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灣人在大陸買房有限制嗎
有,台灣人在大陸買房,按外籍人買房的程序走。見買房當地政策。
2. 台灣法律中的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指無權處分人將其佔有的他人動產轉讓給第三人,如果第三人取得該動產是基於善意且是有償,第三人就依法取得了該動產的所有權或他物權。 原權利人不得向第三人行使物權返還請求權,只能請求佔有人賠償損失。在傳統民法上,善意取得制度只適用於動產而不適用於不動產。而我國剛通過的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明確規定了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本條的規定意義頗大,它將在我國確立統一的善意取得制度,即將動產與不動產的善意取得統一規定,將所有權與他物權的善意取得統一規定。這一規定,使得我國在不動產所有權取得方面與以往相比有了開拓性進展,因此有必要對我國這項制度創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進行分析。
根據我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
第一,讓與人對讓與之不動產無處分權。
第二,受讓人取得不動產須基於有償的法律行為。這是善意取得制度保護交易安全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要適用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受讓人取得不動產必須是通過買賣、互易等具有交換性的行為。如果是基於非法律行為取得不動產,則沒有適用善意取得的空間。
第三,受讓人須為善意。此處的善意我們可以理解為受讓人非基於故意和重大過失,而對轉讓人無處分權的情形不知情。
第四,已作權利的變更登記。登記是不動產物權存在的主要表徵方式,如果受讓人沒有及時作權利的變更登記,也沒有善意取得適用的餘地。
3. 台灣人能把台灣住房過戶給大陸人嗎
目前台灣的一般住房未對大陸人民開放,答案是不行的。
4. 如何在台灣購買土地
可以..之前有遇過房仲介帶陸籍客戶要看房...
大陸地區人民取得供住宅用不動產所有權,於登記完畢後滿三年,始得移轉。但因繼承、強制執行、徵收或法院之判決而移轉者,不在此限。
限制如下:
1.限個人名義在台灣買房子或土地但是只可以是住宅用!!
2.不能貸款
3.登記完畢後滿3年,始得移轉
大陸地區人民取得、設定或移轉不動產物權,應備文件如下:
(一)申請書:向不動產所在地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洽取或網路下載。
(二)經驗證之身分證明文件:大陸地區人民持大陸地區製作之常住
人口登記表或居民身分證文書,向大陸地區縣市公證處辦理涉台公
證書,再向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申請驗證。受託人如為大陸
地區人民,受託人之身分證明文件及委託書均應依上述規定辦理。
(三)其他經內政部規定應提出之文件。(登記簿謄本、土地使用分區 等)
(四)申請機關:直接向土地所在地之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地政機關申請,
審核通過後,應並同取得、設定或移轉不動產權利案件簡報表,報
請內政部許可。
.法人:經政府核准投資,可買商用不動產;因員工住宅需求才可購置住宅移轉限制
.個人:取得不動產所有權3年後,才能移轉
.法人:未規范來台停留規定
.來台14天前須先申請,入境次數不限,但每年停留總時間不能超過4個月
5. 物權法243條245條區別
第二百四十三條 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佔有人佔有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及其孳息,但應當支付善意佔有人因維護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支出的必要費用。
條文解讀
關於本條,主要明確了兩層意思:第,無論是善意佔有人還是惡意佔有人,對於權利人都負有返還原物及其孳息的義務;第二,返還原物及其孳息之後,善意佔有人對於因維護該不動產或者動產而支出的必要費用,可以要求權利人返還,而惡意佔有人無此項請求權。
第二百四十五條 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侵佔的,佔有人有權請求返還原物;對妨害佔有的行為,佔有人有權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因侵佔或者妨害造成損害的,佔有人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佔有人返還原物的請求權,自侵佔發生之日起一年內未行使的.該請求權消滅。
條文解讀
為了更准確的把握本條的含義,將從以下兩個方面作進一步說明:
一、佔有保護請求權的種類
佔有保護請求權以排除對佔有的侵害為目的,因而屬於一種物權的請求權,根據佔有受侵害的不同情形,分別發生佔有物返還請求權、佔有妨害排除請求權和佔有危險消除請求權:
1.佔有物返還請求權。佔有物返還請求權發生於佔有物被侵奪的情形。此種侵奪佔有而構成的侵佔,是指非基於佔有人的意思,採取違法的行為使其喪失對物的控制與支配。需要注意的是.非因他人的侵奪而喪失佔有的,如因受欺詐或者脅迫而交付的,不享有佔有物返還請求權。此種情形下,原佔有人要回復佔有,必須依法律行為的規定,主張撤銷已經成立的法律關系等去解決。此外,還需說明一點,即本條所規定佔有物返還請求權的要件之一,為侵佔人的行為必須是造成佔有人喪失佔有的直接原因,否則不發生依據本條規定而產生的佔有物返還請求權。例如,遺失物之拾得人.雖然拾得人未將遺失物交送有關機關而據為己有,但此種侵佔非本條所規定的情形。拾得人將遺失物據為己有的行為,並非是失主喪失佔有的直接原因(失主最初喪失對物的佔有,可能是由於疏忽大意遺忘物品等),因此失主對於拾得人不得依佔有物返還請求權為據提起訴訟,而應依其所有權人的地位提請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
2.排除妨害請求權。佔有被他人妨害時,佔有人得請求妨害人除去妨害。妨害除去請求權的相對人,為妨害佔有的人。數人相繼為妨害的,以現為妨害的人為請求權的相對人;在繼續妨害,佔有人可請求相對人停止妨害;在一次妨害,佔有人可請求相對人除去妨害。排除妨害的費用應由妨害人負擔。佔有人自行除去妨害的,其費用可依無因管理的規定向相對人請求償還。
3.消除危險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中的危險,應為具體的事實的危險,對於一般抽象的危險,法律不加以保護。具體的事實的危險,指其所用的方法,使外界感知對佔有的妨害。例如違反建築規則建設高危建築、接近鄰地開掘地窖等,而產生對鄰地的危險。需要說明兩點的是:首先,危險消除請求權中的危險,必須持續存在,請求權行使之時危險已經消失的,不得請求防止;其次,必須有客觀的產生危險的事實,被請求人有無故意或者過失,法律在所不問。
佔有雖非一種權利,但也屬法律所保護的一種財產利益,不受他人非法的任意侵害。侵害佔有的,應負侵權的損害賠償責任。侵害佔有可能發生的損害主要有:(1)使用收益的損害,即佔有人不能使用收益佔有物而生的損害;(2)支出費用的損害,即佔有人對佔有物支出費用,本可向物的權利人請求償還,卻因該物被侵奪而毀損滅失不能求償;(3)責任損害,即佔有人因佔有物被第三人侵奪而發生毀損滅失後,從而產生對物的權利人的損害賠償責任。
二、佔有人返還原物請求權的行使期問
本條最後規定了佔有保護請求權中的返還原物請求權,自侵佔發生之日起1年內未行使的,該請求權消滅。這里需要說明兩個問題。首先,佔有保護請求權中的排除妨害請求權和消除危險請求權,原則上同妨害或者危險的持續狀態緊密相連。如果妨害已經消失或者危險已經不存在,自然沒有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請求權提請的必要;如果此種妨害或者危險造成了實際的損害,佔有人當然可以提起損害賠償請求權,而此項損害賠償請求權應當受3年普通訴訟時效的限制;如果妨害或者危險持續發生,那麼此項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的請求權自然沒有受時效限制的道理。
佔有人返還原物請求權可因一定期間內不行使而消滅,此項期間各國立法如德國、瑞士、日本及我國台灣地區,大多規定為1年。該期間有的國家明定為消滅時效,有的規定為除斥期問。但是從佔有保護制度的設立目的和實際功能上講,此項期間設為除斥期間更妥。理由在於消滅時效可因事實而中斷或者中止,而且它以受侵害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侵害之時開始起算,如果按照消滅時效來規定,此項期間可能遠比1年要長,那麼將使權利處於長期不穩定的狀態。並且通常情況下,佔有物返還請求權因除斥期間經過而未行使的,佔有人如果對物享有其他實體權利(例如所有權等),自然可以依照其實體權利提出返還請求,因此也沒有必要在本條中規定更長的期間進行保護。
6. 德國、台灣民法中規定了物權行為的概念,那麼想問一下物權行為會因為欺詐、脅迫而可撤銷嗎
無因原則是指物權行為在其效力和結果上不依賴其原因行為而獨版立成立,權即原因行為的無效或者撤銷不能導致物的履行行為的當然無效和撤銷。因為物的履行根基於物的合意,而不是根基於原因行為(如債的合同),所以物的履行行為是物的合意的結果。
物權行為無因性是交付即有物權變動效果,為了限制這種絕對性,發展了「物權行為無因性的相對化」學說,主要表現在:第一,瑕疵的同一性。是指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具有共同的瑕疵,同時無效或被撤銷。如當事人無行為能力,有欺詐、脅迫、錯誤情節等,可導致物權行為無效。第二,處分行為附有條件。是指當事人可以約定將債權行為的有效性作為物權行為生效的條件,債權行為有效存在,物權行為始能生效。第三,行為的一體性。是指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法律行為,債權行為無效,物權行為也無效。這三種做法都旨在限制無因性的效力。
7. 台灣民法的法律淵源
民法起草委員會於民國17年(1928年)成立;成員均為法學者,包括傅秉常、焦易堂、史尚寬、林彬、鄭毓秀(後由王用賓繼任)、何榮(擔任秘書)、胡長青(擔任編集執行長)等人。
民法總則編於民國18年(1929年)5月23日公布,自同年10月10日施行。債編於民國18年11月22日公布,民國19年(1930年)5月5日施行。物權編於民國18年11月30日公布,自民國19年5月5日施行。親屬編及繼承編於民國19年12月26日公布,自民國20年(1931年)5月5日施行。
本法為實體法,直接規范人民私權利之各種法律要件及法律效果,而非程序法。
在民商關繫上,這部民法基本上採取的是民商合一原則,亦即在體例上不再特別區分民法與商事法
本法採取歐陸法系的立法方式,共分為總則編、債編、物權編、親屬編及繼承編五編;其中總則、債編及物權編由於規范了人民最基本的財產關系而被合稱為財產法,親屬編和繼承編則被稱為家族法或身分法。
8. 台灣土地是私有制嗎
是的。
《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對其有相應的規定:
第六十九條 取得或設定不動產物權、承租土地之禁止,大陸地區人民不得在台灣地區取得或設定不動產物權,亦不得承租土地法第十七條所列各款之土地。
未經許可之大陸地區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以其名義在台灣地區與他人為法律行為者,其行為人就該法律行為,應與該大陸地區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負連帶責任。
(8)台灣物權擴展閱讀:
《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相關法條:
第七十二條 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為台灣地區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之成員或擔任其任何職務。
前項許可辦法,由有關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後發布之。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持有股份超過百分之二十之外國公司,得不予認許。經認許者,得撤銷之。
第七十四條 在大陸地區作成之民事確定裁判、民事仲裁判斷,不違背台灣地區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得聲請法院裁定認可。前項經法院裁定認可之裁判或判斷,得為執行名義。
9. 什麼是物權什麼是標的
目前我國法律中還沒有物權這一說法,只有財產權的概念。財產的所有權是指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這里的財產當然包括了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物權在法律上的定義是什麼?至今還沒有見到過。一般來說,物是指有形物,而無形的則是權。利如房屋是有形物,而相鄰關系則是權利。法律上的物都有財產的屬性。沒有財產屬性的物就不會產生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太陽月亮是物,沒有財產上的意義,沒有所有人,也就沒有法律上意義。擋了別人家的陽光,並沒有侵犯具體的物,但也是侵權,這個權是由財產的所有權派生出來的。一切有形的物都是有所有人的,包括個人,法人,國家。沒有財產意義,沒有所有人,就不存在侵權問題,也就沒有法律意義。
資源有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無形的,例如微波通道,衛星空間軌道,這些是無形的資源。顯然,資源也具有財產屬性,也可以有所有人,所以在法律上是有意義的。物權不能解釋資源和無形財產,因此不如財產權准確。作為民法,還是講財產權不要講物權為好。
至於什麼叫標的? 答案如下:
拍賣標的,是出賣人(委託人)與拍賣人、應買人之間權利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由
於拍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交易方式,具有較強的流通性和透明性,因此,大多數可用於買
賣的物品或權利均可以作為拍賣標的。
在國外,拍賣標的五花八門,包括書籍手稿、名人簽名、繪畫、熱照、汽車、名人日
常用品、稀有的歷史或自然物品、島嶼、城鎮、土地、森林等都可以作為拍賣品,甚至連
人的身體器官也能作為拍賣標的。
我國拍賣市場開放的時間雖然不長,拍賣交易也不大普及,不是所有物品都能拍賣,
但拍賣物品的種類也發展很快。《拍賣法》第六條規定:「拍賣標的應當是委託人所有或
者依法可以處分的物品或者與財產權利」。本條雖然是對委託人委託拍賣物品所有或處分
權利的規定,它同時也說明了我國拍賣標的的分類方法,即作為拍賣標的的物品主要分為
兩大類:分別是有形物品和與財產權有關的權利。
有形物品大體包括:藝術品,例如陶瓷、刺綉、書畫、玉器、首飾等;收藏品,如珠
寶、翠玉、郵票、獎牌、古舊像機、古舊鍾表等;生活用品,如電器、車輛、房屋、裘
皮、傢具等;娛樂物品,如樂器、玩具、體育用品、寵物、奇花異草等;生產用品,如機
器、設備、原材料、產成品或整個企業。
與財產權有關的權利主要包括:文化或科技成果、專利、圖文資料、稿件等;使用權,
包括土地使用權、車輛運營權、出版權、冠名權等;符號,包括電話號碼、商標商號
等。
凡屬上述類別的物品和權利,只要是委託人委託並為法律所允許的,均可以作為拍賣
標的。
保險標的指保險所要保障的對象。如財產保險中的保險標的是各種財產本身或其有關的利益或責任;人身保險中的保險標的是人的身體、生命等。
先了解在法律的概念上「標的」與「標的物」的關系,
事實上此二者是有區別的,只是很抽象罷了。
例如買賣汽車,買賣契約的「標的」是「汽車的所有權」,買賣契約的「標的物」是「汽車」。
■也可以指有紀念性的東西。
如各大學均有「標的物」。
在台灣,台灣大學的標的物之一 :[傅鍾],
即紀念傅斯年校長..等。
■在投資方面,指的是特定的商品或是契約合同 , 或股票、債券、期貨、信託、土地、房產....等概念。
■特殊風景區的景點也可稱之為「標的物」。
(如台灣北部的野柳,有許多著名 標的物....
■於競拍會場或網上拍賣等特殊物品也可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