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論物權法規定的物權變動的規則
在物權法出台之前,通過對我國民法體系中關於物權變動規則分析,很容易看出我國採取的是一種相當於折衷主義的立法模式。我國《民法通則》第72條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擔保法》41條關於不動產和准不動產的抵押規定為:「當事人依本法四十二條規定的財產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 第43條關於動產抵押規定:「當事人以其他財產抵押的,可以自願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簽訂之日起生效。當事人未辦理抵押物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等等。我國的這種立法模式,一方面認為債權的意思表示即為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不承認物權行為;同時又認為僅有物權變動的意思不能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還必須經過登記或交付,也就是公示才能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動產抵押上,我國民法規范採取的卻是登記對抗主義。
總體說來,我國民法現有規范關於物權變動採取的變動規則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但是卻缺乏理論和制度上的邏輯性。
我國目前正在討論中的《物權法草案》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登記;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同時規定,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第二十七條規定, 動產所有權的轉讓和動產質權的設立等,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自交付時發生效力。第二十八條 規定船舶、飛行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等等。
物權法草案採取的立法模式大體上是繼承了我國民法原有的立法模式,採取的是折衷主義,不動產的公示為登記,動產的公示為交付,經過公示後,物權才能發生變動的效果。由於准不動產的價值大小不一,對其無論是以登記為公示方式還是以交付為公示方式,都不能完全符合社會經濟流轉關於交易安全和迅速的要求,所以對於准不動產物權的變動,物權法草案以交付為物權發生變動的要件,以登記作為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要件。
在我國現行理論及實踐框架下構件物權變動規則以及對善意第三人的保護的思考
物權變動不管採取的是哪一種立法模式,其最重要的效果就是能夠維護市場交易的安全和迅速,要維護交易安全和迅速,關鍵在於能夠在保護交易時善意第三人利益的同時,兼顧交易雙方的交易公平。法國式的「公示對抗主義」偏重於交易的迅速,但是卻是以不安全的交易為代價的,為了保障交易的安全,法國的動產與不動產都使用的是善意取得制度。但是在我國現在市場經濟民事法律體系下,顯然是不能對動產交易和不動產交易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德國式的「形式主義」立法,將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相分離,只要物權行為一經設定,物權就告移轉。物權行為的無因性,使得在原因行為有瑕疵的時候,如債權合同被撤銷或者無效的時候,物權的權屬狀況仍不改變,賣方只能夠依照不當得利向買方行使請求權。但是,物權行為無因性卻能夠很好的保障第三人的利益,符合交易迅速的要求,第三人再向買方交易的時候,只要求買方的物權符合法定公示的要求,而不必擔心其物權原因是否有瑕疵。我國採取的是相當於折衷主義模式,我國的物權法理論的主流並不贊同物權行為無因性,當債權合同因為瑕疵被撤銷或無效後,賣方可以以物上請求權向買方請求返還,這樣更有利於保護買賣雙方的利益。這種折衷主義模式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承認了物權行為的客觀性,但是我國的物權法理論為了避免無因性對出賣人的利益造成損害,否定了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本人認為,我國的這種立法模式有利於保護交易中第三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交易雙方當事人的利益,但是,應當從理論上對它進行完善,並從形式上構建邏輯嚴明的立法模式。
首先,應當承認物權行為的客觀性,這樣才能使我國的物權變動立法找到理論上的依據,但是,承認物權行為並不意味著必須承認物權行為無因性。物權行為的有因還是無因只應該是立法的選擇而已,應當從實踐上,從制度是否能實現市場經濟的交易迅速、安全和公正上來確定。
其次,我國的物權變動理論規定了公示公信原則,但是不能僅僅依照這個原則來實現交易的迅速和安全,而是要對它進行一定的補充和完善。公示原則規定物權的變動必須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查知的方法表現出來。公信原則是指物權的變動公示後,當事人如果信賴這種公示而為一定的行為,即使登記或者交付所表現的物權狀況與真實的物權狀況不相符合,也不能影響物權變動的效力。物權法草案中也規定了相應的原則,不動產以登記,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式。可以說公示為處於交易之外的第三人提供了保障,只要沒有公示就沒有物權變動,以公示確定權利的性質與歸屬,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定紛止爭,維護交易安全。公示的公信力重在保護第三人,真正的權利人即使能夠舉出確鑿的證據證明公示暇疵確實存在,而且自己對於公示的暇疵並無過錯,對公示的公信力仍不產生影響,第三人仍可藉公示的正確性推定和自己對於公示的暇疵不知情而獲得保護。 最後,不動產和動產雖然都屬於財產范疇,但是他們的性質卻有很大的差別,在我國現有的立法框架中,不動產的公示方式和動產的公示方式從效力上來說也是有差別的,所以,本人認為應當區分不動產和動產,確定物權變動的規則以達到有利於促進交易,保障交易安全的目的。
關於不動產物權變動規則
對不動產適用公示公信原則來確定財產的歸屬與變動符合物權變動迅速和安全的要求。
不動產權屬和變動的公示為登記。不動產登記是權利人申請國家有關登記部門將物權的設定移轉、變更、消滅等物權事項依據法定的程序記載於登記簿的事實。它包括以下幾個要素:第一,登記機關。此即對不動產的權屬和相關事項進行記載的人或機構;第二,登記對象。即作為物權客體的物。 第三,以書面記載的方式實現。口頭的方式一般不能成立登記。但是書面記載可能包括多種形式,可以表現為一般的記載,也可以表現為正式的登記表格填造,還可能是計算機資料庫的建立等等。以不動產的登記作為物權公示的方式有以下幾個優點,首先,由於登記機關是國家的相關部門,所以其形式上的准確性可以得到保障,並且不會有被隨意更改的危險。其次,這種登記能夠以一定方式被外界知曉。不動產登記制度作為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具有相當的公信力。第三人基於不動產公示,能夠取得不動產的所有權,這對於保護善意第三人是十分有利的。最後,不動產物權的登記,很少會產生錯誤登記,即使產生了錯誤,由於其責任在登記機關,而登記機關是公權力機關,對於利益的損失人,能夠進行有力的賠償。當然,不動產登記公示的優勢是建立在登記審查制度的嚴格、嚴密的條件下的。在建立了完善的登記制度後,不動產物權的變動,使用公示公信制度就能夠很好的保障交易的迅速和安全。
我國的物權法草案也正是基於這種考慮進行了法條上的規定。這種不動產物權的公示公信制度適合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同時這種立法模式,實質上是承認了物權行為的客觀性。債權行為不能直接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而是要經過登記,登記後才能產生物權變動。並且這種物權在轉給第三方的時候,第三方不需要考慮前手的交易是否有瑕疵。我國的物權法理論主流不承認物權行為的客觀性,但是在立法實踐中,卻體現了承認性的效果。
❷ 請問一個物權法中物權變動的問題
債權意思主義屬於導致物權變動的因素之一。也就是說僅僅憑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就可以使得物權發生變動。物權的變動因當事人的合意即可完成,無須以交付或者登記為要件。所以債權意思主義不等於登記對抗主義;
債權形式主義又稱折衷主義、意思主義與登記或交付之結合,是指物權因法律行為而變動時,除有債權的合意之外, 還必須履行登記或交付的法定形式, 才可生效。所以說債權形式主義就是公式要件主義。
❸ 我國物權採取的是折衷主義什麼意思什麼是折衷主義我是非法專業的,最好詳細的解釋一下,謝謝
折衷主義(Eclecticism)是一種哲學術語,導源於希臘文,意為「選擇的」,「有選擇能力的」。後來,人們用這一術語來表示那些戲認同某一學派的學說,又接受其他學派的某些觀點,表現出折衷主義特點的哲學家及其觀點。它把各種不同的觀點無原則地拼湊在一起,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固定的立場,只把各種不同的思潮、理論,無原則地、機械地拼湊在一起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
❹ 物權的本質作用在於什麼
關於物權本質的「對物關系說」、「對人關系說」,以及處於二者之間的「折衷說」,「折衷說」為如今大抵採取之通說。
從法律規範本身出發,把物權看作是主體直接對財產所享有的支配的權利。基於此,物權作為一個法律范疇,是指物權人對物享有的直接支配並排他的權利,它是特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對物的佔有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
❺ 物權行為的糾紛評說
通過以上對物權行為理論支持者與反對者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物權行為理論的支持者對物權行為的發現是用歷史研究的方法從羅馬法源出發,嚴密邏輯推理和細化法律關系後,高度抽象而製造的一個理論體系。而物權行為理論的反對者多數是從物權行為理論的外在價值出發對物權行為理論體系的作用及其同現實的融合提出反駁。雙方甚至可以說「沒有正面交鋒上」,其原因何在,值得思考。
物權行為理論——紙上的邏輯嚴密
物權行為理論的支持者在闡述物權行為時,與債權行為相聯系,分為以下四種情況:一是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同時並存,例如,在特定物的買賣、贈與、互易等關系中當事人訂立債權合同,必須實施物權行為才能轉移所有權。二是債權行為先於物權行為。例如,在不特定物的買賣中,債權行為不能發生轉移某不特定的物的所有權,必須嗣後為物權行為才能使某項不特定的物的所有權轉移。三是僅有債權行為而無物權行為,如僱傭。四是僅有物權行為而無債權行為,如抵押權的設立、即時買賣、即時贈與。
唯美主義抑或實用主義
最美的,最合乎邏輯的理論體系,未必就適宜成為或者就能成為法律制度。只要一位理論家的邏輯不出問題,他可以建構完美的理論大廈;但即使所有的立法者都是天才,他們所制定的法律也必然是遺憾重重。原因就在於法律是各階級力量對比的反映,或者是不同群體的利益平衡的結果,是有些學說折衷的產物,甚至存在著長官意志干預的無可奈何。相比較而言,中國民法不採納物權行為理論,在美的方面可以說不盡如唯美主義者之意。確立物權行為制度確能使民法總則的存在更富邏輯性、概括性,使其中的法律行為制度具有足夠的支撐。
❻ 論述物權法體系的內容(即論述我國的物權法規定了哪些物權)
一,根據我國物權法第二條的相關規定,物權法規定的物權包括:動產和不動專產;所稱的物權,包括所屬有權,用益權和擔保物權。
二,請看中華人民共合同物權法的相關內容:
1,第二條: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本法。
2,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3,本法所稱物權,是指合法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❼ 民法上的典權人是什麼意思
典權人亦稱「承典人」,是指承典他人的物品或房產,並一次支付版出典物或房產的典權價,佔有他人物品或房產的使用權和收益權的單位或個人。
在典期內,承典人不但享有對物品或房屋的使用權,而且有轉典和出租權,並負責房屋的維修。典期滿後,出典人退還典物或全部房屋典價贖回物品或房屋。
典權人的義務:
1、按合同的規定支付典價。
2、在典權存續期間妥善地保管典物。
3、在典期屆滿時,出典人要求回贖時負有返還典物的義務。
4、分擔典權存續期間典物因不可抗力而全部或部分滅失的風險。
(7)物權折衷說擴展閱讀:
典權人的權利:
1、對出典房屋的佔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
2、對出典房屋的先買權。即在同等條件下,典權人享有優先於他人的購買典物的權利,但此種權利不能對抗其他的法定的優先購買權。如共有人的優先購買權即優先於典權人的先買權。
3、轉典權。這是指在典期內,典權人有權將典物再轉典給其他人,但轉典價不應超過原典價,轉典期也不得超過原典期。
4、合理費用的求償權。典權人在典權存續期間內就典物的修繕、管理、保養或為增加典物的使用價值而支付的合理費用,有權要求出典人在回贖典物時償還,但以回贖時的現存價額為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典權人
❽ 結合新物權法,論述物權行為無因性。
代表性的設計方案是社科院梁慧星先生、人民大學王利明教授、西南政法李開國教授以及人大法工委的物權法草案。他們對所有權體系的設計不盡相同,尤其體現在對國家所有權的態度方面。 具體而言,1、梁慧星先生物權法草案中,第二章對「所有權」進行了規定。該章共分六節,即關於所有權的一般規定、土地所有權、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不動產相鄰關系、動產所有權和共有。該體例的特點是按照民法基本理論,以所有權的標的為標准將所有權分為不動產所有權和動產所有權,以此為基礎再做進一步劃分。這有別於《民法通則》對所有權的分類。(《民法通則》以所有權的主體為標准,將所有權分為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和公民個人所有權,反映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他認為,包括《民法通則》在內的中國現行民事法律以所有權的主體為標准,將所有權分為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和公民個人所有權,這種所有權分類,更多具有政治意味而不是法學意味;民法中所有權的主體無論是國家、集體還是個人,其所有權的性質都相同,保護的手段並無差異,對合法財產應予一體保護。[1] 2、王利明教授建議稿第二章「所有權」分節對「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公民個人所有權」作了較為全面的規定。在第二節「國家所有權」的「一般規定」里分條規定了國有土地所有權(第103條)、國有自然資源所有權(第104條)、礦產、水流資源所有權(第105條)、野生動物資源所有權(第106條)、公用財產(條107條)、文物(第108條)、國家的財政收入(第109條)、國家投資形成的財產(第110條)、罰沒的財產(第111條)、所有權不明的財產(第112條)。[2]王利明認為,物權法規定國家所有權及集體所有權十分必要。物權法作為財產關系的基本法,必須反映所有制關系的現實,因為「一定所有制關系所特有的法的觀念是從這種關系中產生出來的,」[3]在物權法中,必須對各種不同的所有制類型作出確認。如果物權法中對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制度缺乏規定,則現實中迫切需要法律作出規定的問題將在物權法中缺乏法律依據,這不僅會使一些財產權的糾紛因缺乏規則而難以解決,同時也會使一些財產關系因不能獲得法律的調整而處於不穩定的狀態,物權法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甚至可以說物權法存在著明顯的漏洞。3、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徵求意見稿)》於2002年1月出台。第二部分規定「所有權」,包括第四章至第十一章。第四章「一般規定」。第五章專門規定「國家所有權」。第六章專門規定:「集體所有權」。第七章規定:「私人所有權」。4、西南政法大學的李開國教授等則堅持折衷說。他指出,在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公民個人所有權問題上,既不贊成梁氏建議稿所作的過分淡薄的處理,也不贊成王氏建議稿和人大徵求意見稿專章專節地分別規定,主張采俄羅斯民法典的立法例,在所有權通則部分進行簡明扼要的規定。[
❾ 典權就是具有用益物權或擔保物權性質的一類物權
典權,應該是擔保物權的一種,打個比方,最常見的就是古時候的典當鋪,你需要錢了,就拿了值錢的東西去典當了,把東西交給當鋪,換回一些錢,在一定期限內,還可以用同樣的價錢贖回來,但過了這個期限不贖的話,東西就歸典當鋪所有了,而這個價格一般都是遠低於典當物品的實際價值的(當鋪賺的就是這個錢啊)同樣,典這種形式,也適用於不動產,而我所聽說過的不動產典權,一般都是期限較長,或不限期限,發生在同村近鄰朋友之間.再打個比方,家裡有難了,急需一筆錢,就把自家房子典給別人,先拿到錢救急,房子交給別人用,等過了這一段難,房子再贖回來,而這房子其實就是一種擔保形式.
說了這么多,直接回答樓主的問題,你談到的就是房屋的典權,這里說的典權人,就是出錢拿到房的這個人,是房屋的直接佔有人,但不是房屋的所有人,可以把這種形式理解為不動產的質押權,像承租人一樣,都是對不動產的直接佔有權的非所有權人,為了經濟活動的效率,經濟性,規定了這種購賣的優先權.
回復Christine穩:
目前學界對於典權的性質有不同的學說,有用益物權說、擔保物權說和折衷說,用益物權說乃通說,但通說之外其他學說之所以有存在的理由,是因為典權自有其超越用益特權的性質,最為關鍵的就是「典期到期後出典人不得回贖」,這實際上就是超越用益物權、而具有擔保物權的性質了。
「擔保物權說」的主要理由是:(1)典權是債權人借貸給出典人的金錢,典物是轉移佔有的擔保財產,相當於質權標的,只能收取其孳息。(2)民國時期制定的民法典將典權規定在質權和抵押權之間,說明典權為擔保物權。
所以,在「擔保物權說」有理論存在可能的基礎上,筆者從歷史沿革的角度看典權制度比較傾向於該說。
從現行法律對「典」與「當」的規定來看,無論是《民法通則》還是《物權法》都沒有典權的相關規定,而「當」則在基本法律與行政法規中都找得到依據。《物權法》第十七章規定了質權,《典當行管理暫行辦法》則對「當」這個行業細則作出了明確規定。此處的「典當」說的即是「當」,目前在典當及其現今的典當經營活動中,實質上是典當不分,或者是只有當而無典,「典當」一詞,已成為一種習慣連用。
綜上,針對回答Christine穩的質疑:
你說:「1.典權是用益物權的一種,絕不是什麼擔保物權」
我說:從學說角度,只能說有不同的傾向和看法,各種學說各執其理,不能絕對否定,亦不能絕對肯定。
從法理角度,典權概念的外延超出了用益物權所能包含的范圍,具有了擔保物權的性質,故把典權完全、絕對、肯定地夫於用益物權概念項下是不妥的。
從現行法律規定角度,我國法律並沒有以明確規定來確認典權這種權利實體形式,之所以有探討的必要,是因為這種形式在農村中仍實際存在,無奈最高院不得不用司法解釋承認典權制度的存在並陸陸續續地規定典權方面的內容,內地司法解釋僅承認房屋典權作為典權的唯一形式。
你說:「2.典和當是不一樣的,不能用當鋪的例子來解釋典權的」
我說:典和當確實不一樣,但當鋪的例子大家基本都會知道,做為切入點極佳,而且當鋪屬於動產質押,所以用它來解釋,幫助大家理解典權的擔保物權性質亦非不妥。
另外,目前在典當及其現今的典當經營活動中,實質上是典當不分,或者是只有當而無典,「典當」一詞,已成為一種習慣連用。而且,典權制度從「當」制度中汲取了不少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可見,典與當密不可分,對民法概念的理解就是要在相互之間尋找共通點,並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去理解學習,這樣的民法知識體系框架才能像其所依託的現實生活一樣豐富多彩有血有肉。
你說:「現在我國只承認典不承認當的。」
我說:實際情況是我國現行法律規定,承認「當」是肯定的,依據是《物權法》第十七章規定了質權,《典當行管理暫行辦法》對「當」這個行業細則作出了明確規定。
而反觀「典」,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廢除了包括民國民法在內的國民政府六法。使得典權制度成為習慣法。《民法通則》、《物權法》均無相關規定。只是我國台灣地區仍沿用民國民法,直接規定了典權制度。(話說Christine穩同學,你是台灣同胞么?)目前我國司法解釋也算承認了典權制度,所以,嚴格來講,中國現行法是只承認當,不承認典的。退一步講,也是兩都均承認。而絕不是你所說的「現在我國只承認典不承認當的。」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❿ 撤銷權的性質是什麼
於債權人撤銷權的性質,學界存有較大的分歧,主要有請求權說、形成權說與折衷說三種學說。
撤銷權性質各學說簡介
1、 請求權說。
此說又稱債權說,為德國、瑞士民法的通說。此說認為債權人撤銷權的本質為對於因債務人的行為受有利益的第三人,債權人可以直接請求其返還財產的權利。撤銷的效果,僅生債權的請求權,而不發生溯及的物權效力,使物權當然回復為債務人所有。至於構成此債權的原因為何,此說又可分為(1)基於法律規定之返還請求權;(2)基於侵權行為之返還請求權(3)類似於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等觀點。因此說認為債權人撤銷權為實體法上的請求權,依此請求權提起的撤銷之訴為給付之訴。
2、 形成權說。
此說又稱撤銷權說或物權說,日本、德國及台灣部分學者持此說。此說認為債權人撤銷權具有實體法上形成權的性質,債權人可以自己的意思表示,以訴的方式使債務人與第三人間的法律行為的效力溯及的消滅。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效果,因債務人的詐害行為原歸屬受益人的權利自始失其效力,復歸於債務人。關於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後如何請求受益人或轉得人返還財產與債務人,此說又可分為三種不同觀點:(1)第一種觀點認為債權人於行使撤銷權之後,若受益人或轉得人仍佔有標的物的,債權人自己對於受益人或轉得人不得直接請求返還,而只能基於代位權代債務人行使其權利。此種觀點又稱為極端的形成權說。[2](2)第二種觀點認為債權人於提起撤銷之訴時,可以同時提起代位之訴,聲明請求返還財產或賠償於債務人或自己。該觀點認為返還財產之請求雖須以撤銷權的行使為前提,但卻非撤銷權行使的當然效力。[3](3)第三種觀點,債權人提起的撤銷之訴為形成之訴,其形成效果為使受益人獲得利益之回復,成為債務人之責任財產狀態,而不必由債權人另行請求受益人返還其所取得之利益,即得徑行對該利益強制執行。該觀點認為返還財產之請求,為撤銷權行使後的效果而非撤銷權的本體。
3、 折衷說。
折衷說為法國民法通說,日本、台灣學者[5]亦多持此說,受此影響,我國大陸學者一般亦采此說。此說認為債權人撤銷權為撤銷債務人的行為,且使債務人的財產上地位回復原狀的權利。債權人撤銷權兼具請求權與形成權兩種性質,就其撤銷債務人與受益人間的行為而言,為形成權,具有形成之訴的性質;就其得請求受益人將財產返還於債務人而言,則為請求權,具有給付之訴的性質。該說認為撤銷權行使的結果如即可達到債務人責任財產回復原狀的目的時,債權人僅須訴請撤銷,如單純之撤銷上不能達此目的時,債權人並得同時訴請財產返還或損害賠償。折衷說認為債權人撤銷權兼具請求權與形成權,但在請求權說與形成權說中,何者居於主要地位,在學界不無爭論。