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航天知識產權先進

航天知識產權先進

發布時間:2021-09-08 04:21:12

❶ 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新成就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長征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有效增強我國高密度發射任務執行能力。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到4.5噸,突破了快速集成設計生產、電氣一體化、節流減載等關鍵技術,實現了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的首次工程應用,為可重復使用打下堅實基礎,能滿足衛星組網工程和商業發射服務需求。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❷ 中國近幾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❸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的專利成果

擁有中國第一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的航天科工成立10年來,共申請國內外專專利2498件,其中發明專利佔63%;截至屬2008年12月31日,擁有國內外有效專利717件、注冊商標428件、計算機軟體登記206件。2008年度,航天科工在十大軍工集團公司中,國防專利授權排名第一,發明專利授權排名第三。2009年4月18日,航天科工在各軍工集團公司中率先頒布並實施知識產權戰略。
航天科工負責研製和參與的項目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發明獎。航天科工成立以來,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30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700餘項。

❹ 全國企業知識產權工作先進個人是什麼獎

您好!知識產權優勢企業,是指屬於國家和本市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能承接國專家和本市重大、重點產業發屬展項目,具備自主知識產權能力,積極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建立全面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和機制,具有知識產權綜合實力的企業。如能提出更加具體的問題,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❺ 中國的航天事跡

1、長征七號運載火箭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於2016年6月25日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成功發射,這也是文昌航天發射場的首次發射任務。預計到2021年火箭各項技術趨於成熟穩定時,將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征二號、三號、四號系列,承擔中國80%左右的發射任務。

截至2019年4月24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正在進行正(試)樣產品組批生產。2021年3月12日1時51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完成長征七號改遙二運載火箭發射。

❻ 2020中國航天完美收官!你認為我國在哪些方面值得驕傲

嫦娥五號在月球上繁忙工作的畫面不斷刷屏:首次月面自動采樣與封裝,首次月面起飛上升,接下來還要完成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多項“首次”的背後,是表面采樣機械臂技術、地面測控技術、月球軌道對接技術等多個關鍵領域的技術攻關,嫦娥五號一次次精準的操作不僅創造了我國深空探測任務領域新的技術高度,也為中國航天事業寫下了自主創新的生動注腳,體現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顯著提升。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邊兒,我們的航天發射次數一直居於世界首位。在不久之後,俄羅斯的空間站將會面臨退役。而根據各個國家最新的消息來看的話,到時候在地球上空能夠留存的就只有我們的太空站,到時候很多的國家都要跟我們進行合作才能夠完成一些科研任務。而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邊,我們的發射量並不會放緩。

❼ 我國的航天事業有哪些新成就

1971年3月3日,我國又成功地發射了質量為221kg的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這顆衛星在宇宙空間中正常運行了8年多,不斷地向地面發回各種科學實驗數據。它的電源系統、遙測系統、主動溫控系統大大超過了原設計指標,為我國後來的長壽命衛星的設計,提供發寶貴的資料和經驗。

1975年11月26日,我國首次發射了可回收的人造地球衛星。這顆衛星在宇宙空間中運行3天完成了科學實驗任務之後,按預定計劃和地點安全返回地面。回收衛星技術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系統。要使衛星按預定時間、路線返回地面,必須准確地控制衛星返回大氣層的角度及制動火箭的點火時刻,這就需要地面和衛星上的程序控製做到准確無誤。現在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掌握這種使衛星返回地面的回收技術。我國能多次而且在人煙稠密的地區准確地收回衛星,表明了我國在軌道控制技術、制動火箭、防熱技術、回收技術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定水平。

❽ 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❾ 我國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閱讀全文

與航天知識產權先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