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藏書票章屬於哪種藝術形式
藏書票是一種小小的標志,以藝術的方式,標明藏書是屬於誰的,也是書籍的美化裝飾,屬於小版畫或微型版畫。一般是邊長5-10厘米見方的版畫作品。
上面除主圖案外,要有藏書者的姓名或別號、齋名等,國際上通行在票上寫上「EX—LIBRIS」(拉丁文)。這一行拉丁文字,表示「屬於私人藏書」,藏書票一般要貼在書的首頁或扉頁上。
(1)衣帶書香藏書票與版權票收藏擴展閱讀:
1、藏書票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的價值。欣賞一枚枚小小的藏書票,就像在微型藝術王國里暢游。藏書票圖文並茂,色彩斑斕;豐富多彩,知識性強;以小寓大,容納古今;小小票面不僅可以傳遞某種思想,還適應各種畫種和製作方法,變化無窮,趣味無限。
2、藏書票和郵票類似,從出現之日起,就演變為收集和收藏的對象,甚至有時其收藏的功能還蓋過了藏書的標志功能。原因是,藏書票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的特質,它圖文並茂,色彩斑斕;一種情托起了藏書票,這種情就是人類對知識的崇拜和對書籍的熱愛。
3、西方的藏書票上通常還有拉丁文「EX-LIBRIS」 (屬於我的書)。書票的圖案最初多半以家徽、神話傳說、英雄美人等為題材,以後題材越來越廣泛,有風景以及與個人生活、工作、愛好有關的各類圖案。
❷ 藏書票是什麼干什麼用的
藏書票是:一種用以表明書的所有權的圖案標志,通常貼在書的封里。
藏書票作用:一方面是做藏書的標記、書本的裝飾,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另一方面它還可用做藝術交流、收藏、展覽欣賞等學術活動,是一種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微型藝術品。
(2)衣帶書香藏書票與版權票收藏擴展閱讀:
藏書票包含有圖案、票主名、拉丁文EXLIBRIS。圖案內容,可以反映與書籍的裝幀風格或內容相關聯。也可以反映藏書者的興趣、愛好或性格;
票主名指書籍持有者的名字,可採用我國傳統印章的方式蓋在書票上,作為藏書的標記;拉丁文EXLIBRIS指世界統一的藏書票文字標記,使之成為獨立的一門小型藝術,有別於其它畫種。
藏書票不象大壁畫那樣具有宏觀的氣勢,它卻如郵票一樣有小而精的特點,給人以獨特的的視覺作用。它與郵票相比也有不同特點。郵票屬於大眾,而書票屬於私人所有;郵票是印刷品,而書票是版畫藝術原作。因此,藏書票原作的藝術價值更高一些。
它給人在視覺上及思維上的作用與其它繪畫藝術品是相同的。如表現風景、人物、花卉、動物、抽象事物等方面運用的技法也是多樣化的。都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內涵極其豐富,有些書票甚至哲理性很強,常常給觀者在精神上產生一種共鳴的作用。
同時它還可調動人的佔有欲要求,因為擁有一枚和擁有十枚、百枚及數百枚的心態是不一樣的。有了書票,可觀賞、收藏、利用、交流、展覽,對文人、對收藏家、對文化交流均有不同的作用。因此,藏書票正在被更多的人所青昧。
❸ 藏書章屬於哪種藝術形式
藏書章屬於篆刻藝術。所謂篆刻藝術,乃於金屬、象牙、犀角、玉、石等質材之上雕刻以篆體文字之藝術。因以製作印章為主,又稱印章藝術。
作為國粹之一,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以貫之、厚重的悠久傳統。其融萬千氣象於方寸之間,向為歷代文人墨客所鍾愛,或自篆自用,或饋贈文友,鈐記落款,觀賞把玩,可從中獲得無盡的審美愉悅和藝術享受。
中國古代藏書章對於後人了解文獻的收藏和流傳以及鑒別古籍版本等都具有重要價值。現代圖書館也常在所藏圖書資料上加蓋藏書章。全稱如「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書」、「北京圖書館藏刊」。有的藏書章上還有入藏日期或圖案。
有的則採用不帶色的鋼印。圖書的藏書章一般蓋在書名頁的下方正中,也有在書名頁蓋章以外,還在書中固定的某一頁和在最後一頁的下方正中各蓋一個章。期刊和其他資料則多將藏書章蓋在封面上。
藏書章形狀多半是正方形和長方形,也有其他不規則形狀。現代圖書館的藏書章形狀多樣,除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外,還有 圓形、 三角形、 棱形、 橢圓形等。藏書章的用料也有多種,有 木質、石質、 金屬、 動物骨、 象牙、 塑料、 有機玻璃等等。
❹ 藏書票被稱為什麼
藏書票被譽為「版畫珍珠」、「紙上寶石」,是貼在書的首頁或扉頁上帶有藏書者姓名的小版畫。藏書票藝術起源於15世紀下半葉的歐洲,至20世紀發展為繁盛時期,日前已逐步擴展到亞洲、澳洲、北美洲等地區。歐洲最早的藏書票是用木板刻制的。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版畫家都參與過藏書票的設計、創作。所以,藏書票可說是版畫創作的一個分支,因為它是與版畫藝術共同發展的。藏書票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傳入中國,從30年代開始,中國也有許多版畫家投身於藏書票的創作。
(4)衣帶書香藏書票與版權票收藏擴展閱讀
藏書票的黃金時期出現在19世紀的下半葉。歐洲的文人幾乎都自己動手或請人設計屬於個人的藏書票,有些書店可以根據顧客的需求製作藏書票。當然藏書票的審美風格也有時代性。
當工業革命的巨浪鋪天蓋地沖擊歐洲各國時,人們厭煩機械的僵硬的幾何圖案,於是以彎曲變化的植物枝葉為構圖的藏書票便得以流行。
如1897年德國人克萊朵夫設計了以蒲公英和野花作為背景,加上飛翔的天使的藏書票,那流暢的筆觸傳達著浪漫主義的韻味。所以藏書票的發展,經歷了由純粹實用性到逐步注重個性化和藝術鑒賞性的一個過程。
❺ 什麼是藏書票
是一種小小的標志,以藝術的方式,標明藏書是屬於誰的,也是書籍的美化裝飾,屬於小版畫或微型版畫。
❻ 請問什麼是藏書票急需!!!!!加分
藏書票是供藏書用的,其最初的功能和藏書印章一樣,屬於個人收藏的一種標記。通常藏書票在票面上印有拉丁文Ex-Libris,意為「我的藏書」。最早的一張藏書票是1470年由德國人Johannes Knabensberg製作的,署名勒戈爾(Lgler),由一款畫有刺蝟銜著野花腳踩落葉的木刻畫構成。
不過類似這種圖畫構成的藏書票,在早期是極為罕見的。一直到17世紀末期,藏書票多以表示貴族身份的紋章作為圖案。由於當時只有貴族或修道院才收藏得起書籍,紋章藏書票往往象徵權勢和地位,並不流行。如17世紀中葉,英王查理二世的藏書票,以兩頭獅子捧一面盾牌的王室紋章為圖款,構圖庄嚴而有些刻板,是典型的紋章藏書票。
到18世紀,隨著教育普及,出版業發展,藏書不再是少數貴族的專利,許多中產階級也都收藏圖書,藏書票也就平民化,由原來注重由紋章顯示地位,轉而用圖畫來表示收藏者的個性與喜好,藏書票趨向個性化,也更追求藝術的意味,如18世紀中葉英國布利牧師以自己書房一角的書堆作為藏書票的構圖,表示收藏者的一種情趣。這個時期還時興寓言形式的藏書票,似乎要寄託更多的文化旨趣。如荷蘭畫家邁克爾·伯格斯設計的寓言票,所繪是一對天使騎在兇猛的老鷹背上,一手抓住老鷹,一手護衛牛頭,其寓意耐人尋味。
藏書票的黃金時期出現在19世紀的下半葉。歐洲的文人幾乎都自己動手或請人設計屬於個人的藏書票,有些書店可以根據顧客的需求製作藏書票。當然藏書票的審美風格也有時代性。當工業革命的巨浪鋪天蓋地沖擊歐洲各國時,人們厭煩機械的僵硬的幾何圖案,於是以彎曲變化的植物枝葉為構圖的藏書票便得以流行。如1897年德國人克萊朵夫設計了以蒲公英和野花作為背景,加上飛翔的天使的藏書票,那流暢的筆觸傳達著浪漫主義的韻味。所以藏書票的發展,經歷了由純粹實用性到逐步注重個性化和藝術鑒賞性的一個過程。
至於國人何時開始使用藏書票,至今未有明確的說法。不過較早的有留美學生關祖章的書票,畫面是一位古代書生在書房搜尋圖書,滿地都是線裝書,還有寶劍等飾物,頗有古風,上署「關祖章藏書」五個字,大約是1914年前後製作的。另有戲劇家宋春舫使用的藏書票,標示有「褐木廬」書齋名,也帶傳統文人的情味,估計是本世紀初製作的。二、三十年代使用藏書票的作家藝術家不少,如葉靈鳳、郁達夫、李樺、唐英偉等等,都製作過許多風格獨特的藏書票。不過,在中國,藏書票一直都只是文人自娛的玩意兒,較少流傳。直到近年,才陸續有一些刊物零星介紹過藏書票知識,並出版過一、二種有關藏書票的集子。
目前,國際上流行的書票,可以概括為四大類。
一類是畫家一幅一幅繪制而成的,這類書票並不多見。另一類是由版畫家製作的,此類最多。版種則可分為凸、凹、平、漏四種。凸版的版材有麻膠、石膏、塑料等,但以木版最大量、最普遍。凹版最理想的版材是銅版,但也有鋅版、鉛版等。平版的版材是石版。漏版,又稱孔版、絲網版。而在這四大類型中,製作技法也是多種多樣。目前,國際書票聯盟已發布了20餘種通用編號,用以區別和規范書票製作的版種和技法。
但由於版畫製作之技法日趨多樣,許多版種和技法在國際上還沒有統一的代號。如拓彩版、吹塑版等等。上述兩類,都是書票原作,比較珍貴。只是手繪者,生產不易,難免行之不遠;而以版畫拓印者,數量大增,甚至被視為正宗,書票也因之而有過「版畫藏書票」之專稱。
如果我們將第一類稱為「手繪藏書票」,將第二類稱為「版畫藏書票」,那麼第三類便是可以大量印製的復製品,似可稱之為「通用藏書票」或「復制藏書票」。這類書票在我國尚屬罕見,但在國外,都已上市銷售了。這類書票因為不是專用,所以不標明票主,但在票面上應留有一定的空白,作為書主簽名的地方。有的還像郵票一樣,打上齒孔,背面有膠,只要買來隨手撕下一張,貼在書的扉頁中,簽個名或者蓋個章就完事了。
第四類藏書票,則是「電腦藏書票」了。它可以大量生產,方興未艾。這後兩類書票均與現代科技聯姻,為藏書票的廣泛普及走入千家萬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中國最早的藏書票———「關祖章藏書票」。國家圖書館從館藏圖書中發現一枚迄今所知最早的中國藏書票「關祖章藏書票」。這枚書票貼在1910年出版的《京張路工攝影》集中,畫面為一古代書生在滿室書卷中夜讀的情景,具濃厚的書香之氣和中國古典文化神韻,是一枚構思巧妙與藏書主題緊扣和契合的書票。圖畫工緻精美,上方「關祖章藏書」五字,秀逸剛勁。同樣的「關祖章藏書票」還出現在1913年出版的一本《圖解法文網路辭典》中,為台灣出版人吳興文發現並收藏。關祖章為廣西赴美留學人士,歸國後曾在交通部任職,他熱愛西方文化並製作這枚藏書票供自己使用。據分析,關祖章可能是中國最早製作和使用藏書票的人。
中國最早的文學人藏書票———葉靈鳳「鳳凰」票。這枚書票是30年代上海的著名作家葉靈鳳1933年親手繪稿刻印的。他思想進步,和郁達夫積極推介西方文化包括藏書票,並親手製作了這枚書票,印出後,他寄贈書票給日本友人太田臨一郎。後來李樺、賴少其等一些青年木刻家積極製作藏書票,不能說沒有受到葉靈鳳等人的影響。這枚書票有史料和藝術雙重價值。
最早由外國人在中國製作的藏書票———「飲水思源」藏書票。這枚書票是民國時期金陵大學西文教授裴德安氏1928年製作的,畫面上一位僧人在專心致志抄寫經卷。圖案古樸自然,氣氛肅穆,人物形像栩栩如生。據發現者和收藏者賈俊學介紹,這枚書票是他淘書所得,已發舊褪色,經由中國藏書票藝委會主任、著名版畫家梁棟先生鑒定確認為套色版。這枚書票晚於「關祖章藏書票」,早於葉靈鳳的「鳳凰票」和李樺的書票,彌足珍貴。
中國的抗戰藏書票———「羅工柳藏書票」。這枚藏書票是中央美院教授、1939年「魯藝」木刻工作團版畫家羅工柳先生的作品,是木刻畫:兩個八路軍戰士的頭像、一面紅旗和一把橫置的木刻刀,組成了一個極其簡潔凝煉的畫面,表現了抗戰歷史中八路軍的風采,是一枚珍貴的革命題材藏書票。據《中國藏書票史話》一書著者李允經介紹,羅工柳說這枚書票當時印出貼在本子上保存至今。在三四十年代革命陣營中極少有人搞藏書票的情況下,這枚書票顯得格外珍貴,有特殊的意義和文史價值。
台灣土產珍品———「獅首圖騰」藏書票。「獅子銜劍」是台灣民間的圖騰吉祥圖案,從30年代起,它被藏書票作家巧妙引用到創作中。日本佔領台灣時期,日籍作家西川滿醉心台灣風土民情,請日本著名版畫家宮田彌太朗創作的一枚「獅子銜劍」藏書票,以木刻水印出來,貼在「媽祖祭」詩集創刊號上轟動一時,這是台灣島上最早誕生的藏書票。不久又有西川滿的台灣友人、詩人楊熾昌根據民宅獅首圖騰製作的一枚「劍獅」藏書票問世,也被人們視為珍愛而爭相索求。這兩枚藏書票印數極少,作為日本佔領台灣時期的書票相當珍貴。
❼ 藏書票什麼時候興起的
藏書票是一種帶有藏書者始名的小型美術作品,因多採用版畫形式製作,亦稱版畫藏書票。藏書票與我國鈐蓋在書上的藏書印章異曲同工,是書籍收藏者的一種藝術標記。藏書票15世紀源於德國,20世紀30年代初傳入我國,80年代在我國再度興起,有了很大發展,於1984年成立了中國藏書票研究會。藏書票的國際通用名稱為EXLIBRIS,意即「書票」、「藏書之一」,與藏書者姓名相輔。組成為某某藏書票。藏書票表現的內容極其廣泛,飛禽走獸,花卉草木,山川河泉,古玩文物,人像屬相,歷史神話等等均可入畫、寫意。寫實、具象、抽象、變形誇張、精雕細描各種藝術手法可各顯其巧。藏書票的製作、印刷同各種版畫技法一樣,具體尺寸一般在8×10厘米左右,形式多樣,小型精美,素被譽為「版畫珍珠」、「紙上寶石」。藏書票活動離不開書和書主(票主),以及與之相關的讀書、愛書、藏書、求知、求美的聯系,所以說藏書票是一種具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藝術品。
❽ 藏書票的來歷
藏書票的來歷:
藏書票出現於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藏書票是德國人1450年製作的。西方的藏書票上通常還有拉丁文「EX-LIBRIS」 (屬於我的書)。書票的圖案最初多半以家徽、神話傳說、英雄美人等為題材,以後題材越來越廣泛,有風景以及與個人生活、工作、愛好有關的各類圖案。作為一種藝術品,藏書票在歐美各國非常流行,有很多藏書票收藏家和專門收藏各種書票的博物館,很多國家都有藏書票愛好者的各種組織,國際藏書票協會每兩年舉行一次雙年會,進行學術交流及藏書票的交換,同時舉辦國際藏書票雙年展。在亞洲,最早製作藏書票的國家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出現的藏書票與傳統的浮世繪結合,形成獨特的風格。
中國的藏書票是在20世紀30年代從日本傳入的。魯迅倡導的版畫創作運動推動了中國藏書票的發展。木刻家李樺組織的現代版畫會在進行版畫創作的同時也創作藏書票。1935年出版的《現代版畫》第9期即為藏書票藝術品專輯。郁達夫非常喜愛藏書票,唐弢也廣泛搜集藏書票,在其所著《書話》一書中收有陳仲綱等刻的藏書票。80年代初,中國藏書票研究會成立,參加了國際藏書票雙年會。1987年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屆藏書票展,中國的藏書票曾在美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出。
❾ 世界上第一枚藏書票的來歷
世界上最早的藏書票為德國人約翰內斯·克納貝恩斯貝格(Johannes Knabensberg)所有,署名勒戈爾(Lgler),製作時間在1470年;畫面上的刺蝟,腳踩幾棵被折斷的花草,口銜一朵被折下的花, 上面飄動的緞帶上,幽默地寫著: 「慎防刺蝟隨時一吻」的字樣。
藏書票是供藏書用的,其最初的功能和藏書印章一樣,屬於個人收藏的一種標記。通常藏書票在票面上印有拉丁文Ex-Libris,意為「我的藏書」。
藏書票的黃金時期出現在19世紀的下半葉。歐洲的文人幾乎都自己動手或請人設計屬於個人的藏書票,有些書店可以根據顧客的需求製作藏書票。當然藏書票的審美風格也有時代性。當工業革命的巨浪鋪天蓋地沖擊歐洲各國時,人們厭煩機械的僵硬的幾何圖案,於是以彎曲變化的植物枝葉為構圖的藏書票便得以流行。
如1897年德國人克萊朵夫設計了以蒲公英和野花作為背景,加上飛翔的天使的藏書票,那流暢的筆觸傳達著浪漫主義的韻味。所以藏書票的發展,經歷了由純粹實用性到逐步注重個性化和藝術鑒賞性的一個過程。
(9)衣帶書香藏書票與版權票收藏擴展閱讀
在亞洲,最早製作藏書票的國家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出現的藏書票與傳統的浮世繪結合,形成獨特的風格。中國的藏書票是20世紀30年代從日本傳入的。魯迅倡導的版畫創作運動推動了中國藏書票的發展。木刻家李樺組織的現代版畫會在進行版畫創作的同時也創作藏書票。1935年出版的《現代版畫》第9期即為藏書票藝術品專輯。
郁達夫非常喜愛藏書票,唐弢也廣泛搜集藏書票,在其所著《書話》一書中收有陳仲綱等刻的藏書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藏書票研究會成立,參加了國際藏書票雙年會。1987年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屆藏書票展,中國的藏書票曾在美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出。
中國國家圖書館從館藏圖書中發現一枚迄今所知最早的中國藏書票「關祖章藏書票」。這枚書票貼在1910年出版的《京張路工攝影》集中,畫面為一古代書生在滿室書卷中夜讀的情景,具濃厚的書香之氣和中國古典文化神韻,是一枚構思巧妙與藏書主題緊扣和契合的書票。
圖畫工緻精美,上方「關祖章藏書」五字,秀逸剛勁。同樣的「關祖章藏書票」還出現在1913年出版的一本《圖解法文網路辭典》中,為台灣出版人吳興文發現並收藏。關祖章為廣西赴美留學人士,歸國後曾在交通部任職,他熱愛西方文化並製作這枚藏書票供自己使用。據分析,關祖章可能是中國最早製作和使用藏書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