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評價郎咸平的資本主義精神與社會改革
之前網上觀看了耶魯大學開放課程《資本主義》,其中「馬克思和動盪經濟體制」一節是Douglas.W.Rae教授對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見解,他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理解不正確,有的預言是錯的。 以下為Rae談到的馬克思有關資本主義的條目(弊端) 1.壟斷資本主義 2.利潤率下降(基於上一點) 3.工人階級貧窮(基於上一點) 4.革命不可避免(基於上一點) 5.無產階級理論(基於上一點) 6.國家消亡(基於上一點) 關於壟斷資本主義特點,Rae分析以下幾點:消滅直接競爭,建立壁壘,沒有替代品,產業鏈縱向整合,購買者數量稀少。 但是Rae又認為通過經濟理論和行政手段兩方面可以打破壟斷。 經濟理論:壟斷企業通過規模經濟和產業鏈整合等增加產量,降低價格打擊競爭對手,從而建立壁壘阻止其它人進入行業。但是根據熊彼得「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理論,技術的創新導致舊行業淘汰並取而代之,比如蒸汽淘汰作坊,電力淘汰蒸汽等。 行政手段:壟斷企業可以收買監管機構,達到互惠互利來製造腐敗,比如監管機構向企業提供信息,企業人員到監管機構任職形成互惠關系。但1890年的「反托拉斯法」對這種腐敗取得良好治理效果。 關於利潤率下降。馬克思認為取決於勞動力使用量(剩餘價值佔比),如果生產中勞動力為零(機器替代人力),利潤率就為零。Rae認為資本密集型的工廠高度自動化的機器代替了人工,勞動成本幾乎為零,而真正的生產者實際上是已經作古的發明者,只要做好產品設計和銷售,照樣可以賣出好價錢。馬克思只關注「必要勞動時間」,對資本的優勢視而不見。 工人階級貧窮。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認為勞動力是一種商品,勞動創造價值,資本家支付工資剝削剩餘價值。但Rae認為馬克思遺漏一些關鍵因素。 首先是勞動力供需關系,比如歷史上人口過渡和區域發展平衡,某一階段溫飽和撫養費用要低得多,而印度勞動力比曼哈頓的勞動力便宜。 另一點是勞動強度,支付工資要根據強度不同而定,這需要科學的企業管理和激勵機制,比如福特汽車工資高於市場平均水平,但對工人的監管要嚴厲很多。 除此之外還有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的差別,企業管理、知識產權、生產效率、科技水平等等。 接下來是革命不可避免,普列漢諾夫有一個悖論:「如果革命不可避免,為何拚死讓其發生?」答案就是革命不是不可避免,就算發生也不是馬克思所說的原因。資本密集型的發達國家從未發生革命,而發生在蘇聯、中國、古巴這種不發達國家。 無產階級理論。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上台後就不存在剝削了,因為下面沒有階級了(普遍階級,universal class)。Rae認為階級一定存在,就像棒球聯盟墊底的球隊,他們誰也打不過。 國家消亡。馬克思認為消滅了階級就消滅了國家,最終建立無產階級執政。Rae假設無產階級政府是人民的委託代理人,代表人民治理國家,但是這種代理人只會關注自身和後代利益而非委託人的利益,然後新的斗爭階級就會產生,周而復始。在生產和分配的過程中,隨時都會產生階級,人類歷史上不可能存在無產階級掌權最終形態,讓控制資源的人只利他不利己。而某些人認為資本主義民主才是最終形態,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 總而言之,歷史進程不是馬克思所說的決定論,馬克思錯判了自己對未來歷史進程的論斷能力,而且還誤判有某種決定理論來預測人類社會的走勢。熊彼得的「創造性破壞」理論可以反駁這一點。
B. 誰有連弘燁、郎咸平、吳敬璉的著作合集謝謝
郎咸平寫了一些書可以在網路下載,理論體系在網上可查。
老吳敬璉也出過幾個書可以去書店買,基本下不到,理論體系可以到知識產權局查找。
連弘燁只出了一些著作,沒有寫書的習慣,他的理論體系只能到知識產權局查找或詢問他本人。
回答完畢,請鼓掌!
C. 郎咸平的話到底可不可信他說房地產問題是因為製造業出現問題所引起的真的嗎 中國製造業是真的遇到問題
首先,關於郎先生的話可信不可信,這問題比較復雜,只能說時間是檢驗一切真理的唯一標准。
在回答你關於是否是由於製造業出現問題從而影響房地產市場的問題,我個人感覺有一定的原因,但是這是范范的說,不單單是製造業,還有其他行業,由於投資回報率的影響,資金肯定是由低收益行業流向高收益行業,這是定理。你用這個標准去衡量這些問題就會理解了。
D. 讀解 郎咸平《中國經濟八大危機》 高手請進
中國已進入通貨膨脹期,如郎咸平所說,改革開放以來積蓄的一些社會和經濟問題將會全面爆發,個人認為現階段投資股票 房產都不是最好的選擇,應該選擇比較堅挺的外幣比如澳幣,歐元等持有,如果希望增值,可以適當地操作一些外匯保證金業務。。
E. 郎咸平分析的為什麼這么准
他分析的怎麼准了?他那張算命的嘴,最狡猾了,怎麼說都是對,你還真信吶?
F. 郎咸平說:中國稅收占消費品價格的比重高達64%,而商品本身的比重只有36%,是真的嗎
瞎扯的,增值稅13%可抵扣實際只需交銷售額的1-5%,企業所得稅是利潤的25%賺錢才交要算進去就影響競爭力,各種地稅是銷售額的3%再乘以稅率都是小意思
G. 我是知識產權專業的,不知道該怎麼學好管理學,和法理學,好多學術性問題不了解,雖然知道平時要多看書積
管理學是門很抽象的學科,但是是很多其他的基礎,有很多理論的東西要背,還有多看些案例,有很多經典的案例你可以到網上去找,在加上管理學其實跟我們的生活聯系很多,不要以為只有高管那個才叫管理,如果管理自己也叫管理學,你可以結合你身邊的事來分解書上的那些理論,最簡單的5個需求層次就是來源於最現實的東東,想要學好就必須一直學下去,老師講那點是不夠的,如果你只是應付考試,那上課聽聽,考試前背下就ok了 西經你說的是宏觀還是微觀哦,都是些基礎,學完了也只能曉得個大概,因為不管是宏觀還是微觀都是加了很多條件的,不考慮這個也不考慮那個的,曉得方向了再自己去延伸。微觀很簡單,就是些計算,只要你高數學的還可以就沒得問題了,就是些求導,彈性那些,理論很好理解,多看下書,做下習題就好了,建議不要過多的深究,因為你現在的水平不夠。宏觀相對難得多,有點像我們日常說的經濟了,跟貨幣、政治、政策等等聯系,如果老師講的好,你可以學到很多,不然你就只有自己看書,多查資料,推薦可以看下郎咸平的書,很通俗易懂的 會計學原理嘛,其實很簡單了,如果你不是會計專業的,大概掌握就ok了,不難,先把會計科目跟分錄背到起,搞懂他們各自是幹啥的,那些是成本,那些是損益,再做習題,想清楚裡面的經濟實質(就是他們在干什麼)你自然會把分錄寫的出來了,一定不要偷懶,科目分錄開始的時候一定要背,不然你後面學的很累的 PS:如果會計有什麼問題可以問我咯
H. 轉讓商標的收入屬於財產性收入嗎
財產性收入,也稱資產性收入,指通過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要素參與社會生產和生活活動所產生的收入。即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和不動產(如房屋、車輛、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
知識產權:獲利嶄露頭角
「去年,蘭州知識產權人均所得2.85元,而在以往,蘭州財產性收入中這一項為零。」日前,國家統計局蘭州調查隊隊長魏其高興地說。隨著人們對知識產權認識的深入,包括版權、發明專利在內的知識產權轉讓所獲得的收入逐漸走入人們的生活。
郎咸平在某論壇上發言指出,一個普通家庭何以富裕,主要歸納為三點:
第一,依靠資源;第二,依靠勞力;第三,靠知識技能創造力,「你們家發
明了一種神奇的配方,能專治謝頂或者不孕,方圓幾百里都有人求著你,你們家想不發財都難;或者你們有一種別人都不會的稀缺技能和知識,比如會算命,或者有
藝術才華也可以發財。」郎咸平舉例說,美國的國民財富中,大概科技原創力的貢獻率在50%以上。
事實上,國外早已將知識產權視為一項資產,是投資回報的一個部分,而不是業務運營的一部分成本。它們把從專利中挖掘收入作為一項獨立的業務對待,如果你因循守舊,只懂得用專利保護公司產品,那麼就會錯失包括利用專利創收在內的各種良機。
如果把全球電影視作一個王國,那麼好萊塢無疑就是它的首都。這座「夢工廠」不僅源源不斷地製造出璀璨的才子佳人明星產品,更是靠一塊大銀幕
就能讓人們的發財夢「夢想成真」。
風靡全球的電影《哈里·波特》第一集的製造投入超過3170萬美元,到2004年為止總共收入是12億4900萬美元,
其中最大的一塊來自其DVD的全球利潤(4億3600萬美元)。這就是說,票房已經不是娛樂大亨們最高大的的搖錢樹了,製片商是靠出售「知識產權」的長期
效應賺錢。如今,好萊塢的主要任務已經不是把名導演、影星和所有的拍攝資源捆綁在一起生產電影,而是把從知識產權中掙到的錢「攢」在一起,然後再分配到不
同的地方,包括創造、發行和為知識產權投資的人手中。
專家指出,十七大提出的「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的原則,不僅要求我們要多拓展渠道、多提供機會,讓老百姓的財富保值增值,而且,要開辟新渠道讓老百姓擁有和獲得更多的財富。
財產性收入還包括品牌的轉讓、域名的轉讓、品牌和商業信譽的使用許可、專利等無形資產的轉讓所獲得的收入。這就為我們廣大創業者進行品牌擴張,網路連鎖、專利折價入股等提供了新的商機和新的思路。創業者應該抓住機會實現多路進財,多維創收。
I. 財經郎閑評的目錄
2009年節目
財經郎眼-就業困局,路在何方(6月21日) 財經郎眼-房價怎麼又漲了?(6月27日) 財經郎眼-騰中收購悍馬,一場國際玩笑?(6月28日) 財經郎眼-邁克爾·傑克遜:王者之殤(7月4日) 財經郎眼-巴菲特的天價午餐(7月5日) 財經郎眼-油價上漲的背後(7月11日) 財經郎眼-蕭條經濟中的亮點(7月12日) 財經郎眼-麥道夫的驚天騙局(7月18日) 財經郎眼-壟斷國企扎堆世界500強(7月19日) 財經郎眼-透視「力拓間諜門」(7月25日) 財經郎眼-水價上漲的背後(7月26日) 財經郎眼-2009股市的秘密(8月1日) 財經郎眼-揭密中國CEO(8月2日) 財經郎眼-解密中國新貴族(8月8日) 財經郎眼-通貨膨脹真的來了嗎?(8月9日) 財經郎眼-奧巴馬上任200天(8月15日) 財經郎眼-中國人口老齡化之憂(8月16日) 財經郎眼-知識產權 中國敗訴(8月23日) 財經郎眼-聚焦中國「富二代」(8月29日) 財經郎眼-電視選秀:大眾狂歡的背後(8月30日) 財經郎眼-聚焦中國「農二代」(9月5日) 財經郎眼-民營經濟的危機與救贖(9月6日) 財經郎眼-中國經濟是否會「二次探底」(9月12日) 財經郎眼-新能源:中國經濟的機會還是陷阱(9月13日) 財經郎眼-透視中美輪胎特保案(上)(9月19日) 財經郎眼-透視中美輪胎特保案(下)(9月20日) 財經郎眼-金融海嘯周年盤點(9月26日) 財經郎眼-樓市拐點真的來了嗎(9月27日) 財經郎眼-信用卡危機是否會降臨中國(10月10日) 財經郎眼-說說聯想這些年(10月11日) 財經郎眼-諾貝爾和平獎:怎麼就是奧巴馬?(10月17日) 財經郎眼-匯率大戰 開打在即(10月18日) 財經郎眼-俄羅斯重啟私有化(10月24日) 財經郎眼-大學的危機(10月25日) 財經郎眼-透視中國式慈善(10月31日) 財經郎眼-九問「創業板」(11月01日) 財經郎眼-解密索馬裏海盜(11月7日) 財經郎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倒計時(11月8日) 財經郎眼-再談「創業板」(11月14日) 財經郎眼-迪斯尼落戶上海(11月15日) 財經郎眼-中美樓市比較(11月21日) 財經郎眼-中國股市的趨勢(11月22日) 財經郎眼-奧巴馬到底帶來了什麼?(11月28日) 財經郎眼-天然氣荒的背後(11月29日) 財經郎眼-迪拜危機的反思(12月05日) 財經郎眼-世界銀行的預言(12月06日) 財經郎眼-氣候大戰有玄機(12月12日) 財經郎眼-中國製造在海外(12月13日) 財經郎眼-消費的困局與突圍(2009-12-19) 財經郎眼-高盛的幽靈(2009-12-20) 財經郎眼-新帝國主義在中國(2009-12-26) 財經郎眼-2010年經濟情勢分析(2009-12-27)
2010年節目
財經郎眼-揭秘中國「最牛散戶」(2010-01-10) 財經郎眼-億萬富姐的罪與罰(2010-01-11) 財經郎眼-氣候變化的驚天騙局(2010-01-17) 財經郎眼-優貸危機來了(2010-01-18) 財經郎眼-海南再次瘋狂(2010-01-24) 財經郎眼-中國人為什麼收入低?(2010-01-25) 財經郎眼-中國足球產業化之痛(2010-01-31) 財經郎眼-日航破產的啟示(2010-02-07) 財經郎眼-《孔子》遭遇《阿凡達》(2010-02-08) (因為春節期間節目時間調整,暫停播出一周) 財經郎眼-轉基因水稻的背後(2010-02-21) 財經郎眼-焦炭出手,打擊礦石?(2010-02-22) 財經郎眼-春晚的產業鏈與經濟學(2010-02-28) 財經郎眼-透視豐田「召回門」(2010-03-07) 財經郎眼-低碳經濟的深思與慎思(2010-03-08) 財經郎眼-翻雲覆雨 必和必拓(2010-03-14) 財經郎眼-中美教育比較(2010-03-15) 財經郎眼-統計的「迷局」(2010-03-21) 財經郎眼-新能源汽車之辯(2010-03-22) 財經郎眼-地溝油背後的「循環經濟」(2010-03-28) 財經郎眼-匯率大戰硝煙起(2010-03-29) 財經郎眼-吉利收購沃爾沃(2010-04-04) 財經郎眼-醫改:美國夢與中國路(2010-04-05) 財經郎眼-中國之渴(2010-04-11) 財經郎眼-一切經濟看廣東(2010-04-12) 財經郎眼-「死不起"的背後(2010-04-18) 財經郎眼-匯率大戰:醉翁之意不在酒(2010-04-19) 財經郎眼-揭秘股指期貨(2010-04-25) 財經郎眼-解讀樓市調控(2010-04-26) (5月2、3日因假期版面調整停播兩期) 財經郎眼-追問房屋質量(2010-05-09) 財經郎眼-聚焦產能過剩(2010-05-10) 財經郎眼-走進北滘(上)(2010-05-16) 財經郎眼-走進北滘(下)(2010-05-17) 財經郎眼-高盛「欺詐門」真相(2010-05-23) 財經郎眼-小希臘帶來大麻煩(2010-05-24) 財經郎眼-瘋狂的蔬菜(2010-05-30) 財經郎眼-聚焦房租 透視房價(2010-06-06) 財經郎眼-當中石油「超越」埃克森(2010-06-07) 財經郎眼-大學何為 大學為何(2010-06-13) 財經郎眼-VISA對戰中國銀聯(2010-06-14) 財經郎眼-印度封殺「中國製造」(2010-06-20) 財經郎眼-聚焦房產稅(2010-06-21) 財經郎眼-雙城記之重慶模式(2010-06-27) 財經郎眼-雙城記之廣東模式(2010-06-28) 財經郎眼-美國金融改革與中國金融監管(上)(2010-07-04) 財經郎眼-美國金融改革與中國金融監管(下)(2010-07-05) 財經郎眼-民航「巨額協調費」的背後(2010-07-11) 財經郎眼-世界盃經濟學(2010-07-12) 財經郎眼-相親熱的冷思考(2010-07-18) 財經郎眼-二次探底疑雲(2010-07-19) 財經郎眼- 紫金「漏水」與BP「漏油」(2010-07-25) 財經郎眼-豐田「輸」了 高盛「贏」了(2010-07-26) 財經郎眼-霸王「致癌疑雲」的背後(2010-08-01) 財經郎眼-走進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0-08-02) 財經郎眼-「夜總會」經濟學(2010-08-08) 財經郎眼-記者被通緝之後 (2010-08-09) ( 8.15是全國哀悼日,節目停播一期) 財經郎眼-解讀「工資協商」(2010-08-16)
J. 王福重和郎咸平哪個水平高
王更會說點,能將黑得說成白的。讓你覺得好像還挺有道理。但是論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