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破解深度鏈接著作權つ煙
深度鏈接在互聯網行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其引發的法律問題也逐漸增多,在業界引起較大爭議。那麼,深度鏈接在實際應用中會遇到哪些法律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隨著內容聚合與深度鏈接技術在整個互聯網行業中的推廣與普及,互聯網企業基於商業模式、用戶體驗等因素的考慮,改變了第三方內容的利用與呈現方式,由此給產業發展帶來一些新的困惑,比如如何理解深度鏈接是否適用替代原則等,在業界引起較大爭議。釐清這些焦點問題,對於法院審理此類案件,以及在網路技術提供商、內容提供商和用戶之間尋求平衡非常有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中國版權》雜志社、騰訊社會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屆中國互聯網新型問題研討會將內容聚合與深度鏈接作為主題具有現實意義。
業界對於深度鏈接的定義並無很大爭議。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中關村人民法庭法官李穎認為,深度鏈接不是法律上的術語,而是司法實務中的一種,指的是那些不鏈接到網頁,而是直接鏈接到文章、圖片、網頁的超鏈接方式,或者點擊鏈接後,可在不脫離涉鏈網站的情況下,從被鏈的網站下載或在線打開文件的超鏈接方式。「區分深度鏈接與普通鏈接的主要標準是用戶是否會誤認內容服務提供者。」李穎表示,普通鏈接不會讓用戶誤認網路服務提供者。有深度鏈接時,如果具體內容頁面上無任何被鏈網站的標志或網址,用戶可能會誤認為還停留在被鏈網站而產生對網路內容提供者的誤判。
此外,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崔國斌補充,要全面分析深度鏈接的法律問題,還需區分深度鏈接的幾種類型,比如加框鏈接、嵌入式鏈接等類型。其中業界關注較多,也是法律問題比較集中的是加框鏈接。
對於深度鏈接的問題,李穎認為,網路用戶或網路服務提供者單純設置原文標題及原文鏈接,向公眾提供權利人已經在網路上發表的作品的,不構成直接侵權。但如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的系發揮市場替代作用、不能顯示原網頁信息的嵌入式深度鏈接,是構成侵犯著作權還是涉嫌不正當競爭,業界存在一些爭議。「比如一種觀點認為,深度鏈接不構成侵犯著作權,可能會構成不正當競爭;另一種觀點認為,深度鏈接方式會使得傳播的利益從被鏈網站轉到設鏈網站,著作權人難以獲利,而相關的設鏈網站發揮了市場的替代作用,由此產生的社會成本要大於社會收益,不符合著作權法的立法宗旨,因此構成侵犯著作權;還有觀點認為,這既構成侵犯著作權又構成不正當競爭。」李穎表示。
此外,還有觀點認為,應根據《侵權責任法》和《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的相關規定來判定深度鏈接的提供者是否承擔侵權責任。
深度鏈接應遵守不替代原則
判定深度鏈接提供商的法律責任,應該要看其是否替代被鏈網站向用戶提供作品內容,享受了作品傳播的利益,這也決定了他們是否應該承擔內容服務者的注意義務。
❷ 界定聚合盜鏈侵權 該不該放棄「伺服器標准」
聚合盜鏈將版權、技術、產業之爭推到了風口浪尖。鏈接侵權有3種形式:第一,鏈接盜版內容,可依據幫助或共同侵權,要求有過錯的設鏈者承擔侵權責任;第二,深層鏈接正版內容,是否堅持伺服器標準是一個主要的分水嶺;第三,盜鏈,是否構成侵權不無爭議。隨著影視聚合平台的流行,明確後兩種情形是否以及在什麼情況下構成侵權,顯得尤為迫切。
歐盟法院最近判決的GS Media案以及此前的多個判例對於鏈接侵權問題的解答,對我國《著作權法》上鏈接侵權認定標準的完善具有借鑒意義。
GS Media案明確以營利為目的鏈接盜版構成侵權
GS Media訴Sanoma案(以下簡稱GS Media案)的爭議焦點是:在一個網站上發布指向另一個網站上未經授權自由提供的受保護作品的超鏈接,在什麼情形下構成《信息社會中的版權與鄰接權協調指令》(2001/29指令)第三條第一款規定的「向公眾傳播」。在該案中,GS Media在其經營的新聞網站GeenStijl上發布了一個鏈接,用戶點擊該鏈接可以獲得涉案圖片。
歐盟法院審理後認為,鏈接盜版內容構成「向公眾傳播」需考慮兩個要件:第一,設鏈者是否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被鏈內容未獲得授權;第二,設鏈者是否出於營利目的。因此,如果個人針對第三方網站上自由提供的作品設置鏈接,不以營利為目的,並且作為一般規則,考慮到該個人不知道或者不可能合理地知道該作品未獲得授權,故不構成「向公眾傳播」;但是,如果有證據證明該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被鏈作品侵權,提供鏈接就構成侵權。
如果設鏈者以營利為目的,則可以期待其會主動核查被鏈作品是否侵權,因此推定其完全知道被鏈作品受保護,且未獲授權。此時,只要設鏈者無法通過舉證反駁這一推定,就構成「向公眾傳播」,屬於版權侵權行為。歐盟法院據此認為GS Media構成「向公眾傳播」,是版權侵權行為。通過舉證責任倒置,歐盟法院給主動設鏈者施加了較高的注意義務,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網路版權的保護水準。
歐盟版權法從權利解釋而非技術標准出發
在GS Media案之前,歐盟法院通過判例法確立了判斷特定行為是否構成「向公眾傳播」的兩個測試標准:「新公眾」標准和「特殊技術手段」標准。早期判例認為,「構成侵權的傳播行為所面向的公眾必須不同於初始傳播行為所面向的公眾,也即必須面向新公眾。」
在2013年的ITV訴TVCatchup案中,歐盟法院提出了一項新的測試標准——「特殊技術手段」標准。在該案中,互聯網電視廣播服務商TVCatchup以互聯網直播的形式將電視廣播組織ITV享有版權的涉案電視廣播通過互聯網向其訂閱用戶轉播。對此,歐盟法院認為,通過互聯網以轉播地面電視廣播的形式提供作品採取了不同於原始傳播行為的特殊技術手段,因此這一轉播行為構成「向公眾傳播」,必須獲得版權人授權。
其後的兩個判例Svensson訴Retriever Sverige案(以下簡稱Svensson案)和BestWater訴Michael Mebes案(以下簡稱BestWater案)涉及鏈接合法內容是否構成侵權的問題。在這兩個判例中,歐盟法院援引「新公眾」標准,認為針對第三方網站上可自由訪問的受保護內容設置可點擊鏈接、嵌入鏈接、加框鏈接等不構成「向公眾傳播」。
比如,在Svensson案中,歐盟法院認為,「向公眾傳播」包括兩個累積的條件:(1)傳播作品的行為;(2)向公眾傳播該作品。第一個條件應當被寬泛地解釋,因此針對受保護作品提供可點擊鏈接構成「提供行為」,因此是「傳播行為」。但是,由於初始傳播行為和涉案設鏈行為都發生在互聯網上,屬於相同的技術手段,故不適用「特殊技術手段」標准。因此,涉案設鏈行為必須指向「新公眾」。但是,通過可點擊鏈接「提供作品」並不能使涉案作品向新公眾傳播,因為任何互聯網用戶都可以接觸到原告網站上的受保護作品,涉案設鏈行為所針對的公眾已經包括在了初始傳播行為中。
相反,如果第三方網站採取了限制措施,僅向其訂閱用戶提供受保護作品,或者已經不再向公眾提供受保護作品,他人繞過這些限制措施設置鏈接,可認為向新公眾傳播了作品,需要獲得版權人授權。
綜上,歐盟法院對鏈接侵權的認定可歸納為下圖中所示:
我國《著作權法》對鏈接侵權認定標准需完善
雖然歐盟和我國在網路版權制度設計上存在一定差異,但依然具有可比性,因為我國的信息網路傳播權一方面與歐盟版權法中的「向公眾提供權」類似,另一方面又可被「向公眾傳播權」囊括進去,因此在互聯網環境下,歐盟涉及鏈接侵權的司法判例對我國具有借鑒意義。現對我國《著作權法》中的鏈接侵權認定標準的完善提出三點建議:
建議一:出於營利目的鏈接盜版內容應實行過錯推定
「避風港原則」旨在保護純粹管道、系統緩存、信息存儲、信息定位等被動、中立的技術服務提供者不對其用戶的版權侵權行為承擔責任,這對於平衡互聯網技術發展與網路版權保護是合理且必要的。但是在實踐中,一些服務提供者(比如聚合類軟體)通過設置主動的或者定向的鏈接向其用戶提供侵權內容,卻可以主張避風港庇護,從而逃避侵權責任。
按照現在的幫助侵權或者共同侵權理論,權利人需要證明鏈接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被鏈內容侵權。但是,如果接受GS Media案的結論,轉而對具有營利目的的鏈接提供者進行過錯推定,並由其負擔反駁這一推定的舉證責任,則可以較為合理地平衡各方利益。第一,實施過錯推定並不與既有規定相沖突,況且鏈接提供者處在舉證的有利位置,因為可以期待其會事先核查被鏈內容的權屬狀況。第二,一般信息定位服務提供者(搜索引擎)或者個人依然按照「避風港原則」,僅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例如收到權利人的侵權通知,才承擔侵權責任,因而不會沖擊信息自由和表達自由。
建議二:深層鏈接正版內容應被認定為直接侵權
對於深層鏈接第三方網站上可自由訪問的正版內容是否構成侵權,國內法院的主要爭議在於,設鏈者是否實施了「提供行為」。在此,可以比較一下歐盟和我國在這一問題上的司法實踐。歐盟繞開了伺服器標准,將「向公眾傳播」一分為二,並盡可能寬泛地解釋「傳播行為」和「提供行為」,因此設置可點擊鏈接、嵌入鏈接都被認為是「傳播行為」和「提供行為」,但是如果涉案「提供行為」不是面向「新公眾」,就不構成「向公眾傳播」,自然就不是版權侵權行為。
國內涉及深層鏈接的司法實踐前文已經提及。筆者認為,堅持伺服器標準是不必要的。第一,聚合類軟體對網路內容產業的危害不言而喻,繼續囿於伺服器標准無異於助紂為虐,有悖於相關國際公約中「高水準保護版權」之要求,況且歐盟、美國等皆未採用伺服器標准。第二,雖然歐盟法院在Svensson案和BestWater案中依據「新公眾」標准,認為深層鏈接第三方網站上可自由訪問的版權內容不構成版權侵權行為,但是「新公眾」標准遭到多方反對,因為「向公眾傳播權」是不能窮竭的。第三,筆者認可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崔國斌將「信息網路傳播權」分為「提供行為」和「展示行為」,因而深鏈聚合行為應當被視為通過網路平台公開展示作品的直接侵權行為。
建議三:盜鏈應被認定為直接侵權
鏈接有限訪問的內容就是盜鏈。對此,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法官馮剛認為,如果盜鏈行為破壞了被鏈網站的技術保護措施,就違背了《著作權法》中禁止規避、破壞技術保護措施的規定,屬於特殊侵權;在具體認定上可以採取舉證責任倒置,傾向於認為作為大型網站的原告對其正規影視作品均採取了技術保護措施,而由被告舉反證。這一建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解決深層鏈接的侵權問題;但是,在這種方案之下,為了能夠讓被控侵權人就其深鏈聚合行為承擔法律責任,版權人將被迫對其版權作品採取禁鏈等技術保護措施,這顯然是不公平的,憑什麼給版權人施加這樣一項義務。更進一步講,這種方案無疑增加了版權人的經營負擔。
事實上,與歐盟版權法中的「向公眾傳播」類似,我國的「信息網路傳播」也涵蓋兩種行為:提供作品的行為(比如將作品上傳到網路伺服器)和向公眾傳播該作品(比如在客戶端軟體向互聯網用戶播放作品)。當權利人採取禁鏈等限制措施,只向付費會員提供作品,意味著免費用戶被排除在外,如果設鏈網站通過規避被鏈網站的限制措施,以鏈接形式向一般互聯網用戶提供該作品,說其僅構成破壞技術保護措施,而不構成版權侵權,於法理於情理皆有所不合。如果有人將電影院正在向持票觀眾播放的電影,通過技術手段轉播到廣場的大屏幕上供公眾觀看,沒有人會說這種行為不是侵權行為,那為什麼一定要戴著「伺服器標准」這一有色眼鏡,認為通過盜鏈行為將只向付費會員提供的作品提供給一般互聯網用戶不是版權侵權行為呢?
❸ 什麼是跨國公司的惡意並購
惡意收購是與善意收購相對的一種收購方式,是指在目標公司不願意的情況下,當事人雙方採用各種攻防策略,通過收購、反收購的激烈戰斗完成的收購行為,以強烈的對抗性為其基本特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司為擴大自己的實力,改善自己的經營結構或吃掉自己的競爭對手,往往需要通過收購和兼並其他公司的方針,來擴大自己的實力。而在一般情況下,目標公司原來的大股東及經營管理人員是不願意放棄自己對公司的控制權,不願意看到公司被人控制、兼並。因而進攻性公司與目標公司圍繞收購與反收購、兼並與反兼並展開激烈的斗爭往往難以避免,從而使惡意收購成為股市中一種常見的收購方式。
關於惡意收購的特徵與方法
惡意收購以強烈的對抗性為其基本特徵。在善意收購的情況下,收購方與目標公司合作進行收購和被收購。而在惡意收購的過程中,由於目標公司管理部門不願意被收購,當事人雙方會在收購過程中採用各種攻防策略,激烈的收購和反收購將會持續整個過程。
就惡意收購來看,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狗熊式擁抱(Bear Hug),第二種則是狙擊式公開購買。
狗熊式擁抱,是一種主動的、公開的要約。收購方允諾以高價收購目標公司的股票,董事會出於義務必須要把該要約向全體股東公布,而部分股東往往為其利益所吸引而向董事會施壓要求其接受報價。在協議收購失敗後,狗熊式擁抱的方法往往會被採用。而事實上,對於一家其管理部門並不願意公司被收購的目標公司來說,狗熊式擁抱不失為最有效的一種收購方法。一個CEO可以輕而易舉得回絕收購公司的要約,但是狗熊式擁抱迫使公司的董事會對此進行權衡,因為董事有義務給股東最豐厚的回報,這是股東利益最大化所要求的。所以,與其說狗熊式擁抱是一種惡意收購,不如說它更可以作為一種股東利益的保障並能有效促成該收購行為。但是,股東接受惡意收購也不排除其短期行為的可能性,其意志很可能與公司的長期發展相違背。目標公司在發展中,其既得的人力資源、供銷系統以及信用能力等在正常軌道上的運營一旦為股東短期獲利動機打破,企業的業績勢必會有所影響。
狙擊式公開購買,一般指在目標公司經營不善而出現問題或在股市下跌的情況下,收購方與目標公司既不做事先的溝通,也沒有警示,而直接在市場上展開收購行為。狙擊式公開購買包括標購、股票收購及投票委託書收購等形式。所謂標購就是指收購方不直接向目標公司董事會發出收購要約,而是直接以高於該股票市價的報價,向目標公司股東進行招標的收購行為。而股票收購則指收購方先購買目標公司的一定額度內的股票,(通常是在國家要求的公告起點內,我國為5%)然後再考慮是否增持股份以繼續收購行為。投票委託書收購系收購目標公司中小股東的投票委託書,以獲得公司的控制權以完成收購的目的。狙擊式公開購買最初通常是隱蔽的,在准備得當後才開始向目標公司發難。一般來說,採用這種手段針對的是公司股權相對分散或公司股價被明顯低估的目標公司
❹ 崔國斌的學術成果
1. 商標許可終止後的商譽分配 知識產權 2012年12期;
2. 知識產權vs.網路自由:新一輪國際立法爭議解讀 電子知識產權 2012年03期;
3. 《反假冒貿易協議》與中國知識產權法的比較研究 電子知識產權 2011年08期;
4. 單字字體和字型檔軟體可能受著作權法保護 法學 2011年07期;
5. 中國專利共有制度評述(下) 電子知識產權 2010年07期;
6. 中國專利共有制度評述(上) 電子知識產權 2010年06期;
7. 中國大陸商業秘密保護的最新進展 全國律師(台灣) 2007年第8期;
8. P2P軟體背後的版權責任認定 月旦民商法學 2006年第1期;
9. 知識產權法官造法批判 中國法學 2006年第1期;
10. 「程序+磁碟」的可專利性分析 法學雜志 2005年第6期;
11. 文字作品的專利法保護-計算機程序文本的可專利性分析 法律適用 2005年第9期;
12. 知情同意原則的專利法回應-生物材料使用者的揭示義務 環球法律評論 2005年第5期;
13. 否棄集體作者觀-民間文藝版權難題的終結 法制與社會發展 2005年第5期;
14. 專利法上的抽象思想與具體技術-計算機程序演算法的可專利性分析 清華大學學報 2005年第3期;
15. 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反壟斷控制 清華法學 2004年 第6期;
16. 傳統知識保護的困境 專利法研究(專利局年刊) 2002年卷;
17. 專利技術的等同比較 北大知識產權評論 第1期 2002年;
18. 資料庫保護的立法現狀與理論基礎(合作) 北大知識產權評論 第1期 2002年;
19. 新千年的知識產權(譯作) 知識產權文叢 第5卷 2001年;
20. 基因技術的專利保護與利益分享 知識產權文叢 第3卷 2000年;
21. 基因序列的專利性 專利法研究(專利局年刊) 1999年;
22. 公司合並中的反壟斷控制 中日公司法比較研究 法律出版社 1998年;
23. 美國專利有效性仲裁製度評析 知識產權 1998年第3期;
24. 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之完善 民商法學 1997第10期。
❺ 蘋果專利糾紛案法院判iPhone6不侵權是怎麼回事
深圳市佰利營銷服務公司提出,該公司是專利號為ZL201430009113.9、名稱為「手機(100C)」的外觀設計專利的專利權人。
佰利公司認為,中復公司下屬門店銷售的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兩款手機的外觀設計侵犯了自己所享有的權利,請求北京市知識產權局責令蘋果公司和中復公司停止上述許諾銷售和銷售行為。
2016年5月10日,北京市知識產權局依據《專利行政執法辦法》審理後,作出一份《專利侵權糾紛處理決定書》,責令蘋果公司停止銷售、中復公司停止許諾銷售和銷售被控侵權產品。
蘋果公司和中復公司均不服,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法院依法撤銷被訴決定,同時宣告被控侵權產品iPhone6、iPhone6 Plus兩款手機未落入涉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❻ 王老吉創意可以用黑色背景嗎
王老吉涼茶發明於清道光年間(1828年),至今已有1多年年,被公認為涼茶始祖,有「涼茶王」之稱。涼茶是廣東、廣西地區的一種由中草葯熬制,具有清熱去濕等功效的「葯茶」。在眾多老字型大小涼茶中,又以王老吉最為著名。到了近代,王老吉[2]涼茶跟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王老吉涼茶的配方具有預防上火功能。怕上火,喝正宗涼茶王老吉;中國吉,喝百年王老吉。爭議開庭被稱為「中國裝潢第一案」的王老吉與加多寶涼茶紅罐裝潢權之爭,2013年5月15日在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正式公開審理[5]。面對雙方的多次交鋒,外界普遍認為,「王老吉」商標和特有的紅罐裝潢合為一體,不能人為剝離,都應歸「王老吉」品牌及廣葯集團所有。沒有地基,哪來樓房?加多寶宣稱的紅罐專利實為無效。在本案中,加多寶方面一直對外宣稱,紅罐包裝由加多寶母公司鴻道集團董事長陳鴻道(棄保在逃,一直未歸案)設計,並於1997年申請專利,加多寶擁有紅罐的裝潢權。對此,王老吉方面認為,早在1995年廣葯集團與加多寶母公司鴻道集團簽訂的《商標使用許可合同》中,已明確約定授權鴻道生產經營紅色罐裝、紅色瓶裝王老吉涼茶。舉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沒有所有權,又何來授權?就像沒有地基,哪來樓房?雙方協議約定使用紅罐,而不是黃罐、綠罐,這證明並不是像加多寶所說的,其獨創、選用了一種什麼包裝,使用紅罐屬於合同約定。而鴻道集團作為商標租賃方,繞過商標所有者廣葯直接申請外觀設計專利,這種做法本身就不合法。既成事實,無須爭辯,王老吉涼茶才是知名商品。加多寶提出,其生產的加多寶涼茶才是知名商品,知名商品所特有的包裝、裝潢受法律保護。王老吉則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知名商品擁有特有裝潢權,該裝潢屬於知名商品的合法經營者,並可隨商品在不同的合法經營者之間轉移。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03)佛中法民三初字第19號民事判決書和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03)粵高法民三終字第212號民事判決書均認定「王老吉涼茶屬於知名商品」,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紅罐王老吉涼茶是王老吉涼茶中的一種。廣葯集團之前授權鴻道生產經營紅罐王老吉,現收回紅罐王老吉的生產經營權後,特有裝潢權也隨王老吉涼茶生產經營權一並轉移至廣葯集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商標權與裝潢權不可分離。面對並不具有說服力的法理,加多寶又提出,商標和商品的包裝、裝潢是獨立的,受不同的法律保護,廣葯只能拿回商標,紅罐包裝、裝潢仍屬加多寶所有。這種商標權與裝潢權相獨立的觀點,國內諸多法學專家頗多爭議。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權中心李明德主任、西南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張玉敏教授、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張楚主任、清華大學法學院崔國斌教授等10多位專家一致認為:商品的包裝、裝潢就是商標,屬於孳息物范疇,因此,知名商品「王老吉」的包裝、裝潢產生的商譽只屬於「王老吉」,不可能由他人分享;紅罐始終與「王老吉」組合,並產生了一個共同的識別作用以後,如果把紅罐剝離給另外一個品牌,識別會為消費者帶來混淆困擾,從而違背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相關規定。 ps 以上所見,王老吉是一種老品涼茶,100多年的歷史了,而且品牌商標之爭很激烈,曾經出過 黃色,綠色,紅色 等各種顏色,但 卻沒有黑色。這其實就能說明問題了,黑色的心裡暗示:在人們的生活中,黑色總是出演反面角色。我們喜歡大紅花,討厭背黑鍋;喜歡上紅榜,不願上黑名單;喜歡收紅包,生怕被別人給黑了。[2]不信你試著仔細體味一下這樣命名顏色的效果:邪惡黑、機警紅、微笑綠、美味黃......。 所以,飲料很少選擇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