯系的,智力成果的轉化同樣也能帶來更多的科技成果的轉化,科技成果的轉化離不開知識產權的發明,兩者皆可以共同進步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建設。
㈤ 高企科技成果轉化,主要的評價指標是什麼是看合同,還是看知識產權
首先我們來復了解下什麼是制科技成果,什麼是科技成果轉化。
依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技成果是指通過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成果。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技成果進行的後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科技成果轉化形式包括自行投資實施轉化;向他人轉讓該技術成果;許可他人使用該科技成果;以該科技成果作為合作條件,與他人共同實施轉化;以該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折算股份或者出資比例;以及其他協商確定的方式。
科技成果一般包括專利、版權、技術使用許可證、注冊的軟體版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科技成果轉化的判斷依據是:企業以技術成果形成產品、服務、工藝、樣品、樣機等;
所以科技成果看知識產權的證書,科技成果轉化看運用該知識產權的產品,以及產品的銷售合同、發票、生產工藝文件等等。在申報高企時,兩者都要考慮,形成完整的證據鏈,且證明材料越多越好。
㈥ 知識產權與成果轉化可以是多對一的關系么
知識產權與成果轉化可以是多對一的關系。10項知識產權相對應的就是企業的10項科技成果。
㈦ 科技成果轉化是否一定要與知識產權相關
從目前申報系統的填寫規則來看,體現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發項目必須要有相關的知識產權作為支撐,無知識產權支撐的技術訣竅不視為科技成果轉化。
㈧ 知識產權既是創新的一個重要產出,也是成果轉化的重要因素嗎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然而,我國科研人員大多數「高大上」的研究成果仍「待字閨中」,無法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教授拿不到股權,學校搞不成科技成果轉化,政府得不到科技型企業。」西南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副總經理康凱寧用「三輸」來概括之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不暢局面。
今年1月,西南交通大學印發了《西南交通大學專利管理規定》,在我國首次明確了職務發明人對職務科技成果的所有權,將獎勵權前置簡化為知識產權獎勵,使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由發明人和學校共同所有,其中前者具有70%的所有權。
新政在頒布的三天內就有了明顯的成效:有好幾項成果的核心專利辦理了知識產權的校內分隔手續,並辦理了專利權人變更事項。
一直以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管理上的局限,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創造性難以發揮,是科技成果轉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西南交通大學為代表,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相繼出台了成果轉化獎勵和激勵政策。今年3月頒布的《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從加強創新成果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對創新人才激勵力度、鼓勵和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等三個方面強化人才創新創業激勵機制。
新辦法新機制的制定出台,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熱情,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帶來了活力。作為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中科院上海葯物研究所2014年以來實施了50%的轉化收益歸團隊、個人,20%作為團隊研究經費的新規。新政使成果轉化收益與科研人員的利益緊密結合,也直接促使成果轉化走上「快車道」。2015年,該所有15項新葯研發成果成功轉讓,合同總額達8億元,是前5年轉化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