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客家人的由來
客家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
一般認為,客家民系是南遷漢族人在唐末至明中葉聚集於閩、粵、贛連結地區,經過與當地畲族、瑤族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別於漢族其他民系的獨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個漢族民系。它以漢人為主體,同時包合經融合有客化的畲瑤等少數民族。客家民系是以漢人為主體的,其文化的主要特徵及表現出繼承中原漢族文化,所以應肯定為漢族的一個支系。但是這支民系不是純漢族血統,其文化也不是純中原漢文化,所以作為一個群體,其成員就應該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徵的不同民族的成員。因此,「客家」的說法是作為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並非是一個種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
客家人的遷徙
五次中原遷徙說
有關客家人的遷徙,1930年代的客學大師羅香林為代表的研究學者認為,客屬民系自晉朝以來,一共經歷了五次大規模的遷徙,並在這五次遷徙過程中繁衍發展而來。這五次大遷徙的大致過程是:
第一次在兩晉時期,大批中原人舉族南遷至長江流域;
第二次始於唐代,大批北方漢民為躲避安史之亂,遷往相對安寧的贛閩粵地區,成為
第一批客家先民;
第三次在兩宋時期,北方民族入侵,一批批漢民遷往贛閩粵地區,與當地畲、瑤等少數民族逐漸交融,最終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是清朝末年,贛南由於滿族統治者的蹂躪以及瘟疫發生,人口銳減,加之閩西和粵東人口膨脹,清政府通令沿海居民向內地擠壓,一部分客家人又回遷贛南,另有一部分遷往四川;
第五次在近代,不少客家人從粵東閩西一帶遷往沿海,有的則移居海外。
六次中原遷徙說
後來,海外(馬來西亞、美國等地)的客家人從各家各族的族譜統計,亦得出了以下六個主要的遷徙時期(參考:[1]):
第一次在秦始皇統一全國時期
秦始皇為了鞏固新取得的南方國土,派遣了大批軍民到粵北。後代子孫被稱為北江客家。這是客家稱謂的首次出現。
第二次在東晉永嘉年間
因為五胡亂華,使山西、河北及河南一帶的漢人紛紛渡過黃河,由皖渡長江經贛北。
第三次在唐朝僖宗干符二年
因為黃巢之亂,使江西北部的居民再遷往江西西部、福建西部及南部和廣東東部及北部。
第四次在南宋末年
這是客家民系南遷到廣東的關鍵時期。隨著蒙古軍的南進,贛閩客家先民隨敗退的宋王室進入廣東東部、北部。
第五次是明末清初大量粵閩客家人由於湖廣填四川的政策遷徙到川渝。
第六次是清朝中期
廣東客家地區人口逐漸增加,大量客家人移民至南洋、台灣等地。
⑵ 鄭成功是誰
鄭成功(1624~1662)
中國明清之際軍事家,民族英雄。福建南安人。原名森,
字明儼,號大木。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
三年( 南明隆武二年,1646 ) ,募兵抗清 。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 3 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南明永曆帝封他為延平王。十二年,清定遠大將軍濟渡率兵約 3萬入閩 ,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十五年,他統率水陸軍17萬北上。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後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 4 萬餘人,軍威復振。十八年初,他決計乘侵台荷蘭殖民軍兵力薄弱、求援困難之機收復台灣。三月二十三,親率將士 2.5 萬、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在台灣民眾的支援下,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軍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內),繼又對防禦堅固的首府台灣城( 今台南市安平鎮 )長期圍困 。 此後擊敗荷蘭援軍,迫使殖民總督揆一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簽字投降,撤離台灣。鄭成功廢除荷蘭在台灣的殖民體制,建立行政機構,為開發台灣作出了重大貢獻。次年五月卒。
民族英雄鄭成功,於1662年打敗侵佔台灣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了我國神聖領土,寫下這首《復台》詩。詩作高度概括了收得台灣的艱難歷程,無限深情地抒發了自己與將士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
鄭成功,(1624—1662年)是我國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號大木,福建南安縣石井村人。其父鄭芝龍,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組織向台灣移民,積極開發台灣島。1645年(清順治二年),21歲的鄭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韋健的召見,頗多賞識,被認為本家,賜他國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稱之為「國姓爺」。年(清順治10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又封他為「延平郡王」。
鄭成功的活動是在國內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東方的時期展開的。1646年(清順三年)秋,清兵進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掌握隆武朝廷軍權,在漢奸洪承疇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鄭成功反對父親隆清,率領部下先在廣東南沃島起兵,繼而挺進廈門鼓浪嶼,1650年(清順治七年)佔領廈門、金門兩島。以後與清軍展開不斷的戰斗,逐步收復了福建漳、泉地區,並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廣東潮惠的東南沿海地區。
1659年夏,鄭成功率水師10餘萬北上,經舟山溯長江,連克瓜州、鎮江等城。7月圍攻南京,誤中清江南總督郎廷佐的強兵計,折兵回廈門。翌年,清軍分三路進攻廈門,被鄭成功擊退。鄭成功在堅持抗清的同時,又和侵佔我國領土台灣的荷蘭殖民者展開長期的斗爭。荷蘭殖民者於1624年(明天啟四年)侵佔了我國的台灣,對台灣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並不斷騷擾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激起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慨。1652年(清順治九年),台灣爆發了以郭懷一(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舊部)領導的抗荷武裝起義。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鄭成功為了抗議荷蘭殖民者在海上的擄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灣貿易,在經濟上給荷蘭殖民者以有力的打擊。
1661年4月,鄭成功令長子鄭經防守廈門,新率戰艦120艘,將士25000餘人,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進收復台灣。經過激烈的海戰,鄭軍擊沉荷 軍主力艦「赫克托」號,收復了「赤嵌樓」。在近一年的爭奪中,荷軍傷亡近2000人,損失慘重。1662年2月1日,荷蘭侵略軍被迫投降,被侵佔達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重歸祖國懷抱。
鄭成功於1662年舊歷五月初八因病逝世於台灣,終年39歲。
回答者:kitty256 - 魔法學徒 一級 7-10 16:36
鄭成功(1624年—1662年),祖籍中國福建南安人,民族英雄。但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母為日本田川氏,原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後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名成功,故又稱國姓爺。鄭成功為明朝最後一個強調反清復明的官員,並透過實質的武力攻擊讓當時佔領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之人員撤退,而流傳下了眾多極富傳說色彩的活動遺跡和傳奇故事。死後葬於台灣台南鹿耳門港附近。「Koxinga」一詞是外國人對他的習稱,即源自「國姓爺」。
生平
鄭成功的父親為鄭芝龍,受明朝朝廷招安前為一海盜首領。母親是日本女子田川松,明天啟四年(1624年,日本寬永元年)農歷七月十四日(8月27日),在日本平戶海濱產下鄭成功,因此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七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1630年鄭芝龍將他帶回南安教養,因受限於日本禁止女人離境的規定,故田川氏並未隨行,鄭芝龍延聘儒士教育鄭成功,以便爭取科考功名。先世自光州固始縣[今河南首潢州縣]入閩,居漳州,再移粵之潮州,至始祖隱石公,復居泉州南安縣。七歲回中國後,十五歲考中秀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這樣的亂世里鄭成功入南京國子監太學讀書,拜當時南京禮部尚書錢謙益為師。
鄭成功有四弟。唯一同母的是終身未曾離開日本的七左衛門(又名田川次郎左衛門),目前還有後人在日本。
反清
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認為明朝氣數已盡,不顧鄭成功的反對,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軍在這時掠劫鄭家,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免受辱於清兵,切腹自盡。「國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永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曆年號,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以和外國人做生意收集資金,籌備軍力,並且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收集許多有關清軍與朝廷的情報,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
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後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
東進台灣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鄭氏降將黃梧陳滅賊五策,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濟支援;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殺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學胡同西口,元代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由於清政府的新策略,鄭成功和他的軍隊斷絕了經濟來源,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不得不放棄以近岸離島為基地,騷擾東南沿海的軍事策略,轉而進攻已久為大航海時代以來遠渡重洋來到亞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人、荷蘭人所分別殖民割據的台灣,作為新的基地,這一年三月二十三,鄭成功親率將士2.5萬、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軍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內),繼又對防禦堅固的首府台灣城(今台南市安平區)長期圍困。經過九個月的苦戰,在早年由其父協助渡海的漢人移民的支持下於1662年打敗荷蘭人,迫使殖民總督揆一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簽字投降,撤離台灣。於是祭告山川,頒屯墾令,開東寧王國,立鄭家天下,擁有現在台灣南部以及一部份東部的土地,設「承天府」,改台南為「東都」,以示候明永曆帝東來之意,爭取明朝遺臣效忠。另闢海外乾坤、抗清朝於海外。同年4月間傳來桂王朱由榔死於緬甸的消息。雖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決定不再擁立新帝,自為台灣之主。鄭成功在台成立第一個漢人政權,然而,因為當時熱帶地方衛生條件不好,鄭成功感染時疫,終於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歲。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遷葬南安祖墓。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續經營台灣,改東都為東寧。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對內雖仍奉已死的明永曆帝之正朔,與中國內陸清王朝之順治、康熙各朝互不統屬,對外則自稱「東寧王國」,始有開國長治之想,經營成效斐然。後因降將施琅師法鄭成功當年進攻荷蘭人故技,攻克澎湖島,因此孫子鄭克塽於1683年降清,為免台灣民眾起反抗之心,鄭氏在台諸墳悉數遭清王朝掘起遷葬中國內陸。1684年4月,台灣(時為台灣府)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下設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總計鄭氏政權在台灣只有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而已,但是因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灣的歷史學家重視,還廣受中國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種不同的有趣觀點。
評價
鄭成功接收父親的兵力,成員多是盜賊出身,於是鄭成功一直是「強人統治」,「嚴刑峻法」,極少接受屬下的意見。然而他的文人背景卻也能讓他以德服眾,同時也有助於他對商業方面的經營,創造出勝過他父親的局面。
因鄭成功為漢和混血,日本人亦視之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戶(今長崎縣平戶市)海濱尚有「兒誕石」,相傳鄭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門左衛門曾寫了一部名為《國姓爺合戰》的凈琉璃劇,風靡一時。
台灣日治時期,日人拆除為數不少的漢人廟宇。但位於台南,清代設立祭拜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所幸被保存。並另在旁興建和風建築「開山神社」,亦供奉鄭氏,形成雙廟格局。直至戰後,開山神社遭拆除,延平郡王祠則將原先閩式建築整修為北方朝廷式。
中國把鄭成功看作從荷蘭人手上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日本則把鄭成功看成第一個日裔子孫經營台灣的例子,而台灣則把鄭成功看成漢人脫離中國統治,移民台灣,建立新天地的典範。
⑶ 鄭成功的一些資料
鄭成功
鄭成功(1624年—1662年),祖籍中國福建南安人,民族英雄。但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母為日本田川氏,原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後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名成功,故又稱國姓爺。鄭成功為明朝最後一個強調反清復明的官員,並透過實質的武力攻擊讓當時佔領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之人員撤退,而流傳下了眾多極富傳說色彩的活動遺跡和傳奇故事。死後葬於台灣台南鹿耳門港附近。「Koxinga」一詞是外國人對他的習稱,即源自「國姓爺」。
生平
鄭成功的父親為鄭芝龍,受明朝朝廷招安前為一海盜首領。母親是日本女子田川松,明天啟四年(1624年,日本寬永元年)農歷七月十四日(8月27日),在日本平戶海濱產下鄭成功,因此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七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1630年鄭芝龍將他帶回南安教養,因受限於日本禁止女人離境的規定,故田川氏並未隨行,鄭芝龍延聘儒士教育鄭成功,以便爭取科考功名。先世自光州固始縣[今河南首潢州縣]入閩,居漳州,再移粵之潮州,至始祖隱石公,復居泉州南安縣。七歲回中國後,十五歲考中秀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這樣的亂世里鄭成功入南京國子監太學讀書,拜當時南京禮部尚書錢謙益為師。
鄭成功有四弟。唯一同母的是終身未曾離開日本的七左衛門(又名田川次郎左衛門),目前還有後人在日本。
反清
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認為明朝氣數已盡,不顧鄭成功的反對,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軍在這時掠劫鄭家,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免受辱於清兵,切腹自盡。「國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永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曆年號,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以和外國人做生意收集資金,籌備軍力,並且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收集許多有關清軍與朝廷的情報,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
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後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
東進台灣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鄭氏降將黃梧陳滅賊五策,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濟支援;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殺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學胡同西口,元代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由於清政府的新策略,鄭成功和他的軍隊斷絕了經濟來源,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不得不放棄以近岸離島為基地,騷擾東南沿海的軍事策略,轉而進攻已久為大航海時代以來遠渡重洋來到亞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人、荷蘭人所分別殖民割據的台灣,作為新的基地,這一年三月二十三,鄭成功親率將士2.5萬、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軍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內),繼又對防禦堅固的首府台灣城(今台南市安平區)長期圍困。經過九個月的苦戰,在早年由其父協助渡海的漢人移民的支持下於1662年打敗荷蘭人,迫使殖民總督揆一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簽字投降,撤離台灣。於是祭告山川,頒屯墾令,開東寧王國,立鄭家天下,擁有現在台灣南部以及一部份東部的土地,設「承天府」,改台南為「東都」,以示候明永曆帝東來之意,爭取明朝遺臣效忠。另闢海外乾坤、抗清朝於海外。同年4月間傳來桂王朱由榔死於緬甸的消息。雖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決定不再擁立新帝,自為台灣之主。鄭成功在台成立第一個漢人政權,然而,因為當時熱帶地方衛生條件不好,鄭成功感染時疫,終於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歲。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遷葬南安祖墓。傳說被鄭經害死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續經營台灣,改東都為東寧。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對內雖仍奉已死的明永曆帝之正朔,與中國內陸清王朝之順治、康熙各朝互不統屬,對外則自稱「東寧王國」,始有開國長治之想,經營成效斐然。後因降將施琅師法鄭成功當年進攻荷蘭人故技,攻克澎湖島,因此孫子鄭克塽於1683年降清,為免台灣民眾起反抗之心,鄭氏在台諸墳悉數遭清王朝掘起遷葬中國內陸。1684年4月,台灣(時為台灣府)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下設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總計鄭氏政權在台灣只有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而已,但是因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灣的歷史學家重視,還廣受中國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種不同的有趣觀點。
評價
鄭成功接收父親的兵力,成員多是盜賊出身,於是鄭成功一直是「強人統治」,「嚴刑峻法」,極少接受屬下的意見。然而他的文人背景卻也能讓他以德服眾,同時也有助於他對商業方面的經營,創造出勝過他父親的局面。
因鄭成功為漢和混血,日本人亦視之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戶(今長崎縣平戶市)海濱尚有「兒誕石」,相傳鄭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門左衛門曾寫了一部名為《國姓爺合戰》的凈琉璃劇,風靡一時。
台灣日治時期,日人拆除為數不少的漢人廟宇。但位於台南,清代設立祭拜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所幸被保存。並另在旁興建和風建築「開山神社」,亦供奉鄭氏,形成雙廟格局。直至戰後,開山神社遭拆除,延平郡王祠則將原先閩式建築整修為北方朝廷式。
中國把鄭成功看作從荷蘭人手上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日本則把鄭成功看成第一個日裔子孫經營台灣的例子,而台灣則把鄭成功看成漢人脫離中國統治,移民台灣,建立新天地的典範。
⑷ 「客家人"是少數民族嗎是哪個民族
客家人不屬於少數民族。
客家人是以客家語為母語的一個漢族民系,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台灣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群體,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家的源流始於秦征嶺南融百越時期 ,歷魏、晉、南北朝、唐、宋等發展,最遲在南宋已形成相對穩定的族群——客家人。
據估計,全球約有八千萬客家人。其中約五千萬人分布在中國的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海南等19個省的 180多個市縣,廣東省本地客家人數達到2500萬左右,佔到廣東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
(4)揭陽東方首府土地使用權擴展閱讀:
客家人是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區居住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一個重要群體,是廣東本地的主要族群(廣府、客家、潮汕、粵西高涼、四邑、海陸豐、粵北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
廣東的幾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嶺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諸族而最終形成的。客家民系並不比廣東其他民系形成的時間晚。因為客家語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後吸收了一些土著語言,但其主體仍是中古雅韻。
⑸ 揭陽市東方首府有109平方的嗎
揭陽市的東方首府是沒有109平方的,最小的也是129平方的,你可以去跟開發商了解一下。
⑹ 揭陽東方首府和榕東新城中間空地是公園嗎
是的,這個地方是公園,是供人們休閑娛樂休閑娛樂的地方
⑺ 春城,泉城,冰城,羊城,山城,各是哪裡謝謝幫忙噢!
春城——昆明,
冰城——哈爾濱,
泉城——濟南,
羊城——廣州,
山城——重慶,
石城——南京
⑻ 鄭成功愛國的事例快快快
鄭成功的故事
檢舉|2011-12-10 17:51 640522 | 分類:歷史話題 | 瀏覽4200次
長點,作文要用 下載知道APP,提問優先解答!
方式一:掃描二維碼下載
方式二:簡訊免費下載
發送簡訊
分享到:
檢舉|2011-12-10 17:52網友採納 鄭成功的故事祖國的寶島台灣在17世紀的時候,曾經遭受了歐洲荷蘭人的侵略。荷蘭殖民主義者向東方擴張,看中了台灣這塊寶地,就在1624年派兵侵入台灣,建城堡,搶財物,屠殺和奴役台灣人民。當時的明朝政府因為腐敗無能,統治不穩,所以給了侵略者可乘之機。直到1662年,偉大的愛國者鄭成功才趕走了侵略者,收復了台灣。鄭成功在明朝滅亡以後,曾組織義軍抗清,把福建沿海的廈門、金門等島嶼作為基地。他得知台灣民眾在外國侵略者壓迫下十分痛苦,就在1661年春天率船隊進軍台灣,決心趕走侵略者。中國軍隊乘風破浪,登上台灣島,荷蘭侵略者大驚失色,慌忙迎戰,打了敗仗,就龜縮在他們建造的兩座城內。鄭成功派兵把他們團團包圍,並派人讓他們投降,告訴他們:台灣是中國的土地,你們必須馬上離開這里。荷蘭「總督」竟無理要求鄭成功退出台灣,願意年年進貢,被鄭成功堅決拒絕。1662年初,鄭成功發動了總攻擊,向敵人的陣地猛烈開火。荷蘭人走投無路,只好宣布投降,離開了台灣。被侵佔30多年的台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是這個偉大功績的創建者,他的功勛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