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我國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
公示原則是指物權變動行為須以法定公示方法進行才能生效的原回則。公示原則要答求當事人依法定方式向社會公眾公開其物權變動,以明確何人取得物權,何人喪失物權,否則不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之所以要確立物權的公示制度,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因為物權是排他性財產權,即一物之上不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互不相容的物權。例如一物之上若已經成立一所有權,則不能再成立另一所有權(多人共同對一物享有一個所有權不屬此列)。正因為物權具有排他性,倘若外界無法知悉物權變動情況,則容易導致第三人遭受損害。二是因為物權是對世權,其義務人是不特定的任何人。物權的變動不僅僅是權利人個人的事,對於廣大的社會公眾來說,也都發生權利義務變動的後果。物權人只有以公開的方式將變動事實告知社會公眾,才能使物權變動產生效力。物權公示的功能在於給社會公眾一個判斷標准,即沒有公示就沒有物權變動,以此判定物權歸屬,以維護交易安全。
『貳』 如何理解物權法的公示信用原則
物權的公示原則是指物的權利人通過某種手段向特定或不特定人公開顯示其權利的法律事實,物權的公示表現為登記和佔有兩種表徵。對於信賴該表徵而有所作為者,即使表徵與實質的權利不符,對於信賴該表徵的人也不產生任何影響,這就是物權的公信原則。物權的公示原則因物區分為不動產和動產而表現為兩種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六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可見,不動產物權以登記和變更登記作為物權取得和變動的公示方法,而動產物權以佔有作為權利取得的公示方法,以交付作為權利變更的公示方法。物權是對世權,是絕對權,物權一旦經公示即告成立,即使某所有物是被無處分權的人「合法地」轉移到第三人的手中,如果第三人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相信處分物的人為所有權人並善意地取得了該物,那麼物的真正主人也無權追回該物,而只能向處分該物的人主張債權。
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對我們在日常生活從事與物權相關的法律行為時,將產生重要的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不動產物權變動後要及時到登記機關登記。我國物權法對不動產確立的是實質主義的登記原則,即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的設立、轉移、變更和消滅等事項非經登記不得生效。這就是說,關於物權的一切法律行為,都必須在具備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條件之外,還必須將該意思表示予以登記,並自登記時起該法律行為方可生效。(二)取得他人的不動產前,要充分審查該不動產的產權登記簿,以確認對方是否對該不動產有處分權。只有不動產產權登記薄人記載的權利人對該不動產才有完全的處分權,如果在取得他人的不動產前未經登記的權利人同意,即使出於善意,也不會產生物權的變更。(三)不動產轉讓協議達成後要及時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以防止轉讓人對該不動產的再次處分。不動產預告登記是指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後,為保障將來實現物權,防止現在的出賣人在不動產未登記前將該不動產再次處分而採取的一項約定措施。預告登記後,未經預告登記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行為不產生物權變更的效力。(四)利害關系人發現不動產登記簿記載事項錯誤,應當及時申請異議登記。異議登記是指不動產權利人以及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的事項有錯誤而登記薄記載的權利人又不同意更正的情況下,向登記機關提出申請,請求登記機關根據事實情況予以更正的一項法律制度。該制度是一項臨時性的措施,異議人必須在提出異議登記之日起15日內向法院起訴。物權法設立該制度的目的在於及時地保護物的真正權利人,防止登記的權利人對不動產惡意處分。(五)動產變更要及時交付。交付是讓與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之一。交付與登記不同,登記可以作為不動產物權一切變更形式的公示手段,而交付不能作為動產物權一切變動形式的公示手段,只有在以民事法律行為讓與動產所有權及設定質權時,交付才是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手段。我國《民法通則》第72條規定「按照合同或其他合法方法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此規定在原則上以交付作為物權變動要件的同時,也允許例外。(六)需登記的動產物權的產權產生與變動也要及時辦理登記手續,否則不能對抗善意的不知情的第三人。在現代法制下,以登記為公示的方法並不以不動產物權為限。例如,船舶、航空器、機動車等動產物權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也實行登記制度,未經登記,物權變動不能產生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即登記並非這些動產物權變動的要件,只是不能登記,對外不能產生對抗效力。
『叄』 請問<物權法>講的是什麼啊,最近說的<物權法>違憲是怎麼回事
http://news.sina.com.cn/c/2006-02-09/14158163962s.shtml
2005年12月7日,在廣州召開的,有全國人大法工委官員、最高人民法院有關負責人以及全國民法學專家約120餘人出席的名為「中國物權法疑難問題」的研討會上,一封某教授的公開信成為與會專家聲討的「眾矢之的」。甚至會後,很多專家憤懣地「達成共識」,「《物權法》很有可能讓此人攪黃」,因為該公開信聲稱「《物權法(草案)》違背憲法和背離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妄圖開歷史倒車」,且「言詞激烈荒謬」。
「有這回事」,當被記者求證《物權法(草案)》是否被擱置時,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利明教授確定地說,「而且是因為某些非民法專業學者的無理指責」,隨後他又補充道,「確切地說,是北京大學憲法法理學的學者。」
王利明是全程參與《物權法》起草和修改工作的主要學者之一,2005年7月,當經過三次審議的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時,他曾激動地說:「我國已提出到2010年要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沒有《物權法》,這一目標就無法實現。」時隔半年,事情卻有了突變,對於詳情,王利明拒絕了記者的采訪,理由是,「目前還不方便說」。
北京大學民商法教授尹田(物權法起草小組成員)、中國人民大學民法學教授楊立新(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爽快」地接受了記者的采訪。12月7日的研討會,他們曾代表與會專家發言,號召大家面對「無理指責」時,更應該團結起來,把《物權法》制訂得更好。
「大家都很氣憤」,他們一致表示,「多少年的心血」,並且,「如果《物權法》起草工作因此被擱淺,將會引起整個民法典制訂進程的停滯」,因為,緊隨《物權法》之後的,是急需制訂的《侵權法》、《人格權法》以及民法總則。
『肆』 物權具有哪些效力
一、物權的支配效力
二、物權的排他效力
1.所有權之間的排他效力
2.用益物專權之間的排他效屬力
3.擔保物權之間的排他效力
4.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之間的排他效力
5.所有權與定限物權之間的排他效力
三、物權的優先效力
四、物權的妨害排除效力
1.物權的追及效力
2.物權請求權
參見論文
1.《論物權的效力》錢明星,北京大學法學院教
2.《物權之效力問題再議》 董學立 山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3.《論物權的效力》尹田
4.《論物權的效力》王效賢
5.《物權的效力問題之我見》 劉保玉
『伍』 物權法里小區的地下車可以用於商業不
《物權法》起草專家明確表示支持,已由業主公攤的車庫屬業主所有,不適版用於《物權權法》的約定原則,開發商再賣屬於欺詐。事實上,開發商也已把小區的所有配套設施(包括車庫、會所、學校)攤入購房成本。一句話,業主其實已為小區的所有物業埋單。《物權法》起草者之一、北京大學民商法教授尹田表示:\\「如果業主的公攤面積里包括了車庫,車庫就理所當然的屬於業主,不適用物權法里的約定原則了。」 尹田表示業主花了錢,就有權利明確知道公攤面積的具體部分和內容。開發商應該提供這個內容,房管局也應該公示 。 如果開發商將公攤面積據為己有,再賣給業主,這就是商業欺詐。公共配套電梯、道路、公共停車位、會所、學校、幼兒園、物業管理用房、水池、通道、天頂、綠地、花木、廣場、下水道等。不公攤,但一般認為會攤入購房成本。 小區的停車場、會所、幼兒園以及小區的所有建設都是在該小區總投資造價裡面,房屋建造價格已經包括了小區的停車場、會所、幼兒園以及小區的所有建設費用。如果說小區的停車場、會所、幼兒園是開發單位的,那就是:我用你的錢在你的地上建了我的物業。你同意嗎?
『陸』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中物權公示原則為什麼能提高物的利用效率
依照「物權變動說」,物權公示對象為物權變動的行為(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或者物權變動這一法律事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物權公示的目的在於保護交易安全。物權變動即物權權屬的變動,往往涉及物權變動之外的第三人的信賴利益,如果沒有公示,則物權權屬純粹為一種物權變動當事人的觀念,第三人當然無從知曉,也就沒有一種可以信賴的表徵,其與他人的物權交易就可能不是與真正的權利人交易,因而就可能遭受損害。為防止這種狀況的發生,有必要將原本存在於人們觀念中的物權變動過程,外化為一定物態形式為公眾所知,以維護交易過程的安全。「物權既然是排他權利,所以物權發生變動時,必然排斥第三人利益,因此為保護以第三人代表的社會秩序,法律要求物權的變動必須向社會展示,以期獲得保護第三人的功效。」「物權所具有的對抗第三人的排他性,使得物權的變動會對不特定的第三人的利益產生限製作用。為避免第三人遭受不虞之害,要求物權的變動應當與一定的技術手段結合起來。這一技術手段就是公示制度。」
在「物權狀態說」看來,物權公示的對象為標的物上的物權狀態,從而間接地公示物權的變動。論者認為,物權公示的目的首先在於透明物權關系,宣示物權歸屬狀況,以維護標的物的靜的安全。「物權公示使物上權屬之狀況公之於眾,明確權利的歸屬,起著定分止爭的作用,不論對所有權還是對他物權而言,都使義務人負不侵犯物權的義務。」「其作用在於使潛在的較以當事人能對標的物上的權利內容獲得一清晰的認識,公示就是為此目的而設計的制度,故而,物權的現狀無疑是公示的本體。」物權的絕對對世效力不僅要求對物權種類進行界定,同時也要求物權的具體種類具有可識別性。為了實現物權的可識別性,公示原則發揮了作用。否則,就無法解釋作為公示方法之效力的公信力的問題。而公信力所要解決的正是被公示的物權現狀與真實的權利狀態的不一致。物權的變動則透過對前後兩個不同的物權存在狀態而獲得認識。其實,物權人的相對人並不關注物權變動的過程,關注的是物上的權利。就物權人而言,他向外界表明的是他對何物擁有何種物權,使相對人負有不作為的義務,並不需要向外界表明這一物權得失變更的行為。
而按照「物權狀態與變動說」,物權公示的客體包括兩個,一是標的物上的物權狀態;二是標的物上的物權變動。這實際上是上述兩種觀點的綜合。因為物權為具有絕對排他性效力的權利,若某一物上已經成立物權,則與之不能兩立的、有著同一內容的物權便不得再行成立。物權具有排他性,其變動常常產生排他效果,若不能由外界查悉其變動的徵象,則難免致第三人於不測的損害。因此要發揮物權的排他作用,防止人對物的爭奪、對他人財產的侵犯,物權公示制度使當事人及第三人能夠直接從外部認識物權的存在及現象,物權法律關系據此得以透明。反之,若無此項制度,則於交易旺盛、物權變動頻繁的市場交易中,不僅物權交易的安全將受到損害,且也必然害及第三人利益,從而最終使財產交易秩序陷於紊亂境地。足見物權的公示制度具有維護物的佔有秩序和交易安全的雙重作用。
其實,各種觀點都有著自己特定的歷史文化傳統。例如,在形式主義(無論是物權形式主義還是債權形式主義)立法模式下,物權變動的結果依賴於公示本身,公示生效即彰顯公示標的物上的物權狀況;不過在「物權形式主義」的模式下,由於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與公示本身不可分離,因此,公示自然包含了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的公示。從物權公示制度的首要功能在於維護交易安全這一點來看,即使是「物權變動說」,其目的也主要在於公示物權變動的結果狀態,使第三人在進行交易時知曉標的物上的物權權屬狀況,換言之,第三人僅需知道物權變動的結果(通過對動產佔有的辨認確認動產上的物權權屬,通過對登記的辨認確認不動產上的物權權屬),而對於該物權變動的行為及其過程,似無知曉的必要。單就這點看,「物權狀態說」似更為可取。
『柒』 請問開發商有權賣地下車庫嗎
《物權法》起草專家明確表示支持,已由業主公攤的車庫屬業主所有,不適用於《物權法》的約定原則,開發商再賣屬於欺詐。事實上,開發商也已把小區的所有配套設施(包括車庫、會所、學校)攤入購房成本。一句話,業主其實已為小區的所有物業埋單。《物權法》起草者之一、北京大學民商法教授尹田表示:「如果業主的公攤面積里包括了車庫,車庫就理所當然的屬於業主,不適用物權法里的約定原則了。」 尹田表示業主花了錢,就有權利明確知道公攤面積的具體部分和內容。開發商應該提供這個內容,房管局也應該公示 。 如果開發商將公攤面積據為己有,再賣給業主,這就是商業欺詐。公共配套電梯、道路、公共停車位、會所、學校、幼兒園、物業管理用房、水池、通道、天頂、綠地、花木、廣場、下水道等。不公攤,但一般認為會攤入購房成本。 小區的停車場、會所、幼兒園以及小區的所有建設都是在該小區總投資造價裡面,房屋建造價格已經包括了小區的停車場、會所、幼兒園以及小區的所有建設費用。如果說小區的停車場、會所、幼兒園是開發單位的,那就是:我用你的錢在你的地上建了我的物業。你同意嗎?
『捌』 根據物權公示原則,如果物權的存在沒有法定的公示形式,便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我想請問下,什麼是善意
善意第三人,即:該第三人不知道法律關系雙方的真實情況,通常是指非法交易中,不知情的,已經辦理了登記的權利人。
分享
『玖』 尹田的介紹
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民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理事、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法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及重慶市仲裁委員會仲裁員。
『拾』 請問誰知道北京大學教授尹田的郵箱地址 急,,,,,
請問您找到了嗎?我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