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法上的物與物權客體的區別
物權的客體可分為:
不動產和動產;主物和從物;物的成分,重要成分與非重要成分;原物和 孳息
一、不動產與動產
德國民法規定,不動產就是土地;日本民法、台灣民法則指土地及其附著物;在中國大陸,不動產包括土地、礦藏、水流、海域、地上附著物。除此之外的有體物,叫做動產。
區分動產不動產的意義在於:1 形成的物權不同 2 立法案例上,是否賦予物權公示以公信力不同 3 發生附合時確定所有權應該遵守的規則不同 4 訴訟的管轄規則不同。
二、主物與從物,按照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分類。
並非主物 的成分,時常輔佐主物的效用,而與從物同屬於一人的物,是從物;從物所從之物,叫做主物。
構成從物的要件:1 不是主物的成分2時常輔佐主物發揮效用 3 從物與主物同屬於一人 4 交易上無特別習慣。
三、重要成分與非重要成分
根據成分的分離是否導致其毀損或者變更性質。
重要成分是指互相結合,費盡損毀或變更其性質不能分離時,則其中每個部分都是重要成分;重要部分以外的成分,為非重要部分。
四、原物和孳息
根據數物之間產生和所出的關系。
原物,是指產生孳息的物,而孳息是指由原物所生的物或者收益。它可以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
物權客體特徵:
物權客體應當是有體物,它的物理形態可以是固態、液態或者氣態等。
⑵ 物權法上物內涵.特徵及物權的概念
物權法所稱的「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也包括法律規定作為物權客體的權利。版依法律規定理權解,物權法所說的「物」,主要是指「有形財產」,即看得見、摸得著的財產,如土地、房屋、汽車等。而無形財產,如專利技術、商業秘密、商標、著作權等,則由其他相應的法律調整。
有形財產,以是否可以移動為標准,分為不動產和動產。土地、建築物等,屬於不動產;機動車、電視機、桌椅等,屬於動產。概括而言,物權法就是關於動產、不動產的歸屬和利用的法律規則。動產和不動產上所體現的物權,具體講,就是物權法所規定的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⑶ 刑法中他人的財物和他人佔有的財物區別
他人的財物表示他對財物享有所有權,對財物享有完全的處分權。他人佔有的財物,他人不一定對財物享有所有權,可能只是享有使用權,或者其他處所有權以外的權利,對財物只享有部分的處分權。
⑷ 物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徵
你說的應該是物權吧..1.物權的概念和法律特徵
物權是指直接支配物並排除他人非法干涉的權利。
物權的本質作用:定紛止爭,物盡其用。
法律特徵:1、物權在整個法律制度中,具有核心性。物權關系是最基本的民事法律關系,是所有其他民事法律關系的出發點和歸屬。在憲法、民法、刑法中,都會涉及所有權、物權制度,所以所有權具有核心性,是整個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基礎。
2、物權的支配性。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物且無須藉助他人行為就能行使自己權利或實現自己權利的一種民事權利。
3、物權是直接支配特定的、獨立的物的權利,是不依賴於義務人義務的履行而實現的權利。
4、物權具有利益性,這種利益得到了國家強制力的保護,所以物權是一種受法律保護的合法利益,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因物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而發生的利益關系。
5、物的彈力性。作為物權權能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能與最終的支配權及抽象的所有權是可以進行分離的。例如:農村承包經營權即是將所有權與所有權的權能相分離,讓集體享有所有權,讓農民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解決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問題。
6、物權是排他性權利,其客體必須是個別的、單獨的、客觀的存在的,且物權具有排他性、獨立性。
7、物權是對世權。即世界上除了物權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都承擔了一種法律上的義務,即必須尊重物權人對其物直接支配並排除他人非法干涉的權利。
8、物權是絕對權。物權人可以絕對的按照自己的意願,在不違反法律和他人合法權益的前提下來支配自己所有的物。 物權一般包括所有權、地上權、地役權、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典權、永佃權等。各種物權按其不同特點可作如下區分:1、自物權和他物權。自物權是權利主體對自己的所有物享有的物權,即所有權。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物上設定的物權,包括所有權以外的其他物權。2、完全物權和限定物權。在物權中,只有所有權具有完全的物權權利內容,是完全的物權。各種他物權都是不完全的或有限制的,稱限定物權。3、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是以使用、收益為內容的物權,如地上權、典權。擔保物權是為了擔保債的履行而設定的物權,如抵押權、留置權。4、主物權和從物權。凡是能單獨成立的物權叫做主物權,如所有權、地上權;不能單獨成立,從屬於其他權利的物權叫做從物權,如抵押權、留置權。
分類意義在於理清事實,便於實踐,分類的不同很可能導致不同的政治和經濟意義
物權的類型
物權法定
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 理論分類
物權的變動
公示原因 變動原因 動產交付:
登記的效力體系.
⑸ 法律上的財產的概念是什麼與物的概念有何不同
樓主問的很深奧啊,這個案件有很強的理論背景。這個問題涉及對財產的界定(是內有價值的,還是容虛擬代號),對運營商,開發商的界定和工作定位,涉及到對賬號的密保手段,建議你去網上搜學者的專業論文來看,在此不好說清楚。樓上幾位說的也有道理。以下是個人意見:
1、目前民法對虛擬財產沒有明確界定,個人覺得一樓的說法有道理,趨勢是做為物來界定
2、傾向於違約,參考一般的商業服務,比如賣給你一個蘋果,結果是壞的,賣方就違約了;如果你可以把蘋果拿去賣賺五元錢,結果因為壞了賣不成,損害了預期利益的獲得,又是侵權(僅做一個思路)個人傾向於違約。
3、第三人,你沒說清楚是什麼第三人,可能是侵權吧。
(1)財產應該是有權屬的,而物不一定有權屬。如空氣是物,但不是某個人的財產。(2)財產是從權利的角度而言,物是從自然屬性而言。半塊磚頭,沒人要,就不是財產(從通常意義而言,不是指絕對沒人要),但它是物。(3)財產是法學或經濟學的定義,物是個哲學上的定義,近似於「存在」
⑹ 物權的概念和特徵是什麼
概念: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特徵:
1、物權是支配權: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的權利,即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標的物直接行使權。
2、物權的構成體系:利,無須他人的意思或義務人的行為的介入。
3、物權是絕對權(對世權):物權的權利主體只有一個,權利人是特定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第三人,且義務內容是不作為,即只要不侵犯物權人行使權利就履行義務,所以物權是一種絕對權。
4、物權是財產權:物權是一種具有物質內容的、直接體現為財產利益的權利,財產利益包括對物的利用、物的歸屬和就物的價值設立的擔保,與人身權相對。
5、物權的客體是物:物權的客體是物,且主要是有體物。
6、物權具有排他性:首先,物權的權利人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的人,所以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其次,同一物上不許有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並存(最典型的就是一個物上不可以有兩個所有權,但可以同時有一個所有權和幾個抵押權並存),即「一物一權」。
(6)刑法公私財物概念與物權中物的區別擴展閱讀:
依物權的這種性質,它當然具有優先的效力和物上請求權。除此之外還有追及權,即認為物權的標的物不論輾轉歸於何人之手,都不能妨礙物權的行使,物權人可以向任何佔有其物的人主張其權利。
例如,甲的所有物被乙偷走後賣給了丙,丙再轉讓給了丁,甲仍然不喪失其所有權,有權向現在佔有其物的丁請求返還。但是多數學者認為,追及權應當包括在優先效力和物上請求權之中,而不必另列。
關於物權之間依性質可否並存,就一般情形而言,以佔有為內容的物權的排他性較強,這類物權大多不可以並存。具體的各類物權依性質是否可以並存,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原則上這兩種物權可以同時存在於一物之上,例外的是以佔有為要件的質權、留置權與用益物權不能並存。
(2)用益物權與用益物權:不管其種類是否相同,一般都難以並存。但是地役權有時可以與其他用益物權並存。例如消極地役權以某種不作為,如不得興建高層建築,為其內容,可附存於已經設立地上權的土地上。再如,兩個通行權可共存於同一供役地上等。
(3)擔保物權與擔保物權一般都能夠並存:例外的是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時不能並存,以佔有為要件的留置權等擔保物權之間不能並存。
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等途徑解決,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物權的保護應當採取如下方式:
1、因物權的歸屬和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2、被無權佔有人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不能返還原物或者返還原物後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3、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損毀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不能恢復原狀或恢復原狀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4、妨礙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
5、有可能危及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消除危險。
6、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上述物權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並適用。
⑺ 刑法中公私財物是什麼意思
我國刑法典法條表述中財物概念出現的頻率比較高,在財產犯罪一章財物概念更是必不可少。刑法中的財物之典型樣態是實物財產,看得到摸得著的有體動產最為典型。現代社會中的財產性利益越來越豐富多彩,侵犯各種各樣財產性利益行為的刑事可罰性也越來越明顯,但這並不能成為把所有財產性利益都解釋成財物的理由,刑事司法中什麼樣的財產性利益能擴大解釋成法典中的財物必須遵守刑法解釋的原理,對於財物解釋極限之外的侵犯財產利益行為只能通過修改刑法解決。某種財產性利益只有當存在確定的利益憑證時,才有可能被擴大解釋成財物,實物財產主要以其自然屬性成為財物,財產性利益憑證以其制度性事實屬性成為財物。網路虛擬財產作為物是虛擬的但作為財產是真實的,虛擬財產是與實物財產向對應的憑證類財產。把虛擬財產(網路服務符號)擴大解釋成財產犯罪中的財物,其依據就是因為社會上已經形成關於此服務符號的財產制度性事實。
由於不同的具體罪名都有自己獨立的行為類型,在對財物的具體解釋過程中,某一罪名的行為特點可能對財物的解釋結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導致同一財物概念在不同罪名中的外延可能會有所不同,盡管刑法中財物概念的解釋極限是一致的,換句話說某種財物能否成為某一具體罪名的對象,不但與刑法上財物的解釋極限范圍有關,更與該罪的行為類型特點有關,例如虛擬財產可以成為詐騙罪對象但不一定能成為毀壞財物罪的對象。
⑻ 試述物權概念及其與債權的區別
我認為問題的設定存在瑕疵——如果所涉標的物為動產(根據設定的問題,判斷該物應是不動產,因為不動產不存在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問題),那麼,根據法律適用的原則,雖然善意取得制度作為例外條款阻斷了乙對丙主張物權的權利,但其對甲則可以主張債權。物權的保護是動態的保護,以債權方法保護物權也並非是對物權的否定,更不意味著「甲的行為不受物權法的約束」,否則甲就不應承擔債權。另外,關於「追認」之說,原判斷也存在邏輯上的推理前提缺失,「追認」作為一項基本的民法制度,其核心價值就在於兼顧當事人特別是權利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與維護交易安全、衡平秩序穩定的多元化社會需求,它反映的「隨意」只是權利人的隨意(即乙追不追認的隨意),絕不是義務人的隨意,因此推導出「意味著隨意處分別人的財產不構成違法」的結論是違背法律適用邏輯和形式邏輯基本原理的。
⑼ 物權法規定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⑽ 物權和債權的區別
債權是一種民法上的權利,而債務則是一種民法上的義務。和物權專不同的是,債權是一種典型的相屬對權,只在債權人和債務人間發生效力,原則上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之關系不能對抗第三人。從會計意義看,債權是指單位未來收取款項的權利,包括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應收股利、應收利息和應收補貼款告等。從會計意義看,債務是指由過去交易、事項形成的,由單位或個人承擔並預期會計導致經濟利益流出單位或個人的現時義務,包括各種借款、應付及預收款項等。有時也指所欠的債。兩者的區別如下:1、債權債務是不可以單獨存在的。錢是債權人的,他借給債務人。2 、債權是一種典型的相對權,只在債權人和債務人間發生效力,且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之關系不能對抗第三人。3、 債發生的原因在民法通則中主要可分為契約、無因管理、不當得利和侵權行為;債的滅失則有清償、提存、抵銷、免除等。4、 債權債務中的物權行為客觀存在,它是法律行為的一種,只要承認債權與物權的劃分,就必然要承認債權行為之外還有物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