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村住宅土地使用權多少年
一、宅基地分兩種:
(1)一種是國有土地上的宅基地,此宅基地應當有年限,不超過七十年;
(2)一種是集體土地上的宅基地,此宅基地無年限,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身體而獲得的。
二、土地歸國家所有,國有土地可以出讓使用權。任何一塊土地的招標、掛牌、拍賣、轉讓都只是轉讓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通過任何一種形式取得的國有土地的使用權都是有年限限制的,並非永久使用。
三、開發商支付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以有償方式獲得的僅是這塊地有時間期限的使用權,一旦土地使用期滿,國家將收回土地。
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土地使用權期滿,土地使用權及其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由國家無償取得。"
(1)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年限三權分置擴展閱讀:
一、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是我國特有的一項獨立的用益物權,是農村居民在依法取得的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宅基地上建造房屋及其附屬設施,並對宅基地進行佔有、使用和有限制處分的權利。
二、它具有嚴格的身份性、無償使用性、永久使用性、從屬性及范圍的嚴格限制性等特點。
三、其取得方式有原始取得與繼受取得,消滅形式有絕對消滅與相對消滅。農村宅基地使用權人享有權利並負擔義務。
四、住宅與土地是不可分割的,作為公民的私財,可以繼承、轉讓和買賣。
五、經過「土改」,建立了農民私人所有的土地制度,大部分地區的農民領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房地權證書》。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網路
㈡ 農村宅基地有使用年限嗎
可以到土地所在地的法院進行提起確權之訴,請求法院確認您的宅基地使用權。
宅基地分兩種:一種是國有土地上的宅基地,此宅基地應當有年限,不超過七十年;一種是集體土地上的宅基地,此宅基地無年限,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身體而獲得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條規定
農村村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或者超過縣(市)人民政府依法批準的面積多佔土地建住宅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住宅和其他設施;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年限三權分置擴展閱讀:
全民所有制單位、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的,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並處罰款;對非法佔地單位的主管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超過批準的用地數量佔用土地的,多佔的土地按照非法佔用土地處理。
鄉(鎮)村企業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的,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可以並處罰款。
超過批準的用地數量佔用土地的,多佔的土地按照非法佔用土地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㈢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 「四個禁止」與「三權分置」
9月1日,國務院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下稱《條例》)將正式施行。這是《條例》自1998年全面修訂後的第二次全面修訂,其上位法《土地管理法》最新修訂於2019年,施行於2020年1月1日。
不論是法律,還是條例,都是在全面總結上一輪「三塊地」改革試點經驗基礎之上進行的修改。「三塊地」改革指的是,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作為《土地管理法》的重要細化方案和操作指南,《條例》更為外界所關注。
受外界關注的背後,還在於將近一年前,也就是2020年10月,全國104個縣(市、區)和3個地級市啟動了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這是繼2015年農村「三塊地」改革試點後,中央啟動的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司法部、自然資源部負責人在解讀《條例》時指出,在《土地管理法》確定的制度框架下,聚焦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等重點問題,進一步細化相關制度措施,強化對耕地的保護,針對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以及「合村並居」中違背農民意願等突出問題,進一步明確制度邊界,強化法律責任,確保《土地管理法》得到全面貫徹實施。
細化土地徵收程序
在未修訂之前,《條例》將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作為土地用途管制的重點。然而,由於對農用地之間的轉化缺乏制度性的約束,實踐中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現象大量存在,嚴重影響到國家糧食安全。
出於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條例》強化了對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的管理和保護。
為此,《條例》規定,國家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耕地應當優先用於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000061,股吧)生產。
為了確保良田糧用,切實避免菜籃子與米袋子爭地,2021年3月,自然資源部充分運用衛星遙感影像等信息技術手段,結合實地巡查等方式,動態監測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實變為林地、園地、草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情況。與農業農村部每半年開展一次全國種糧情況監測評價相結合,協同處置好耕地「非糧化」「非食物化」等問題。
在過去,土地徵收引發過較大的社會沖突。如何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修訂後的《條例》自然會引發外界關注。
遵循《土地管理法》的基本思路,《條例》對「保障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這一由《土地管理法》首次明確的基本原則,以及「確定以區片綜合地價取代原來的土地年產值倍數法補償村民」等內容進行了細化。
首輔智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不論是法律,還是條例,對於土地徵收補償的制度設計更為科學合理,有利於保護農民的利益。土地產值只是制定區片綜合地價的考慮因素之一,土地區位、土地供求關系、人口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也要納入考慮。在實際過程中,達成的補償水平也與農民的談判地位有關。
比如,在一些地方,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出現所謂的「返回地」或「返還用地」,指政府依法徵收農民集體土地後,按徵收土地面積的一定比例返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國有土地。這些「返回地」多數處於城鄉接合部,經濟價值和增值空間很大,其帶來的收益往往比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也叫「綜合地價」)還要大。
浙江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葉俊燾告訴第一財經,從社會治理的角度,地方政府應該在提供征地補償、社會保障費用之外,還要考慮被征地農民的職業技能,是否能夠適應非農化、城鎮化。「這是在底線基礎上,對未來發展的前瞻性創新。」
「四個禁止」與「三權分置」
在宅基地管理中,《條例》鮮明提出「四個禁止」:禁止違背農村村民意願強制流轉宅基地,禁止違法收回農村村民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禁止以退出宅基地作為農村村民進城落戶的條件,禁止強迫農村村民搬遷退出宅基地。
對於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央多次提到,要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四個禁止」可以理解為「穩慎推進」的具體注腳。
陳林認為,宅基地是熱點問題、敏感問題。一方面利益很大,閑置也多;另一方面,確實是有一些人打農民的歪主意。「四個禁止」劃了底線,但也沒有關閉宅基地改革的大門,這方面需要審慎推進。
對於「四個禁止」,葉俊燾認為,這肯定不是空穴來風,可能是中央在前期試點過程中看到相關問題,才有如此嚴厲的態度。他認為,要從深度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的戰略高度來看待。尤其是第三個禁止,是防止城鎮化進程中由於結構性失衡而出現系統性風險,同時也是為了夯實糧食安全的根基。
在此基礎上,才是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的有效實現形式。
之所以宅基地制度改革復雜,緣於其制度設計。宅基地制度起源於計劃經濟時期,主要特徵是「集體所有、成員使用,無償分配、長期佔有」。宅基地集體成員無償取得和長期使用的制度設計初衷是保障農民的基本居住,承載的是社會保障功能,集體成員身份是宅基地保障功能的實現基礎,正是這種身份性賦予了宅基地的社會福利性質,天然地排斥市場交易。
然而,在現實中,從農民角度看,宅基地不僅發揮了居住保障功能,也是其重要的財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城鄉人口和資源要素流動加速,農民宅基地的財產價值逐步顯化,經濟功能逐步提升。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改革試驗研究室副主任劉俊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焦點是如何統籌好體現國家意志的宅基地保障功能和維護好農民權益的財產功能,在保障農民基本居住權利的前提下,解決宅基地閑置浪費與農民財產權益缺失等問題。
他認為,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的邏輯起點是,通過完善集體所有權體現保障社會公平的意志,保障農戶資格權實現戶有所居,適度放活使用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農戶財產權利。
對於宅基地的「三權分置」,中央要求「落實集體所有權、保障農戶資格權、適度放活使用權」。劉俊傑稱,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後,現有宅基地「兩權分離」格局下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將由農戶資格權來承載,實現宅基地的居住保障功能。
對於宅基地農戶資格權權能屬性,他認為,農戶資格權不是一種全新的權利,而是對集體所有制下成員身份性權利的一種技術性處理。實踐中,由於各地實際情況差異較大,應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資格權認定,重點探索資格權的認定辦法、行使條件和實現方式,以及資格權放棄、喪失與重新獲取等特殊情形的實現路徑。
「適度放活」使用權是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的重點。劉俊傑解釋稱,放活後的使用權承載了優化資源配置和保障農民財產權利的功能,其價值需要通過流轉交易才能實現;而「適度」的表述也為宅基地使用權放活范圍劃了底線。下一步的改革路徑,應該是在堅守底線的基礎上,在兩個方向上發力。一是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探索放活宅基地使用權多種路徑,為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增加出口,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實現農民宅基地財產權益。二是結合宅基地有償使用、自願有償退出等改革事項,打通宅基地與集體建設用地轉換通道,完善盤活閑置宅基地和農房的政策體系,賦予利用主體完整的權能。
㈣ 中國宅基地將實行「三權分置」是真的嗎
國土資源部部長表示,我國將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專置」,落實宅屬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他強調,這是一項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但城裡人到農村買宅基地口子不開,嚴禁下鄉利用宅基地建別墅大院、私人會館。
「三權分置」 思想是指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 。「三權分置」下,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既存在整體效用,又有各自功能。從當前實際出發,實施「三權分置」的重點是放活經營權,核心要義就是明晰賦予經營權應有的法律地位和權能。
㈤ 農村宅基地的使用年限是多久
導語:宅基地使用年限是近幾年來的熱點話題,相信大家聽上去一定不陌生。但是關於宅基地的相關知識大家了解多少呢?宅基地的使用年限您又確切的清楚嗎?今天,小編給你補知識,為你全面解析宅基地使用年限。
農村宅基地問題一直是廣大農村居民關心的熱點問題,尤其是近幾年來,拆遷、繼承等相關問題的糾紛頻繁出現,使得這一問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免於受侵害,同時又不觸犯國家法律,需要我們全面了解拆基地的相關知識。
什麼是宅基地
農村宅基地是指農村農戶或是個人佔有集體所有土地,並以此作為自己的住宅基地的土地。准備建設房屋,已經建設房屋以及建設過房屋但是已經無法使用的土地都屬於宅基地。根據國家相關法律規定,農村宅基地堅持「一戶一宅」的原則,即每一個農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因特殊情況需要另外申請宅基地的,需要滿足申請條件,並嚴格按照申請程程序來辦理。
宅基地使用年限
依照我國法律規定,農村居民對宅基地具有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是農村居民的一項重要權利。在法律允許范圍內,農村居民可以對自己的宅基地行使佔有、使用等權利。宅基地所屬類型不同,這種使用權行使年限也不相同。
農村宅基地被分為兩種情況:一種宅基地是國有土地上的宅基地,這種宅基地有使用年限限制,法律規定其使用年限不得超過七十年。另外一種是集體土地上的宅基地使用權,法律規定這種宅基地使用權沒有時間限制。
宅基地的使用權不等於所有權,宅基地的所有權歸國家和集體所有。
宅基地使用年限問題深入解析
宅基地的使用年限問題容易使人們聯想到宅基地的繼承問題,既然宅基地使用年限那麼長或是根本沒有年限限制,那麼宅基地是否可以繼承呢?
我國《土地管理法》與《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中明確規定:宅基地不可以繼承,只有建有房屋的宅基地才可以繼承。繼承人需要攜帶身份證和戶口本到當地土地管理所辦理繼承事項。另外,這兩部法律還明確指出城鎮居民不可以購買農村宅基地,即時擁有宅基地證,沒有農業戶口,也沒有宅基地的使用權。
㈥ 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是指哪三權
一、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指哪三權
土地宅基地的三權是指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
二、三權分置對農民有哪些影響?
1、農村閑置土地利好
將有效激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讓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到改革的紅利,是得民心的舉措。
2、農房可抵押貸款
落實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改革時特別提出要完善農房抵押處置相關規定,希望能藉此次改革契機加強對「三農」的金融支持。
3、有利於土地制度進行改革
「三權分置」統籌解決了穩定與放活的矛盾,有利於凝聚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共識。既維護了農村圖底關系的穩定性,又滿足了一部分農民想流轉宅基地使用權的想法。
4、有利於土地制度改革
「三權分置」統籌解決了穩定與放活的矛盾,有利於凝聚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共識。既維護了農村圖底關系的穩定性,又滿足了一部分農民想流轉宅基地使用權的想法。
5、有利於構建城鄉土地市場
「三權分置」有利於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可以推動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建設。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特別是擴大宅基地使用權流轉范圍,可顯著提升宅基地流轉價值,擴大宅基地流轉需求,從而推動構建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
宅基地實施三權分置,可以統籌的解決穩定與放活的矛盾,有利於重塑城鄉土地權利關系。相比於過去的嚴格限制,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就能打破宅基地的流轉一律限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制度障礙,使得農戶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宅基地的流轉,也就有利於促進宅基地的有償退出和有償流轉,同時也能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㈦ 什麼是宅基地的三權分置
「我國將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這是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在2018年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的表態,當時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
為什麼要設立「三權分置」?
目前學界對於宅基地流轉存在兩種觀點,一種主張以「穩」為主,一種則主張以「活」為主。
所謂「穩」,即將流轉范圍限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主張理由是出於對農民可能失去宅基地和農村土地非農化的擔憂,並由此導致農村社會秩序穩定的擔憂,也認為宅基地流轉對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和復墾增加耕地的實際作用不大。
主張以「活」為主的,主要是出於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激活農村沉睡土地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考慮,認為流轉范圍限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抑制了流轉交易需求。
因此,如何解開「穩」與「活」的死結,便亟待制度創新。目前來看,建構宅基地產權分置制度被認為是可行的路徑方式,也就是將目前集體和農戶的宅基地權利一分為三,分別設立所有權、資格權和使用權。
「三權分置」便是為了有效化解「穩」與「活」的矛盾,即在穩住農戶宅基地佔有的同時,逐步放活宅基地的使用。
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北京土地學會會長朱道林表示,關於宅基地「三權分置」,應該是類似於保持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不變,集體農戶宅基地權利不變的情況下,鼓勵農村住宅租賃、流轉的一種方式。
這一做法對於分布在城鄉接合部,尤其是大城市近郊區的農村住宅,鼓勵其通過租賃方式進行流轉,滿足住房租賃市場的需求,是有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