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物權法:不同擔保物權的實現的先後順序
你好,首先,「用益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他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
基於一定的目的對他人的土地進行使用和收益的限制物權。這是與擔保物權相對的概念。
現代人的生活都與土地的直接或間接利用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需要在土地上建立住宅或者工廠。或者,要在土地上種植農作物,放牧牛馬,或者,為了取得建築用的材料,需要種植樹林等。民法所規定的用益物權,就是指可以利用具有上述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相對)的土地的一種權利。雖然人們可以對自己所擁有的土地進行使用和收益,但是對於沒有擁有土地的人,就必須要租借這些土地。所謂用益物權,就是不擁有土地的人向他人租借土地進行收益使用的一種權利。除用益物權外,還可以與土地所有者簽訂契約,取得他人土地的用益權。因此,用益物權與租賃權共同組成了非土地所有者使用他人土地的制度。用益物權包括地上權、永佃權、地役權、典權等。
然後,擔保物權為了擔保債權的實現而在一定的物上設定的物權。與用益物權共同被稱作限制物權。用益物權的目的在於物的使用價值,而擔保物權最終通過將標的物出賣而獲得的金錢用於實現債權。擔保物權分為根據法律規定而產生的法定擔保物權以及根據契約而產生的約定擔保物權。在民法上所規定的留置權和優先權屬於法定擔保物權,而抵押權和質權屬於約定擔保物權。此外,隨著經濟活動的多樣化,目前出現了讓與擔保,所有權保留等多種非典型擔保方式。
各種擔保物權的共性,有附隨性,不可分性,物上代位性(留置權無)等性質。
㈡ 擔保物權的法律效力
擔保物權除具有物權一切法律特徵外,主要是:①設定擔保物權的目的,是為了擔保債的履行回,是從屬於債權的,答因此是一種從物權。它隨著債權的存在而存在,隨著債權的轉移而轉移,並隨著債權的消滅而消滅。②擔保物權是在他人的所有物上設定的,即擔保物的所有人是債務人或其他第三人,對於債權人來說都是他人的所有物,因此是他物權 。③為了保障債權的實現,也就要保障債權人對擔保物的一定物權,從而具有物權的效力。債權人有權排除他人(包括所有人)的干涉,並享有追及權,擔保物落在他人手中,債權人可以追隨主張其權利。同時,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可實行對擔保物的處分權,取得優先受償的權利,以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
㈢ 物權的優先效力包括哪些方面
物權的優先效力
優先效力物權的優先效力,也稱為物權的優先權,其主要含義指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利益沖突的權利並存時,效力強的權利排斥效力弱的權利的實現。這種效力的強弱既體現在物權與債權之間,也體現在物權與物權之間。物權的優先效力包括兩方面:
(1)當物權與債權並存時,物權優先於債權。例如,享有擔保物權的人較之普通債權人具有優先受償的權利。當然,法律和司法實踐也賦予某些債的關系具有優先效力。如已出租的私有房屋由出租人出賣時,承租人享有優先於他人購買該房屋的權利。但這種優先效力不是基於物權產生的,所以不具有優先於物權的效力。如甲、乙、丙三人將其共有的房屋出租給丁,以後三人協商同意將房屋出賣,在出賣給何人時發生了爭議。甲、乙要將房屋出賣給戊,丙根據其物權主張優先購買權
,丁則根據其債權主張優先購買權。根據物權優先於債權的原則,房屋應出賣於丙。
(2)同一物上有數個物權並存時,先設立的物權優先於後設立的物權。即物權相互間也有優先效力的問題。在某些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在同一物之上設立多個物權,例如為擔保同一債權而設立兩個或兩個以上性質相同的擔保物權,此時應當根據設立時間的先後順序確定物權的優先效力。物權之間的效力根據物權成立時間的先後而確定,這是一般原則。在不同種類的物權之間的優先效力要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例如限制物權的效力優先於所有權。因為限制物權本來就是根據所有權人的意志設定的物上負擔,起著限制所有權的作用,因此限制物權效力要優先於所有權。再如,根據《
擔保法司法解釋》的規定,
留置權的效力
優先於抵押權。
㈣ 抵押物與其從物為兩個以上的人分別所有時,抵押權的效力不及於抵押物的從物。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最好舉例
抵押來權設定前為抵押物的從源物的,抵押權的效力及於抵押物的從物。但是,抵押物與其從物為兩個以上的人分別所有時,抵押權的效力不及於抵押物的從物。例如你要將電視機抵押,此時遙控器也一並抵押,但是你老婆拿著遙控器就是不給,說是自己持有的,此時就是兩個以上的人分別持有,那麼電視抵押的效力就不及於遙控器。
㈤ 法律擔保物權
抵押主要是針對不動產,盡管也有少量動產.但抵押是不轉移標的物.
質押主要針對動產,質押是轉移動產佔有的.
留置是法定的,符合法律的條件可以成立留置,也就是說要成立留置,雙方應該還有一個合同法律關系,留置方是基於法律關系留置的(企業之間不適用)
㈥ 什麼是物權,它的優先效力是什麼麻煩告訴我
物權的優先權,其基本涵義是指權利效力的強弱,即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利益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的權利並存時,具有較強效力的權利排斥或先於具有較弱效力的權利的實現。考察物權相互之間以及物權與債權之間的關系,物權的優先效力都是存在的。這種物權的優先權是物權因對標的物的直接支配權而具有的排他性的表現,是法律根據物權的特性而對之賦予的強烈的法律效力。
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
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是指依物權效力的強弱,具有較強效力的物權或者排斥具有較弱效力的物權的存在或者先於具有較弱效力的物權得到實現。
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是以物權成立時間的先後,確定物權效力的差異。從一般原則上講,先成立的物權的效力要優先於後成立的物權,即先成立的物權效力較強,後成立的物權效力較弱。例如甲先在自己的土地上為乙設定了通行地役,又在該同一塊供役地上為丙設定了汲水地役。因該汲水地役權的行使,丙亦得通行該供役地。但是,由於乙的地役權設定在先,具有強於丙的汲水地役權的效力,因而丙只有在不妨礙乙的地役權的行使的情況下才可以利用供役地。物權相互間以成立時間之先後確定其效力的強弱,本質上是對現存的、既得的物之支配權的保護。任何一種物權作為對標的物的直接支配權,它確定了物權人依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對其標的物的支配范圍。任何人都必須尊重物權人的該支配范圍,不得侵入該支配范圍干涉物權人的權利行使。這也包括在同一標的物上後成立的物權只有在不侵入、干涉先成立的物權的支配范圍的條件下才能得以成立。否則,時間在後的物權根本就不能成立。
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的表現,依不同種類的物權的排他性不同而異其效果。一般說來兩個排他性極強的在性質上不能共存的物權不能同時存在於同一個標的物上,因而在有先設定的該種物權時,則後發生的物權當然不能成立。例如在某人享有所有權的房屋上,他人不能同時再設立所有權。如果他人依買賣、取得時效等法律事實取得該房屋的所有權,則必然導致原所有人的所有權消滅。再如已於一塊土地上為他人設定地上權時,就不能再為人設定一個永佃權。另外,如果物權的排他性表現為在性質上並非不能共存,則同一標的物上可以同時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這樣的物權。但成立在先的物權優先行使,即後發生的物權不得不讓先發生的物權居於優先地位,並僅於不妨礙先發生的物權的范圍內才得以成立。例如,同一供役地上有足夠水源,供役地人先後為兩個人設定了汲水地役。如果以後發生水源不足的情況,則設定在先的地役權人優先享受其權利。只有在其行使權利後,設定在後的地役權人才可以享受其權利。再如地上權人在自己的地上權上為人設定抵押權後,又為人設定地上權的,則該次地上權在抵押權實行時可以請求將之除去。但於地上權上設定次地上權後,又為他人設定抵押權的,則該抵押權實行時不可以請求除去該次地上權。
物權相互之間的優先效力,根據不同種類的物權的排他性不同並依物權成立之先後而確定其優先的效力,這是一般原則。但是這一原則的例外情況,就是限制物權(定限物權)的效力優先於所有權。限制物權是於特定方面支配標的物的物權。除了在一些極特別的情形(如所有人地上權、抵押權)外,限制物權都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設定的權利。所以在同一標的物上,限制物權成立於所有權之後。但是,限制物權是根據所有權人的意志設定的所有權上的負擔,起著限制所有權的作用,因此限制物權有較所有權為優的效力。
物權對於債權的優先效力
物權對於債權的優先效力,是指物權與債權在因同一標的物而有關聯時,不論各自的種類為何,也不問各自成立的時間的先後,物權均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這具體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物已為債權的給付標的,如就該物再成立物權時,則物權具有優先的效力。例如一物數賣,但在後的買受人已經接受了出賣物(動產已交付,或已就不動產辦理了所有權移轉登記手續),則該買受人即取得了出賣物的所有權,即使不動產已交付給在先的買受人亦然。此時該買受人的所有權當然優先於在先的買受人的債權。
(2)用益物權人對於標的物的價金或補償金、賠償金,有較其他債權人優先受償的權利。例如在一棟房屋上設定抵押權後,再設定了典權。在抵押權人實行抵押權時,如果附有典權的房屋所有權無人願意購買或其出價低於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額時,可以除去典權將房屋出賣。在賣得的價金清償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以後尚有餘額的,典權人有權優先於一般債權人(當然還包括登記在後的其他物權人)而受償;
(3)在債務人的財產上設有擔保物權的,擔保物權人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這即為別除權。例如在債務人房屋上設定了抵押權,在實行該抵押時,無論該債務人的財產是否夠清償債務,抵押權人對於抵押房屋的賣得價金享有優先受償權。即使該債務人宣告破產,也不影響抵押權的優先效力;
(4)非屬於債務人所有之物,所有人有取回該物的權利,這即為取回權。例如出賣人已將出賣物發送,買受人尚未收到,也沒有付清價款而宣告破產時,出賣人可以解除買賣合同,並取回其標的物。
物權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這是一般的原則,但也有例外的情況。例如,不動產租賃在各國民法立法例上均屬於債權,但大多都規定承租使用權優先於租賃物受讓人的所有權及在租賃物上後設定的他物權。
物權的物上請求權
(一)物權的物上請求權的概念和性質
物權的物上請求權(以下簡稱為用益物權請求權),是在物權的實現上遇有某種妨害或可能會發生某種妨害時,物權人有權對於造成妨害其權利事由發生的人請求排除此等妨害。這種請求權是物權基於絕對權、對世權,可以對抗任何第三人的性質而發生的法律效力。它賦予物權人各種請求權,以排除物權的享有和行使過程中的各種妨害,從而恢復物權人對其標的物的原有的支配狀態。
由於物上請求權作為物權的效力,與債權、侵權行為、訴權等存在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其性質,因而有不同的觀點:(1)物權作用說,認為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作用(效用),而非獨立的權利,其依存於物權而存在、消滅;(2)純債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系請求特定人為特定行為(排除妨害)之權利,為行為請求權。故性質上是純粹的債權,應適用有關債的規定;(3)准債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不同於債權,但又類似於債權,即為一種准債權之特殊請求權。所謂類似於債權即物上請求權系請求特定的人為特定行為的權利,不是以直接支配標的物為內容,故不是物權的本體,而是一種類似於債權的獨立權利。所謂不同於債權,是物上請求權附屬於物權,其命運從屬於物權,因而又不同於債權。就上述特性看,物上請求權系僅可以准用債權的規定之權利,故是一種准債權;(4)非純粹債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系對人的請求權,故非物權本身,而系獨立的權利,但其命運與物權同,於物權的存續期間不斷地派生,故不適用消滅時效。這種請求權雖是對特定人的請求,但在破產程序和強制執行程序中較一般債權優先,強烈地表現出其系自物權派生的特徵,故非純粹之債權;(5)物權效力所生請求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乃物權效力上所生之請求權,與物權不可分離。物權如有移轉,此請求權亦當然隨之移轉;(6)物權派生之請求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是由物權所派生,而經常依存於物權之另一權利;(7)所有權動的現象說,認為這種請求權系觀念的、絕對的近代所有權,對於特定人主張的一種動的現象形態而已。(註: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冊,
台灣1990年版,第39-40頁。)
以上諸說中,第一說與第七說完全否認物上請求權的獨立權,而第二說又把物上請求權完全看作債權,這與物上請求權的性質是不相符的,均不足取。至於其他諸說,都是從物上請求權的不同方面的觀察得出的結論,只是各自的著重點不同而已。例如第三、四說著重於物上請求權准用債權的規定,而第五、六說則是從物上請求權附屬於物權予以觀察得出的結論。因此,綜合言之,物上請求權是以物權為基礎的一種獨立請求權。對此定性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之:
(1)物上請求權是請求權。所謂請求權,是指權利人要求他人(特定的人)為一定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物上請求權在物權受到妨害時發生,它是物權人請求特定的人(妨害物權的人)為特定行為(除去妨害)之權利,為行為請求權。它不以對物權標的物的支配為內容,故不是物權的本體,而是獨立於物權的一種請求權。作為請求權,物上請求權有與債權相類似的性質,因而在不與物上請求權性質相抵觸的范圍內,可以對之適用債權的有關規定,例如過失相抵、給付遲延、債的履行及轉讓等。
(2)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用。物權作為一種法律上的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於受到妨害時,物權人即有除去該等妨害的請求權。因此,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用,它以恢復物權的支配狀態為目的,在物權存續期間因有對物權的妨害而不斷地發生。
(3)物上請求權附屬於物權。這是物上請求權作為物權的效用的必然結果。物上請求權派生於物權效力,其命運與物權相同,即其發生、移轉與消滅均從屬於物權。因而物上請求權不同於債權等請求權,它不能與物權分離而單獨被移轉。至於讓與物上請求權可以作為動產物權的交付方法,這是因為已經有了物權移轉的合意,僅依此方法而發生物權移轉的效力,並不是與物權分離而單獨讓與物上請求權。
與物上請求權的以物權為基礎的獨立請求權性質相關的還有其是否為消滅時效之客體,即消滅時效是否適用於物上請求權問題,對此立法例和學說上均有較大分歧。《德國民法典》一般性地規定請求權因30年的消滅時效而消滅(第194條第1款),但已登記而生的請求權除外(第902條第1款)。物上請求權作為請求權的一種,依德國民法除已登記的(不動產)物權外,其他物權的物上請求權均應適用消滅時效。
《日本民法典》對物上請求權是否適用消滅時效問題,依其第167條的規定債權因10年間不行使而消滅。債權或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因20年間不行使而消滅。似乎是應當適用消滅時效的。但日本在審判實務上強調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力,無消滅時效之適用。
㈦ 債務承擔時擔保物權的效力
丙的抵押無效,因為丙的抵押只對所擔保的債權有效,就是只對原債權,甲的行為提供擔保,對丁,他的抵押是無效的。
如果是
質權
,丙對丁的質押依然無效。
㈧ 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效力相比,誰更具優先性
擔保物權優先於用益物權。
用益物權是權利人對他人所有物享有的以使用、收益為目的的物權。
擔保物權就是指債務人,或者第三人為了保證債務的履行,將自己的或者第三人的財產設定擔保,當債務不履行的時候,債權人可以就該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
擔保物權優先於用益物權。
這是由於用益物權的標的價值形態如發生變化,會對權利人的使用收益權產生影響,甚至導致權利消滅;
而擔保物權的標的物價值形態發生變化並不影響擔保物權以變化後的物為標的而繼續存在。
㈨ 什麼是物權的效力
物權的效力:是指法律賦予物權的作用力和保障立。
1、排他效力。是指在同一標的物內上不能同時存在兩個以容上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亦即在同一物上已存在的物權具有排除在該物上再成立與其內容互不相容的物權的效力。
2、優先效力。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優先於債權的效力。(例外:買賣不破租賃原則)
3、追及效力。 又稱物權的追及權,是指物權成立後,其標的物無論輾轉歸於何人之手,物權均得追及其所在而之間支配該物。
4、妨害排除效力。又稱物上請求權或物權的請求權,是指物權人於其物被侵害或有被侵害之虞時,物權人得請求排除侵害或防止侵害,以回復其物權的圓滿狀態的權利。
㈩ 物權法與擔保法 的竟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流通和資金融通中債權人利益的實現往往受到威脅,為了確保交易安全,減少債權實現風險,債權人不能不為其債權的擔保而奮斗,需要債務人對其債務的履行提出保證,擔保制度由於具有保障債權實現的作用而倍受市場主體歡迎。在物的擔保的實踐中,由於在同一擔保物上可以設定數個擔保物權,使得擔保物權往往出現競合的情況。如何確定各擔保物權的優先效力,我國有關擔保的法律如《民法通則》、《擔保法》等對此沒有做具體規定,所以長期以來法學界對擔保物權競合問題多在理論上進行討論,沒有上升到法律制度的高度來對待,因而,探討我國擔保物權競合制度,對正確適用擔保法,充分發揮物權擔保制度保障債權實現、維護交易安全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更是不斷完善我國擔保物權法律制度所必需。
一、擔保物權競合的成立條件
擔保物權競合的發生,是指在同一個擔保物上,出現不同類型的擔保物權的情形。擔保物權的競合使對擔保物權的效力判斷出現矛盾,在解決這一矛盾的過程中,最終目的是解決競合的數個擔保物權的效力順序,而對這種效力順序的確認首先必須解決數個擔保物權是否成立和在何種情況下能夠同設於同一擔保物並造成數個擔保物權效力的沖突。我國《擔保法》對擔保物權競合未作規定,只對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的設立條件作了規定,這只能解決各類擔保物權是否成立的判斷問題,而在出現擔保物權競合的情況下,僅從擔保物權的成立條件是不能做出判斷的,因而,還需對擔保物權競合的條件作進一步的探討。
物權法實行物權法定原則,物權的類型、各類物權的內容、取得和變更,均由法律直接規定,禁止任何人創設法律沒有規定的物權和超越法律的限制行使權利。擔保物權系一種定限物權,因而,討論擔保物權競合問題也應遵循物權法的原則。即考察擔保物權競合的條件,應以法律規定的擔保物權的類型為依據。同時,擔保物權的作用在於保障債權的實現,這使得在討論擔保物權的競合問題時又不得不把它與債權聯系起來。基於上述認識,擔保物權競合的成立,應具備以下條件:
1.在同一標的物上設立的數個擔保物權必須基於不同的法律事實而產生。社會現象可符合亦可不符合法律規范之要件,符合法律規范之要件者,引發法律規定之效力,不符合法律規定之要件者,當然不發生法律規定之效力。所謂發生法律規定之效力者,實即使已存在之法律關系發生變動。諸此社會現象符合法律規定可使已存在之法律關系發生變動者,是為法律事實。法律事實是權利變動的要件,設立擔保物權應有法律事實的存在。數個擔保物權要形成競合,不但要有法律事實,而且其法律事實還必須是不同的。基於同一法律事實設定的不同的擔保物權和基於不同法律事實而設定的同一種類的擔保物權均不能成立擔保物權的競合。如最高額抵押,在最高額限度內,以抵押物對一定期間內連續發生的債權作擔保,其「連續發生的債權」是同一的法律事實,故不發生競合。
2.數個競合的擔保物權是不同種類。擔保物權競合制度要解決的是同一擔保物上不同擔保物權的效力沖突,而同一種類的擔保物權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效力沖突,只存在公示上和時間順序上的效力順位,因而,數個擔保物權要成立競合,該數個擔保物權必須是不同種類的。如:在同一擔保物上為兩個以上債權人設定抵押,依照《擔保法》第54條規定,抵押合同以登記生效的,按登記的先後順序清償,順序相同的,按比例清償;抵押合同自簽訂之日生效的,已登記的,優先受償,未登記的,按合同生效的順序清償,順序相同的,按比例清償,這實際上的抵押權次序。因而,在同一擔保物上為兩個以上債權人設定抵押,不成立擔保物權的競合。
3.數個擔保物權必須在同一擔保物上設定。盡管對同一債權可以有數個擔保物權,但如果不是在同一擔保物上設定的,也不構成擔保物權的競合。擔保物權是以取得擔保標的物的交換價i值為實質內容的,擔保物權擔保債權受償的作用,通過直接支配標的物的交換價值而獲得實現。擔保物權不在同一標的物上設定,則並不影響擔保物權人對標的物的交換價值的支配,因而也就不存在競合問題。
4.在同一標的物上設定的數個擔保物權均有效,並持續存在。所謂有效,是指符合法律規定的有效條件,能引起一定的權利變動。擔保物權有效的條件上文已論及。無效行為、可撤銷和可變更的行為,均不能引起擔保物權的競合。所謂持續存在,是指各擔保物權不但已經生效,而且期限限尚未屆滿或者其效力尚未滅失。尚未生效、期限屆滿和已經滅失的擔保物權,也不能引起競合。
二、擔保物權競合的情形
我國《擔保法》規定的擔保方式有保證、定金、抵押、質押和留置五種,通說認為,後三種方式屬於物的擔保,擔保物權的競合僅存於抵押、質押和留置三種方式之間。但也有學者認為,定金擔保亦屬特殊的物的擔保。本文採納通說的觀點,就我國立法上的幾種擔保物權的競合情形進行分析。
(一)抵押權與質權的競合。抵押權與質權的競合是指在同一擔保標的物上存在抵押權和質權的情形。抵押權以不轉移佔有為特徵,抵押物的所有人在設立抵押權後,仍然可以對抵押物進行使用、收益,這樣,就有可能產生抵押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的沖突。擔保人以擔保物為一項債權設定抵押擔保後,又以該擔保物為另一債權設定質押,這時,就出現了抵押權與質權的競合。我國《擔保法》的規定:可以抵押的財產有:1.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著物;2.抵押人所有的機器、交通運輸工具和其他財產;3.抵押人依法有權處分的國有的土地使用權、房屋和其他地上定著物;4.抵押人依法有權處分的機器、交通運輸工具和其他財產;5.抵押人依法承包並經發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權;6.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財產。從上述規定來看,抵押權分為不動產抵押權和動產抵押權兩類,其抵押標的物是不動產上產生的用益物權和動產物權,而質權,我國法律不承認不動產質權,只承認動產質押和權利質押兩種情況,故抵押權與不動產質權、抵押權和權利質權不會發生競合。據此,抵押權與質權的競合主要表現為兩種情況:第一、在同一動產上先設定抵押權,後設定質權,使先後兩個擔保物權發生競合。第二、在同一動產上先設定質權後又設定抵押權(二)抵押權與留置權的競合。抵押權和留置權的競合是指在同一擔保標的物上,存在抵押權與留置權的情形。我國《擔保法》規定,留置是指因保管合同、運輸合同、加工承攬合同發行的債權,債權人按照合同的約定佔有債務人的動產,債務人不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履行債務的,債權人有權留置該財產,以該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從上引規定可見,留置的標的物僅限於動產,不動產不適用留置。即不動產抵押權與留置權不存在發生競合的問題。但在動產范圍內,抵押權與留置權可以發生競合。主要表現為:第一、先成立抵押,後設定留置。如抵押人在抵押物上設定抵押權後,將抵押物交第三人修理或者運輸,因抵押人未能清償修理費、運費,該第三人依法將修理、運輸的財產留置。第二、留置物所有人在其財產被留置後,以該留置物為標的向他人設定抵押,使同一標的物上存在兩種擔保物權。
(三)留置權與質權的競合。留置權與質權的競合,是指在同一個擔保標的物上,既存在留置權,又存在質權的情形。由於留置權的標的物是動產,而權利質權的標的物是權利,因而留置權與權利質權不發生競了合問題,但是以動產為標的物的動產質權,與留置權的競合卻是經常發生。關於留置權與質權的競合,有的學者主張存在三種情形,一是質權人基於留置權成立的法定事由而在質物上取得留置權;三是留置權人在留置物上再設定質權;三是在質物上成立留置權。本文認為,第一種情形與第三種情形實際上是一種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因而不應作為一種獨立的競合現象來考察。也就是說,留置權與質權的競合主要有兩種情形:第一、留置權人在留置物上再設定質權;第二、質權人在質物上成立留置權。
三、擔保物權競合的效力認定
研究擔保物權競合制度,目的在於解決共存於同一擔保標的物上數個不同種類的擔保物權優先受償效力的沖突。通過解決這個沖突,使擔保物權順利實現,維護交易安全。我國法學界對擔保物權競合的效力問題的研究,有的從擔保物權之間的關系的角度進行,如在《中國物權法研究》一書中,就是按照這種體例進行的;有的從擔保物權競制度的角度進行研究,如《擔保法理論與實踐》一書就採用這種體例。雖然角度和體例不同,但都以解決擔保物權競合的效力沖突為最終目的。解決擔保物權的效力沖突,實質上是解決了在同一擔保標的物上存在數個不同種類的擔保物權,各該數個不同種類的擔保物權何者為優先受償的問題。討論擔保物權競合的效力,至少應解決以下問題:
(一)物權法原理對擔保物權競合效力的影響。擔保物權是一種物權,因而具有物權的屬性,具有支配權和排他性,擔保物權人不僅可以向債務人主張權利,而且可以對抗債務人以外的任何人。但是,擔保物權的這種支配權和排他性的程度並不都是等同的和一致的,其效力深受物權法基本原理的影響。表現在:1.物權法定原則對擔保物權的影響。物權的內容基於物權法定主義,但是物權如果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發生,則稱之為意定物權或設定物權。如果不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是由法律規定直接發生的,則為法定物權。我國《擔保法》規定的擔保物權中,留置權屬於法定物權,在與其他擔保物權競合時,留置權的法定物權地位使之較其他擔保物權有優先受償的效力。2.物權公示原則對提保物權競合效力的影響。物權的公示,指物權享有與變動的可取信於社會公眾的外部表現方式。自近代以來,關於物權的取得、喪失及變更,各國民法無不實行公示原則。不動產物權以登記和登記變更作為權利享有與變更的公示方法,動產物權以佔有作為權利享有的公示方法。我國擔保法對抵押權採取登記對抗主義,未經登記的抵押物權不能產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3.善意取得制度對擔保物權競合效力的影響。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的讓與人,於不法將其佔有的他人的動產進行處分,受讓的第三人出於善意而取得該動產的權利。善意取得制度對在質物上設立留置權和在留置物上設立質權以及在質物、留置物上設定抵押權的效力產生一定的影響。4.權利在先原則對擔保物權競合效力的影響。權利在先原則是指成立在先的,位序在前,有優先於後成立物權的效力。先成立的物權壓制後成立的物權,後成立的物權若有害於先成立的物權,後物權將在先物權實行時被排斥。在無登記的前提下,成立在先原則對競合的擔保物權的效力產生影響。
(二)擔保物權競合的效力認定的基本原則。擔保物權競合效力的認定,一般都從具體的競合情況進行分析,這能使擔保物權競合效力認定更具操作性,但缺少原則性指導,容易出現不統一。因而在討論擔保物權競合的效力認定問題時,有必要對其原則性作一些統一,從物權法理論的一般原理出發,將擔保物權競合的效力認定抽象和概括出來。按照上文有關物權法原理對擔保物權的影響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擔保物權競合的效力認定原則為:
1.法定擔保物權較其他擔保物權有較強的效力。
2.公示的擔保物權較未公示的擔保物權有較強的效力。
3.善意取得的擔保物權有較強的對抗力。
4.成立在先的擔保物權較成立在後的擔保物權有次位上的優先效力。
(三)擔保物權競合的效力認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9條規定:同一財產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權並存時,抵押權人優先於質權人受償。同一財產抵押權與留置權並存時,留置權人優先於抵押權人受償。由於該條規定較為原則,不能滿足對擔保物權競合的效力認定的需要,因而,我們對擔保物權競合效力的認定,要考慮物權法原理對擔保物權競合效力的影響,按照擔保物權競合效力認定的基本原則,對擔保物權競合的效力作出具體判斷。
1.抵押權與質權競合的效力。抵押權與質權競合,誰為優先?對此有三種不同學說:一為質權優先說。羅馬法上有所謂「同等情況下佔有人優先」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在抵押權與質權同時存在的情況下,質權優先於抵押權。二為抵押權優先說。此說認為抵押權若以登記進行公示,則應取得優先於質權的效力。三為抵押權與質權同效力說。此說認為,抵押權與質權同為擔保物權,因而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在抵押權與質權發生競了合時,根據抵押權與質權設立的先後來決定,設立在先者,其權利優先,同時設立時,二者效力相同,抵押權人與質權人就其債權比例對抵押物變價進行分配。上述三說,都有其合理的一面,趨利避害,對抵押權與質權競合的效力認定,應作如下區別對待:⑴先設定質權,又將質物為他人債權設定抵押權的,質權優先於抵押權。究其原因,主要在於質權以對質物的佔有為前提,質權人對質物的佔有,實質上表明質權已經公示,具有對抗其他人的效力。⑵抵押權設定後,又以抵押物為他人債權設立質押,則分別兩種情況對待:一是抵押權未經登記的,若後設質權人為善意,依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動產的第三人(即質權人)的權利有對抗其他人的效力,質權優先於抵押權;若後設質權人為惡意,則抵押權優先於質權。二是抵押權已經登記的,依據公示原則,抵押權優先於質權。⑶抵押權與質權同時設立的,從在先權利原則引伸,一般認為二者效力相同,但法定登記的抵押權優先於質權2.抵押權與留置權競合的效力。抵押權與留置權沖突時,何者為優先,進論上蓋有以下二說:一為效力相同說。抵押權與留置權競合時,根據二者的設立或實行的先後來決定。二為留置權優先說。此說認為留置權的效力優於抵押權,在抵押權與留置權發生競合時留置權人可以就標的物變價優先於抵押權人而獲得清償,而抵押權在留置權發生的前或後設定或實行,在所不問。按成立在先原則,抵押權與留置權同屬擔保物權,其效力應以發生的先後來確定,而按物權法定原則,法定物權的效力優於意定物權的效力。抵押權和留置權競合效力如何確定?本文認為,留置權應優於抵押權。因為:⑴留置權是法定物權,應優於其他物權;⑵留置物在兩權競合時被留置權人佔有,佔有作為動產公示的效力可以對抗第三人;⑶留置權人佔有留置物,如果強行規定抵押權優先,在實踐中會造成抵押權行使的諸多困難,引起更多糾紛。⑷留置權擔保的債權與留置物有直接關聯,留置權債權的發生,使抵押物增加新的價值,留置權的債權只是這一新增價值的代價,並且這一新增價值原本處於抵押物價值之外,抵押權人不應對此享有優先權。
3.質權與留置權競合的效力。質權與留置權都是以佔有標的物為其成立權件的,質權與留置權的競合,實質上是質權人或留置權人處分債務人享有所有權的擔保標的物的行為引起的,有兩種情況:一是留置權人在留置物上設定質權,二是質權人在質物上設定留置權。不論哪種情況,善意取得制度都對二者競合的成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後設立的擔保物權人取得擔保物權為惡意,則行為無效,不能發生質權與留置權競合的問題。如果後設立的擔保物權人取得擔保物權為善意,行為有效,發生質權與留置權競合問題。由於後發生的質權或留置權是前發生的質權或留置權人的行為引起的,前留置權人是後質權關系中的出質人,與質權人形成債權債務關系,前質權人是後留置權人的義務人,因而,在留置權與質權競合時,後發生的質權或留置權應較前成立的留置權或質權具有優先受償效力。即:⑴留置權人在留置物上再設定質權的,質權優先於留置權。⑵質權人在質物上設定留置權的,留置權優先於質權。
社會經濟秩序包括財產流通秩序和財產歸屬秩序,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穩定的財產歸屬秩序,最終財產流通秩序也難以維持。我國至今尚未制定民法典,物權法的立法也是採取分銷零售方式,因此,對物權法各項制度的研究,不僅在於解決紛爭,而且在於為建立和完善我國物權法制度提供理論依據。筆者自揣本文觀點必有諸多不當,也必有難能周延之短,但願能為我國物權法的完善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