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家徵收我有林權證的林地,如何賠償我的林地使用權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摘要】
國家徵收我有林權證的林地,如何賠償我的林地使用權?【提問】
您好,我是網路咨詢的合作律師,已經收到您的問題了,請稍等,正在幫您解決問題。【回答】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回答】
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回答】
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回答】
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回答】
您參考一下。【回答】
這邊政府說要重新測量,不以林權證上面積為准,是這樣嗎【提問】
意思就是我的林權證沒有法律效力了?【提問】
可以協商 一般來說是按證書上的【回答】
如果林權證有錯誤則以實際面積為依據【回答】
政府是不是想量一下,看一下是否一致。【回答】
如果登記的面積與實際的不符,應當按照實際的面積進行補償。【回答】
好的謝謝【提問】
那林權證就沒有法律效力了【提問】
很高興能為您服務,祝您生活愉快!【回答】
不是沒有效力,只是檢測一下是不是一致,這是正常手續。【回答】
② 轉讓林權所得是否繳納個人所得稅
問:對轉讓林權的所得是否繳納個人所得稅,目前的稅收政策不是十分明確。有的認為應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所得稅若干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4]20號)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地區有關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4]30號)規定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有的認為取得的所得是轉讓所得而不是林木種植所得,不能按照財稅字[1994]20號文件和財稅[2004]30號文件處理,應當按財產轉讓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請問如何理解? 答:《森林法》第十五條規定,下列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也可以依法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造林、經營林木的出資、合作條件,但不得將林地改為非林地: 《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八條規定,稅法第二條所說的各項個人所得的范圍: (九)財產轉讓所得,是指個人轉讓有價證券、股權、建築物、土地使用權、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財產取得的所得。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所得稅若干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4]20號)規定,個體工商戶或個人專營種植業、養殖業、飼養業、捕撈業,其經營項目屬於農業稅(包括農業特產稅,下同)、牧業稅征稅范圍並已徵收了農業稅、牧業稅的,不再徵收個人所得稅;不屬於農業稅、牧業稅征稅范圍的,應對其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兼營上述四業並四業的所得單獨核算的,比照上述原則辦理,對於屬於徵收個人所得稅的,應與其他行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合並計征個人所得稅;對於四業的所得不能單獨核算的,應就其全部所得計征個人所得稅。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地區有關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4]30號)規定,農村稅費改革試點期間,取消農業特產稅、減征或免徵農業稅後,對個人或個體戶從事種植業、養殖業、飼養業、捕撈業,且經營項目屬於農業稅(包括農業特產稅)、牧業稅征稅范圍的,其取得的四業所得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 《福建省地方稅務局關於個人從事山林經營及轉讓有關個人所得稅問題的批復》(閩地稅函[2004]237號)規定,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94)財稅字20號和財稅[2004]30號規定,經研究,對個人從事林木和林地的使用權(即經營權)承包轉包經營、或林木所有權的轉讓取得的所得,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稅務局關於營林工程稅收管理問題的通知》(桂地稅發[2006]290號)規定,林地使用權租賃和幼林經營權轉讓收入,按規定徵收企業所得稅或個人所得稅。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林地使用權轉讓行為徵收營業稅問題的批復》(國稅函[2002]700號)規定,單位和個人將其擁有的人工用材林使用權轉讓給其他單位和個人並取得貨幣、貨物或其他經濟利益的行為,應按轉讓無形資產稅目中轉讓土地使用權項目徵收營業稅。如果轉讓的人工用材林是轉讓給農業生產者用於農業生產的,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對若干項目免徵營業稅的通知》(財稅字[1994]002號)規定,可免徵營業稅。 根據上述規定,個人林木所有權轉讓取得的所得,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林地使用權轉讓,屬於轉讓財產,應按財產轉讓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③ 我公司有林權證山林轉讓給另公司,是所得稅 營業稅都免,還是只免營業稅,有說只收林地使用權部分所得稅
國稅函[2002]700號規定:單位和個人將其擁有的人工用材林使用權轉讓給其他單位和個人並取得專貨幣、貨物或其他經濟利屬益的行為,應按「轉讓無形資產」稅目中「轉讓土地使用權」項目徵收營業稅。如果轉讓的人工用材林是轉讓給農業生產者用於農業生產的,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對若干項目免徵營業稅的通知》(財稅字[1994]002號)規定,可免徵營業稅。若按照土地使用轉轉讓涉及到營業稅用附加、土地增值稅、印花稅等。
所得稅不免徵
④ 林權轉讓涉及哪種稅
在現行稅收政策中,涉及林權流轉的規定比較簡潔,主要有以下內容: 一是單位和個人將其擁有的人工用材林使用權轉讓給其他單位和個人並取得貨幣、貨物或其他經濟利益的行為,應按「轉讓無形資產」稅目中「轉讓土地使用權」項目徵收營業稅。如果轉讓的人工用材林是轉讓給農業生產者用於農業生產的,按照有關規定,可免徵營業稅。 二是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對若干項目免徵營業稅的通知》規定,將土地使用權轉讓給農業生產者用於農業生產,免徵營業稅。(小沈)
⑤ 國有林地轉讓是否應征土地增值稅
1、國有林來地轉自讓應征土地增值稅。
2、土地增值稅是對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地上建築物及其附著物並取得收入的單位和個人,就其轉讓房地產所取得的增值額徵收的一種稅。
土地增值稅的納稅人,是指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地上建築物及其附著物並取得收入的單位和個人。
⑥ 林地轉讓所得怎樣繳納個人所得稅
1,應按財產轉讓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
2,根據個人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個人(非農業生產者)通過拍賣方式取得國有林地經營權,又高價轉讓他人經營,屬於個人所得稅應稅行為,應按「財產轉讓所得」項目徵收個人所得稅。
3,財產轉讓所得應該交20%,按20%的稅率交個人所得稅。
⑦ 轉讓林地使用權是否要繳納營業稅
國稅函[2002]700號文件規定:單位和個人將其擁有的人工用材林使用權轉讓給其他單位和個人並取得貨幣、貨物或其他經濟利益的行為,應按轉讓無形資產稅目中轉讓土地使用權項目徵收營業稅。 如果轉讓的人工用材林是轉讓給農業生產者用於農業生產的,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對若干項目免徵營業稅的通知》(財稅字[1994]002號)規定,可免徵營業稅。 提示:上述規定中,除轉讓給農業生產者用於農業生產外,其他的轉讓林地的行為都應當按照轉讓無形資產稅目繳納營業稅。
⑧ 哪些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
根據《森林法》第十五條規定,下列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
一、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
二、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權。
三、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採伐跡地、火燒跡地的林地使用權。
四、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權。
森林使用權的轉讓,是指使用權人將其享有的林木使用權或者林地使用權,一定期限內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他人。森林轉讓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生態效益優先
把生態建設作為林業發展的第一任務,以提高森林資源的生態功能,保障生態環境不被破環為前提。
二、堅持林地所有權和用途不變
防止以投資發展林業為名,擅自改變林地用途,將林地改變為非林地。
三、評估在先
國有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轉讓,必須由具有相應資質的評估機構,按照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規定、規程先行評估。
四、自願、公開、公平、公正
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轉讓必須體現雙方的意願,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公開轉讓程序和結果,賦予社會各方面平等參與和監督的權利。
五、誰經營誰受益
森林、林木和林地轉讓,面向國內外法人和自然人,凡是有經營能力的社會主體均可以參與,經營收益歸經營者所有,可以繼承、轉讓、低壓、入股和作為合資、合作的出資條件。
六、森林、林木和林地轉讓協調一致
林地使用權轉移時,林地上的林木所有權和使用權一並流轉,但不包括林內野生動物、地下礦物和埋藏物。
七、森林資源培育規劃統一協調
轉讓的森林和林地,必須按照國家批準的森林分類區劃進行經營,符合森林資源培育和利用方向。
《森林法》第十五條規定下列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也可以依法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造林、經營林木的出資、合作條件,但不得將林地改為非林地:
(一)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
(二)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權;
(三)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採伐跡地、火燒跡地的林地使用權;
(四)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權。
依照前款規定轉讓、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造林、經營林木的出資、合作條件的,已經取得的林木採伐許可證可以同時轉讓,同時轉讓雙方都必須遵守本法關於森林、林木採伐和更新造林的規定。
除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權不得轉讓。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森林資源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森林資源的利用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在農業社會,人類從森林樵採柴炭作為能源,採伐木材修建宮室、廟宇、房屋;在工業社會,人類從森林取得木材用作造紙、傢具、車船和建築材料。
當代社會,人類利用森林資源不僅是取得林產品,更要發揮它的生態屏障作用,還要它提供人們休閑遊憩場所。但森林資源是有限的,不合理的濫伐森林會造成生態災難。因此,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間的矛盾,建立森林保護體系,是保證森林資源持續而高效利用的前提。
首先,要根據森林資源的特點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條件,制訂森林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合理安排林業生產的結構與布局。其次是制定保護森林的法令,實行以法治林,嚴懲濫砍濫伐森林,限制採伐量和採伐方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規定,林木採伐實行限額管理和採伐證制度,並提出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防治病蟲害和制止亂砍濫伐的「三防」體系。最後是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森林動植物資源。
⑨ 林權轉轉讓的稅費
在現行稅收政策中,涉及林權流轉的規定比較簡潔,主要有以下內容: 一是單位和個人將其擁有的人工用材林使用權轉讓給其他單位和個人並取得貨幣、貨物或其他經濟利益的行為,應按「轉讓無形資產」稅目中「轉讓土地使用權」項目徵收營業稅。如果轉讓的人工用材林是轉讓給農業生產者用於農業生產的,按照有關規定,可免徵營業稅。 二是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對若干項目免徵營業稅的通知》規定,將土地使用權轉讓給農業生產者用於農業生產,免徵營業稅
⑩ 個人將林地使用權轉讓,取得的收入是否繳納營業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
第一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提供本條例規定的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者銷售不動產的單位和個人,為營業稅的納稅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繳納營業稅。........................
之規定,如果是轉讓林地上附著物的話,是應繳納徵收增值稅的,而不用繳納徵收營業稅的.
依據是國稅函[2002]700號,但如果只是轉讓經營權的話,按前款文件規定是應該繳納營業稅的,應視同於土地使用權的稅率繳納營業稅的.
特例:若繼續用於農業生產的話,此項轉讓行為仍是營業稅課征范圍,只不過是按現行文件規定,按財稅[1994]2號文件至今仍沒有作廢或失效,是可以免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