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會產生知識產權權利沖突
(一)知識產權權利本身的特殊之處抄
人們享襲有知識產權並不僅在於對知識產品的「佔有」,而主要表現為認識、利用。因此,知識產權的「權利邊界」不象有形財產權那樣直觀,知識產權侵權與否的判斷也存在一個「模糊區」。並且,知識產權與法定物權不同,它具有「一物多權」的特點,即同一知識產品上可以同時存在兩項或者兩項以上的權利,如果這些權利為不同的主體享有,就會產生權利沖突。
(二)現行知識產權的立法與執法模式
現行知識產權分散立法模式以及缺乏統一原則的執法模式,從立法模式看,如前所述,絕大多數國家採用的是分散型單行立法體例,知識產權各部門法在制定、修訂過程中一般會或多或少地注意與相關知識產權單行法的協調, 但其程度相當有限。
(三)利益驅動
從現實生活來看,利益驅動是相當一部分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產生的動因。有時,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的後果是嚴重的,它會使知識產品不能發揮最大效益,使相關社會公眾對有關商品或服務的來源足以產生混淆,從而也會損害消費者利益。這常常與有關當事人的利益驅動有關。
Ⅱ 解決知識產權權利沖突有哪些原則
(一)保護在先權利的原則:這里所說的在先權利是相對於「在後權利」而言回的,就同答一客體先產生的權利較之於後產生的權利,即為在先權利。保護在先權利是處理知識產權權利沖突最基本的一項法律原則。
(二)維護公平競爭,排除惡意取得原則維護公平競爭是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重要價值目標,在處理知識產權權利沖突問題上,也應堅持這一點。這一原則排除了以欺詐、仿冒、引人誤認或誤解等方式利用他人市場信譽與優勢獲取經濟利益的合法性,也排除了因惡意仿冒他人知識產權或欺詐知識產權主管部門而取得權利的合法性。
(三)權利平衡原則 知識產權制度本身是平衡知識產權人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調節器,在處理知識產權權利沖突時,兼顧利益之間的平衡是很有必要的,這可以使不同的知識產權各得其所、相互協調,使知識產品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四)利益兼顧原則 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的解決,兼顧權利沖突當事人雙方的效益也是值得考慮的。從我國有關機關近幾年處理的幾個較有影響的涉及權利沖突的案例看,在適用這一原則上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Ⅲ 知識產權與貿易沖突的研究現狀、研究目的及意義
摘要:在知識產權國際保護領域,已經形成一種有效防止在保護領域和保護程度上的倒退棘齒機制。它形成的基礎是多邊和雙邊條約中的「最低保護標准」條款,其運作有賴於國際知識產權保護談判場所在W IPO 和W TO 之間的遷徙。在棘齒機制下產生的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新規則對發展中國家是不利的,發展中國家應該加強合作,充分利用現有體制的靈活性,並努力擴大知識公域,以在技術上盡快趕超發達國家。
關鍵詞:知識產權; 最低保護標准; TR IPS
一、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棘齒機制的形成
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機制發端於1883年簽訂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和1886年簽訂的《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在此之前,知識產權的保護並無任何國際標准,地域性是其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巴黎公約和伯爾尼公約為形成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奠定了基礎,其核心內容是規定各國在制定本國知識產權法時應遵守的最低標准,為外國國民提供了取得權利並獲得保護的主體資格,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一國一地的疆界為限的法律保護,提高了保護水平。
1970年,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 IPO )正式成立。W IPO 所管理的國際條約, 構成知識產權多邊國際保護的主要內容。但W IPO在執法能力上的缺陷使發達國家不滿,由知識產權保護引起的貿易沖突也時有發生。於是,發達國家希望藉助於GATT的爭端解決機制對知識產權實行更加有效的保護。烏拉圭回合的談判便成功地以國際條約的形式第一次對知識產權執法和有關知識產權獲得、維持的程序、爭端的防止與解決作了具體的新規定。這就是《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 TR IPS) 。
TR IPS本身便是一個全球性的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的協議,它為所有成員國規定了知識產權保護的最低標准, 也提供了一個強制性的爭端解決機制,極大地保護了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至此,雙邊條約和多邊條約層層疊疊, 在知識產權國際保護領域的防止倒轉的棘齒機制已經形成: 首先,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棘齒機制形成的基礎是雙邊和多邊知識產權條約中的最低保護標准條款。以TR IPS 協議為例,其第1條第1款規定:「成員均應使本協議的規定生效。成員可以、但並無義務在其域內法中實施比本協議的要求更為廣泛的保護,只要其不違反本協議。」這可以被認為是「最低標准」的典型表述。事實上,從巴黎公約開始,每一個雙邊或多邊的知識產權保護條約都包含了一個類似的條款。
因而,條約的締約方可以在不背離條約的前提下提供更廣泛和更優惠的保護,而隨後制定的條約自然會確立更高的保護標准。
其次,現代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棘齒機制的運作依賴於談判場所的遷徙。回顧近年來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發展,可以看到,發達國家推動知識產權保護的談判場所在W TO 與W IPO之間遷徙。TR IPS 之後, 它們的目標是在全世界都實現最高標準的知識產權保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日大力倡導的「全球專利制度」。W IPO 於2000年6月簽訂了《專利法條約》( PLT) 。2001年5月, 對《實體專利法條約( SPLT) 草案》進行了第一次討論。2001年8月, W IPO 總幹事宣布了命名為「W IPO 專利議程」的提案。此後, W IPO 專利法常設委員會多次探討修訂SPLT。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論壇重返W IPO,W IPO 正在抓緊創建一個國際專利的法律框架,進一步提高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水平。發達國家首先利用W IPO和W TO 二者的不同優勢, 把談判場所確立在障礙較小、容易取得成功的論壇。在談判取得成功後, 可以依據TR IPS協議第71條的規定,使W TO 成員接受在多邊協定中達成的共識和標准。[1]
二、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棘齒機制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棘齒機制的作用日趨明顯。以專利領域為例,W IPO不僅開始著手PCT改革,而且通過了PLT 以協調、統一專利申請以及國家和地區專利的形式程序;並反復討論修訂SPLT草案,力圖統一各國專利授權和效力問題的一些法律原則,如對現有技術、新穎性、創造性(非顯而易見性)和工業實用性的定義,充分公開的特性以及權利要求的結構和解釋等等,其目標是最終設立一部統一的國際專利法。可見,在專利法領域國際保護的棘齒已經從形式標准推向實質標准,保護范圍越來越廣,程度越來越高,各國在涉及專利方面的利益將進行一次大調整或重新分配。
然而,棘齒作用使保護標准一再提高, 在棘齒機制下產生的新規則對發展中國家是非常不利的。一般來講,專利保護程度越高,由技術創新帶來的系統利益就越大, 由技術使用(擴散)帶來的系統利益就越小, 反之亦然。因而專利保護的程度並非都是越高越好,而是根據每個國家的情況存在一個最佳保護程度或最佳點,在這一點上其系統利益達到最大。這個最佳點的確定取決於該系統具體的技術創新和技術使用的對比情況。
積極提倡建立全球專利制度的美、日和歐盟, 其經濟技術發展水平較高,用於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的投資多, 專利保護的需求強烈,因而其最佳保護程度較高。比較之下, 發展中國家最佳保護程度較低。二者的利益沖突是明顯的。很多發展中國家依據本國傳統、宗教、倫理或考慮公眾利益,對特殊客體如動植物品種及人體基因不給予專利保護;而美國主張,太陽底下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被申請專利的。美國推行的世界農業體制,實際上使農民成為承租人, 為受專利保護的種子、植物品種、化肥和殺蟲劑支付大量費用。TR IPS 協議生效後,成員方使用反向工程和其他模仿創新產品的方法受到了限制,這給發展中國家在技術上趕超發達國家設置了障礙。可以預見,如果全球專利法得以簽署, 發展中國家就會受制於比W TO更嚴厲的但是對美、日、歐專利人有利的規則。
三、發展中國家的對策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發達國家在工業化早期, 沒有受專利保護的影響,它們通過復制模仿等方式, 逐步建立起了強大的科技競爭力。現在, 它們試圖以本國標准代替國際標准,呼籲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專利制度, 這對發展中國家明顯不公。棘齒機制的進一步推進,就會卡住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喉嚨。因此,發展中國家應該:
第一,認真分析、充分利用現有體制所允許的靈活性,爭取彈性空間。知識產權保護的棘齒已經不允許發生任何在保護程度、保護范圍上的任何倒退。但目前體制仍給予了成員方較大的靈活空間, 例如, TR IPS 被公認為是一個覆蓋面廣、高標准、嚴要求的協議, 盡管如此,它仍允許對包括基因序列、轉基因植物品種、植物新品種、計算機軟體和商業方法等採用不同於專利的弱保護; TR IPS 協議第13條、第17條、第26條和第30條所列舉的關於版權、專利、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的限制或例外的規定,第8條和第27條關於「強制許可」的規定都是重要的彈性條款,賦予了成員國控制知識產權濫用的權利, 是維持私權與國內公共利益平衡的重要手段。
第二,積極倡導、努力擴大「知識公域」。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承認知識產權是一種私權,主要是智力產品的財產權。然而,思想這塊領域,用經濟學家的話說,並不像有形物領域那樣存在對抗。「它的特別之處. 在於沒有人因為其他人擁有而擁有的更少。」[2]一方面,現有體制承認知識產權是一種有限的壟斷,我們應給予產權人足夠的控制, 以激發他們進行創造;另一方面,他們所創造的東西最終會落入公有領域。所以,我們更應該允許和鼓勵直接投入公有領域的知識產品。開放源碼,或自由軟體, 就是在公有領域中安家的代碼。隨開放源碼軟體一起傳播的公眾許可合同( public license) ,使任何其他人都可以取用其資源, 不需任何人的許可,比如L inux 這樣的開放系統和在L inux 之上的創新; 此外,還有以「創意共享」方式宣告著作權的作品。[3]國家應該展現知識公域的價值, 使科技工作者也意識到:「只有我們———大學里的人———抵制誘惑,拒絕從專利那裡收取大筆使用費, .才可以抵制封閉。」[4]擴大的知識公域將擴大由技術擴散帶來的系統利益。
第三,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強合作,締結框架性條約,在重要問題上表明發展中國家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努力消除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參與者從中獲得利益的不均衡。發展中國家應當根據本國的條件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控制專利法協調的國際議程,尤其對於不合理的條款應當堅決拒絕。巴西、阿根廷等國家提出的「W IPO發展計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03年9月進行的全球貿易會談宣告失敗,也證明發展中國家說「不」是可行的。
Ⅳ 大夥都來推薦幾本關於專利介紹的好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
知識產權保護在中國(漢英對照)
知識產權權利沖突專題判解與學理研究
這方面的書籍好像都很老,沒有什麼新的書籍
Ⅳ 知識產權權利沖突是什麼
知識產權權利沖突是指由同一知識產權客體依法衍生的兩項或兩項以上相互矛盾或抵專觸的權屬利並存的現象。即就同一知識產權客體在某種條件下同歸屬於多個主體的法律形態。這一概念在內涵的表達,似乎沒有學者提出不同的意見,但在對其外延包容的認識上卻存在著不同的觀點。
Ⅵ 怎樣理解知識產權中權利保護與權力限制
一般認為,在知識產權法領域,權利限制制度的創設是基於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考慮,亦即是說,旨在權利人與社會大眾之間保持一種利益上的平衡關系。現代各國知識產權法在保護權利人利益的同時,也注重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一方面,權利人與社會公眾之間具有協調的一面。權利人的知識產權只有被他人使用才能體現出知識產權的社會價值,權利人的精神利益和經濟利益才能得意實現。使用者的利益反映了社會公眾對於科學文化知識的渴求;一般而言,使用者在使用他人知識產權的基礎上,才能創造出更多的智力成果,從而成為權利人。權利人與使用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很多情況下是合二為一的。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權利人與社會公眾之間也存在相互沖突的一面。知識產權是一種獨占性的權利,未經權利人許可,他人不得使用,否則,就有被追究侵權責任的可能,若放任權利人的「個人本位」,權利人不許可使用,他人則永遠不能接近權利人的知識產權,知識創新就會缺乏基礎。若僅考慮社會公眾的利益,對權利人施以嚴格限制,他人可以任意使用權利人的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則失去保障,從而也失去進一步從事知識創新的動力。可見,在權利人與社會公眾之間取得利益平衡,既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可行性在於權利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相互協調性;必要性在於權利人與社會公眾的相互沖突性,就後者而言,要通過相應制度的創設使兩者沖突的利益趨於平衡,這就是對權利人獨占性知識產權予以必要的限制,削弱權利人的「個人本位」,但又不至於不合理地損害權利人的合法利益,實現「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協調一致。 此外,對知識產權加以一定限制也符合《世界人權宣言》的精神。《世界人權宣言》第27條在宣布每個人都有權保護其創作的任何科學、文學或藝術作品所產生的精神與物質利益的同時,也宣布每個人都有權利自由參與社會文化知識,以享受藝術和分享科學的進步與利益。因此,實施權利限制,發揮知識產權促進科學文化進步的作用,確保社會公眾對知識產權的接觸和使用,是保障人權所必須的。 以上內容 引自《中國名牌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真題解析——北大、人大、清華卷》,第274頁,中國人民大學07知識產權法考研論述題。
什麼是知識產權英文為「intellectual property」,德文為「Gestiges Eigentum」,其原意均為「知識(財產所有權)」或者「智慧(財產)所有權」,也稱智力成果權。在我國台灣地區,則稱之為智慧財產權。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知識產權屬於民事權利,是基於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的統稱。有學者考證,該詞最早於17世紀中葉由法國學者卡普佐夫提出,後為比利時著名法學家皮卡第所發展。知識產權是指:公民或法人等主體依據法律的規定,對其從事智力創作或創新活動所產生的知識產品所享有的專有權利,又稱為「智力成果權」、「無形財產權」,主要包括發明專利、商標以及工業品外觀設計等方面組成的工業產權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攝影和電影攝影等方面的作品組成的版權(著作權)兩部分。知識產權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科學技術方面或文化藝術方面,對創造性的勞動所完成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這個定義包括三點意思:(1)知識產權的客體是人的智力成果,有人稱為精神的(智慧的)產出物。這種產出物(智力成果)也屬於一種無形財產或無體財產,但是它與那種屬於物理的產物的無體財產(如電氣)、與那種屬於權利的無形財產(如抵押權、商標權)不同,它是人的智力活動(大腦的活動)的直接產物。這種智力成果又不僅是思想,而是思想的表現。但它又與思想的載體不同。(2)權利主體對智力成果為獨占的、排他的利用,在這一點,有似於物權中的所有權,所以過去將之歸入財產權。(3)權利人從知識產權取得的利益既有經濟性質的,也有非經濟性的。這兩方面結合在一起,不可分。因此,知識產權既與人格權親屬權(其利益主要是非經濟的)不同,也與財產權(其利益主要是經濟的)不同。知識產權包括:工業產權和版權(在我國稱為著作權)一共兩部分。■發明專利、商標以及工業品外觀設計等方面組成的工業產權。工業產權包括專利、商標、服務標志、廠商名稱、原產地名稱、制止不正當競爭等。下面只指出工業產權中的一些主要類型:△商標權是指商標主管機關依法授予商標所有人對其注冊商標受國家法律保護的專有權。商標是用以區別商品和服務不同來源的商業性標志,由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顏色組合或者上述要素的組合構成。我國商標權的獲得必須履行商標注冊程序,而且實行申請在先原則。 商標是產業活動中的一種識別標志,所以商標權的作用主要在於維護產業活動中的秩序,與專利權的作用主要在於促進產業的發展不同。△專利權與專利保護是指一項發明創造向國家專利局提出專利申請,經依法審查合格後,向專利申請人授予的在規定時間內對該項發明創造享有的專有權。發明創造被授予專利權後,專利權人對該項發明創造擁有獨占權,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和進口其專利產品。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即侵犯其專利權,引起糾紛的,由當事人協商解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專利權人或厲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處理。專利保護採取司法和行政執法「兩條途徑、平行運作、司法保障」的保護模式。本地區行政保護採取巡迴執法和聯合執法的專利執法形式,集中力量,重點對群體侵權、反復侵權等嚴重擾亂專利法治環境的現象加大打擊力度。 △商號權。即廠商名稱權,是對自己已登記的商號(廠商名稱、企業名稱)不受他人妨害的一種使用權。企業的商標權不能等同於個人的姓名權(人格權的一種)。此外,如原產地名稱、專有技術、反不正當競爭等也規定在巴黎公約中,但原產地名稱不是智力成果,專有技術和不正當競爭只能由反不當競爭法保護,一般不列入知識產權的范圍。■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攝影和電影攝影等方面的作品組成版權。版權是法律上規定的某一單位或個人對某項著作享有印刷出版和銷售的權利,任何人要復制、翻譯、改編或演出等均需要得到版權所有人的許可,否則就是對他人權利的侵權行為。知識產權的實質是把人類的智力成果作為財產來看待。 著作權是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作品的原創作者,依法對其作品所享有的一種民事權利。 △著作權。在我國,著作權用在廣義時,包括(狹義的)著作權、著作鄰接權、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等,屬於著作權法規定的范圍。這是著作權人對著作物(作品)獨占利用的排他的權利。狹義的著作權又分為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著作權法第10條)。著作權分為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著作權與專利權、商標權有時有交叉情形,這是知識產權的一個特點。答案補充保護護知識產權 就是通過知識產權保護法保護知識產權 答案補充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法律法規先後出台,為各個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
Ⅶ 考北影大學之前要考專利,我想問問專利都考些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
知識產權保護在中國(漢英對照)
知識產權權利沖突專題判解與學理研究這些書籍可以去看看,不過這些都挺難懂的,要多花時間,看這些東西對你以後也有很大幫助的。
這些都去看看,考試的內容主要應該是一些記憶性的理論知識。尤其第一本非常重要
Ⅷ 知識產權包含有哪些內容
知識產權包括的內容:
(一)專利權1、專利權的定義:專利權是依法授予發明創造者或單位對發明創造成果獨占、使用、處分的權利。2、專利權的主體:有權提出專利申請和專利權,並承擔相應的義務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3、專利權的客體: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4、專利權人的權利:獨占實施權、許可實施權、轉讓權、放棄權、標記權。5、專利權人的義務:實施專利的義務、繳納年費的義務。
(二)商標權1、商標權的定義:商標,是為了幫助人們區別不同的商品而專門有人設計、有意識地置於商品表面或其包裝物上的一種標記。商標權是指商標使用人依法對所使用的商標享有的專用權利。2、商標權的主體:申請並取得商標權的法人或自然人。3、商標權的客體:經過國家商標局核准注冊受商標法保護的商標,即注冊商標,包括商品商標和服務商標。4、商標權人的權利:使用權、禁止權、轉讓權、許可使用權。5、商標權人的義務:保證使用商標的商品質量、負有繳納規定的各項費用的義務。
(三)著作權1、著作權的定義:著作權,也稱版權,是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單位按照法律享有的對自己文學、藝術、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的專有權。2、著作權的主體:指著作權所有者,即著作權人。包括作者、繼承著作權的人、法人或非法人單位、國家。3、著作權的客體:指受著作權保護的各種作品。可以享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涉及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它是由作者創作並以某種形式固定下來能夠復制的智力成果。4、著作權的權利:人身權和財產權。人身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財產權包括使用權、獲得報酬權。現在還出現了新的知識產權形式:域名是網際網路主機的字元地址,由它可以轉換成特定主機在網際網路中的物理地址。Internet中的地址方案分為兩套:IP地址系統和域名地址系統,兩套地址系統實際上是一一對應的。域名具有作為知識產權的法律特徵:標識性,惟一性,排他性;但作為一種新的知識產權形式,其有效保護手段需要不斷研究完善。
Ⅸ 知識產權法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請幫忙
可參考『老乾媽』商標案
原告貴陽南明老乾媽風味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老乾媽食品公司)
被告湖南華越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越公司)
被告北京燕莎望京購物中心(以下簡稱望京購物中心)
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與被告華越公司均為生產系列風味調味品的企業,均以「老乾媽」為各自生產的風味豆豉辣醬的商品名稱。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的前身是貴陽南明實惠飯店,成立於1994年1月,創始人為陶華碧女士,該店以特產風味豆豉辣醬著稱。
1994年11月,該飯店變更為貴陽南明陶氏風味食品店,推出了以 「老乾媽」為產品名稱的風味食品,尤以「老乾媽」風味豆豉辣醬倍受消費者歡迎。1996年8月,該店生產銷售的「老乾媽」風味豆豉辣醬使用了由該店經理李貴山設計的包裝瓶瓶貼。
貴陽南明陶氏風味食品店更名為貴陽南明陶氏風味食品廠,1997年11月,貴陽南明陶氏風味食品店最後更名為現在的老乾媽食品公司。1997年12月27日,李貴山就其設計的「老乾媽」風味豆豉瓶貼向國家專利局申請了外觀設計專利,並於1998年8月22日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授權。
1997年12月30日,李貴山在貴州省版權局又將該瓶貼進行了產品設計圖紙的版權登記。1998年,貴陽市人民政府將「老乾媽」風味豆豉列為貴陽市名牌產品,1999年1月,貴州省經濟貿易委員會和貴州省技術監督局確認陶華碧牌「老乾媽」風味豆豉為貴州省名牌產品,1999年11月28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頒發給老乾媽食品公司先進企業證書。1999年原告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辣醬完成了1.3億元的銷售額,該產品已銷往全國各地,該企業為國家納稅1500萬元。
被告華越公司成立於1997年9月15日。1997年11月,華越公司與貴陽南明唐蒙食品廠簽訂了《關於聯合生產「老乾媽」系列調味品合同》,合同規定,由華越公司與貴陽南明唐蒙食品廠聯合生產「老乾媽」系列調味品,由貴陽南明唐蒙食品廠提供技術,華越公司提供生產所需的設備、設施及場地。
1997年11月,華越公司與貴陽南明唐蒙食品廠聯合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辣醬開始上市,該產品所使用的包裝瓶瓶貼與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辣醬所使用的包裝瓶瓶貼相比,除陶華碧女士肖像換成了劉湘球女士肖像及產品批號、執行標准、生產廠家、廠址電話、郵編的文字不同外,其餘圖案的色彩、圖形、文字排列等均相同。
1998年1月20日,華越公司以其法定代表人易長庚設計的「老乾媽」風味豆豉辣醬的瓶貼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外觀設計專利,該瓶貼圖案與該公司以前所使用的瓶貼圖案相比,除黃色橢圓形圖案變成黃色菱形圖案外,其餘均未有實質性變化。
國家知識產權局經初步審查,於1998年10月10日向華越公司頒發了該瓶貼的外觀設計專利證書。1998年初,華越公司與貴陽南明唐蒙食品廠對其聯合生產的風味豆豉辣醬瓶貼按照其申請外觀設計專利後的圖案進行了改版,改版後的瓶貼中仍使用了與原告產品瓶貼中字形相同的「老乾媽」三字。
1998年4月20日,華越公司與貴陽南明唐蒙食品廠簽訂《合同終止協議書》,解除了雙方的聯營關系。後,華越公司單獨生產風味豆豉等系列調味品,仍以「老乾媽」為風味豆豉辣醬的商品名稱,並繼續使用其取得外觀設計專利權的瓶貼進行包裝。
1998年12月,湖南省經濟貿易委員會與湖南省技術監督局向華越公司頒發了其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獲得1998年度湖南名牌產品稱號的證書,1999年5月,湖南省統計信息中心頒發華越公司生產的「華越老乾媽」在「1999年度湖南市場品牌調查活動」中榮獲「99湖南市場佔有率最高品牌」榮譽證書。華越公司為宣傳其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辣醬花費了一定數量的廣告費。
1999年 5月,被告望京購物中心開始為北京市興蜀蓉府南食品有限公司代銷華越公司生產的「老乾媽」風味系列調味品,望京購物中心審查了由北京市興蜀蓉府南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的華越公司企業法人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進京食品、食品用產品衛生質量認可證、外觀設計專利證書、稅務登記書及購銷合同等相關文件。望京購物中心銷售的華越公司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辣醬的包裝瓶上使用的是華越公司取得外觀設計專利的瓶貼。
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分別於1996年 8月、1996年12月、1997年5月、1998年4月四次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申請注冊「老乾媽」商標,但被國家商標局以「老乾媽」為普通人稱稱謂駁回兩次。1998年6月21日,國家商標局核准了「陶華碧及肖像」商標注冊申請。
1998年12月1日,被告華越公司向國家商標局申請注冊「老乾媽」商標,國家商標局對「劉湘球肖像」及「老乾媽」文字商標進行了公告。目前,國家商標局初步審定對「陶華碧老乾媽及圖」和「劉湘球老乾媽及圖」商標分別予以核准注冊。1998年5月至1999年1月,各地工商管理部門分別對貴陽市、長沙市、四川省郫縣、遵義市、蘭州市等地出現的假冒原告「老乾媽」風味豆豉辣醬產品等多個廠家進行了查處。
針對上述事實,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認為,被告華越公司未經原告公司許可,在其生產的風味豆豉產品上,盜用原告公司的企業字型大小及產品的特有名稱,並仿冒原告公司產品瓶貼外觀設計,在消費者中造成混淆、誤認,嚴重侵犯了原告公司的合法權益。被告望京購物中心違法銷售被告華越公司生產的仿冒「老乾媽」產品,亦侵犯了原告公司的合法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故訴至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請求:
1、要求被告華越公司立即停止使用與原告公司「老乾媽」風味豆豉產品瓶貼相近似的包裝裝潢; 2、要求被告華越公司在其全部產品上停止使用原告公司企業字型大小及原告公司產品特有的名稱「老乾媽」;
3、責令被告華越公司銷毀其現存全部侵權產品的標識、瓶貼;
4、責令被告望京購物中心立即停止銷售侵權產品;
5、責令被告華越公司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6、責令華越公司賠償原告經濟損失40萬元;
7、本案訴訟費用由二被告共同承擔。
被告華越公司辯稱,首先,原告的產品不是知名商品,判定一個商品的知名度,要依據主張者提供的商品廣告、銷售歷史、銷售數量和市場佔有率等方面的證據進行綜合性判斷。雖原告產品被評為貴州省名牌產品,但該評比結果並不意味著其產品在貴州省以外的市場上也有知名度。
相反,本公司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比原告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在一定地區的市場上更具有知名度,因為本公司所作的商品宣傳廣告覆蓋面比較大,僅在1998年到1999年間,本公司為宣傳自已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就支出廣告費270餘萬元。
從產品的銷售量和市場佔有率方面看,本公司產品已從湖南省走向全國,從地方品牌轉變成全國性品牌。從市場評價方面看,本公司產品不但被湖南省工商局認定為湖南省知名商品,還在1997年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上獲國際名牌食品獎。
其次,本案訴爭的「老乾媽」風味豆豉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並不為原告所特有,相反,本公司對所訴爭的商品的包裝、裝潢享有外觀設計專利權。原告商品名稱是「『陶華碧』老乾媽風味豆豉」,本公司商品名稱是「老乾媽風味豆豉」,盡管雙方均在商品名稱上使用了「老乾媽」,但,「老乾媽」是一個通俗的稱謂,不能為任何人所特有和獨占。在包裝、裝潢方面,本公司產品的包裝、裝潢設計是自己獨創性的作品,並已取得外觀設計專利。
第三,事實上,雙方商品的包裝、裝潢不能造成消費者誤認的結果。原告使用「陶華碧牌」界定自己的商品足已以使消費者將不同地方風味的食品區別開來認購,雖然雙方產品均以大豆和辣椒為原料的調味品,但一個產地在貴州,一個產地在湖南,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廠家、不同的產地、不同的品牌、不同鄉情的相關消費者不會把兩種產品相混淆。綜上,本公司的行為不構成不正當競爭,故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被告望京購物中心辯稱,本購物中心銷售華越公司的產品是通過合法的渠道進貨,並進行了必要的審查,已經履行了一個銷售者能夠履行的職責。原告未對「老乾媽」 進行注冊,因此不享有商標專用權,其對標有「老乾媽」字樣的食品包裝圖樣不享有專用權或其他特別的權利。原告未有證據證明其產品屬知名商品,故本購物中心銷售華越公司生產的標有「老乾媽」字樣的調味品屬合法行為,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法律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利,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辣醬具有一定的歷史過程,從老乾媽食品公司的歷史沿革不難看出,「老乾媽」作為對該公司創始人陶華碧女士的尊稱並作為該公司生產的風味豆豉辣醬的商品名稱已得到特定地區廣大消費者的認同和特定理解。
正是由於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及獨到的品味,老乾媽食品公司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辣醬贏得了良好的聲譽,「老乾媽」作為商品名稱,已與該企業及其生產的風味豆豉辣醬密切相關,成為一體。作為一種風味小食品,從其在全國銷售的巨大數額看,原告的產品在同類商品領域內是具有較高的市場佔有率的,而較高的市場佔有率即意味著該產品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並在一定范圍內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近一、二年,全國各地,特別是在喜食辣椒居民聚集的省份,出現了眾多製造、銷售假冒、仿冒原告「老乾媽」風味豆豉的廠家,從市場經濟角度分析看,假冒、仿冒者之所以不遺餘力實施侵權行為,均看中的是被假冒、仿冒產品的市場價值及良好的市場聲譽,能為其帶來極大的經濟利益,故從大量的假冒、仿冒者的出現,能夠判斷一個產品所享有的知名度和所具有的經濟價值。
綜上,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辣醬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法律應對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的合法權益給予保護。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所使用的「老乾媽」風味豆豉包裝瓶瓶貼設計具有一定的獨創性,亦應予以保護。
被告華越公司生產、銷售與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相同的商品——風味豆豉辣醬,其使用「老乾媽」作為其生產的包括風味豆豉辣醬在內的系列調味品的商品名稱,因其最初使用該商品名稱之時,原告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已在一定的范圍內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且被告對使用該商品名稱的歷史淵源,缺乏合理的依據,故該種使用方式有明顯的「搭車」故意。
被告華越公司與貴陽南明唐蒙食品廠在1997年11月至1998年初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辣醬包裝瓶上所使用的瓶貼,在圖案設計、色彩、內容文字等方面,與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包裝瓶上所使用的瓶貼極為相似,甚至連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由專人設計書寫的「老乾媽」三字的獨特字體也是相同的,被告華越公司的此種使用方式極易使消費者生產混淆,造成誤認。
故被告華越公司的上述行為構成了不正當競爭,被告華越公司對此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被告華越公司除繼續使用獲得外觀設計專利的「老乾媽」風味豆豉包裝瓶瓶貼外,不得再使用與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相近似的「老乾媽」風味豆豉包裝瓶瓶貼。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要求經濟賠償的數額偏高,本院將綜合本案的實際情況酌情確定。鑒於國家商標局已初步審定被告的「劉湘球老乾媽及圖」商標予以核准注冊,故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請求被告華越公司在其全部產品上停止使用「老乾媽」的商品名稱及要求公開賠禮道歉的請求,本院不予支持。被告望京購物中心銷售的華越公司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辣醬,所使用的包裝瓶瓶貼已取得外觀設計專利,被告望京購物中心的銷售行為未侵犯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的合法權益,故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對被告望京購物中心的訴訟請求,亦不予支持。
綜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第一款、第五條第(二)項的規定,一審法院作出判決:1、被告華越食品公司停止使用並銷毀其在未獲得外觀設計專利之前與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老乾媽」風味豆豉辣醬瓶貼相近似的瓶貼;2、被告華越食品公司賠償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經濟損失15萬元人民幣; 3、駁回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其他訴訟請求。
原告老乾媽食品公司與被告華越食品公司不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二審審理確認由於本案案由為不正當競爭糾紛,權利人請求保護的是其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權利,它與專利權屬於兩種類型的知識產權權利。不同類型的知識產權權利發生沖突,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法通則規定的誠實信用原則和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因此,華越食品公司以其享有外觀設計專利權為由,主張不構成對老乾媽食品公司侵權的抗辯理由不能成立。
老乾媽食品公司、華越食品公司分別申請注冊的商標,均在國家商標評審委員會審理中,均未獲得商標權。由於老乾媽食品公司在風味豆豉產品上使用的「老乾媽」特有名稱及其包裝、裝潢的行為先於華越食品公司,故華越食品公司使用其瓶貼用作產品包裝、裝潢,並使用「老乾媽」作為商品名稱,已經給消費者造成混淆,其行為屬於不正當競爭,構成對老乾媽食品公司的侵權。
由於老乾媽食品公司沒有提供其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故法院按照實際情況予以酌定。華越食品公司在1998-1999年為此產品支出廣告費用近160萬元,按照商業慣例,經營者所獲利潤通常要高於廣告投入,故老乾媽食品公司要求華越食品公司賠償40萬元人民幣的訴訟請求應予支持。
燕莎購物中心銷售了華越食品公司生產的侵權產品,老乾媽食品公司要求其停止繼續銷售侵權產品的行為,理由正當,法院予以支持。故二審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第一款、第五條第一款第(二)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底(三)項之規定,作出判決:
一、撤銷一審法院判決;
二、華越食品公司停止在風味豆豉產品上使用「老乾媽」商品名稱;
三、華越食品公司停止使用與老乾媽食品公司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瓶貼相近似的瓶貼;
四、華越食品公司賠償老乾媽食品公司經濟損失40萬元;
五、燕莎購物中心停止銷售華越食品公司生產的「老乾媽」風味豆豉;
六、華越食品公司在一家全國發行的報紙上向老乾媽食品公司致謙。
廣州方陽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Ⅹ 處理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的原則
(一)保護在先權利的原則:這里所說的在先權利是相對於「在後權利」而言的,就同回一客體先產生的權利較答之於後產生的權利,即為在先權利。保護在先權利是處理知識產權權利沖突最基本的一項法律原則。
(二)維護公平競爭,排除惡意取得原則維護公平競爭是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重要價值目標,在處理知識產權權利沖突問題上,也應堅持這一點。這一原則排除了以欺詐、仿冒、引人誤認或誤解等方式利用他人市場信譽與優勢獲取經濟利益的合法性,也排除了因惡意仿冒他人知識產權或欺詐知識產權主管部門而取得權利的合法性。
(三)權利平衡原則 知識產權制度本身是平衡知識產權人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調節器,在處理知識產權權利沖突時,兼顧利益之間的平衡是很有必要的,這可以使不同的知識產權各得其所、相互協調,使知識產品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四)利益兼顧原則 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的解決,兼顧權利沖突當事人雙方的效益也是值得考慮的。從我國有關機關近幾年處理的幾個較有影響的涉及權利沖突的案例看,在適用這一原則上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